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8:27:2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國際農產品貿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日雙方攜手努力開創中日農產品貿易新局面——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中日食品貿易促進與質量安全交流會”上的致辭
加強合作增進互信確保安全——質檢總局總檢驗師項玉章在中日交流會上的致辭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攜手合作保障食品安全——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林偉在中日交流會上的講話
實施一貫性品質管理,永旺永遠以顧客為中心
共同采取行動,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日本消費者期待中國食品安全有保障
保障中國冷凍蔬菜安全,滿足日本消費者需求
7-Eleven以開發安全放心商品為目標
構筑輸日食品安全信息平臺
安全措施促中日禽肉貿易發展
食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安全保證體系
應對美方歧視性條款維護中國業界利益
當前主要國家農業對外開放基本態勢及啟示
金融危機下的世界食糖市場
促進中歐農產品貿易合作的承諾之旅——中國食土商會貿易投資促進分團訪問歐盟三國
漢諾威地毯展組展規模超歷屆
全球茶魁聚成都共創茶貿新機遇
聽取企業訴求堅定信心促發展
中國羽絨行業大會在蕭山召開
世界食品標簽規定的變化
蘇丹農業的綠色行動
中黎開展葡萄酒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國內外資訊及報道
2008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排序
我國食品土畜行業主要商品進口情況表
我國食品土畜行業主要商品出口情況表
EUtoLiftBanonChinesePoultryPreparations
ChinesePoultryIndustryStronglyOpposesUSComprehensiveAppropriationsBill2009withDiscriminatoryClausesagainstChinesePoultryProductExporttoUSA
CFNAtoHoldAgro-FirmsCredit-RatingBoard-ConferringCeremony
RegainingConfidencefromJapaneseConsumersforNormalGrowthinSino-JapanBilateralFoodTrade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協調行業發展20年——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提升服務水平
農產品國際貿易回顧與展望
中國奶制品產銷企業質量誠信宣言
雷曼破產觀察
把握宏觀經濟形勢促進農產品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控嚴糧食貯備機動進出口
規范為先品質為本提高大蒜競爭力
拓展鰻業市場多元化
第二屆中國蘑菇節
多哈回合農業談判舉步維艱
國際煙花協會獲得聯合國觀察員地位
食土商會召開五屆二次理事會
加強果汁行業合作促進世界貿易往來——2008年中國果汁大會在大連召開
國際可追溯性規章制度
國外針對中國農產品的貿易救濟措施
歐洲羽絨羽毛質量體系——國際羽絨羽毛局副主席JurgenHabertag演講內容摘要
波蘭動植物檢驗檢疫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國內外資訊及報道
2008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綜述
2008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排名
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通過和締約國談判上限約束關稅和靠關稅化的“例外條款”應對。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農產品進口的關稅總水平要從2001年的2196削減到2004年的17%,美國關注的農產品削減到14.5%。特別是大豆,因稅率降到3%,且國內外價格差距較大(加上關稅進口大豆價格低于國內市場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沖擊很大,2001年,大豆進口創歷史最高紀錄1440萬噸;2.配額擴大影響。WTO《農業協議》規定關稅化后市場準人機會不低于減讓基期國內消費量的3%,在減讓期結束擴大到5%,這對我國糧棉油進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合計661.5萬噸,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額多增進口976.9萬噸,2004年多增進口15541萬噸。專家估計,僅小麥至2004要損失60億元,有近300萬麥農要離開麥田生產。棉花生產因最終配額與以往進口量相比增加較多,2004年配額數量相當于1998年國內產量19.8%,因而所受影響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況與棉花類似,國內生產受到影響很大。據中國加入WTO農業專家組利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開發的“中國農業貿易政策模擬模型"(CATP)測算,至2005年,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較優勢將分別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這些產品更加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對生豬、大米、烤煙、甘蔗、蘋果的國際競爭力也有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1.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按WTO農業國內支持總量AMS的“微量允許標準”(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0%,中國人世談判為8.5%),我國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農業總產值8.5%,即412億元的農業國內支持總量(農業生產性補貼)。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農業總產值僅有2%左右,即還有約315億元的農業國內正支持空間。這為我國擴大實施“黃箱政策”(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生產投人補貼、牲畜數量補貼、貸款補貼等),減輕糧棉油等比較弱勢農產品的成本壓力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我國傳統的農業國內支持“黃箱政策”主要以農產品價格補貼為主,貸款補貼(貼息貸款)為輔。價格補貼大多用于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支農服務的收費標準,以及農產品購銷環節的補貼。我國對農產品價格支持的另一途徑為糧食的壟斷性保護價收購。據《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補貼權利。因此,我國通過保護價收購支持農產品價格在加人WTO后將被取消。加人WTO后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的構建應把重點放在加大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生產投人補貼上,同時擴大黃色補貼范圍,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對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等實行補貼,以此來達到優化農產品價格支持體系結構,提高補貼效率,并借鑒國際經驗,減少農民收益較少的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補貼,把支持與補貼的重點轉向農業生產者。
