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9:24:0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心理學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自19世紀中葉南丁格爾創立第一所護理學校后,人們就把‘擔負保護人類健康的職責,以及護理病人而使之處于最佳狀態看成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及護理學的發展,護理制度由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轉變,把人看成是一個身心統一的整體,護理工作就是要給病人以護理支援,關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病人早日康復。護理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護理工作的不斷進步分不開的。隨著護士教育的發展與醫院臨床護理工作訓練水平的提高,使一向被認為一門技藝的護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門科學,工作的內容也由單純的生活照料發展為既有專科護理又重視心理咨詢,使之成為醫療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護生是否學過護理心理學對其在操作中的成功率有很大影響。為了了解護生這種狀況發生的情況及原因,筆者以靜脈穿刺為例,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
1、對象
以我院醫藥系護理專業110名已學過和沒學過護理心理學的護生為對象,其中高職60名,中職50名;女生98名,男生12名。
是否學過護理學心理學對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
2、結果
如表所示,護生們對護理心理學的知識還是相當缺乏的,這也是為什么在進行操作時成功率會受很大的影響。
3、討論
職業教育中護生的心理素質本來就要差一些,心理承受力也要差一些,這些不良心理因素直接影響到護生對有關操作的練習和掌握,影響到護生對有關課程的學習信心,甚至影響到護生今后專業工作的開展。
主要原因如下:
⑴環境因素 環境中存在大量可以干擾人的信息,如喧嘩、圍觀者、開關門窗及腳步聲,還有室內燈光、空氣對護生的感官和情緒造成不利的影響。
⑵個體差異 由于人們的年齡、性別、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靜脈的深淺、軟硬、彎直也各有特點。
⑶個性特征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興趣與愛好、能力與素質、氣質與性格等,個性的積極水平和傾向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性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
學習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在于
1、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2、提高幼兒教育工作效率。
關鍵詞:觀察法;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意義
一、引言
觀察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知心理學作為研究人如何覺知、學習、記憶、思維和決策的一門科學,是繼行為主義之后心理學的第。它在承繼過往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形成了以反應時測量、口語報告、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法為主的獨特研究手段,而作為心理學研究古老方法的觀察法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意義何在呢?
二、觀察法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歷史地位
心理學作為一門中間科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共同孕育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觀察法在兩者對心理學的探討和研究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社會科學對心理學的探討以哲學心理學為主,其研究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和思辨,觀察是思辨的前提,也是檢驗思辨結果的手段。自然科學對心理學的探討主要以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為代表。其中生理心理學在探究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中自然離不開觀察,而以韋伯和費希納為代表的心理物理學在發現感覺閾限和對數定律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觀察。
認知心理學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論來探究人的認知過程。其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源遠流長。對認知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始于構造主義學派。馮特認為對認知活動的研究就是分析感覺的基本要素。構造主義研究認知的方法是內省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省法乃是觀察法的一種變式,兩者的區別在于觀察對象不同,前者的對象是自己,后者的對象是他人,但二者在基本原理上一致。
行為主義主張研究客觀行為。因而,作為研究意識活動主要方法之一的內省法也被拒之門外,但觀察法仍然是行為主義研究心理活動的客觀方法之一。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活動的探討主要表現在對知覺的研究上。格式塔心理學以胡塞爾的現象學作為其主要哲學基礎,其方法論主要是一種純粹的經驗的觀察。
三、觀察法在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意義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地尋找信息、接收信息并在一定的結構中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自我觀察是口語報告法的核心,研究者探究被試認知活動規律的基礎是被試出聲報告的材料,而出聲報告材料的準確性取決于被試自我觀察的水平。
反應時測量法同樣離不開觀察。反應時測量法中,無論是實驗的主試還是被試,都需要進行觀察。被試需要對特定的刺激進行特定的反應,而主試則需要觀察被試對刺激的反應是否符合實驗要求。最后,對于實驗得到的數據同樣需要主試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腦成像技術得以應用于人腦的認知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當中,并促使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腦成像技術的應用使研究者的視野得以向微觀層面延伸,研究者可以通過相關的儀器設備直觀地觀察到認知活動的生理機制,更深入地研究認知活動的結構與功能。
