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產業發展狀況范文

產業發展狀況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5:26: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產業發展狀況,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產業發展狀況

篇1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廣東旅游產業發展狀況的省際比較、省內比較和國際比較,探討了廣東旅游產業在全國和亞太地區的定位,并據此對廣東旅游產業的發展得出了幾點結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假日經濟迅速升溫,對旅游業產生強烈的需求。我國短缺經濟的基本結束,也使各地將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視野由第一、二產業擴展到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產業。廣東旅游產業因其強烈的產業關聯和波及效應、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區域性旅游資源優勢和良好市場條件,被確定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引起全省的普遍關注。對廣東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作省際、省內和國際的全面比較分析,無疑有利于正確認識廣東旅游產業在全國和亞太地區的定位,推動其健康發展。

一、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際比較

根據筆者完成的廣東省旅游局的“廣東旅游產業定位分析”研究課題,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與五個與旅游業相關的行業—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關。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而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又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使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由于全國僅統計旅游總收入而沒有統計旅游增加值,我們按廣東旅游消費剝離系數估算了全國19個省市旅游增加值(見表1)。廣東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個百分點,在被統計的19個省市中居第三位。考慮到劃一的旅游消費剝離系數①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廣東省旅游增加值比重與其差距應更小。1996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4·53%,高于全國平均值2·73%1·8個百分點。在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65%的背景下,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達16·03%。1997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的4·6%,比全國平均值3·21%高1·4個百分點。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13·61%,遠高于當年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51%的水平。換言之,全國旅游服務產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廣東提供的。這說明廣東的旅游發展的相對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示了廣東不僅是一個經濟大省,而且是一個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內比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業的相關指標。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廣東省不同區域的旅游業發展水平大致可分為三種狀況。

1·旅游業發展高水平地區: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為283·15億元,占當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當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個百分點。這說明,珠江三角洲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業發展中等水平地區:粵北。其旅游增加值為7·71億元,占當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個百分點。這說明,粵北地區旅游業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業發展低水平地區:粵西、粵東。其旅游增加值分別為20·60億元和24·42億元,占當地GDP的2·85%和2·2%,約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別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這說明,粵西、粵東地區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見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遠、汕尾、東莞。其中,廣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總收入的64·9%,與其他市相比呈壓倒優勢。轉貼于

第二層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慶、潮州。

第三層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頭、韶關、陽江、江門、惠州、佛山。第四層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陽、梅州。

三、旅游業發展狀況的國際比較

1.廣東入境旅游業在全國的地位比較。近年來,廣東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表3展示了廣東入境旅游在全國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來華游客從廣東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從廣東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廣東(旅游系統)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國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廣東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的比較。1995年廣東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入境旅游市場中約占1·4%的份額。廣東接待入境游客數約是朝鮮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萊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撾的17倍;大致相當于中國(大陸)的1/18,中國香港的1/9,中國澳門的1/4,中國臺灣的1/2,新加坡的1/6,馬來西亞1/7,泰國的1/6,日本的3/5,韓國的1/3,印尼的1/4,菲律賓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亞的1/3,新西蘭的3/4。

3.旅游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如果我們以加拿大旅游消費作為國際旅游消費的參照系,通過分析加拿大統計局1994年的《旅游衛星報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廣東與國外旅游消費結構的異同。

比較分析表7-8可看到,廣東旅游增加值構成體現了國際旅游業的共同特征,大約30%-35%是物品性消費, 65%-70%是服務性消費。差別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費中飲食和長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廣東。其航空、賓館和餐廳服務消費占旅游業總收入的45%。飲食消費比重高于廣東4·5個百分點,高于中國5·6個百分點,長途交通消費比重高于廣東12·5個百分點(國際旅游)和18·7個百分點(國內旅游)。這些差異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原因: (1)飲食消費比重的差異可歸因于中國農產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較低,使人民幣的食物購買力較高。(2)長途交通服務的差異反映了中國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飛機或私家車出游比較普遍,使旅游活動半徑擴展到國外和洲際,旅費明顯上升;中國乘火車或汽車出游相對來說比較普遍,旅游活動半徑主要限于國內。這又由兩國的收入水平的差異造成。

四、基本結論

通過對廣東旅游業的省際、省內和國際比較,可以得出如下5個基本結論:

1.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與人均GDP密切相關。廣東旅游產業的比重所以居全國前列,主要原因是廣東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廣東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經濟大省的地位確定的。旅游業只有依托國民經濟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各地在“十五”發展計劃中規劃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將來達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產品銷售地)為基點。旅游產業超前或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產業與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互為因果,互相促進。要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必須關注這些互補性行業的配套發展。針對廣東目前與旅游相關的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實施廣東服務環境大變工程,通過規范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市場,組建第三產業各服務行業協會,協助政府對服務業實行行業管理,大張旗鼓地開展”有法必依,嚴格執法”的宣傳教育活動等方法,改善廣東旅游產業的軟硬環境。

3.旅游服務產品的占有量與人口絕對數量相關程度低,與人口的經濟收入和購買力水平相關程度高。由于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內打破省內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是不現實的。旅游資源相對密集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地區(如粵北地區),難以形成以本地人為銷售對象的旅游服務市場,應以經濟發達但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為旅游服務的主要銷售市場。為此要特別重視發展外向型旅游服務業,重視服務輸出。這應是其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廣東省各地確定旅游產業的布局、結構、重點,要有全省“一盤棋”的觀念,避免發展那些從局部看是可行的,而從全省看具有強烈消費替代性的旅游服務產品。轉貼于

4.廣東省的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總量多于5個國家(或地區),超過8個國家(或地區)的1/4。要正視廣東省作為入境旅游過境地的地位上升,作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視利用入境游客數量在亞太地區所占的一定優勢,以吸引過境游客擴大旅游消費為著力點,設法延長過境地游客在廣東的停留時間,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時免簽”的有利條件,吸引在港澳地區入境的游客(占亞太地區18%)順道來廣東游覽消費。

5.對廣東與加拿大旅游消費結構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費是制約廣東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廣東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交通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將使廣東旅游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廣東要把加速發展現代交通業,作為培育旅游產業新經濟增長點的重點來抓,通過發展省內高速公路網和輕軌交通,為廣東人游廣東,為過境客多游廣東,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廣東提供便利條件;通過發展航空業務促進海外游。

篇2

關鍵詞 油茶產業;發展狀況;問題;對策;江西萍鄉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屬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國油茶原生區和兩大中心產區之一[1]。但長期以來,由于萍鄉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當,導致油茶低產,究其原因:一是品種不良導致產量偏低[2],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為一項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雜草、灌木叢生,高大喬木入侵,導致油茶林通風透光不良,林木生長發育惡化,病蟲害嚴重,產量降低,甚至絕產。為了促進油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結合萍鄉的具體情況,優化萍鄉市油茶產業發展格局,努力構建完善的油茶產業發展體系,以將萍鄉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強市,確保萍鄉實現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并不斷提升萍鄉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水平。

1 油茶產業發展狀況

1.1 油茶經營面積

據2014年萍鄉市“森林資源補充調查”和近期油茶產業發展規劃調研數據顯示,萍鄉市現有油茶林總面積5.63萬hm2,占萍鄉國土總面積的14.7%,占林業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區800 hm2,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353.3 hm2,武功山風景名勝區2 093.3 hm2,湘東區9 766.7 hm2,蘆溪縣9 520 hm2,上栗縣1.63萬hm2,蓮花縣1.75萬hm2。油茶林資源按產能劃分:低產林3.71萬hm2,占65.95%,中產林4 860 hm2,約占8.64%,高產林2 346.7 hm2,約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萬hm2,約占21.23%。按齡組劃分:產前期9 160 hm2,約占16.28%;初產期3 320 hm2;約占 5.90%;盛產期1.13萬hm2,約占20.21%;衰產期3.25萬hm2,約占57.80%[3]。

1.2 種苗繁育現狀

萍鄉現有省級定點油茶采穗圃1處,即蓮花縣棋盤山林場油茶采穗圃,面積14.2 hm2,良種穗條年生產能力 10萬支。省級定點油茶育苗單位2個,即贛西油茶繁育中心、萍鄉劍郝專業合作社,生產“長林系列”等高產無性系油茶苗品種,育苗面積逾13.3 hm2,良種苗木生產能力500萬株。

