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9:34:4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了解傳統文化的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江西;傳統文化;復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1-0246-01
一、調查方案
調查對象:江西省南昌市各階層人群,包括老人、在崗工人、政府官員、個體經營者、學生等。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及面訪調查,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
抽樣方法:總體分層抽樣,層內簡單隨機抽樣的抽樣方法。
二、調查內容
1.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活動參與程度及喜愛程度。
2.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及實施障礙。
3.復興江西傳統文化的意見建議。
三、相關結論
(一)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當代青少年更是如此,隨著時光的流逝,現如今許多傳統文化已被人們漸漸淡忘。
同時,人們對于江西文化的活動參與也不是很多,像紅歌、戲曲等參與度還可以,但對于詩詞歌賦的活動卻很少參與,所以多鼓勵人們參加江西傳統文化活動很有必要。開展“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及實施障礙
當被問及“您未來會為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做宣傳嗎”的時候,許多人回答說“會”,可見人們對此活動持支持態度,愿意為此活動盡一份力,這就為此活動的開展增加了一定的可行性。相信在人們的支持和積極參與下,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一定能取得很好的結果,人們也會對江西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當被問及“要實施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您覺得最先從以下哪個群體下手?”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應最先從中小學生入手,從娃娃抓起,使他們從小就更好地了解江西傳統文化”。
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對于調查結果得知,部分人們對于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未抱有特別樂觀的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傳統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受其它文化沖擊、政府重視度不夠等,說明江西傳統文化復興活動的開展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為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盡自己的一份力,其復興大業指日可待。
四、意見建議
1.政府加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市民的文化建設;
2.培養大家形成對江西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發動人們主動保護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能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光大;
3.通過各大媒體(如電視公益廣告等)的宣傳,使人們對江西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4.在各大企業、高校等多開展一些有關江西傳統文化的活動、比賽,從而推進江西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宣傳;
5.開展江西傳統文化培訓拓展中心,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江西傳統文化;
6.在不改變江西傳統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注入新鮮活力;
7.進一步完善教育機制;
8.學校可以開設一門關于江西傳統文化的課程,通過老師的講解,使同學們對江西傳統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
9.父母和老師平時多加強孩子對于國家及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從小抓起,激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
五、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對于江西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了解了人們對于江西傳統文化的了解情況,對于江西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性等,也從調查結果中得知了復興江西傳統文化存在的一些困難。
隨著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江西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洪流沖擊中受到一定排擠,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現代化都必須建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上。如果說文化是整個社會的靈魂,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現代化的活水。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在保證傳統文化靈魂不變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復興江西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如同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獨立之靈魂。我們肩負著時代的重任,讓我們復興江西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為把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而努力!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若將其乘以十三億,那便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1.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抽取河北省醫學院校在讀的500名學生,其中男生284名,女生216名,年齡18~23歲。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500份,實際回收467份,有效問卷456份,有效率91.2%。
(2)研究方法。采用整體抽樣的方式向參與本次調查的500名不同專業醫學生發放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調查問卷,閉卷作答。
2.結果
(1)醫學生對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態度。大多數醫學生對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作品持一般喜愛態度,少數學生不喜愛此類作品。具體見表1。
(2)醫學生能背誦的課外古詩詞數量。能背誦課外古詩詞數量超過30篇的醫學生僅有30名,絕大部分醫學生很難將一些著名的課外古詩詞背誦出來。具體見表2。
(3)醫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超過65%的醫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僅僅為一般了解,還有14.1%的 醫學生對傳統文化不了解。具體見表3。
3.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對于古代優秀的文化作品,多數醫學生只是偶爾翻閱。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學生認為該類書籍作品晦澀難懂,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存在較大的難度。
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還包括多數醫學生很難背誦出一定量的古代優秀詩詞作品。這可能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并不感興趣,而在高中時期學習的古詩詞都是課內的,對課外古詩詞的了解非常少,加上進入大學時期以專業課學習為主,從而忽視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查發現,大多數醫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不多,這表明當代醫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部分醫學生受到現代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愿花時間了解傳統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醫學生雖然獲得了物質滿足,卻忽視了在精神方面的塑造與追求,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變化。
綜上所述,當前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現象較為嚴重,這對其日后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均會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學校應當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政府應當出臺政策扶持傳統文化建設與發展,而醫學生也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以提高自身理論水平。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培養小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上,都將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作為重點,因此,在小學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將成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手段。為此,我們應認識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促進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置,為提高小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提供了支持,同時也對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了有力的促進。為此,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解,我們應認識到其對小學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促進作用及其重要性。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如何做好傳統文化的熏陶
(1)在教學內容選取上將傳統文化作為側重點。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為了做好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學生能夠感知祖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應在實際教學中重點選取傳統文化為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做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例如:可以在教材中對涉及傳統文化的章節進行重點分析和精講多練,保證傳統文化教學能夠得到有效開展,提高教學效果。