此外,近年來興起的生態學研究取向對于在實驗室中進行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結論持懷疑態度,強調要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認知活動。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認知活動,觀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自然情景中的認知研究需要準確地描述認知,這離不開科學細致的觀察活動。
四、總結和展望
無論從認知心理學的歷史淵源,還是從當今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進展來看, 觀察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盡管當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觀察無處不在,但是研究者往往將其視為一種輔工具,甚至將之視為維持日常生活的普通觀察,并沒有把它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以重視。隨著認知心理學研究邁向生態化,它同人類的實際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相信觀察法也會受到更大的重視。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Yong
(Huilong Middle School, Xinfeng County, Shaoguan, Guangdong 51119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also on mental health.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personalized way of rapid physical growth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ir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are more one-sided and subjective, and most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ortanc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個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更好地發揮個體的潛能。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踐,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內涵之一,是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
2 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正處于“過渡時期”。這時的青少年身高體重迅速增長。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陷入“誤區”,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引起心理不適應、情緒不協調和精神障礙。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后果。這時候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談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案例1,羅XX,男,本班學生,對學習感到非常苦惱,一提到學習就心煩意亂,焦躁不安;對教師和家長有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不好;還兼有品德不良問題;厭學達到嚴重的程度,上課不聽講;破壞課堂紀律;甚至有時曠課。
3.1 原因分析
經過多方面調查了解到:該同學的父親文化程度較低,經常去打麻將很少在家,對子女關心較少;母親是家庭婦女,文化程度也較低,但對子女過分溺愛,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低。父母關系較差,只要父親一回家,父母就是吵架,母親心情不好就遷怒于孩子,經常罵孩子。該同學還有一個姐姐,學習成績優異,遵守紀律,父母總是夸獎她。通過分析該學生的問題主要有:
(1)學習動機和成就動機弱,沒有目標。(2)學習自我效能低,對學習缺乏興趣。由于成績較差,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家里父母常拿他于姐姐比,造成他自我評價很低,對學習也沒有興趣。(3)學習焦慮。(4)神經質人格。該學生非常敏感,一點小刺激反應便很強烈,其主要成因可能與其家庭中父母不和、經常吵架有關系。
3.2 心理輔導和教育的過程
第一步: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系。要求家長要多關心他,改變教育方法,不要老是拿他與姐姐對比,父母要注意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和奮斗的目標,要給孩子營造安定的和諧的學習環境。第二步:增強其學習和成就動機。首先,我讓他確定其奮斗目標,這是輔導的關鍵。目標包括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近期目標是確定目前自己奮斗的方向。其次,和其他任科老師聯系,要求任科老師多配合,多給他一分關愛。再次,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第三步: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要改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講小話,臨時抱佛腳、粗心大意,不勤奮,不專心、死記硬背等壞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告訴他學習要重在“理解”和“應用”,讓他在學完一課后,試著歸納所學內容,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步:排除不良情緒的輔導。通過放松訓練、心理游戲等,排除其不良情緒,減少他的焦慮,坦然面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3 心理輔導和教育的效果
由于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該同學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上課專心聽講,課外跟同學們打成一片,變成了一個勤奮好學、關心班集體的好學生。她媽媽也來學校高興地告訴我:他兒子現在每天回家就做作業。
