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8:28:0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西方的飲食文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在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地域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飲食文化同樣也受到了長期以來歷史的熏陶。通常中國吃是一種“共享”,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剛桌上,主人的好客的問候下,提高筷子開始他們一起“消除”板塊,場景很活潑,最后結賬爭相支付,這可能是“飲食所以請求”的結果集體主義思想,強調“關閉”這個詞是什么。這種“接近”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國在一千年前的歷史。在中國,群體文化,也就是集體主義,是主導價值觀,從“一個字,”“在這些,相依,咦,咦,等等,因為把所有的華人社區和文化。而在比較崇尚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背景下,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在聚餐時往往會人手一個盤子,點好自己喜愛的食物,不必考慮他人的喜好,再坐在一起享用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在結賬時也多采用AA制(all apart全部分開),自己付自己的。這也充分體現出了中國集體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的明顯差異。
二、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食物吃,所以吃大塊肉、整塊雞,牛肉和其他“硬食物”。和中國菜美味的調味料等材料在中國烹飪,細膩,有多達幾十個調味:許多西方人是棄兒,在中國優秀的原材料,如家禽、腳和內臟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個中國廚師的手,通過煎鹵化物和其他進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西方飲食特征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為了節省時間,但營養不能比在中國使用新鮮食物美味的食物和味道是一樣的。由于他們國家的人吃肉比中國更一般的健康:身材高大,長腿,寬闊的肩膀和發達的肌肉,但中國人一般薄,窄肩腿短,顏色黃色。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的特點,被稱為中國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圍著圓桌大家團團坐,共享一席。這是中國古代信奉的價值觀,和齒輪。美味佳肴在圓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情感溝通的媒介。有深厚的酒文化,中國人民一直有或沒有酒沒有席位。人們彼此互相敬酒,食品,食物,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的思想和解。
西方餐飲,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不是宴會的核心。該宴會的核心是友誼,通過與客人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宴會和舞蹈類比,所以它可以表示,中國宴會就像集體舞蹈,和西方宴會就像男人和女人跳舞。它也反映了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盡管中國宴會和西方宴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之間的交流,只有中國宴會更反映在梅里馬克河交流,但西方宴會更多反映在鄰近的客人之間的友誼。與中國飲食的差異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更明顯。自助餐是把食物盤子放在桌子上,按照個人愛好自由獲取食物。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需要把所有放在桌子上,也顯示了西方人尊重個性,自我。但各有各的,互相不干擾,缺乏一些中國談歡》的情調,沒有吃飯。
四、飲食的地位不同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禮記》中認為人生的兩件大事即“飲食”、“男女”。“飲食”是基本的生存溫飽問題,屬于物質需求;“男女”則是康樂問題,屬于精神需求。在中國,飲食已經是一種幾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舉足輕重的東西,這也反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它所代表的含義和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們在寒暄時“你吃了沒?”,把職業稱為“飯碗”,思維是“咀嚼”,經驗被稱為“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是稱為“醉”,常見的名字“常態”,容易叫“一塊蛋糕”,飲食對人的影響不僅局限于廚房里的桌子,但項目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吃在表單包含豐富的心理和文化意義以及人們的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為了獲得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所以“吃”也是各種各樣的理由。出生要吃、滿月要吃、周歲要吃、升學要吃、結婚要吃、升職喬遷要吃,六十、七十、八十大壽要吃的觥籌交錯,而且要大張鑼鼓、歡天喜地地吃,甚至去世了“紅白喜事”中擺酒也是必不可少得程序,而這時吃也漸漸流于形式,它的社會意義超過了其現實意義。
而西方人則簡單得多,飲食僅僅作為一種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際方式,并沒有那么豐富的社會意義。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將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劃分為五個層次,飲食則被劃分在第一層,即作為人類的最低級的需求,在此之上還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西方人僅僅認為吃只是為了基本的生存,吃了才有營養工作和生活。飲食在西方同樣也作為一種交際方式,但“吃”在交際過程中所承載的“使命”就少得多,吃多半為了感謝他人的優質服務或為慶祝一筆交易的順利,單純是出于禮節上的需要。
五、飲食的氣場不同
