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10:11:5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山東濟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討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本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采用一般手術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針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探討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結果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6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療和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關鍵詞 ] 麻疹病人;護理措施;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見于小兒,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感性的呼吸道疾病,臨床上主要以眼結膜充血、咳嗽、流涕、發熱、全身紅色斑等,以6個月~5歲的兒童最為常見[1],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是近年來,成人的發病率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關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來隨后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基本上對于該病控制情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計劃免疫執行較差的地區,卻仍舊存在著局部的小流行情況[2],而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對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學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此,在這里隨機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資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80例患者,年齡1~12歲,平均年齡4歲,男44例,女36例,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1~12歲,平均年齡4歲,男22例,女18例,觀察組40例患者,年齡1~12歲,平均年齡4歲,男22例,女18例,年齡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等方面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本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采用一般手術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針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探討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
1.3護理方法
1.3.1 體溫護理 要保證患者臥床休息,幫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護理診療,盡量做到集中操作,規范護理操作過程,減少和控制感染機會,做好一切的生活護理[3]。
1.3.2 病房護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風2次為宜,確保病房空氣的濕潤、新鮮,濕度以50%~60%為宜,溫度以18~22℃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見,防止患者著涼,同時,還要保持病房光線的柔和。
1.3.3 嚴格觀察 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變化,比如若是患者處于高熱狀態,則需要采用物理降溫進行處理,避免溫水擦浴、減少蓋被、或者是嚴格按照醫囑減少藥物的劑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對患者皮膚造成影響,或者是體溫驟降而導致的循環障礙,為患者供給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熱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護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潔,如眼睛清潔用生理鹽水,然后再用紅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藥水,1d2~4次為宜,勤于幫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為了防止中耳炎發生,可以口服魚肝油滴劑,然后滴入0.5%~1%的麻黃堿。
1.3.5并發癥控制 ①要隨著注意患者的呼吸、體溫、脈搏變化,2~4 h監測一次,及時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確保患者營養平衡,多飲水,供給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為主,切勿忌口,造成營養不良[5];③隨時觀察出疹情況與消退情況,進一步為患者病情做好鑒別與診斷,并且正確判斷患者病情。
1.3.6 預防控制 要加強體能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盡量少到公共場所,減少傳播與感染機會,注意個人衛生。
1.4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 13.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是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來表示,采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意義,即P<0.05。
2結果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6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分析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麻疹多見于小兒,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感性的呼吸道疾病,臨床上主要以眼結膜充血、咳嗽、流涕、發熱、全身紅色斑等,以6個月~5歲的兒童最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是近年來,成人的發病率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關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來隨后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基本上對于該病控制情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計劃免疫執行較差的地區,卻仍舊存在著局部的小流行情況[6],而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對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學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如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6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充分證明患者科學的麻疹病人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發現麻疹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體溫升高;②組織受損;③營養不足;④潛在并發癥--支氣管肺炎。根據本次研究總結麻疹病人的護理體會,具體如下:①體溫護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體溫超過正常范圍,為此,必須要指導患者臥床休息,根據患者的自覺癥狀和發熱程度,及時處理,每天測溫度和脈搏、呼吸。②營養護理:患者由于發熱機體消耗量大,因此,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營養計劃,以半流質、流質食物為主,多餐少食,并及時補充維生素。③并發癥護理:嚴格叮囑患者遵照醫囑應用藥物治療,注意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體征與出疹的關系,加強病房巡視,一旦出現呼吸困難、高熱等癥狀,要立即上報醫師并給予處理。④組織受損護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會出現全身皮膚紅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組織受損的程度,幫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護理診療,盡量做到集中操作,規范護理操作過程,減少和控制感染機會[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護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潔、平整、蓋被應輕軟,內衣柔軟寬適并勤換洗。切忌緊衣厚被“捂汗發疹”。口唇或口角裂者,應局部涂以消毒石蠟油,口腔粘膜潰瘍者,先以1%~3%的碳酸氫鈉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總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療和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參考文獻]
[1] 邢琳琳,劉麗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17(2):15-18.
[2] 盧美,任維利,朱桂愛. 2007—2009年萊蕪市萊城區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預防醫學論壇,2010,10(9):940-941.
[3] 陳芳芳,賴愛萍. 麻疹的預防和護理[J].全科護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鳳.淺析66例麻疹病人護理體會[J].重慶醫學,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臨床變異的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護理[J].安慶醫學,2009,3(6):178-179.
