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9:35:1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學英語教育敘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育敘事;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 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進步。對于教育的研究改革在不斷深入中, 教育敘事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不斷有人參與到對它的研究當中。但是, 現在多數的關于教育敘事的研究方向都是集中于學生, 而忽視了“教學”中的“教”的方面。教育敘事對于老師的教育教學, 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1. 什么是教育敘事
所謂的教育敘事, 就是教育工作者敘述在工作過程中的事件、故事、感受等的一種行為。通過教師的敘述和回憶, 教師自己或者他人可以從回憶的過程中仔細的思考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 從而自我總結, 不斷修改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他人也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提升教學質量。
2. 教育敘事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2.1 教育敘事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專注于教學工作無可厚非, 但是對于教育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在許多英語教師只針對于教學工作埋頭苦干, 對于教學研究, 研究的方法不感興趣, 甚至一知半解。但是, 英語教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教學模式:通過教育幫助研究, 通過研究促進教育, 教育和研究相結合。這是教學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教育敘事研究相對復雜, 需要選定一些樣本, 通過實驗, 采集準確的數據, 接著對數據所呈現出的規律與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分析數據的時候我們還需要用到一些專業的統計軟件, 這一復雜的過程讓許多英語教師對教育敘事研究畏懼不已。就是這樣的一個現象導致許多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在教育研究上貢獻甚少, 浪費了推進教育進步的許多機會。教育敘事研究特別注重培養優秀生, 提高差等生, 在這兩個方向尋找問題, 并且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 這也是英語教學中十分注重的。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從另一個方面找到解決英語教育教學的方法, 而且實驗表明, 結果往往是令人喜悅的。通過敘述故事, 講述經驗來總結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2.2 教育敘事對教師生活的影響
前文已經提過, 教育敘述就是讓教師把自己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事件講述出來, 供別人總結參考, 讓自己不斷反思進步。中小學教師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愉快、不順心、疑惑、煩惱通通講述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發泄渠道, 有利于教師自身情緒的調節, 也有利于教師在回憶的過程中反思自己和總結經驗, 既可以改善心情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除了口頭的表述, 文字的書寫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敘事的方法, 微信、微博、QQ都是很好的平臺。這種網絡平臺也給老師和學生架起了很好的溝通橋梁。老師可以通過教育敘事來傳達自己對學生的一些建議, 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老師的想法以及教師工作的艱辛, 很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議, 讓學生和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亦師亦友關系。教師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了解別的教師的教育敘事作品, 以自身為參照, 對比學習, 更好的評價自身的工作, 同時吸收一些方法, 提高教學的質量。
2.3 教育敘事對教師英語教學的影響
對于中學英語教學來說, 課堂上的交流與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通過課堂游戲來提升教學氛圍, 活動的設計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英語教學中的優秀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就是把教育敘事作為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的總結來分析自己的教學方法, 在過程中反省, 反省過后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在這樣的教育敘事中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教師利用網絡平臺來吸收其他教師的教育敘事成果, 通過評價與建議幫助其他老師進步, 同時也提升了自己。教育敘事不僅僅是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教師的寫作水平, 運用計算機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通過互聯網, 增長了教師的知識, 擴大了教師的思維觀念, 頻繁了教師之間的交流, 更是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
3. 小結
雖然教育敘事研究在國外已經十分成熟, 但是, 在我國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教育敘事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在教育研究中備受關注, 對于提高英語教學, 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壯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教育敘事和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讓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到教育敘事研究中十分重要。英語教師通過網絡平臺, 架起一個多方交流的模式, 通過平臺以教育敘事的方式與其他老師、學生、家長交流溝通, 加深自己對教育的理解, 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使其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英語教師在講述自己教學過程中, 對教育敘事進行探究, 推廣教育經驗, 提升教育質量, 在反思中不斷改進教育方法, 改善教育生活使教育敘事研究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孫艷玲.中小學英語教師提高專業素質的途徑[J].基礎英語教育, 2010, (6) :81.
[2]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 2004, (10) :40-41.
