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美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范文

美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4 15:33:4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美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美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篇1

關鍵詞:美術教育 素質教育 基本路徑

一、美育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即審美教育,也稱美感教育。它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一種通過升華人們的感性來引導人們的興趣,進而促進人格完善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是培養、提高學生感受人格完善的一種教育形式。它是培養、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樹立、端正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情感、美化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的教育。美育與德育、智育和勞技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又有本質的區別。德育是行為規范,在規范中對人的精神起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調整和規范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智育主要是通過對人的培養和訓練,使人們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側重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知”的開發與教育。體育主要是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促使人們具有健康的體魄和飽滿的情緒,側重的是人與身體的關系。勞技教育主要是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創業能力,側重的是人與社會就業的關系。而美育則是通過對美的鑒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培養和鍛煉人們鑒別、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側重的是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同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勞技素質不能代替審美素質一樣,德育、智育、體育和勞技教育也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有它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它理應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獨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美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路徑

美育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它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路徑。

首先,美育能以美輔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質。一般來說,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是通過德育來實現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說教,必須像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通過漸進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樣的潛移默化之中實現思想道德教育,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教育,是動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美育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受到教育。通過美育幫助學生明辨是非,知善惡,識美丑,以“善”為美,以“有德”為美,以“五愛”為美,以樹立崇高的理想為美。例如,健康的、激奮人心、催人積極向上的歌曲,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融為一體,點燃了學生的生命火花,凈化了青少年的心靈,激發了青少年對于美的熱愛和追求,從而提高做一個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覺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

三、美術教育能夠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薄皩W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p>

我們知道,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學生一直感到校園生活枯燥乏味,嚴肅緊張有余,寬松和諧不足;這樣沉悶的環境,對教師與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無疑是一種傷害。而美術能影響人的文化、修養、品位、情緒,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美育有利于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首先,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別的教育,它是一種自由的形態,通過“寓教于樂”使人的心靈得到潛移默化的凈化。美育就是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美,對人進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顆豐富而充實的靈魂,并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生活中去,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美育由于沖破了狹隘的功利主義,并且是一種自由形態的教育,所以比較容易與其他教育相結合,并滲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夠把其他教育帶動起來,形成為一個有機體。美育的規律,基本上就是對美欣賞的規律。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思想、社會道德、人生價值、追求與理想,使學生受到感染、啟迪和教育,從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范圍,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地對學生實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個教育活動之中,使他們不斷地得到美感的陶養,那他們就會逐漸形成自覺地認識美、熱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習慣,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樹立起美的理想,養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五、美育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篇2

【關鍵詞】 美術教育;素質教學;相互關系;德智體美勞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1

美育在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術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須滲透到小學教學的其它領域中支。在小學素質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術教育,因此美術教育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夠陶冶情操,開發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學生們的精神境界,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學美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美育與德育同屬于小學素質教學的范疇,兩種教育有著重要的聯系。美術教育與道德教學的主要關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義是美術教育題材的重要內容。美術教育與美術作品都是通過一定的美術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內容的,美術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內容通常是具有社會正面意義的題材內容,這些題材的正面價值與意義,往往是與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價值與意義是分不開的,比如說像各種愛國主義題材的雕塑作品,表現英雄事跡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劉胡蘭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劉胡蘭的英雄事跡,學生們通過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術的形式予以展示?!皩W校教育在發展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同時,必須潛移默化地滲透社會的某種價值觀念?!雹诿佬g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內容,學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過美術作品的形體美的體驗與感昭來實現,實現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美術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對學生手展開品德與情操教育,遠遠比一味地灌輸思想道德內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術教學豐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為道德教育的發展拓寬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術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樣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觀為內容的美術課程能夠增強學生們對自然和生的的熱愛和責任感培養學生們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與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

