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7 17:33:1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談談生命的起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素質教育 生物教學 能力
鄭州大學生物工程教研室面向全校非生物專業學生連續數年開設了《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校素質教育課,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該課程旨在通過觀察地史的生命,審視過去35億年以來主要生物類群的延續發展及與環境的關系,從而來探索它們的起源、分化與絕滅問題。學生選學這門課不僅熱情高,而且課后還能饒有興趣地向同學、家人、親朋好友講解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方面的知識,達到了增強學生對現代生命科學的理解和認識,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從而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的預期目的。
作為一門校素質教育課,我們在《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教學中,自始至終努力滲透科學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精神為切入點,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其最大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如何把宏觀的素質教育思想轉化為微觀的具體教學過程,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本文結合《生命的起源與進化》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教學方法與建議
(一)教學中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1.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教育。通過教材中物種的起源、進化的證據和學說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進化論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批判唯心主義的神創論,事物是孤立、靜止的觀點;通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生物具有多樣性、適應性,以及生物與環境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對立、統一的觀點。
2.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通過學習我國擁有大量動植物的特有物種,以及我國在防治人類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通過動物行為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互愛、愛護自己的群體、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是低等動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為最高等的生物――人類,熱愛自己的家鄉、民族、國家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3.法制教育。通過動物行為的學習,教育學生應自尊、自重、自愛,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樹立法制觀念。
(二)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觀察、分析、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眾多的知識都是前人在觀察思考及反復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其中有不少經典實例。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可以用精練的語言、簡明的圖表及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簡述知識的獲得過程,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例如,在學習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進化發展內容時,可先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像資料、參觀動植物園,了解自然界生物之間的有趣聯系,之后簡要介紹達爾文的環球旅行及其通過旅途的所見所聞產生生物進化思想的過程。這樣通過“活動-體驗-評價”的教學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判斷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能豐富課本知識體系,將書本知識變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能提高教學質量。利用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視聽結合、感染力強等優點,創設與教材相關的情景,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目的。例如,在講述“減數分裂”這部分內容時,根據減數分裂知識微觀抽象的特點,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法,將其直觀、形象化。通過慢放、定格、特寫等方法處理,真實、藝術地再現減數分裂的全過程,再加上教師的適時講解,既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動現象變得新穎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樂學情緒。總之,正確合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把握好度,利用板書、講述、多媒體演示相結合的方法,對于需要強調的內容可以給以板書,適當時候加上肢體語言,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切忌過分依賴多媒體。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只有生物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為學生的提高做好前提條件。生命科學是一個發展迅猛的學科,隨時都會有新的研究出現,如果生物教師數年重復講述教案,只會使學生如井底之蛙,停滯不前,并且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教好這門課,需要生物類教師不斷地學習本專業前沿知識,運用現在的網絡技術不斷地查閱資料,更新教案,要跟上學科的前沿,跟上時代的腳步。
二、課程建設的發展方向探討
學生對探索生命的奧秘,了解人類本身和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充滿著求知欲和好奇心,客觀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說明了對大學生進行生命科學方面的教育不僅是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求,也是學生本身的需要。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本課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將生命科學研究前沿與現實生活如何更緊密的聯系起來,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怎樣更好的將學術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在措施上保障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都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生命科學是一門迅猛發展的學科,面向非生物類學生開設有關生命科學的通識課程,對于增加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在《生命的起源與進化》課程開設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加強課程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志英.論素質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職業時空,2009,(2).
[2]閆前榮.淺談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8,25(3):81-82.
[3]黨金鼎. 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素質教育. 中國科技信息,2007(23):244-245.
[4]王莉.運用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課件開發的基本思路及設計. 遼寧教育研究,2002,(3):92-94.
