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23:1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思想政治哲學與文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蘇珊·朗格;藝術哲學;卡西爾;文化整體觀;美學思想;理論淵源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將美學和邏輯學相區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已標志著美學自身的合法性,克羅齊最終完成了美學合法性的確立。在克羅齊之后,卡西爾對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各種文化形式的本體論研究,提出美和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性符號形式的觀點,完成了藝術符號自律性的闡釋,最終確定了各種文化形式的合法性基礎??ㄎ鳡枌⑷祟愇幕暈槎鄻咏y一的哲學理念,直接影響著蘇珊·朗格整體觀下符號論美學理論的構建。
一、符號整體觀
蘇珊·朗格整體論美學思想資源極其豐富,但對其產生深刻廣泛影響的莫過于卡西爾的文化哲學整體觀。朗格曾誠懇而謙卑地說過:“是卡西爾——雖然他本人從不認為自己是美學家——在其廣博的沒有偏見的對符號形式的研究中,開鑿出這座建筑的拱心石;至于我,則將要把這塊拱心石放在適當的位置上,以連接并支撐我們迄今所曾建造的工程?!盵1](P.477)這里的“拱心石”是人們所熟知的,即卡西爾的符號論。但一直被人們所忽略的問題是,這“適當的位置”在朗格藝術哲學理論構建中到底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其實這“適當的位置”就是朗格從她的老師卡西爾那兒秉承過來的文化哲學理念——現代科學整體觀。朗格如同卡西爾一樣,將現代科學整體觀作為自己理論構建的哲學基石,而卡西爾的符號論只是朗格美學理論展開的關鍵詞。作為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遵循康德的“批判哲學”路徑,繼承并發展了康德的圖式論思想,構建了在20世紀產生重大影響的符號文化哲學體系?!皥D式”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起溝通聯結作用的一種認知的形式結構。它是一種“把知性概念在其運用中限制于其上的感性的這種形式的和純粹的條件”[2](P.140),正因“圖式”這一感性條件,純粹知性概念才得以運用。但在現代科學整體觀的影響下,卡西爾已經不滿足康德的“圖式”思想,認為康德的“圖式”缺乏一種伸展性,只是囿于自然科學的狹義范圍??ㄎ鳡栐噲D將康德的“圖式”擴展為能說明人類諸種文化的“符號形式”??ㄎ鳡栒J為,人類文化所創造的一切符號形式,無論是神話(宗教)的、藝術的還是歷史的,都和自然科學所描述的世界圖景同樣是真實的,并非實證的才是科學的??ㄎ鳡栆苑柕莫毺匾暯菫槠瘘c,切入人類文化的各個扇面,通過對各類人類文化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人是符號的動物”的著名論斷。那么,“符號”在卡西爾的理論中又作何解釋呢?卡西爾告訴我們:“所有在某種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為知覺所揭示出意義的一切現象都是符號,尤其是當知覺作為對某些事物的描繪或作為意義的體現、并對意義作出揭示之時,更是如此?!盵3](P.109)這樣,符號不僅能像康德的圖式那樣在科學認知中起中介作用,構想自然界的景觀,而且也能在人類文化諸形式中顯現出人應有的世界。神話(宗教)、藝術、歷史與科學等都是人類文化打開的不同扇面,各自體現了文化本原性的賦形力量。由此我們可知,人的本質力量是通過符號活動得以對象化的,文化的符號形式展示了人自身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歷史過程??ㄎ鳡枌Ψ栒摰难芯糠椒ūM管是分析的,但他的人類文化觀則是以整體論統攝的。卡西爾認為,雖然人類文化形式的符號極其豐富而且多變,但只要我們堅守整體觀就能對諸文化形式進行整體的把握。因為“一種‘人的哲學’一定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能使我們洞見這些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同時又能使我們把這些活動理解為一個有機整體?!盵4](P.107)在此,卡西爾運用現代科學整體觀,把具有抽象化的圖式與功能在于象征某種意義的符號統一了起來,把康德哲學中只有在科學范圍內才具有的“真實性”擴大到了人類全部文化領域,以獨特的符號形式作為文化哲學的邏輯起點,闡釋了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卡西爾試圖用符號整體統一諸文化形式的構想,為朗格研究藝術哲學夯實了整體觀的哲學基礎。