發布時間:2023-10-08 17:36:3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統文化的傳承,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對于拉拉姑姑和母親這一代的個體,披肩文化的傳承體現出強烈的空白與裂變性。拉拉的姑姑Light-Skin出生于墨西哥,長期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從母親口中聽說了一些關于披肩的故事。但由于前一代對披肩文化的缺失,Light-Skin從母親手中接手過的披肩文化顯得空白和輕薄。隨著Light-Skin在墨西哥生活經歷的增加以及與來自美國墨裔的接觸逐漸生出一種女性意識,這種女性意識使得Light-Skin對傳統披肩文化的傳承出現一種模糊的分裂趨勢,脫離原來的傳統模式。拉拉的母親左拉出生于美國,但擁有純正的墨西哥原居民血統,膚色暗淡,無論在美國抑或墨西哥都被排除貶低。左拉長期生活在美國,這使得她擁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現代女性學研究思想,且較之Light-Skin更加強烈與超越,因此在對待披肩的態度上更多趨向抵觸與冷淡。在左拉心中,披肩是墨西哥的代表符號,會讓她想起自己卑微的血統與身份。長期與母國的疏遠隔離使得左拉對于披肩所知甚少,而對于披肩的文化系統則更缺乏基礎了解,出現斷層。左拉時常在自身卑微的墨西哥血統基因與萌芽的現代女性新思想中糾結矛盾,因此對于墨西哥披肩文化的傳承出現了較之比拉拉祖祖母及祖母那一代個體更大的空白性。而左拉強烈的現代女性思想則讓她對傳統披肩文化的傳承出現明晰而又界定的分裂性。無論是Light-Skin還是左拉,她們對于墨西哥傳統披肩文化的傳承都呈現了一種迷茫的過渡形態。
對于拉拉的這一當代個體,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種重新挖掘與責任,顯示出回歸與創造相融合的特質。拉拉是完全嶄新一代的代表,透露出不同于之前兩代個體的自主思考與自覺性。拉拉是典型的移民第二代,出生于美國,成長于美國,但成長的過程不斷來往于南北邊界,每年有固定的時間在墨西哥奶奶家,這給了拉拉良好的機會接觸披肩文化。這種旅行式的成長歷程讓拉拉得以在母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兩種不同質素文化體系中穿梭,學會以不同的思考模式審視自我的身份與文化歸屬問題。在奶奶的帶領與導引下,拉拉從小就接觸披肩,并對披肩表示出極大的興趣,這種興趣使得拉拉在以后的成長中不斷繼續關注和思考披肩,并逐漸形成一種自覺性。在美國,拉拉不斷被邊緣化,飽受排擠與欺侮,自我身份不斷被否定,面對各種困境,拉拉開始向母國傳統文化靠近,尋求精神力量和家園認可,而從小接觸的披肩則成為首要的選擇。新時代獨立的女性思想則賦予了拉拉的披肩傳統文化傳承以創造性,因此拉拉的披肩文化傳承是一種回歸與創造的融合。由于祖母的原因,拉拉對于披肩傳統文化更肩負一種自覺的責任,更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
二、墨西哥女性內部的紐帶
桑德拉曾在訪談中說“齊卡娜文學,就像女性文學”,“墨西哥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兒子崇拜母親的文化體系,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宣稱墨西哥文化是母系文化。因為那永恒、忠誠、神圣的愛中之愛,你生命的愛,不是你的妻子或你的愛人,而是你的母親”。披肩文化作為墨西哥典型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典型的母性文化,它是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故事與語言,這種母性文化將墨西哥女性群體聯系起來,而披肩傳統文化更是內部的一條紐帶,將過往、現在與將來串接起來。披肩文化將墨西哥女性歷史聯結起來。《披肩》中,拉拉祖母的母親從其母親繼承披肩的編織以及語言,又將自己未織完的長條褐色大披肩遺留給拉拉祖母,最后拉拉祖母又將披肩傳給拉拉,這是一個女性關系的接力,女性故事的延續,盡管過程中有遺失與失憶,但整個墨西哥女性的歷史還是可以圍繞披肩文化攀藤可尋。披肩上豐富的圖案是墨西哥女性對生活熱愛的見證,“一個個精美的玫瑰花結、弧形、星形、菱形、名字、日期、乃至獻詞”,而無窮的設計樣式也體現出墨西哥女性善于將日常與想象融合的寫實精神與浪漫精神。在墨西哥,女性是噤聲的,“這個社會是不是很奇怪呢?人們要求你不要變成……可是她們卻從不告訴你該怎么做”,于是披肩將一代一代女性想說想表達的記錄下來,用實物傳達著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歷史、過往的、現在的、抑或將來尚未形成的。女性歷史的聯結保證了女性群體內部的基本完整性。
披肩傳統文化以一種母親的情懷貫穿主體,形成一種典型的母性文化,以一種穩定的母女相傳形式將墨西哥女性群體內部的情感凝聚起來。總體來講,披肩傳統文化是母與女或祖母與孫女之間的傳與受的關系,傳達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母性語言。小說中,拉拉的祖母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經常看著褐色的長條大披肩,回想兒時模糊的母親形象,回憶母親的懷抱,母親獨有的溫暖,或者想象母親就在自己身邊,懷抱著自己,通過這種象征性的通靈行為,拉拉的祖母逐漸懂得何為墨西哥女性,何為母親,同樣,拉拉通過披肩開始與祖母對話,并成功成為褐色披肩的繼承者。一定程度上,披肩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墨西哥女性文化的屬性,無論是從披肩的社會歷史、圖案還是用途都可以看出在墨西哥,瓜達盧佩圣母被奉為整個墨西哥宗教之母,她代表的隱忍、奉獻、犧牲、美好、溫暖、貞潔等等被認為是整個墨西哥女性學習的典范,而《披肩》中披肩文化正包含了這種母性情懷,正是這種母性情懷讓整個女性群體內部更加牢固,更加凝聚在一起。總而言之,披肩傳統文化就如一條紐帶,將墨西哥整個女性群體以一種融合的形態將其凝結在一起,聯系成網。