[7] 胡天平. 淺淡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及預防[A].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C].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2009,23(6):18-19.
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 四川省簡陽市 641400
【摘 要】為了探討丘疹型蕁麻疹的護理干預方法,本文采用回顧性方法,隨機采取一年內所治療的120 例丘疹型蕁麻疹患者,依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分別包括60 例患者,對對照組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而對觀察組的患者采取一定的護理干預方法,然后對兩組患者的實際臨床效果進行準確合理的比較。對患者進行一段時間的護理后,分別對其進行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有37 例痊愈,14 例效果顯著,7 例效果良好,總體97% 的患者效果顯著;而對照組有10 例痊愈,7 例效果顯著,16 例效果良好,總體55% 的患者效果顯著;明顯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因此對患者進行全面合理的的護理措施,能夠加快患者康復的進度,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治療的效果,減低病癥的復發和加重,應當加大力度進行推廣。
關鍵詞 丘疹型;蕁麻疹;護理體會
丘疹型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經常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傳播,有時也會見于成人。由于該病的變異性十分強,目前臨床上對于其發病機理的研究還不是很透徹。本文為了準確的探究能夠治療丘疹型蕁麻疹的有效方法,對120 例患有丘疹型蕁麻疹患者進行了詳細的臨床觀察和分析,現得到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隨機選取一年內經過治療的120 例丘疹型蕁麻疹患者,對這些患者的治療過程進行回顧性的解析,而且必須保證這些患者都患有丘疹型蕁麻疹,且所有患者不患有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嚴重的藥物過敏史等。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有60 例患者,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而對觀察組的患者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方式,隨機所分的對照組中有男人35 例,女人25 例,年齡均在20 ~ 7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 歲;觀察組中男人40 例,女人20 例,年齡均在18 ~ 68 歲,平均年齡為36.16 歲;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患者在每個方面都沒有明顯的不同,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本文采用的是常規的護理方式,給患者注射或者服用一些消炎類的藥品;而對觀察組的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干預方法,具體采取的方法有:
(1)心理護理。患有丘疹型蕁麻疹的患者通常情況下皮膚都十分的瘙癢,這種癥狀通常就會使得病人的情緒變得十分暴躁和煩惱,而且一旦患者產生類似的負面情緒,就會使病人的病情進一步惡化。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醫院的護士應該經常與病人進行科學的談話,能夠與病人用心交流,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開導病人,讓病人真正的放寬心,積極的去面對現狀并積極的配合進行科學的治療,緩解病人經常出現的暴躁急躁現象。
(2)飲食護理。首先就應該盡量不吃魚和肉,不能吃對身體刺激性大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尤其應該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病人的病情,還能夠對瘙癢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皮膚護理。臨床上丘疹型蕁麻疹這種病病情十分的復雜,反復性很強,很多的病人都不能夠忍受那種錐心的瘙癢,會使得自己的正常作息受到很大的影響。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醫院的護理人員應當時刻提醒病人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要讓病人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不要去抓破皮膚,要經常洗手,不要使傷口受到進一步的感染。患者還要遵循醫生的安排按時用藥,一旦出現感染要做緊急的處理。
(4)作息護理。為了能夠使得病人有良好的睡眠,護理人員應當讓病人服用某些止癢的藥物。而且病人的病房應當時刻保持通風和清潔,保證病人有一個良好的作息環境,使得病人的睡眠質量得到一個質的提高。
(5)環境護理。醫院的護理人員在對病人進行護理的時候,還應該時刻保證病人的病房干凈衛生,要使病人的病房處于一個通風良好以及陽光充足的環境中,要對病人的被褥等床上用品做定期的清洗,天氣好的情況下還應當放在陽光下暴曬,防止有害細菌的滋生,保證病人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來進行表示,用X2 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用進行表示,用t 檢驗。
2 結果
