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農業資源與環境范文

農業資源與環境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6 08:27:4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業資源與環境,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農業資源與環境

篇1

四年以上工作經驗 |女| 27歲(1988年9月3日)

居住地:揚州

電 話:136********(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

公 司:XXX環境與能源學院

行 業:學術/科研

職 位:科研人員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農業資源環境

學 校:揚州大學

自我評價

熟悉環境監測的相關操作步驟,能操作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氣相色譜儀等儀器。熟悉環評的理論知識,能進行基本的報告的編寫。性格開朗,待人友善,積極參與各類集體活動。專業知識良好,自學、動手能力強,熟悉SAS-JMP,曾組建并管理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實驗室。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 學術/科研

目標地點: 江蘇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科研人員

工作經驗

2012/8—至今:XXX環境與能源學院[2年]

所屬行業: 學術/科研

環境與能源學院 科研人員

1.參與環境工程實驗室建設土建工程的招標和施工管理;

2.負責環境工程實驗室安全、實驗學生管理、實驗室儀器試劑采購、實驗室大型儀器管理和項目實施等工作;

3.參與環境工程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招標工作。

2011/8—2012 /8:XXX生物研究有限公司[ 1年]

所屬行業: 學術/科研

植物生理系 科研人員

1.研究光信號在擬南芥葉綠體類囊膜上的轉達;

2.研究葉綠體信號識別體之間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并成功篩選到功能基因;

3.熟練掌握了各種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和蛋白生化技術;

4.運用細胞生物學技術進行了重力信號鈣離子在玉米根尖柱細胞中轉達的研究;

5. 為分子細胞生物學雜志編輯和篩選稿件。

2010/8—2011 /8:XXX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1年]

所屬行業: 制藥/生物工程

研發部 藥物發現信息學研究員

1、參與公司的化藥和保健食品研發;

2、結合化學信息學軟件,開發多個藥物信息研究數據庫;

3、設計、鑒別、優化小分子抑制劑;

4、數據分析開發QSAR模型,進行小分子毒性預測;

5、負責客戶技術咨詢,協助解答客戶問題

教育經歷

2006/9 --2010 /7 揚州大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本科

證書

2009/6 大學英語六級

2008/12 大學英語四級

篇2

接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農業生產也是同樣的問題,只有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加強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結合,才能使農業資源得到持續性的發展。 

一、影響農業資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農業資源浪費。目前我國的農業在生產時沒有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資源等大量的浪費。比如現在比較關注的農作物焚燒問題,在農作物收割之后,農民在留足保證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對于多余的農作物秸稈就會采用就地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對大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實農作用的秸稈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稈可以加工成為飼料及有機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編制工藝品、培養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飼料等等。 

(二)農業生產對水源造成污染。現在的農村都會利用化肥和農藥來提高農作用的產量,而這些物品的使用會滲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對其造成污染。有數據表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會被農作物吸收,將近一半的量滲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凈功能缺失,人們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對人身體造成傷害,有關調查顯示每年約有千萬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響生物多元化,生態平衡失調。隨著人類發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積越來越大,而這些耕地面積都是毀林墾荒得來的。大量生態植被遭到破壞,導致很多原來在林中的動植物沒有了棲息之地,當地的生物多樣化受到破壞,直接影響了生態的平衡,打亂了生態系統的內部運作。生態系統受到影響,最終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脅。 

二、農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和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建立相關法律法規。現在農業生產時存在資源嚴重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必須要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農業生產進行強制性的控制和規范。通過法律手段來達到讓農民采用綠色生產模式的目標,讓環境得到保護,資源持續發展。 

(二)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只有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才能讓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協調發展。而法律手段只能減少農民對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想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就要將經濟、生態和農業生產有效的結合起來,發展新型的農業模式,“有利可圖”才能讓農民更愿意使用這種生產模式,使環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養魚模式,以遼寧試點調查為例,下面的數據能夠立體的體現出稻田養魚的經濟優勢: 

從表格我們就能看出水稻養魚模式在經濟方面的優勢,收入增加農民自然愿意選擇這種形式。而且水稻養魚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還能促進農田生態環境的優化。因為要養魚,所以農田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高加固田埂,開挖溝渠,這樣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對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幫助,而且魚還會吃掉蚊子等蟲子的幼蟲和螺類降低病蟲害發病率,養魚模式可以有效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農業生產經濟循環發展,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相結合。農業生產經濟循環發展就是指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將農作物再利用、再循環,將農業資源有效利用起來,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現在農作物再加工的技術都很成熟,可以利用這一點將農作物深加工,比如將玉米壓榨成油脂品,還可以將農業廢物利用起來,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廣,可以加工成工藝品,還可以制作成有機化肥使用到農田之中。農民不會再燒掉它們,這樣就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了對環境和空氣的污染。 

