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8:51:4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健康心理學的認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CPQ ;SCL-90;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7-005-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in Jiexiu City
Guo Huip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factors ratated to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high schools to provid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ference.Methods With cluster sampling, 1421students are chosen in Jiexiu City. And they finished SCL-90 and CPQ.Results 18.1%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urveyed have mental health risk; The personality chara 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CPQ;SCL-90;Personality;Mental Health
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表明,我國4~16 歲城市兒童各類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2.93 %~22.19 %[1] 。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現狀和發展,并有針對性的對所存在弱點和缺陷的個體進行輔導和干預,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部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當前環境下個體的心理發展,中學生作為未來的人才,更應受到關注。然而,國內關于中學生心理的研究多采用16PF、EPQ等工具為主,所獲得的關于中學生的個性特征較為局限,不能全面認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因此,本文對城鄉中學生進行了心理發展狀況的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山西省介休市具有代表性的8所中學,其中城區4所,包括二中、三中、鐵中和礦中,農村4所,城鄉中學共計1444名學生為本次的調查對象。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法以CPQ問卷和SCL-90癥狀自評量表為工具對1444人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1421份,有效率為98.41%,其中男性786人(55.31%),女性635人(44.69%),平均年齡13.32±0.68。
1.3 研究工具
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簡稱CPQ) 由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波特(R.Porter)博士和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R.B.Cattell)教授共同編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修訂。它適用于8-14歲中小學生,是公認比較好的一種兒童人格測驗量表。
癥狀自評量表(SCL-90)[2] 該量表共90項,每項評分1-5分。1-5分別表示“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內容包含:去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等因子 [3]。
1.4 統計分析 Epdate1.1數據錄入,采用SPSS13.0應用T檢驗和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中學生SCL-90量表因子分≥3人數
山西介休被調查的1421名中學生中,有257名同學因子分≥3分。即在被調查的中學生中有18.1%的中學生有心理健康隱患。
2.2 山西介休城鄉低年級中學生人格特征現狀分析
2.2.1城區中學生和農村中學生人格特征的差異比較
城區中學生與農村中學生除在樂群性、穩定性、持強性等因素得分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2 性別因素對人格特征的影響
由表2知,男女性別因素在樂群性、穩定性, 恃強性, 敏感性上存在差異顯著(P
2.3 中學生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人格特征中穩定性、有恒性、敢為性、憂慮性、自律性、緊張性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國內文獻報道[4-7],10%~30%的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本次調查表明,介休市中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8.1%,與國內近年來的報告[8]接近但仍偏高。這再次告誡我們不可忽視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也驗證了心理斷乳現象。因此,需要不斷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調整和干預。
本研究對城區和農村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了比較,農村中學生表現為聰明、自覺遵守規范、主動、有魄力、靈活處理問題、自控能力強,比城區學生多愁善感。這說明農村學生如果得不到及時恰當的引導,更易產生心理問題。
眾多研究表明,在生物遺傳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的個性是有差異的。另外,相關性分析發現,穩定性、敢為性、懷疑性和憂慮性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重要,提示中學生應進行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可以提高心理素質水平[9]。因此,在進行中學生心理輔導時,可以從他們的人格特征入手,根據他們的人格特征幫助中學生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提高自信心,調適不良情緒[10]。
參考文獻
1.唐慧琴.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22 城市協作調查24 013名兒童少年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 ,7 (1) :13.
2.王宇征.癥狀自評量表[J].上海精神醫學, 1984,2(2): 68-70.
3.吳范武,金子環.癥狀自評量表調查研究中統計方法的正確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5):397-399.
4.劉恒,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 18(2): 88-90.
5.張敏,王振勇.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1, 15(4): 226-228.
6.薛同珍.中學生心理衛生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 2003, 30(6):890.
7.崔哲,張建新.中學生家庭教養模式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2): 180-182.
8.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等.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心理學報,2000,32(3):317-323.
9.傅文青,姚樹橋,于宏華,等.兒童期創傷問卷在中國高校大學生中應用的信效度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40-42.
