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10:12:3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儀態禮儀 傳統文化
現代禮儀規范了人們在儀態現象方面的行為舉止,它是從現代社會的需求來塑造每個人在社會交際中的儀態形象,開放帶來了東西方禮儀規范的趨同,但傳統的文化不會因為開放兼容而消失,反而會在某些方面更顯其獨特精神。縱觀歷史,我們不難從現代禮儀規范中找到傳統文化的影子。
文化是什么?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簡言之,文化是民族傳承的精神,傳統是民族精神具體化的制度、習俗等。中華傳統文化是內斂的文化,它表現在個人修養方面最突出的特質是要做“謙謙君子”,所謂“君子慎獨”“仁愛”都是建立在內斂基礎上精神層面的塑造完美人格的行為標準,這種內斂的文化在禮制原則上又表現出高度的自謙。“溫、良、恭、儉、讓”是君子之人的行為準則。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尊重。就如俠客交鋒,出劍的俠客總是在對方出手后方才拔劍出鞘,以守為攻,不溫不火方顯俠義之氣。
稱呼之禮,首在尊人抑己。人與人交流,稱呼對方是交流的第一步,稱呼不當,會為進一步的交流造成阻礙。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這一點上就能做到與人玫瑰手有余香。“尊”“貴”顯而易見是抬高對方,“敝”“在下”則是把自己放低到再下一個層次,明明自己的家人顏值很高,卻偏要謙稱“拙妻”“犬子”“小女”,中國人的自謙可謂是到家了,但這并不影響自身的形象,抬高了對方也彰顯了自己,雙贏的策略。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又要彬彬有禮。一般性打招呼,傳統上行拱手禮。方式是雙手合抱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進門與落座時,主客互相客氣行禮謙讓,行的是揖禮,稱之為“揖讓”,揖讓時要低頭,上身略向前傾,我們的老祖宗同樣倡導“揖要深”。身份再高的人也要回禮揖讓。
入座之禮,不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座次都講究井然有序,面門、居中、東向,尊卑自現、主次分明。誠然如此,所謂的西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席”,被推舉為西席的人,在入座前要對在座的人拱手致意,感謝大家抬愛,方能入座,這叫“承讓”入座。
行走之禮,尊者居中、前行,是通行的禮儀規范。西方人講究挺胸抬頭昂然闊步。我們的文化傳統則內涵更加豐富。君子行路要四平八穩,取意在心性的平和,性格的健全。在長者、尊者面前,要表現出應有的禮節。首先要放低姿態,低眉垂手而立。古代有“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孔鯉過庭”這個歷史典故大家都熟知,作為兒子,孔鯉每次經過父親堂前,都是“趨庭而過”,在父親大人面前,他必須表現出他的謙恭,;《戰國策》名篇《觸龍說趙太后》同樣寫了這樣一個細節,有腳疾的觸龍,面見太后之時“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這種傳統,還體現在鄉間民俗里,即便是尋常百姓之家,那小小的門檻,也不是隨意能踩的,須是邁過方是正式的入門。這邁就意味著禮的存在。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社交禮儀
中圖分類號:C9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05-01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社會轉型,諸多利益的紛爭,國人道德倫理、人情倫理已經顯得非常弱化,嚴重影響到國人的禮儀素質,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禮儀文化和道德建設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含有諸多道德倫理知識,富含諸多社交禮儀文化[1],對于當代國人的禮儀發展具有諸多的借鑒作用。因此,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一、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主要內容和特色
植根于中國傳統社會的社交禮儀,內容非常豐富,從社交用語、社交場合、社交平臺、社交目的、社交行為等方面均能夠窺視傳統社交禮儀的諸多精華。[2]與現代社交禮儀、西方社交禮儀相比,具有諸多的特色。
