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測量生命體征的方法范文

測量生命體征的方法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07 17:33: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測量生命體征的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測量生命體征的方法

篇1

關鍵詞:原真性實踐教學;測量生命體征教學;中職護生

生命體征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總稱。護理人員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生命體征,可了解機體重要臟器的功能活 動情況,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為預防、診斷、治療及 護理提供依據[1]。生命體征的測量是對患者病情觀察的基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護理技術 ,是《護理學基礎》教學大綱要求護生重點掌握的護理操作技術,因此護理專業學生掌握正確的生命體征測量方法極為重要。

1 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我們在傳統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實驗室W習生命體征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體溫測量前未將體溫表甩到35°C以下,放置腋溫表后,未協助患者屈臂過胸夾緊。測量脈搏時,未在橈動脈上方,測量時間不準確;測量呼吸時,沒有將手放至患者診脈部位做診脈狀,測量時沒有真正測出呼吸,隨便編造數字;測量血壓時,忘記驅凈袖帶內的空氣,纏袖帶時太松,位置偏低;聽診器的胸件沒有放在肱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向袖帶充氣時,將水銀柱打的太高等,以致于到臨床實習后臨床帶教老師反饋回來的問題是學生對生命體征的掌握不到位,甚者不會測量[2]。

通過調查對此問題的原因分析:①學生未能體會生命體征對患者的重要性;②學生認為測量生命體征比較簡單,沒有充分重視,練習時只是看而不動手操作;③學生練習時,過度依賴周圍同學的指導,練習效果較差;④沒有嚴格遵循操作步驟,敷衍了事;⑤忽略操作前的核對、評估和操作后的用物處置等,只做中間的操作步驟,沒有完整練習操作的意識;⑥學生認為生命體征的測量不如打針輸液有技術含量,所以不愿意進行操作[3]。

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原真性實踐教學是把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技能的訓練緊密結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

2 原真性實踐教學的應用

"原真性"一詞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具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文獻《威尼斯》,主要用于歐洲文物古跡的保護與修復,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譯文,其意為:真實性、可靠性、確實性。目前,"原真性"作為術語,所涉及的領域已不僅是有關文物建筑等歷史遺產,更擴展到自然與人工環境、藝術與創作、宗教與傳說等,然而隨著21世紀對中職教育的興起與重視,它也逐步進入中職教育實踐教學中。

"原真性"實踐教學依據護理專業發展和護理職業崗位需求,以課程培養目標所設計的知識體系為基準,通過護理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校院評價體系構建、效果評估等手段,探索性研究在校院合作下有計劃地選擇些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中職《護理學基礎》護理實踐項目移至臨床一線教學的一種教學環節。

原真性實踐教學具有三個層次核心:教學環境真實、設置情景相符、臨床問題引入貼切。我們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將理論與實訓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邊做邊教、學生邊學邊做,使真實的護理過程變為教學過程變,使實訓練習與臨床工作"零距離",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體驗護理工作,實現對工作過程的認識,同時形成職業能力,有利于培養實用型、高技能護理人才。

生命體征測量技術是《護理學基礎》教學大綱要求護生重點掌握的一門操作技術。在原真性實踐教學中,帶教老師提前讓學生熟悉病例,帶教老師床頭示范正確的生命體征測量方法,不同的患者測量生命體征的方式和時間各異,如手臂受傷或過于消瘦的患者不適宜測量腋溫;呼吸異常的患者要測組1 min;呼吸過于微弱的患者可以用棉絮放在患者鼻孔處;絀脈患者由2名護士進行測量;脈搏過于微弱及脈搏異常的要測足1 min等,同學們通過實例現場學習,錯誤的測量方法以及錯誤的數據會耽誤患者的治療,甚至錯過最佳的 治療期,通過臨床實例讓同學們重視生命體征的測量。帶教老師放手不放眼的讓學生操作,讓學生學會根據患者的病情來進行正確的生命體征測量。

其次帶教老師現場講解、提問,鼓勵護生敢于質疑、勇于提問,養成遇到問題多思考的習慣,培養護生觀察患者變化及處理異常情況的能力。原真性實踐教學,在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下,實習護生從中學到的不止是正確的評估方法和操作方法,還有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及臨床思維能力。

生命體征的測量采取原真性臨床實踐教學讓護生在教學過程中置身于真實的案例、環境及情境中。它不僅是理論教學的驗證、解釋、補充和延伸,更進一步提高護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在學習和運用護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進行護理操作。可以達到提高護生病情觀察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自我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另一方面原真性實踐教學還可以有效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護理技能操作都適用,因為原真性實踐教學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劉桂平.兩組學生對"生命體征"測量結果的差別[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20):20.