(湘南學院 美術系,湖南 郴州 423000)お
摘 要:安徽齊云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本文對齊云山造像在明代達到鼎盛的緣由做了一番分析,指出主要是因為有原來的造像基礎、均州武當山的影響、明世宗的直接支持等相關因素,并試圖說明宋元明時期日益加強的真武信仰是齊云山及其造像在明代興盛的根本原因。
す丶詞:齊云山;明代;造像;真武
中圖分類號:J305文獻標識碼:A
On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Sculpture in Qiyun Mountain of Anhui in the Ming Dynasty
HE Ci-xianお
齊云山古稱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黃山腳下,屯溪西33公里,休寧縣內。它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岳風景名勝區,尚存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華街、香爐峰、小壺天、玄天太素宮(簡稱太素宮,下同)、玉虛宮等與道教相關的遺址和活動場所。該山道教始于唐代乾元年間(758―760年),至明達到鼎盛,香火廣為流傳,波及華東和東南亞地區,成為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鶴鳴山并列的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根據史書記載,明代弘治、正德、嘉靖直至萬歷年間,代表性洞窟或宮觀如真仙洞府(弘治十七年至正德九年,即1504―1514年)、玉虛宮(正德十年至嘉靖二年,即1515―1523年)、太素宮(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即1556―1558年)逐步建成。由于宗教造像有了可能與基礎后,它與寺廟、洞窟、宮觀的建設密不可分,因此宗教建筑的興盛也必然帶來造像的興盛。真仙洞府和玉虛宮中的神像幾乎都首創于這一時期。這段時間是齊云山造像的高峰階段,也是齊云山走向巔峰的標志和見證。其時有宮、殿、祠、壇、樓、閣一百三十多處,道士數百人,石雕和鐵鑄神像六千多尊,是江南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也造就了齊云山“江南小武當”和“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之名。那么,齊云山造像為什么在明代達到興盛了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原有的造像基礎
宋代學者羅愿所著的《新安志》卷四記載,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齊云山西南麓的石橋巖建有石門寺和佛教神像,雖然早在唐乾元年間就有道士龔棲霞云游至齊云后山的岐山石橋巖,依穴筑室,辟谷修行,但此時并無道教造像的相關記載。
就道教造像的發展來說,道教造像與道教以及道教神仙繪畫發展并不同步,道教于東漢末期即已興起,神仙形象的帛畫、壁畫或浮雕形式更是由來已久,但最初道教廟堂并不供奉神像,認為“道至尊,微而隱,無狀形像也;但可以從其誡,不可見知也。”魏晉時期始有造像,一般認為是受佛教“以像設教”的影響,相信對神像的祀奉不僅可以“至誠供養,隨心獲福,果報差”,還可以達到修身養性、得道成仙之目的。《隋書•經籍志》載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于代都東南起壇宇……刻天尊及諸仙之像供養焉”。陳國符在其著作《道教源流考》附錄二《道教形像考原》中也認為“是(劉)宋代道教,已有形像。”但在董立軍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造像史綱》中,直到第五章“宋元造像”時才把“道教造像”正式作為一節加以介紹分析,而“佛教造像”在第三章“魏晉南北朝造像”中即已作為一節和“禮制造像”并列。其中緣由被認為是這一時期“在總體上道教造像的成就與佛教造像還無法相比”。這一現象既說明宋之前道教造像受佛教造像影響較大還未形成自己的獨立體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宋以來道教造像開始有了系統化的發展,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道教造像的這一發展歷程和真武神性及造像的真正發展歷程幾乎不謀而合。根據肖海明先生的考察,北方之神“蕩魔天尊”――真武大帝人格化形象的完全形成是在北宋時期。武當山文物保管所藏有一尊宋代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10年)的銅鑄真武像也構成了一個形象化的證據。對齊云山而言,到了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道士余道元、金安禮、金士龍師徒創建佑圣真武祠(又稱真武觀、齊云觀)于齊云巖,開創了齊云山道教及造像的基礎。此后衣缽相承,佑圣真武祠中的真武像日顯靈應,并最終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南宋1266年佑圣真武祠因幾次水災卻“圣像儼然”而受到朝廷冊封.正如《齊云山志》載:“至已亥(1239年)火災烈焰,品物一空,獨玄武神像頂天,一罌不動,而為不能燎矣,葉介夫與金士龍乃營建真武殿宇以及廊樓房。淳佑辛丑(1241年)又水災,……圣像儼然,而水不能滲矣。……至庚午僅四十二年,惟佑圣殿獨存。……近咸淳丙寅(1266年),朝廷核實始鑿定殿其四至主側赴宮印押,筑墻為基石以限,永為不朽之基。……每歲建會蘸,不可無道侶住山。”在由宋至明的過渡階段中,南宋朝廷的這次冊封為這尊真武神像及齊云山聲望的興起以及明代的更加興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均州武當山的影響
