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10:11:4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小學語文的困惑,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觀念的更新
一些地方領導對新課程的重要意義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教研員中還存在著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更是較為普遍,這些都需要認真的加以研究解決。決不可因循守舊,消極對待,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師自身方面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可以說是此次課程改革的旗幟性口號,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較而言,新課改對教師的關注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地區的教師培訓方式陳舊,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訓,對教師沒有產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有的地區居然是這樣進行培訓的:給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發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手冊,然后讓他們做一張試卷,教師的任務就是到學習手冊上找現成的答案。同時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比如說其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很多教師來說就是全新的挑戰。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需要自己開發課程。這對于毫無課程開發經驗、缺乏課程開發指導、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樣,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增加了,甚至對教師的體力提出了挑戰。
3.現實的落差
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充足的發展空間。由于種種原因,客觀存在的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雖然正在積極研究與實踐,總覺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小班化教學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然而,實際情況是,基本上很多學校都是人滿為患,每個班級都有將近50名學生,甚至有的班級達60多人。有的教師說:“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補差上了,哪里有時間來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啊?!闭n程改革步伐太快,許多與其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課改信息閉塞,致使課程實施在落實到不同學校時,效果往往是差異懸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
新課改不僅要求教師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對于教育科研,學校領導想的更多是通過科研搞出學校特色,追求“宣傳效應”,而教師參與科研很多都是為自己的職稱評定撈取資本;且學校之間進行評比時,教師論文的多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特別是從課題報告的撰寫到課題論證,從課題計劃的制定到課題研究的真正展開,有著許許多多煩瑣的“程序”,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經驗沒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科研的質量可想而知。
二、思 考
1.走出課堂,利用室外情境。
傳統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教學改革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學以多種形式、在多種陣地上進行。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嘗試了將學生領出課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來為教學服務。
教學二年級語文《秋游》一課時,講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大操場,讓學生實地對天上的云進行觀察。當時天氣晴朗,天空中飄著幾朵白云,與課文中的情境差不多,這對觀察很有幫助。
學生發言極為積極。然后再領學生進課堂,進行《秋游》的學習。由于學生有了直接的體驗,對課文中的內容不但理解得透徹,而且朗讀得特別有味兒!
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免費且實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從自己的觀察中得到體驗。
2.動手實驗,創設學習情境。
低年級學生對于具體、感性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而對于邏輯、抽象的事物就不太喜歡。蘇教版二年級《動手試一試》一文,雖然記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卻是需要邏輯分析去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借助課文中的實驗,進行了一場實地、真實的實驗,讓學生免去了分析的過程,而只需進行觀察與思考。
我先端出滿滿的一杯水,放入一個石子,讓學生觀察其結果。學生觀察得都很認真,發現水漫了出來。然后我問,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會漫出來嗎?學生答案不一。于是我現場實驗,將帶來的一條金魚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結果水也漫了出來。然后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對于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而對于全體學生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收獲。
由于已經知道真實的答案,且是看著實驗知道的,學生對后面的學習就順利了許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對話情境。
小學生都非常喜歡童話故事。對于課本上的幾篇寓言,也是情有獨鐘。在這些課文的教學中,導入和學習時,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如果在朗讀時,仍能使學生保持一種十分興奮的心情,無疑非常有利于學習。而分角色朗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
在分角色朗讀教學環節中,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道具,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得開心、讀得開心、演得開心。創設良好的情境,不僅使學生學習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學變得更有聲有色。在教學中,要適時、適量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情境,使他們能在一種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改 困惑 思考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毙抡n程像那清新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課程那嶄新的理念猶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教師的心田。這次的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新精神,它標志著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那么,對一位語文教師來說,如何面對這次課改呢?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當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人們從各個方面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困惑,有待于我們從多方面進行探索和思考。對于當前的語文課堂改革,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改革,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呢?根據我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總結和思考: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改中的困惑
1.觀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領導對新課程的重要意義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重視程度也不夠,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教研員中還存在把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更是比較普遍,這些都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決不可因循守舊、消極對待。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師自身方面?!盀榱嗣课粚W生的發展”可以說是此次課程改革的旗幟性口號,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較而言,新課改對教師的關注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地區的教師培訓方式陳舊,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訓,對教師沒有產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
