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23:0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科學技術異化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版畫藝術的定義
版畫(Pnnt),它是通過相關印刷技術手段將繪畫內容通過不同材料而展示出來的種藝術表達形式。版畫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科技的不斷發展,其印刷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著,擁有良好的印刷技術和優質量的印刷材料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版畫藝術品,所以版畫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版畫的定義其實是很復雜的,隨著時間的變遷版畫的定義也在不斷的改變,在我國古代是沒有版畫這一詞的,而與之相近的是“雕版”、“印本”、“刻本”、“繡梓”等,版畫這一詞是二十世紀初通過日文而翻譯出的。對于版畫的定義,不同的定義能夠有效的展示時代的背景和文化藝術含義,并且也由于時代背景和學術背景對導致版畫藝術局限性。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版畫技術中的刻印技術和印刷技術內容,并通過科學技術將版畫藝術的價值良好的展現出來,良好的提升版畫整體藝術價值。
科學技術發展對版畫藝術的影響
在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的今天,版畫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版畫技術在早期多數是運用印刷術和鐫版術等技術進行印刷,隨著紙墨技術的不斷融入紙墨印刷技術更加受人們歡迎了。在版畫藝術中科學性技術和經驗性技術是相互定義相互作用的,版畫藝術的派生是通過印刷技術來生產的,印刷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是與材料質量息息相關的,材料選取的好,印刷技術就會更好的發展。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版畫的制作材料和技術更加科學和先進,這樣對于版畫藝術的發展也會起到相對大的作用,將傳統單一化的技術模式延伸成多元化形式,運用更加先進的技術讓版畫藝術更好的發展與進步。
科學技術字版畫藝術中的運用
1.印刷技術
在早期印刷技術沒有興起時,很多藝術家和詩人都是將作品畫在石頭上,之后版畫技術慢慢的演變成石版印刷形式。中國古代的藝術家與西方藝術家不同,中國人喜歡將字寫在石頭上,而西方是運用石頭做為版畫材料,來制作版畫藝術作品,所以東西方的發展方向也會不同。隨著時代的進步攝影技術已經漸漸的進入到人們生活中,在十八世紀中期有些藝術家就運用攝影技術來進行版畫藝術制作,法國藝術家約瑟夫?尼伯斯,他是公認的最早運用攝影技術進行石版印刷技術人,他在早期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最后他選擇了猶太瀝青這種材料進行平板印刷,猶太瀝青可以在光線下會變硬并且顏色不會改變。他運用光線照射透鏡,將光投放到暗箱中的感光瀝青投影版上,之后在運用薰衣草油和擺設原油進行沖洗,并運用酸液腐蝕形成感光腐蝕版。通過這一方法尼伯斯制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也為版畫技術開辟了一道良好的道路。
2.印刷技術
絲網印刷技術是通過雕刻而形成的鏤空圖案的漏版,運用刮板或是刷子施墨等材料將畫印刷在紙面或是墻上,絲網印刷技術是屬于孔版印刷范疇中的技術。絲網印刷技術是在十九世紀末由密西根的查爾斯-尼爾森?約翰得到了模板印刷機的專利,有效的將絲網印刷技術進行了推廣。在九十年代后期,工業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中,良好的推動了顏料材料的發展,在進行版畫印刷時很多人都會選擇水性絲網法進行制作,很少運用有害的化學性顏料,這樣使得印刷作品更加環保綠色化。隨著印刷顏料的不斷改進,相應的制作形式、印刷模式和印刷紙張也在不斷的改變和優化。現今的絲網印刷機分為單色印刷、多色印刷、手動印刷和自動印刷等幾種類型,并且也有幾種特有的印刷機型,包括平面絲網印刷機、曲面絲網印刷機和靜電絲網印刷機。
3.版畫技術
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碼技術也不斷的引入到藝術作品當中,并且對版畫藝術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有很多國家都運用了數碼技術舉辦了相關的美術數碼藝術展,并且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中也舉辦過數字版畫展等活動。但是數字版畫到現今也有很多的質疑,不過數字版畫也在質疑中不斷地成長著,通過不斷的改進也對很多人所接受。在版畫藝術中運用數碼技術可以將傳統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形式打破,版畫藝術家可以運用良好的形式進行創造,將自己的想法良好的展現出來,讓藝術家更好的表達出自身情感。隨著數碼產品不斷融入人們生活中,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越來越高了,數碼版畫可以將版畫藝術良好的展示出來,良好的滿足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能良好的帶動版畫藝術更好的發展。
結束語
現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版畫藝術也在不斷的進步,版畫藝術是跟隨著不同時代的科學技術進行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可以良好的呈現版畫藝術的魅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版畫藝術也在隨之進步,并且可以良好的將藝術家思想良好的展現在版畫照片中,所以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會影響版畫藝術的不斷進步。
激勵作用與約束作用
激發作用:從激勵機制上講,實施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物質鼓勵,能夠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激發救死扶傷的高尚信念和高度負責的強烈責任感,有利于醫務人員刻苦鉆研醫療技術;從約束機制上講,它的激發作用可以體現為是一種負激勵,通過規范、制度、監督、處罰等形成一種內外的約束力和凝聚力,使醫務人員能夠自覺遵循各種制度和規范,朝著符合醫德原則的方向努力。