齊云山在明代的聲名崛起不是偶然的,有著內外的不同因素在起著重要作用。內在因素就是歷代齊云山道士的努力,在道路、橋梁、宮觀的修建和經營方面為鼎盛期的到來做了堅實鋪墊。外在因素就是傳為真武修煉飛升之地的武當山在明代的影響使全國范圍內興起了真武崇拜和真武造像的熱潮,雖然宋以來武當山的這種影響已經很是明顯,但明代的這種奉祀比宋代廣泛和深遠得多。在這種背景下,齊云山的興起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關鍵詞:命名;源由;有效性;變遷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7-085-1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名詞,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石,是答題時做出正確判斷的直接依據,是教學的重點、難點、突破口,若學生及時準確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但有一些名詞,學生理不清、辨不明、記不牢、寫不對,如線粒體、核糖體、捕食等,成為高中生物學習的瓶頸。筆者在多年的探究中,從另一視角——這些名詞命名源由及其內涵和外延變遷來探討高中生物名詞教學的有效性,經實踐證明實用有效,現總結如下:
一、探究、梳理一些高中生物名詞命名源由,以便從源頭掌握
探究、梳理一些高中生物名詞命名源由,發現有些能幫助學生記憶,有些能幫助學生理解,有些能幫助學生正確書寫,避免寫錯別字,有些能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佩之情,激發學生求知欲。
1.依據化學成分命名。核糖體:該細胞器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質,RNA是由許多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核糖核苷酸中含有核糖,故因含核糖多而命名為核糖體。這樣學生就能理解這種細胞器與核糖體的聯系,牢記核糖體主要成分。
2.依據形態命名。①線粒體:該細胞器最初發現時,是用放大倍數不高的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的,電子顯微鏡下圓柱狀的線粒體在放大倍數不高的光學顯微鏡下呈線狀,電子顯微鏡下橢球形的線粒體在放大倍數不高的光學顯微鏡下呈粒狀,故命名線粒體。這樣學生就能把這種細胞器與線粒體連在一起,牢記它的形態,并避免常見的書寫錯誤——把線粒體寫成“細粒體”。②胰島:胰腺中能分泌激素的細胞聚集在一起,呈島狀散布在胰腺中,就像大海中散布許多小島一樣,故命名為胰島。這樣學生看到胰島這詞,就很自然想到胰島的一些特征。③突觸:神經元之間連接結構是先突起后接觸,而不是先接觸后突起,故命名為突觸而不是觸突。這樣理解學生就能牢記突觸的結構,并避免常見的錯誤:把突觸記成“觸突”。
3.依據部位命名。試管嬰兒:在試管中完成受精作用的嬰兒,而不是在試管中完成發育的嬰兒。細胞呼吸:細胞中呼吸作用。中心體:位于細胞中心的細胞器。秋水仙素:秋水仙植物中提取的物質。等位基因:同源染色體同一位置上基因。腎上腺:腎臟上面的腺體。胸腺:胸腔中腺體。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血糖:血漿中葡萄糖。組織液:組織細胞的細胞外液。
4.依據過程命名。轉錄:把遺傳信息由DNA轉移到信使RNA上,并精確地記錄,該過程命名為轉錄。脫水縮合:氨基酸與氨基酸之間連接時脫去一分子水結合在一起,且長度縮短。質壁分離:細胞壁與原生質層分離。基因分離定律: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開而分離。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減數分裂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伴性遺傳:性染色體上基因控制的性狀伴隨著性別而遺傳。
5.依據作用命名。活化能:使反應物分子活化的能量。葉綠體:使植物葉片呈綠色。效應器:對刺激產生效應(應答反應)。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濃度升高。抗利尿激素:使尿液形成不順利。雙縮脲試劑:鑒定雙縮脲的試劑,而蛋白質分子結構與雙縮脲有相似處,故用來鑒定蛋白質。噬菌體:吃細菌的個體(病毒)。生產者:生產有機物。
6.依據科學家名字命名。高爾基體:高爾基體是意大利科學家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發現的,故命名為高爾基體。斐林試劑:是德國化學家斐林(Fehlin)發明的,故命名為斐林試劑。
7.依據特征特性命名。染色體:能被堿性染料染成顏色的物體。還原糖:具有還原性,能使斐林試劑還原。自由水:水能自由移動。被動運輸:物質運輸是被動的,不是由細胞本身決定的,不能按照細胞生命活動需要來運輸。主動運輸:物質運輸是主動的,由細胞本身決定的,按照細胞生命活動需要主動運輸物質。