可是,朗格并沒有沿著卡西爾的邏輯路線將藝術哲學理論建構于符號的理性方面,而是從符號的原始功能入手進入到符號的感性方面??ㄎ鳡栍梅治龅姆椒▽λ季S邏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諸文化符號形式分為邏輯符號和非邏輯符號兩大類。朗格通過細致的考察,認為卡西爾關于符號兩分法中的非邏輯符號可以置換為表現性符號。即所有的符號都存在傳達形式的問題,作為藝術的傳達形式不宜使用“非邏輯符號”這一概念,因為它過于寬泛,沒有揭示出藝術獨特的本質特征。符號應分為推理性符號和表現性符號,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整體論語境下給藝術一個自足的空間。推理性符號將我們導向“外部的客觀現實”的描述,幫助人類探索外部世界發展的模式;而作為表現性符號則將我們導向“內部的主觀現實”,使我們內在的主觀情感顯現為感性的世界,體驗情感發生的全過程,本真地把握生命的生成運動。朗格在其藝術哲學的研究過程中,自覺地將科學與人文兩大文化形式進行整體性觀照。朗格的看法是,藝術雖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以抽象思維方式為主,但它在根本性上與自然科學達成一致。兩者因文化的歷史發展曾作暫時的揖別,但最終它們將會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某一個契合點上再次攜手共進。藝術家相對的原則是藝術這個有機的整體,如同科學理論構建中整體性訴求一樣。在藝術作品中,人的生命力彰顯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藝術的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性符號顯現在人們面前的,其中每一個符號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存在:二是藝術的各符號之間保持自足的契合,不能假借“創造”之名,隨意地割裂。否則,生命形式只能是一種碎片化的人為拼湊。因為藝術遵循的是符號構形,借助直覺思維“言說”著推理性符號不能言說的東西。藝術的符號形式之所以能夠傳達出我們的情感世界,正是這一符號形式與我們的情感世界有著邏輯類似性的緣故?!八囆g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形式是同構的形式。……以至于在人們看來,符號與符號表現的意義似乎就是同一種東西。”[5](P.24)藝術就是通過感性賦形將我們情感世界顯現出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形式不僅是一種邏輯的形式,更是一種生命的形式。朗格進一步指出,不管是推理性符號還是表現性符號,都存在著非理性的直覺。直覺是新的思想產生和釋放的過程,是一種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直覺思維在人類思維活動中占據著本源性地位,直覺思維滲透在人類的一切符號活動和文化形式之中,是一種不須經過推理過程而達到對現實把握的特殊認識,凡是文理相通的人無不具有高度的直覺能力。表現性符號中的直覺不是可供理性思維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感性表現形式。在藝術具體的感性表現形式中,藝術所創造的符號無疑是一種虛幻意象。這就意味著藝術的虛幻意象是一種具體的抽象,是思維外在傳達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它如同科學中的直覺一樣,引導藝術家越過邏輯思維的理性制約,而直達創造之物的內在本真。藝術直覺形式不是對各種形式要素的機械組合,而是依照藝術家的最終目的荷載意義。像舞蹈,它的符號形式絕不是實體的人的物理運動與組合,而是虛構出來的表現生命力的一種自由的創造,是人的一種純粹的直覺表現形式,它連接著我們整個的生命運動,讓我們從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意象中感知生命的意義。
二、形式整體觀