導向作用:正面激勵是常用的激勵方法,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也符合正面引導的思想政治工作導向原則。通過弘揚表彰高尚的醫德,使人們明辨是非善惡,讓醫德高尚的人有榮譽感,繼續保持良好的醫德,讓一般的人學有榜樣,把個人的奮斗目標和醫德原則統一起來,知道如何做,從何做起;約束機制的導向作用是從醫德的角度告訴大家不該做什么,引導醫務人員向高尚醫德的目標進行自我完善。約束機制既是對人的限制,也是對人的引導,約束
和導向同時發揮作用。
規范作用和強制作用:激勵機制是利用價值觀念、道德觀念、行為道德對人們規范、約束的過程,這種規范不是強制性的;約束機制具有嚴格的強制性,像一把判斷是非道德標準的尺子,限制人們的任性與妄為。
凝聚作用和安全作用:正確運用激勵機制,可以使群眾的心凝聚在一起,工作中互相幫助、支持,自覺維護醫院的聲譽,同心協力把精力放在提高醫療質量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上;約束機制的安全作用表現為:唯有嚴格執行各種制度規定、增強自我約束力,減少差錯事故,才能保證醫療安全,提高服務質量,使群眾滿意放心。
激勵手段與約束手段
(1)激勵手段:①獎勵激勵通過正面的外力作用刺激職工達到激勵目的,如贊賞、認可、表揚、物質獎勵等。獎勵激勵不僅能夠滿足職工的物質、精神需要,還體現了獎優罰劣、獎勤罰懶原則,而且能夠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激發榮譽感,促進他們維持動機,保持其原有的良好行為。例如我院每年都舉行崗位練兵大賽,技術水平高、理論素質好的科主任、護士長及普通的青年醫務人員均能在大賽中嶄露頭角,成為各級醫務人員學習的榜樣;還有許多普通人因其在自身的崗位上閃閃發光,而有機會被評為崗位明星等榮譽稱號,并獲得相應的物質獎勵,這些方法均起到了良好的激勵效果,使醫務人員工作得到肯定,工作更加積極、出色。②目標激勵:設置適當的目標,激發醫務人員熱情,達到預期的目的。目標激勵要注意設置適當,使其既能鼓舞人心,又能通過努力達到。如目標過高,會使人喪失信心,過低又起不到激勵作用。設置目標還要把個人小目標與醫院大目標結合起來。如我院在職業道德建設中,根據市衛生局的要求,在住院病人中開展了“醫患道德合約書”和“征詢意見卡”活動;我院根據上級的安排,同時結合自身情況與問題,為各科室設置了目標,對各臨床科室及個人的滿意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使職工在進行醫療活動中能夠時刻規范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③教育激勵:思想教育是醫德管理中重要的激勵手段之一。醫療工作的性質是治病救人,醫務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些又必須通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教育來實現。我院就是通過主旋律活動,對醫務人員進行經常性的職工道德教育與專題教育,并對紅包、回扣、服務態度等問題進行針對性教育,同時保持教育的長期性和連續性,以取得教育效果的持久和穩定。④領導行為鼓勵:領導通過自身的榜樣作用、暗示作用和職工的摹仿等心理作用,激發職工的動機,調動其積極性。有人把管理者的優良品德比作沒有文字的“廣告”,它有一種潛在而強大的驅動力。人們常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道德品質高尚的管理者對醫務人員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會給人以安全感、信賴感和溫暖感,也能像磁石一樣吸引人、感化人和影響人,醫德高尚的管理者能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贊揚和擁戴,人們會自覺支持、維護領導,埋頭苦干,為醫院的發展建設而努力。
1.注重語言藝術
在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只是情況的反饋、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師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即影響教學效果。我認為教師運用語言藝術要做到以下幾點。
1.1語言準確規范,嚴謹簡約。
數學教師對定義、定理的敘述要準確。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兩點:⑴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必須了解透徹。⑵必須用科學的術語來授課,不能用生造的土話和方言來表達概念、法則、性質等。
1.2語言要形象通俗易懂。
教學語言既非書面用語又非口頭用語,只有通俗明白,學生才會聽得有滋有味,因此要做到這兩點:⑴解釋抽象概念的語言要形象化。一般來說,對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語言,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⑵對描述性的語言要精心錘煉。數學教學如果偶爾出現幾句詩情畫意的語言,則效果一定會不同凡響。
1.3語言幽默,比喻貼切。
幽默是一種較高的語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長,數學教師的語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⑴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情緒。⑵可以優化批評的效果,讓違紀的學生心悅誠服。⑶幽默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思維的質量。
2.創造適宜的環境
戲劇講究粉墨登場的亮相,作文注重“龍頭、鳳尾、熊腰”的主要素,足球場上也有“踢好前三腳”的說法,這些都是強調了“開頭”的重要性。俗話說“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數學課也是如此,一節成功的導言設計,常能引發學生對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從講課一開始,就吸引學生,打動學生,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講授引入的技巧,貴在方法之妙,妙在語言之精,精在時間之少。在數學教學中選擇適宜的環境刺激主要是教育觀念問題。因為數學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問題——現實問題和經過處理的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設置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從而加深印象。新課程非常注重新課的引入,幾乎每一節課都是“以問題提出”或“實例分析”的形式開始,只要教師少作分析,學生的好奇心便能激發出來,其思路的多樣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3.注重板書