智育,主要學注重開發學生們的智力,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智力開發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美術教育對學生智力開發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腦的特點決定的?,F代科學家對人的大腦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個半球都具有同樣的高級智力的功能,兩側大腦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動對大腦的開發也不相同,美術教學有助于開發人的右腦功能。人的大腦的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主要側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計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機時大腦的左半球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字,進行邏輯思維、分析思維、輻合思維等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被稱為“優勢半球”。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著重于對人的想像性、虛構能力、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腦處理表象、知覺,進行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梢姡谌说闹橇顒又校碚撍季S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維則主要靠右半球。美術教學的特性決定了它是開發右腦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徑。美術教學本身不只是具體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但是在其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們對社會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通過具體形象可觀的美術作品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創作的潛能得到有效的鍛煉與釋放,從而開發學生智力能力。一個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這些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不論是從美術的教學的內容還是從人腦的結構來看,小學美術教育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學美術教育與體育與勞育的關系

在小學的教育中,體育與美育二者是各成體系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美育與體育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分別作為完善人的整體結構的過程中的兩個側面,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互為目的與手段。以美術教學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運動鍛煉為主要特征的體育,在小學的素質教學中聯系得非常密切,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首先體育對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體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結構是以生理結構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在審美活動或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前,必須要保證學生有個健康和身體條件。通過正確有效果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的身體條件,確保人的審美心理的完善與發展。

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大腦發育,這樣便為審美能力的培育與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小學美術教育在體育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美術教育與體育相結合,即培養學生的身體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術教育對體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活動需要美的思想為指導,美育的思想必須滲透到體育的各個環節中去,在體育活動中,運動技巧的高難度性,運動造型的藝術性,運動動作的協調性,運動成員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動作的整體性等等,這要些體育活動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這些都必須要有美育的思想作為指導,則否將無法完成。因此,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美育與體育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與勞育的關系,首先表現在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從小培育小學生的勞動習慣,要讓學生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其次是勞動創造美。這是馬克思的著名論斷,指出了人類勞動與美的關系,人類的勞動不但是以創造美的目的,而且勞動過程也是創造美的過程。通過勞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對美的認識與感受暗送具體化、形象化,同時勞動創造性也是提升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素質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勞動可以培育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而美術課又對勞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將美術課和勞動課有機結合,對兒童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以及綜合能力培養,都是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而培養這些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做到美術課的過程就是勞動課的過程,美術課的目的就是勞動課的目的,讓學生在美術課中動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讓美術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動手操作的實際場所,通過動手,使學生的美術知識與美術實踐能得到完美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

四、結束語

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體現了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同時,素質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必然手段。美術教育的內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學手段的補充與完善,而以美術教學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則是其它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最終目的,美術教學在小學素質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人民教育出版社.362-368.

篇3

關鍵詞 多媒體 教學 教師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YAN Kai

(Hanko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modern edu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universities' teaching quality.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courseware. In additi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urseware also requires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教育場所,各類高校在教學硬件設施方面均有較大的投入,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現代課堂教學之中并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多媒體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方式的跟進

課堂教學講究抓要領、顯中心。多媒體教學模式下,因課件包容的信息量遠比傳統板書要大,而且所有的內容均以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只有強化重點,突出要義,才能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為此,課件內容的選取要做到主次有別,層次分明。通過教師講授時的反復強調、刻意突出,令學生對內容的主次做到心中有數。需要指出的是,強調重點,并不意味著對輔助內容的忽視。事實上,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案例、圖表的運用,能夠將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轉化或分解為具體細節,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內容的表現形式也要做到主次有別、層次分明,即讓學生在視覺上能夠輕松地辨識出重要的內容、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為此,在教學課件的設計上,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推崇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理念亦可適用。事實上,少而精的設計更能夠啟發思考、促進記憶。教師不必把所有的信息都鋪展在學生面前,而是要將提煉后的精華呈獻給他們。往往一頁上僅有的幾句重點,要比滿滿當當的一整頁文字更具有視覺上的沖擊力和記憶上的有效性。這需要教師在表現之“少”和蘊含之“多”間找到完美的平衡。

另外,教師要避免課堂上實際講授內容和課件承載內容的“誤差”過大。雖然課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教師的講授才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核心,但由于課件具有直觀性、概括性、記憶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影響較大。如教師的講授內容與課件內容出入較大,則會導致學生思維的紊亂,造成注意力渙散的現象。因此,既不能將課件奉為授課的唯一指針,也不能完全不顧及課件的存在而過度自由發揮。教師應緊扣課件內容,張弛有度,合理地“游離”于課件內容的周邊,令講授成為課件的深入詮釋,令課件成為講授的生動提點。如此,課件的優勢才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

