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7 15:37:3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工程機械綜述,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在工程機械的維修過程中,主要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
1.1對機械的工作原理與機件構造了解不夠深入在企業配備的維修人員中,對機械的工作原理與機件內部構造不清楚是常有的事,他們沒有能夠詳細分析出故障產生的原因就盲目地判斷故障發生的部位,更有甚者僅憑主觀臆斷就對機械各部位隨意拆卸,最終造成老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新一系列的問題又隨之產生,不僅延長了時間,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對于企業來說每天的租賃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對機械非正常故障的維修時間的期限拖延,都會對效益造成很大的損失。
1.2對機械使用期間的保養不夠對于一些企業管理者來說,他們片面的認為對機械維修的投資是一種經濟的支出,似乎不能帶來什么樣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是能少則少,所以日常對機械的保養工作就更是無從談起。在機械的頻繁使用后如果不能對機械進行正確的保養和矯正的話,會造成機械大型性維修的頻繁發生,既縮短了機械的正常使用壽命,還增加了工程成本,減少了企業本可以獲取的收益,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1.3機械零配件的供應不及時或盲目供應隨著工程機械對高端技術的不斷引進,形成了工程機械品種的多樣性,不同的型號有著不同的特性與技能,如果一旦在施工作業中損壞,則將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尤其是進口設備備件的供貨周期相當長,一般施工所在地的交通都不太方便,對于相應零配件的采購則更成了一大難題,不得不停機等待配件的供應。再有就是對已采購到的零配件不能采取適合的方法對其加以管理,一些不懂或不舍耗資購置合適配件的采購人員對配件的盲目采購,更有甚者,一些維修人員將不合適的零配件私自更換裝配,使那些原本不用換,卻又因此一舉而不得不換的配件的費用也增加了進來,造成了零配件的不必要浪費,增加了維修的負擔。
1.4維修人員技術水平低下、技術力量薄弱在維修工作中經常會有一些搞不懂的問題出現,但卻并未引起維修人員足夠的重視,也未曾去花費一定的業余時間去查找資料或向人求教相關的維修技術,以至于維修技術的止步不前.水平也不能真正得以提升。另外在實際的施工作業中維修人員的數量是相當的少,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團隊能及時的高效率、高質量的將損壞的機械恢復完好,技術力量十分的薄弱。
1.5經過維修的機械故障率依然很高由于不適當的維修與不合適的配件安裝,使得機械就算經過了維修也是故障率相當高,這不僅僅是維修者一方的責任,更是因為沒有一個十分健全的維修管理制度,讓員工去遵守與執行.從而造成的采購者責任心不強,沒有原則的漫無目的采購,造成構件的質量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優質的顯示不出其優點所在,劣質的反而會加速優質的損壞速度,從而為機械的下一次損壞留下了隱患。
2針對工程機械的維修問題有以下相應的解決對策
2.1拓展維修人員的機械基礎相關知識,細化到子知識點作為企業,應定時、定點對維修人員進行新的機械知識的填充,可以開展適時的培訓等,以滿足維修人員能滿足維修工作的各種需求,真正做到機械一旦產生故障就知道是什么地方產生的,要對問題提出實質性、書面性的總結,細化到機械的每一微小處的工作原理及結構機能,以滿足維修人員的知識不斷擴展,不斷更新。
2.2加強對機械的日常保養,將工作落實到個人對機械的保養工作是需要長期堅持下來的,這就要求維修保養的員工能持之以恒,因為只有時間長了才能真正統計出來保養工作對機械維修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僅靠某一次的保養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在實施的工作中,要真正落實到個人,施行一旦產生問題就有人管理的責任制,規定每個人的管理范圍、時間、工作內容及工作標準,負責定期、定性的保養維修工作,保證在故障發生后使機械在短時間內恢復到正常運行的工作狀態。
2.3確實保證庫存,滿足對損壞配件的及時供應施工企業大多對于工程機械配件的采購都是在必需時才進行購置,而在購置配件所占用的停饑期間已經嚴重影響工期進度,所以有必要在定期的保養中就得出哪些地方的配件是易于損壞或即將損壞的,應提前購置,切實把好所購配件的質量關,并在購置后對其進行分類、分工,做有效處理及安置,以保證庫存量,從而滿足機械一旦損壞就能得到相應所需配件的及時供應,以減少由人為原因導致的停工而造成的拖延工期,同時也減少了相應的效益損失。
2.4著力提高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壯大技術力量企業應組建特定的維修班組,明確所屬成員,將細部責任落實到人,經常性的對人員組織外出學習,多接觸先進的維修技術,以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及對工作的更深層次的發掘與創造。在后期對機械的維修過程中多做創新,以實現由維修到改造的技術革新,不斷引進先進的技術投入到機械的運用上,以實現機械的最大化利用,不斷壯大技術力量。
1積極促進現代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發展