經過定期的護理之后,觀察組病人中痊愈、顯效以及有效的人數分別為37 例、14 例、7 例,總有效率為97%,而對照組中痊愈、顯效以及有效的人數分別為10 例、7 例、16 例,總有效率為55%,觀察組中的總有效率為97% 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5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由于丘疹型蕁麻疹的病情十分復雜,對這種病癥的發病機理還不是很明確。現在針對這種疾病進行治療,其主要的方法還是利用藥物進行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法一般不會對患者進行過多的護理干預,這就會使得病人的病情復發或者感染,對病人的全面康復十分不利。因此現在在治療丘疹型蕁麻疹的過程中必須對病人進行合理科學有效的的護理干預,使得患者能夠盡快的全面康復。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 明顯高于對照組55% 的總有效率,可以看出對病人進行全面的干預護理后在治療結果上有較好的效果,不但能夠加強病人的治療效果,還能夠降低病人的感染率以及復發率,應當在今后的在臨床實踐上加大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急性蕁麻疹;上消化道大出血;搶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06—02
急性蕁麻疹為一種常見病,約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是由于皮膚粘膜的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產生的局部水腫反應。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風團樣,少數患者可導致喉頭水腫,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累及消化道粘膜時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為嘔血與血便。急性大出血可導致周圍循環衰竭[1],病情嚴重可危及生命。我科于2013年1月12日收治1例急性蕁麻疹并發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兒,經過積極搶救與精心護理,病人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兒張德江,男性,9歲,因全身皮疹伴腹痛1天入院,診斷:急性蕁麻疹,全身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風團,鼻部,口唇,眼瞼,腫張明顯,神志清,體溫37.2度,呼吸20次/分,脈搏80次/分,血壓90/70mmHg,腹軟,有壓痛,無反跳痛,呼吸平順,無腹瀉,嘔吐,血常規:白細胞:11.2×10/L ,入院經給予抗過敏,抗感染,護胃,應用激素及爐甘石外涂皮疹等處理,仍有腹痛,癥狀反復。于入院第5天患兒突然出現嘔血,伴有血塊,排血便,3-4小時內失血量大概有1000ml多,脈搏120次/分,血壓:82/54mmhg,血紅蛋白降至81g/L,出現神志模糊,臉色蒼白,皮膚濕涼,立即給予搶救,吸氧,止血,擴充血容量,輸血,護胃,心電監護等對癥處理,經積極搶救,患 兒于住院第8天上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血壓正常,病情好轉,患兒共住院19天,痊愈出院。
2 搶救與護理體會:
2.1急性蕁麻疹護理
2.1.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皮疹消退情況,定時測量生命體征,觀察呼吸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有無腹痛,腹瀉,嘔吐情況,觀察大便性質,發現血壓下降,有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者,立即吸氧,并報告醫生,出現窒息時立即行氣管切開,必要時注射腎上腺素。
2.1.2 加強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指導病人如何控制瘙癢的方法,修剪指甲,避免抓傷皮膚,穿棉質的衣服,勤洗澡、更衣。
2.1.3 藥物治療護理
遵醫囑及時,準確使用抗過敏,抗感染,激素等藥物,爐甘石外涂皮疹等處理,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
2.2 上消化道大出血護理
2.2.1搶救方法
立即配合醫生迅速、準確地實施各項搶救技術, 開通三管靜脈通道,快速補充血容量,止血、護胃、取血、配血、輸血等處理,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預防和治療失血性休克,輸液開始宜快,以恢復有效血容量,洛賽克持續靜注,冷生理鹽水洗胃后予胃管內交替注入凝血酶及去甲腎上腺素。避免因輸液、輸血過快、過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腫,并觀察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
2.2.2 休息與保持呼吸道通暢
上消化道出血應臥床休息,保持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大出血時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下肢抬高,以保證腦部供血,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或誤吸,必要時以負壓吸引器吸取口、鼻腔以及氣道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
2.2.3嚴密病情觀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在短期內出現休克癥狀為臨床常見的急癥,應做好病情觀察,嚴密監測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和神志變化,大便以及嘔吐物顏色、性質、量。心電監護,準確記錄出入量,凝有休克時,留置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如病人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煩躁不安,提示微循環血灌注不足,要加速擴溶,必要時應用升壓藥。出血量的估計,大便隱血試驗陽生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現黑便表示出血量在50-70 ML之間,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續時間取決于病人排便次數,如每日排便一次,糞便色澤約在3日后恢復正常,胃內積血量達250-300 ML時可引起嘔血,一次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時,一般不引起全身癥狀。如出血量達400-500 ML可出現頭暈,心悸,乏力等癥狀。如短時間內過1000ML臨床即出現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2]。患兒出現反復嘔血,嘔吐物咖啡色轉鮮紅色,黑便次數增多,色澤轉為暗紅色,經補液,輸血后未改善,血壓波動,這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或再次出血。定時檢測血紅蛋白、紅細胞比積、大便潛血結果。