案例2,潘XX,男,特別喜歡上網,一上網能夠玩通宵。在日常生活中,跟學生有點摩擦,就學網上的游戲,動手、動棍甚至用武力打架,對班和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我了解后,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及時疏導,使陷于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學生回復到正常狀態,大大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與異常事件,維護好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案例3,陳XX,男,因其父母離異,得不到父母的愛,產生自卑的心理,無心上學。通過了解后,我經常找他聊天,調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確認識自我、處理人際關系、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問題,促使其健康的成長。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非常重要,能夠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別是青少年身心發展。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所存在的種種心理行為問題,促進中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社會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能夠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4 結束語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對學生自身身心發展來說,還是對社會,對學校,對家庭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家庭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做父母的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家庭民,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也注重培養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積極鼓勵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其次,教育部門要履行職責。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采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擾。并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為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生 社會現狀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技能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培養出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就成為我們中等職業學校新的挑戰。這其中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職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以,中職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非常必要。
一、心理學的社會現狀
心理學,這三個字對于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人們往往會跟“讀心術”、“催眠”這些詞語以及由此而派生出來的感覺聯系到一起。實際上,這些理解大大扭曲了心理學真實的樣子。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和技術,誕生在100年前的西方。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已經非常發達,并且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等各個方面。
然而心理學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卻還很短,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雖然心理學已經發展的很快,但離咱們老百姓的生活還是很遠。大家只知道生病去看醫生,但對于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人們還是不習慣去做心理治療。一提到 “心理治療”,大家普遍會簡單的認為是精神病。
通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和培訓,我考取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這段時間學習也使我明白了心理學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整個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還是不夠的。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可以說都是間接的由這些來自社會各方的因素導致的。
二、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職學校學生年齡跨度比較大,一般都在14-18歲之間,這個時期是身心發展的轉折點和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城市生源的學生與農村生源學生在心理特點上又有一定的不同,這些都增加了中職教育的難度。主要的心理特點有以下幾點:
1、情緒不穩定,情緒自控能力較弱。
處于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易沖動、缺乏理智。在日常 生 活 中,不少學生情緒躁動不安,動不動就想哭 。也有學生與同學、朋友爭 論起來面紅耳赤,甚至發生激烈的爭執或斗毆。這也是為什么處在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容易犯罪的原因之一。還有另一個極端現象就是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職學生對他人懷有戒心或敵意,對所有的人和事態度冷淡,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更是冷眼旁觀、置身事外,把自己封閉在自己內心的空間里。
2、個性方面的心理問題。
大部分學生沒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奮向上的個性面貌。主要表現為:缺乏青少年應有的那份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追求,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學習上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生活上自由散漫、隨遇而安。在中職學校課堂上,不管多好的老師,多好的課件,氣氛永遠是死氣沉沉。原因一大部分是中職學生人格尊嚴受到過嚴重損害。由于初中階段學業成績的不理想,中職學生普遍受到社會、老師、家長的忽視輕視甚至鄙視不少中職學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認同。
3、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