在這一點上,中國人顯然比西方人要復雜的多。中國人也許最講究氣場的,對于設宴吃飯,主人的真實心態永遠不是大家有沒有吃飽,而是餐桌上的排場夠不夠足,夠不夠氣派,只要給自己掙足了面子,這餐飯的目的便達到了。菜肴更加豐富,更珍貴更能體現主人的好客和客人的身份,和食品的數量將大大超過主機和客人可以使用,否則就不足以顯示主人的好客。這可能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結果,”馮生活廢物,熱情好客。這種“講排場”的習慣。而大多數西方國家則沒有這種觀念,他們認為飲食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解決人的溫飽,吃的形式和內容以是否吃飽、是否營養健康為標準。在美國,朋友之間聚餐則采用大家“湊飯”的形式,即每個人帶一兩個自己覺得不錯的、有特色的菜,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比如一個人帶些印度菜、一個人帶份比薩餅、另一個人則帶些中國的廣東菜,主人則提供一些簡單的小菜酒水和甜點,大家就這樣聚在一起分享豐富的菜肴了。可見,西方人吃一樣的機會交流和聚會,是一個機會回顧舊的友誼,結交新朋友,和訪問信息,吃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會去狗和互相競爭。所以在西方宴會,主人會盡力營造出輕松、和諧、自由的氣氛,充分利用宴會的機會來促進大家的交流。
綜上所述,中西飲食存在的差異但具有相對性。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際、多樣性的飲食文化增加了互補性和兼容性。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的飲食文化碰撞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將會出現新的特點,產生新的變化。它會更加幫助一方面中國飲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不斷完善發展,始終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將促進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發展。(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于興興,郝愛娟.《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2]陳潔.《得心應手――西餐禮儀》.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3]Martin Boyle.《英國原來是這樣》,外文出版社,2009.
關鍵詞: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飲食文
飲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極具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普遍,飲食文化也跳脫了廚房和餐桌的限制,成為關乎社會、經濟、政治、倫理、藝術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強。本文立足于思維方式差異,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研究,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雖對立,也極為矛盾。東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兼備,只是因地域、文化、歷史、宗教、生活習慣的差異,使他們各有側重。縱觀西方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國飲食則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營養與美味,各有側重
理性思維層面下,西方人更講求飲食的科學性及合理搭配,其飲食文化普遍基于營養的科學論證形成。其通過飲食搭配,實現營養的均衡。他們更善于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進行食物配給。他們更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當他們食用牛奶、面包、香腸、蔬菜時,普遍關注食物的脂肪、熱量、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以及是否能夠對這些營養進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無副作用等。相較于營養,中國飲食更講求美味。無論是食物的原材料、調料,還是菜品、做法等,都極為豐富。例如,中國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這些烹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夠健康。但是,因為對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國飲食更具藝術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飪過程的規范性和隨意性
西方人的飲食,講求科學和營養,其烹調過程極為規范、考究。食物烹調過程中,主料和調料的應用都非常精確,而烹飪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而中國飲食則極具感性特征,無論是食物的搭配,還是調料的使用,都很自由、隨意,富有創造性。在中國,川菜、粵菜、東北菜等各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味。哪怕是同一菜系中的同一種菜,在配料的使用和搭配上,也會因廚師的習慣和喜好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也會因季節、場合、用餐人特點、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對烹飪過程和材料搭配等進行調整。而中國廚師也會在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給予自身充分的發揮空間,這并不會受到食客的抗議。因為中國人對飲食的評判極為寬容和隨意,受個體喜好的影響[1]。
二、綜合性與分析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的區別在于前者講求整體性,后者講求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加綜合,更傾向于依從整體,對事物的特性進行觀察。而西方人更側重于分析性思維的應用,注重個體特性。因思維層面的差異性,使中西方飲食文化,無論是味道搭配,還是餐具選擇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飪和食用,更講求整體性;西餐則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國飲食以味道著稱,中國人追求味覺層面的享受,自內向外,進行整體性調和。具體實施方法是食物經加熱和烹飪之后,本來的味道、加熱之后的熟味、添加調料和輔料之后的調和之味進行融合,互為補充和滲透,實現味道在食物內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則比較簡單,其很少將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而是側重于對食物搭配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過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實施方法是對各種食物和配料分開烹調,然后在餐盤中予以搭配。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點,互不干擾,味在其外。多是將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調味的醬汁。以法式羊排為例,一邊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邊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對比鮮明,味道各有不同。