卡西爾將符號視作其文化哲學的支撐概念,但符號何以認知?在卡西爾看來,我們認知符號的途徑便是形式。如果沒有符號形式的有效傳達,就連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定律和關系都是不可思議的??ㄎ鳡栐谡務撍囆g時指出,藝術是感性的符號形式創造,這種形式不是別的形式乃是一種生命的形式。“生命形式”這個概念是卡西爾在他的三卷本《符號形式哲學》中首次提出來的,雖然卡西爾在這部著作中對藝術沒有進行具體地闡述,但是有關藝術本質的問題,卡西爾顯然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哲學把握。當卡西爾文化哲學理論形成體系并發展成熟時,這一問題便在他晚期的《人論》中得到了具體集中的探討??ㄎ鳡柾ㄟ^康德的《論德國建筑》以佐證自己關于藝術是生命形式創造的觀點:“藝術早在其成為美之前,就已經是構形的了,……人有一種構形的本性,一旦他的生存變得安定之后,這種本性立刻就活躍起來?!盵4](P.21-222)卡西爾主張,包括科學在內的各種文化形式都是人類精神自由創造活動的不同表現形式。這些形式體現了人類精神創造的不同力量、結構和組織原則,共同構造了人的經驗世界。因此,只有通過對各種文化形式的特殊結構和規則的深入研究,才能揭示人的完整的精神結構。藝術形式并不是牛頓式的機械排列,倒是諸矛盾張力經由作家的整體觀照而獲得的內在和諧。即便我們否定藝術創作的整體和諧預設,但我們在接受藝術文本時仍然會運用整體觀念。把藝術僅僅視作一種自足的語詞存在,顯然是狹隘的、不合適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尋找各獨立存在的外在聯系與內在關聯,從整體的語境中指稱存在的角色并賦予其語義。當一部作品離開了其存在的整體語境時,它什么也不能被指稱,只是一堆無法顯現意義的孤立符號??ㄎ鳡柕乃囆g形式整體觀直接影響著朗格對現代美學思潮的反思。朗格認為,符號不僅是世界的表征,也是人類能動把握世界的有效方法。人類的經驗材料通過直覺賦予形式,直覺將內容與形式統一起來。雖然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對藝術本質一次嘗試性的解釋,但其解釋的意義顯得缺乏邏輯的清晰度,且帶有神秘主義的玄惑。朗格在借鑒傳統美學理論時,以綜合發展的眼光從符號整體論角度對藝術作了新的界定。朗格在其1953年出版的《情感與形式》中明確地指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1](P.51)因為“藝術品本質上是一種表現情感的形式,它們所表現的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5](P.7)朗格借用現代物理科學中“場”的理論構想,在藝術研究中創造了一個“藝術場”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場”是指一個限定的域,是一種整體的存在。場中的每個部分的性質都由場的整體性質決定,但場的整體性質并非其各個部分性質簡單相加或算術總和。從藝術哲學角度理解,“藝術場”是指文本與一切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朗格認為,近代科學有礙于這種個性的平衡發展,因為它過于偏重知識的分析和追求公式化的材料。雖然科學的抽象化是必然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科學的抽象總有自身的限度,科學理論是看不見的,它需要形象化的外在傳達。即便是所謂的抽象的符號,也需要一種形象化的陳述。藝術如同其它文化形式都是符號的表征,只是各種文化形式的構成方式不同而已。我們要想更好地認識藝術的本質,就不能只是在藝術這個圈子里轉悠。我們不但要走進去,還要能走出來,看看藝術生存的環境是什么樣。藝術哲學應具備現代科學整體觀,像克羅齊的表現直覺說只是一種單純的心理學表現,其實藝術符號的表現除此之外,同時還存在著邏輯的表現。因為藝術并不是情感本身,只有當情感與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藝術才是我們可以觀賞的特殊符號形式。而這種特殊符號形式的獲得,無疑離不開藝術的抽象原則。當美學不能給藝術存在形式一個合法性的描述,就意味著它喪失了描述和被描述之間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邏輯的一致性。為了讓美學研究具有辨證的有效性,必須將藝術這一文化存在從復雜的文化背景中抽繹出純粹的自足的形式,同時還得將其放回生成的文化語境之中。而以往各種流行的美學理論并不符合描述合法性條件的要求,且他們的研究范圍是狹隘的,研究的方式方法是封閉的。朗格如同她的老師卡西爾一樣有著很好的自然科學基礎,對格式塔心理學是相當諳熟的。朗格從該理論完形概念入手,在其《情感與形式》中為我們進行了極為細致的邏輯梳理。朗格指出,藝術家的創作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起初往往是捕捉到一個由整體文化長期蘊育而成的“意念”。藝術家在“意念”指導下逐步對物理世界進行處理和心靈世界的轉化,隨著藝術家的想象力的不斷展開而得以造型,從而將藝術中的符號表現為整體性的藝術符號。藝術家“面對著造成其各種不同功能的影響,它似乎堅持著自己最初的目的,并從自己真正的主干中創造出變型,而不是用別的什么東西簡單地取代它”[1](P.141)。這就像音樂基質具有結構有機統一性似的,無論是音調和諧、節奏重復,還是旋律進行,樂句起止,作為整體藝術的符號無疑要遵從音樂基質的有機形式。