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金融危機的概念范文

金融危機的概念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7 10:22:0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金融危機的概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金融危機的概念

篇1

內容摘要:隨著金融危機相關研究的增加,近義詞混淆越來越嚴重。本文就金融危機傳播、傳染、傳遞、傳導與擴散這些容易混淆的近義詞進行辨析,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為實務界和學術界規范使用概念提供幫助。

關鍵詞:金融危機 傳導 辨析

相關概念比較

(一)關于金融危機的定義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將金融危機(Financial Crisis)界定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側重從金融指標的統計學意義上界定了金融危機的內涵。如果從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上定義其內涵,Mishkin認為金融危機就是一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變得太嚴重,以至于金融市場不能夠有效地將資源導向那些擁有最高效率的投資項目而導致的金融市場崩潰。關于金融危機的定義還有很多,學術界并沒有達成共識,研究角度的不同就會得到不同定義以及派生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就是屬于這樣的一個現象。

(二)金融危機傳導及相關概念

1.金融危機的傳播(spread)。“Spread”是一個很普通常用的詞匯,在文獻中較為常見,主要是指傳播;散布;蔓延;擴散的含義。馮蕓(2002)認為金融波動是金融系統的固有特征,金融產品的價格隨著受到多種復雜因素影響的供需變化而上下漲跌是必然規律。因此,金融危機是一種波動,然后由波動到危機、由傳播到傳染的過程。“傳播”這個概念強調金融市場的內在波動性。

2.金融危機的傳染(Contagion)。在眾多的關于金融危機的文獻中,“Contagion”的使用頻率最高。英文含義為疾病的接觸傳染,運用在金融危機中采用其引伸義。不同的理論對傳染的解釋差異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個比較公認的看法。Forbes & Rigobon(2001)認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傳染定義或者定義傳染的方法。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金融危機的傳染分三個層次:寬定義、限制性定義和嚴格限制性定義。寬定義界定傳染是沖擊的跨國傳遞和一般性的跨國溢出效應。限制性定義界定傳染是超越了國家間的基本聯系和共同沖擊之外的跨國相關性或對他國沖擊的傳遞。嚴格限制性定義界定相對于平靜時期,在危機時期跨國相關性增加就是傳染(姚國慶,2005)。Masson(1998)通過一個簡單的包含兩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模型分析季風、溢出和傳染效應,說明當國家的宏觀經濟基礎處于某一范圍內出現多均衡點,金融危機的傳染是多重均衡改變的結果。馮蕓(2002)將傳染作為傳播的特殊情況,并從傳播的角度定義傳染,即特定國家的沖擊演變為同樣影響其他國家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沖擊。

3.金融危機的傳導(Transmission)。“Transmission”是對金融危機傳導的多數翻譯,《牛津高階英漢雙解字典》翻譯的含義是“傳播”;“傳遞”;“傳達”;“傳染”,其原因貨幣傳導機制多數使用“Transmission”一詞,而貨幣傳導機制與貨幣危機聯系緊密。國內也有學者認為是“Conduction”,這種看法較為不妥,因為其含義為電流或者熱量的傳導,不能用于抽象意義上的傳導。安輝(2003)從兩個層面定義金融危機的傳導,狹義的金融危機的傳導主要是接觸性傳導,是貿易和金融溢出效應的結果,即一國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實際經濟或金融方面的相互銜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沖擊在國際間傳播。廣義的金融危機的傳導泛指一國金融危機的跨國的傳播和擴散,導致許多國家同時陷入金融危機。

4.金融危機的傳遞(Delivery)。“Delivery”的英文含義是遞送或者投遞信件等,很少用在抽象意義的表達上。宋清華(2000)認為金融危機可以在國與國之間傳遞,并把金融危機的傳遞機制解釋為接觸傳染機制和相似傳染機制。石俊志(2001)認為金融危機的傳遞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危機在不同市場或不同領域之間的傳遞與擴散的過程;另一個是危機在不同地理空間上的傳播與擴散過程。傳遞在金融危機的研究中使用較少,并不常見。

