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9:28:0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對康復心理學的認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方式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綜合素質當中的主要構成之一,是加強學生學習效果主觀方面的因素,同時對于學生今后適應社會程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小學班主任在學生心中擁有極強的權威性,作為和學生密切接觸的師長和知識傳播人員,同時還負責協調每科科任教師,研究本班教育教學的工作,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因此,下面將進一步分析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方式。
一、尊重學生人格平等
小學生的個性比較鮮明,因為小學生年齡偏小,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心智還不是很完善,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班主任對于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工程中,一定要凸顯出教師和學生人格上的平等。雖然班主任和學生存在一定的距離感,是學生感覺到敬畏,能夠短時間處理處理一些事情,但是其實班主任在這樣的工作過程中,十分容易造成小學生沒有辦法表達出自身的真實體會,沒有辦法在源頭上解決問題,導致教師和學生都產生挫敗感,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尊重學生人格平等,是學生受到教師人格魅力的干擾,這樣才能正常進行心理健康活動。
例如,班級開展數學測試活動,班主任在開始之前讓學生進行了復習活動,但卻發現學生復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幾乎沒有人完全落實復習,在成績出來之后,學生總體情況較差,把試卷發放到學生受眾之后,學生在班主任面前表現的異常尷尬,針對這種情況要求班主任不可以嚴厲的對于學生進行批評,應該是平和的高職學生要認真對待今后的學習和復習,經過這個實踐,學生對于復習學習給予了應有的重視,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向班主任吐露自己的心里話。例如學習方面遇到的困難,以及生活當中發生的有趣事件等,讓班主任和學生能夠建立一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這也表明,班主任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滲透心理教育意識,不知不覺中端正學生心理狀態,讓學生身心能夠正常發展。班主任給予學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縮短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樂于和教師之間分享,進而確保班主任能夠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心理狀態,進而促使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挖掘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受到各種因素造成的影響,小學時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速度較快,對于小學生不正確觀念和違背社會常理的行為,不可以單純的訓導去解決,而是需要班主任深入挖掘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具體分析這些因素,進而對于小學生實施有效的心理輔導,使其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再由班主任心理教學輔導過程中的具體安全實施分析,例如,班級當中有一名學生特別愛說臟話,無法控制自己,班主任針對這名學生的情況,引導學生對其生活環境進行分析,找到學生產生這種情況的核心因素。主要是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這名學生居住的環境人群復雜,一些人們不不知不覺便會說出臟話。因為生活環境的影響,導致這名學生也無意識的說出臟話,并且形成了不良的習慣,對于學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班主任在弄清煙癮之后,可以采取家庭走訪的形式,讓家長知道生活環境對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對于學生進行約束,同時在學校也要強化對這名學生的限制,經過一段時間后,能夠發現這名學生幾乎不存在說臟話的情況。
這也證明班主任心理教育輔導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心里問題的因素,這樣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對于學生實施科學的心理輔導,確保其身心健康成長。
三、和學生進行探討式的交流
心理輔導教育重視交流和討論,原因在于充分的交流和討論,能夠在短時間內發覺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找到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為學生糾正心理狀態提供一定的幫助,讓小學生身心能夠正常的發展。因此,班主任對于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必要和學生多進行探討式的交流,進而進一步強化心理教育的成效。
例如,針對那些平時表現不突出,態度看上去十分穩重,但是學習成績一直不是很理想的,班主任應該找這些學生進行單獨的溝通,通過溝通班主任能夠發現,學生不愿意訴說,和學生溝通進展不是十分順利,在長時間的交流討論當中,幫助人對于學生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總結,發現這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的情況較差,對于學生教育和溝通僅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一點作用,過一段時間后學生便又會放松下來。針對學生存在的這種情況,班主任和學生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交流,強化對于學生的s束力,幫助學生改正自身的心態,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
四、結語
通過本文對于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方式的進一步分析和闡述,使我們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發展的核心要素,體現了學校精神文化的構建,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要善于動用心理戰術,以心育心,以人為本,努力使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真正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班主任應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因此,希望通過本文對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方式的闡述,能夠給小學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輔導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進而促使小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擁有一個健全的心理。
參考文獻:
[1]趙煒. 班主任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的意義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吳錫昌. 中職學校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分析[A]. 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2015年教育探索與實踐學術論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2015:16.