這種藝術符號形式恰似生命原動力的血脈,讓各藝術中的符號彼此關聯著,共同形成一個承載著生命力推動的合力,使藝術品的表現性形式臻于完形。一個真正具備創造能力的音樂家從不機械地單一地處理音樂符號,而是將每一符號的選擇始終把握在整體音樂的形式構成之中,讓獨立的音樂符號與其它每一音樂符號達成一種畢達哥拉斯式的內在和諧。對于藝術自足來說,藝術是自洽的、封閉的。但對于人類整體文化構成來說,它又是開放著的。因為“具有有機聯系和生命節奏的抽象形式只不過是整個情感表現的小小組成部分,而且自始至終都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這個大的整體之中”[5](P.171)。在這個裂變的時代,藝術企圖以破碎的意象昭示被遮蔽的世界。但它已無力揭去面紗,獲得神諭。它只能放棄終極意義追求,讓意義無限推遲出場。而朗格在卡西爾藝術整體論影響下所建構的符號論美學,讓差異之物走向歷史的前臺,從生活的碎片之中發現其意義總體性的可能,完成了藝術范式的重大轉換,在有關后現代藝術的一片喧嘩聲中,為我們作出了藝術重構的超越性回答。
三、文化整體觀20世紀后半葉的后現代文化似乎君臨天下,在其碎片化的熱炒聲中忽略了德國哲學卡西爾文化哲學對當下文化運動的特殊貢獻??ㄎ鳡柡偷聡诺湔軐W家一樣,都將目光聚焦于人類精神的自我認識。但與德國古典哲學家不同的是,卡西爾并沒有將理性歸結為人類精神唯一的決定因素??ㄎ鳡栒J為,人類精神是一個兼容情感、直覺和思維在內的有機整體,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人性整體構成的必要部分,不能簡單地將它們中的一項化約為另一項的支配物,語言、藝術、宗教、科學等都是人類整體文化演化過程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各種文化形式都開啟了一個簇新的地平線,展示了人性發展歷史的新視面。雖然各種文化形式都有其特殊品性與結構,但從功能方面看,各文化形式是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理論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預設與構想,同樣,“一個文化哲學是從這樣的假設出發的:人類文化的世界并不是雜亂紛離的事實之單純集結。它試圖把這些事實理解為一種體系,理解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盵4](P.348)哲學是萬科之母,盡管科學實證主義極力懸置哲學在科學中應有的話語權,但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哲學并不是對單純的事實搜集,從中歸納出邏輯的結果,而是試圖把這些雜亂的事實理解為有著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于這整體之中對世界進行根本性的追問。卡西爾的文化哲學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它的出發點和它的工作前提體現在這種信念上:各種各樣表面上四散開的射線都可以被聚攏來并且引向一個共同的焦點。在這里事實被化為各種形式,而這些形式本身則被假定為具有一種內在的統一性?!盵4](P.348)在卡西爾看來,人類文化是有機體的整體,它處于永恒的創造過程之中。構成我們生活的不只是原初的物質或客觀實體,而是由性質與關系構成的符號“有機體”。世界的實在性在于它的符號構建,符號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符號。有機體的根本特征是符號的構建活動,而這一構建過程是有機體各元素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創生過程??ㄎ鳡栐凇斗栃问秸軐W》中明確地指出,我們既不能形而上學地描述人的突出特征,也不能靠物理科學揭示人的本性。要想真實地界定人的本性,只能從人的“勞作”入手?!皠谧鳌奔仁侨说钠瘘c,同時又是人的終點。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所生成的體系,劃定了“人性”的圓周。歷史不是既成不變的“事實”,它是具有生成性的“事件”,而歷史的生成性全在于人的創造性。盡管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群體各自的創造對象不同,但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它總是離不開形而上學總體性的預設,因文化功能的統一性必然地趨向于一個共同的目標。