2.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WTO《農業協議》中有一些條款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保護,如“特殊保障條款”、“特殊和差別待遇”、“特別處理”、“微量允許標準”等。靈活運用這些條款,能夠采取恰當的調整措施減少某些農產品的過度進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的法律措施保護。WTO《農業協議》有許多“靈活”操作空間,如關稅配額管理,WTO各成員就有應用關稅、拍賣、先到先得、按歷史記錄等多種管理辦法。因時因地管理好我國的關稅配額,能減輕進口農產品對同類產品生產的沖擊。并盡快建立起綜合協調、適時高效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體系。如加強農產品出口信貸支持;提高農產品出口退稅比率,加大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的出口支持;制訂、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立法。這三種手段可作為抵制國外產品進口沖擊的強力“武器”。
3.建立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加強農業投入保護,增加農業保護力度。WTO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12項措施我國還有6項空白。在農業科研、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補貼、生產結構調整補貼、地區發展補貼等方面還有著較大的發揮空間,是間接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的有力措施。應從主導、控制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向管理、服務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轉變:
當前,在WTO機制約束下,隨著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加快,明顯性的非關稅措施,如進口許可證制、自動出口配額、出口補貼和進口配額等,由于受到WTO規則的約束而越來越少被采用,新貿易保護主義主要采用隱蔽性的保護手段。隱蔽的技術性壁壘,如技術標準、質量認證、檢驗程序、環境保護、國民健康標準等,無疑成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最佳選擇。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與競爭優勢,利用WTO協議的某些例外規定,大肆提高各種技術壁壘,并由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其中不僅包括物方面,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產業,形成復雜龐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對農產品貿易產生很重大的影響,具體來看:
第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著農產品貿易規模,限制其貿易流量。從短期來看,由于受限國農產品只有符合實施國技術標準的才能出口,否則將無法出口,這等于剛性的限制了可貿易農產品的數量,限制了貿易規模;從長期來看,有兩方面的因素限制著農產品的貿易規模:其一是成本效應,其二是需求效應。成本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往往設置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生產商為了維持出口、保住出口市場的市場份額,會想盡一切辦法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要求,而這會產生一系列的成本增加。包括生產商為了達到技術法規與標準的要求而在生產、檢疫等環節進行技術改造所導致的成本增加,還有農產品進入市場后不斷發生的長期質量控制成本,為驗證出口農產品符合某項標準所耗費的有關技術支出,提高產品包裝標準等成本,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某類農產品方面的技術差距越大,則這種達標的成本越大。這會使發展中國家出口農產品的貿易條件具有相對惡化的趨勢,導致出口量下降,嚴重制約貿易規模的增長;需求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結合政府的輿論導向將導致消費者對某類農產品的需求下降,這將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出口,限制貿易規模。
第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將導致農產品貿易發生轉移,即出口國的變換。首先,從成本角度,當農產品的出口國為小國(即該農產品的出口小國)時,進口國針對出口實施有歧視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將會導致農產品貿易部分地轉移到第三國;當農產品的出口國為大國時,且唯一時,進口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將導致出口國達標農產品的供給降低,引起該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第三國國內需求下降,則供給降低,導致出口國減少的出口量完全由第三國補償;其次,從需求角度分析,由于進口國歧視性TBT的實施,導致進口國消費者對出口國農產品的消費信心降低,而對他國未遭到歧視性待遇農產品需求增加,造成貿易的轉移。