8.依據結構復雜程度命名。原核細胞:細胞核結構比較簡單、無核膜,只有原始的細胞核(擬核),故命名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核結構比較復雜,有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染色體、核仁),故命名為真核細胞。
9.依據外文讀音命名。淋巴是拉丁文“lympha”直譯。克隆是英文“Clone”直譯。高爾基體中高爾基是英文“Golgi”直譯。斐林試劑中斐林是英文“Fehlin”直譯。
10.依據據英文縮寫命名。DNA: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RNA: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tRNA: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的縮寫。ADP:adenosine diphosphate的縮寫。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縮寫。
11.依據結構命名。氨基酸:分子結構中含有氨基和羧基。高能磷酸鍵:化學鍵在磷酸基團之間囊胚:胚胎中有囊胚腔。原腸胚:胚胎中有原腸腔。類脂:分子結構類似脂肪。
12.依據據數字或順序命名。丙氨酸、乙氨酸,胰島A細胞、胰島B細胞,五碳糖、六碳糖、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二倍體、單倍體、多倍體,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減數分裂,半保留復制,21三體綜合征。
二、探究一些高中生物名詞的內涵和外延的變遷,以便準確掌握
關鍵詞:項目壽命周期;建筑垃圾;產生原因
中圖分類號: TU976+.41文獻標識碼: A
1建設前期階段
建設前期造成建筑垃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頻繁的設計變更。設計變更在建筑物新建的過程中是正常的,但是頻繁的設計變更,不僅會導致項目工期的拖延和資金的浪費,也會導致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由于設計變更,已施工完畢的部分工程必須拆除重建,形成額外的建筑垃圾。
②選用了特殊工藝。為滿足建筑外觀及功能性要求,設計方常常會引入新型的施工工藝。如果承建商對制定的特殊工藝不熟悉,就會非常容易地造成材料浪費。例如某公司承建的某大樓外飾面磚,選用的是從意大利進口的深海沉積巖,由于安裝時對工藝不熟悉,造成裝飾磚大量碎裂,形成額外的建筑垃圾。
③低效的材料采購。項目材料的采購非常重要,如果采購時把關不嚴,采購到的是質量低下的產品,則廢品率高,建筑垃圾的產量也會增多。而如果采購到的材料與設計尺寸差別很大,在施工過程中便會出現大量的材料切割,形成數量眾多的邊角料,這也是建筑垃圾產生的重要原因。
④設計與施工脫節。設計師往往缺乏具體施工經驗,對施工技術了解不深入這往往導致設與施工不匹配,施工工序難以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從而引起效率降低,材料浪費,產生建筑垃圾。
2施工階段
建筑施工是直接產出建筑垃圾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產生建筑垃圾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
①施工管理不到位。在進行施工時,由于施工管理的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返工的現象,形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時,施工現場工人不合理的現場操作,也是造成建筑垃圾產生的重要原因。
②材料采購效率低下。在實際工程中,施工企業對于招標文件的理解是否到位對于材料損耗至關重要。如果施工企業對材料使用的理解出現偏差,造成采購的產品不符合項目實際需要,就會導致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
③不健全的材料管理。這主要體現在材料的運輸和材料的現場存儲兩方面。在運輸過程中,由于材料管理不善,容易造成建筑材料的灑落或損壞,形成建筑垃圾。材料施工現場的存儲時,如果儲存條件不當,容易引起建筑材料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造成受潮,發生霉變等,失去使用功能。同時,建筑垃圾的外包裝,也是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
3拆除階段
在建筑物拆除工程中,幾乎整個建筑結構,包括地下結構,上層建筑和外部景觀都將成為拆除垃圾。不同的拆除方法對于建筑垃圾的產生影響巨大。目前應用較廣的拆除方法主要以下三種:
①錘擊。由拆除機械或手持式撞擊破碎機將建筑構件自上而下進行反復錘擊,達到拆除建筑物的目的。采用這種方法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容易進行現場分類,方便回收利用。
②擊打。用履帶式起重機將擊打物延伸至所要拆除的位置并使其反復敲打。采用此法會產生許多噪音、灰塵和振動,多種建筑垃圾成分混合堆積在一起,后續分類較為困難。
③爆破。通過精密的計算,在建筑物結構底部鉆孔并密閉安放炸藥,在規定的時間和范圍內使用爆破對建筑物進行拆除。使用這種方法產生的拆除垃圾全部混為一體,主要應用于時間緊迫且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區。拆除方式的選擇,應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不同的拆除方法產生的拆除垃圾量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應當慎重選擇。