有的地區居然是這樣進行培訓的:給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發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手冊,然后讓他們做一張試卷,教師的任務就是到學習手冊上找現成的答案。同時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比如說其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就是全新的挑戰,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需要自己開發課程。這對于毫無課程開發經驗、缺乏課程開發指導、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樣,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增加了,甚至對教師的體力提出了挑戰。
3.現實的落差。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充足的發展空間。由于種種原因,客觀上存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雖然正在積極研究與實踐,總覺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小班化教學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然而,實際情況是,基本上很多學校都是人滿為患,每個班級都有將近50個學生,甚至有的班級達60多人。有的教師說:“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補差上了,哪里有時間來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啊?!闭n程改革步伐太快,許多與其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課改信息閉塞,致使課程實施在落實到不同學校的時候,效果往往是差異懸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課改不僅要求教師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對于教育科研,學校領導想的更多的是通過科研搞出學校特色,追求“宣傳效應”,而教師參與科研很多都是為自己的職稱評定撈取資本。而且學校之間進行評比時,教師論文的多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特別是從課題報告的撰寫到開題論證,從課題計劃的制定到課題研究的真正展開,有著許許多多煩瑣的“程序”,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經驗沒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科研的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對當前小學語文課改困惑的思考
1.改革學校管理制度勢在必行。課程改革的實施必須“以課程為載體,以活動為紐帶,以科研為手段,以規范化的工作規程為保證”,改變傳統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盡快建立包括以學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民主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考評制度,推進課改機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視對農村課改學校的支持。
關鍵詞:邊遠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困惑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8-0231-01
邊遠民族地區的文化相對落,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人們的語言交流都主要為地方方言,所以,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一、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現狀
邊遠民族地區的教育與沿海發達地區及城鎮地區有一定的差別,主要是由于民族語言的影響,給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作為教育部門也應該正確地認識到這方面的區別,要慢慢地提高這個地區的教育教學水平。筆者是長期在民族邊遠地區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有很深刻的認識。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很多的兒童進入學校之前都沒有上過學前教育,基本上聽不懂普通話,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很多教師也都是少數民族教師,大多應用雙語進行教學,慢慢地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和識字能力。邊遠民族地區的學生由于受語言條件的限制,語文水平比其他地區相對次后,成績也相對較差。例如,新疆等地民族地區的學生,很多到中學還不會說普通話,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作為教育教學機構和領導部門,在以《教學大綱》為準的同時,也要在教學上有所自主創新,研究出一套適應本地區民族的教育教學方法,為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服務。
二、要重視新課程教學改革,因地制宜
在全國上下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改革也大張旗鼓的進行著,而實際的成效到現在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新課程改革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在應用上不能走形式主義,要講求“道法自然”,所謂的“教無定法”就是講在進行課程改革時要講靈活性,隨機應變,不能生拉硬扯。要從學生的識字、閱讀、作文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拓寬學生語文知識面。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教學硬件設施較差,比如多媒體、語音室等現代科技教學設施還基本沒有完全落實,所以,在教學上教師應該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教學實際情況,自制一些教學掛圖、直觀教具等,在教學中起到直觀、加強記憶力的作用。而很多地區的課程改革情況是,傳統的教法還未退場,素質教育只是表面的提倡,喊了幾年的口號就好像又消聲匿跡了。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民族地區的語文教育也不大受到重視,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放縱自由的心態。所以,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站在時展的高度,立意高遠,在發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提高漢語言文字水平。
三、語文教學處于緩慢的發展階段,缺乏發展活力
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至今還處于一種發展的盲區,缺乏生活動力,這主要是我們還未正確認識其重要性的原因。其實,這些地區的學校要加強開展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學校經常組織開展一些朗誦詩文競賽活動、猜字謎、作文競賽和創建校報等活動。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興趣,教師也在教學當中缺乏動力,這就形成了一個不好的現象,使語文課教學顯得蒼白無力,這也是民族邊遠地區語文教學現狀之一,所以,我們在抓好其他科目的同時,也要重視這門工具學科的教學。
四、不能為教學而教學,走形式的教學應該改變
由于重視程度不夠,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一直走在一種形式主義之中,教師在教學當中走形式,學生在在學習當中也走形式,領導在指導上也走形式,所以,形成了極端不負責的現狀。語文教學可稱之為“國學”,是更應該使我們引以為榮地去教與學的,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文知識,都在應用這門學科的知識,作為教育者,應該尋找一條新的教學之路,不斷提高邊遠民族地區語文教學的水平與質量。
五、識字、作文教學的困惑
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在識字上,由于學生受民族語言的影響,給教學帶來了很多難題;作文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學習內容,而這些地區的學生作文水平都比較落后,也是由于語言差異引起的,往往把少數民族或地方方言作為作文的造句,在語法上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總之,邊遠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還需要進一步的更新和改革,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理論聯系實際,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搞好這些地區的語文教學工作。
【關鍵詞】課改 困惑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173-02
