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茶葉的植物學特征范文

茶葉的植物學特征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8 16:37:2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茶葉的植物學特征,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茶葉的植物學特征

篇1

關鍵詞:形態學特征;生物學特性;引種;栽培;榿葉唐棣

榿葉唐棣(AmelanchieralnifoliaNutt)是薔薇科唐棣屬一種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為北美洲著名經濟樹種。果實為漿果,每100g鮮果含鈣88mg、鎂400mg、鉀300mg,果實可加工或鮮食,主要用于釀酒,制造食品、藥品和飲料。榿葉唐棣喜光、耐旱、耐寒,分布范圍比較廣泛。栽植后第3年即開花結果,5~7a(年)后進入盛果期,鮮果產量每1hm23300~4500kg。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果實售價每1kg3.3~4.4加元,具有很高的生態經濟價值。該樹種樹形美觀、花果獨特,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可作為園林綠化樹種等。為了增添遼西地區新的適宜樹種,豐富該區植物資源,我所自1999年從加拿大引6個品種的榿葉唐棣種子和苗木(包括實生苗和組織培養苗),種分別是Honeywood、Martin、Pembina、Russia、Smoky和Thiessen。從1999年~2003年,對其植物學特征和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觀察,初步認為該樹種在遼西地區能正常生長、開花、結果?,F將其植物學特征與生物學特性的觀察結果總結如下,為相似區域擴大栽培該樹種提供科學依據。

1植物學特征

榿葉唐棣樹形為圓形叢狀;樹皮褐黑色;小枝粗壯細長,紫褐色。根系屬于淺根性,主根長約30~45cm;側根數量不多,約7~13條;須根多而粗,密集形成網狀;地表處萌蘗根系特別發達,萌蘗力極強。冬芽赤褐色、圓錐形,具銀白色絨毛。皮孔為圓錐形、灰色。葉片為單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7cm,寬約2~4cm,深綠或暗綠色;葉先端急尖,葉基圓形,葉緣鈍鋸齒,漸尖;葉脈為羽狀脈,中脈為主脈,側脈9~11條;托葉小、早落。花為總狀傘房花序或復傘房花序,直徑3~5cm,花梗細長,1~3cm;花初期白色,向粉紅色漸變,略帶紅暈;花萼筒狀,外被有白色絨毛,隨后逐漸脫落,萼裂片三角狀,先端長尾尖,全緣,初期被稀疏長絨毛;花瓣線狀圓形,白色。果實球形,6月下旬成熟,最初綠色,漸變為褐色、紅棕色,成熟時紫黑色,有光澤,油質;果實縱徑平均1.26cm,橫徑1.33cm,單果鮮重0.9~1.5g左右;果肉外部紅褐色,內部乳白色,汁液紅褐色,酸甜無澀味;單果含種子2~7粒左右,種子千粒重5.95g,屬于小粒種子。

2生物學特性

2.1物候期

依據薔薇科果樹的物候相標準,進行了物候期連續定位觀測,結果(見表1)表明,榿葉唐棣從芽膨脹到落葉歷時148~166d(天)左右;

營養生長主要集中于5月和6月;從出現花蕾到花全落只需用7~10d(天)左右;從幼果膨大到果實成熟大約需用24~28d(天)左右。

2.2營養生長特性

根據2000年和2003年的新梢定期生長量調查結果表明,榿葉唐棣新梢從5月初開始生長,5月下旬至6月初生長進入高峰,6月下旬至7月初,部分新梢相繼停止生長,從新梢開始生長到停止生長大約55d(天)左右;新梢年增長幅度為26~105cm,徑粗年增長幅度為3.6~6.8mm;其營養生長與溫度、濕度、降水量、土壤肥力等環境因子影響有關。

2.3果實生育特點

經過近3a(年)對榿葉唐棣開花和結果情況的調查發現,榿葉唐棣從開花初期到花全落整個花期時間比較短,最初花乳白色,逐漸著色,很快漸變為粉紅色,然后花落,從出現花蕾到花落僅有15~17d(天)左右。果實成熟過程較短,從幼果膨大開始,當果實長到接近成熟體積時,開始著色,最初青綠色,逐漸變黃白、淡紅、粉紅、褐色,最后變成黑褐色,從落花后幼果膨大到果實成熟一般需用23~26d(天)左右。