其顯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維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必備元素。它看似簡單,卻具備夾、撥、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極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務于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功能比較多,可用以對牛羊肉進行宰殺、解剖和切割,食物燒熟之后,兼做餐具。與繁雜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簡單、大方,體現出了“以和為貴”和“綜合統攬”的獨特韻味。依靠一雙簡單的筷子,中國人便能夠嘗遍各類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過程中,極為具體,各類菜品所應用到的餐具也極為講究。例如,吃肉時,所用的刀叉略寬,吃涼菜所用的刀叉細長。倘若刀叉橫放,表示其是為飯后點心準備的。西方飲食過程中,刀叉類目很多,使用不當,會顯得極為失禮。中國飲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滿漢全席,一雙筷子便可解決。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國人講求綜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維習慣[2]。
(三)分餐制和會餐制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分餐制和會餐制。中國宣揚的是會餐制飲食文化,無關乎人數的多少及何種目的。進餐者圍坐在一起,共用一桌,其反映出的是漢民族的大團圓文化。在這樣的飲食氛圍中,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勸菜,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互相尊重和禮讓等,一脈相承。分餐制在西方的盛行,與西方人講求的個體性思維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西方,無論家庭聚餐,還是賓客宴請,都采用該種方法。用餐者依據自己的個體喜好,進行菜品選擇。上菜之后,每個的面前擺放一個屬于自己的盤子,各吃各的,自己依據喜好,隨意添加調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更換第二道。該種飲食方式,干凈衛生,但是過于冷清,沒有營造出一種溫馨歡樂的飲食氛圍。當前,西方自助餐,也是變相的分餐制,有助于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講求的是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該種飲食方式,與西方以個人為本位,崇尚自由,注重個性的民族特點相一致。
(四)餐桌禮儀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中,餐桌差異主要表現在西方人喜靜,中國人喜動。中國人將飲食作為人生一大樂事,講求排場、熱鬧和氣氛等。無論是主人,還是賓客,在餐桌上都相互勸酒、讓菜,滔滔不絕,盡情的享受美味佳肴。以這樣的餐飲氛圍,來體現主人的熱情和好客,而食客的開心和歡快也是源于內心的。該種“鬧”的氛圍,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溫暖、團圓等。西方人之所以在餐桌上比較安靜,與他們所秉承的文化禮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他們在餐桌上安靜的吃自己的盤中餐,無論是喝湯,還是吃菜,都不會發出過大的響聲,均細嚼慢咽。進餐過程中,與左右的客人進行交談,但是也要兼顧餐桌上的其他人。交流的聲音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小,要確保對方能夠聽見。咀嚼食物過程中,禁止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咽下口中食物之后,再做回答。西方人在交往過程中,不同于中國的一團和氣,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獨立性很強。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意義
飲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內容。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能夠幫助人們對西方風俗文化特性具備全面的認知,并對自我飲食文化特性進行總結,汲取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優質特性,用以對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不足進行補充,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發展[3]。飲食是對社會和文化轉變最直觀的體現,主要取決于人們對各種口味的認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飲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發展脈絡,且具備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對外來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鑒,使自身得到不斷豐富。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主要根源于其思維模式,它不會隨著歷史的沿襲而發生改變。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將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為主要價值取向,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滲透和融合,最終創造出相輔相成,互為合作的文化精神,實現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方式對飲食文化的影響極為明顯。中西方的社會背景、文化差異和交際需求等,決定了它們的飲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國人注重感性思維,而西方人則更偏重于理性思維,前者講求美味,烹飪過程隨意,而后者則更注重營養的搭配,烹飪過程極為規范。中國飲食文化中體現出的是綜合性思維模式,西方飲食文化則是對分析性思維模式的彰顯,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體現。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影響,以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卜佳.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2(15):50-51.
[2]戴躍儂,陸涓.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之跨文化比較[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2(06):77-81.