(2)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影響和滲透。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除了要正面講解之外,還要注重影響和滲透,使學生能夠在不經意間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實現由淺入深的教學。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讓誠信伴隨我》這一單元時,可以通過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討論并續寫書中有關誠信的故事,讓學生搜集有關誠信的故事,學生講故事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聽故事,講古今中外誠信的故事,以及續寫書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無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應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應采用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影響和滲透,滿足教學需要。
(3)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在此基礎上要想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做好傳統文化的熏陶工作,就要從了解學生特點入手,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多的了解傳統文化,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進而為提升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幫助。
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如何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1)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應將弘揚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為了保證其整體教學效果滿足實際需要,應將弘揚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依據,在教學思路制定、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內容選取上下功夫,重點開展傳統文化教學,使學生能夠獲取更加全面的傳統文化知識。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應增加傳統文化的介紹,激發民族自豪感。為了實現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教學目標,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應增加傳統文化的教學比例,應對傳統文化部分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并將傳統文化作為教學重點,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應轉變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教學模式選擇中,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想實現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教學目標,就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創新,用較大的篇幅對傳統文化進行介紹,并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看,滿足教學需要,做到對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培養。
4、結論
關鍵詞:大學生 傳統文化 學校教育 提高素質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過程中融合發展起來的。弘揚傳統文化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大學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當前的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領導重視不夠。部分高校領導缺乏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因而沒有建立起制度化的教育機制,也沒有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一是部分高校忽視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獨立性,認為傳統文化是為思想政治理論服務的,只是單純地為思想政治理論提供教育資源。二是部分高校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機制來保障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認為傳統文化課可有可無,有的只是作為副課或選修課。高校教育注重學生專業課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忽視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因為大多數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多以就業、考研、公務員考試為導向,根本沒有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程的位置。三是部分高校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比較膚淺,沒有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2.教師作用發揮不夠。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而且也肩負著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因此,任課教師一定要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就是宣傳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是目前部分高校教師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不愿意承擔這門課程,愿意承擔專業課或特色課。二是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不甚了解,對傳統文化教學的方法單調,教學內容死板,不能做到融會貫通,打動學生,與學生產生共鳴。三是部分教師在傳授專業課的同時,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課程內容中,不能把傳統文化貼切合理的引入課堂。這樣的教師在課堂中沒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不能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3.校園文化建設不完善。良好的校園文化,能使大學生無時無刻感受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健康成長。然而,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績裴然,各具特色,但是還有一定的問題。一是部分高校警句名言很多,但是宣傳傳統文化的內容少,力度不夠。二是部分高校突出了地方歷史文化的特色,但非常膚淺,多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開始時轟轟烈烈,后來冷冷清清,沒有把傳統文化精神根植于學生內心,有虎頭蛇尾之嫌。三是功利化與商業化明顯,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宣傳。四是高校組織報告、征文等活動,學生從中受益,素質得到升華,但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少。
二、采取的對策
大學生是富有朝氣和充滿活力的群體,承擔著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因此,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一定要探析出一條強化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完善課程體系。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傳統文化的推廣與普及。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應將傳統文化教育提上日程,將其納入教學計劃。提高傳統文化課程的地位,加大傳統文化課程開設課時數,由選修課變為必修課或專業課。在保證傳統文化課開設的同時,增加一些包括傳統文學、古典藝術、美學、書法、繪畫等知識在內的選修課程。同時,把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也納入教學計劃,規定學時學分,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任務要求。因此,開設傳統文化有關課程,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和內容,一定會使傳統文化課結出豐碩的成果來。
2.強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戰場,是師生溝通最主要的來源。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要積極主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需求把傳統文化合情合理的引入課堂,以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這就是要求教師在平時一定要搜集有關傳統文化的資料,自己要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傳統文化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深入到學生的腦海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通過課堂教學,使傳統文化入耳、入腦,共同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使枯燥的課程生動化,抽象內容形象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目的。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一是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突出地方歷史文化的特點,自覺抵制商業化的不良傾向,建立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的建筑,凸顯傳統文化的學校人文景觀。二是利用圖書館、宣傳櫥窗、校報、黑板報、橫幅、標語等大力宣講傳統文化,通過學校廣播、社團、媒體等宣傳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時刻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三是高校可以舉辦講座、開展傳統文化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從中受益。校園文化建設是對課堂學習的升華,使大學生多渠道了解傳統文化,充實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傳統文化的素質。
4.重視社會實踐。學校應拓寬平臺,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大學生只有多渠道了解傳統文化,才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為地方經濟服務,推動文化傳承創新。邢臺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底蘊深厚,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如邢臺梅花拳、沙河藤牌陣、隆堯秧歌、邢臺太平道樂、邢臺梨花大鼓、歷史名村、南和牌坊、歷史名人、風俗軼事等。只有搭建起實踐平臺,就能使大學生進行很好的實踐與鍛煉,這樣的教育模式更能讓傳統文化根植于學生內心。
總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要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踐行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
[2]隋喜軍,趙明杰.用教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N].人民政協報,2015-3-19(8).