3引種結論

1)榿葉唐棣的引種,為我國增添了新的經濟樹種和綠化樹種,就遼西地區而言,存在氣候干旱、堿性土壤、冬季氣溫低等不良條件,但該樹種仍能在引種區正常生長、開花、結實,并未發生過嚴重的凍害及不適應性等現象。初步預見,如果將該樹種引至遼東、遼南及河北、北京、山東、內蒙古、吉林等地區,可望有較好效果。

2)該樹種春季萌芽較晚,營養生長主要集中在7月份之前,受雨季濕度大等因素影響較??;開花也較晚,花期短,受引種地區低溫的影響也較小;果實成熟速度快,且避開高溫和雨季,利于果實采集。

3)榿葉唐棣的營養生長、果實發育均受溫度、濕度、降水量等環境因子的影響,但影響程度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篇2

關鍵詞:茶樹;品種繁育;推廣

中圖分類號:S571 文獻標識碼:A

茶葉是云南省的傳統支柱產業。云南省政府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資源創新產業中的重要產業,加強領導,加快發展,把茶葉產業培育成我省的區域優勢經濟支柱產業”。云南是以山區為主的農業大省,茶葉在云南山區經濟發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種是建立優質、高產、高效茶園的前提,無性系良種茶園的占有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茶葉生產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檢驗茶葉科技含量的重要內容。

紫娟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于1985年從該所大葉群體品種茶園中發現的一株芽、葉、嫩莖都為紫色的茶樹選育而成。因該單株茶樹具有紫芽、紫葉、紫莖的特征,并且所制烘青綠茶干茶和茶湯皆為紫色,故取名為“紫娟”。云南省普洱茶樹良種場2000年從省茶科所引進紫娟母本,以自行繁殖的方法逐年擴大母本園,建立了13.3hm2良種母本園及高標準示范園,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比較鑒定和生產試驗,通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比較熟悉的掌握了紫娟的特性、特征及適制性。良種繁育的成活率由當初的80%上升到95%,出圃率達到85%(采取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及遮陽網覆蓋措施);定植成活率由50%上升到90%(采取地膜覆蓋及遮陽網遮蔭措施),苗木價格也由過去的1.5元/株下降到了現在的0.30元/株(母本園增加,繁育苗木數量增加),目前已形成了較系統的繁育推廣技術平臺。為良種的推廣打下了堅定實的基礎。繁育推廣的新品種紫娟具有適應性廣,芽葉較肥壯、呈紫紅色,適制多種產品等優點。

“紫娟”新稍中內含物豐富,其中最為突出的成分是花青素,一芽二葉新稍中花青素含量達29.14mg/g,是日本高花青素茶樹品種“枕佃03—1384”(花青素0.30~0.37mg)的100倍左右。采用“紫娟”品種加工的綠茶具有明顯優于云南大葉群體種綠茶的降壓效果,經云南省藥物研究所用體重2.5~3.5kg的家貓進行降壓實驗,結果表明,“紫娟”烘青綠茶降壓幅度為35.53%,明顯優于云南大葉群體種烘青綠茶(29.04%)。紫娟茶因其特征奇異和藥用功效顯著,有望成為人類茶葉保健飲品中的奇葩。紫娟茶中的花青素作為一種天然食用色素,安全、無毒,而且具有一定營養和藥理作用,在食品、化妝、醫藥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人的壽命長短直接取決于人們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的強弱,而花青素的發現為全世界的人找到了抗氧化、抗衰老最簡單有效的辦法,花青素的發現和應用使人類從20世紀的抗生素、維生素時代進入到21世紀的花青素時代。

1 紫娟植物學特征特性、適制產品及主要栽培措施

1.1 植物學特征

紫娟屬云南大葉種小喬木型茶樹,樹姿半開張,分枝部位較高,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上斜著生。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色紫紅色,葉柄呈紫紅色,葉質較硬,葉面平滑,葉緣平整,鋸齒淺、鈍、稀。芽葉較肥壯,紫紅色,茸毛多,一芽三葉,百芽重為115g?;ü谥睆?.10cm,花瓣5~6瓣,色澤白含綠,質地軟;花萼5片,花萼和花梗呈淺紫色;花瓣、花萼和花梗無茸毛,花柱3裂,子房茸毛多。