[2]Phyllis Brown Whitehead.Studying the Effects of the End-of-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J].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2010,12(3):184-193.

篇2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中職護理;英語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

護理英語是中職涉及外護理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課,主要是為了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在護理職業場景中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因此,該課程不僅具有護理專業的特色,同時還具有英語語言的特色。但是,當前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模式落后、學生學習興趣較低以及教學內容難以掌握等問題,導致中職護理英語的教學效果不高,影響了中職護理學生對英語的掌握。為了改變當前中職護理英語教學現狀,提高中職護理英語的教學效果,項目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意義

項目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展開教學活動,進而達到教學目標[1]。項目教學法用于中職護理英語教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掌握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尋找一種有效地學習途徑,并將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展示,最后有學生自己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并由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這種教學方法將課堂教給了學生,使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進而真正融入到整個學習過程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2]。

(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項目的設置應該從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項目主體應該與實際相聯系,因此,項目教學課堂應該變成學生日后真實工作環境的一個模擬場景,讓學生提前感受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的場景、任務以及突發狀況。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所學知識的針對性及其實用性,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鞏固學生學習的知識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項目作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該項目的制定、實施、展示以及評價環節中,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手腦并用的進行實踐性學習,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在臨床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過程中,“測量生命體征”是一項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護理工作,護理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該項技能。接下來,筆者就舉例說明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測量生命體征”教學中項目教學的名稱、形式及其目標

本次項目的名稱為“測量生命體征”,采用情景短劇表演的形式進行教學,要實現的項目目標共包括三個,分別為語言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目標。項目目標中,語言目標主要包括讓學生掌握與生命體征相關的英語術語、縮寫形式以及常用句型,比如vital signs、BP(blood pressure)、Your Bp is 135/85mmHg;能力目標主要包括培養學生在護理場景下英語的聽、說以及讀等能力,并對學生測量生命體征的操作進行規范指導;情感目標主要包括讓學生感受護理英語學習的喜悅,激發學生對護理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測量生命體征”教學中項目教學的應用過程

1、“測量生命體征”項目的設置

在設置一個項目的過程中,應該先對該項目的職場運用價值、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等相關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測量生命體征涉及內容相對較多,但該項目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需要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內容較多但表達方式較為固定,因而只要學生進行努力學習便能夠掌握。在此基礎上,考慮到中職護理學生思維活躍,善于進行表演,因而教師與學生進行討論之后決定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測量生命體征”內容的學習,并采用情景短劇的形式對其教學內容進行展現。

2、“測量生命體征”項目計劃的制定

項目計劃的制定是該目活動能否順利實施的基礎,完整有序的項目計劃能夠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項目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了該項目的分組、項目的進度以及項目的要求等方面。在制定“測量生命體征”項目計劃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具體的內容需要學生進行討論后決定。

3、“測量生命體征”項目的實施過程

項目的實施過程是該項目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的重要環節。其實施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3.1 分組并分配組員的職責

每一個小組成員的人數應該在5~7人左右,該項目的角色主要包括了導演、醫生、護士、患者以及旁白等,根據每個人的長處及其優勢,分配相應的角色,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所長。

3.2 查閱并收集相關資料

教師分配每一小組的成員收集“測量生命體征”方面相關的資料。在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測量生命體征”方面相關的專業術語、詞匯以及短語等,了解護理人員測量患者生命體征過程中可能會使用的護理英語語言知識,同時還能夠使學生了解生命體征的相關內容、使用儀器以及規范的操作方法等。

3.3 編寫并修改劇本

學生利用收集的相關信息進行情景劇劇本的編寫,編寫之后小組成員對其進行討論,再對其進行反復修改,直到滿意為止。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對先前收集的信息不斷進行整合與創新,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護理英語知識運用能力。