我們可以從國外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史得知,一個國家的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國家的工業成長史,這個過程需要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漸完善的階段。機器的控制由手動換成自動控制是社會生產力的改變,隨之生產方式也會改變,比如機械控制自動化、數字控制自動化取代傳統的機械化等。隨著自動化發展程度的不斷加快,自動化工廠也隨之產生,進而促進了整個機械制造過程的完全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首次使用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的美國,與此同時出現的還有柔性自動化生產模式。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在最初的工作內容是以采集信息為主,其相較于之前所使用的大型機械設備具有明顯的自動化程度高的特征。但是,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過大的投資下仍然面臨著非常大的風險,這些都是由于當時的技術不成熟造成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低成本自動化LCA(LowCostAutomation)開始出現,并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應用。對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我國的一貫的原則就是適當追求自動化,保證人性化操作,在確定能夠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的前提下,對自動化控制系統進行有效管理。我國從外國引進的第一套自動化系統就是柔性制造系統(Pseudo—FMS)[3l,這套系統的特點是先進的自動化系統下并沒有將傳統的普通設備完全拋除,保證了整個系統的人性化操作。隨著全球自動化技術理論的不斷完善。在綜合國外先進理論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特征的,與時俱進的自動化技術理論。
2將機械自動化技術同生產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完善的理論如果不經過實際應用的考驗都是一紙空文。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也是如此,自動化技術應當將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作為理論完善的唯一目標。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先進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只有將自動化技術切實應用到實際生產當中,才能將技術理論以及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當前,我們應當對那些盲目搞自動化生產線的做法嗤之以鼻,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應當抱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反對跟風、浪費現象的發生。對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發展不能只顧追求速度,還要更加注重效益。我國很多企業從國外引進的先進設備、技術都無法做到常年工作,比如第一汽車制造廠的0l線全年只能工作幾個月,其余的時間都只能停工。特別是近年來,從日本引進的弧焊機器人,能做到正常工作的只有三成左右,這些都極大的影響了企業的效益從而造成浪費。
3對投資少、見效快的低成本自動化技術的大力發展
低成本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得到了國際性的認可,特別是在歐洲,日本等人力資源非常昂貴的國家。低成本自動化技術的特點主要是投資較少,見效快速、前景廣闊,針對我國現階段的生產狀況,低成本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發展就顯得迫在眉睫了。精節生產LP(LeanProduction)模式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此種模式一經應用就風靡全球,隨后日本的豐田公司又開發除了幾套比較人性化的精節生產模式,在工廠的應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益。以上所列出的國外的對自動化技術的低成本改造是非常值得我國借鑒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造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經過這一過程的發展,我國的機械制造企業擁有大量的通用設備,這為我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比如,可以通過添加少量的數控設備對現有機床布局稍作調整,再加上CAD/CAM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實現機械制造的自動化,還能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動化技術的低成本運行。將計算機控制技術同人的作用完美結合,形成一個以人力為中心,計算機信息控制技術為主導的生產系統。
關鍵詞:CAN總線;工程機械;攤鋪機;挖掘機;鏟運機
引言
隨著工程機械各項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智能控制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工程機械中,以提高工程機械的操縱性、平穩性、舒適性和工作效率。工程機械電子控制技術在設備安全、節能環保及改變設備功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工程機械工業發展的主導。
傳統的工程機械控制系統由眾多傳感器、儀表及控制機構組成,加上越來越復雜的工作狀態,使得電線數量、種類和節點數越來越多,造成了整機電氣設計和制造越來越復雜,布線困難,可靠性下降,故障排除時間越來越長。CAN總線技術具有成本低、線數少、適用廣、靈活性大、信息傳輸高、特別抵抗干擾等優點,因而被成功地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行業。
1 CAN總線的相關概念和特點