目前,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發現高職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是非常感興趣的,學習欲望比較強烈。但是,心理健康的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教學方式方法落后
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互動不夠,學生參與、體驗不足。
2.偏重知識型內容的傳授
知識型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講授知識型內容,學生就會感覺沒有新意,很難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3.學習評價側重于知識型考核
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但對學生綜合成績的評定構成有著一致性,即平時成績加上期末成績。這種偏重于知識型的考核內容僅僅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定,而無法獲知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況。
4.缺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高職生心理健康課程需要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和指導性,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除了掌握心理學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和廣泛的知識,并能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普及預防為主,將各類知識經驗加以整合,靈活運用,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高職生的心理素質,提高抗挫折、心理調適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預防危機事件發生。
二、如何改進高職心理健康教學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確立了以預防心理問題產生為基本目標,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的改革思路,并在實踐中結合師生及教學等實際情況,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實效。現就筆者在教學改革中所作的嘗試介紹如下:
1.任課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任課教師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完美的教學實施。心理健康課程的任課教師,首先應當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參加相關的培訓,并與其他院校交流,借鑒成功的教學案例。其次要提高課堂教學技巧,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能夠收放自如地控制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2.在教學方法上要改革和發展
在心理健康教學指導思想上,任課教師應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在教學方法的整體結構方面要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有機協調起來,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種教學形式的結合使用,如課堂講授、討論、實踐、辯論、情境模擬等,培養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功能上,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方法論的教育和能力的訓練,尤其是提高學生以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基礎的應變能力,“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掌握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并且不斷獲得獨立學習與更新知識的方法與能力。教師在闡述心理學基本原理、講述心理健康基礎知識以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結合現實,通過典型心理健康案例舉一反三,使心理學理論結合實際,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心理健康知識是現代人必須了解和掌握的知識之一,通過認真的學習體驗,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使其自我調節個體心理,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3.調整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很廣,而課堂教學時數有限,特別是大一第一學期除去入學教育、軍訓、“國慶”長假等所占時間外,實際教學時間不長。因此必須精選教學內容,把高職生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的行為、事件或高職生強烈需要的心理知識列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根據當前高職生心理特點,重點確定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內容:
(1)心理健康概述
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等。
(2)積極適應教育
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高職學習生活的特點、環境變化帶來的心理沖突、正確認識自我以及所處環境、增強自信心與危機感等。
(3)健康情緒教育
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情緒的發生機制、情緒對健康的重大影響、情緒調節方法等。
(4)學習心理教育
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學習方法與策略、學習動機教育、創新思維的培養等。
(5)人際交往教育
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基本規范、基本技巧,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認識偏差,人際交往與個性的完善等。
(6)戀愛心理教育
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愛情內涵的闡釋,大學生戀愛特點及其利弊分析,正確戀愛觀的樹立,愛的能力的培養,如學會謝絕愛、分辨愛、處理愛的沖突以及積極面對失戀等。
(7)挫折應對教育
耐挫力的高低對高職生的成長乃至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發現,大學生一年級挫折強度最強,而高職生群體的挫折體驗較其他同齡群體來得強烈,灰色心境、自我放棄等消極心態普遍存在。挫折應對教育內容包括:挫折產生的分析,正確認識挫折,積極應對挫折的方式,提升挫折應對能力的方法等。
目前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階段,班主任――作為一個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和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應當利用班主任工作優勢,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
1.生活輔導