3.4 排練已編好的劇本

各個小組利用已經編好的劇本進行排練,排練過程中小組成員對劇本的語言再次進行精煉,不斷規范自己的操作動作,提高護理英語語言的表達能力,進而提高自己的護理操作技能。

在以上整個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參與到該項目的實施,僅僅作為一個引導者,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向,為學生編寫劇本提供相應的建議,必要時指導學生英語語言的表達。

4、“測量生命體征”項目的展示及其評價

課堂上各個小組對本組編排的情景劇逐一進行表演,待各個小組表演結束后,對其表演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主要包括了小組之間互相評價與教師總結評價,其中,小組之間互相評價能夠使學生對他人與自己進行客觀評價;教師總結評價時應該關注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的表演給予肯定,使學生能夠樹立信心,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結束語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法應用于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充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護理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及其專業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護理英語;問題;作用;實例

護理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是中職涉外護理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必修課, 它既體現護理專業特色,又具有英語語言特點,其宗旨是培養學生在護理職業場景中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然而,由于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教學內容不易掌握等原因,中職護理英語的教學效果不容樂觀。為改變現狀、提高護理英語教學質量,目前很多中職衛校英語教師嘗試把項目教學法運用到護理英語教學中,收到良好效果。

1 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仍主導課堂

受護理英語課時少、難度大、內容多,傳統教學理念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等因素的影響,教師“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師生間缺乏雙向交流等現象在目前中職護理英語課堂普遍存在,在這種“以教師為中心” 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地辛苦,學生學地費勁,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1.2 學習動機不強,積極性不高

在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的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中職護理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是講授專業詞匯和句子,學生學到的是零散的、與臨床實踐脫節的“聾啞式”英語,在護理職業場景下運用英語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提高,無法體驗學習護理英語的實用性,也就談不上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了。另外,一部分同學

認為自己沒有出國意向,以后工作中接觸外國人機會很少,護理知識可在專業課中學到,不必辛苦學習護理英語,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束縛了學生學習護理英語的主動性。

1.3 學用脫節,知識難以掌握

學生在學習護理英語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上課認真聽,課后花大量時間復習、背單詞和句型,但就是記不住,即便記住了卻很快遺忘,待運用時基本上只剩下幾個支離破碎的單詞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用脫節是最主要原因。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接受和轉化知識的過程多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后復習---運用”,這一過程中學和用被孤立成兩個不同環節,學生缺乏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體驗式學習,那么知識難以掌握是必然的。

2 項目教學法運用于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項目教學法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所謂項目就是生產一件具體而有應用價值的產品或完成一項職業工作任務,它應該滿足以下條件:工作過程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起來;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有直接關系;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項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

從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內涵中不難看出實施項目教學法對解決中職護理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2.1 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直接把自己所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去尋找途徑,得到一個結果,并展示和自我評價,這樣就把課堂充分的交給學生,教學過程真正的成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學生最大限度的融入課堂,融入整個學習過程,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模式。

2.2 真實教學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

項目教學過程中項目的設置一般都從崗位實際需要出發,項目主題也與真實世界密切聯系,項目教學課堂被真正設計成學生日后真實工作情境,也可以說學生提前經歷了日后工作中的各種場景、各項任務和有可能發生的狀況,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當學生能真切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 體驗式學習,讓知識掌握更牢固

項目教學是把學科理論知識傳授和職業能力培養有效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以“項目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從項目的制定、實施、展示到評價,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過程,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實踐,加深對課程要求知識的構建和運用,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種在“做中學、學中做” 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記憶深刻,知識一旦學會,將更加牢固。

3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護理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實例

“測量生命體征”是臨床護士最基本、最常見的工作任務之一,也是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職業技能之一。它雖簡單、常見,但在護理場景下用英語表達生命體征的內容、測量儀器、正確測量方法、測量結果的表述等等對中職生來說還是個不小的挑戰。因此,在學習 “生命體征”主題單元時作者主要運用了項目教學法,通過師生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階段性項目進行教學,收到良好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項目名稱:測量生命體征

項目活動形式:情景短劇表演

項目目標:語言目標---- 學生掌握與生命體征有關的英語術語、縮寫、短語、慣用句型等,如vital signs, T.P.R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ate,and respiration), BP (blood pressure), thermometer, BP set; Take one tablet three times a day after meals. Your Bp is 135/85mmHg.等等。能力目標---- 通過項目培養學生在護理職業場景下的英語聽、說、讀、寫運用和轉化能力,規范測量生命體征的實際操作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情感目標---- 體驗學習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