第三,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一方面導致不達標農產品只能出口到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國家,出口價格指數下跌,另一方面為達到TBT實施國的技術標準而導致出口的成本增加,貿易條件惡化趨勢嚴重;貿易條件惡化意味著貿易利益的損失,進而社會福利的下降。而且,實施TBT不單單是對受限國的福利造成影響,對實施國而言,也存在著福利的下降: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國為小國時。由于其只能作為世界價格的接受者,而不能通過進口量的變化引起世界價格的變化,因此小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而導致的出口商出口成本的增加,自后還得由效果的消費者來承擔;二大國則不同,大國可以通過對進口量加以控制來影響國際市場的價格,最終通過貿易條件效應將部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符合成本轉嫁給出口國,雖然大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成本可能較小國低些,但成本的分攤份額還取決于大國對該類農產品的進口需求彈性和出口國對同一農產品的出口供給彈性。如果大國的進口需求彈性較大,而出口國的出口供給彈性較小,那么,出口商將承擔更多的漲價成本;反之,如果大國的進口需求彈性較小,而出口國的出口供給彈性較大,大國將負擔較大的漲價成本。這說明,某類農產品的進口大國如果單純地出于保護本國農業發展的目的而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應該充分分析國內的進口需求彈性和國外的出口供給彈性。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影響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但大小國與否,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都存在著福利的損失,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目前來講,我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正呈現出新時期的特點,下面分別從農產品的結構、市場結構、國內以及國際區域特征、貿易方式和貿易主體的角度,分析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變化特點。
1.農產品結構變化特點
從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的結構構成來看,我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相比于以糧棉油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導的出口貿易,目前我國的出口已經轉向了以園藝類產品和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為主的結構。由資料數據可以看出,在2001年,園藝類產品和水產品的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為五成,到了2010年,這兩種產品所占比重已經達到63%。從我國農產品進口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從上世界80年代中期到2010年的這二十幾年時間,我國農產品的進口總額處于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我國農產品進口的物品構成中,油籽及含油果實和植物油增幅明顯;魚、甲殼及軟體類動物及制品和蔬菜及水果進口份額略有增長;食用畜產品以及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份額則略有增加;糖、糖制品及蜂蜜和煙草及飲料制品份額略有下降;非食用畜產品進口份額明顯下降。其中,大豆和棉花在進口中所占比例很大,是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進口的重點。
2.市場結構變化特點
在以往,亞洲地區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所占比例達到七成以上。隨著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這種狀況有所改觀。到2011年為止,亞洲地區在我國出口農產品所占比例有七成下降到六成,并且歐洲地區所占比例也有14%上升到21%左右,對其他各州的出口也在逐年小幅上升。從出口國家的角度來看,對主要的傳統農產品出口市場——日本、中國香港的依賴程度也正在逐步下降。從我國農產品進口趨勢來看,在二十一世紀的頭10年,我國的對農產品進口的來源表現出一定的發散的趨勢,但仍處于相對集中的階段。
3.國內區域結構變化特點
就國內的區域結構來說。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省份依舊是東部傳統農業省份,同時,其他地區也正在發展,但增幅不大。就具體的省份來說,山東的農產品出口基礎最好,并且相較其他省份的差距正逐年擴大。從農產品進口的省份分布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前5個省份的份額正在逐年下降,這說明我國的其他省份的進口幅度正在逐年上升。
4.貿易方式結構變化特點
目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進出口貿易方式仍然是一般貿易,占到貿易總額的八成;其他方式的貿易,比如加工貿易,所占份額不足二成。
5.貿易主體結構變化特點
傳統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國有大型企業幾乎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進行,外資不斷涌入,而且民營資本也已經蓬勃發展起來,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打破。農產品出口的主體中,私營經濟體的經濟成分已經開始進入,并平穩發展。在農產品進口的主體中,外資企業也在不斷涌現,并占有較高份額。
二、對相關政策制定的一些建議
針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變化特點,可以對相關農產品貿易的政策制定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同時針對國際市場的需求,需要及時有效的調整我國農產品的貿易結構。著力發展一些水果、蔬菜等高收入的農副產品,并大力發展相關農產品的加工、深處理,提高農場品出口的檔次;并且不斷優化農產品整個產業鏈的結構,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出口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還要保證農產品食品安全,制定嚴格的安全標準并嚴格執行,并且通過進口國內缺乏的農產品,補全我國農產品的供應需求。
(2)要提升我國農產品的豐富性,實現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多元性;進出口的多元要兼顧施行,不斷減小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對部分市場的國度依賴,降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風險和成本。特別的是,對于農產品的進口,要不斷開拓新產品和新市場,不斷擴大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市場范圍,由此形成我國農場品進口大國的大國效應,并在國際上保持一定的影響力,成為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制定者。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技術性壁壘;應對措施
1引言