4 全壽命周期理論對建筑垃圾減量化的啟示
項目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從整個項目周期的各階段出發,在各階段采取相應的措施,有利于減少建筑垃圾的產出量,降低建筑垃圾的危害。
① 規劃階段
為減少建筑垃圾的危害,在規劃階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盡量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先進的施工技術可以降低產品對原材料的需求量,從源頭上降低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的可能性。
2)合理設置施工平面圖。包括各倉庫之間的布置,加工廠和混凝土攪拌站的布置,內部運輸道路的布置等,都需要經過精心設計,以減少建筑垃圾在運輸過程的掉落。
3)利用價值計劃對方案進行評價。應用于項目規劃階段的價值工程稱為價值計劃。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對方案的經濟性進行評價,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信息研究分析,選擇較優的方案,能夠更好地控制目標成本,降低建筑垃圾的產出量。
4)在設計階段選擇預制構配件。預制構配件是在工廠中預先制備好的構配件,其使用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可以避免現場的帶水作業和模板工程,因而可以從源頭控制建筑垃圾的產生。5)其他可在設計階段考慮的措施包括:盡量執行模數設計,方便后續的施工,減少建筑材料的余料產生;對建筑物進行彈性設計,考慮建筑物的可改造性,延長建筑物的功能壽命;對結構設計進行優化,減少建筑材料的使用。
②實施階段
在實施階段進行建筑垃圾的管理將節約大量耗材,減少建筑垃圾。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選用先進的生產機械。先進的生產機械可以降低原材料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損耗率,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
2)盡量選擇環保型材料。環保材料可以降低建筑物對環境的一次性污染,降低建筑垃圾產生的可能性。
3)實行建筑垃圾分類管理制度。當建筑垃圾產生后,馬上根據其組成材料進行分類,防止活性垃圾污染惰性垃圾,有利于進行循環利用。
4)采用非現場施工技術。非現場施工可以有效地把現場施工活動轉移到另外某一個特定的地點,設在這個地點的生產線可以使生產過程按照高質量標準、高生產率的方式進行,甚至有可能將建筑垃圾較少 90%。
③收尾階段
在收尾階段可以采取的減少建筑垃圾的措施有:
1)充分利用剩余資源。收尾階段要組織一定的人力進行剩余資源的收集工作,既可以確保節約材料,又可以避免剩余資源變為建筑垃圾。
2)測評小組要嚴格把關。確保建筑物符合設計要求、符合環境要求、滿足質量和安全要求等。
3)推行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該標準體系的目的是指導各類組織(企業、公司)實施正確的環境行為,從而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④運行與維護階段
運行與維護階段是項目建成后供客戶使用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可以用于減少建筑垃圾的措施包括:
1)保證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很多建筑物在還沒有達到使用年限時就被拆除,造成了環境破壞及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應當保證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2)適當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加強建筑物的維護保養,采取合理的方案,將建筑物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程度,可以降低建筑垃圾的產生量。
3)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持。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如果為滿足需要對建筑物進行裝修、改建等,需要選擇綠色建材,保護環境。 建設工程項目既是一件產品,又是一個過程,具有生命周期。它需要經歷概念階段、規劃階段、實施階段、收尾階段和運行與維護階段,關于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也應該貫穿于工程項目的全過程。單純的強調工程項目壽命周期中的某一階段或某一方面的重要性可能會使工程項目目標的整體性受到損害,不能使項目全壽命周期建筑垃圾產量實現最小化。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調查與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 2006.