項目完成時間:每組準備2周,展示5--10分鐘

項目操作過程:

第一步 項目設置 設置一個階段性教學項目應考慮該項目的職場運用價值、教學內容特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是臨床護士的日常工作,因而也是中職護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職業技能,它涉及內容多但可操作性強,語言知識含量大但表述相對固定,對中職生雖有難度但經努力學習也能很好掌握,又考慮到中職生較活躍、善于表演,經師生共同商討確定了“測量生命體征”教學項目,展示形式是情景短劇表演。

第二步 項目計劃的制定 一個完整有序的計劃是項目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分組情況、項目進度、項目要求和評價等。制定項目計劃過程中教師只起提綱挈領作用,具體細節則由部分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討論后制定。

第三步 項目的實施 這一步是項目教學的主體,是項目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學生大部分護理英語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這環節完成。首先,分組和組員職責分配。每組5-7人,包括導演、醫生、護士、患者、旁白等,人員分配和職責分配均遵循發揮所長和優勢互補的原則;然后,查閱和收集資料。各組成員通過查閱護理英語教材、護理專業課教材、互聯網,觀看教學視頻,走訪教師和學長等方式收集有關“測量生命體征”的資料,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相關專業術語、詞匯、短語、常用句型,以及護患間在測量生命體征時的慣用表達等護理英語語言知識,還會學習生命體征的內容、測量儀器、測量部位、規范的測量方法、注意事項等專業知識。接下來,反復編寫和修改劇本。這是對前面所獲取知識的整合和創新,學生的護理英語運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提升。最后,多次排練。排練過程中各組員不斷精化自己的語言,調整和規范自己的操作動作,使語言和技能進一步提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參與具體活動,只是為學生收集資料提供方向、劇本編寫提供建議,必要時提供一定的英語語言支持,跟進項目進度等。

第四步 項目的展示與評價 各小組逐一進行短劇作品表演,對各組表演采用小組互評和老師總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各項評價,逐漸學會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取長補短,總結經驗。教師評價盡量突出每組閃光點,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另外,評價既要關注結果也要重視過程,既要有能力評價也要有態度評價。

項目教學小結:從項目設置到項目評價的整個項目教學過程中幾乎每個同學都能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他們真正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知識的講授, 而是項目的組織者、協調者、學習的支持者、方向的引導者。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學會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分工合作,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和付出的艱辛,更體會到護理英語的有用性,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另外,此次項目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做中學、學中做”的機會,學生護理英語運用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參考文獻

[1]郝中超.運用項目教學法實施編程語言教學的教學設計過程[J].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曾紅.項目教學法促進中職英語與專業的有效結合[J]. 中國校外教育?A, 2010 (7)

[3]張桂香.中職英語與專業整合背景下的項目教學[J]. 時代教育,2013(14)

[4]何寧.項目教學法在中職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江蘇教育研究,2014(6)

篇4

微波消融治療肝癌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尤其對于那些合并肝硬化、多發肝癌病灶、肝功能不良、全身狀態差的患者,這種非手術療法更具有重要價值[1]。它是在超聲的監視引導下,將微波天線送入穿刺預定的肝臟腫瘤部位,根據腫瘤的大小設定功率與時間組合,作用時間一般需要3-10分鐘。腫瘤組織內的極性分子在微波場的作用下高速運動,相互摩擦生熱。當溫度達到60度左右時,癌細胞蛋白質變形凝固,壞死的腫瘤組織被患者機體吸收。同時壞死的腫瘤組織可以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我科于2016年開展了微波消融治療技術,為11例肝癌患者行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療效確切,現將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齡在31-78歲,平均56歲。肝癌合并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2例,合并高血壓冠心病患者1例;肝功能A級3例,B級8例,腫瘤多發患者2例,肝癌切除術后復發2例。B超引導下肝癌微波消融患者5例,腹腔鏡下微波消融患者6例。腫瘤大小在1-3cm,手術時間15-20分鐘,術中均未留置引流管,平均住院2-3天。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協助醫生、患者完善術前各項檢查及化驗。血常規、肝腎功能、肝功能儲備、肝臟