1.2 適宜生產多種優質產品

對紫娟品種的適制性進行了多年研究,通過對其一芽二葉蒸青樣和內含成份分析測試及采用感觀審評方法,證明紫娟品種適制名優紅茶、普洱茶及綠茶。

1.2.1 適制優質紅茶

條索緊實褐紅,湯色褐紅明亮,香氣高,有特殊香氣,滋味醇厚回甘。

1.2.2 制普洱茶品質優

生茶條索緊實紫黑色有光澤,湯色紫紅色,有特殊香氣,滋味濃厚回甘。

根據紫娟成分測定結果:內含成分的酚氨比值接近對照,因此具有形成優質紅茶和普洱茶的物質基礎。

1.3 適種范圍及主要栽培措施

從引種和多年系統試驗推廣鑒定結果表明:紫娟是一個抗旱性強、抗寒性強、發芽中、紫紅色,茸毛多、優質高效的無性系名優茶品種。在冬季最低氣溫不低于-5℃的普洱市、臨滄市、西雙版納州、保山市、德宏州、文山州等云南地區適宜種植推廣。

主要種植方式:經對紫娟示范茶園的種植方式比較,雙行單株比單行單株種植的茶園,茶樹樹幅大,成園投產早,鮮葉和枝條的產量高,綜合效益好,說明半開張形的紫娟宜雙行單株方式種植。

2 紫娟繁殖與推廣情況

無性系茶樹品種紫娟具有種植適應性廣,產品加工適制性強等優點,該品種除在普洱市10縣(區)內快速擴大推廣種植外,并在省內的臨滄、西雙版納、德宏、大理、文山、保山、紅河等州(市)及省外的浙江、廣東、海南、廣西、四川等省引種推廣。截止2012年底,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4062.227hm2,其中采摘面積達3372.447hm2。

3 效益評價分析

無性系茶樹品種紫娟的繁育與推廣,加快了全省無性系茶樹良種化進程,為無性系茶樹良種規?;?、產業化、產品多樣化提供了品種保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3.1 經濟效益

根據對普洱茶樹良種場、西雙版納、臨滄等地的抽樣調查統計(其中紫娟調查面積113.3hm2、云抗10號113.3hm2),無性系茶樹品種紫娟與云抗10號產量及產值調查結果(見表1):無性系品種紫娟產量79.9kg/667m2,比云抗10號減產41.9kg/667m2,減產34.4%;紫娟品種干茶平均單價300元/kg,比云抗10號增273.7元/kg,增長1040.7%。無性系品種紫娟與云抗10號產值效益比較(見表2):無性系品種紫娟產值24068.5元/667m2,云抗10號為3188.6元/667m2,增收21150.5元/667m2,增加663.3%。按已投產面積3372.447hm2計算。每年可增收10.7億元(含成本),無性系品種紫娟的經濟效益極顯著。

依據四川省農科院研究的“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法”按紫娟已投產面積3372.447hm2進行經濟效益評價分析,新增純收益58807.0萬元,科技投資收益率1:6.16,科研費和推廣費投資收益率分別達1:154.96和1:156.52,農民得益率為1:7.38,該品種經濟效益極顯著。

3.2 社會效益

3.2.1 紫娟的繁育與推廣,促進了茶產業發展,擴大了社會就業

目前推廣紫娟茶園4066.7hm2,平均每年發展茶園580hm2,是云南省繼國家級品種云抗10號之后,年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之一。

據調查,紫娟推廣種植4066.7hm2,按每個勞動力種植管理0.3hm2茶園計算,可安置13556個勞動力。按6.7hm2可增加茶葉加工、銷售人員10人計算,3400hm2可帶動5100個勞動力就業。紫娟繁育推廣項目的實施,累計帶動18656人就業,為邊疆、山區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

3.2.2 紫娟的繁育與推廣,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紫娟茶品質優良,茶產品賣價高。2008~2012年,紫娟毛茶(級別:一芽二、三葉)平均單價300元/kg,比同級別云抗10號增273.7元/kg,增1040.7%,農民得益率為1:7.38。