5.金融危機的擴散(Spread):陳學彬(2001)認為金融危機的過程是投機者、本國公眾、外國公眾、本國政府、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等多方非對稱信息動態博弈的過程。博弈個案實力對比、利益格局和所獲信息的變化導致危機的擴散。“Spread”作為擴散理解,在中英文的文獻中經常使用,這個詞語作為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在多數文獻中得到認可。但這個詞匯并很少作為研究對象,原因在于這個概念過于寬泛,不能準確表達研究目的。

(三)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使用特點比較

1.用語比較。金融危機相關近義詞運用在不同的理論中,如果需要分辨其中的差異,那么還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到這些詞語的詞源上進行比較。《現代漢語規范用法大辭典》和《當代漢語詞典》對這些詞語的解釋各有側重,“傳播”側重于散布,散播,廣泛散布,用電波或者符號傳送消息。“傳染”本意指病原體從有病的生物體侵入別的生物體內,引申為一方對另一方給以影響。“傳導”側重導向,如熱或電等能量由物體的一部分傳至其他部分。神經把外界刺激傳向大腦。“傳遞”側重遞送,由一方交給另一方。“擴散”則是擴大并散開,這些詞語有自身各自的特點,“傳遞”多用于具體含義,“傳染”具有強烈情感色彩而“傳遞”是沒有中間媒介的。

2.使用頻率比較。由于金融危機本身是復雜的,金融危機的研究也就不能用統一的理論進行解釋。從研究者的使用頻率上來看,采用傳播和傳遞兩個詞語研究金融危機的文獻較少。金融危機傳播是把金融危機過程解釋為金融市場波動、危機、傳播、傳染的演變發展過程,強調波動的度量。金融危機傳播傳遞在語用上多為具體行為,所以漸漸地離開人們的視野。研究者的頻率使用的傳染、傳導和擴散三個詞語。傳染一詞的原意是病原體從有病的生物體傳到別的生物體。單從詞義上理解,傳染本身也包含有市場波動的擴散和延續,但是它還具有比波動傳播更深一層的含義。而在具體解釋金融危機傳染機制以及傳染途徑時,需要對其具體的渠道進行分析,此時采用危機的傳導更能夠體現事物發展的方向性。因此,姚國慶(2005)認為所謂的傳導機制和傳染機制都是指一種傳遞機制,只不過它們分析的范圍不同。傳導機制通常假設傳遞是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下進行的,指一國內部金融危機如何擴散。而傳染機制則是指一國金融危機發生后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擴散到有關的國家,從而形成國際性金融危機。

3.概念界定比較。在金融危機傳播、傳染、傳遞、傳導與擴散這五個概念中,界定模糊的是擴散和傳播,這兩個概念在正式與非正式用語中都頻繁出現,用這兩個詞語研究金融危機沒有針對性。而傳導是這五個詞語中,最強調方向性的概念。在金融危機的渠道研究、機制研究等較為常用。相對于傳導而言,對于傳染的界定存在很大差異,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兩個國家位于同一個的地理區域,市場結構和歷史有許多相似性,相同的跨國市場聯系始終存在,沖擊的傳遞不應看作是傳染;另一些經濟學家卻認為,只要一個國家的沖擊傳播到另一個國家,即使跨國市場聯系沒有重大變化,這種傳播也構成了傳染。綜上所述,這五個概念的界定清晰程度不一,需要具體考慮概念研究的對象。

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的分類

在對金融危機的過程的研究中,國內學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傳導和傳染。下面把金融危機傳導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歸納如下:第一,按接觸程度劃分為接觸性金融危機傳導(傳染)和金融危機傳導(傳染)。第二,按國界劃分國內金融危機傳導(傳染)和國際金融危機傳導(傳染)。第三,按是否封閉經濟體系劃分為金融危機傳導(傳染)和金融危機傳導(傳染)。第四,按金融危機媒介類型劃分為貨幣危機傳導、債務危機傳導、信貸危機傳導等。