這里所謂“虛擬”,就是指人們主觀的假設同事實不相符合,或者實現的可能性很小。我們知道,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人們的頭腦如果不把自己的想象同一定的時間、地點相聯系,是無法進行假設的。把現實的假設和此時此地聯系起來,使得所想象的情景仿佛就發生在眼前。對極不現實的假設(虛擬),由于其假設違反事實(或可能性很小),就需要使這種假設的情景推到過去或將來。
英語虛擬語氣就產生了這樣一套較為嚴密的模式:把現在、過去及將來都加以“過去化”,即與現在事實相反,條件從句就用動詞的過去時(be的過去時用were);與過去事實相反,條件從句就用動詞的過去完成時;與將來的情況相反或實現的可能性極低時,從句就用動詞的過去時(be用were)或用should/wereto加動詞原形來表示。
有些虛擬語氣,從中國人的思維角度來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
IwishIwereabird.我但愿我是只小鳥。
這顯然與事實相反,在wish后面的賓語從句中使用虛擬語氣,我們認為無可非議。
但有些英語句式使用虛擬語氣,中國學生就較難理解了。例如在表示建議、要求、決定、愿望、堅持、必要性、重要性等意思時,無論是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還是表語從句,都使用should式(古體英語使用be式),即be-虛擬式。如:
Weinsistthatameeting(should)beheldassoonaspossibte.我們堅持會議應盡快召開。
Itisessentialthateverychild(should)havethesameeducationalopportunities.
每個孩子都應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這很重要。
在這種be-型虛擬式中,當事人想暗示的情況雖然不一定發生,但假定真的發生了這種情況的話,就成了一種固定格式,不再帶有任何委婉意味,以致下命令也要使用這種固定格式。如:
Thecommanderorderedthatallcivilians(should)beevacuated.司令員命令全體平民撤離。
should作為情態動詞表“應該”時,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如:
Youshouldnothaveconcealedthematterfromme.
你本不該把這件事瞞著我。
表驚奇、惶惑、懷疑、意外、遺憾等意思時,也使用虛擬語氣,中國人對此亦頗感費解。如:
Iwondersuchamanasheshouldsucceed.
我真奇怪他這樣的人竟然會成功。
這類句式為什么也用虛擬語氣呢?原來這是表示雖然這些事情都屬事實,但當事人仍然在設想這些都是一些不大可能實現的事情,即當事人不相信這些是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漢語要用“竟然”一類副詞來翻譯。
英語中還常常使用虛擬語氣來表示委婉、客氣,如使用"would(should、could、might)加動詞原形”這樣的結構。中國學生大都知道這一用法,但其中緣由就不甚明了了。原來這類句式是要表示“假如我(或你)如何如何,你覺得怎么樣?”因而也就表示客氣、委婉了。如:
Ishouldthinkyourapproachisincorrect.
(陳述意見)我認為你的方法是不正確的。
Youhadbetterleavethemattertome.
(提出忠告)你最好把事情交給我辦。
IshouldliketoseeMr.Green.
(提出請求)我想見見格林先生。
這類句式沿用既久,已經成為表示禮貌的一種固定格式,人們早已不覺得它屬于虛擬語氣了。
另外,還有一種句式,中國學生看來非常不理解,為什么Itistimethatwewenttobed.這類句式中,定語從句也使用虛擬語氣?其實這是一種迂回曲折的表達方式。就上例而言,開始是講話人要通過虛擬語氣以暗示的方式提出理由(即事實是,我們還沒有去睡覺),而讓聽話人自己去得出結論(即因此,我們應該去睡覺了)。這也是一種沿用已久的固定格式。現在人們講話時,只把它作為一種格式,已沒有反映出上面所提到的那種復雜的心理過程了。
在使用虛擬語氣的過程中,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在現代美國英語中,虛擬語氣不太常用,多數只出現在正式文體中。這種概念一般用其他方式來表述。
第二,在if,asif和Iwish后面,虛擬語氣一般多用were(當suppose這類詞的意思與if相似時,后面也可以用were),不過was也時有出現,尤其在英語會話中,was似乎更常用。如:
Iwouldn''''tmindifheweren''''t/wasn''''tsorude.