1.3 油茶加工狀況

現有油茶加工企業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產茶油毛油為主,消費形式多為自產自銷毛油。近年來,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油茶深、精加工逐漸被重視,經過多年培育,現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為主的油茶加工企業。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的江西綠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產“綠海”牌茶油1 000 t;蓮花縣工業園區的綠蓮實業有限公司年生產“貢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業如蘆溪縣一村食品公司生產“一村”牌茶油;湘東區木林森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木林森”牌茶油等。萍鄉市油茶產品暢銷上海、南京、廣州等全國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

1.4 油茶產量與產值

據2015年統計,萍鄉油茶籽產量2.1萬t,生產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產業總產值達6億元以上。

2 存在的問題

2.1 油茶經營管理粗放

現有油茶林特別是原有的老舊油茶林多數還是處于“人種天養”的自然生產狀態,且大部分面積為天然林或20世紀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種單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勞動力外出務工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嚴重的油茶林荒蕪,樹齡老化,以及病蟲害和火災頻繁發生,加上萍鄉市又是一個工業城市,部分地方工業污染較重,致使油茶單位面積產量低,全市茶油年均產量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國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廣有待加強

在油茶生產整個過程中,高產栽培技術推廣落實不夠,企業、大戶初期大面積造林技術不規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農個體種植戶缺乏技術,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規造林方法來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時進行修剪、施肥和撫育,使得一些種植高產品種的油茶林不能達到預期產量和效益目標。除此之外,一些種植戶未經過定點采穗、定點育苗、定向供應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實生苗當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資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資超過22 500元/hm2,第4年才開始結少量果實,一般8~10年后才到盛產期。如此長的投資回收期,對于一般農戶和企業來說較難接受,也難以承受。雖有各級財政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但遠遠不能調動茶農的積極性,油茶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受到制約。

2.4 經營機制不活

萍鄉老油茶林主要以農戶自主、分散經營為主,組織規模生產難度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減少1%。而新造油茶林,對一般個體農戶而言,由于經營規模小、信息不對稱、技術未掌握等原因,營造林標準低,而企業、大戶規模經營則因土地流轉集中難,后期管理技術難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區油茶采摘秩序混亂,不時發生偷摘、哄搶、亂摘、濫采現象,導致經營者提前采摘、豐產不豐收。

2.5 綜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鄉油茶主要加工產品為一般食用油,沒有標準化生產技術,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鄉市尚缺乏化妝品茶油、茶殼綜合利用、高等級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術工藝,對茶枯、茶殼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類栽培、制取有機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產品單一,產業鏈延伸不夠。

3 油茶產業發展對策

3.1 科學制定規劃

各縣(區、管委會)應因地制宜制定油茶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產業定位、區域布局、建設重點以及目標任務等,科學布局油茶生產基地,并將油茶產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實現油茶產業跨越式發展。

3.2 創新經營模式

不斷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和專業化、規模化、基地化生產的要求,充分調動企業、大戶、林農的積極性,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的有效經營管理模式,采取多種形式(承包、拍賣、股份合作制、租賃等),引導企業參與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設,促進油茶產銷有機結合,使企業與農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3]。

3.3 增加科技和資金投入

保證油茶產業科技的資金投入,有利于促進油茶產業科技創新與油茶產業化事業發展。應逐步落實增加對油茶項目的科研立項,引導企業和民間資金向油茶科技創新的投向,加大各級財政對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對“油茶綜合生產技術”項目的支持和培訓,建立優良高產油茶新品種和系列配套技術種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產業項目建設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還林及其后續產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精準扶貧、農業產業化、以工代賑、水土保持、防火林帶、科技創新等項目資金等多項舉措。

3.4 扶持龍頭企業

依托龍頭企業實現資源培育基地化、經營管理集約化、生產加工一體化,扶持、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各級政府應主動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在財政投入、貼息貸款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運用“茶油冷榨加工技術”“茶皂素提取和純化工藝”“工業廢水處理轉化技術”等綠色生產技術模式[4-5],支持開發茶油新產品,著力打造拳頭產品,形成萍鄉油茶核心品牌,使萍鄉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4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江西省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鳴,王學紅,等.低產油茶林改造技術[J].國土綠化,2011(8):42.

[3] 江西省萍鄉市林業局. 萍鄉市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R].2015.