三、墨裔與母國的共同書寫
“文化是一個永不停息的社會地創造意義的過程”,在小說中,現代的披肩文化更具抽象性、象征性與連接性以及流動性。一方面,它串結著作為母國的墨西哥,另一方面它系著在美國的墨裔,將兩者緊密地勾連起來,因此小說中披肩文化的傳承,從民族的角度來說是一項由墨裔和墨西哥共同書寫的工程。披肩文化的傳承以共同歷史與記憶的基因篆刻在身處美國的墨裔上。小說中,雷耶斯家族一支在美國,一支在墨西哥本土,分居邊界南北,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得雷耶斯家族處于分裂狀態。事實上,在墨西哥的一支雷耶斯也散落在各處,互相缺乏交流,但雷耶斯家族的披肩將散落的分支聯系了在一起,形成一棵有主干的家族樹,猶如那條褐色的長條大披肩,最下面雖分布著無數的穗條,但卻由上面的主體緊緊牽引著,相互交織,而那主體即是共同的家族歷史與記憶。而對于整個墨裔,披肩記載的則是其與母國共同祖源的印第安血統,共同文化素質的印第安文化,共同的殖民歷史,共同的混血身份,這些都體現在披肩復雜卻相輔相成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樣兼具傳承與創造的編織技巧,變化萬千的圖案設計以及富于變化的使用方法。面對在美國面臨的身份危機,文化政治被邊緣化以及鋪天蓋地的全球化侵襲,墨裔逐漸開始重新思考被忽視的與母國的共同歷史和記憶,重新思考母國傳統文化,開始挖掘內部的存在力量,建設當代的族裔空間,而對披肩文化的傳承則成為重要的轉向所求。對于小說中墨裔本身,面對日趨嚴峻的全球化,挖掘民族特色,尋找逆向性思維建構逐漸成為當務之急,而披肩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則成為其首要任務。結合墨裔在美國的實際情況,擴展披肩的文化含義,跨越邊界的隔離,調整披肩文化的地緣政治試用性等逐步在墨裔的流動性活動中進行,這也在小說中拉拉祖母索來達在丈夫納西索去世后將房子賣掉帶著褐色披肩跟隨兒子來到美國有所體現。雷耶斯家族褐色大披肩從墨西哥流到美國,在美國最終被拉拉繼承,這就是一種披肩文化擴展的象征。披肩由原來的邊緣之物逐漸成為戰略之物本身就是墨裔一種思維逆向的實踐,打破既定的二元思維,將邊緣的、被忽視的賦予新的意義,既傳承又有發展。從此,墨西哥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已開始跨國旅程,由墨裔進行新的書寫。
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離不開墨西哥。一個族裔無論如何發展,與母國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墨裔與墨西哥尤盛。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緣政治因素,無論承認與否,墨裔與墨西哥始終保持密切的母與子的關系,其流動性之強是美國所有族裔之最。事實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每年都會有數萬墨西哥人口從南流進美國,同樣,也有不少墨西哥人從美國返回墨西哥,這種雙向流動就如披肩上不同顏色絲線的相互交融,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墨裔與母國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無論從實體物理角度還是象征文化意義上,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一個雙向工程。墨西哥是披肩文化的本壘、基地,披肩文化的根牢牢深扎在墨西哥本土,無論是過去還是全球化的今天,披肩傳統文化在本土的傳承狀況極大影響著其在美國墨裔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墨裔本身的發展。就如《披肩》中所講,“它在提醒我,我曾和許許多多的人有著無法割舍的關系”,披肩本身就是一張承載著這種無法割舍的關系地圖,而披肩傳統文化傳承則更是與墨西哥休戚相關。
中國傳統文化,大體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了解和研討諸子百家也要回到那個時代的歷史語境、歷史背景,才有可能真正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么、說什么。在先秦時期――也就是從黃帝、堯、舜到夏商周,從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在這一時期,人們特別推崇道路和規律,不講什么道德規范之類的空洞教條。周文王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規律,而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道路,而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規律,關鍵看我們自己的道路怎樣走。老、莊認為,人的道路和規律必須遵循和參照天地,也就是大自然的道路和規律,如果不遵循,或是違背大自然的道路和規律,那么必然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因此,那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只有道路和規律的概念。《五經》里的“德”字,均是規律的意思。《四書》也是如此。《論語》討論的是走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人際關系問題。孔子從人的觀念談起,他認為:一個人必須樹立起自己的根本觀念,“本立而道生”,觀念樹立后,道路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大學》是曾子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最關鍵的問題是,修身,明白規律、端正心態。只有修正好自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是子思所著,他認為一個人立起來,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孟子》,孟子認為人的最終目標是幸福快樂,人生的意義也是追求幸福快樂,首先要搞好人際關系,要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關鍵是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只要遵循“仁義禮智信”的原則,你也就能獲得幸福和快樂了。可以說,在先秦文化中,人們都是在追尋人生的道路和規律,都在探討著人活著的目的與意義。