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內容廣泛,從類別來分,有君臣之禮、長幼之禮、同輩之禮、男女之禮等等,這些不同層次的社交禮儀,有著非常嚴格的社交禮儀規則和習俗。從具體的社交禮儀場域來看,要注重社交中的稱呼用語、語言表達,注重社交場域的座次安排規則[2],注重社交鲇蠐貌偷睦褚塹鵲取
二、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當代價值和開發利用的注意事項
(一)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當代價值
1.從思想文化視角思考
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有利于當代中國的公民教育。[3]傳統社交禮儀富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內容,其中關于人的思想道德要求非常多,因此,傳統社交禮儀具有很強大的思想文化功能,能夠推動當前中國的國民教育,推動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2.從社會層面來說
中國傳統社交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文明社會、法治社會的建設。傳統社交禮儀非常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非常重視人情人際關系的善意發展,這種以和為貴的社交禮儀能夠促使社會各個階層的交往和諧發展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助推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3.從禮儀本身發展而言
有利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向現代社交禮儀發展。傳統社交禮儀內容內涵非常豐富,從建設方式、價值取向和內容等層面為當代中國社交禮儀發展提供諸多的資源,尤其是傳統社交禮儀的和諧互尊互敬至上的價值取向、諸多嚴格的禮儀形式,對于當今中國現代禮儀的規范化發展能夠提供很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4.從國民的現代素質視角來思考
中國傳統社交禮儀文化的推廣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激勵個體成長。中國傳統社交禮儀對一個人的社交往來作出了很多的嚴格規定,這些規定對一個人社會能力成長、對于一個人的個人修為發展具有很多倫理道德的引領約束作用。因此,傳統社交禮儀對當今國民的成長發展具有很大助推引導作用。
5.從家庭關系層面講
傳統社交禮儀也包含了豐富的家庭關系處理方法和資源,對家庭內外的關系和交往做了諸多詳細的規定。通過這些傳統社交禮儀的規定和約束,能夠維系一個家庭基本的運行紐帶。
6.從國家層面上講
傳統社交禮儀的推廣有利于綜合國力的提升。傳統社交禮儀其實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傳統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
(二)開發利用傳統社交禮儀的注意事項
傳統社交禮儀具有多層面的價值和功能,因此當今中國理應好好發揚光大。不過,在開發利用傳統社交禮儀時,我們從社交禮儀場域的話語表達上,要注重篩選,注重賦予新的時代內容,注重與時俱進;從社交禮儀的形式上,我們務必要注重結合西方現代禮儀的發展,將中國社交禮儀的形式不斷創新和完善;從社交禮儀的價值理念上,我們務必要注重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代公民教育等結合起來,將真善美的價值取向融入其中,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的社交禮儀發展取向;從社交禮儀的思想上,我們務必要積極吸收現代文化、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等三大文化系統中優秀有益的東西和成分,堅持現代開放多元的社交思想文化,推動傳統社交禮儀容納一切先進文化,不斷提升其文化性和思想性。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對當今國民道德素質與社交往來的發展引導具有諸多價值,對和諧社會構建也具有很大促進作用。我們應該努力根據四全戰略的要求,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文化資源,不斷推進當代國民現代禮儀素質發展,推進當代中國社會禮儀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管麗莉.中國傳統禮儀的蘊意及現代價值[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6):111-112.