2.2.4 留置胃管護理
插胃管動作應輕穩,操作熟練,以免損傷食道粘膜。插管過程中若病人出現惡心,應暫停片刻,囑病人作深呼吸,或作吞咽動作,然后迅速將胃管插入。插管過程中如發現嗆咳、呼吸困難,應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插。在灌洗過程中,推注藥物壓力不能過大,以免損傷胃粘膜而加重出血,注意觀察抽吸胃液的顏色、性質、量,并準確記錄。如抽出有鮮紅色胃液,表示有活動性出血,如抽出咖啡色胃液,示陳舊性血液,要及時告訴醫生,采取相應措施。每次胃管內注入藥物前應回抽胃液,確認是否在胃內。注完藥物后,再注入少量的冷開水,避免藥物堵塞胃管。
2.2.5 飲食護理
急性大出血伴惡心,嘔吐者應禁食,少量出血無嘔吐者,可進溫涼清淡流質,出血停止后過度半流質,軟質,少量多餐,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指導患兒避免吃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飲食是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環節。
2.2.6心理護理
不同年齡對疾病的自我認識不同,年長患兒有缺乏自信心,住院離開家庭感到孤獨,不安和無助,對環境和醫務人員感到陌生恐怕,護理人員要關心,開導患兒,要用安慰性語言使患兒感到溫暖體貼。患兒出血,特別是大量的嘔血,會使患兒及家屬恐懼不安,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恐懼、瀕死感等心理反應,在大嘔血時表現尤其明顯[3],病人的消極情況又可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護士要主動關心體貼病人。大量出血病人護士應給予陪伴,以增加病人安全感及消除病人恐懼心理,保持情緒穩定,增強戰勝疾病信心。
2.2.7加強基礎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舒適,留置胃管期間,每天口腔護理兩次,每次嘔血后,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減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惡心、嘔吐,同時能增加患者舒適感,保持皮膚清潔及床鋪清潔、干燥,嘔血、便后及時清潔用物,做好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發生。
2.2.8健康指導
飲食指導:避免進食易致過敏的食物或藥物,注意飲食衛生和規律,進食營養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避免冷硬刺激性食物。生活指導: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證身心休息,保持樂觀情緒。疾病知識指導:指導病人、家屬急性蕁麻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誘因,預防自我保健知識。
3 小結
急性蕁麻疹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此類病例少見報道,一旦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如搶救不及時,就會危及 生命,該例病人通過醫務人員嚴密的病情觀察,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通過精心的治療與護理,讓病人轉危為安,搶救成功,痊愈出院。有效的急救與護理是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關鍵。
參加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0
關鍵詞: 慢性蕁麻疹 穴位埋線 中醫護理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經臨床確診。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9歲,平均年齡39歲。病史最長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風寒束表型16例,風熱犯表型25例,胃腸濕熱型8例,氣血兩虛型11例。
1.2 治療方法 自制穴位埋線針(取9號腰椎穿刺針,將針芯尖端磨平,針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銳,且使針芯長于針管尖端1mm),2cm長的00號鉻制羊腸線數根,以及鑷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臥位,辨證取穴后,在選用穴位處用龍膽紫標記,然后皮膚常規消毒,戴手套。進針點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潤麻醉,用鑷子將消毒好的羊腸線放入埋線針針管前端,后端接針芯。左手拇食指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將針刺入穴內,出現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入穴內皮下組織與肌層之間,線頭不能露出皮膚,針孔處消毒后外敷創可貼。1月治療1次,連續治療3次。
2 中醫護理
2.1 一般護理 維護病房環境的清潔,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濕度,掃床及清掃地面時盡量避免揚塵。關注氣候及天氣變化,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熱刺激。盡量追尋發病誘因,因患者多屬于高敏體質,故發病期間不要食用魚、蝦等易敏物質,若有條件,可行過敏原檢測。告之患者避免抓撓,不可自行亂服及外用藥物。患者穴位埋線后要加強埋線針眼的護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預防感染。