金融危機傳導及其相關概念的綜合解釋

整個金融危機從開始到結束劃分為形成、爆發、傳染、擴散、蔓延、平息六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危機的傳染的含義更加明確,破壞性的后果更加鮮明。因為金融危機具有極大的經濟破壞力,是金融泡沫破滅引起的金融海嘯。只要牽連在內的經濟體,金融危機都會對它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劃分反映出投資者對于金融危機的集體恐慌,這種恐慌不是個別企業或個別行業,而是整個國家和多個國家。因此,對于金融危機傳染的研究多數為金融危機的效用研究,也就是溢出效應、季風效應和凈傳染效應的研究。如果說傳染側重強調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那么傳導側重強調金融危機渠道的方向性,使得金融危機研究的途徑具體化。人們可以分析金融危機傳導的渠道,分階段描述整個金融危機的過程,也就是傳導是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在這個危機過程中,擴散刻畫的是傳染的進一步延續,因為這個詞語是中性的概念。金融危機爆發到結束都可以使用擴散。在這個綜合解釋中,放棄了傳遞和傳播,主要原因在于這兩詞語難以刻畫具體的金融危機過程。

參考文獻:

1.姚國慶.經濟虛擬化下的金融危機[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篇2

[關鍵詞] 次貸危機 名詞 翻譯

一、引言

自2007年延續至今的金融危機發端于美國,波及歐洲各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并且由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連帶效應,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也不能幸免。中國隨著外向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依存度不斷加深,因此,這次受到的影響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的各種報刊雜志、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金融危機的爆發、蔓延等發展階段以及危機的背景、原因、影響等都做了大量及時、全面的報道。同時,眾多學者專家也對金融危機的相關專題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論文和專著。這無疑是一個將相對專業的金融知識普及化、大眾化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此次金融危機涉及的重要機構、概念、產品等名詞的英譯漢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創新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界的一個顯著特點,相應的新名詞也大量涌現。而要翻譯這些新詞、新術語,也要有創新精神。下面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了創新在金融危機新名詞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創新的過程中,還有個的現象。有些名詞開始有不同的翻譯法,經過運用過程中的優勝劣汰而達成了共識,其中簡便易懂、雅俗共賞的譯法被廣泛接受,固定下來。還有一些名詞則仍未完成這一過程,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譯法,究竟哪種譯法更佳,仍在探討中。這一現象恰恰證明了專用名詞的翻譯并非易事,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二、譯法已經統一的重要名詞

1.次貸危機:陌生到熟悉的核心概念

在演變成一次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全面金融危機之前,這次危機被叫做次貸危機。而次貸正是這次危機的一個關鍵詞,它從一個讓人感到生疏的概念變成了一個常用詞,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改進和簡化翻譯的過程。

次貸的英語概念是subprime mortgage loan。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之對應的自然是prime mortgage,稱為優質貸款,優質貸款的對象是收入穩定,負債合理,信用等級高的優質客戶。相對于prime mortgage而言,subprime mortgage的客戶則是收入不穩定、負債較重、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實際上,subprime一詞本身就是一個新詞,幾乎無法在任何現有的詞典查到,這一概念是美國與房地產有關的金融市場創新的產物,prime一詞的詞義之一是最好的,而sub這一前綴的意思是次級的,因此subprime mortgage loan可以翻譯成次級抵押貸款或次級按揭貸款。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就翻譯成次級抵押貸款危機,而為了簡便,就簡化成次貸危機。

2.房利美和房地美:音譯與意譯的完美結合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兩家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房屋抵押貸款非銀行金融服務機構。其中,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房地美成立于1970年,這兩家擁有數十年歷史和特殊地位的公司,在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也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它們的大名頻頻出現在關注金融危機的人們視野當中,它們的名稱由來和漢語譯名耐人尋味。

房利美的全稱是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翻譯成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地美的全稱是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翻譯成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的英語全名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以首字母縮寫為FNMA,如果將4個字母逐一念出仍然繁瑣拗口,因此,傾向簡化語言的美國人在輔音字母中加了原音,就把這一首字母縮寫簡化名異化成Fannie Mae。同理,房地美的全稱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也簡化成Freddie Mac。