3.2.3 紫娟的繁育與推廣,培養一大批育苗專業戶

良種場采取統一提供良種穗條,技術指導,統一技術措施,在場附近的曼連、丁家箐、柏枝寺、刀官寨等村民小組扶持育苗專業戶百余戶,建成約20hm2育苗基地,年均出圃紫娟等品種苗木3000多萬株。

3.3 生態效益

茶樹是退耕還林、改造荒山草坡、發展綠色經濟的優良經濟樹種。無性系茶樹品種紫娟繁育與推廣,可提高山區植被覆蓋率,起到截流固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符合 “綠色環?!?、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云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發展戰略要求。

目前,紫娟茶產品供不應求,在高消費領域有走俏趨勢,市場前景看好,深受茶企業和茶農歡迎,推廣速度快,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包云秀,夏麗飛,李有勇,等.茶樹新品種“紫娟”[J].園藝學報,2008,35(6).

[2]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gkls091903 國家植物保護品種“紫娟”與“云茶1號”試驗示范[Z].2005.

[3] 楊興榮,包云秀,黃玫,等.云南稀有茶樹品種“紫娟”的植物學特性和品質特征[J].茶葉,2009,35(1).

篇3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痹谥袊奈幕l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毖韵轮猓厝巳胧袂?,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卑蜕綅{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 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薄渡褶r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边@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發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臺灣基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西藏和山東是新發展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絡,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并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一旦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與此同時,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顿准s》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

公元8世紀后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三、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一中國后,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于茶者七八?,F在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于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準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后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于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后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后,茶葉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后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后,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F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后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梢哉f,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是值得我們后人引以自豪的。 四、制茶史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征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本文就制茶歷史做簡單介紹。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云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干,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干,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于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保创藭r完整的蒸青茶餅制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端问?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谷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四)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出現了利用干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制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制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綠茶制造工藝。

(五)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于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制造工藝,制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干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后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制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出現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后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由來和演變

唐、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采摘而成的茶,與后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現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后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在茶葉制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后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后,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后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制法,再紅茶制法,從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F福建武夷巖茶的制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六)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由于制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制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采用了機械化生產。 五、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并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斂性,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蛾套哟呵铩酚涊d,“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后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于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v觀飲茶風習的演變,盡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等為基點,則當今茶之飲主要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后),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凈”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

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風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篇4

關鍵詞:不同光源;金觀音;萎凋;葉綠素熒光

Abstract: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ight qualities on Chlom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in Withering-Leaves of Jin Guanyin,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different light qualities,the changes in the minimal fluorescence(Fo),the maximal fluorescence(Fm),variable fluorescence(Fv),light energy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PSⅡ(Fv/Fm) and activity potential of PSⅡ(Fv/Fo) and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suggesting that red and blue lights control openness of photosystem II in Jin Guanyin.Red-light(640~780nm,300W) is the most effective light,Blue-light(435~480nm,400W) is the worst light. Selected the best light sources combinations,the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iotion of manual intervention withering and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Key words:Light quality;Jin Guanyin;Withering;Chlomphyll fluorescence

烏龍茶初加工分鮮葉采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及干燥等工序,其中萎凋是烏龍茶加工的重要工序。傳統萎凋方法加工的茶葉香氣自然、優雅,但受天氣情況制約嚴重,產品質量不均衡,更嚴重的是在陰雨天或者強烈日光照射時,造成茶青萎凋不足或者灼傷死青,生產的成茶帶青、帶澀,造成烏龍茶品質低下,影響經濟效益[1-2]。而在烏龍茶的主產地福建及廣東地區,在產茶旺季經常遇到陰雨天氣,給烏龍茶生產帶來極大不便。為擺脫烏龍茶茶萎凋中的氣候條件的限制,需要采用人工措施模擬日光萎凋,實行人工控制萎凋,實現全天候生產[3]。

光照是影響植物生長的重要環境因子,光合作用是為植物生長制造有機物,葉綠素熒光是光合作用的探針。通過對葉綠素熒光參數的分析,可以得到有關光能利用途徑的信息[4]。葉綠素熒光與光合作用中各個反應過程緊密相關。近年來在植物光合作用、環境脅迫、組織衰老和品質評定等諸多方面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大大推動了光合作用原初反映及其他有關光合機理的研究[5],但與茶葉加工有關的研究報道甚少。本文通過對閩南烏龍茶優質品種金觀音不同光源萎凋后,其葉片的葉綠素熒光相關參數Fo、Fm、Fm'、Ft等的測定和ΦPSⅡ、NPQ等的分析,以期為金觀音人工光源萎凋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品種金觀音,采摘標準一芽三四葉,對第二葉片進行光萎凋相關實驗數據的采集與分析。

