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9:42:3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交談的基本禮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交談,是表達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際關系中的“禮尚往來”中有著十分突出的作用。可以說,在萬紫千紅、色彩斑斕的禮儀形式中,交談禮儀占據主要地位。,強化語言方面的修養,學習、掌握并運用好交談的禮儀,是至關重要的。
交談是人類口頭表達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隨著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交談已成為政治、外交、科學、教育、商貿、公關等各個領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活動.交談是以兩個人或幾個人之間的談話為基本形式,進行面對面的學習討論,溝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談心聊天的言語活動。它以對話為基本形態,包括交談主體、交談客體、交談內容三個方面。這三方面不僅具有固定性,具有互換性。
交談的作用交談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在人類發展史上,交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和人類勞動、生活、交際活動一起發展起來的。交談的藝術性體現在:盡管人人都會,然而效果卻大不一樣。所謂“酒逢知己干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正說明了交談的優劣直接決定著交談的效果。與人進行一次成功的談話,不僅能獲得知識、信息的收益,感情上也會得到很多補償,會感到是一種莫大的享受;而參與一場枯燥無味、死氣沉沉的交談,除了是時間上的浪費之外,還會有一種受折磨的感覺。
交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的橋梁,是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的一種動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明交談在交往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善于交談就能廣交朋友,給人帶來友愛,為社會增添和諧,就能享受到社會特有的友情與溫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不少人因話不得體,傷害了親友,得罪了同志,甚至有些人因言語失誤,結怨結仇,操刀動斧,釀成生活悲劇。
社交口才的基本交談禮儀 社交中受人歡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現在適時、適量、適度三個方面。
一要適時
說在該說時,止在該止處,這才叫適時。可有的人在社交場上該說時不說,他們見面時不及時問候;分手時不及時告別;失禮時不及時道歉;對請教不及時解答;對求助不及時答復
反之,有的人該止時不止。他們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嘮嘮叨叨訴說自己的不幸;在別人悲傷憂愁時嘻嘻哈哈開玩笑;在主人心緒不安時仍滔滔不絕發表宏論;在長輩家里樂不可支地詳談馬路新聞。
請設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見了上面這種人,你會對他產生什么樣的印象呢?
二要適量
捷克諷刺作家哈謝克的名著《好兵帥克》里有一個克勞斯上校。此人以說話羅嗦聞名。他有一段對軍官的精彩講話:諸位,我剛才提到那里有一個窗戶。你們知道窗戶是個什么東西,對嗎?一條夾在兩道溝之間的路叫公路。對了,諸位,那么你們知道什么叫溝嗎?溝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種凹而長的坑,對,那就叫溝。溝就是用鐵锨挖成的。你知道鐵锨是什么嗎?鐵作的工具,諸位,不錯吧,你們都知道嗎?克勞斯上校的這番話,雖然是作家加工過的,但生活中、社交場上說話羅嗦也不乏其人。因此說話適量也是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之一。
適量既指說話的多少適當,也包括說話的音量適宜。應該指出的是,適量并不是都是少說為佳,更不是指那種語量沒有變化的老和尚念經,適量與否應以是否達到了說話目的為衡量的標準。
請看下面幾段話:1.您看,這么晚了還來打攪您,真過意不去。您要休息了吧?真對不起,對不起2,我不同意這個意見!我明確表示不同意。不管你們怎么看,我就是不同意。3.那不是我說的,我怎么會那么說呢?您想,我能說那種話嗎?那確實不是我說的。我怎么會那么說呢?您想,我能說那種話嗎?那確實不是我說的。上面的幾段話,初聽起來似乎有些廢話,但都是為了增強表達效果不得不說的廢話,是必要保留的語言的冗余度。第一段是表示道歉的話,重復幾句顯示了態度的誠懇;第二段話中的重復是為了表示說話人態度堅決和不容置疑;第三段則是說話人急于表白自己心情而采取的必要的重復。這種語言現象在社交場合經常出現。由此看來,社交口才的多少適量,并不排除為達到說話目的的必要重復,而是指根據對象、環境、時間的不同,該多說時不少說,該少說時不多說。有的人自我介紹羅羅嗦嗦,祝酒時說上半個鐘頭還不停,批評起來沒完沒了這樣既影響說話效果,又影響自己的社交形象。
適量的社交口才還包括聲音大小適量。大庭廣眾之中說話音量宜大一點,私人拜訪交談音量宜適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間交談,小聲則可以表現親密無間、情意綿綿的特殊關系,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些都是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應該掌握好的。
三要適度
1988年美國總統競選,在選民中造成了布什是毫無獨立主張的這一印象,他們甚至稱布什是里根的影子。在交談時,人總愛用挖苦的口氣問:布什在哪里?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才恰到好處呢?布什的競選顧問、老資格政治公關專家艾爾斯,為布什設計了一個回答: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這有錯嗎?