板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更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藝術創造,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板書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運用板書有助于提綱挈領,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難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的表達能力。板書藝術的正確運用,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過程,最終達到教學目的,是教師教案由制定到實施的有效體現。好的板書,能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給人以藝術美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發展學生智力,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結構圖,它是文章結構教學的有效手段。通過板書,可以指導學生從“視讀”學寫作,理解、掌握課文的行文線索、層次結構、表現方法,理解作者的邏輯思維和形成思維過程,指導學生審題立意、編擬提綱,增強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讀導寫,以讀促寫”。精美的板書設計,具有強有力的示范作用。一名教師的“硬功”之一,就是會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所謂“漂亮”,就是字要寫端正大記,勻稱清秀,同時,板書設計要規范合理。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名師出高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就有這樣的感受,聽一位優秀教師的課,欣賞優秀教師優美的粉筆字,是一種多不可多得的藝術享受。
4.利用多媒體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識“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遠遠比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效果好。
5.精講例題,多做課堂練習,騰出時間讓學生多實踐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難度、結構特征、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題的數量,而要重視例題的質量。解答過程視具體情況,可以由教師完完整整地寫出,也可部分寫出,或者請學生寫出。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參與進去,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師應騰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做做練習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進一步鞏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若課堂內容相對輕松,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為下一次課做好準備。
關 鍵 詞:樂學式 自主式 自治式 互評式
面對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環境,當代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需要樹立國際化的教育觀,將藝術設計教育放在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的大環境中進行思考和定位。面對強大的市場壓力,優秀的、具有創新性的藝術設計教學方法已經成為藝術院校的教改核心內容。所謂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就是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融入到高校的課堂教學中,從而讓課堂的教學活動能夠具有寬松而生動的課堂氛圍,在教學內容、課堂組織、課題任務、學習環境以及作業成績評定等方面作統籌而細致的思考。筆者在進行藝術類基礎課《形態構成》課程中空間構成階段的教學時,本著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前提,采取了“樂學式、自主式與自治式”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性地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探索實踐了活化藝術類基礎
課堂教學的新思維,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效。
一、設計生動有序的課程內容,營造樂學式的學習氛圍
課程設計遵循著由淺入深,由基礎理論到專業應用,再從專業應用滲透基礎內容的方式活化枯燥的基礎理論。注重以點生面,以面促點的方式,利用基礎理論的闡述與專業案例結合講解,充分調動學生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好奇與興趣,并針對授課內容借助影像作品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消化。此種方式不僅使學生學會將現學的知識點與學過的課程和以后將要涉及的專業之間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活學活用,還掌握了科學而有條理的學習方法,為以后對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為營造樂學式的學習氛圍,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在課程的每一單元內容結束時,會結合階段授課環節設計若干小課題作為學生選擇式研究的內容,每一名同學會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題目進行課題內容的深層思考。教師則以鼓勵、啟發和誘導的方式挖掘學生的個人潛在能力,啟發學生如何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對知識進行吸收與拓展,讓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基礎課程。