禮儀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最近這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跟國際接軌,所以在關于禮儀的重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和方面,同時對于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及本國在國際間的交流有些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目前禮儀課程的教學正在慢慢的走向越來越多的大學課堂,同時對于高職院校中禮儀的課程也開始慢慢的出現并且有些來自學生和社會很好的反響。
一、目前各個層面關于禮儀教學的態度和認識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中國是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積淀的東方文明古國,在國際上不僅僅有著“禮儀之邦”的贊美和贊譽,并且那些古代經典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知書達禮”以及“禮尚往來”等都沒有離不開“禮”這個字。從歷史中古代時期人們在見面時會進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頭的舉動就這可以看出這些特征。而目前我們的當今社會人們也會在見面時候使用握手問好,或者是相互擁抱等一系列的舉動來突出反應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禮”字。對于每個社會成員來說,這些行為不會成為生活交際中的多余現象,而會使人感受到一種尊重他人、舉止文明、關心他人、相互謙讓善于合作、的行為和習慣。同時這些也是一種有教養的體現。
關于禮儀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從剛剛出生到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學校都有著關于禮儀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種行為應該遵守的行為習慣還是在學校中對待老師和學生應該有的禮貌,長大工作后走向社會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單位對待上級和下屬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與其他公司人員交流時候應該做到的并且可以為別人對自己帶來好感的行為。這些都是關于禮儀在每個人生活中的體現。同時對于目前的社會形式和我國的國際形式來說,禮儀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視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種商務活動日趨繁多,禮儀也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們國家歷史內涵和文化積淀的表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關于禮儀方面的體現是不可勝數的。不僅僅是古代智慧對于兒童啟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經》、《弟子規》以及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會普遍接受的四書五經中都有關于禮儀方面的體現。書中對于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父母兄長的禮儀,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事項和倫理要求,在學堂里對于教書先生和同窗同學之間的禮儀,還有在社會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應該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當嚴格的要求和體現。對于這些禮儀的出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然而有些人卻認為這些禮儀規范都是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的規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這種說法不僅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沒有客觀的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果。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歷史對于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在長期的文化的源遠流長的過程中,對于每個民族的成員都有著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點。這些不僅僅是封建等級森嚴的制度對于人的影響,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每個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種和諧和合乎規范的環境之中。換句話說,只有這樣充滿和諧的社會才會給人工作和進步的動力。
在另一個方面來講對于禮儀的重視程度我國古代不僅僅在書籍中體現,而且在家庭和學校甚至在社會風氣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夠得到體現。很多的中國傳統故事都可以體現出來,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啟蒙小故事。包括最為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當時他的文學作品都深受當時魏文帝曹丕對其推崇。根據歷史上的史書記載,在孔融幼年的時期不僅僅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出非常聰明的天賦,而且在生活禮儀上還表現出來了注重兄弟之間的禮儀以及互助友愛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還是四歲的時候,就懂得尊敬長輩讓出好的物品表達自己內心的關愛。通過這些歷史上一直代代流傳的故事不僅讓當今社會的人民越來越感受到了禮儀的教育所產生的重要性和影響,同時那一種我國的傳統文化素所蘊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關注與深思的。
二、我國目前社會對于禮儀教學的態度的表現
目前我國對于禮儀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突飛猛進的,不僅僅在學校里可以聽到關于禮儀的課程和學校對于學生的禮儀規范,同時在企業和工作單位也有關于禮儀課程的培訓學習,尤其是一些涉外單位和外資企業,在電視上也可以看到關于禮儀的課程講解。可見隨著生活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會對于禮儀方面進行學習和加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對于社會和諧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物質水平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滿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時對于整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成員精神風貌的養成和培養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國家和政府也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視程度不僅僅在今天,對于今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中國夢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經濟發達,人們的物質條件豐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禮儀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會導致為了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卻忽略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和人與人之間協調和諧以及和睦的狀態的形成和構建。