彈性情況,了解患者的全身狀況及對手術的耐受力;核磁和CT檢查了解病變部位、腫瘤大小及數目。其中4例年齡在6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均進行了肺功能檢測、心臟超聲檢查,防止術中及術后出現意外。術前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練習咳嗽、咳痰的方法。常規禁食、水8小時,根據手術術式,行腹腔鏡的患者予以術前清潔灌腸、留置尿管和胃管。

2.1.2 心理護理 在術前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向其講解微波消融治療肝癌的安全性

和優越性,使其認識到該項治療是一種療效可靠、微創、不良反應小的先進治療方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成功案例,使其增強信心,消除疑慮及恐懼心理,積極樂觀的配合治療。

2.2 術后觀察與護理

2.1.1 一般護理 遵醫囑予以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低流量氧氣吸入6小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等情況,同時予以禁食、補液、抗炎、止血、護肝治療。患者清醒后即可拔出胃管和尿管,鼓勵患者床上翻身活動。霧化吸入,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進行咳嗽、咳痰。術后6小時患者無腹脹、腹痛等不適,告知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的或半流食流食。術后24小時協助患者下床活動。

2.2.2 出血 本組11例肝癌患者均合并有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良、凝血時間延長的情況,術中消融針對肝組織的損傷以及腫瘤消融后破裂均可導致腹腔出血[2],因此,出血是病情觀察的重點之一。術后每15-30分鐘測量生命體征一次,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并及時記錄。護理人員要傾聽患者主訴,加強巡視,及時觀察手術穿刺部位有無血性滲出、敷料有無滲血等情況。生命體征平穩后每小時測量生命體征一次本組11例患者無出血并發癥發生。

2.2.3 疼痛 腫瘤組織消融壞死后由于肝臟組織炎癥、水腫,造成肝臟被膜張力增加引起右上腹脹痛不適;手術穿刺、切口部位也可導致患者主訴疼痛;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主訴、疼痛部位,對疼痛予以正確評估,及時通知醫生查看患者排除膽汁滲漏、腹腔內出血等并發癥的可能,予以止痛藥物處理。本組患者術后主訴疼痛級別為輕-中度疼痛。

2.2.4 發熱 肝癌病灶經消融治療后,機體吸收壞死組織可以導致體溫升升高,加重肝臟

代謝負擔,影響病情的恢復 。術后每日測量4次體溫,連續測量3天,及時監測體溫變化。本組1例患者術后第一日體溫升高,最高在38.5℃,通知醫生,給予藥物及物理降溫,囑患者多飲水,大汗時及時更換病號服、被服,隨時保持清潔干燥。術后第2日體溫降至37.5℃,2天后體溫恢復正常。向患者講解發熱的原因,患者表示理解。

2.2.5 肝功能監測 微波消融治療雖然針對腫瘤組織,但消融形成的熱灼傷會對病灶及周

邊肝組織造成破壞,引起肝細胞損傷和細胞內酶釋放[3],引起肝功能一過性的升高。遵醫囑應用保肝藥物治療,及時留取血液標本,了解病情變化。

3.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前給予健康指導,包括指導患者注意休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低鹽飲食。按時服藥和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到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 李曉峰,錢國軍,微波凝固消融治療肝癌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30):114-118

篇5

【關鍵詞】 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手術前后;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1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52-02

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是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臨床常表現劇烈腹痛、黑便、便血等癥,臨床常給予手術治療,在手術前后提高護理質量,有助于順利開展手術,及促進患者早期康復[1]。為此本文將對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8例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患者加強圍術期護理,取得顯著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8例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38.6±2.3)歲。所有患者均經x線和胃鏡檢查確診,其中胃潰瘍8例,十二指腸潰瘍16例,復合潰瘍4例。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1.2.1.1 護理 患者入院后,采取頭足抬高20°,以保護心肝腎等重要器官供血,預防器官缺氧,并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清理口腔嘔吐物及分泌物,避免誤吸造成窒息。

1.2.1.2 嚴密觀察病情 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包括血壓、脈搏、心率、瞳孔、神志等,若患者主訴頭暈、心悸、惡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暴躁等癥狀,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嚴密觀察患者是否有休克跡象,若有休克表征應及早發現判斷,通知并協助醫生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預防病情惡化。