CAN是目前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現場總線之一,是一種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實時控制的串行通信網絡,是控制器局域網絡(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簡稱,最早由德國BOSCH公司推出,用于解決現代汽車中眾多的控制與測試儀器之間的數據交換而開發的一種串行數據通信協議,如今其總線規范已被定為國際標準[1]。
CAN總線特點:(1)支持多主工作方式,網絡上任何節點均可以在任意時刻主動向其它節點發送信息,部分主從,通信靈活;(2)支持點對點、一點對多點和全局廣播傳送數據;(3)采用了獨特的非破壞性總線仲裁技術,通過設置優先級來避免沖突,能滿足實時性要求;(4)信號傳輸采用短幀結構,每幀有效字節數為8個,因而傳輸時間短,且每幀信息均具有故障自我檢測、診斷和自動關閉功能,使總線上其他節點通信不受影響,數據出錯率極低,可靠性高,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5)通訊距離最遠可達10km/5Kbps/s,通訊速率最高可達40m/1Mbp/s,網絡節點數實際可達110個,傳輸速度快,傳送信息量大;(6)通過傳輸總線鏈接各個控制計算機,可以減少導線數量和連接端子,從而減輕整車質量和故障概率提高車輛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控制模塊之間能共享傳感器輸入的信息,從而可以減少傳感器數量;(7)可以實現復雜的控制功能,較易實現子系統的增加或減少,系統擴充容易,改型靈活。
2 CAN總線在工程機械中的應用
CAN總線技術的引入徹底改變了工程機械控制領域的面貌,分布式控制系統完全取代了集中式控制系統,在眾多具有CAN功能的控制器、傳感器和執行器的支持下,繁瑣的連線被單一、簡潔的現場總線網絡所替代,系統設計更加靈活、信號傳輸質量也大幅提高。CAN總線在工程機械上的廣泛應用將使工程機械的控制性能、動力性、操縱穩定性、安全性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工程機械技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1 CAN總線在攤鋪機中的應用
攤鋪機是道路施工中重要的路面施工機械,其性能與可靠性會直接影響整個路面工程的質量。將CAN總線應用在攤鋪機行走控制系統中,整個控制系統可分為三個模塊,分別為電噴發動機控制器、行走控制器和顯示器,以實現集中管理以及功能和危險的分散。其中,電噴發動機控制器根據發動機實際工況對發動機的轉速進行控制;行走機構控制器在攤鋪過程中發揮恒速控制、轉向控制以及整機狀態參數檢測等作用;顯示器發揮整機狀態參數和故障報警信息的界面顯示的作用。攤鋪機的功能分散、集中監視、危險分擔,有利于提高整機的工作性能。CAN總線技術還可應用于攤鋪機自動找平系統中,在系統工程過程中,每個節點作為路面高度采樣點,實時采集路基變化樣本。當主控節點廣播式地發送數據請求幀時,各個節點將當前的實時采樣數據發送給主控制器,多點采集可以濾除干擾信號,更準確地描述路基的變化情況。當主控制器接受完所有節點的數據后,按照一定的算法進行數據處理,去除偶然因素如石塊、坑槽等影響,然后發出PWM信號控制液壓缸的電磁閥,從而控制熨平板的升降使得攤鋪厚度均一[2]。CAN總線的應用提高了道路攤鋪工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使攤鋪機作業效率和路面施工質量得到提高的同時改善了道路工程的操作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
2.2 CAN總線在挖掘機中的應用
隨著中國挖掘機行業的快速發展,挖掘機的性能是生產廠家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高效、節能的智能控制系統成為了提升挖掘機性能的主要手段[3、4]。電氣控制系統作為挖掘機核心系統之一,關系到整機的性能、智能化程度和可維護性。挖掘機的性能要求越高,傳感器數量就越多,如果用傳統控制方式必會增加線束數量,使維護難度增大,不利于數據共享。CAN總線的應用可以在不影響原系統的前提下克服傳統控制方式的缺點。挖掘機的電氣控制系統主要由發動機控制模塊、液壓控制模塊、顯示模塊、GPS遠程管理模塊和常規控制模塊組成。發動機控制模塊中主控制器通過CAN總線可以讀取轉速、工作時間、水溫、油壓、運行狀態等信息,控制發動機起停、轉速、節能、保護,無需再安裝相應的傳感器,簡化了電氣線路。同樣在液壓控制模塊采用CAN總線采集司機的操作,根據檔位、功率模式和發動機狀況等確定主閥的開度,以控制液壓系統實現整機行走、回轉等動作,提高了系統的可操作性,簡化了液壓控制管路。此外,具有CAN總線功能的顯示器能對挖掘機運行過程中的參數進行實時顯示,也能進行參數設置、故障警報及保養提示。GPS終端也能通過CAN總線與總控制器進行數據通信,實現定位和遠程數據傳輸。
2.3 CAN總線采礦鏟運機中的應用前景
隨著礦產資源的開采逐漸向深部延伸,采礦條件更加惡劣,智能化、自助式的采礦設備已是發展必然的發展趨勢[5]。鏟運機是有色金屬深井礦山開采的關鍵設備,由于過去的人為駕駛鏟運機對工作人員的安全威脅很大,而遙控鏟運機可靠性差、系統成本高,所以自助式無人操縱鏟運機成為了采礦設備的重要研究方向。CAN總線技術的通訊系統在自助式無人操縱鏟運機中的應用能使傳感器系統和控制系統方便地對信號的采集、分析和處理,從而實現行走、鏟運等功能。CAN總線的開發應用在采礦機械領域業有廣闊的前景,定能給行業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3 結束語
CAN總線技術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實時性和較強的靈活性,這些突出的優點使其被廣泛地應用,它的發展也推動了工程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的發展,而且在許多有待開發的機械設備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CAN總線的應用使工程機械的性能、作業效率和工作質量得到了提高,簡化了電氣線路,液壓回路,減少了傳感器的使用,從而降低了產品的成本也改善了機械的可維護性,由此CAN總線的擴展開發及應用會給許多行業帶來巨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陽憲惠.現場總線技術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吳成富,焦生杰,惠紀莊.攤鋪機自動找平控制系統研究[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04,21(8):15-17.