篇3

 

世界農業發展具有輝煌的文明歷史。19世紀中葉,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推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發展現代工業,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為農業的騰飛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各國都在致力于經濟建設、社會與科技發展,農業環境保護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世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實現高度工業化模式的農業,主要是依靠石油為動力的大規模機械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方式與發展途徑。這是一種依賴大量的工業產品(化肥、農藥、殺蟲劑、機械、燃料、灌溉電力等無機能量)從農業外部投入,用高耗能量來換取高產量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增長模式。由此人們把這種現代農業稱為石油農業,又叫現代常規農業、黑色農業等。石油農業沒有或很少考慮生態問題,其較高的投入相對于比較價格(與工業品比較)較低的農產品來講,經濟效益也不是石油農業的追求目標,它主要追求的是農產品生產數量的最大化,以滿足人類對食物等數量的迫切需求。

 

隨著石油農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它危害生態環境及其經濟和技術上的弱點也暴露得日益明顯,必然促使人們尋找新的農業生產方式,來克服石油農業模式的負效應,以期采用新的先進農業生產方式代替石油農業模式。于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農業發展模式思潮,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試行了多種多樣的新的農業生產模式,這些模式被統稱為“替代型農業”發展模式,其中較有影響的有: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持續農業等。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經濟規則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推行,主要是亞洲等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認識到發展“農業產業經濟”對本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增強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等關注農業經濟效益的目標,這就對農業和農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產品的標準化、有害殘留物質的限制等等,一些新的農業發展思路逐步萌芽,綠色農業作為一種先進的、代表生產力要求的、符合農業發展方向的生產模式出現了。

 

在中國,“綠色農業”是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在2003年10月召開的“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來的,同時建議建立區域性“綠色農業”組織--“亞太地區綠色農業聯盟”,開展國際合作,推動“綠色農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這一倡議得到與會各國代表和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的贊同。 會后,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成立了《綠色農業基本理論的研究與探討》課題組,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學者參加,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軟科學重大研究課題和中國科學院農業項目,開展了“綠色農業”的研究。

 

關于綠色農業與農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

 

綠色農業的內涵,是指在總結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以及諸如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等系列替代農業的成功經驗和弊端的基礎上,以促進農產品安全、資源安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改善整體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汲取人類農業歷史文明成果,遵循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依靠先進科學技術,達到人與自然協調,實現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協調統一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因此,綠色農業與農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是相互關聯有機統一的。

 

1.綠色農業是一種采用“資源節約型”的利用方式。一方面,受多種因素制約(例如: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動植物品種的產量水平,要素投入的多少以及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等),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率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另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農業生產用地、用水和用能等。綠色農業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土地、水和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利用,不以掠奪自然資源為代價,并且在生產方式上具有公平、協調、和諧的可持續性,即當代人的財富積累不危及后代的生存與發展。

 

2.綠色農業是一種采用“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綠色農業通過改善整體農業生態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完好,實現農業與生態和諧共存與發展。

3.綠色農業生產的是生態型、環保型、營養型的優質安全農業產品,農產品無公害、無污染和無殘留是其重要特征,包括了“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

 

4.綠色農業是一種在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更注重科學技術、管理體制和制度的創新、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5.綠色農業是一種達到人與自然協調,實現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促進的農、林、牧、漁、工(加工)綜合發展的施行標準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資源節約

 

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

 

1.發展綠色農業是實現農業“資源節約型”利用的最有效方式。綠色農業不以掠奪自然資源為前提,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土地、水和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利用,并且在生產方式上具有公平、協調、和諧的可持續性,發展綠色農業是實現農業“資源節約型”利用的最有效方式。

 

2.發展綠色農業是實現農業 “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的最佳路徑。綠色農業采用“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完好,是實現人與自然、農業與生態和諧共存與發展的最佳路徑。

 

3.發展綠色農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的重要舉措。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所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造成食品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當使用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致使農產品藥物殘留及有害物質超標。發展綠色農業首先強調的無公害、無污染和無藥物殘留的安全農產品,發展綠色農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舉措。

 

4.發展綠色農業是促進農業科學技術運用和管理創新的催化劑。發展綠色農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從育種、栽培、加工、倉儲到運銷等各個環節要求嚴,成本高,僅靠農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夠的,而且,綠色食品加工也需要先進的工藝和設備。目前綠色農產品生產的配套技術研究和運用還存在許多問題,缺乏全面的質量管理,營銷網絡和市場體系滯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暢,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但全社會都認識到了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性,而且不少地方發展綠色農業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必將催化農業科學技術積極運用、管理體制和制度的創新,促使綠色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5.發展綠色農業是突破綠色壁壘、增強農產品出口創匯能力的重要手段。農產品質量問題成為我省農產品出口難以跨越的綠色壁壘,通過發展綠色農業是突破綠色壁壘、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加農產品出口創匯收益的重要手段。