從戰國時期,歷經三百多年戰亂,再加上漢武帝、董仲舒歪曲利用儒學,人們只要求求得生存,而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再也不感興趣。這也使義與利、人性善惡、理欲關系等等問題,都成為中國思想史上長期的爭論。
首先說一說“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女子“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三條被認為是封建社會、舊社會婦女受壓迫的重要論據,是批判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的主要根據。《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其中的“夫死從子”,當今的很多學者都感到“令人費解”,因為查遍史書,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親的服從兒子的例子。問題關鍵在于沒有領會婦人“無專用之道”這句,也沒有注意到題目中表述的是“喪服”的規矩。因為五服的本意是指服喪時穿戴“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不同等次的喪服,也由此對應五種輩份,后來人們藉助五服,引申為同一家族中五輩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屬。“未嫁從父”是女子出嫁前從父親那兒排輩,“即嫁從夫”是出嫁后從丈夫那兒排輩,“夫死從子”指丈夫死后從兒子那兒排輩,這就是婦人“無專用之道”。對男人來說,輩份則終生不會,是“有專用之道”。比如:女子出嫁前稱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為兄,這是“未嫁從父”;婚后丈夫稱其叔,也要隨丈夫改稱其為叔,這就是“即嫁從夫”。再如,祖父去世,丈夫應服齊衰喪,妻子也服齊衰喪,如果丈夫已死,從兒子那兒排輩應服大功喪,做母親的也服大功喪。再比如:某位長輩去世,夫妻應服緦麻喪,如果丈夫已死,兒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順從兒子輩,不用服喪了,因為沒有母親服喪兒子不服喪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斬衰服,其它喪服都不能重過兒子,這就是“夫死從子”。所以三從不是“遵照、聽從”的意思,也根本沒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義。四德是女子行為的規范,出自《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婦言是指語言得體,言辭恰當,有修養;婦容是指端莊穩重持禮,忌輕浮隨便;婦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漢代班昭的《女戒》中解釋四德:“德不必才明絕異,言不必辯口利辭,容不必顏色美麗,功不必工巧過人”。中國的傳統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對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講仁義禮智信,要遵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由此看出,三從四德并不是什么壓迫、禁錮婦女的枷鎖,也沒有歧視婦女的內容,而是婦女的禮儀規范和行為規范。行為規范的作用是規范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不能把它說成是教條、壓迫和禁錮。
再說一說“三綱五常”。三綱簡單地說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此說法被宣傳證明傳統社會是男權社會的根據。看原文,這是斷章取義,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最早提出三綱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出自《韓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對三綱進行了完整的闡述是:“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這里的綱有模范、示范的意思。男人為主導,要擔當責任,擔綱者既有權利,也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君臣、父子、夫妻的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沒有誰絕對服從誰的意思。五常,有的說是仁義禮智信,有的說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際規范,兩種說法都是指人倫關系的行為規范。五常其實就是“三綱”的具體表述。三綱五常聯在一起表述,是從宋朝朱熹開始的,說的是做人的規范,本身沒有歧視女性的內容。