新一輪的課改已經在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可喜的現象:廣大教師已逐步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那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呢?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改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
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由于長時間遠離城鎮,信息閉塞,新的教學理念引不進來,從而導致了農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以至于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就是基礎知識訓練,這樣一來,往往缺乏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最終呈現出了:教學思路公式化、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等教學問題。
(二)教學目標流于形式,還依然恪守“應試”
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素質和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而受考試這一硬性指標的影響,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上,仍把語文的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而把語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語文教學仍強調“雙基論”、“工具論”,教師是教學目標制定者,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學方法的選擇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效果的檢測者,學生只是添裝的“容器”。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改中的困惑與思考
(一)觀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領導對新課程的重要意義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重視程度也不夠,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教研員中還存在把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教師自身方面?!盀榱嗣课粚W生的發展”可以說是此次課程改革的旗幟性口號,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較而言,新課改對教師的關注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地區的教師培訓方式陳舊,對教師沒有產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
(三)現實的落差。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充足的發展空間。由于種種原因,客觀上存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雖然正在積極研究與實踐,總覺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很少,致使課程實施在落實到不同學校的時候,效果往往是差異懸殊的。
三、針對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措施
(一)要開放思路,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曾經有這樣一個形象化的例子: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后開始畫蘋果,結果,學生一開始畫得大多不像蘋果,直到第三、四次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支粉筆,讓學生打開書,開始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后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范,讓學生照著畫,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就畫得很像蘋果。這例子就像我們當前新舊課堂教學的差異。所以我們應把我們的社會、生活、大自然引進我們的語文課程,以此彌補教材的不足,豐富語文課程資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在實踐學習語文,從而畫出更真實的“蘋果”,學到更實在的語文。
(二)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新課改最關鍵就是要實現兩個方面的轉變: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即是教師由傳統課堂的主講者和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要實現這兩個轉變就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同時,要制止在課堂上的各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活動。如在組織學生討論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時,教師可先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綜合、篩選,選取一些關鍵的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
有價值的問題,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創新意識。換句話說,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必須把石頭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發現問題,使學生敢問、會問、能問。這樣,精彩高效的課堂才會不斷呈現出來。
一、自覺地把外在的權威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敢問。
教師要積極進行心理移位,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權威隱蔽起來,親近學生,接近學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適當學生化,以與學生同樣的好奇心、同樣的求知欲、同樣的認知興趣、同樣的學習情緒、同樣的行為來完成教學的和諧共創。教師“雛化”,能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請看于永正執教《第一次抱母親》片段:
師:看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說說看。
生: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親?
師: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親?這個問題問得……好象……得改一改。分兩次問,能改一下嗎?……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親,母親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師:從這個課題看,第一次抱母親,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兒子,要么是她的女兒。
她提的問題非常好,第一次抱母親,母親是什么感受?作為子女的,抱母親又是什么感受?還有沒有問題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時候抱母親?
師: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時候抱母親?多大的年紀抱母親?
生:我提的問題是,發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親?
師:好,看來同學們很會提問題。請帶著你們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把生字記住,同時要思考你們的問題,好嗎?
對學生有些零亂的問題,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尊重學生,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感到心理自由,學生相互啟迪、相互激勵,產生了更多的問題,誘發了更多的想法。后來明確地指出答案就在書中,引發了學生讀書的激情。
二、教師必須善于對自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行為和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反思,讓學生會問。
《珍珠鳥》教學片段:
師:初讀了課文,同學們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能說說嗎?
生1:作者用吊蘭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為什么說“珍珠鳥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呢?
生2:既然珍珠鳥是一種很怕人的鳥,為什么卻可以與作者越來越親近,甚至在作者的肩頭睡著了?
生3:最后一小節寫道:“信賴,不就是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里“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師:問得好,說明同學們愛動腦筋、會思考。今天,老師想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智慧,讀懂這篇文章,解決這些問題,你們有信心嗎?
開篇就引學生入疑,在學生自學后質疑,從不懂的問題入手,揭示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對這種一改過去師問生答為生問教師點撥再由學生自己回答的課特別感興趣,學習十分投入。提問本身更具有不可忽視的、獨特的教育價值,體現在對學生探究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的發展,滿足了學生個別化的情感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