二、創造自主與自治學習的環境氛圍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藝術類的學生普遍缺失自主學習的能力,離開課堂后不知如何自主學習,以致耽誤好多寶貴時間。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摒棄單項式內容的灌輸與講解,注重給學生提供自我思考與消化的學習環境和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將課程內容分為若干單元,結合單元課題,利用開放式工作室條件,由學生自我掌握時間進度,明白自己何時需要看稿,何時需要思考,何時需要交流。使每一名學生真正學會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同時開放式的工作室環境又為學生提供可以課上、課下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場所,經過實踐檢驗此種方式能夠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
三、創建新穎的課程成績評價方式
建立新穎的課程成績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正確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作為評定學生課程成績的方式,歷來沿用的多以教師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與作品的質量作為對學生結課成績的評判。此種方式雖然包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作了評定,但僅是教師單方面的肯定與否定,學生沒有發言權,處于被動角色。筆者認為,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應將既重視學生的過程實施與作品質量作為考核的依據,又要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這樣既能讓學生們心悅誠服地認可自己的考核成績,又能夠通過互評的方式檢驗自己對課程的掌握。
因此,筆者在學生作品成果的評判方式上,采取的是積極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委又是作者,采取的手段是互評、他評與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在最后一次課中,選擇校內人流交通頻繁的藝術設計學院主教學樓一樓大廳作為作品展示場地,時間從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一點半結束,以臨時性、短暫性的方式對全校師生進行開放式的作品成果匯報展覽。同時,在展品的布局形式上,充分考慮到本課程的主要授課內容是學習空間與行為的關系,設置了有利于公眾近距離接觸作品和人與人交往的展場空間,并在告示板上提示觀者“由你來選擇——A包容 B嵌入”等字樣(此為作業的內容,每一件模型作品的主題是由旁觀者來選擇,以此方式來檢驗作者的模型作品是否扣題)。具體流程為:
第一個環節是互評階段與他評階段,先由同時上此課的兩個班同學間對每一件作品相互選擇A或B,結果統計后,再由其他參觀者任意填選。由于展場空間的布局利于每一位參觀者近距離接觸作品,使每一位經過的人都會懷著由好奇到領悟,最終產生情不自禁想參與的沖動。其實這種參與過程既屬于此課授課內容中的一部分,又給全校師生增加了一次了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科內容的機會,同時每一位展示作品的同學也通過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主題的猜測,檢驗了自己作品的優良與受關注的程度。
第二個環節是展覽后的自評階段,由每位同學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語言匯報,并根據公開展示的結果進行對照,與老師同學一起探討自己作品的不足,從而深刻領悟該課題的內容。
通過此種手段,既為教師對作品的評判有了良好的打分依據,又讓師生間有了學術上的交流與融通,使該門基礎課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設計藝術;科學技術;平衡;統一
Abstract:Design of intelligent human activity, art and technology are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t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has been arou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art history, every new style will bring to design new inspiration, human history every tim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to design the new leap;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civilization,culture and art level is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ofdesign.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and material needs ofdesign ar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fy,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work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ange,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y art and technology separation or art and technology the inappropriate combination will cause the fundamental failure designtherefore, the designer should design analysis of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ru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design a real social need design works.