中職學生對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普遍存在著自覺性不足,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興趣不足。在學校,抱著應付老師和欺瞞家長的態度揮霍著、浪費著自己的青春。對學習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對考試或某些學科或課程的學習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恐懼心理,據調查,有的學生甚至在初中階段就產生明顯的厭學情緒和行為。
4、自我意識方面的心理問題。
絕大部分中職學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識,存在自我評價不當的現象。他們表現為一方面自卑自賤,另一方面又自私自利。一部分學生曾經較長時間處在被瞧不起的狀態,聽到的多是指責和不滿,看到的多是歧視或鄙夷的眼光,以致慣性的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是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也往往輕易放棄。自卑自賤、自暴自棄現象嚴重。而另一部分獨生子女或家里驕縱慣的學生又過度的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很少尊重他人;一味的索取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卻不愿去真誠地關心幫助別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卻很少自覺地幫助他人和關心集體。這部分學生往往不合群。
5、就業方面的心理問題。
我校的學生在就業擇業上普遍存在依賴性心理、焦慮心理。雖然現在學校實行的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但大多數中職學生還是寄希望于學校或家長的幫助解決自己的就業門路或去向。在招生的時候,這一點表現最明顯。學校承諾推薦就業的那些專業,往往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追捧。這也說明不少中職學生在內心深處還是懼怕或不愿意自主擇業,更缺乏創業精神和能力。于是能不能順利就業成了許多學生的“心病”。
6、性心理問題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曾說過:“天下哪個倜儻少男不善鐘情?天下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但是,這個時期的少男少女尚處在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階段,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常見的有戀愛受挫能力差。比如失戀導致一些心理脆弱的女生輕生,男生打架等等。再有一方面是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責任和性道德。比如部分女生偷食禁果,結果付出身心健康、學業、名譽為代價。還有一方面是戀愛交友不當,導致犯罪。我曾經帶的一屆學生中就有這么一個案例,班里的一個女生跟社會上一個“小混混”戀愛,一次她返校時間晚了,學生會的干部多說了她幾句,誰知周末她讓她男友集結一幫人校外攔著學生會的學生打群架,被110帶走,學校開除。
三、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歷和班主任工作經驗,對以上所述的中職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發現導致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1、學校教育因素
雖然我國提出素質教育很長時間,但是現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還是處于應試階段。大多數的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基本都是中考落選者。由于他們初中階段或許就已經被家長或老師貼上了“差等生”的標簽,于是造成他們總感覺低人一等。進入職校后他們會把自己封閉起來。表現為沒有上進心,沒有求知欲,得過且過,甚至自暴自棄。中考也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一部分學生初中成績還不錯,害怕面對自己中考的成敗,怕面對家人的失望覺得愧疚苦惱。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自己中考失利產生了挫折感。還有一部分學生迫于家長的壓力,明明不想學但又不得不呆在學校學習,結果整天處于煩躁無助中,導致精神創傷或行為偏差。比如上課搗亂、與老師鬧對抗、拖交或欠交作業、更甚者逃課等等。如此一來,成績不好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兩種極端:自卑和“破罐破摔”。
2、家庭教育因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來自多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一樣。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大部分問題學生都處于一種“留守”狀態。所謂“留守”狀態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留守在家,只有爺爺奶奶看管的,父母只負責交學費,孩子常年見不到父母的人。另一種雖然跟父母在一塊兒,但是父母二人多忙于工作,對孩子的學習狀況不聞不問。這些留守學生長時間與上上輩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教育,老一輩對這些孩子相對比較溺愛,教育得不夠嚴。導致這些孩子的紀律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觀念不強的等一系列壞習慣。隔代教育還會導致這些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外界因素。自己犯了錯,常常總是埋怨對方、指責老師、批評學校。稍有不如意就對家長、對老師和學校抱有對立和敵視態度。從心理學層面上來看,是因為這些孩子長期的心理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他們就會通過上述那些過激的行為比如:搗亂課堂、違反紀律等等來尋求大家的關注,得到他們內心一種畸形的歸屬感或安全感,而且,事情的發展往往會與他們想要結果的相背離。
3、社會教育因素
隨著全世界經濟文化的大融合,社會的不良風氣也漸長。這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起著某種反面的“社會導向”作用。甚至,有的學生家長自己本身就是社會上的閑散人員,他們自身的惡習對孩子的影響更是深遠。比如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在遇到需要反復或重復的事情時缺乏耐心等。
還有一部分中職學生來到學校是迫于無奈。就我校實際來看,無奈的學生有兩種:一是年齡太小,不足15周歲,如果參加工作,家長不放心;如果上學,成績不好或經常搗蛋。二是已經參加工作幾年的大齡青年,年齡偏大,知道了學歷的重要性。前者來校后,不知道學什么不知道將來干什么,志向不明,學習目標不明確。有的學生甚至把學校當成收容所、逃避站。他們打著讀書的旗號想方設法找父輩要錢,在學校不用為穿衣吃飯著急,更不需要自己去掙錢養活自己。你問起來,他們的回答更是奇葩:“我爸(我媽)就是讓我來混個畢業證…”。這兩類學生說白了,就是來混日子的。
這種現象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教育的不足,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直接影響的是我們的下一代。這需要我們家長、學校、全社會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