按照標準的意譯方法,Fannie Mae應該翻譯成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按照音譯的方法,可以翻譯成范尼梅公司,這兩種譯法都有其缺陷,前者過于冗長,后者反映不出公司的特點,而房利美這一譯法則結合了音譯與意譯的優點,房利美的中文發音與Fannie Mae的英語發音非常契合,同時,“房”字反映了該公司的業務范圍與房地產有關,同時,“利”字的字義有“利于”一義,也符合該公司促進房地產發展的作用這一隱含意義,而“美”字賦予該名稱以美好的聯想,符合取名的原則。同樣,Freddie Mac也曾先后被譯成弗雷德馬克、弗雷迪馬克公司等,與房地美一名相去甚遠。曾經也有人將Freddie Mac譯成房迪美,顯然,房地美更接近該公司的本質,因此,房地美這一譯法被固定下來,得到普遍的采用。房利美和房地美是音譯與意譯結合的完美典范,也是譯者創新性的一個極佳見證。

同時,因為兩家公司的性質和業務范圍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說是兩家姊妹公司,經常被同時提及,都翻譯成以“房”字開頭的名稱,方便了后來“兩房”一詞的產生。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和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演化成了“兩房”,這充分說明了語言的創造性。

3.止贖權:簡化到極致

Foreclosure是應用于房地產金融領域的一個法律名詞,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給的解釋是:a legal proceeding that bars or extinguishes a mortgagor’s right of redeeming a mortgaged estate.這個解釋比較專業,不易理解。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給的解釋比較淺顯易懂,是對動詞foreclose的解釋:if a bank forecloses, it takes away someone's property because they have failed to pay back the money that they borrowed from the bank to buy it.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如果購房者向銀行借款購房,并將所購住房抵押給銀行,一旦購房者沒有按照約定還貸,達到了合同中規定的期限和金額,銀行將成為該住房的所有人,而原購房者則無權贖回房屋的所有權。這一概念還是比較復雜的,因此也給翻譯提出了一個難題。《新英漢詞典》給出的翻譯是喪失贖取權。其他出現過的譯法還有: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取消贖回權、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了結抵押(抵押權人按規定拍賣抵押物以受償)。這些譯法都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原來英語概念的內涵,但是如果一個概念經常被提及,成為一個常用概念,則以簡略為佳,上述譯法中要數“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最能準確全面表達愿意,但是它卻有九個字之多,放在一個句子當中,就比較拗口拖沓。例如,A wave of foreclosures is damping consumer spending.如果翻譯成“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激增正在遏制消費者的支出”就有些頭重腳輕。因此,應該將這一概念簡化,其中“贖”字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贖取還是贖回,這是一個關鍵字,那么是“失贖權”還是“停贖權”,最后換了一個字,“止贖權”一詞逐漸被廣為接受,得到普遍采用。這一用法基本已經簡化到極致,一共3字,如果要找到兩個字的譯法,就省略掉“權”字,簡化成“止贖”,但是,有些場合也不宜簡化,還是要用“止贖權”一詞。

三、譯法尚待統一的重要名詞

1.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引人注目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不同于普通金融公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特殊性在于它們有聯邦政府做堅強后盾,用專用表達法就是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簡稱GSE)。而正是這一概念中的sponsor一詞給翻譯帶來了困惑。Sponsor做動詞用有多個意思,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給出的解釋中主要有兩條接近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中的意思,一是“to give money to a sports event, theatre, institution etc, especially in exchange for the right to advertise”;二是“ to agree to help someone or be responsible for what they do”。那么,政府究竟可以給“兩房”什么樣的支持呢?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所謂的government sponsor就是一種“implicit guarantee”,也就是一種隱性的擔保,投資人認為,這兩家公司有聯邦政府作為擔保人,擔保償還其債務。雖然房利美最初是由美國聯邦政府于1938年創立,但是后來在1968年改制成私有公司。房地美于1970年由聯邦政府批準成立,1989年成為與房利美非常類似的私有公司。目前,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兩家公司并非國有企業,政府在一般情況下不干預其經營,只有在兩家公司出現經營困難時,政府才會出手相救。從這一意義出發,GSE翻譯成政府擔保企業比較合適,但這一譯法并不多見(雷曜,2008:10),其他的譯法有政府贊助企業,政府資助企業,政府支持企業,或政府扶持企業,政府發起企業等。所以,GSE的譯法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以達到統一。本文作者根據以上分析主張采用“政府擔保企業”這一譯法。