這一回答,體現了強烈的針對性和恰如其分的分寸感的結合,有很高的藝術性。試想,如果你在社交場上遭到別人挖苦時,就馬上抓住對方弱點,給以迎頭痛擊,那將產生什么效果呢?也許你自認為是勝利者,可在別人眼里,你卻是一個心胸狹窄不善言辭的人。而艾爾斯為布什設計的回答,卻為布什的政治家風度增添了不少光彩。
社交口才的適度,主要是指根據不同對象把握言談的深淺度,根據不同場合把握言談的得體度,根據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談的分寸度。其次,體態語也要恰到好處。
社交禮儀與談話技巧 1.談話的表情要自然,語氣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說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與人談話時,不宜與對方離得太遠,但也不要離得過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談話時不要唾沫四濺。
2.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不要湊前旁聽。若有事需與某人說話,應待別人說完。有人與自己主動說話,應樂于交談。
3. 在交際場合,自己講話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別人說話,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看法。
4.要善于聆聽對方談話,不輕易打斷別人的發言。一般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如對方談到一些不便談論的問題,不對此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
5.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對方發言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顯出不耐煩的樣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6. 談話的內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談一些荒誕離奇、聳人聽聞、黃色的事情。
7.一般不詢問婦女的年齡、婚否,不徑直詢問對方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衣飾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
8.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打攪了、再見好嗎?等等。在我國人們相見習慣說你吃飯了嗎?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國家不用這些話,甚至習慣上認為這樣說不禮貌。
9.在西方,一般見面時先說早安、晚安、你好、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都順利嗎?好久不見了,你好嗎?夫人(丈夫)好嗎?孩子們都好嗎?最近休假去了嗎?對新結識的人常問:你這是第一次來我國嗎?到我國來多久了?這是你在國外第一次任職嗎?你喜歡這里的氣候嗎?你喜歡我們的城市嗎?分別時常說:很高興與你相識,希望再有見面的機會。再見,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請向朋友們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10 在社交場合,還可談論涉及天氣、新聞、工作、業務等事情。
11.在社交場合中談話,一般不過多糾纏,不高聲辯論,更不能惡語傷人,出言不遜,即便爭吵起來,也不要斥責,不譏諷辱罵,最后還要握手而別。
12.與婦女談話不說婦女長的胖、身體壯、保養的好等語。對方不愿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究根問底。
13.第三者參與說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發現有人欲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
14. 談話中遇有急事需要處理或需要離開,應向談話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15.談話現場超過三人時,應不時地與在場的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只與一、兩個人說話,不理會在場的其他人。也不要與個別人只談兩個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
16如所談問題不便讓旁人知道,則應另找場合。
關鍵詞:基礎會計 理論教學 融合實操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習慣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的知識按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效果欠佳。有大量的實踐和數據證明,被動學習的效果是遠遠劣于主動學習的,所以現在教學改革倡導以生為本,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高度尊重學生,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去理解、記憶知識點。
基礎會計在整個會計課程體系中,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這門以理論為中心的課程,雖然也融合了很多實操部分,但是其中的難點還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奠定整個會計學習的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我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關于基礎會計課程一些理論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