相反,即使經濟的水平還不太發達,有了禮儀,有了道德和和諧的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也會給整個民族的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三、我國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所倡導的禮儀教育不僅僅成了許多院校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成為了很多院校在平時的運營指導中必不可少的行為規范。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禮儀教育成為了眾多學校關于德育工作中開展中的主旋律。現在社會上的學生大多都來自于生活比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獨生子女,從小開始就受到了過多呵護和來自家長的溺愛。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會交往中常常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不僅不懂得尊重和關心體諒其他人,有時候還在一些事情上體現除了缺乏與人謙讓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針對這樣的現象不同的大專院校以及中小學的學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禮儀教育活動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所開設的禮儀教學并沒有與我國的傳統文化采取有機的結合,或者僅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沒有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會和教學工作者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區,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曾經輝煌燦爛過,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沒有必要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還需要,然而在禮儀的教學管理和內容之中,不應該再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因為目前國際之間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習慣和方式傳入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倡導在生活中的國際化程度,換句話說就是在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之中滿足國際的禮儀規范,而不是通要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國際禮儀只是禮儀的一個部分,然而在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優秀的禮儀文化不僅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還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和進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2.歷史原因
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對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否,怎么樣進行保留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爭論。然而在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學課堂上的體現,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淺層的方面,并沒有使這些文化層面的傳統進入到課堂的關鍵部分。對于禮儀這個比較新同時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對于傳統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學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創新的。面對著目前需要溝通和交流并且這些活動日益頻繁的時代特征,進行或許國際禮儀和風俗習慣的學習是特別有必要的,但是這個部分僅僅是禮儀教學的一個分支。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的發展自己中國對于各國的吸引,許多的外國友也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連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在禮儀上的體現都絲毫不知曉的情況下,不僅僅無法向外國的朋友介紹,同時也會出現一些難堪和尷尬。
四、我國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新思路
1.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重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對于禮儀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進行有機的聯系,而不是僅僅將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話。學校要在行動上落實,并且要提高對于傳統文化進行的教學結合的重視,將傳統文化課納入禮儀教學計劃,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在禮儀教學課程體系中的建設。一是要增設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禮儀教學的知識點,充分的發揮禮儀科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結合禮儀專業知識講授的特點選擇正確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時符合當前時代特征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容,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部分試講,進行對于教學質量和教學作用的評估,最后在進行完善和修改,將這些手段作為禮儀課程必修課有益的補充;三是要進行多層面和多形式的舉辦將中外禮儀和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會等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對于禮儀規范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行更加全面、系統、深入的學習。