最后看一下“失命是小,失節是大(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節”是一種做人的原則,指氣節、節操、操守,有節制的意思,指做人行為要有規則、有分寸,也就是有度,是對人的品質、素質、品德的要求或規范,其實它主要是針對男性在社會行為上的評價。較早記載的有商周時期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是氣節的典范。“節婦”一詞的初始意思是指有高節的婦女,后來才專指“三十以下夫死不嫁至五十以上的婦女”。而特指女性“貞節”的說法,始見于宋代,《程氏遺書?卷廿二》中程頤說:“又問:‘或者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大。’”自宋朝始,對女性的行為規范開始嚴格起來。本來在宋朝初期,對夫死再嫁這種行為并沒有道德和宗族的限制,女人要生存,子女幼小,需要生活來源,就要找個依靠。比如范仲淹,幼年就是母再嫁而隨之,李清照、唐婉都曾離婚再婚,史書對她們的評價并沒有貶詞。為什么要對女性的行為規范提出更嚴的要求呢?除了《詩經?大雅?瞻昂?蕩之甚》中所說的“亂匪降自天,出自婦人”的原因外,史書中并沒有明確表述其它的理由,但這句話的本意是指周幽王寵褒姒,不是指所有的女人。
在歷史的沿革中,事物總會變化以致變味,我們學習古典、評價傳統,要區分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和以后產生的僵化和教條以致變味的文化思想。歷史、環境、統治者以及政權的需要等等原因造成了古典亦或傳統文化的破壞,形成了中華文化的斷層。從戰國或戰國后期開始,人們開始舍棄了對人生道路的追求、對大自然以及人生規律的探索,這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因此,鉆研古典文化,探求原生的傳統文化,這是現在中國,也是現在中國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中國武術文化歷經朝代的更迭,吸收了歷代皇朝的精髓,以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到近代,中華武術已具有內容體系完整的鍛煉系統,獨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武術文化已經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武術的價值理念之中,長期以來,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就武術的戰術指導思想來講,“陰陽”、“八卦”、“五行”都是武術形成的源泉,形成了各派拳種的陰陽、動靜、剛柔、虛實等種種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千變萬化。中國武術文化具有的豐富文化底蘊,正是促使武術文化,甚至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文化必然會走向世界,滿載中國厚重歷史文化的武術文化,必然會得到發揚光大。
2我國現代武術文化的特點
進入現代社會后,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過去武術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文明的發展,狩獵、戰爭、祭祀過程中,也已很難見到近身武術搏斗的身影,這就意味著武術沒有發展的動力,最起碼是缺少了最直接的運用。因此,傳統武術具有的攻擊自衛功能逐漸被淡化。但是,進入文明社會后,人民群眾對身體健康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武術的健身功能逐漸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這也成為現代武術文化發展的基礎和特點。其次現代武術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競技武術的方向發展。近些年來,特別是隨著體育事業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體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通過文化知識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術文化,如中原武術文化、燕趙武術文化、武當武術文化等,這些地區的武術文化汲取了社會環境的營養,繼承了各武術流派的傳統,并經過長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從地域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具有不同的武術技術風格特點的武術文化。這些武術文化正在頑強地發展,逐漸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武術產業,其中也包括武術教學,武術表演。目前,這些地區的武術學校,武術培訓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術產業,這也是當代武術文化發展的特點之一。
3我國武術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軟肋
3.1武術傳統文化缺乏創造力