如果他不是這么粗魯,我也就不在意了。
Iwishitwere/wasSundaytoday.
我希望今天是星期天。
值得注意的是,在較正式的文體中,Ifheweretotelluseverything,wecouldtrytosolvehisproblem.這類句式有時會用倒裝結構,即Werehetotelluseverything,wecould...,這種情況下,就不能用was了。同樣,在詞組IfIwereyou及asitwere中。我們也只是用were而不可用was,但也有人認為前者可用was,而后者則不能。
第三,在表示建議、要求、決定、愿望、堅持、必要性、重要性等意思時,其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或表語從句中,英國英語是使用should加動詞原形,而美國英語則直接使用動詞原形來表示虛擬。不過在美國英語中,這類虛擬語氣結構常用在正式文體中。在非正式交談中,美國人可能會找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概念。
第四,某些公式化語句中也可用be-型虛擬式表示祝愿、詛咒、禁止等意義。常見的有:GodsavetheKing/Queen;Longlive...;Bethatasitmay...;Heavenforbid;Godblessyou等。
第五,在非常正式的語言中(如法律文件),if和whatever后面有時用be。如:
Ifanypersonbefoundguilty...
如果發現任何人有罪……
...whateverbethereason...
……不管是什么理由……
第六,在非正式文體中,有時把一個多余的not置于表示懷疑和不肯定的詞語后面的if從句中,但是這個not并沒有任何否定的含義:如:
Iwonderifweshouldn''''taskthedoctortolookatMary.(=Iwonderifweshouldask...)
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應該讓醫生來看看瑪麗。
第七,在非正式口語體英語中,有時會把一個額外的have置于if從句中表過去(注意,這種形式的主動詞總是know),相當于過去完成時表過去動作的虛擬語氣的形式。這一說法被認為“不正確”,通常也不會出現在書面英語中。不過,這種“不正確”的用法即使在受過教育的人的談吐中也是常見的,如:
IfI''''dhaveknownI''''dhavetoldyou.(=IfIhadknown...)
如果我知道,我就告訴你了。
第八,ifIgot與ifIget,或ifIhad與ifIhave之間的區別,并不是時態上的區別。兩種結構都可用來表示現在或將來的虛擬:若用動詞的過去時表虛擬,則表示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會更小,或完全不可能、純屬想象。試比較:
IfIwinthisrace...如果我跑了第一名……(一位運動員這樣說)
IfIwonfirstprize...如果我中了一等獎……(一個買了彩票的人說)
IfIbecomepresident,I''''II...假如我成為總統,我將……(競選總統的候選人說)
IfIbecamepresident,I''''d...我要是當總統,我就……(一個小學生這樣說)
第九,現代英語可采用多種多樣的語法手段來表達虛擬語氣,如一般過去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完成時、情態動詞的過去式加動詞原形或不定式完成時等。如:
Iwaswonderingifyouwouldletmeuseyourcar.
不知道我是否能用您的車呢?
第十,虛擬語氣在現代英語中已不是一個重要的語法范疇,許多該用虛擬式的地方常為陳述語氣所替代。如用was代替were就是一例。有時,甚至還可以根據語義意圖干脆就用現在時形式。如:
IwishIwere/wasthere.我希望我在那里。
Helooksasifhewere/was/issick.