[3]張軍,焦生杰,廖曉明,等.電控節能技術在挖掘機中的應用與發展[J].中國工程機械學報,2010,8(1):66-71.
【關鍵詞】本體;機械工程;應用
一、前言
作為一項實際應用效果良好的技術,本體技術在近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研究其相關問題及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提升本體技術的實踐應用水平,從而有效優化機械工程的整體效果。
二、知識工程中本體的含義
在知識工程領域,研究人員給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明確的本體定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Gru-her在1993年采用人工智能界公認的概念模型為基礎給出的:本體是概念模型的明確的規范說明。隨后Studer在參考了Gruber和Borst的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本體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本體定義的核心內容是概念模型,即研究領域內存在的對象、概念及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研究領域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視圖,每一個知識庫、知識庫系統或知識水平的主體,都或明確或隱含的依托于某些概念模型。分類法(taxonomy)是對科學分類的普遍規律的研究,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觀點,以科學分類為基礎,結合領域內容和特點,將領域知識分門別類以術語的形式組成分類表。本體與分類法相比,主要有兩個區別:本體具有更為豐富的內部結構并且反映了某種程度的共識。
理論上,可以通過5種類型的構件來形式化描述一個本體:概念、關系、函數、公理和實例。這里的概念可泛指論述的任何事物,如任務、功能、行為、策略和推理過程等等,有時為敘述方便,概念也稱為類。關系用來表示領域中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元關系形式化定義為個集合的笛卡兒乘積的子集:R:C×C×…×C。函數是一類特殊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前n一1個元素可以惟一決定第n個元素,函數的形式化定義為:F:C×C2×…×G一一C。公理用來表示領域中永真的陳述,實例表示領域中的具體元素即對象。
三、本體構建的規則
1.清晰:本體必須有效地說明所定義的術語的含義。定義應該是客觀的,與背景獨立的。當定義可以用邏輯公理表達時,它應該是形式化的,應該盡力用邏輯公理表達。定義應該盡可能的完整。所有定義應該用自然語言加以說明。
2.一致:本體應該是前后一致的,也就是說,它應該支持與其定義相一致的推理。它所定義的公理以及用自然語言進行說明的文檔都應該具有一致性。如果從一組公理中推導出來的一個句子與一個非形式化的定義或者實例矛盾,則這個本體是不一致的。
3.可擴展性:本體的可擴展性是指,本體提供一個共享的詞匯,這個共享的詞匯應該為可預料到的任務提供概念基礎。它應該可以支持在已有的概念基礎上定義新的術語,以滿足特殊的需求,而無須修改已有的概念定義。也就是說,人們應該能夠在不改變原有定義的前提下,以這組存在的詞匯為基礎定義新的術語。
4.編碼偏好程度最小:本體應該處于知識的層次,而與特定的符號級編碼無關。本體的表示形式的選擇不應該只考慮表示上或者實現上的方便。概念的描述不應該依賴于某一種特殊的符號層的表示方法,不能依賴于某種確定的語言,因為實際的系統可能采用不同的知識表示方法。
5.本體承諾最小:本體承諾應該最小,只要能夠滿足特定的知識共享需求即可。也就是說,本體應該對所模擬的事物產生盡可能少的推斷,而讓共享者自由地按照他們的需要去專門化和實例化這個本體。Gruber還指出,由于本體承諾是以詞匯的使用為基礎的,因此可以通過定義承諾最弱的公理以及只定義應用所需的基本詞匯來保證。
四、本體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
1.工程本體的PHYSSYS
Brost和Akkermans等人于1997年面向工程領域建模、模擬和設計開發了一個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通用形式化本體PhysSys,在PhysSys的基礎上,建立了知識庫OLMECO,OLMECO是一個物理系統(如熱力學系統、汽車或機床的)的模型部件庫。這一工程本體表達了物理系統在不同角度下的概念模型。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物理系統,可以得到系統布局、物理過程和數學關系3個視圖。相應地,PhysSys本體包含了部件本體、過程本體和數學本體3個基礎本體,分別對應于3個視圖的形式化描述,3個基礎本體通過不同形式的投影構成PhysSys本體,部件本體的建立是從單純的結構角度來看一個系統。按照常規系統論的觀點,一個系統由不同的具有邊界和外部環境的實體構成,實體本身又由一定的結構單元按一定的相互關系形成實體的內部結構,因此部件本體通過抽象反映了一個統的結構特性,而忽略了其動態過程和數學約束。部件本體反映了系統的部分整體關系、拓撲關系和系統理論,壓力機、銑床、磨床等模型;其他應用領域還包括熱力學系統、電氣設備等。