2.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也是本次危機中經常被提及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目前出現的譯法有按揭支持證券,抵押支持證券,以按揭貸款做抵押的證券,房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等。為什么有如此多的譯法呢?它的實質是什么呢?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是asset backed securities的一種。Asset backed securities可以翻譯成資產抵押證券,是指發行人以特定的資產組合為抵押發行的債務證券(常巍,薛譽華,2009:17)。這種特定的資產通常是規模小、流動性弱的資產組合或稱資產池。維基百科對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給出的定義是an or debt obligation that represents a claim on the cash flows from mortgage loans, most commonly on residential property.通過這兩個概念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就是一種以房屋貸款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抵押和收益來源的證券。那么,為什么英語中同一個概念會有數個譯法呢?首先,mortgage一詞的譯法就沒有定論。目前,常見的譯法有抵押、抵押權、受押人對抵押品的權利、按揭、按揭貸款。它的意義就是借款人將對特定資產的所有權抵押給放貸人以獲得資金的一種方式。它最普遍的應用是在房地產領域,而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詞中,mortgage通常指的是住房。因此,可以將mortgage譯成住房貸款,簡稱房貸。而另一個關鍵詞“back”也比較棘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準確表達其含義,作為動詞其主要意思之一是給與資金的支持,如The scheme has been backed by several major companies in the region.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詞中,它的意義應該是以房貸作為收益來源和抵押。據此筆者認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比較準確的譯法應該是房貸抵押證券。

四、結語

金融英語原本就具有專業術語多而專的特點,而因為此次金融危機是在金融行業迅速創新和擴張的背景下產生的,相應的新詞大量涌現,有些則成為金融危機相關報道的常用詞和關鍵詞。如何將這些金融危機相關的英語新詞、新術語翻譯成對應的中文術語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對此探討也遠未結束,筆者挑選了幾個重要名詞,討論了其已經被接受的譯法以及一些仍需探討的譯法,希望與本次金融危機相關的重要名詞術語有比較恰當和統一的譯法。

參考文獻:

[1]常巍,薛譽華.金融危機再思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次貸危機研究課題組.次貸危機正在改變世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3]廣天響石.直擊華爾街風暴.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4]雷曜.次貸危機(修訂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篇3

說到金融危機,很多人對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卻二、金融危機的危害 并不了解什么是金融危機,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金融危1.破壞國家經濟金融危機的發生,首先會給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的危害,使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本國貨幣對外的匯率降低,這會給國家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對外匯率的降低,會阻礙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是我國的經濟來源之一,一旦進出口貿易衰敗,自然會使國家整體的經濟受到影響。

2.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

金融危機一旦發生,隨之而來的就是貨幣的貶值,而當貨幣貶值后,人們用同樣的錢,只能買到更少的東西,人們的消費水平降低,企業所生產的商品就無法賣出去,只能滯銷,為了保障企業的利益,企業不得不采取裁員的方法,如此一來,就會使大量的人失業,失業的人越來越多,企業產品滯銷,一部分企業會因此而倒閉,人們連最基本的消費都成了問題,金融危機的產生,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降低,使許多人不具備購買力,這會使國家的經濟陷入持續低迷的狀態之中。

3.影響社會穩定

社會是否和諧穩定,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金融危機的出現,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當金融危機出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會因此而下降,沒有足夠的購買能力,連維持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使人走向極端,做出一些危害社會安全的事情,社會的穩定將無法得到保障。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會加劇人民和國家的矛盾,人心渙散,國家的穩定也難以確保。

三、金融監管的內涵

金融監管,指的就是對于金融的監督和管理。金融監督,指的是相關的監督機構要定期對金融機構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對金融機構的工作進行督促,使金融機構能夠依法運作,保障金融機構的運行安全。金融管理,是指相關的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的工作進行協調和管理,以保障金融機構工作的順利進行。金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金融業的安全平穩運行。一般來說,金融監管的方式可以具體劃分為三種,分別為公告監管、規范監管以及實體監管。金融監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十分重視金融監管工作。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危機的危害極大,若想有效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必須加強金融監管,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

我國是法制國家,任何工作的開展都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金融機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在此基礎上,為了保障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規范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但是目前我國的相關法規并不完善,在法律法規中對一些經營行為并沒有明確的規范,一些法律法規的內容不夠詳細,過于籠統,不能為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導。