武術的深層文化體現在武術哲學內涵、武術的思維方式以及武術的價值觀念。武術在我國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即使到今天武術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還以“博大精深”來形容。從而也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和武術的價值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響著整個亞洲武術文化的發展。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武術傳統的文化觀念,脫離了現代的特征——休閑性、趣味性、激勵性、競爭性,脫離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將會被現實給吞沒。對于武術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即便是武術文化有其光輝的過去,但在時代面前,其古樸、傳統的風格不能與時代產生共鳴,一味守舊難免會在選擇面前不知所措,中國武術文化到了最困難的時期。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這些具有東方武術文化傳統的項目,卻走出了困境,適應了時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武術的價值理念。相比之下,東方武術文化的代表——中國武術傳統文化卻稍顯遜色。從形式來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與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點,而注重整體攻防的武術,在技擊攻防方法的提煉還有所欠缺,所以武術在世界搏擊界面臨兩難境地。
3.2武術傳統文化逐漸淡化
中國武術受陳舊自我修煉觀念的束縛,使如此博大精深的艷麗奇葩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數字化時代已黯然失色,已遠離了現代時尚生活。如剛勁勇猛的少林拳和溫文爾雅的太極拳,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擠壓,使得武術運動走向競技武術的道路,從而也導致武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中國武術正在走單純的、簡單化的運動發展模式,將原本豐富的武術文化逐漸淡化。隨著奧運“更快、更高、更強”觀念的不斷滲透,現代武術在追求高、難、美、新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目前武術的發展來看,在武術系統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標識,就意味著武術缺乏其他項目獨有的形象基礎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標一樣,缺乏醒目的、獨具特色的特征,使人們很難去識別、接收、認同他們。就拿武術比賽的儀式和規矩來說,目前,國內的武術比賽宣傳、比賽歌曲、開幕式、閉幕式尚且沒有統一儀式,武術的禮節也沒有硬性的要求,這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和韓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是我國武術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日、韓兩國的武道在激烈的對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禮的行為規范,是值得推崇的。武術應該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這樣不僅讓觀眾能感覺到強烈的民族氣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3.3武術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
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動力,這種動力依靠的是傳播。而傳播又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像武術這種民族文化的載體,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傳播動力,否則會使民族文化沉寂成書館的擺設。武術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習練人群,武術文化的表現也離不開武術的載體——人。習練武術的人群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西方體育項目的侵襲,從事專業武術訓練的人群不斷減少,外來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項目以其簡單易學、趣味性強等特點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占據了中國體育文化市場。我們必須承認,習練傳統武術人數的減少、武術傳承空間的不斷萎縮,已經成為一種不爭得事實。這種現象正是由于我國武術傳統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用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也就意味著缺乏了市場需求,所以武術表現為發展的動力不足。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武術文化宣傳還比較欠缺,武術未來的發展還需要做大量的宣傳,可以利用大型武術團體表演,來積極宣傳我國的武術文化,在這一點上河南登封已經有了較大突破,目前太極拳表演也初具規模,從這些成功的例子來看,武術今后的發展必須要在宣傳上大做文章,這樣才能使武術文化深入人心,才能為武術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4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機遇和對策