篇3

【關鍵詞】砂巖 石材產業 發展狀況 調研

砂巖是一種生態環保石材,其產品具有無污染、無輻射、無反光、吸熱、保溫、防滑等特點。砂巖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建筑用石材,主要運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別墅、家裝、酒店賓館的裝飾、園林景觀及城市雕塑等。云南砂巖主要出產于祿勸、武定兩個縣,按色彩分類,有黃砂巖、紅砂巖、綠砂巖、紫砂巖、白砂巖;按紋理分類,有木紋、山水紋等幾種。

祿勸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砂巖資源分布廣、儲量大、種類多,是云南省砂巖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也是石材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目前已探明的石材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砂巖更是以結構好、硬度高、紋理流暢、底色穩定聞名全國,主要有木紋砂巖、山水紋砂巖、紅櫸砂巖、粉黃砂巖、紫砂巖、紅砂巖、綠砂巖、七彩玉大理石、冰洲石、墨玉大理石等,探明的資源儲量約3.5億立方米,現已開采利用的約有2平方公里,年開采量約2.5萬立方。

一、砂巖開況

2000年,云南麗石石材工貿有限公司率先開發祿勸境內木紋砂巖,到2012年,在祿勸發展的石材企業已超過40家,主要有天雄、隆輝、鑫潮、邦洲等龍頭企業。其中投資協議金額過億元的企業4家、過5000萬元的2家、過3000萬元的3家、過1000萬元的5家,已開發礦山15座,就業人員達2100余人。產品從簡單的板材加工提升到規格板、異形線條、圓柱、雕刻、工藝品等,有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石材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到歐洲、澳洲、北美及日本、臺灣、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祿勸砂巖石材加工業,是一項新興產業,2010年,在祿勸縣委、政府的關心下,在祿勸縣發展改革和經濟貿易局直接領導下,由祿勸、武定兩縣具有代表性石材企業、團體發起成立了石材商會。祿勸石材商會代表當地大部分石材企業從業者的共同利益,以促進當地石材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己任,維護行業、企業的合法權益,整合資源,搭建行業平臺,從信息、技術、商務等多層面服務于會員企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祿勸縣委、政府將全縣石材資源開發作為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規劃了占地約500畝的“祿勸石材產業園”,吸引、整合石材加工企業逐步進入園區,積極謀劃將祿勸建設成為云南乃至中國最大的砂巖石材生產區、展示區和交易區,著力打造獨具魅力的世界砂巖之鄉。

二、石材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隨著祿勸工業園區的建立和發展,祿勸石材加工企業也得到了引進和提升。通過園區引進了隆輝石材、鑫潮石材、邦洲石材等企業,逐步實現了從礦山到成品的產業一條龍生產鏈,大大提高了石材開發利用能力。2012年祿勸石材企業行業實現生產總值5.1億元,占全縣gdp總額10.25%,產值比2008年增加了3億元,占比提高了2個百分點;實現稅收0.8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總額的11%,比2008年增加了0.5億元;實現利潤8000萬元,比2008年增加6000萬元。以隆輝石材有限公司為例,公司在工業園區占地面積120畝,總投資約1.5億元,2008年正式投產,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239萬元,實現利潤225萬元;2011年實現收入2,352萬元,實現利潤556萬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3,505萬元,實現凈利潤698萬元。

三、金融機構支持石材產業發展情況

祿勸石材企業發展主要是由外地企業帶動和發展起來的,在前期開發過程中,大企業進入的較少,而以零散戶加工為主,隨著大企業的進入后,縣政府對本地散戶進行了整合,形成規模化加工企業。從2010年開始,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石材開發企業,貸款總量逐年增加,2010年信用社貸款15萬元;2011年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信用社都對祿勸石材企業發放過貸款,當年貸款余額5,250萬元,全部為當年新增貸款;2012年石材企業貸款余額8,200萬元,全部為當年新增的信用社貸款。

四、石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行業整合力度不夠。祿勸石材產業園區雖然具有了一定規模,但整合力度

足,小型、微型加工仍然存在,不僅浪費資源,也不利于提高石材品牌。

二是石材行業研發能力不足。在42家企業中,正常生產的有30家。少數企業因生產能力不足、資金周轉困難、市場銷售不旺等原因,處于半停產狀態。

三是金融支持不足。調查顯示,企業有相互調劑周轉資金情況,表明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相對不足。由于部分企業無有效抵押物,融資貸款無法落實到位,資金短缺仍制約了企業發展。