2.2 中醫心理護理 祖國醫學對心理活動變化與疾病關系早有論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情致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關臟腑;二是間接通過氣與火的作用而致病,影響臟腑氣機正常運行,使五臟六腑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著重通過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變化狀況,用最佳的心理護理措施來影響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動,以改變其不良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情是戰勝疾病的法寶,能促進疾病的痊愈。慢性蕁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復及瘙癢不適等,心情煩躁抑郁、痛苦焦慮,常導致肝郁氣滯等,因此,我們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語與患者親切交談,解釋本病的發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如實回答患者提出的種種疑問,盡量打消其顧慮與不安等疏導患者情緒,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氣機通暢,陰陽調和,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線治療是種有創治療,患者會有一定的痛苦,治療前要向患者解釋治療過程,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療,達到更好療效。
2.3 分型護理 風寒型:宜生活規律,起居有常,根據季節變化,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作息制度,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規律的生活會使人體強健,正氣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療。盡量不用涼水洗漱,易食溫熱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棗茶、當歸生姜排骨湯等以疏散風寒,不宜食用寒涼、肥脂油膩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陰寒濕濁內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風熱型:平素避免熱邪入侵,做好防護,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曬,出門應帶草帽,穿寬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現為煩躁不安等,要盡量安撫患者不良。對有吸煙者,應勸導其戒煙。中醫有“醫食同源”之說,病人飲食總的原則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類、肥甘厚膩等助火生熱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勵病人多飲水;取穴:曲池、風門、肺俞。腸胃濕熱型:注意飲食規律,保持大便通暢,因本型患者瘙癢較甚,古特別要囑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內衣宜選寬松柔軟棉質品,勿穿化纖緊身內衣,以免刺激皮膚,加重瘙癢。飲食宜清淡,不可暴飲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鮮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姜、蒜及魚、蝦、蟹、海鮮等助濕生熱食品。發病時注意觀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發生或持續的時間、部位及有無壓痛。如腹痛劇烈,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取穴:足三里、豐隆、脾腧。氣血兩虛型:此型患者發作較頻,病程比較纏綿,首先要樹立患者治療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宜加強營養、多食大棗、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銀耳羹、參芪排骨湯等益氣養血之品。加強體育鍛煉,諸如跑步,氣功等以增強體質,減少復發次數。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3 體會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6-0911-02 中圖分類號:R 758.240.47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68
急性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1],俗稱“風疹塊”,又稱“鬼風疙瘩”,起病急,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心慌、煩躁、惡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樣癥狀,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腸道引起黏膜水腫,并出現腹痛、腹瀉,若累及喉頭黏膜,則會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我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成功治愈了110例急性蕁麻疹患者,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110例患者中男49例,女61例,年齡5~53歲,其中以20~29歲為主,有明顯季節高峰,峰值在7~9月,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風團為主,突起突消,但較易反復,無伴發其它器官的癥狀,13例伴有腹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其中2例有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