[3]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應對[J]. 中國青年研究,2009(7).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史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包含本民族發展過程當中的眾多優秀文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記錄著我們民族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通過對語文教學進行一定的傳統文化滲透,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體味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
2.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文化底蘊較為深厚。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的中華文化,能夠加強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3.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沖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所接受的信息內容也在不斷地擴大,一些不良文化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學生極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蝕。高中教師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提高學生對相關文化的判斷能力,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確價值念的形成。
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當中,一些語言語法的學習以及課文的學習有時晦澀乏味,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常常提不起興趣。高中語文課程通過引入一些語句優美生動的詩詞,亦或是有趣的寓言故事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傳統文化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1.引入的傳統文化內容較為單一
在現行的高中語文教課書當中,所引入的傳統文化大多是古詩詞和一些古代的文言文名篇,教師通常情況下就是對課本上的古詩詞以及文言文進行講解,不會過多的去引入其他的傳統文化內容。有的教師對課文上的詩詞所進行的講解以也只是詩詞表面意思的講述,常常忽視帶領學生去體味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當時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等,使學生感受不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常常忽視學生的情感觀念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當中的滲透并不是僅僅的局限于高中學生對相關的名句名篇的掌握上面,以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的古代詩文為案例。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進行的古詩文學習,教師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古詩文的講解,進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并通過古詩詞的學習使學生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古詩詞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進而對其產生思想共鳴。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一些高中教師仍然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面,主要對古詩文的結構特征以及語言翻譯進行重點的講解,或者是教師將自己對故事文的理解直接告知學生,缺乏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沒有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當中的精髓思想以及價值觀念和表現方法等相關方面進行學生自己的思考,忽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觀念。
3.忽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我探究
一些教師,通常一味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高中教學當中存在的滲透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者是直接傳輸教師自己的觀點,以應付相關的考試。常常忽視學生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探究和理解。有的教師甚至武斷的強加給學生自己的觀點,嚴重阻礙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較少且單一
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大多只是在高中課文當中插入一些古詩或者是古代文言文,教師通常是通過對這些詩詞以及文言文的講解,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但是這種單一的方法也只是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初步的接觸,并不能讓學生很好的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
2.教師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大多只重視對學生考試技巧的訓練,在進行語文課文的基本教學之后,常常忽視學生的深入性發展。通常就是對學生進行針對高考的模擬練習,通過對大量試卷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應試技巧,進而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根本不注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3.教師的傳承方法缺乏創新
高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當中,常常采用教師講臺上講授,學生在下邊聽,對文化傳承的形式較為固定并且呆板,缺乏創新能力。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常常會使學生對所講授的內容感到枯燥、乏味,漸漸地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動力,這嚴重的阻礙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四、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傳承主要措施
1.增加傳統文化在高中教學當中的內容
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指的是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范圍。通過對不同范圍以及不同題材的傳統文化內容的增加,如增加一些傳統文化當中待人接物方面的內容或者是增加一些人物傳奇故事等內容,進而豐富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和精髓的學習,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
2.采用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傳承方式
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例如,在對《蘭亭集序》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任務下達,讓學生自主預習《蘭亭集序》,之后以情景劇的形式再現作者寫作時的場景,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師在對古詩詞的講解當中例如《琵琶行》,教師通過對其中一些描寫書手法的講解,可以讓學生通過模仿來寫首小詩,從而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3.加強對教師相關觀念的培養
高中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以及傳承的重要時期,教師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進行一些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進而促進傳統文化在高中學生當中的傳承。加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提高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的傳承力度,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相關的教育部門以及學校,通過組織相關的內容學習以及培訓,提高高中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加強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的傳承。
五、結語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進行相關的傳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思維能力等。教師通過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在增加學習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文章通過對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傳承進行相關分析,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傳承傳統文化提供相關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珊珊.論如何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劍南文學,2011,(10):68.
[2]武育新.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