4.1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武術所涵蓋的文化是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只不過是發展到現代,武術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也就是說傳統的武術文化和現代的理念表現為相對獨立或相互排斥,傳統武術文化和現念相互兼容的問題,是未來武術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在發展的道路上,傳統的武術文化必須堅持自己的特色和維持它的發展的趨向,促使其持續、健康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賦予其現代的發展理念,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積極地、連續地、開放性地面對困難,這樣傳統武術才能不斷地吸取更多精華,摒棄自身不足,在實踐中獲得向前發展的動力。
4.2吸收和借鑒優秀武術文化發展經驗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武術的發展與西方的傳統體育項目相比并不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像代表日韓武術傳統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卻發展的比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傳統武術文化滯后的原因之外,還有外來體育文化先進理念影響的原因,因此,傳統武術文化還要在借鑒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鑒和吸收”立足點上,要處理好傳統武術和西方體育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認識優秀項目的內涵和形式,不能只顧形式,不顧精神,或者只顧精神的領會,卻找不到切入點。
4.3加快武術創新順應時代的發展
創新是這個時代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之一,武術創新的目的就是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時代的車輪不會改變方向,因此,武術文化必須主動去適應時代的變遷。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技術動作、修訂評分規則、降低對抗強度等方法,從而吸引更多的習練人群參與到其中。我國武術必須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和當代各種體育文化精華進行深度對話,真正把武術博大精深的的文化發揚光大。
5小結
【關鍵詞】文化旅游產業;西門慶故里之爭;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
一、事件概況:兩省三地的“西門慶故里之爭”
讀過《水滸傳》和《金瓶梅》的人都知道,西門慶是一個“大賊、大惡霸、大奸商”的大壞蛋。對于這樣一個十惡不赦的負面形象,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會對之嗤之以鼻。但近年來來,山東省陽谷縣、臨清縣和安徽省黃山市卻上演了一出轟轟烈烈的“西門慶故里之爭”的鬧劇。先看陽谷:投資5600萬元,打造《金瓶梅》等文化游覽區,內有“西門慶故居”等系列文化景點;山東臨清市:投資約3億元打造一個“金瓶梅”式的大觀園,重現西門慶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等的宅院生活;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則圍繞“徽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基地”這一旅游品牌,重點打造呈坎、潛口、唐模等三個旅游節點。
二、事件解析:西門慶故里之爭緣由
1、文化導向出現偏差
歷史名人,作為一種傳統歷史文化的體現,其最重要的意義是在于這些名人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而他們的故里僅僅是其生活成長的一個空間載體,位于什么地方并不是最重要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名人無數,可過去很少有爭搶“名人故里”的事情。那是因為古人看到的是名人內在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而不僅僅是名人故里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空間載體。因此古人對名人的紀念,更多采用“青史留名”的方式,甚至是人們的“口碑”,而很少用具體實物的故里或故居。
當下我國正鼓勵和支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即可拉動經濟增長又可促進文化建設,所以各地對名人故里的打造也并非不可。但可悲的是,開發名人故里,竟然出現了西門慶故里之爭。三地政府爭相把西門慶這個一無是處的反派形象打造成文化產業英雄,這種行為實質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褻瀆,是當代人急功近利,欲望膨脹的產物,是當下文化導向出現偏差的映現。
2、區域經濟惡性競爭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們過度地追求GDP的高增長。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愈演愈烈,各種策略手段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登場。陽谷、臨清、黃山的西門慶故里之爭,正是區域經濟的惡性競爭的不良結果。西門慶故里之爭等亂象,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而是地方政府浮躁的發展心態和饑不擇食的發展焦慮,他們在“文化”的背景墻上寫著的是一個大大的“利”字,這正是區域經濟惡性競爭的結果。
3、社會大眾對低俗文化偏愛