2.監管不夠全面

金融監管的不全面主要體現在對銀行的監管上,在對銀行進行監管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銀行的工作進行審批,另一方面是監督銀行的工作是否符合規范,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風險,然而我國的金融監管對這一問題缺乏關注,也就是說,對風險的監管不夠重視,即使對風險進行管理,也只是集中在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上,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是多樣的,不僅有信用風險這一種,還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由于國家金融監管不夠全面,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發生概率。

3.監管效率低下

我國在進行金融監管時,普遍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監管效率低下,這是由于我國金融監管的形式單一而造成的。我國在進行金融監管時,采取的都是重點監管的形式,只對金融機構中的重點工作進行監管,而忽視了日常的監管工作,這種監管形式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在這種監管形式下,難以發現金融機構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使小問題不斷累積,最終給金融機構的安全帶來隱患。除此之外,在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時,流于表面,監管工作不夠深入,只是通過收集數據、資料等來完成監管工作,在收集完資料、數據后,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整理,使金融監管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我國加強金融監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進行金融監管工作的前提,我國在法律法規的建設上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我國必須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相關的立法部門要對金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了解金融市場的現狀,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2.提高金融監管的透明度

我國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金融監管的透明度,要對金融市場的信息進行適當的披露。同時,要重視對金融機構內部機構的監管,對其內部進行合理的控制,提高金融監管工作的效率,從而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防范,保障金融市場的健康平穩運作。

金融危機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為了維護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我國必須重視金融監管,努力解決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監管水平。

參考文獻 :

[1]葉莉.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我國金融安全問題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08.DOI:10.7666/d.d048922.

篇4

但這次則全然不同。各種指標表明亞洲的經濟正在恢復正常,甚至是復興。在西方,盡管從總體上來說,經濟危機已經見底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升,但人們仍然看不到其對世界經濟復蘇的意義。尤其是美國,人們一直在期望美國能夠做領頭羊。危機發生之后,全世界各國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拯救”美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考量,因為人們意識到,如果美國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也會進一步影響本國的經濟。但至少迄今為止,美國并沒有能夠扮演此種角色。

與美國相比較,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復蘇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這次本身并沒有金融危機,但深受外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在承擔各種國際責任的同時,動用一切盡可能的力量來復蘇自己的經濟。

兼有金融與經濟杠桿

西方國家在拯救經濟危機過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桿,而缺少經濟杠桿。但中國政府卻能同時用金融和經濟兩種杠桿來拯救危機,因為它存在著龐大的國有經濟體。

結果是顯見的。這些舉措不僅帶動了本身的經濟復蘇,而且也帶動了亞洲尤其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回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和中國經濟體緊密相關的經濟體大都開始出現增長的勢頭。而中國的這種復蘇勢頭又對西方經濟體產生積極作用。如果說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作用僅僅限于亞洲,那么這次中國的作用超越了亞洲而對全球經濟體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人們發現,德國和法國的經濟轉好就和它們對中國貿易的增長有很大的關聯。

中國的經濟表現令西方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不過,事情還并非僅僅是中國的經濟角色問題,從深層次看就是中國的發展模式問題。

提出“中國模式”的概念已經有很多年了,中國政府本身在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小心翼翼,并沒有公開接受或者反對這個概念。中國模式本身仍處于發展過程之中,并且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這種模式最終是否成功,還有待檢驗。但是站在外部的角度,人們對中國模式則不這樣看。

曾經宣稱西方民主是“歷史的終結”的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Fukuyama)這些年來一直在修正他的觀點。之前他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提升到道德化的高度。但是“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反復和中國的崛起都表明“歷史的終結”的觀點已經受到很大的挑戰。最近,福山注意到,盡管亞洲的印度也在崛起,并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傾向于一個更有效率的中國。

開放的政治制度的發展

中國的發展表明,政治制度的發展是開放的。盡管中國還被外界稱為權威主義的體制,但名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正在發展出符合其自身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政治體制。