1.2 主要試驗儀器與設備 FL2LP型調制式葉綠素熒光儀;TES 1332A數位照度計;TQS―D1太陽輻射儀;722S型可見分光光度計;FA1004型電子天平(靈敏度為0.0001g)等。

1.3 萎凋光源的設計 按照要求設計不同波段光源:混合光(360~780 nm)、紅光(640~780nm)、藍光(435 ~ 480nm );不同功率(200w、300w、400w)光源燈管以及配套燈具。各光源設備照度和電流輻射強度參數如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光源萎凋金觀音葉片的Fo、Fm變化 不同光源條件的金觀音葉片熒光參數Fo、Fm變化如表2所示。

Fo是PSⅡ反應中心處于完全開放時的熒光產量,它與葉綠素濃度有關。Fo的增加可能是植物葉片PSⅡ反應中心出現可逆的失活或出現不易逆轉的破壞,也可能是植物葉片類囊體膜受到損傷,而且Fo增加量越多,類囊體膜受損程度就越嚴重[9]。

由表2可見,室溫下金觀音離體葉片經不同光源照射1小時后其初始熒光Fo比對照都有所上升。不同人工光照對金觀音葉片的傷害程度為混合光>紅光>藍光,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金觀音葉片Fo值呈增加趨勢,說明金觀音品種人工光源萎凋時較弱光強照射有利于葉片內化學物質的轉化,反之則會使葉溫快速上升加快葉片走水,過早固定其化學穩定性,不利于提高萎凋品質。由表2方差分析結果,光波與功率P值分別為0.039、0.11可知不同光波萎凋Fo差異顯著。

Fm是PSⅡ反應中心處于完全關閉時的熒光產量,反映通過PSⅡ的電子傳遞情況。由表2可以看出,各種光源處理Fm值均有上升,表明金觀音離體葉片在可見光補光條件下PSⅡ的電子傳遞情況良好。同時可以看出,作用光打開時的最大熒光產量Fm′在紅光200W處理下上升的值最大,比處理前升高47.27%。由方差分析結果光波P值為0.001

2.2 不同光源萎凋金觀音葉片的ΦPSII變化 ΦPSII反映實際的電子傳遞的量子效率,不僅與碳同化有關,也與光呼吸及依賴O2的電子流有關[11]。不同光源萎凋金觀音葉片的PSII變化如表3。

由表3可知,光萎凋后金觀音葉片的ΦPSII均有所上升,表明光照可提高葉片的實際光化學效率,有利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系統對光能的吸收和傳遞,進一步促進葉片內部化學物質的轉化。

由表3還表明,在相同功率光照條件下,紅光照射葉片ΦPSII值相對最高,藍光ΦPSII值最低,說明葉片離體后經紅光照射的實際光化學效率最高,混合光居中,藍光照射的葉片實際光化學效率最低,即葉片對光能的利用率為紅光最高,藍光利用率最低。但是隨著光源功率增加,金觀音葉片ΦPSII值隨著光源功率的增加而降低。ΦPSII變化的初始斜率表示光化學反應的啟動速率,試驗結果表明紅光萎凋葉的光化學反應啟動最快,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對光能的

利用。

由圖1可知,相同功率下藍光處理最易發生光抑制現象,說明葉片利用藍光光能的能力的最差,其次是混合光,紅光是最有效光;進而可推斷紅光和藍光對金觀音葉片的光系統Ⅱ的開閉程度起調控作用。

3 小結與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利用葉綠素熒光分析技術取得很多有關植物生理方面的成就,本試驗通過有關Fo、Fm、Fm′、Ft等的測定和ΦPSII、NPQ等的分析得出:

(1)由方差分析結果可知,不同光源萎凋過程中光波是影響Fo及Fm值變化的關鍵因素,即萎凋光源波長范圍決定金觀音離體葉片的生理生化反應的進程與方向;即可推斷光波長度將影響金觀音萎凋葉片品質。