2.本體機械產品的智能信息檢索
隨著網絡信息的迅速增加,用戶對網絡數據檢索的性能提出了更準、更全、更智能的要求。智能檢索已成為當前信息檢索領域研究的前沿性課題。本文在國家基金的資助下,研究基于本體的機械產品領域智能信息檢索方法及其工程實現,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針對已有本體建模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基于本體生命周期的建模方法,建立了MPO結構模型。提出了基于平面螺旋關系的本體知識存儲機制,降低了查詢構造的復雜度,提高了查詢擴展的效率。(2)設計了領域智能信息檢索系統的三層體系結構,實現了查詢生成,查詢優化,匹配服務,檢索結果序列優化等功能模塊。(3)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查詢表達式與關系表互為映射的查詢提煉算法(QRMM),使得自然語言查詢處理過程中避免引入復雜的分詞環節,能夠識別查詢語句中的核心概念,有效地提高了查詢效率。
3.機械工藝本體的信息檢索
為清楚地描述機械加工工藝知識、提高工藝知識檢索和查詢的效率、提高工藝知識管理水平。本文借鑒和吸收知識管理領域本體論研究的成果,深入探索了機械加工工藝知識本體的構建理論和方法以及基于本體的機械加工工藝知識檢索方法,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一)在分析現有本體理論、建模方法、特征以及本體描述語言的基礎上,結合軟件工程方法,提出了螺旋上升式的機械加工工藝知識本體的開發方法。針對機械加工工藝知識,提出了創建一個標準的、可擴展的、獨立的機加工工藝領域本體的過程和方法。
(二)針對傳統知識管理系統知識檢索模塊中基于關鍵詞的檢索技術的不足,研究了基于本體的機械加工工藝知識語義推理的實現方法,應用公理推理、離線語義推理和正向推理的語義推理方法實現了機械加工工藝方法知識的智能檢索。
(三)在本體構建和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方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利用Java+JENA技術編程實現了基于本體的機加工工藝知識語義檢索原型系統,以機械加工工藝方法領域知識為目標對象,實現了基于本體的知識描述和基于語義推理的智能型知識描述。原型系統驗證了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確性。本文的探索性研究證明,將本體理論和方法應用于機械加工工藝知識管理領域是可行的、有效的。
五、結束語
通過對本體及其在機械工程中應用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該項技術方法良好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對其多項影響因素的有力掌控,有關人員應該從機械工程的客觀實際要求出發,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本體技術應用實施策略。
參考文獻:
[1] 周明建,高濟,李飛.面向OML的本體進化框架[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3(14):62-63.
本學期我擔任機電系14高職5班、15機電6班、15無人機班的機械加工技術和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圓滿完成了學校布置的各項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1、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深入學習課程標準,認真學習,積極探索,緊跟我校教學一體化改革步伐,領悟課改精神,轉變教育教學思想。積極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教學培訓,學習活動。參加我校“一體化”課程改革第三批培訓,與我校課改先進教師積極溝通、交流,提高自身教學水平;11月由學校派往甘肅省酒泉市參加賽德爾“新能源課程”培訓,與諸多外地外校老師建立聯系,相互交流,豐富了自身的知識儲備,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
2、加強德育工作,加強課堂紀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