開展生活輔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規范,適應基本社交,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班主任對學生的生活輔導主要包括情緒輔導和社交輔導。班主任進行情緒輔導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悅納自己,學會適時、適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緒,能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幫助學生學會調解情緒的方式,如宣泄、傾訴、轉移、自我暗示等,讓他們懂得“生活的藝術是駕馭情緒的藝術”。班主任進行社交輔導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交心理,學會恰當的社交禮儀包括男女生交往禮儀;學會克服害羞心理,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技巧;學會緩解人際關系沖突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體的建設,也對學生走入社會有幫助。除此外,班主任還應對學生進行消費輔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對學生進行休閑輔導,幫助其學會休閑,學會欣賞藝術、親近自然,養成良好的個性。
2.學習輔導
根據心理工作者的觀點,學生在學習方面主要有三個問題:能不能學――智能問題;愿不愿學――態度問題;會不會學――方法問題。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應對后兩者加以輔導。
學習態度:學習態度的教育應更多地貫穿于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班主任應通過有目的的訓練,校正學生中不良的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在低年級階段,班主任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自習課計劃、復習計劃、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等;在高年級階段,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幫助其學會制定計劃和目標,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優秀的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很擅長利用個別談心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會課進行針對性強的集體輔導。形式有專題講座和心理訓練課,前者適合于學習方法的輔導;后者有助于解決某種情緒或行為問題。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類進步。分數教育曾耽誤了一批有潛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識重要。而人格、個性是最具決定性的東西。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班主任肩負重任。(稿件編號:090812004)
參考文獻: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壓力日益增大,中學生面臨著學習壓力、升學壓力,可能會引發一些心理問題,由此導致身體疾病甚至是社會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中指出: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
一、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矛盾分析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是一個由童年向青年過度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身體將要發生一系列明顯的變化,隨著身體的變化,孩子的心理也將發生明顯的變化。既有比較明顯的獨立意識,又有較強的依賴性。既要求別人尊重你,有時又會有比較強的自卑感。富有理智,但有時又會比^沖動。
問題主要變現為:撒謊、逃學、曠課、打架、早戀、酗酒、網癮等。學生在上課時不認真聽課、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不認真完成作業,缺乏學習動機;有的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沒有學習效率,雖然比較用功,但是成績不是很理想;考試來臨,有的憂心忡忡、夜不能寐,將一切的失敗歸責于智力問題,或者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由于學習成績導致不自信,不善于和人交往,敏感多疑,和老師同學都有敵對情緒,比較封閉。過于關注自我等性格問題。
青春期學生的特點決定老師要嚴的同時把握好尺度,多采用激勵的手段、引導學生。平時教育時注意語言、多采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和身邊的人來勸解引導學生,避免和學生發生沖突。
二、青春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治理對策
1.厭學心理。
隨著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厭學現象嚴重,具體表現在缺乏學習興趣,沒有意志力,知難而退,不愛動腦筋,思維混亂,記憶力差,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擾,不愿學習,甚至影響別人學習。自卑心理產生厭學,學校如果片面追求升學率,那么對于學困生來說會產生對于自己過低的評價,甚至認為自己是“三等公民” 焦慮心理導致厭學 ,學困生學習基礎差,課程難于理解,學習成績比較難于提高,考試前擔心考試結果而產生焦慮,見老師躲躲閃閃,害怕老師批評,甚至有可能發展到逃學。脆弱心理導致厭學,有的學生因為家庭變故而心理很脆弱,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了,對學習也不抱希望,產生厭學心理。學生一旦產生厭學心理,就會對和學習相關的事物產生厭惡感。對于已經產生厭學情緒的學生,教師應該用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讓他們能夠信任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厭學學生大多缺乏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分梯度要求,讓學生在努力過后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表揚對于激勵學生來說是簡便易行的,那么教師在學生取得一些成績后及時肯定、表揚,增強自信。有些孩子即使學習沒有進步,但如果教師能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同樣對他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厭學孩子自制力差,貪玩、缺乏上進,迷戀電視、網絡。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在家依賴父母,學校依賴同學,寫作業拖延,沒有實效性。為了克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和書交朋友,漸漸是他們對學習感興趣,慢慢接受課堂的知識。
2.早戀問題。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發育接近成熟,對異性的好感與日俱增。中學生的戀愛很少能以結婚為目的,所以青春期的戀愛大多數都是無言的結局。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老師要有個 清醒正確的認識。學生之間彼此互生好感,將對方作為自己的愛慕對象,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屬于正常現象。中學生緊張繁重的學業和殘酷的競爭,使“早戀者”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有的非常敏感。有的“自作多情”,承受著”單戀”之苦;或者是“失戀”之苦。導致他們情緒低落、煩躁、沉默寡言,上課難于集中精神,成績明顯下降。
面對中學生的早戀,老師應該如何引導,使其將這種對異性的好感發展成為一種健康真誠、純潔的友誼。每當我們看到一些老師用訓斥羞辱早戀的學生時候,我希望老師能夠對學生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尖酸刻薄的批評。羞辱學生的同時也刺傷了自己。