2.加強禮儀教學方法改革,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同時在十的報告中進一步的對于提高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質量的總體要求,這也要求在進行記憶教學改革的工作中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高校要時刻充分整合與利用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設備,通過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來對學生開展禮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既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創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開辟網絡教育方面的新興陣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來調動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3.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積極開展禮儀學習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出現的,有效的時間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同時還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寓教育于活動當中,使學生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聯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途徑,積極開展參觀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跡等活動,讓青年大學生自覺的端正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4.加強禮儀教育在校園文化中建設,營造良好的禮儀環境
傳統的禮儀文化的教育不能單純只追求課程化和知識化,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得到優秀、先進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時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看,校園文化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和潛在的巨大作用影響著一代代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滋潤了大學生的心靈,也對大學生如何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極其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作為載體,把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校園建筑、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使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軟環境的滋養。
希臘的自然哲學雖派別林立,卻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有一個或數個“始基”或“本原”以及由這些始基或本原“演化”出萬物,這就是“始基演化說”。歐幾里德以無法再回溯的不證自明的公理為出發點,經由嚴密的邏輯推理構建起幾何學大廈。“始基”和“公理”都屬于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領域。
由此可見,本文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全面解讀,只是透過科技哲學視角之管窺,擷取往日或許未曾關注之點。這樣的“擷取”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正統研究者還是對科技哲學界來說都是另類而難以接受。本文中,傳統文化指孔子以后(含孔子)的文化。筆者把傳統文化的“始基”歸結為:小農經濟、性本善、人際關系以及實用主義。如同“始基演化說”中的“始基”是希臘哲人對自然現象抽象提煉和直覺思維的結果一樣,這四者同樣是由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的抽象提煉。
一、小農經濟:傳統文化的經濟基礎
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很多分歧,但小農經濟是傳統文化的經濟基礎,這一點看來沒有爭議。由小農經濟所特有的活動方式出發,可以推出傳統文化的一系列特點。
在中國,小農經濟舉足輕重,不僅是經濟,而且是政治以及文化。有一種說法,是農民在歷史上一次次挽救了中國,換個角度看,也就是小農經濟一次次化解了危機,與此同時,中國也就一次次回到傳統。城鎮化和土地流轉,將從根本上改變小農經濟。
二、性本善:傳統文化的公理
歐幾里德以五條公理構建其幾何學大廈,“性本善”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堪比歐氏幾何的公理。雖然荀子也有“性惡”的假設,但是“性本善”占了上風,在實際上成為傳統文化的基本假設,并在此基礎上搭建起傳統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人際關系: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一)人的“三大關系”梁漱溟曾述及人的三大關系:人與自然(拓展即人與物)的關系、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一方面,這三大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涉及人際關系,譬如生產力必然涉及生產關系,即使荒島上的魯濱遜,他原來所擁有的所有知識和沉船上的物品,是漂流記情節得以展開的必要前提,以及涉及個人需求層次的提升;其他兩大關系也可以作類似分析。然而另一方面,個人、組織、民族、國家,在特定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下,會著重以三大關系之一展開。希臘和文藝復興運動之后到19世紀末的西歐,重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于是有自然哲學、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人際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印度文化則回到內心世界,以人己關系為主。
由三大關系引出三大博弈:人與自然的博弈,人與他人的博弈,以及人與自己的博弈。一種文化以三大關系的哪一種關系為主,主要展開哪一類博弈,對于這種文化的內涵與發展路徑,對于民族性具有根本影響。
四、實用主義:個人在傳統文化中的生存哲學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文化呈現出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
實用主義發端于現代美國,然而其典型卻早已存在于傳承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在現代美國,實用主義只是眾多哲學流派之一,在本體論中有對事實和規律的尊重,在認識論中有理性主義的均衡,在價值觀中有知識至上、宗教情懷和對美的追求以及最終有法律提供的不可逾越的“負面清單”。平心而論,自古到今,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都有實用主義傾向,但像中國這樣濃烈和典型者可以說絕無僅有。
五、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
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何以凝聚了中華民族,承載了炎黃子孫的心靈,在世界各國面前建構了禮儀之邦?
在熟人社會和相對穩定封閉的情況下,熟人間分享嵌人編碼知識和意會知識,情感上的互通,增強了熟人社會的凝聚力,遏制了離經叛道和離散傾向。近代有外國商人進人中國農村后驚訝地發現,“中國人的一句承諾比西方的正式法律文件還可靠”,并由此斷言“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守規矩和可靠的商業伙伴”。在鄉親們組成的熟人圈里,倫理道德這樣的“短程力”足以維系起信用圈。因為沒有市場中的競爭,熟人社會會分享種植和養殖中的經驗,推動農業的發展,古代中國的經濟因而在世界首屈一指。
簡言之,傳統文化與由古至19世紀中葉的中國國情契合,雖停滯不前,但在數千年間維系和延續了炎黃子孫。其種種弊端在漫長歲月中之所以沒有“發作”,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土壤和環境以及沒有受到來自外界對傳統文化的根本沖擊,直至強行撬開國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總和,而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質,是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內容。