關鍵詞:飲食文化 廚房設計 飲食習慣
一、引言
人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約兩百萬年前,飲食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能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廚房的設計就更為重要,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及操作者的使用習慣是衡量一個廚房設計好壞的標準之一。
二、飲食文化的內涵
飲食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包括飲食的材料、制作工藝、飲食方法等,還包括文學藝術、思想道德、風俗習慣以及對歷史的傳承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內涵。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包括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飲食文化也不例外。物質層次是最基本的前提,包括飲食結構和飲食器具;行為層次包括烹飪技術、器具藝術、食物儲存和運輸方法等;精神層次作為文化的最高層次,包括飲食習俗、飲食觀念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等。
三、廚房的來源及其基本功能
廚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不同時期的演變功能也變得更為多樣化、合理化。最初原始人將天然洞穴作為居所,以野菜野果為食。氏族社會以后,發展為半穴居,半穴居的房屋正中央一般都會設有火塘,空間內部沒有隔離,生火會導致煙氣彌漫整個空間。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出現爐灶處于房屋一角的住宅,將火塘改良砌成灶頭,房間變得更加干凈衛生,但是此時的廚房并未真正與其他空間隔離開。社會的不斷發展到獨立廚房的出現,既能較大限度地儲存食物,也減少對其他空間不必要的干擾,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現代社會造就了開放式的廚房,廚房的各種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人們對廚房油煙的排放、儲物空間的設計以及采光問題都妥善的處理,操作臺面的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以及操作習慣,廚房空間干凈整潔舒適,能最大限度地為人所用。
廚房的基本功能:烹調、洗滌、儲存
四、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國家倡導理性、健康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在乎所攝取食物的營養價值,通過食物來獲取身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他們更青睞操作簡單直接生食的水果蔬菜沙拉、吐司、罐頭,一方面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食物的營養。
中國人追求的則是感性、藝術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認為食物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它更像是一門藝術,能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中國人對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考慮食物帶給人的營養,還注重食物的色澤、鮮香。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中國人主要采用炒、蒸、煮、炸、烤、燴等多樣化的烹飪方式。中國菜品種多樣,操作復雜,注重食物帶給人味覺和視覺的藝術性的雙重享受。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方式講究科學衛生,在用餐方式上采用分餐制。自助餐是西方較為廣泛采用的宴請賓客的方式之一,在待客時將所有的食物陳列出來,客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自由進食,各吃各的,互不相擾。
中國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熱情好客、彬彬有禮,飲食方式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無論是宴請賓客還是日常飲食,人們圍著桌子坐一圈,菜擺放在正中間,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夾取食物進食,在吃飯過程中可以相互交談,增進感情。
(三)烹飪過程的差異
西方人做任何事都強調認真規范,做食物也不例外。任何一次食物的制作,都必須相當的規范和嚴格。所需食材、調味料的分量都必須精確到克;操作過程的順序都不能顛倒;操作時間也嚴格要求,每次做的食物給人的味覺和營養幾乎都是相同的。
中國人烹飪的操作過程具有隨意性,根據廚師的個人喜好和習慣選擇放調味品和食材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地方做菜的味道和方式不一樣,同一地方的不同廚師做的菜肴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兩次做同樣的食物,也不可能味道完全一致。
五、中西方廚房設計的區別
處在不同國度、地域等背景下人們的飲食文化各不相同,廚房設計理應有所差別。下面從布局、功能、陳設幾方面出發,分析中西方廚房設計的區別。
(一)布局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營養,喜歡生食海鮮、蔬菜等,盡管也有炸、烤的食物,但是制作過程極其簡單,西方的廚房大都采用開放式的設計,廚房與客廳相連,并不需要設置專門的餐廳。一般在廚房的中間會設有料理臺,料理臺既能烹飪操作又兼有就餐的功能。中國人更偏愛煎、炸、炒、煮的食物,在燒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油煙,開放式的廚房會污染客廳和餐廳,中式廚房基本采用封閉式的設計。廚房與餐廳隔開,餐廳與客廳相連。中國人的餐桌一般選用圓桌,圓桌意味著吃飯人的身份不分尊貴卑賤,這也與中國幾千年來流傳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分不開的。
(二)功能的不同
西式廚房采用開放式的設計,與客廳相連,具有較大的占地面積。家庭主婦在廚房可以邊制作食物,邊與客廳里的家人聊天,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同時能帶給人無比的輕松和愜意感。西式廚房不僅僅是傳統的制作食物的地方,兼有休閑、娛樂、聚會等諸多功能。相對于開放式的廚房而言,完全封閉的廚房的功能就顯得較為單一。中式廚房的空間比較窄小,占地面積只有十來平方米,有的甚至只有幾平方米。小空間緊湊而有序,不可能有其他多余的功能,所以僅限于烹煮食物。
(三)陳設的不同
西方人的廚房面積較大,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裝飾。在墻的拐角處可設計置物架,隨意擺放裝飾品、小擺件,墻上安置一臺壁掛電視,在忙碌做飯的同時享受這份環境給人的輕松感。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的飲食方式,需要很多刀叉盤子等餐具,西式廚房會在墻上設壁柜,料理臺下同樣也能設置成柜子充分利用起來。高科技的電氣化產品在西式廚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烤箱、西式煤氣爐灶、面包機、洗碗機等小家電應有俱有。然而在中式廚房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灶具、鍋等大型廚具來進行烹飪以外,小型家用電器并不多見。廚房的操作臺面上擺放的都是一些很實用的東西,具有裝飾性的小擺件幾乎沒有。中式廚房的占地面積很小,再放置一些不實用的東西,會使廚房看起來雜亂無章。
六、現代廚房設計的原則