人類的一切文化形式都是這個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所見到的是已經打開的扇面,還存在著被遮蔽或正在逐漸打開的扇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正如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所說的那樣,當人們審視上帝的作品是否完美時,不應該只將一個造物孤立起來看,而應該把上帝所有的造物都合起來看。只有當我們以有機整體的文化哲學視野瞭望這個世界時,我們才能真正展示人性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最終展現出一部人類精神文化生成的整個發展史。卡西爾秉承自古希臘已來的世界和諧統一的科學哲學思想,堅持整體論,反對機械論和破碎觀,尋找各種文化最大的內在統一性。他用發展開放的眼光告訴我們,在開放的世界中,我們必須把一般實在的性質和特殊意識的性質作為一個結合的整體來理解,且這個整體是處于運動和展開的無限過程之中的。雖然卡西爾的文化整體論為朗格符號論美學提供了哲學基石,但這并不意味著朗格的符號學美學只是對卡西爾文化整體觀的具體闡釋??ㄎ鳡柕姆栒撝皇菍ι裨挕⒆诮?、藝術、歷史和科學的性質進行了哲學界定,但并沒有進入到諸文化的深層結構。而朗格則將符號論作為自己美學理論展開的關鍵詞嵌入藝術的各個層面,為我們研究藝術哲學開辟出廣闊的視界。朗格告訴我們,符號絕不是意義的本身,它只是象征著意義。符號與其意義的關系在原始先民的神話思維方式中是融為一體的。在他們的眼中,符號并不代表對象,符號本身即是對象。當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已經將符號與其所象征的對象進行有意識地區分。我們應避免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做法,將符號的內在意義抽空純化為一種物理的記號,使符號與其所傳達的意義完全成為一種外化的關系。其實,科學家的心理意象也是創造性科學思維中的重要環節,所不同的是,藝術家頭腦中形成的意象,必須以主觀情感去感受物象,而科學家的心理意象,既可用實際觀察到的對象來構造,也可以從科學理論的傳達物之中獲得。朗格的美學理論雖然像其老師卡西爾重視藝術的抽象特性和理性認識作用,但其理論所堅守的核心是,藝術是人類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現。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符號的構成形式有自己極強的特殊性,它在感性直觀的形式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活生生”的審美王國。藝術符號具有文化遺傳屬性,在一定的社會語境里,不但可融通共享,還可傳達出普遍的文化意義。藝術創作一方面是藝術符號自在性的組織和構成過程,另一方面又是人的“勞作”世界的符號化過程。譬如,一首詩既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文本世界,同時又是人類整體文化打開的一個扇面。因為“詩化語言保持了一種奇異的萌發力和創造力,與人類精神的不息的創造力相呼應。它激活那沉睡的活力,煥發出蟄伏在無意識深處的結構性的力。它給予孤立于即成文化中柔弱的個體以創造者的位置。詩化語言在于利用這自然之力即無意識的語言形式把意識的語碼或文化的單元重新結構。”[6]這就是說,藝術形式以其有機整體性開辟著生命的新境界,構建人最高的真實存在方式。藝術創造的目的就是呈現一個完整的感性文化世界,這個世界因其內在組織的功能統一性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藝術世界具有不可窮盡的特殊意義,在向人類展示著新的文化天地的同時,擴大和提升了我們的生存空間。朗格以其文化整體觀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哲學景觀,雖然朗格本人并沒有用“后現代”這個詞,但她卻是以科學與人文想融合的當代思想談論現代藝術的。朗格是贊譽現代世界的,但她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局限性,并指出要修正與超越它。朗格發現在現代社會開始之時,在藝術哲學中反理性主義就已經初現端倪,理性的作用更多地受到限制。但朗格在堅守傳統的過程中同時守望未來,不僅要求重建個性原則,而且還要求重新形成作為整體的知識有機體概念。朗格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看作是一個辯證發展的文化大綜合時代的開端,并把自己看作是其中的一員參與有關藝術本質的對話。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德]康德著,鄧曉芒.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符號形式的哲學(第1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23.