Keywords: desig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lance;unity
中圖分類號:TB21 文獻標識碼:A
人類原始時期、手工藝時期、現代工業化時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設計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為適應社會生產力需要,設計要不斷的變化發展,藝術與技術為適應設計時代要求,也在不斷尋求二者之間平衡關系。
一、人類早期“實用性”設計
從廣義上講設計是人類一切生物性和社會性的原創性活動,設計是人類的智能性活動,當人類產生以后為了生存便有意識有目的進行加工活動,由此設計便產生了,在設計萌芽階段,以石器為代表的原始設計階段,在此時期石器是最主要的工具,石器設計是原始設計最主要的設計內容,生產工具的設計創造對早期人類由猿向真正人的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生產工具的創造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人類造物活動的初始時期,人類智慧性活動完全是為了生存的需要,這個時期“實用性”是設計的主導傾向。
二、手工藝時期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
在新石器時代長期積累的基礎上,人類完成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成為獨立的行業,手工工匠專心于器具的制作,建筑、手工藝、服飾等專業、獨立的行業性設計逐漸出現和發展完善起來,創造了輝煌的手工業文明。在手工設計階段,手工制作中設計與生產是密不可分的,設計者在富于藝術構思的同事也精通材料和技術,因此手工業時代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造就了傳統設計的輝煌。在這個時期設計師不僅是技術人才同時又是藝術家,設計作品不僅是技術材料的體現,更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在這一時期,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希臘和羅馬、古代中國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但是手工業時代的設計最重要的特征是對金屬材料的運用,以及純粹依靠手工工藝的生產過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封閉性、穩定性、保守性也造成了手工藝設計的完整性和延續性的突出特點。
三、工業化時期設計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變化關系
進入工業化時期,科技的進步,生產方式的改變,打破是傳統手工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結合模式,該時期藝術與技術之間變化關系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藝術與技術逐漸分離階段;第二階段是藝術與技術矛盾時期;第三階段是探索設計藝術與科學技術新的統一。
1.藝術與技術逐漸分離: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科學觀念滲透在技術領域,技術知識逐漸走向理性分析階段,與藝術感性思維產生距離;而該階段藝術的概念也在開始強調藝術類的精神屬性,藝術也逐漸與使用的概念和技術的概念產生分離。18世紀初期荷加斯的著作《美的解析》為最早的設計理論專著,荷加斯分析了以線條為特征的視覺美和以使用性為特征的理性美,認為使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要為目的。18世紀藝術家巴托把藝術分為實用藝術,美得藝術,以及一些結合了美與功利的藝術;伴隨著美術感念的出現,產生了大美術和小美術的區別,由此混為一體的技術與藝術才略有了區別。1750年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通創立了“美學”使的藝術與技術分離更加明顯;在西方18世紀中期哲學家黑格爾否認使用藝術作為藝術的特征,并且當時許多藝術家認為美的藝術高貴于使用藝術,由此許多藝術家不愿涉足于使用藝術領域,出現技術家不在干涉藝術,藝術家不再關心生產生活,最終導致藝術與技術的分離。
2.設計產品中藝術與技術矛盾時期: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人們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好處的同時,技術與藝術分離似乎更加明顯,在產品中集中反映了藝術與技術之間的矛盾,雖然工業革命帶來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的上產方式,卻沒有給設計帶來適合的新藝術可供借鑒,于是導致了新問題的出現:與手工生產相比,機器的批量生產帶來產品藝術質量的急劇下降和消費者藝術品位的降低。1851年英國水晶宮博覽會作為世界工業化時代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暴露出設計的嚴重不足。人們在使用工業產品的同時,審美趣味卻停留在古典裝飾風格之中,促使設計師在工業產品上裝飾古典風格樣式,導致藝術與技術的嚴重不協調,如何處理藝術與技術之間分離帶來的缺陷成為設計師,藝術家,理論家開始考慮的時代問題。從而設計作為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的時代即將到來。因而水晶宮博覽會所展示的成就和暴露的問題成為工業設計理論和實踐起始點——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直接原因。