中國政府現在唯一的意識形態就是民本主義,努力把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中國政府也努力提高政府過程的透明性,并建立各種機制使官員對人民負責。中國政治體制尤其在危機期間表現出高效率,無論是處理四川地震還是應付這次金融危機,相對于其他政治體系,中國體制的優越性就顯現出來了。

中國和其他一些政治體制這些年的發展表明,民主的政體不見得能夠有效服務于公眾,而中國的體制也不見得不能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務,重要的可能不是大的制度構架,而是一些具體的制度和政策。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感受和認知的這些變化對中國模式來說的確是個機遇。這里既表現為中國的硬力量,也表現為軟力量。硬力量主要指的是中國的經濟力量及其產生的客觀外在影響,這是外界所能親身感受得到的;軟力量,就是人們對中國能夠產生的經濟影響力的主觀認知。(很顯然,這里的軟力量是外界對中國的自覺的認知,是基于硬力量的影響力之上的,這和中國有關方面正在大力推動的軟力量是很不相同的概念。)

機遇與挑戰

金融危機考驗了中國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在應付這次危機中的表現又提升了中國模式的影響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變化的產生又是對中國模式的極大挑戰。挑戰的核心就是中國模式的可持續問題。對可持續性的挑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兩個方面。外部方面的挑戰指的是,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核心力量的時候,世界各國的經濟外交政策都會把中國作為其頭等議程來制定對華經濟政策和戰略,從而給中國造成莫大的外部壓力。內部挑戰主要指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困難。

中國模式是個統稱概念,因為中國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不同階段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模式。早期簡單地把經濟增長主要是GDP的增長作為最為重要的指標。盡管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也導致了無窮的問題,例如收入分配、社會正義和環保壓力等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應付,那么中國經濟模式就很難持續。因此,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政府努力尋求發展模式的轉型,可持續性、環保和社會公平成為了新模式的主題詞。

轉型機會的流失

從發展模式的轉型來說,這次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個很好的機會。從宏觀上來說,中國可以對自身的混合經濟模式充滿信心。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淘汰了很多落后的產業。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開始建立內需型消費社會。內需型社會無疑是中國今后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最重要標志,即從世界大工廠轉型成為世界消費者。

但是,有很多因素正在導致這個機會的流失。現在中國的經濟復蘇是政府龐大刺激計劃的產物,是大量投資驅動的。銀行的大量貸款是否會導致大規模的壞賬?中國政府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花了大量的力氣才把壞賬處理好,如果這次大規模的投資再次導致大量壞賬的出現,那么就無疑會出現內生型的金融危機。在刺激內需方面,政府主要還是通過各種金融和經濟的舉措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但更為重要的一個消費社會所需要的制度基礎還是缺失,就是說在社會保障、衛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進步并不很大。

篇5

但這次則全然不同。各種指標表明亞洲的經濟正在恢復正常,甚至是復興。在西方,盡管從總體上來說,經濟危機已經見底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升,但人們仍然看不到其對世界經濟復蘇的意義。尤其是美國,人們一直在期望美國能夠做領頭羊。危機發生之后,全世界各國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拯救”美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考量,因為人們意識到,如果美國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也會進一步影響本國的經濟。但至少迄今為止,美國并沒有能夠扮演此種角色。

與美國相比較,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復蘇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這次本身并沒有金融危機,但深受外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在承擔各種國際責任的同時,動用一切盡可能的力量來復蘇自己的經濟。

兼有金融與經濟杠桿

西方國家在拯救經濟危機過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桿,而缺少經濟杠桿。但中國政府卻能同時用金融和經濟兩種杠桿來拯救危機,因為它存在著龐大的國有經濟體。

結果是顯見的。這些舉措不僅帶動了本身的經濟復蘇,而且也帶動了亞洲尤其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回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和中國經濟體緊密相關的經濟體大都開始出現增長的勢頭。而中國的這種復蘇勢頭又對西方經濟體產生積極作用。如果說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作用僅僅限于亞洲,那么這次中國的作用超越了亞洲而對全球經濟體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人們發現,德國和法國的經濟轉好就和它們對中國貿易的增長有很大的關聯。

中國的經濟表現令西方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不過,事情還并非僅僅是中國的經濟角色問題,從深層次看就是中國的發展模式問題。