多媒體教學無疑給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教學人員可針對不同課程的內容及特點,利用多媒體工具調控授課節奏,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歷史課程,可在每節課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上半段時間講授重點,精力不濟的下半段時間則播放相關視頻,一方面調節學生的學習強度,一方面促進其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外語課程也是如此,語法內容的講授和情景視頻的播放相互穿插,可有效緩解學生的疲憊感和幫助他們代入視頻角色中,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2 課件設計及應用對教師責任心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媒體課件的積極作用有目共睹,不過其給教學帶來的消極因素亦不可忽視。如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下,教師易患上“課件依賴癥”。課件具有“一勞永逸”的特點,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教學人員對其的過度依賴,甚至出現“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的課程,只要教材內容不變,課件的更新就只停留在極少量修改、增補的層面。如此不僅滋生出教學的慣性,助長了教師的惰性,更嚴重的是阻礙了學生獲取新知識、新觀點的途徑,將其誤導入年復一年的陳舊軌道中,不利于具有開放視野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課件的設計及應用對教師責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人員應克服對“老”課件的依賴,在每個學年,都要秉持職業道德,積極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前沿信息,結合教材的變化,合理增補、修訂,制作出與時俱進的“新”課件。此外,還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反饋,對課件效果進行評估,具體落實到某一節內容甚至某一頁內容。如評估結果低于預期,則分析原因并予以改進。

除內容以外,單就技術層面而言,針對在各式電子產品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教學人員只有在多媒體教學的設計及運用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制作出精良的課件,才能夠更有效地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從而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這需要教師保持好學的態度,參考借鑒同行的成果,取長補短,不斷積累制作技巧和提高制作水平,充分發揮課件表現生動、內容靈活、重點突出的優勢。

3 課件設計及應用與教師的專業素養相互促進

互聯網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途徑既方便又快捷,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信息的疏漏、缺失或以訛傳訛。這需要教師熟練地運用專業知識對這些信息加以甄別,拔除雜草,留下菁華。不清楚的問題要虛心求教、多方求證,確保將無誤的信息帶給學生。此外,高校教育與初級或中級教育的區別不僅僅體現在教育層次和等級上,更體現在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因此多媒體課件在注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還要盡可能多地擴展領域,增補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才智。這需要教師具備開放的精神,除本專業融會貫通外,還要對相鄰學科亦有涉獵。如此,課件的制作有助于教師汲取到更多的養分,令其學識更加精深和廣博,反過來又促使課件內容的優化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4 結語

多媒體教學設備具有集成、管理和利用海量學習素材的能力,在給教學人員提供便利的同時,又對其提出了將龐雜的信息整合、篩選和精萃成目標教學內容的任務,這需要教學人員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克服惰性,持續改進,以實現教學方式的優化和達成期望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立.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教學資源應用[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4

關鍵詞:素質教育;美育;審美能力

19世紀中葉,馬克思曾指出“人要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質據為己有?!薄叭艘彩前凑彰赖囊幝蓜撛斓腫1]”素質教育的明確提出雖然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素質教育的觀念和實踐卻是古已有之。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意對學生多方面的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公元前6世紀時,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大多數學者都曾研究過美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對人格圓滿、和諧的發展。但古人的這一思想在以后并未得到發揚,自工業革命以來,培養實用性人才就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精細的分工更是將人變成只會生產的機器激烈的社會競爭,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廣闊的視野、較強的應變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識,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時,素質教育才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

一、素質教育的三個層面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使人的各項基本品質得到全面的發展教育。因此,身心的全面發展,即人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一般認為素質教育包括三個層面:①身體系統,即生理層面的教育。這是人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是人自由發展的基石,它是最基本的層面,既有先天遺傳因素,又可通過后天獲得。②心理個性系統,即心理層面的教育。這是最具有發展性和復雜性的層面,是教育的核心和關鍵。他貫穿整個素質教育系統,影響其他層面的發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③社會文化系統,即社會層面的教育,這是最能體現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的層面,它包括思想道德修養、知識修養、審美藝術修養,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效果,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層面和最終反映。素質教育的三個層面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他們之間既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系且相互制約。脫離開任何一個層面,人的基本品質都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因此,美育在素質教育這個大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的兩個層面