他看上去好像病了。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意識存在著分層現象。高級中學英語教師專業意識強于初級中學英語教師,初級中學的英語教師由于學歷層次偏低,多數教師往往缺乏專業基礎。甚至有部分教師存在著“半路出家”的現象,有的教師在中專或大學階段學習的不是英語專業,后期由于崗位需要才從事英語教學,這就直接導致了部分中學英語教師專業意識較低。但是在另一方面,高中英語教師的專業意識還是相對比較高的。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學校對英語教師的學歷層次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部分重點高中甚至引進了研究生從事英語教學。由于高中英語教師學歷層次的上升,多數教師在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始終從事英語專業的學習和研究,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教學技能方面其專業素質都比較高。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在對待繼續教育培訓的態度上多數中學英語教師認為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接近80%的教師認為繼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反映了廣大教師能夠認識到隨著教育飛速發展,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難以滿足教育的需要,自身素養已嚴重不足,必須通過繼續教育補充新知識,發展新技能。在具體培訓方面有超過半數的教師認為當前的繼續教育存在問題,內容枯燥缺乏針對性,方式陳舊難以引發興趣,時間集中難以形成長效機制,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激勵機制。通過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聊城城區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發展滯緩,尚未形成長效機制。在教師年齡分布上存在斷層,性別比例失衡;總體教研水平偏低,職稱和學歷兩級分化嚴重;中學英語教師專業意識存在分層現象,差異較大;同時繼續教育培訓內容方式陳舊缺乏現實效用,培訓出發點出現偏差,功利性過強。
二、措施與對策
1.思想引導,樹立教師終身發展觀
教師信念受到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的雙重影響,所以加強教師信念教育至關重要。在社會層面上應該完善中學英語繼續教育機制,并使其制度化、體系化,在社會上創造一種氛圍,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崇尚繼續教育的良好風氣。同時廣大中學英語教師也應樹立“學無止境”的終身教育發展觀,引導教師認識到任何專業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不斷調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構繼續教育體系
當前對于繼續教育形式和模式開發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體的落實上卻存在著問題。一方面要將研發成果真正的付諸于實踐。另一方面更要做到騰籠換鳥,重構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雙提高,知識更新與實際水平相協調,切實發展教師的思維與教育能力。同時,應發展多元化課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演練相結合,培養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是受訓教師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儲備,真正的擴充英語學科知識,提高解決教學疑難的能力,發展教研的能力。
3.開拓創新,構成繼續教育長效機制
關鍵詞:哲學;中職教育;對策
當前,中職教育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發展迅猛。如何將哲學跟中職教育的發展需要融為一體,讓哲學教學更好地為中職教育服務呢?筆者結合實際嘗試給予探討。
一、中職學校哲學教學的現狀
1.教學主導思想跟不上中職教育的需要
我們知道,中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哲學的教學應該實現什么樣的水平,教學內容如何安排,實施的過程中有的教師直接按照中學計劃,而有的教師則運用大專的教學計劃,沒有科學性及針對性,無法與新形勢下的要求相適應,變成了制約與影響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發展高度的關鍵因素。
2.教學模式單一阻礙中職教育的發展
中職院校中的哲學課程的目標為讓中職生學習和掌握一些哲學的基礎性知識,增強中職生在生活與工作當中運用哲學的實際能力。然而,目前中職院校的哲學課程的教學一直都是沿用以往傳統的單一性的教學形式。中職生只是依賴于課本及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喪失了該有的課程教學效率,制約了中職生的內在學習潛力的發揮,導致中職生唯有被動地去接受相關的知識。
3.教學手段落后影響中職教育的發展
目前大部分中職院校對于哲學這一課程的教學都不大關注,盡管教師為能預防中職生出現厭學的情緒,慢慢地在興趣方面使力氣,選擇的教學方法五花八門,可實際的教學成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大部分院校依然采用“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很多學校的信息技術室一直讓專業課所占用,幾乎與哲學這種公共課無緣。
二、哲學教學適應中職教育需要的對策
1.中職學校要轉變辦學理念
轉變中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應該讓學校從急功近利、只顧眼前的迷茫當中解放出來,注重哲學的教學,把單純性的技術培訓轉變成技術與職業素養兼顧的教育,讓中職生能夠終身獲益。
2.加強哲學教師的培訓
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是課程教學效率的有效保障。中職院校應該大力引入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育教學人才,以充實中職學校的教師隊伍。此外,思政教師應該定期或者不定期了解中職生實習的各個環節,掌握最前沿的市場資訊,從而增強自身的素質水平,滿足中職院校對哲學課程教學的需要。可以借助激勵性機制,以及獎罰分明的制度,對優秀的思政教師實施獎勵,而對平庸或者不稱職的教師進行批評、緩聘、低聘,同時為他們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
3.改革哲學教學模式
哲學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相關特點,更新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樹立創新的理念;借助訓練的方式來啟發中職生;選擇以生為本的課程教學方式,在最大限度上激發中職生對哲學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還可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訓進行結合。譬如游戲式、小組合作以及模擬對話等,將教和學搞得生動而有趣,給中職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中職院校還可適時地將中職生帶到社會中去磨煉,促使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讓中職生懂得認知,懂得做事,促使他們對所處的環境進行有益改造。
4.設法切合中職生的實際