 

6.發展綠色農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良好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是以“綠色農業”為前提,不能是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為代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綠色農業”能大力促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包括建設綠色生產基地、興辦綠色加工企業、建立綠色流通通道等),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和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生產值的比率,建設整潔的村容和文明的鄉風,加強管理的民主,增加農民收入,加速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及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建設進程,從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良好的基礎。

篇4

1.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由淺入深,先基礎再綜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隨教學過程的推進而不斷加深遞進和拓展延伸,以整體、綜合的科學思維方法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環境監測與評價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環境科學概論和環境監測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夯實學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專業特色課激勵學生提高應用素質能力,挖掘環境規劃與將管理專業教育課內涵拓寬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體系,突出農業環境污染、監測、評價與管理體系的教學系統性,優化課程群教學模式。本課程群既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內容,也有實踐性強的實驗內容,在教學上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打破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移到注重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促進學生個性與才能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上來,建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新課程體系,突出農業環境污染、監測、評價與管理體系的教學系統性。

2.突出課程群實踐定位,通過調整實驗和實習教學內容,優化實踐體系,強化教學過程課程群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環境監測與評價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才,重在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故突出了課程群的實踐定位,通過調整實驗內容和優化實驗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走知識理解提出問題實際操作總結分析實習應用深化學習的路子。

3.以科研帶教學,積極指導與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完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復合生態體系。這突出了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地位,課程組老師依據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礎,積極指導與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研究與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二、課程群框架

農業環保類專業中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是農業與環境科學的交叉,主要研究運用環境監測技術和有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防治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以宏觀層面的農業環境問題為出發點,強化“農業與環境監測”、“農業環境評價與管理”等基本理論,結合農業、環境科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學和環境管理學相關知識,系統地打造以保障農業環境安全為核心的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教學組織上,加強主干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聯結、遞進與層級關系,減少重復與交叉的內容。課程群建設以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增加教學效率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建設中的特色辦學為目的,通過將相關的課程科學地整合,產生新的課程群,從而優化教學資源,實現課程建設的規模效應,強化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方面應用與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包括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監測實習、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規劃與管理6門課程。環境科學概論課程和環境檢測課程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綜合特色課,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教育課,環境監測實驗和環境監測實習課程是本專業的實踐基礎技能培養必修課。課程整合優化后,將系統優化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以基本技能為著力點,技術應用為主線,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實踐教學,利用環境監測實驗分成模塊化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以知識為本位確定教學內容的做法,突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系統性,建立以綜合應用能力為本位確定教學內容結構的體系,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專業課程群建設條件

石河子大學于2003年開設“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并列為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課程主要講授大氣、水體、土壤、噪聲、固體廢棄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監測分析技術方法,監測過程中的質量保證,以及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等內容。經過幾年教學實踐,已經積累形成了較完善的教學體系。2010年環境監測課程被評為校級一類課程。在該課程的推動下,教研室逐步加強和改革環境監測相關課程的建設。2011學年教研室教師所授本科生課程《生態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環境監測實習》、《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概論》、《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資源環境研究法》被評為石河子大學優質課程。因此,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群建設可更好地優化教學資源,實現課程建設的規模效應,創辦出頗具特色的農業環境教學。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環境相關理論與實踐技術不斷更新。

四、本專業課程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篇5

關鍵詞:農業資源與環境;實習基地;浙江農林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045-02

農業資源與環境是針對農業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設的專業,原國家教委于1997年對其它幾個密切相關的本科專業進行合并而成的,隸屬于農林本科專業中的環境生態類。我校于2007年新設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首屆畢業生已于2011年6月順利畢業。與其他專業相比,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農業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方面,必須通過強化實踐教學,讓學生探討通過生物、工程、農藝相結合的綜合措施來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通過預防、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著力建設具有良性物質和能量循環體系的生態系統,尋求農業資源最佳利用、人類社會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方法、對策。近幾年我們資源與環境類課程的實習主要是以校外實習為主,經費開支大,另外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我們“兩園合一”(校園和植物園合一)的校園,本身具有的豐富資源,包括植物、水、土壤等,我們還未充分利用。如果能結合我們的課程特點,建設相應的集系統化、專業化、多功能化為一體的校內綜合實習基地,一方面可減少不必要的野外實習開支,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發掘和拓展校園作為綜合實習基地的功能,使我們的課程實踐教學真正融會貫通到“生態大學,天人合一”的辦學理念中。

一、校內實習基地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

1.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關課程:課程教學實習實踐:地質學基礎、氣象學、土壤學、土宜學、水土保持、土壤污染與修復、植物營養學、作物栽培學、生態學、環境與資源信息技術、試驗設計與統計、資源與環境分析測試(Ⅰ.土壤和水質分析、Ⅱ.農化分析)以及涉及廢棄物資源化與肥料開發、土地管理學、微生物學等課程的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