提出“中國模式”的概念已經有很多年了,中國政府本身在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小心翼翼,并沒有公開接受或者反對這個概念。中國模式本身仍處于發展過程之中,并且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這種模式最終是否成功,還有待檢驗。但是站在外部的角度,人們對中國模式則不這樣看。

曾經宣稱西方民主是“歷史的終結”的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Fukuyama)這些年來一直在修正他的觀點。之前他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提升到道德化的高度。但是“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反復和中國的崛起都表明“歷史的終結”的觀點已經受到很大的挑戰。最近,福山注意到,盡管亞洲的印度也在崛起,并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傾向于一個更有效率的中國。

開放的政治制度的發展

中國的發展表明,政治制度的發展是開放的。盡管中國還被外界稱為權威主義的體制,但名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正在發展出符合其自身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政治體制。

中國政府現在唯一的意識形態就是民本主義,努力把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中國政府也努力提高政府過程的透明性,并建立各種機制使官員對人民負責。中國政治體制尤其在危機期間表現出高效率,無論是處理四川地震還是應付這次金融危機,相對于其他政治體系,中國體制的優越性就顯現出來了。

中國和其他一些政治體制這些年的發展表明,民主的政體不見得能夠有效服務于公眾,而中國的體制也不見得不能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務,重要的可能不是大的制度構架,而是一些具體的制度和政策。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感受和認知的這些變化對中國模式來說的確是個機遇。這里既表現為中國的硬力量,也表現為軟力量。硬力量主要指的是中國的經濟力量及其產生的客觀外在影響,這是外界所能親身感受得到的;軟力量,就是人們對中國能夠產生的經濟影響力的主觀認知。(很顯然,這里的軟力量是外界對中國的自覺的認知,是基于硬力量的影響力之上的,這和中國有關方面正在大力推動的軟力量是很不相同的概念。)

機遇與挑戰

金融危機考驗了中國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在應付這次危機中的表現又提升了中國模式的影響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變化的產生又是對中國模式的極大挑戰。挑戰的核心就是中國模式的可持續問題。對可持續性的挑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兩個方面。外部方面的挑戰指的是,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核心力量的時候,世界各國的經濟外交政策都會把中國作為其頭等議程來制定對華經濟政策和戰略,從而給中國造成莫大的外部壓力。內部挑戰主要指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困難。

中國模式是個統稱概念,因為中國在過去的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不同階段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模式。早期簡單地把經濟增長主要是GDP的增長作為最為重要的指標。盡管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也導致了無窮的問題,例如收入分配、社會正義和環保壓力等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應付,那么中國經濟模式就很難持續。因此,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政府努力尋求發展模式的轉型,可持續性、環保和社會公平成為了新模式的主題詞。

轉型機會的流失

從發展模式的轉型來說,這次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個很好的機會。從宏觀上來說,中國可以對自身的混合經濟模式充滿信心。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淘汰了很多落后的產業。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開始建立內需型消費社會。內需型社會無疑是中國今后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最重要標志,即從世界大工廠轉型成為世界消費者。

但是,有很多因素正在導致這個機會的流失。現在中國的經濟復蘇是政府龐大刺激計劃的產物,是大量投資驅動的。銀行的大量貸款是否會導致大規模的壞賬?中國政府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花了大量的力氣才把壞賬處理好,如果這次大規模的投資再次導致大量壞賬的出現,那么就無疑會出現內生型的金融危機。在刺激內需方面,政府主要還是通過各種金融和經濟的舉措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但更為重要的一個消費社會所需要的制度基礎還是缺失,就是說在社會保障、衛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進步并不很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青青久视频 | 精品一区在线看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九九99靖品 | 国产精品视频999 | 国产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桃花 | 天天综合网永久 | 9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视频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福利电影在线 | 爱草在线 | 黄色av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 | 亚洲午夜av | 国产精品18hdxxxⅹ在线 | 福利网址 | 欧美美女爱爱视频 | 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九九伊人sl水蜜桃色推荐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级免费看 | 亚洲国产高清免费 |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 丝袜美腿一区 |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婷婷 |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 亚洲国产网 | 先锋资源在线 | 精国产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综 | 牛牛热在线视频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