西式廚房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是必須以滿足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前提,在西式優秀的廚房設計案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完善當代中國廚房設計之不足,使現代廚房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一)結構多樣化
設計是人類有目的的行為,滿足人們的需求才是設計追求的目標。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廚房的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廚房不再是個完全封閉式的空間,而是能像西式廚房一樣是開放式。對于面積較小的廚房空間我們可以將其設計成半開放式的,通過推拉式的藝術玻璃窗將廚房和餐廳隔開,烹飪時將隔板拉上,防止油煙排入客廳臥室污染其他室內空間,不用時再將隔板收起,形成一個通透的半開放式的廚房形式,既美觀又寬敞。而對于面積較大的廚房空間,我們可以采用大廚房套小廚房的格局,也能達到西式廚房開放式的效果。將廚房與客廳中間的墻體打掉,在原廚房的角落處封閉一塊小烹飪區域,其余空間與客廳相連,既有效地隔離了油煙,又采用了開放式的形式,中西合璧,何樂而不為呢?西方那種完全開放式的廚房用在我們國家確實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是設計師只要注意觀察,多動腦筋,靈活設計,西式廚房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
(二)材料綠色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型化學合成的裝飾材料推陳出新,新材料的新樣式和新特點很容易被設計師們接受,但是化學合成的材料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有機污染物,對人體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特別是在廚房這個制作食物的地方,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化學材料的使用,選擇一些綠色化、環保化的材料,才能將對人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在設計時,可以選擇用自然的木質材料,不銹鋼、鐵等金屬材料,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另外還要考慮材料的防潮防火防滑以及耐熱性,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健康舒適的綠色廚房。
(三)色彩協調化
廚房在色彩的選擇上應該盡量做到簡潔、協調,墻面一般采用白、灰、銀等基本色,利用色彩帶給人的冷暖感覺,在基本色的基礎上加入藍色等冷色,令人感到清涼舒適的同時,也會讓廚房顯得清潔、衛生。廚房的地面顏色則可選擇耐臟的深灰色系。另外可在廚具等物件上選用一些亮麗的襯色,不會使廚房看起來太壓抑沉悶。總之在選擇廚房的色彩上,應盡量做到簡潔為主,再充分利用各種色彩的特性,發揮其更大的功能性價值。
(四)廚具現代化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電器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現代化高科技的廚房電器相繼出現。現代化的廚房不但可以減少主婦們繁重的家務,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環境污染。現如今一些廚房小家電已經為人們所用,例如,電磁爐取代了煤的使用,減少了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對空氣造成的污染。抽油煙機代替了鑲在墻上傳統式的排氣扇,既節能減少了污染又方便清潔。然而僅僅這些是不夠的,在廚房中應加大小電器的使用,電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給人們提供方便。冰箱、電飯鍋、洗碗機、微波爐的儲放位置應根據個人使用習慣,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們開啟、使用,在使用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電器的安全性。
(五)比例尺度科學化
在學習西方優秀廚房設計案例的同時,也需要考慮中國人自身的特點。例如,操作臺面的高度、尺寸等都需要符合中國人的身高。操作臺高度一般為800mm-850mm,臺面寬度為760mm左右。廚房的布局也應嚴格按照中國人的操作順序來設計,儲藏區、洗滌區、調理區、烹飪區,各個操作點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讓操作者使用方便,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另外,廚房的通風、排煙技術處理不好,直接會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通風、排煙的處理也是設計師們需要重視的。就目前而言,除了自然通風以外,另外一種最有效的排煙途徑是安裝抽油煙機。為了保證抽油煙機的安全和效率,抽油煙機一般安裝在爐灶上方距離臺面的高度為800mm左右。一個比例尺度合理化的廚房才能大大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
七、總結
食物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來源。一個優秀的廚房設計除了要遵循以上這幾個原則外,還需要考慮通風、照明、操作臺的順序以及高度甚至后期的配飾等。總之,不管是中式還是西式的廚房都必須做到以人為本,滿足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為前提,那樣才能發揮廚房的最大效用價值,帶給人們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廚房環境。
參考文獻
[1]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N].文匯報,筆會.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也出現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影響深遠,占據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達的食品工業,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飲食的內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飲食的營養,制作飲食較為規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現,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現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宴會飲食文化;差異;交流
由于中西方在社會歷史、地理位置、體制網絡、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不盡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飲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飲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著重論述中西方國家在宴會禮儀中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飲食文化中宴會禮儀的具體表現及形成的原因。