有怎樣的市場需求,才會有怎樣的產品。因此鬧得沸沸揚揚的西門慶故里之爭反過來也正說明了社會大眾對低俗文化的惡味。《金瓶梅》在藝術上具有絕對的價值,但是,它內容上仍然是“”,西門慶的“大賊”形象是不容抗辯的客觀事實。西門慶故里的開發,不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觀念,不利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三、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辦法
1、個人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增強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進行文化接受的時候,應該堅持辯證的觀點,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 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 必須“移風易俗”, 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自覺提高個人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文化品位能力。
2、國家政府需引導振興優良文化
振興文化產業是我國的一項戰略國策,國家在鼓勵、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把文化融入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文化,但我們需要的是積極向上、健康純凈的文化,如果僅僅為了產業和利益,而犧牲了文化的導向性,無視了道德觀和價值觀,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這是得不償失的。文化產業是文化和產業的結合,文化是前提和基礎,沒有文化內涵文化產業也就無從談起。
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以保護和發展文化、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價值和終極目的,而這些都要求國家、政府在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也要重視其內容的引導,尤其在文化產業興起之初更要避免文化產業入了歧途,更不應該出現政府部門為低俗、腐朽的文化吶喊助威的現象。
3、媒體要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
現代社會是多元價值并立的社會, 我們不反對價值的多元化, 但價值取向必須有利于公序良俗, 與之相反我們可視為糟粕而棄之。西門慶故里之爭, 客觀上宣揚的價值觀顯然有損公序良俗的健康發展。因此媒體在這一事件的報道上要顯現出該有的態度,引導公眾輿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意義
透過上述西門慶故里之爭的解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出了問題。也有質疑的聲音,該不該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意義。
1、有利于國家民族的興旺發展
一個文化大國, 給西門慶造故里, 給惡棍貼金重現于世的行為, 是典型的文化墮落、道德淪喪的行為,它警告我們喪失善惡美丑的價值和標準后, 一切以利為本, 被“利”牽著鼻子走, 將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荒唐事。如果遺臭千年的奸商、惡霸、流氓成為一種被弘揚的文化, 中華民族必將付出慘重的文化代價或精神代價。
2、有利于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不僅能使人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 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妙陶冶, 提高人的審美水平和道德素養。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西門慶”為招牌,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不管是動用公共財政還是企業投資, 都是不能容忍的。
3、有利于國家政治經濟的有序發展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 給予政治、經濟重大影響。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西門慶故里”之類亂象背后, 涌動著浮躁的發展心態和饑不擇食的發展焦慮, 以及逐漸失守的道德倫理底線。其結果不僅會拆掉文化“舞臺”, 也會破壞經濟發展的“好戲”。因此,傳統文化的正確傳承,不僅有利于文化本身的凈化,而且也會有利于國家政治經濟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淺談漆畫課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摘要:現代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所缺失,而怎樣在課程體系中選擇適合的載體和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把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其中,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漆工藝 漆畫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