2.全校性課程資源與環境類課程:面向環境科學、林學、園藝、植保、農學、園林、風景園林等專業開設的氣象學、地質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等課程的實習、實踐教學。

二、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目標

1.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關課程的綜合實習平臺。通過調研和借鑒其他高校的經驗,將本基地建設成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資源與環境類系列課程的綜合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可有機地結合和利用校內的氣象、地質、土壤、水等資源,開設相關課程的實踐實習教學;同時,通過與農學實習基地的整合,新建溫室大棚等,可為學生提供植物營養、試驗設計與統計、資源與環境分析測試、專業綜合實習等課程的實踐教學及科研創新課題提供平臺。

2.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相關課程的實踐實習教學平臺。兼顧其他專業氣象學、土壤學課程的實習、實踐教學,完善土壤學實踐教學體系,力爭通過幾年的實踐,將本基地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可以長期使用的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畢業生實習基地;通過努力,使基地成為未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核心基地,建成合作關系緊密,能與“產、學、研”一體化相結合的基地,為更好地服務浙江經濟作貢獻。

三、基地建設思路和方案

通過網絡搜索、通訊交流等方式開展調研,對國內外院校特別是高校中具相同或類似專業的單位進行了咨詢,對相同或類似專業的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前期了解和分析。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跟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農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開展了交流活動。根據整理的資料,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實地參觀考察,總結他們的經驗,完善我校資源與環境類課程的校內實習基地模式。

1.專業認知(科普性)型校內實習基地建設:主要是針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土壤學系列課程的實踐教學課程,如氣象學、地質學、基礎土壤學、巖石與土壤學等。利用校內現成的資源,進行“點”的選取和布控。通過對整個校園的調研,選取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塊和剖面觀察點,同時在這些點布置氣象學實習的觀測點,設立氣象工作站。

2.專業知識(以理論、技能水平提高為主)提高型校內實習基地:主要是針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如土壤學、植物營養與診斷、肥料加工與制造等。“面”基地,以全校區土地包括官塘農學實驗基地為基礎,進行資源整合與利用;“點”基地,在校區內安排2000m2左右的現有空白地,(其中含溫室大棚),用于長期定點觀察、分析,安排主要內容有植物營養研究方法、主要植物營養元素缺素癥、植物對施肥的反應、不同經營方式對土壤質量的影響等。

3.專業知識應用型校內實習基地:主要針對試驗設計與統計、專業綜合實習等課程。利用建成的實習基地,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試驗小區規劃,布置試驗,進行專業綜合實習的實踐活動。

4.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質量與質量監控評估: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為核心,以資源與環境類課程的實踐為主線,基地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優質培養、保障實習實踐的完成,還要有利于實習實踐質量的不斷改進與管理等。實習基地要定期檢查,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功能。根據實習基地的具體情況編制實驗實習教材,形成完整的實驗實習課程評價體系,實現我校資源與環境類課程實踐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

四、下一步建設思路

一個學校的辦學需要有特色,專業特色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體現,所以,我們應該也必須有自己的實習基地,應對浙江省實際及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建設我校有特色的實習基地。浙江大學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其基地建設為針對農業種植業,培養一流人才。我們學校朝著農林大學和生態大學的辦學方針發展,培養生態性創業型人才,所以,實習基地的建設應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認知、鞏固和提高,更應強調實際實用,農業、林業兼顧。考慮到目前我校實驗用地緊張,部分實習內容可與農學、林學等專業實習基地相結合來進行。考慮到基地建設的長期性和目前經費(可能)的有限性,實習基地建設需要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同時進行。我們邀請了浙江大學相關資深教授進行指導,開展野外實習實踐基地選址和基地踏勘與分析、走訪他們已有的實習單位和實習基地等;同時,我們自己還利用多種機會對實習基地進行了考察。校內實習基地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學校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持續的支持,這樣才能逐漸將我們的實習基地不斷完善,使之為我校農資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發揮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紀發.種植類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3).

[2]趙希榮,朱中華.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高教論壇,2010,(7).

[3]邵曉忠,杜新民.農學類專業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建設與發展初探[J].農業與技術,2008,2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国产人久久人人人人爽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超碰精品在线 | 久久久青草婷婷精品综合日韩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视频在线一区 | 超碰地址 | 日韩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欧美一级免费看 |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 在线一区视频 | 在线久草 | 高清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黑人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性视频 | 国产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爱区综合 | 国产一级片久久久 | 国产一区999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 91中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 av高清|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亚洲视频二 | 天天综合操 | 伊人狠狠干 | 免费观看一级毛片视频 |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网|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 第一区在线观看免费国语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