一、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這就使得鄰里鄉親生活聯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時他們喜歡就餐時有熱鬧的氛圍,所以在飲食宴會上他們喜歡聚食制,這種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傳下來,也是中華民族重視親屬血緣關系和家族觀念在飲食中的體現。西方人是以肉為主的民族,是同各種野獸打交道,所以必須具備強悍的體魄和進攻性的性格,必須與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喜歡冒險、開拓、沖突;而中華民族是以谷類為主的農業民族,其對象是土地和農作物,他們需要的不是進攻和兇猛,而是在耕作時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們的性格必須傾向于平和閑靜,他們必須與自然和平相處,所以他們安土重遷,固本守己。
(二)社會體制網絡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國家政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政府下的各種不同的制度也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中華民族是社會主義國家,他們看重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飲食上就形成了“飲食所以合歡也”的集體主義思想;而西方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看重的是個人主義的力量,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這也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礎。
(三)價值觀信仰的原因。在中國,自古流行以左為尊,古籍《易經》中就有“男為陽,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而且加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行為標準。總之,在中國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以左為尊作為安排座位的標準。在西方的基督教傳統里,右具有積極主動的含義,左則是被動消極的:右意味著未來、善,左意味著過去、惡。所以在西方左邊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說,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邊,而且人們通常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是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
二、宴會差異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飲食內容的差異。西方人在飲食上多是肉類和乳制品,如牛肉、雞肉、豬肉、羊肉、魚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則作為輔食或配料。而中國自古以農業文明占主導地位,在飲食內容上,以糧食作物為主,輔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類,植物類菜品在飲食結構中占著主導地位.據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 比西方多6倍(萬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異。由于中國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反對侵略,而且喜歡使用熱騰騰的食物,由此中國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導熱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溫文爾雅,極少出現一些不雅動作,對待食物是相當溫柔。相反,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和樂于冒險,喜歡實用肉類,所以必須使用刀叉等比較鋒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異。傳統的中式正式宴會采用圓桌,因為中餐的上菜方式,圓桌可以更好的照顧到每個人夾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會坐在正對門的地方,為的是看到客人及時作出迎接的準備。通常最重要的客人會安排到主人的左手邊,第二重要的客人則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邊,以此類推。相反,在西方因為菜品不是很多樣,多采用長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會分別落座在長桌的兩頭,男主人在正對大門或是包房入口的一頭,女主人則在背對門的那頭。男主人的右手邊第一個位子為女性第一主賓客,而左手邊為第一個位子為男性第二主賓客;女主人右手邊的第一個位子為男性第一主賓客,左手第一個位子為女性第二主賓客,以此類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證就餐時對面一定是異性,左右兩邊也是異性。
(四)出席時間的差異。準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遍適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參加宴會時,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中西方人在出席時間上的差異也表現得較為突出。在中國宴會中,時間的多樣化模式使客人更傾向于“遲到”,往往在規定時間的半小時之后到達。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在西方國家中,各種活動都會按照預定的時間的時間開始,宴會要求參會者準時到達,否則將被視為沒有禮貌,是對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極大不尊重。
(五)進餐禮儀的差異。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國人們喜歡坐在一起進餐,共同夾一個盤子里的菜,所以當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嘴時,才表示宴會開始,即客隨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 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還要招待好客人,時不時要給客人夾菜,詢問客人的需要還要勸酒勸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西方人們習慣各點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們也會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實用。在飯店聚餐時候人們認為是公共場合,所以整個進餐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交談要輕言細語,不高聲喧嘩。而且在宴會上不但要衣著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并要求坐姿要端莊。其次,進餐時不能發出不悅耳的聲音。
總之,研究中西飲食文化中宴會禮儀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會飲食特點,同時也總結我們自己的宴會飲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汲取一切先進的觀念,摒棄我們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們的飲食品質。中國飲食應積極吸取西方飲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飲食結構合理,營養搭配均衡,同時在參加宴會時應該做到準時。
【參考文獻】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2]卞浩宇,高永展.論中西飲食丈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