四是房地產市場變化對石材業影響較大。2012年下半年,受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加強和國際房地產景氣度影響,石材銷售量增長緩慢。

五、相關建議

一是政府應加大對祿勸石材產業園區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門應積極落實園區企業土地使用權,使園區企業可以借助土地使用權抵押解決部分資金需要,對園區企業給予適當優惠扶持政策,鼓勵石材企業打造出優質的砂巖石材產品。

二是強化石材企業整合力度,促使石材產業向集團化方向轉變。要利用當地儲藏豐富的砂巖資源優勢,積極引進省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品牌和規模效應,打造附加值高的高檔石材品牌企業。

篇4

一、我國轎車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轎車的供給和需求都保持了快速增長,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汽車特別是轎車的生產和消費都進入了高速增長期。轎車市場經過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的“井噴”行情后,2004年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步入了平穩增長階段。從供給方面看,我國轎車市場在這一運行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廠商加入,產能擴張明顯;從需求方面看,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轎車需求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階段后,2004年呈現出在較高水平上保持低速平穩增長的態勢。2001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率達7.9%,轎車產量34.52萬輛,同比增長30.66%,下半年,美、日、歐經濟放緩,9.11事件導致全球經濟不景氣,油價上漲,出口困難,對我國國民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我國2001年全年經濟“前高后低”,全年GDP增長率回落到7.3%,與此相應,轎車市場發展受影響,同比增長14.9%。2002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良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GDP增長率恢復到8%,轎車年產量110.3萬輛,同比增長56.8%。2003年車市依然興旺,CDP增長率達到9.1%,轎車年產量203.8萬輛,增長率84.7%。2004年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轎車市場由連續兩年的“井噴”式增長轉變為平緩增長,2004年我國轎車銷售232.2萬輛,同比增長13.5%,比2002年下降51.5個百分點。其中國產轎車銷售224.3萬輛,同比增長13.3%,比2003年下降55個百分點。

二、新發展總體軌跡分析

(一)2002~2003年我國轎車產銷量高速增長軌跡分析。我國轎車業在2002年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其間,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轎車市場表現出的轎車購買能力更加堅實。縱觀此段轎車業快速發展的過程,其總體發展軌跡從供需經濟模型可以較清晰地反映出來。供需經濟模型的既定性前提:模型立足于轎車業處于2002年“井噴”行情后的總體快速發展環境中,外部環境持續向好;轎車業開放度越來越高,廠商競爭激烈,但仍有豐厚的利潤空間;轎車業的需求和供給均富有彈性,即轎車價格的變化能夠導致銷量和供給量的敏感反應。從總體上看,經由上述的發展競爭過程,轎車業規模得以突破式增長,2002年全年產量達到100萬輛以上,銷量超過全年產量。轎車業的新發展成需求拉動型,表現為2003年產銷量近乎翻番,產業進入成長期,但廠家對“井噴”行情的認識有所不足。之后,過度競爭導致廠商經營承受巨大的壓力,體現在庫存增加、市場份額和價格戰等方面。2004年轎車市場對“井噴”后持續的高增長進行了調整。

(二)影響2004年我國轎車產銷量大幅增長的因素分析。2004年我國轎車銷售量為224.3萬輛,同比增長13.3%,較2003年下降55個百分點。轎車市場增長速度的顯著下降,原因多種多樣。

1、國家宏觀調控對轎車市場的滑坡產生了根本性影響。2004年4月下旬開始,中央相繼出臺了以控制貸款規模、暫緩土地審批為代表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使信貸規模、投資等對汽車影響敏感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明顯下降。轎車銷量的顯著下降也始于2004年5月份,在實踐上與宏觀調控的時間點完全吻合。

2、轎車長時間、頻繁、無規則的降價,嚴重影響消費者購買信心,產生等待觀望現象。2004年轎車廠家直接降價的現象貫穿全年,在記入統計的67款轎車車型中,共有44款車型廠家宣布降價,占總車型的66%,其中21個車型在一年內兩次以上宣布正式降價。與此同時,以各種名目展開的廠家、商家優惠促銷也接連不斷,幾乎所有的車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優惠促銷,乘用車車型普遍以低于廠家指導價的價格銷售,整個車市價格體系一片混亂,無任何規律可循。