一、簡化并通俗化知識點――方便理解與記憶
中專類學生的學習特點是理解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較差,基礎會計是一門入門課,對于剛從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而言,理解這些文縐縐的書面用語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需要用簡化的語言和生動通俗的描述降低這些理解難度。
1.簡化語言。重要的知識點盡可能簡化一點,歸納出要點,方便學生去背誦記憶
例如,記憶資產、費用等六大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方向的時候,我給學生歸納成九個字:資費借增,負所收貸增,然后讓學生像背歌謠一樣背熟這句話。這樣學生在寫會計分錄時隨時可以對照這句話分析某個會計科目該記哪個方向。
2.歸納知識點。難記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想辦法找出規律,幫學生來記憶
例如,在學習日期大寫規律的時候,學生老是分不清大寫日期什么時候要加零。為了使他們能清楚的記住,我讓他們自己來歸納知識點。我先在黑板上這樣寫出小寫的日期:日期:01-09、10、11-19、20、21-29、30;月份:01-09、10、11-12。加下劃線的是大寫時前面要加零的,有什么規律。學生自己七嘴八舌的總結出來:小寫有零的,大寫就在前面加零。這樣學生一次性就清楚的記下來了。
3.知識點通俗化。難理解的地方,就想辦法用通俗化的語言來降低難度,或者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講解
例如,在講解資產與負債、所有者權益的關系時,我以購買單車為例來講解。學生想買一輛金額為200元的單車,父母給了150元,找同學借了50元,然后買回來了這輛單車。假設學生自己就只有這一項資產。分析:資產金額為200元。資產是如何來的呢?其中150元父母投資的,不用還,就是所有者權益;50元是借的,要還,就是負債。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用來描述資產的來源。這樣,不僅講解了資產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關系,也練習了其中的平衡關系。
二、精選針對性練習――強化記憶
基礎會計課程中理論知識點其實不多,但是必須要清楚的理解并記憶,因為這個直接關系到后續的學習。但是練習題不是貪多就好。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積極性不強,練習多了反而混亂,甚至都是抄抄了事。所以在授課時首先要精選練習,通過有代表性的練習把知識點弄通。
例如,在基礎會計中會計科目非常重要,為了讓學生記住它們,除了把基礎會計中的幾十個會計科目制定階梯背誦計劃外,還制作了類似名詞解釋的練習題來加深記憶。具體如:價值為3000元的辦公桌椅;尚未繳納的2000元稅金;銷售產品取得的10000元收入……讓學生分析是屬什么會計科目。
學完會計科目緊接著就學習復式記賬,可以在會計科目練習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練習:用現金購買價值為3000元的辦公座椅;用銀行里的存款支付尚未繳納的2000元稅金;銷售產品取得的10000元收入存進銀行……分析這些業務涉及些會計科目,是增加還是減少,分別記借方還是貸方。
下一步學習會計分錄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根據上面的業務寫出會計分錄。
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練習,學生對會計科目的應用能比較熟練,也能快速從會計科目過渡到會計分錄的學習。
三、融合實操――深化知識的應用
理論知識的學習最終還是要應用到實操過程中,而通過這個融合過程,能降低理論知識的枯燥性,也能深化知識的應用。除了常規的填制憑證、登記賬薄的實操練習外,還可以做一些生動有趣的練習,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關于原始單據的審核與傳遞時,這個知識單純靠講解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可以實際動手做一做才能理解和深化。可以兩個同學為一組,一個買東西一個賣東西形成一個對應企業,然后一個開發票一個開支票,填完單據傳遞并審核,審核時如果發現有單據填錯了,就要求退回去重開。審核無誤才可以開始填制記賬憑證。這樣一個練習能加深對憑證填制和傳遞的理解。
還可以把課堂的實操拓展到課外去。講解發票的時候,可以要求周末學生和家長外出購物時索取發票,索取時注意:1、對方是如何開具發票的;2、收到的發票具體的填制項目。講解賬簿類型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周末逛街時,注意看看哪兒可以買到賬簿,商店里的賬簿有哪些類型,和課堂上講的有沒有不同;講解銀行單據和填寫規范時,可以建議學生和父母去辦一次銀行業務,觀察一下這些單據的填制項目和填制要求。
總之,會計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基礎會計作為入門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為后續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分析如何去讓學生主動積極并高效的學習知識。
作者簡介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所發生的交易費用計入金融資產的成本核算,而不是通過投資收益科目核算。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所發生的交易費用賬務處理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等科目,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學生為本;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110