[4][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5][美]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6]耿占春.隱喻[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206.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Susan Lang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Integration Overview of Cassirer's Cultural Philosophy
WANG Zhi-d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ha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哲學藝術思維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意義和價值
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進行融合是一種新的教學思路和教育手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思想政治教學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相對枯燥的一門課程類型,僅僅依靠教師自身的講解和傳授,學生被動學習和思考,單一的教育手段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比較單調,尤其哲學部分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這就使得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學習,特別是哲學部分的學習熱情較低。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有助于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實現哲學與藝術的思維融合,把藝術的內容和知識融入到哲學教育中,為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注入了新的內容,使整個課堂更加豐滿,這極大地豐富了政治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1]。
2.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創新思維
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內容相對固定和單一,把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圍中,這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從內容角度來說,把藝術的內容納入到了哲學教育的范疇中,擴充了思想政治教學的范圍,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把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統一起來,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創新;對于學生自身來說,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把兩種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極大地開發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提升[2]。
3.弘揚民族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思想政治教學中包含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和思維觀念,其中的內容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需要不斷傳承和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哲學內容涉及了國內外眾多的觀點和認識,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不僅使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到了哲學知識和觀點,而且幫助學生接觸了藝術領域的知識和內容[3]。同時,通過這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對于哲學和藝術的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揚和傳承。此外,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幫助學生樹立了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有了充分的理解,更加注重自身思想素質的培養,激發了其學習欲望,進而提升了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二、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路徑探析
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去進行改進,進而促進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
1.注重對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內容與藝術內涵的分析
要實現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內容和藝術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做好分析才能為后續各項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和前提。首先,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既包括社會主義的建設理論、建設思想,也包括國內外的哲學思想,還包括一些基礎的法律常識和道德理論,而要想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必須先找到合適的入口,選擇正確的方向。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看,哲學內容的教育是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核心,這就需要把重點放在哲學內容的教育中[4]。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哲學內容與藝術內涵。哲學內容博大精深,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涉及到國內外眾多的哲學觀念和哲學思想,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看問題角度,這就需要我們對這些哲學思想和哲學內容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去尋找其中所包含的藝術觀點和藝術信息。同時,藝術是來自于現實生活的,是人們對生活中各項事物的不同認識和表達,可以是現實的寫照,也可以是對現實的再創造,有抽象的,有紀實的,而且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只有對藝術的內涵進行分析,了解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才能真正與哲學內容融合。最后,思想政治教學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其中的內容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創新和延伸,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和創新的態度去開展教育活動,所以,對哲學內容和藝術內涵的分析也要實現與時俱進,避免被社會所淘汰。
2.尋找共同的切入點進行融合
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尋找到共同的切入點,這樣才能著手進行兩種不同內容和不同思維習慣的融合發展。首先,哲學與藝術的本源都是來自于現實生活,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總結和創新出來的成果和結晶,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而哲學是對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一種科學的觀點,經過了社會實踐的驗證;藝術是從人們的情感出發的,是自身情感的表達,藝術成果所表現出來的往往是人們對于現實生活或者是對于事物的自身認識和理解,其中帶有創新和創作的部分,是生活的一個延伸。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藝術與哲學具有相同的本源這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5]。其次,哲學與藝術雖然來自于現實生活,然而它們最終成果的展現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都是需要不斷進行分析總結,要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尤其是哲學思想,是人們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指導和保證,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同樣的那些歷史遺留的藝術成果也都是人們的心血。從藝術和哲學誕生的過程來看,都需要較強的觀察分析能力、聯想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是兩者的又一共同之處,所以,思想政治教學中要想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必須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不斷地提升學生觀察總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
3.借鑒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內容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學生對于哲學內容的學習熱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哲學內容相對的比較抽象,理解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哲學的內容比較枯燥,都是以理論和觀點的形式出現的,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自身學習熱情不高,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就難以實現,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豐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融合的一個重要前提。首先,從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的類型豐富多言,包括音樂、舞蹈、美術、雕塑、戲劇等等,而哲學幾乎都是以文字理論的形式出現的,這就造成了哲學教育中教育內容單一、教學形式單調的狀況。要想實現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可以充分借鑒藝術成果,以藝術作品引入到哲學教育中。例如,在哲學教育中,講解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觀點時,可以把一些藝術作品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由學生進行觀察和總結,去發現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中事物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哲學觀點,而且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藝術品味,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其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哲學教育,大都是以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開展的,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要想實現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參考藝術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通過視頻、音頻,或者利用哲學藝術作品開展辯論賽的形式去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極大地促進哲學與藝術思維的融合[6]。
