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4 15:33:5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貫徹教育方針,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調整宏觀教育結構,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3、大力加強薄弱學校建設,逐步實現平等受教育。
4、加快升學考試和測評制度改革科學的考試和測評制度,將有助于弱化“應試教育”的傾向,對推進素質教育起積極的導向作用。
5、抓好課程教材和教學改革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6、加強師范教育與教師在職培訓,提高整體師資隊伍的水平與質量。
7、一切實建立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制度。
其實,理論研究和社會現實都已證實這樣一個真理,那就是“嚴打”并不適合未成年人犯罪,對未成年人犯罪關鍵是要加強早期預防和矯治。我國黨和政府對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有明確、科學的刑事政策,那就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盡管社會處于激烈變革過程中,未成年人犯罪確實出現了值得關注的新情況,但與成年人犯罪相比,總體上其犯罪類型、手段及社會危害性都有明顯差異,仍然保留和體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身心特征。同時,犯罪原因研究也表明,犯罪未成年人雖然有不可推卸的主觀原因,但導致其犯罪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客觀原因更為重要和直接,絕對不可推諉。簡單采用愈加嚴峻的刑罰手段來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是欠科學的,而且效果也非常有限。
對未成年人犯罪還得堅持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針,舍其別無出路。但新形勢下貫徹教育、感化和挽救方針一定要與時俱進,要有新載體和新突破:
要構建未成年人刑罰和非刑罰措施的科學體系。落實教育、感化和挽救方針,國家立法應當有所作為。其中要重點研究二方面情況:一是要慎用刑罰,對多數失足未成年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有相應的非刑罰措施來替代;二是對萬不得已情況下采用刑罰處置的未成年人,應當有更多的非監禁刑罰來處置。目前我國在這兩方面均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和不足,國家要加快立法進程,爭取有所突破。
1、鄒城市匡衡路小學:學校附設幼兒園,在園兒童680名,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規范加特色"學校,育"合格加特長"學生;
2、泗河小學: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讓泗水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奮斗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辦學效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
3、曲阜市實驗小學:是曲阜市對外開放、對內示范的窗口學校;
4、果莊小學:學校布局合理,教學、辦公、活動三區分明,德育室、勞技室、音樂室、實驗室、音體美器材室、圖書閱覽室“六室”齊全
(來源:文章屋網 )
一、選擇題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是(禮記。學記)
2.古羅馬教育學家昆體良的教育著作是(論演說家的教育)
3.英國教育學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話)
4.《普通教育學》的作者是(赫爾巴特)
5.《民本主義與教育》的作者是:杜威
6.我國第一部以短點闡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
7.提出結構教育學理論和發現法的教育家是(布魯納)
8.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著作是(教育學)
9.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
二、辨析題(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1.教育規律是指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錯誤。此說法不全面。教育規律包括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的本質鍛煉系,也包括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如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等。
2.教育學等同于教育方針政策。
錯誤。教育學不等同于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解釋教育規律的一們社會科學,因此客觀性是教育學的特點。而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既要體現人的主觀愿望,同時又要遵循教育規律。
三、簡答題
1.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有哪些?
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提高貫徹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政策的自覺性。有助于鞏固熱愛教育事業的專業思想,全面提高教師素養。有助于認識和掌握教育規律,提高從事學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動學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教師 自覺守法
在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一項“愛國守法”中,要求教師“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自覺守法是社會向人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履行的義務。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像一個普通人一樣自覺守法,更要當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帶頭做到遵紀守法。教師履行職責權利是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來實現的,要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課堂教學是教師履行職責權利的主要形式,教師理所當然地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堅持依法執教。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思想為指導
黨的政策是法律法規的基礎和靈魂,而法律法規則是政策的具體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法,行為守法,無論是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還是運用教學手段,尤其是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都要以黨的方針政策為指導,以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總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向學生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把黨的方針政策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在課堂上、在學生面前不能散布與黨的方針政策不一致的言論,不能隨意發泄對社會某些現象的不滿,更不能散布消極情緒。可以看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教師遵紀守法、依法執教的具體體現。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
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教師法》規定,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師和學生人格是平等的,學生的人格尊嚴理應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因為教師的尊重和信任,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華、能力得到承認,從而會增強學習信心,獲得前進的動力,自覺地向著更高的目標發展。可是,在教學實際中,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的現象常有發生,在課堂教學中也不鮮見。老師上課提問時,當學生回答不出來,有的老師就出口諷刺。當有學生提出問題問老師時,有的老師不僅不予解答,而且嘲笑其所提的問題“幼稚”、“可笑”。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的“惡言”,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扼殺求知的欲望,也是對他們人格尊嚴的侵犯。課堂上的這種違法行為,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會降低教師的威信,給教學工作帶來損失。因此,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身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嚴,這一切都應得到正當的滿足和尊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既不諷刺挖苦學生,更不侮辱謾罵學生,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公平性原則,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公平性是法律的重要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守法的體現就是做到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但是,在教學實際中,教師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能公平對待學生的現象多有發生。
(1)侵犯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有的老師因為學生犯了錯誤而不讓學生進教室上課。曾有媒體報道,某一高二學生因上課遲到而被任課教師拒之門外,該生便以學校侵犯其受教育權而將學校告上法庭。《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學生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學的”的權利。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基本活動,學生當然有權參與其中。教師拒學生于教室門外,剝奪了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的權利,是對學生受教育權的侵犯。
(2)侵犯學生的人身權利。在課堂上,老師因學生的錯誤而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就是具體表現。《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教師體罰學生,不僅使學生的生理受到傷害,更使學生的心靈備受摧殘,嚴重侵犯了學生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
(3)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表現在:一是在教學心理上的不公平。在課堂教學中,某些教師總是對自己喜愛或成績優秀的學生充滿期待,給他們充分的機會展現,而對于成績、表現落后的學生,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二是教學動作行為的不公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站位也體現著教師的公平意識,當教師比較長時間站在某一個或幾個學生面前,會對其他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認為教師只喜歡那幾個學生而不喜歡自己。在課堂上,教師用目光注視學生時,也體現了教師教學行為的公平性。實際情況是,教師的目光對有些學生頻頻注視,而對有些學生,教師可能很少注視,甚至看也不看一眼。那些老師目光頻頻關注的學生,注意力更為集中,思維更為活躍,興趣更為濃厚,情緒更為積極,學習的效果肯定好。這對那些老師看都不看一眼的學生,當然是不公平的。此外,在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時,教師常常選擇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回答問題、板演習題、領讀課文、示范操作,這些學生就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和展示機會,其他學生的機會就很少或根本沒有。這就是師生互動交流時選擇意向的不公平。《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由此可見,教師不能公平地對待學生,是一種違法的現象。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諸多的違法現象,這些現象應該得到克服和糾正。為此:(1)教師首先要努力學習教育法律知識,特別是要學習《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知道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知法了就可能守法,就會不斷提高依法執教的自覺性,自覺保護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2)教師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相待,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機會,無論是優秀學生還是落后學生,讓他們都能得到鍛煉和展示自己才能、智力的機會,讓他們的能力和素質都能得到提高。“手心手背都是肉”,灑向學生都是愛。(3)教師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為實現課堂教學的平等性創造條件。如為使教師環視學生不留死角,應合理設置學生座位,座位經常進行輪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的站位,應恰當合理,照顧到每個學生。(4)教師應以學生為本,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使具有個別差異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的學習方式,突破課堂要求的一致性與差異性之間的矛盾,實現課堂教學公平性的要求。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守法,會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更為理性和規范,會進一步樹立法制意識,提高依法執教的水平,也會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