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急性蕁麻疹有起病急、易反復發作等特點,擾亂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特別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心理,應在患者入院初期,盡快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與患者多些言語上溝通,幫助患者適應醫院及病房環境,建立良好的醫患人際關系,調動患者戰勝疾病的主觀能動性。在治療過程中,用淺顯易懂的言語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說明治療、護理、飲食、生活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打消顧慮并對醫護人員產生良好信任感,從而積極配合今后的治療和護理。同時,要做好患者家屬思想工作,讓親人的關懷消除患者因全身大片丘疹、紅斑影響美觀而產生的自卑感。
2.尋找過敏原 應結合病人病史、生活環境、工作性質查找過敏原,如發現對某種食物或藥物過敏時,應立即停用,必要時可服緩瀉藥物,以促進致敏物排泄,但如正在使用抗過敏藥物,應在停藥1周后,方可進行過敏原測試,我科采用吸入和食物兩種方法進行檢測,指導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護理方案以及有針對性專科脫敏治療。
3.環境要求 病房光線應充足,整潔,室內保持通風、干燥,溫濕度舒適,室溫在20~22℃之間,濕度為50%~60%,避免潮濕過冷;無蚊蟲,病室內禁放花卉,禁止家屬及探視人員攜帶鮮花進行探視;指導患者家中少養貓、狗等寵物,因為貓、狗等寵物的毛、皮屑都可能引起人體過敏,是吸入性過敏的重要因素,同時指導病房保潔人員避免使用濃度過高、氣味濃嗆的消毒劑。
4.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觀察患者皮疹分布部位、顏色、大小、形狀、瘙癢程度,以及意識、睡眠、二便等情況,尤其對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癥狀的患者,嚴密觀察他們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如發現急性喉頭水腫、血壓下降應及時報告醫生及上級領導處理,防止過敏性休克的發生。
5.皮膚護理 協助患者剪短指甲,避免患處瘙癢時搔抓皮膚引起表皮破損,讓局部溫度提高,使血液釋放出更多的組織胺,加重皮疹程度。注意個人清潔衛生,避免穿化纖類及毛織品衣服,指導患者穿棉質透氣衣服,保持干爽透氣。止癢是減少搔抓和預防繼發感染的有力措施,應及時為患者選用有效外用藥物,指導并協助患者外涂止癢藥物,如爐甘石洗劑,皮疹嚴重時可加地塞米松注射液3~5支,皮康霜等。患者沐浴時,水溫不宜過高,不宜用熱水燙洗,避免使用香皂、肥皂、沐浴露等一切化學合成用品,盡量不要接觸橡膠、染發劑等化學物品。我科多選用日舒安洗液1∶1000兌溫水代替洗澡水,用后不需要用清水沖洗,效果良好。對于自制力差的幼兒患者,為了防止搔抓,建議必要時戴上柔軟寬大透氣的棉手套。
6.飲食護理 鼓勵多飲水,成人應禁飲酒、濃咖啡、濃茶,禁用促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的藥物如嗎啡、阿托品等,飲食宜清淡,注意臥床休息,避免疲勞及心情煩躁,多吃含有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或果汁等,如葡萄、番茄、芝麻、胡蘿卜、黃瓜、香蕉、蘋果和時令青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2],盡量避免使用魚、蝦、蟹、牛肉、羊肉及有人工添加劑的食品,忌食油炸、肥膩食物,因這些食品易生痰動火或聚濕生熱,如果飲食上不加以注意,接觸到食物、藥物等誘發因素,常常使病情易反復。
7.腹型蕁麻疹護理 若患者出現腹痛癥狀,應暫禁食禁水,注意臥床休息,保暖,必要時可按摩或熱敷腹部,有腹瀉癥狀患者注意保持會清潔衛生,擦拭時用質地柔軟的紙制品,注意順序應由前到后,動作輕柔,二便后用溫水清潔肛周[3],周圍可涂油保護,勤換內衣褲,注意觀察腹痛出現時間、性質、程度,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腸道解痙藥。
8.呼吸道癥狀搶救及護理 本組病例中出現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癥狀嚴重,屬于急性蕁麻疹嚴重并發癥,醫務人員應密切注意病情變化,發現急性喉頭水腫、血壓下降等現象時,應立即啟動搶救應急預案,立即報告醫生,讓患者平臥,就地搶救,立即遵醫囑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有靜脈通道,可選擇靜脈注射,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改善患者缺氧癥狀,保持呼吸道通暢,急請麻醉科緊急插管,遵醫囑給予升壓藥及激素等藥物治療,做好心電監護,準確及時記錄神志、血壓、脈搏、呼吸及尿量變化,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2例患者均搶救成功,無一例有生命危險,順利康復出院。
9.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避免再次接觸致敏的食物和藥物,讓患者牢記以后到醫院就診時要將可疑致敏藥物告訴醫生,在家庭生活中,應及時將衣柜中的被褥和衣物在烈日下暴曬,因久放在衣柜中很容易滋生螨蟲和真菌,是引起蕁麻疹的重要過敏原,并及時做過敏原檢測,遠離致敏源,同時服用抗過敏藥物有頭暈、嗜睡等副作用,用藥后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司機及高空作業者在工作期間應禁服 ,對高齡及本身有心血管基礎病患者,可在睡前服藥,以減少意外發生,同時,上好床護欄,以免墜落及摔傷。
護理體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蕁麻疹患者逐漸增多,臨床對此類患者的護理工作應從心理、飲食、皮膚護理、家庭生活、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方面開展,使病人消除緊張、焦慮情緒,了解疾病知識,掌握自我預防和自我護理方法,對病人身心健康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苗 玲.蕁麻疹的病因及治療[J].醫學信息, 2011,24(7): 43034304.
[2],王 輝,孫 姝.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6):86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