>> 試論交往實踐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論交往實踐觀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交往實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生態自然觀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以人為本”的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反思 交往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試論 馬克思生態正義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文化觀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實踐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馬克思交往理論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文化理論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生態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貢獻 需要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人學視域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交往理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淺論實踐觀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 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權觀教育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吳毅.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及其現實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3]王玉升.于成學.交往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簡介:邸春玲(1974-),女,遼寧省康平縣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化研究。
關鍵詞: 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含義關系提升對策
一、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及其關系
知識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個體認識、思維活動的規律,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一定的知識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形成一定技能。知識教育的內容很寬泛,從大的類別來分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也是一門知識,但它與一般性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通過一定的內容、方法、手段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響,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2]
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作為不同性質的教育形態,他們既相互區別又關系密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辯證統一關系。從對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作為兩種不同的教育形態,根據其不同的教學目的,各有分工,其具體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知識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傳授知識,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兩者存在明顯的區別。但是,從教育的宏觀功能來看,教育本身都具有教育性,不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知識教育都具有教育功能,其立足點都是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雖然它們的具體目標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這一點上兩者之間又具有統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內容相互滲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知識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各種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的,科學知識本身對人的精神世界、對人的成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知識教育可以改變人、培養人。各類課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還是一門科學知識,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知識的傳授,知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知識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新時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對策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
知識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國高校教育將各學科進行了分類,存在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因此,其他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無形地忽視了??v觀世界其他國家,許多國家的學校教育中并沒有開設專門的關于國家精神與道德等方面教育的課程,但這些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卻都做得很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國教育界都注重將民族精神、道德觀念等教育思想融入到知識教育中。據調查,韓國各大學主要是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倫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培養具有資本主義法制觀念和高度民族責任感的公民。如韓國注重發揮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課程通過介紹宗教知識傳播大量倫理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宗教價值評估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鑒別能力和自律能力。[3]美國也沒有類似于我國這樣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獨立學科,他們是通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所謂的“通識教育”學科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美國通識教育的目的、內容和考評中都體現了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識教育內容涵蓋科學、人文、社會各領域,通過教給學生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能和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素質的訓練,讓學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現代生活;通過學生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知,對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頌揚,直接或間接地達到意識形態方面內容的教育。在歷史、哲學、藝術、建筑等人文或社會領域涉及的科目學習中往往采用較為直接的滲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科目的學習中也會巧妙地滲透人文精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我國的知識教育課程中也包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國古代,各種學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載著德化教育功能。朱熹曰:“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狗驅W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以行于一時,而其教實被于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盵5]儒學理論之所以流傳至今,能夠深深地植根于億兆人民的心底,就是因為其具有經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
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如今,各類院校按照學科分類開設了各類文化課程,這些課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如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關系密切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作為一門學問,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很強的學術性,這種學術性表現在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內在邏輯和內容框架,與自然科學一起共同構成人類社會學科體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絕大部分學科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這本身就賦予了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職責。因此,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創造學科條件。文學作品是傳承社會文化的載體,表現的是社會價值觀念。古人云:“文以載道”;“道”是指文學作品的內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拔摹比羰チ恕暗馈本蛦适Я俗陨泶嬖诘哪康暮鸵饬x?!拔囊暂d道”思想集中體現了文學作品的社會。自然科學的各類課程同樣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數學,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數學是辯證的輔助工具和表現形式。”數學教材是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好教材。數學中的許多概念、法則、公式、定理和公理都是從客觀事物和現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處處充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由此可見,從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是現階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
(二)充分利用各學科的相關知識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就是一門科學知識?,F在大學生課堂所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基礎課程以及與此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內容,都是經過人類社會長期實踐證明為真理的科學知識體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與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匹配的,沒有一定的知識教育,學生是無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質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知識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必然要求。科學的革命理論和先進的道德意識,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要被人們理解和掌握,必須普及和傳授大量相關的知識,使受教育者不僅理解革命道理的內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滲透的知識,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對象不僅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更要在對待相應思想理論態度上具有一定的堅定性,形成正確的思維能力與行為能力,并能夠自覺、能動地利用相應思想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內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內涵,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比如,在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時,就要學一些哲學、經濟學及社會發展史等方面的知識;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時,就要學一些人學、歷史學、社會學和人生價值等方面的理論。融文化知識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性、生動性,使學生喜歡聽、愿意學,又會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趙水琛,郭紅娟.論知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6.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J].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7,4.
[3]陳立思,高翔.從人文社科課程設置看韓國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7-8.