3.探索設計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新統一:1、工藝美術運動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的原則,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莫里斯倡導的在英國掀起的影響深遠的設計運動,該運動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要求美術家從事產品設計反對純藝術,該運動的本質是通過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來改造社會并建立起以手工業為主導的生產模式。工藝美術運動雖然有他的局限性,但它喚醒了人們對設計的重視,探索了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以及設計與藝術的倫理道德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 打開了現代設計的大門,在之后的設計發展中,設計藝術與技術之間不斷的尋求新的平衡。2、新藝術運動雖然不怎么反對機器生產,積極探索適應現代工業技術的藝術裝飾,但是由于藝術裝飾過于復雜,所以該設計風格并不適應現代工業批量生產,設計藝術與技術之間并沒有實現統一;3、裝飾藝術”運動幾乎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同期誕生,具有手工藝和工業化的雙重特點,在設計上采取折衷主義立場,由于它考慮到了人們對產品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和對精美手工制作的熱愛,還部分照顧到了批量化生產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內風靡一時。然而,以當時尚顯稚嫩的工業技術水平,要讓大機器批量生產的產品兼具手工之美實非易事,能同時滿足這兩方面的條件的產品設計少之又少,因而,“裝飾藝術”運動經過短暫的流行后很快銷聲匿跡。無論是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歐美的“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都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它們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對工業技術,反對工業化,反對現代工業文明。而且以上三個設計運動在藝術上借鑒的都是繁雜細密的傳統裝飾。但是,大工業生產初期的技術水平和批量化的生產方式顯然無法完成產品的這種藝術追求。與手工技術相比,大工業生產技術無疑是一種進步,問題在于找到能與這種先進的大工業生產技術相匹配的藝術加以整合,創造出能代表大機器時代的優良的設計。4、人們希望在保持物質進步的同時,也能享受機械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如何掌握機械的藝術潛能,探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現代藝術。大工業技術與現代藝術中的客觀化趨勢相結合,直接促成了一場現代設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現代主義風格的確立,是現代工業技術與藝術走向結合的必然結果,現代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藝術與技術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現代設計師們的基本設計理念,但是,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平衡永遠只能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技術在不斷發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復雜多樣化的,當技術的發展為這種多樣化的需求提供了實現的條件后,設計也就從以現代主義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結束語
且不管何種形式、風格、流派都是圍繞著藝術與技術之間相互關系中進行和開展的。如在以上設計幾種主要風格中,每一種風格的盛行都顯露出了藝術與技術之間微妙的關系。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在設計中,技術和藝術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完美結合,造就優良的設計;當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達到動態的平衡時,設計表現為一種較為穩定的風格。技術在革新發展,藝術在不斷變化,設計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面目;數字化時代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關系呈現動態變化的特征,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新時代背景下,雖然有人性化設計、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設計等不同價值取向,但設計仍然以藝術與科學技術為實現手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關系在新的時代依舊存在并更加緊密,而技術與藝術的內涵也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中國建筑史》.藩谷西.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現代設計史》.董占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4.《設計學概論》.尹定邦.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