1.2.1.3 出血量觀察 嚴密觀察并測量患者出血量,若出血量>5ml時,大便試驗檢查呈陽性;>60ml者有大便呈黑色;>300ml者有黑便或嘔血癥狀;500-1000ml者表現脈搏加快、心悸等循環代償癥狀;>1000ml者表現血壓下降、脈搏細弱。

1.2.1.4 實驗室監測 加強患者實驗室監測護理,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血電解質等,其中監測血紅蛋白濃度,可判斷出血程度,一般早期出血,血紅蛋白濃度無明顯改善,待后期血液被稀釋,血紅蛋白濃度開始下降,因此需持續性動態監測。

1.2.1.5 心理護理 患者因見嘔血、黑便往往產生恐懼、緊張等負性心理,同時也對手術治療效果產生擔心。為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并通過簡單易懂的形式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正視自身疾病,并讓其認識到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此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消除恐懼不安心理,并講解手術配合要點,爭取患者的配合。

1.2.1.6 術前其他準備 為患者采血配血,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為患者輸血輸液,并做好備皮、置胃管和尿管等,為及早開展手術治療做好前提準備。

1.2.2 術后護理

1.2.2.1 護理 待患者術畢送至病房后,及時了解麻醉劑手術方式,并妥善固定引流管、氧氣管、輸液管等管道,對全麻患者去枕保持患者平臥6h,頭部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預防舌下墜,待血壓平穩后方可指導患者取半臥位,以利于減輕切口張力,促進呼吸通暢,預防膈下膿腫。

1.2.2.2 生命體征監測 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每隔30min監測一次血壓、脈搏、心率、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若出血量較多或術前有休克的患者,應每隔15min測量一次,待生命體征平穩后,方可每1h監測一次。監測期間,預防靜脈通道彎折、脫落,及早恢復血容量,并詳細記錄24h出入量。監測體溫時,一般在37-38.5℃,無腹部癥狀,可給予物理降溫。

1.2.2.3 胃腸減壓護理 ①嚴密觀察胃管24h引流的色、質、量,術后多為陳舊性血液,待術后24h后轉為草綠色胃液;②持續胃腸減壓,促進減少胃內積氣、積液,促進吻合口吻合,降低腹脹、吻合口梗阻并發癥發生;③預防胃管堵塞,若堵塞查明原因,并用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沖洗,疏通胃管管道。

1.2.2.4 飲食護理 術后早期給予靜脈補液,待術后72h胃腸恢復蠕動后,給予少量飲水,待無不良反應后,給予牛奶、蛋湯等流食,每次100ml,4-8次/d,并減少輸液量。待給流食無嘔吐、腹脹后,逐漸過渡到米粥、面條等半流食,2-3周后無異常,可給予易消化的普食,切忌生冷刺激飲食。

2 結 果

28例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患者經手術治療,并在手術前后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治愈27例(96.43%),死亡1例(3.57%),死因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術后并發癥3例,分別為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梗阻1例。

3 討 論

對于急性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患者,應及時給予手術治療,控制潰瘍出血,為進一步提高手術預后質量,術前應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和實驗室監測,給予患者心理支持,使之配合醫護人員開展手術治療;術后在加強常規生命體征監測的同時,應做好胃腸減壓、飲食指導,積極預防并發癥,以此提高手術治療質量[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愈27例(96.43%),死亡1例(3.57%),術后并發癥3例,占11.11%。結果提示,加強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患者手術前后護理,有助于手術順利開展,保障手術預后質量,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网站免费在线看 | 婷婷狠狠 | 欧美电影在线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 亚洲精品电影网在线观看 |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 | 中文无吗 | 超碰地址 | 中国三级黄色录像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主播第一页 | 黄色国产大片 | 亚洲福利电影网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 波多野结衣电影一区 | 中文字幕福利 | 日日摸夜夜爽人人添av | 久久黄网 | 精品国产区 | 福利av在线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 www.97国产 | 亚洲高清成人 | 九七午夜剧场福利写真 | 成人亚洲一区 | 欧美a v在线 | 日韩影院在线 | 古装三级在线播放 | 亚洲区一区二 | 亚洲精品91| 在线亚洲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羞羞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一级片av|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成人福利电影 |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