那么,美育又是什么呢?對于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又該如何理解呢?美育包括審美形態教育和美感教育兩個方面:①審美形態教育,主要是通過對符合“真、善、美”標準的藝術品的形態、形式、風格的鑒賞,來培養人們對自然界中千變萬化的美的形態結構的識辨能力;②美感教育,主要通過對符合“真、善、美”標準的藝術品的欣賞來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包括感知、知覺、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協調,最終落實為包括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力在內的敏銳的審美知覺和對美的欣賞力創造力。

三、美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王國維先生說“美育可以調和人的感性,是人的感性發達,以達完美之域[2]”可見,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以抽象的理論影響人;也不同于具體的藝術教育、技術教育,以具體的形象指導人,它是一種大的文化素質教育。它不僅要訓練培養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而且還要發展受教育者的美的品格,培養美的情操,從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從根本上說,即以美的方式來達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終推動整個社會趨向于完美、和諧、發展的理想境界。人的意識形態發展的各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美育,不僅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時也會使各種意識之間缺少溝通。

美育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因為,美育同素質教育,即德、智、體等諸方面相互聯系,不僅構成了全面發展教育系統的重要內容,而且美育對德育、智育、體等方面的開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梢?,美育在素質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美育對于素質教育到底發揮著什么樣的具體作用呢?我們從德育、智育兩方面來分析:首先,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成為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應該具備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主要是為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理解和掌握善、惡標準。它側重于抽象說理,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帶有明確的強制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動人。在對美的激動中,潛移默化的獲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人變的高尚。

由上述可知,美育或審美教育作為聯系素質教育系統三個層面的重要紐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正是美育,促進了人體生理的有機平衡發展,開拓了心理層次自由和諧的發展,豐富了人的社會層面的內容。沒有美的促進作用,素質教育就難以和諧、全面的進行和擴展。美育對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結語

總之,美育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動手段,也是人類認識自己、完善人類文化心理結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通過美育,我們不僅能夠完善品格,塑造完美人格,而且能夠促進社會協調、和諧的發展。也只有通過美育,才能達到馬克思所說的“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世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54

[2]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  中國青年報

篇5

一、教育的任務與目標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育人,所謂“育人”,就是要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其終極目標是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的內容應該是以“育人”為目標,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學與實踐,而不只是知識的簡單積累。

學校教育要實現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根據學生在不同時期各種素質發展的要求,對教育任務、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等進行全面規劃。這里的素質,不是指某種學識、某種業務、某種技術,而是人的身心中內在的品質因素。各種內在品質因素的綜合,構成了人的整體素質或稱綜合素質。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使人的各種內在品質因素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

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既要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拓寬知識,發展智慧,提高智力水平,發揚科學精神,把握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更要加強人文教育。只有加強人文教育,才能使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從理性的學習轉為情感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

人文教育是一種鑄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性教育、人化教育,它以人的精神完善為最高目標,以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學生,使他們的靈魂得以凈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實,使身心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在人文教育中,美是很重要的內容之一。從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凡有影響的教育都很重視美育。如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將音樂立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居第二位。孔子認為音樂是人的修養最后完成的標志。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又說?!鞍采现蚊?。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蔽鞣胶髞碓谥惺兰o發展了“七藝”(文法、修辭、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天文),音樂為第六,等等。

二、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或稱審美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從感覺的受動狀態到思維和意志的能動狀態的轉變,只有通過審美自由的中間狀態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的途徑?!?/p>

美育是人類認識世界,并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種手段。通過美育,不僅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其落腳點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類自身。人類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華。美育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飛躍到一個更高更美的境界。通過美育,使人的感性和理融升華:使人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諧統一,也就是人性的和諧統一,人性的完美。美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它通過生動、’具體、可感的美的形象,激發和凈化人的感情,以美導真,以美導善,潛移默化地起到作用。