在高中課程改革中,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成為這次改革的一大亮點。通用技術課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通用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而是一門立足于實踐、高度綜合、注意創造、教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對個人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一線教師,為了使學生喜歡這門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一、立足實踐教學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于“做中學”和“學中做”。技術課程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在教《工藝》一章時,對手鋸和銼刀工具的正確操作要領時,筆者采用先理論分析后動手操作加以鞏固。例如,銼削操作要領的第2條,學生對“在推銼過程中,左手的施壓要由大變小,右手的施壓要由小變大,施銼刀平穩而不上下擺動。”不理解記不住。筆者作這樣的解釋,銼刀相當于杠桿,在推銼過程中,相當于杠桿的兩個力臂在發生變化,左手對應的力臂在增長,右手對應的力臂在減少,根據杠桿平衡原理F1*L1=F2*L2,所以左手的施壓要由大變小,右手的施壓要由小變大。這樣,銼削的平面垂直度高、平整。聽了教師的解釋后,學生非常渴望動手操作來體會。于是,筆者帶學生去實驗室銼鐵錘毛坯的一個端面進行操作練習,學生興趣比較濃,很快掌握操作要領,教學效果比較好。所以,立足實踐,應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目的,懂得安全和操作規程的前提下,課堂教學才有效。
二、重視設計教學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設計是技術活動中的核心過程。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親歷由一系列環節組成的設計活動。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全員性參與。教師應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技術問題的興趣和研究愿望,并注意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促使其主動、有效地參與設計過程,獲得直接經驗。其次,要強調學生的全程性參與,即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設計方案的形成過程、方案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交流和評價的過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運用各種技術交流和評價手段豐富設計過程,以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體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十分重視設計課堂教學,對活動手冊中可以放到課堂中設計的題材,盡量拿到課堂中讓學生設計進行體驗。
三、創設“錯誤”教學
通用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網上很多的試題以及訂閱的試卷,其答案似是而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應該回避還是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呢?筆者認為不能回避,相反應該和學生一起好好討論分析。這些題目恰恰是提高學生思維批判性的好材料,學生往往對答案有問題的題目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弄個水落石出,參與度高。在習題講評課的時候,總喜歡把有問題的題目最先拋出來,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后與學生一起分析解決,沒有標準答案,就以我們師生討論的答案為準,這樣我們的學生當碰到自己所做的題與參考答案不同時,他們不會輕易相信答案,而是展開生生交流或師生交流解決之,這難道不是我們所期望的嗎?比如,筆者在分析溫州市2009年的高考模擬卷時,碰到這樣一道題:為了保證奧運期間北京的交通順暢有序,北京啟用了一種智能化的地感線圈,通過它能夠感應車流量的多少,使紅綠燈指揮更加智能化。在交通路口,如果地感線圈感應的通過車輛超過100輛,或者車輛排隊長度超過80米,就說明進入流量飽和狀態了,這時,控制端就會自動給路口的信號機發出指令,加長綠燈的放行時間。反之,縮短綠燈時間,從而保證路口的通行效率。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此紅綠燈控制系統是 (填開環或閉環)控制系統。
2. 請補充完整該紅綠燈控制系統的方框圖。如果是開環控制系統,則檢測裝置和比較器不存在,⑥不填。
提供的參考答案是:(1)閉環;(2)①給定車流量;②控制端;③信號機;④紅綠燈;⑤實際車流量;⑥地感線圈。筆者認為被控對象是紅綠燈,有點不妥,于是筆者在課堂上首先把這道題拋出讓學生一起討論分析,我們承認這是一個閉環控制,輸入量給定車流量與輸出量實際車流量沒問題,但什么是輸出量?什么是被控對象?根據課本解釋是輸出量是控制系統所要控制的量;被控對象是控制系統中所要求控制的裝置或生產過程。我們的理解是被控對象的輸出量即被控量,于是紅綠燈輸出量是實際車流量顯然不妥。我們討論認為這里的被控對象改為過往車輛較妥,這樣執行器改為紅綠燈,控制器改為控制端的信號機,我們討論也認為控制端只是一個端點或端口作為控制器不妥。判斷答案是否存在問題我們常常從課本找依據,也不是盲目否定參考答案,這樣既有利于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