3、對2002年至2003年轎車需求增長曾經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其他因素的正效應在明顯弱化。2002及2003年消費信貸迅速發展,新產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費環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對轎車需求的超高速增長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而這些因素的促進作用在2004年已經不同程度的弱化了。

三、轎車需求和供給影響因素分析

(一)轎車需求影響因素。所謂轎車需求,就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轎車商品的數量。影響轎車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二是轎車的商品價格;三是轎車消費的政策約束;四是消費者養車的壓力因素;五是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因素。

(二)轎車供給影響因素。所謂轎車供給,就是生產者在一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的轎車商品的數量。影響轎車供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轎車廠商的目標和對未來的預期;2、轎車價格和行業利潤水平;3、要素的供給;4、其他相關商品的價格;5、生產技術的變動;6、國家政策;7、轎車關聯產業的發展。

四、我國轎車產業發展戰略思考

(一)探索自主品牌的開發。實現自主品牌轎車的目標,就是以自主產品開發項目為載體,實現和形成自主品牌轎車的開發和經營能力。大的轎車企業應凸現和完善自主產品開發經營主體和開發鏈,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開發路線,選擇和考慮多元的開發策略和多種開發途徑。世界汽車產業格局經過合并、重組和分化,其中一度新興的企業走向沒落,或希望另謀出路。我們應利用世界汽車產業重組的機遇,尋找自主開發的機會。通過收購買斷技術和品牌,獲取快速實現企業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發展的捷徑。

自主開發可以采取共用平臺的策略。轎車生產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租用其他企業的平臺和產品技術,或利用現有合資企業的平臺和生產能力,實現自主開發。從國際慣例看,為降低成本,共用平臺戰略不僅局限于戰略聯盟之間,在競爭對手之間也時有發生。通過深化戰略合作,引進國外技術,采購國外汽車公司的成熟平臺、成熟技術,包括投資國外設計公司,開展自主品牌開發,開發速度快,風險小,效果較佳。

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發展,也就是獨立開發,或者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知識品牌開發。大的轎車生產企業的開發體系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主產品開發。自主開發的設計也可委托專業設計公司進行,企業自主開發系統承擔技術管理和開發管理,將產品開發的規劃和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企業的技術人員可與專業設計公司一道從事產品的設計開發,更有利于自主開發能力的形成。

篇5

[關鍵詞] 林業產業 恩施市 林業管理

恩施市地處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長江之南清江中游,東瞰江漢,西接渝蜀,南控瀟湘,北通豫陜,是鑲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擁有舉世罕見的硒資源而被譽為中國“硒都”。全市國土面積3967平方公里,轄10個鄉、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72個行政村、34個居委會。總人口78萬,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占38%。有香獐、猴面鷹、紅腹錦雞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有各種藥用植物2000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 “華中藥庫”美稱,其中板黨、窯歸、紫油厚樸等名貴中藥材為世界獨有。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人均林地面積近5畝。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林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速生用材林、經濟林、苗木花卉、林下種養等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木材加工業、經濟林產品加工業和森林生態旅游業快速發展。

我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通過各種措施,強化了林業產業建設,使林業產業建設有了良種的起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商品林建設步伐加快。近幾年來,借助林業重點工程的帶動,全市新增人工商品林20萬畝,累計達到40萬畝。

(二)干鮮果產業初見成效。全市干果類面積17.88萬畝,其中:板栗15萬畝、銀杏1.5萬畝、核桃1.38萬畝;其它經濟林漆樹3.6萬畝。

(三)藥業產業漸成氣候。截止2008年12月年底,全市中藥材留存面積達25.5萬畝,其中木本17.7萬畝,草本7.8萬畝。全市各類型的藥業企業及經營戶達50個,其中圣峰藥業和弘翔藥業被評為省級林(藥)業產業龍頭企業。2008年全市主導藥材品種當年產量14130噸左右,實現中藥材原料藥產值13872萬元。

(四)苗木花卉初具規模。全市現有種苗基地0.5萬畝,花卉經營實體共39個,其中花卉企業15家,花店24家。 2008年產銷花卉盆景130萬盆,產銷切花切葉60萬支,花卉產業產值達1800萬元。

(五)野生動物養殖起步良好。目前,恩施市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基地共有10家,其中:馴養繁殖中華大蟾蜍2家,蛙類2家,野豬1家,豪豬1家。上規模的有2家。