[3]劉海霞. 高中班主任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3.
健康時要防病、生病后要治病,對疾病后遺的殘疾和不幸要給以康復處理。為此,在醫學領域內便出現了健康醫學、康復醫學,健康心理學和康復心理學也應運而生。康復心理學不是孤立地誕生的,它是在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現代醫學發展中誕生的。這些學科的發展,大大豐富了康復心理學的內容,并指導康復實踐和提供康復技術。
2.康復心理學與臨床
在臨床工作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患者在不知道患了什么病時,可自己到門診就診,一旦知道自己患得有腫瘤時,則立即癱倒了。著名哲學家,醫學家Hippocrates曾講過:“一個醫生了解什么樣的人得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這充分說明了臨床康復中,大多數傷殘患者,很難在短期內面對現實。來自生活、家庭、社會的各種壓力使患者失去了自信。如果我們無視這種心理。會導致醫患嚴重脫節。患者多表現為應付治療。部分甚至討厭治療。嚴重影響康復效果。加重殘疾。給家庭、社會增加負擔,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和生活質量,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給予針對生活的治療。
3.殘障患者一般的心理表現
3.1疾病初期,患者因自身或部分功能的喪失,心里承受了一個突然性的打擊,變得麻木,遲鈍,不愿相信和面對現實。看問題易于走極端,往往把殘疾的范圍和影響擴大化,而忽視自己尚存的功能,誤以為喪失了一切。3.2病情稍穩定后,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使患者不得不考慮今后的生活、工作、家庭義務、社會義務等問題,患者的心理也比較復雜。習慣于傷前看問題,以自己的殘疾與健康人比較,越比較越喪失信心,有的殘疾人陷入苦惱中難以自拔[2],以至于出現強烈的身心癥狀,猜疑,敏感、抑郁、逃避現實,甚至輕生等。部分因工傷,或不是事故的主要承擔者往往會表現出一種特殊的心理。如:委屈、憤怒、報復等。3.3殘疾的功能鍛煉往往要很長時間才有效,患者易失去治療信心而自暴自棄。另外這過程中,患者易產生孤獨感,失助感等心里。3.4易于由外表的變化陷入自卑,忽略了自己的理想、意志、學識、人格等方面寶貴的內在價值的存在,他們多數人與社會隔離,信息封閉而感到孤獨。部分患者后期會產生家庭依賴和社會依賴。
4.康復心理治療
在臨床的康復治療中,心—身治療的一體化非常重要。常用的心理療法有:精神疏導法、行為治療法、人本治療法、認識治療法,呼吸放松療法以及氣功誘導法等。治療中需要因人而異。首先了解患者因殘障所致的精神壓力。讓患者體會家庭社會還需要他。其次請同類病人中恢復較好者“現身說法”使患者看到希望,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再次培養患者業余愛好,調整情緒,分散注意力。最后讓患者以解治療發展,爭取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心理療法的種類很多,但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樹立患者的自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心理康復的對象有:4.1殘疾人。4.2臨床常見病癥患者:疼痛患者、壓瘡患者、睡眠障礙患者、言語吞咽障礙患者、排泄障礙患者、障礙患者。4.3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腦血管意外患者、脊髓損傷患者、周圍神經損傷患者、帕金森病患者。4.4運動系統疾病患者:截肢后、骨折后患者。4.5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冠心病患者。4.6代謝和營養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癥患者。4.7其他疾病:燒傷患者、惡性腫瘤患者。
5.康復心理治療展望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床醫學等專業課程中的主干課程,現有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難以適應醫學模式發展趨勢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學課程整體協調
優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于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習理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有助于記憶、思維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這些對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形態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床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咨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床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床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床見習同步安排。可以結合實際條件合理采取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臨床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代性。根據不同的主題,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并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后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于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可根據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經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閱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癥等心身疾病的表現特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個人所查閱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②網絡教學。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