云是個才貌雙全的女生,班上許多男生都喜歡他。云是個比較熱心的孩子,經常幫助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期中一個叫做君的孩子有幸成為她的同桌,她在平時有了更多和君接觸的機會,她經常給君講題,君在生活上也比較關心她。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好,最后發展成為生活上的好朋友。同學之間慢慢產生了謠言,都說他們兩個在談戀愛。老師后來也聽說了這件事情,就找他們談話,找他們的家長。孩子們在這個時期非常敏感,他們感到自己被冤枉了。上課時不能夠再集中精力聽課,總感到老師和學生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指點議論他們,真有一種世界末日的感覺。在見到這兩個學生時,兩個人都是黑眼圈,無精打采,惶恐不安。我在心里不覺好笑,這兩個孩子兩小無猜,我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要善待這些學生”。
【關鍵詞】: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個人素養
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頻率最高,也最了解學生,對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也最大。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若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心理健康導師應提高班主任的個人素養。
一、了解階段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健康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從事初中教育多年,我認為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內容大致包括: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把握升學選擇方向;了解自己,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意志,抑制自己的沖動行為;積極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培養對挫折的耐受能力等。
二、具備與學生溝通的心理學策略和技巧
學生由于受到家庭、性別、智力、身體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不同的心理障礙,班主任在加以矯正時,要以良師益友的身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架設起溝通的橋梁,通過個別談心,開設“悄悄話”信箱,開通QQ空間加為好友等方式,讓學生傾訴喜怒哀樂,敞開心扉,及早了解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多方位、多角度為學生做心理疏導。特別是對后進生的心理疏導更要以愛動其心,以理導其行,用賞識的目光去發現他們的優點,多微笑,多贊美,多關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真誠的期盼,從而自覺學習、奮發向上,發揮自己的潛能。
1、用誠心與學生溝通。很多學生開始并不愿意主動與老師說實話,對老師有抵觸情緒。老師找學生談話,要以誠心換得學生的信任,幫助學生要誠心誠意,要關心和愛護學生。有了這種誠心,與學生談話時才能推心置腹,才能打動學生,感化學生。如果缺乏滿腔熱情和誠意,談話中就會出現空洞的說教,無情的訓斥,這樣往往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學生不但不與你說實話,而且會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和你對著干,使談心失敗,所以要取得與學生談心的成功,誠心是很必要的。
2、要與學生作討論式的溝通。學生永遠的自己成長的主人,班主任應幫助學生去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惑,而討論式的溝通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強有力方式,它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困惑,更能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班主任在談話中應多作開放性、啟發性的提問,經常引導學生思考。當然,這種開放不能漫無目的,相反,它始終有一根主線,是針對學生實際而設計的。一次班級兩位男生因一點小事打架,兩位同學一開口都在指責對方。我并沒有立刻指出誰對誰錯,而是關心有沒有受傷,討論如果受傷了,疼痛落在誰的身上,如果因沖動出現了萬一誰會最傷心,怎樣才能避免類似事情發生,結果他們從內心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父母對他們的殷切希望,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互相道歉了。
3、要因人而異,量身定做。對于一些成績突出,或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容易產生傲慢心理,在他們心目中似乎一切都無所謂,對班主任往往持敵意的態度。對于這樣的學生,談心時既要肯定他們的優點,同時又可有暗示的言辭、含蓄的語言使領會老師的意圖,正確看待自己。對于善辯型的學生,由于口頭辯解能力強,往往強詞奪理,因此談心時,要抓住主要矛盾從中找到突破口,勤于取證,用多方事實來說服學生,以打動學生獲得學生的信任。而對于顧慮型的學生,因為對任何人都半信半疑,所以在談心時,要盡量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讓他認為你是他的朋友,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理。我遇到一個特別喜歡打游戲的學生,甚至連家長對他都有放棄的想法。有一次,他在上課時去打游戲被同學找到并帶到我的辦公室,低頭準備挨批,可是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向他詢問相關的游戲知識并請他教我打,不知不覺兩節課過去了,我趕緊對他說“你的水平太高了,改天我再向你學習,我馬上要上課了”。到了課堂上,我向同學們作了檢討,由于我玩游戲而耽誤了備課和改作業,課沒有上成。課后這位學生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認真學習考上高中,上了大學,一直到現在都稱我為“恩師”。
三、具備寬容的心理和豁達的胸懷
初中班主任工作每天面對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充分的理解,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判斷使得我們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認識。作為班主任不能計較學生的所作所為,而應該去正面引導、疏導,使他們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一次班級的科任老師布置作業,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成,老師很生氣,就懲罰這部分學生多作了很多作業,多數學生怨聲載道,甚至有幾個學生說出過激的言語。我就以誦譯“三字經”為主題召開主題班會,結果這幾位學生課后就向科任老師道歉了。
隨著學校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班主任在學校中擔當的角色也越來越多,既是班級的管理者,也是心理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同時兼有知心朋友、學習導師、父母的形象、心理醫生、學校與家庭以及社會溝通的藝術家、維權代言人和學生的榜樣等多種角色。班主任應正確、深刻而又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職責,樹立多角色意識,加強自身修養與能力的培養,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心理健康導師,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班主任工作的成敗。
參考文獻
[1]陳光磊《論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標準》
[2]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