一、禮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特質
“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的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 把禮翻譯成禮貌、禮節、禮制都不準確,因為禮是中國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章、法律法規、人際交往等都屬于禮的范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
中國的禮儀文化本身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是對于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的具體表現。中國禮儀文化原則的體現是對人的尊重,即應和周圍的人保持友善關系,最重要的是能換位思考,凡事多替他人著想,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接觸的密切與加深,東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摩擦與碰撞,中國文化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向,面對不斷涌入的大量的形形的陌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個人本位主義等概念的接納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中強調的個體概念沒有西方文化中的個體意識突出,在“為別人”與“為自己”這兩種鮮明的觀點,更為鮮明概念是中國文化中“族”的概念更加區別于西方文化的“家”的概念,兩種文化所輻射的層面是不同,對兩個文化下所產生的價值觀有著長遠的影響。暫且不評價東西方文化孰高孰低,禮文化中核心的“和”與“敬”確實弱化了個體的影響,中國古代廣為流傳至今的“孝慈、友悌、忠信、仁義”等觀念都是在講,我要為別人做些什么,這些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幾千年來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讓華夏兒女養成了忠恕誠信、勤勞敦樸、謙恭溫良的民族性格。禮文化中教化人民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觀念既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又能夠區別于西方文化。
二、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融合民族各地域文化于一體的有機構成體系.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敬祖愛國,崇禮厚德;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儒道互補,以和為貴.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從中國古代到現代有關“禮治”與西方“法治”的探討從未停止,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更替,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傳承的“以禮治國”的思想能夠源遠流長,勢必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最初的“禮”,原是人們供奉鬼神的一種習俗。禮逐漸由祭祀儀式發展成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隨著社會的發展,禮逐步完善詳備,成為兼容并包的龐大的體系。
從治國的角度看,禮與法有著相似的起源、作用和地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維護著社會的安定。儒家文化追求的是“以禮治國”。以禮治國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勝殘去殺”,消除了暴力的統治方式―法律。社會治理之中重教育,以禮來教化和教導人民。二是將社會的和諧――放在首位,以達到禮讓“無訟”的境地。成書于漢代的《禮記》托孔子之言描繪了“以禮治國”也就是“大同”之世的終極目標:“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其中體現了儒家文化對社會的最終追求。強調法律實施的最佳途徑是“人治”, 孔子認為在治國的過程中,“人”自身的作用遠遠重于法律。“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消除法律,建立“以禮治國”所依靠的是“善人為邦”,而不是嚴密的法律條款或制度。在此,我們必須澄清中國與西方、古代與現代不同的“人治”與“法治”觀念。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治” 的思想實質就是強調“人”為主體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如何教化和規范“人”,所依靠的就是“禮”,這種“禮文化”的價值對于中國社會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中國文化也是依靠“禮”來支撐和豐富的,追溯“禮文化”的演變主線,不難看出中國文明的發展歷程,這也充分說明了禮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起到的核心作用。
三、禮貫穿于中國文化始終
中國文化得以綿延不絕的內在動力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貫穿于其中的是禮文化的意識繼承與創新精神的緊密結合,儒家在闡釋夏商周之禮時,認為禮既有傳承性,又有演變性,禮不僅會歷時而變,而且可以應時而變,具有規范性的、恒定性的禮,可以隨天時、人情、境遇而產生辯證的衍生變化,這種變化既反映了時代對于“禮文化”的要求,又表達了人民對于“禮文化”的認同,禮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沿傳至今,不光是由于“禮文化”的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中華民族人倫教化的內在要求。儒家崇尚但并未將“禮”視為一成不變之物認為禮隨時代的變遷而演變,追溯禮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禮’不但是‘禮俗’,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與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學思想等結合在了一起。”禮文化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從禮俗到禮制,到禮義,內涵不斷擴大延伸,“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禮文化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它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儒家稱禮為“國之干”“國之本”“政之輿”“王之紀”“君之大柄”,由此可見早在封建統治時期,禮文化就是重要的治國之器,“禮”作為社會規范和準則,要求人們遵循、嚴守、“無不及,亦無過之”,但儒家認為“禮”并不是無生氣的規則,它須符合人類最普遍的道德情感而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禮的施行者是最富有智慧理性和情感而被稱為“天地之心”,“萬物之君”,而禮則是人致敬于鬼神和治國平天下的工具,也就是說禮文化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直至近代到當代,禮文化中有關“孝”和“敬”等人倫守則不但是區分人與禽獸,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人文精神之一,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彰顯著中華文明古國的精神風貌,禮文化暖融融的人文關懷不僅是連結中華民族世代兒女的堅實紐帶,而且弘揚著中華兒女引以為榮的民族傳承與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