(六)林業企業逐步成長。我市從事木材加工、經營個體工商戶、企業已有295家,其中朋利木業、裕錦木業已成長為規模企業;主要從事茶油生產、加工、基地建設企業2家。

(七)森林旅游業蓬勃發展。恩施堅持把林業產業建設與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結合起來,搶抓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機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集中打造森林公園等重點旅游景區,依托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促進森林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時,堅持把林業產業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生態家園示范村建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高效經濟林和鄉村休閑旅游業,增加農民收入。

二、恩施市林產業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上述恩施市林業產業現狀分析。我們可以清醒地看到,林業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資源對林業產業發展的支撐較弱

我市現有林地398.29萬畝,森林蓄積量567.2萬立方米,僅占全州森林蓄積的12.97%。我市264.28萬畝有林地的畝平森林蓄積量為1.99立方米,低于全州2.57立方米/畝的畝平蓄積量;我市人均森林蓄積量僅7.2立方米,遠遠低于全州11.30立方米/人的人均蓄積量。森林資源供給不足,嚴重困擾著林業產業的發展。 (二)企業實力不強,龍頭帶動能力弱

我市林藥業企業中年產值在500-1000萬元的只有圣峰、朋利、石田、裕錦,絕大多數企業弱小,實力不強,生產工藝落后,加工水平低下,大都還屬原料初加工。市場潛力小,發展壯大難度大,輻射帶動作用弱。

(三)林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低

1、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滯后。油茶等附加值高的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還處于籌備階段,才剛剛起步。

2、科技推廣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投入,林業科技推廣只是在點上進行,沒有面的擴大,基本上流于形式。

3、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科研人才和企管人才嚴重缺乏,研發創新能力不強,林農科技素質不高。

(四)林業管理體制落后,政策僵化

1、現行林業行政管理不利于林業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是采伐指標不足,有關手續審批復雜。管理環節過多,難以調動農民積極性。

2、天保工程政策,只強調資源管理與保護,避開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3、政策支持不足,影響農民經營山林的積極性。林地分散且林地貧瘠,很難形成規模,林木生長周期長,短期難以見效,加之缺乏信貸、保險等扶持政策,農民沒有經營山林的積極性。

三、對策及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制約我市林業產業發展的各項客觀因素,在天保工程區如何發展林業產業?

(一)立足資源,轉變思維興產業

恩施市林業產業的發展雖然客觀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但擁有“鄂西林海”、“華中藥庫”的美譽,擁有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且被納入“鄂西生態旅游圈”之列。因此,我市的林業產業可借助國家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實施之機狠抓人工商品林建設基礎上,將干鮮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生態旅游和動物繁殖馴養、林業化工作為新型林業產業的亮點和重點加大發展力度,修訂完善我市林業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二)明確重點,跳出林業抓產業

一是以林業重點項目建設為契機,狠抓人工商品林基地建設。要積極鼓勵大戶、木材加工企業利用林改成果,實施林地流轉,通過低產林改造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加大杉木、日本落葉松、馬褂木、柳杉等商品林建設力度,為林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突出資源優勢,合理布局干鮮果基地。根據恩施市的林地資源、森林風景資源和氣候條件,按因地制宜、照適地適樹原則,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經濟林發展品種。

三是借“華中藥庫”之譽,壯大中藥材基地規模。堅持現代工業化理念原則、龍頭企業帶動原則、市場導向原則、科技支撐原則和產業化經營帶領農民致富原則,發展中藥才、藥企業及品種的推廣。

四是積極支持企業培植繁育野生動植物。在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前提下,鼓勵多種經營主體開展野生動植物基因保護、種源培育和基地建設,扶持多種經營主體馴養繁殖(培植)野生動植物,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五是著力打造森林旅游線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以天保工程成果和自然保護區為資源,鞏固有現有森林景區景點建設成果,打造新的森林旅游線路。

(三)營造氛圍,形成合力謀產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久人成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国产片网站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欧美福利专区 | 中文av电影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五月天国产在线 | 久久51|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 欧美a级网站 | av一二三区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四川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视频网站 | 成人看片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精品 | 国色天香成人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 午夜av电影 |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伊人网伊人网 |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 | 天天干天天爱天天操 | 99九九久久 |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网站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欧美视频区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偷自在线观看 | 狠狠干美女|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999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国产 日韩 欧美 在线 | 亚洲风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