大家一直將思想政治品質看作是為人的最關鍵的一種素質。哲學課的目的在于幫助中職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善于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析與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其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但是思政課一般很難受到中職生的青睞,其關鍵因素在于教師的要求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比如,現行的課文中所列出的“要點”內容通常有一大堆,如果教師照搬照套,學生勢必會反感。可是在學生面臨復雜、極富變化的現實社會時,其又非常容易生出困惑之感,需要尋求精神上的資助與思想上的引導。所以,哲學課程的教師應避免太過依靠教學參考書,而應結合中職生的實際情況,改良思政課程的要求,以方便學生將知識進行內化,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霽,肖和平.哲學知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
[2]譚英俊.哲學基礎知識[J].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11:89-92.
[3]唐君,王曉博,趙聰.國內外哲學教育現狀與評述[D].湖北工業大學,2012.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言文化;理解運用
學習任何一門外語,都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和熟識使用該語種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習慣和行為;更要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初中英語教學必須重視英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工作者更多地強調了“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培養及素質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語文化的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和滲透。同時,作為素質教育,我們在語言教學中,應盡量多地全方位體現該語言范疇的文化現象、文化特征。雖然對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齡、職業、信仰、思維等影響,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可以理解在歐美國家最常用的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些內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盡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等。但我認為仍不足夠,英語文化中,常用的諺語還很多,而適合初中學生年齡認知的諺語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常見的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語第五冊曾有過的故事,簡單涉及了所羅門這們智慧之王的故事,但這類的典故并不多見。根據年齡與接受力的因素,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多幾個常見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為了解和閱讀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heel等。另外,在英語中,顏色的運用,特別在語言中作比喻和聯想的運用是較為廣泛的。我們在教材中見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blue……,因而我們在對話中,尤其在情景會話中,可以補充更多這類的內容:如in black and white, give sb. green light, in blue mood等等。
受年齡和思維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約,委婉語、禁忌語和英語文體等在初中教材中極少出現是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樣才是有禮貌、怎樣用適應的謙辭和敬辭同樣很重要。雖然在教材中有出現,但仍要補充。尤其能結合現實中,中國人漢文化與歐美人英語文化在交往中出現的各種失誤與沖突的材料,在教科書中應有充足的安排,這樣的例子才有說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際中,我們接觸得最多的還是人,我們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國人,必須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生觀、政治信仰和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須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種人物傳記中,新舊版兩套人教版教材所選的內容都非常好。人們都總想從下面的、有積極意義和成功的奮斗經歷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華,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形象,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如: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內森黑爾,(其名言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僅僅只有一次生命貢獻給我的祖國”),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動人故事;反映有骨氣的歌唱家;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發明家富蘭克林;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現代護理制度創始人佛洛薩?南丁格爾;在叢林中因飛機失事而幸存,并頑強求生的德國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這些反映了歷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教材中應適當補充現代著名的體育運動員、藝術家、政治家或社會以至為全世界和平、發展和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的軼事。所有這些材料,給在成長時期的中學生的心靈教育起著極大的積極的作用。人們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中吸收其精華。另外,體現歐美人獨立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公平意識、樂觀主義和與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創新探索精神的人物傳記與體裁,應考慮到教材的更新和補充中去。
語言中,包含著文化領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歐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這類題材文章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并不多見。作為更深入地了解和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應參照(第二冊)等有關教材中的文章選取適當的擴充到初中的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