關鍵詞: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職業生涯發展;成熟度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21-0066-02
在現代企業管理下,實施人才經營戰略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才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微觀角度來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擁有了充足的人才,企業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指個體對自已的直接行為負責人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是下屬完成任務時具有的相關技能和技術知識水平。心理成熟度是下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高度成熟的下屬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做好某項工作。
一、正確確定員工的成熟度
企業員工的成熟度與員工的年齡、性格、工作經驗、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受教育程度、成就感等因素有一定的關聯。要診斷員工的發展層次,首先就要確定你給他的任務。任務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確定員工的職位角色或者是他要擔任的職能,也就是說這個員工是做什么的;確定員工的職位角色以后,要布置任務和目標,這個任務和目標應該跟員工的角色相符合;任務和目標定下來之后,必須要有可行的行動計劃和方案,也就是說是對目標和任務的一種分解。根據執行結果判斷員工的成熟度。
二、根據員工成熟度選擇相應有效的領導方式
領導方式的選擇是員工在職培訓的重點,只有因人制宜選擇正確的領導方式,才能在員工培訓指導中有的放矢。
1.命令型領導方式。對于成熟度很低的員工,也就是那些既無工作能力又不愿承擔工作責任的員工應采取命令式的領導方式。這個階段員工想做但是不會做。此階段應采取的領導方式是命令式,即高工作低關系方式,領導者對這些員工應:進行具體工作分工,明確崗位職責、工作規范、工作標準,讓他們知道每天上班應做的工作內容、完成時間,對他們完成的工作定期考核,并且考核結果要與獎金掛鉤,要與年度的崗位聘任掛鉤;轉變觀念。
2.說服型領導方式。對于成熟度較低的員工,也就是那些愿意參加工作,但自己的能力有限的員工,應采取說服型領導方式,即高工作高關系的方式,高工作行為可以彌補下屬能力上的不足,高關系行為可以保護、激發下屬的積極性,給下屬以鼓勵,使下屬領會領導者的意圖。領導者對這些員工應:明確崗位職責、工作規范、工作標準,定期檢查考核。但管理的側重點應是溝通與指導并重,通過溝通從心理上更進一步增強它們的工作意愿和工作熱情,提高他們的成長期望值;加強工作指導,為了盡快讓初步成熟的員工掌握企業管理工作的特點,安排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對他們進行實時幫助。
3.參與型領導方式。對于成熟度較高的員工,也就是那些有能力完成工作,但不愿意在工作中受過多約束和監督的員工,領導者的主要任務是做好激勵工作,了解下屬的需要和動機,通過提高下屬的滿足感來發揮其積極性。此階段宜采用參與式領導方式,即低工作高關系的行為,領導者與下屬共同參與決策,領導者著重給下屬以支持,使其搞好內部的協調溝通。這個階段的管理重點就是讓他們不沉醉、不迷失、不偏離,繼續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順利向高成熟度員工過渡。
4.授權型領導方式。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意愿相對比較高,能力高,意愿也就高,可以說是雙高階段。領導者可以只給下屬明確目標,提出要求,由下屬自我管理,由此可采用授權式領導方式,即低工作低關系的行為。對他們的管理策略是以誠相待,信任他們,不多約束和干預,放手讓他們工作,讓他們自已設計、策劃、完成工作目標。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在員工中形成支持性氛圍,使他們更勇于承擔責任和增強使命感;要努力創造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開拓視野、總結提升,如參加高層次的管理培訓班,讓他們有一種受重用、挑大梁的成就感,使其保持內在的動力。
三、努力提高員工的成熟度的措施