農產品出口的技術壁壘不是近幾年才產生的,這些問題由來已久,也是世界貿易市場中調節各國利益的一種手段。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產品占全部產品輸出量的比例較大,農產品出口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創造了較高的產值和利益。但是在農產品出口時經常會遇到技術性壁壘,給產品貿易帶來不良的影響,我國也因此遭受了較多的經濟損失,找到應對技術壁壘的路徑是我國農產品出口最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
2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闡述
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指的是產品進口國家制定的一種技術規范與標準,主要是針對產品本身制定的一種質量或技術認證技術。壁壘,顧名思義是障礙的意思,技術性壁壘,顯然就是帶有不公平性的技術要求。技術性壁壘是一種嚴格的技術檢驗標準,通過有關法律認定的,包括認證制度、檢驗檢疫制度等,起到限制進口國外產品的最終目的。狹義的技術性壁壘主要是指產品檢驗的技術性促使,廣義的技術壁壘指的是商品檢驗和動植物產品的檢疫措施、包裝和標簽等。我國對于技術性壁壘的研究主要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的,很多研究人員認為技術性壁壘是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交替作用的結果,技術性壁壘存在很多可變化的因素,如數量、價格等。還有人認為技術壁壘是一種市場干預措施,是政府部門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的限制進出口貿易,保證進出口平衡的一種市場手段。
3技術性壁壘給我國農產品貿易帶來的影響
3.1對農產品產地經濟結構的影響
目前,歐盟、美國、日本從我國大量進口農產品,同時這些國家也是使我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最明顯的國家,主要原因是由于當地生產技術比較先進,農副產品質量要求較高,重視農產品安全性與環保性,因此,對我國農產品生產地區有一定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是主要的經營項目之一,但各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各有優劣,因此,要選取最優質的農產品類型進行出口,調整地域差異,優化地區農業經濟結構。
3.2對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影響
首先,我國農業生產目前還都是小規模生產的狀態,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導致很多生產者擴大生產時沒有結合市場需求,導致大量產品積壓,遭受了較大損失。其次,技術性壁壘使很多農業生產企業轉而經營其他產品,技術壁壘取消,市場又出現較大的缺口。最后,我國水產品和畜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具有較強的優勢,但這些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當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壁壘限制,就會有很多勞動力投放到其他市場,影響我國的農產品生產。
3.3對農產品貿易環境的影響
世貿組織是公開、公平的國際貿易組織,這一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市場向著自由、開放的方向發展,但在實際國家貿易進行的過程中,有很多政策是不透明的,還存在歧視性,例如《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中規定,允許各國為提高產量、保護人類安全、保護動植物安全、保護環境等提出例外規定,但實際還是存在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限制政策。技術性壁壘的隱蔽性,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2002年歐盟宣布禁止中國動物源產品進出口后,日本等國也加強了對我國動物源產品的檢驗,使農產品出口環境異常緊張。
4農產品貿易應對技術性壁壘的有效措施
4.1建立標準化認證體系
首先,我國要針對農產品生產建立標準化認證體系,原來我國對于部分農產品的認證標準設置過低,導致很多農產品不符合有關要求。目前,我國要促進農業產業化,與國際接軌,按照國際要求制定農產品衛生標準及安全標準,建立認證制度,嚴格認證程序,保證生產的農產品都是綠色無公害的產品,進而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2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世界對于我國的農產品要求逐漸提高,環保技術標準與食品安全標磚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國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降低環境污染,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指導農業生產,提倡建立綠色農業,生產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和副產品,減少綠色壁壘的限制。
4.3推進農業技術創新
促進農業技術改革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優勢與經驗,引進先進的技術,開發優質的農產品品種,研發新的生產與加工技術,引進農產品保保鮮設備,開展農產品的深加工,進而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優勢。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綠色農產品是打破技術性壁壘的有力武器。
4.4開展國家合作,營造優質貿易環境
目前,我國農產品遭受的技術壁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國際地位與經濟地位的問題,想要改變這種貿易格局與經濟秩序,就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南北對話,建立良性的貿易機制,與其他國家進行多邊交流與合作,促進農產品的出口。
5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面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要從本國農產品質量、生產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面入手,從開展國際合作入手,積極面對貿易壁壘帶來的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繁榮和世界地位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晶.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性賈易壁壘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浦費導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