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術教育,而是一種人文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質教育。這里所說的美育顯然不是狹義的美育,而是寬泛的美育,簡稱為大美育,這種大美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對美的感覺、鑒賞、創新等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凈化、美化人本身,建立美的情操和理想的觀念,發展美的品格,形成完美的人格。一個人只有具備審美能力和創美能力,才有可能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進入至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美育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素質教育,也就是精神世界層次上的素質教育。育人,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終極目標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美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培養完美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這與教育。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所謂“全面發展的人”“理性的人”“審美的人”“高素質的人”等等,其實質都是一樣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

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一樣,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聯系。從本質上說,德育、智育、美育的關系體現了真、善、美的關系。真、善、美三者是統一的。德、智。體,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只有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協調一致地發展,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任務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基本任務是以美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審美、創美實踐活動。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創造力,完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1、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觀是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真理觀、倫理觀一起,構成了人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總的看法。具體地說,審美觀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審美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美、美感、美的創造等問題的基本觀點,是對客觀事物進行審美判斷和評價的原則體系,它直接指導和制約著人們的審美和創美實踐,規定著人們審美、創美的方向。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就是要樹立的審美觀。培養青年一代具有崇高的審美理想和高尚的審美修養,能夠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只有以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為“尺度”,才能使審美活動上升到自由、自覺,才能培養人格的完美。

2、提高審美能力

所謂審美能力是指人們感受、想象、鑒賞美的能力,即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中各種事物、現象、作品的審美價值所具備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鑒賞力。

審美感受力是人們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和基礎。審美感受主要包括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兩部分。審美感覺是人們通過器官對客觀美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它是美感中最初級的感性印象。審美感覺在審美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與客觀外界的美發生直接的聯系,并為審美活動提供豐富的素材。然而一般的美感卻不是審美感覺所能完成的。因為多數美的事物,都不可能以某一種屬性或與周圍事物沒有任何關系的情況下存在著。因此,審美感受一般要進入高一級的審美知覺階段。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是以審美知覺的形式來反映客觀的美,審美知覺則是對美的事物的多種屬性的整體反映。

審美想象力是指人們在以往表象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語言的表述和非語言的描繪,在頭腦中重新再現客觀事物的感性印象。審美想象是以記憶表象為基礎的,而一切記憶表象又都是我們在觀察和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過程中形成和保存下來的。人們頭腦中是否儲備了豐富和精確的記憶表象,直接關系到審美想象是否活躍。因此。首先要培養和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儲備豐富而又生動的記憶表象,為活躍的想象力奠定基礎。其次,審美想象又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理性思維就是“無本之木”,想象就會停滯。因此,要發展審美想象力,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再次。發展審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徑是通過對藝術美的欣賞,因為藝術美是審美想象力最集中的表現。藝術美中的想象力是極為豐富和生動的,所以說,欣賞藝術美是培養和發展審美想象力最好的途徑。

審美鑒賞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欣賞的能力。在審美活動中,鑒別和欣賞兩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能欣賞才能鑒別。審美鑒別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事物和藝術美丑的辨析能力,二是對美的形態(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特征、范疇(優美、崇高、悲劇、喜劇等)和程度(比較美的、美的、最美的)的識別能力。美與丑總是相對立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美是肯定性價值,丑是否定性價值。自然界中的丑一般表露于形式,社會生活中的丑主要在于它的內容,有時與倫理道德中的惡相聯系。丑作為社會觀念,受時代、階級、民族的制約。藝術中的丑是生活丑的反映,它是生活丑典型化的結果。藝術家把現實中的丑能動地轉化為藝術形式。使丑具有了審美價值。它可以使人對丑產生由衷的反感,笑著與丑告別,并從中獲得美感享受。美丑的關系是復雜多變的,“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緊靠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從,黑暗與光明相共。”因此需要加強審美修養,通過豐富多彩的審美活動,不斷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以免美丑不分或以丑為美、以美為丑。

3、培養創美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观看黄网 | 色综合久 | 欧美高清免费 | 国产一区免费 | 日韩成人免费 | 欧美一区二区另类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 |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 |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欧美一级 | 日韩在线成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三级成人在线 | 国产乱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特级特黄特色的免费大片 | 四虎最新视频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 日韩快播电影网 | 精品一区久久 | av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高清在线 | 日韩国产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九九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 | 青青草精品 | 国产a视频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首页 | 狠狠的日 | 成人国产a | 久久里面有精品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