員工的成長發展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員工的社會化是在企業的共同發展中實現的,它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1.加強員工培訓
(1)培訓要接近實際,保證培訓工作的源頭方向正確。搜集各部門員工培訓需求。各部門有針對性地結合公司戰略、公司對本部門的重點要求、部門的重點工作方向、本部門各崗位的實際情況、員工個人的提升方向來提出意見建議。搜集各部門對培訓的意見、建議、分析、匯總,有針對性地總結,納入年度培訓計劃。并正確劃分員工的成熟度,按每類員工不同的特性與需求進行培訓。
(2)創新思維,拓展教育模式。培訓工作一定要樹立創新意識,積極探索培訓的新方法,進一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教育方式要實現“互動化”。要充分利用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等技術手段,突破時空、地域對員工培訓的限制,降低培訓成本,擴大員工教育培訓范圍;加強在職培訓,提高領導的主動性,提供鼓勵措施,激發領導的積極性。
(3)加強日常培訓管理工作,加強監控執行力度。培訓核查工作要做到更加細致,所有課程必須有培訓簽到表、培訓考核試卷、培訓考評記錄表;且這些把握培訓是否產生效果的關鍵點的核查要更加深入、細致,只有關鍵點把握好了,才能確保各部門培訓工作的執行力度。
2.約束與激勵機制的建立
在物質激勵方面,建議企業在新的形勢下,不斷完善薪資體系改革,引進職位評價系統,實行具有差別化的薪資政策;制定差別化的企業福利政策,重點向貢獻傾斜。在非物質激勵方面,注重企業文化激勵的重要性;考慮帶薪休假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將技能培訓作為對企業全體員工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要求;將學歷培訓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向業績評估結果優秀的員工傾斜;注重員工的職業發展,增強技術專業通道的誘惑力;處理好競爭上崗、領導干部選拔中領導崗位集團總部內部、集團所屬公司、社會招聘不同來源競聘者的比例關系。
建立約束與激勵機制,是確保培訓工作有效的重中之重。要吸引和約束大家規范地操作培訓工作,需要領導的全力支持、約束機制的建立,高層的試聽、加強培訓核查結果的公示及領導點評作用;激勵機制的建立需要外訓的投入,增加含金量、層次高的外訓課程的引進,吸引員工的培訓積極性。
3.建立現代考核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要突出主要績效考核,塑造“激情集團”企業在考核項目設置上要突出員工主要業績考核,考核項目設置要突出重點和企業的核心利益,而不是面面俱到,使員工陷入績效主義的泥沼;在績效激勵分值的設置上,要將解決現場問題的創造性工作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獎得“讓人眼紅”,由此吸引員工的注意力,這樣才能不斷培植員工的創新力,培養員工的創造智慧,給員工的創新創造注入澎湃動力;在考核項目設置上要增加協作精神的考核,培養員工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整體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形成“眾人拾柴”的可喜局面。
4.企業文化制度化建設
對于已經成熟的制度中所體現的管理思想,要在企業文化中有所體現;在企業文化體系框架確認后,企業今后制定相關制度要以相應的理念作為其指導思想,同時在制度執行過程中,要求高度體現企業文化理念,確保將文化理念的精神落到實處;檢查企業現行制度中有沒有與文化理念相分離、對立的內容,強化與企業文化相一致、相融合的制度,修正或廢棄與企業文化不相容的制度;以企業文化理念為基準,對企業制度進行經常性的檢查,以適應變化和提升了的理念,通過組織和管理手段,防止剛性的制度對柔性文化理念的侵蝕;通過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在企業文化建設和推廣過程中,控制企業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對于因環境變化而已經明顯與企業實際不符的文化理念,要及時糾正偏差,對文化理念及時更新;建立并嚴格執行文化管理相關制度,實現企業文化理念貫徹執行的制度化。
參考文獻:
[1] 艾政清.現代行政領導者的素質結構及其優化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 領導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及影響[Z/OL].愛新覺羅陽的博客,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