關鍵詞:哲學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思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10)-09-0115-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哲學素質是一個健全人格的大學生必備的基本品格。這兩者在施教與受教過程中應該緊密聯系,相互促進。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哲學素質的培養與塑造過于簡單化、體制化,忽視了人的個性在社會普遍價值與意識形態中的意義與作用。作為高校理論課程的教師,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深刻感受到培養基本的哲學素養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哲學素質與功利追求
哲學是指導人們追尋人生終極價值的智慧之學,哲學智慧對人生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重要問題的解答不可或缺。青年時代是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每一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各門學科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根本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這一時期,在各種基本素質的塑造中,哲學素質應該說是最能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的核心內容。哲學素質是一定哲學知識、哲學思維能力、哲學品格的有機整體,在素質和能力的建構中,哲學素質“轉識為智”,不斷地為人的發展提供內在動力,而這種動力是象科技在推動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一樣是隱性的滲透性因素。正因為如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培育人的品格、思想體系中,哲學素質應該被高度重視。不幸的是,現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面臨著一場“素質”與“技能”之爭的困境。哲學素質的培育更是被忽視和拋棄了。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課程設置中,只有《基本原理概論》一門課程中涉及哲學理論知識的教育,但也是該課程中的一部分內容,無法做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有較完整與全面的認識。這將導致個人的素質的不完善,社會文化精神的貧乏,民族精神的缺失。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歷史上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到現代社會的先進國家,其民族無不有著較高的哲學素養。中華文明博大精神,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長期領先于世界與中國古代社會豐富的哲學思想關系密切。如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轉型加速進行,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新時代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知識經濟時代,激烈的國力競爭,復雜的文化沖突,時代需要我們從總體上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正確抉擇發展的道路。要做到這一點,個人沒有較高的哲學素質無法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民族沒有較高的哲學素質無法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哲學素質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遇
三十年的改革開發,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物質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有了新變化,生活質量的提高成為社會大眾的首要追求。而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的基本結構與價值觀念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縫隙”。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的矛盾日益凸顯,經濟社會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成為普遍的社會思潮。傳統的價值觀、人生觀需要重新加以構建。因此,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塑造人的精神與品格的過程中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最大的問題是其價值取向是統一性地灌輸意識形態,內容陳舊,方法簡單。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完全沒有被激發出來。思政教育面臨著困境。
加強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難題的一條有效途徑。社會意識與思潮是哲學思想的淵源,哲學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過程中貫穿哲學知識與思維不僅能夠為學生指明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對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哲學就是提高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有效工具,它指導學生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象和經驗材料進行進行思維加工與整理,認識其本質,找到其規律性,正確處理各種問題。但對哲學的教學不應該是灌輸意識形態,而應該是將之與各種哲學派別與哲學理論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其優越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引入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各種哲學思想,在對比的過程中,證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尤其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覺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的能力。從哲學本位的角度強調其合理性,對于其基本理論沒有涉及的問題允許教師發揮創造性,在其基礎上發揮,闡述,解釋。培養學生哲學思辨與反思的能力,加強其理論分析能力,在提高能力的過程中,激發起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哲學素質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將授業與啟智通過思想政治課堂真正結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該突出對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哲學素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理性思維,實現培育創新人才的現實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應該以哲學素質的培養為突破點,解決灌輸式教學的“痼疾”,在宣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觀理論與意識形態的同時,著重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社會問題的哲學思辨,分析,在學生認同,學生感興趣的前提下,重新尋找適合當前社會大環境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堅持,去粗取精,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對哲學素質的建構作用凸顯出來,這才是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最好的“出路”。
三、哲學素質與創新性人才
創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性人才培養的作用主要通過塑造學生的哲學素質來實現。哲學素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它本身是最能促進和推動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的。
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永不間斷的辯證發展過程。在許多時候,人們認為已知的,無須進一步研究的領域,通過哲學思維的審視產生了新變化,激發了新思想,實現了新認識。而對未知領域的追求,其預測與猜想同樣離不開哲學思辨。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應該充分發揮哲學素質在培養完善人格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貫穿其中。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用系統理論,典型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真正成為學生樂知,善知的學習過程,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化功能。
參考文獻:
[1]吳建華.哲學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
[2]胡萬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J].合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