(2)本文通過試驗證實:不同光源相同功率條件下,紅光光源(光波范圍640~780nm,功率300W)金觀音萎凋葉片光化學反應啟動較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離體葉片對光能的生理生化利用;但是在較強輻照強度下,如功率400W紅光萎凋葉較易受到光抑制。

(3)本文試驗結果與儲鐘希[12]等針對黃瓜紅光和藍光處理試驗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但杜洪濤[13]等的彩色甜椒幼苗試驗卻表明白光為最有效光,其次分別為黃光、藍光、紅光及綠光。筆者推想不同光質光能利用率高低是否與植物品種有關,尚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探明。

參考文獻

[1] 金心怡,孫云,孫威江等.清香型烏龍茶品質特征與發展現狀[J].中國茶葉,2007,1:12-15.

[2] 謝萍娟,李旭云。清香型鐵觀音的制作技術[J].中國茶葉,2006(4)32-33.

[3] 鄔齡盛. 烏龍茶萎凋間的理論依據及應用前景[J].茶葉科學與技術,2007,(4):26-27.

[4] 郭春芳,孫云,唐玉海等. 水分脅迫對茶樹葉片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May 2009,17(3):560-564.

[5] 林金科,賴明志.茶樹葉片凈光合速率對生態因子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0,20(3):404―408.

[6] 王登良,張靈枝,譚新東. 烏龍茶萎凋(萎凋)工藝研究現狀與進展[J]. 福建農學院學報.1993,22(4) 490-493.

[7] 吳秋兒,揭家源.不同光質萎凋對烏龍茶品質的影響[J].中國茶葉,1997,(5):30―32.

[8] 潘玉華.不同光質萎凋與烏龍茶品質的關系[J].茶葉科學技術.1995(2):32-35.

[9] 韋朝領,江昌俊,陶漢之,宛曉春. 茶樹葉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其恢復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報,2003,30(2):157~162.

[10] 危賽明. 不同光質萎凋對烏龍茶品質的影響[J]. 福建茶葉,1999,(3):6―10.

[11] 柯玉琴,莊重光,何華勤等. 不同灌溉處理對鐵觀音茶樹光合作用的影響[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Oct 2008,19(19):2132-2136.

[12] 儲鐘希,童哲,馮麗潔.Effectofdifferentlightqualityonphotosyntheticcharacteristicsof cucumberleaves[J].ActaBotanicaSinica(植物學報),1999,41(8):867-870(inChinese).

[13] 杜洪濤,劉世琦,蒲高斌.光質對彩色甜椒幼苗生長及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05,14(1):41~45.

作者簡介:張艷麗(1984―),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茶葉加工與茶葉化學研究,E-mail:。

篇5

其實茶和葡萄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根植于大地,是自然的精靈,因此人們對于茶和葡萄也就有了類似的關于產區的劃分和品種的分類。

追宗溯源,可以將世界上的葡萄酒產區分為“傳統世界”和“新世界”兩大旗幟鮮明的陣營。這種將葡萄酒分為兩大世界的標準是由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約翰遜首先提出的,現已為葡萄酒界廣為接受?!皞鹘y世界”是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主要有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葡萄牙等國,是老牌的葡萄酒生產國。以法國為首的“傳統世界”特別強調一個地區氣候、土壤類型,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葡萄品種,并為之劃分了嚴格的等級,法國人更是為他們所強調的產地概念創造了一個單詞“terroir”?!皌erroir”是一個含義廣泛的綜合性概念,它表明產品的特定質量是在特定地理區域的土壤、氣候、地形、地質、牲畜的種群、勞動者的技能等各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

在這種近乎教條的葡萄酒產區劃分下,其生產的葡萄酒也等級分明。以“傳統世界”最為經典的法國葡萄酒分級為例,他們將法國產的葡萄酒分為“AOC”法定產區葡萄酒、“VDQS”優良地區餐酒、“VDP”地區餐酒和“VDT”普通餐酒。在這個分級規范下,法定產區的區域界定、產區內能種植的葡萄品種、葡萄樹的種植方式、葡萄樹的管理方法、葡萄的最高產量、葡萄酒酒精含量以及葡萄酒釀造工藝等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在他們的分級標準下,最高等級的葡萄酒可以傲視其他等級的葡萄酒,高的等級是質量的金字招牌,當然價格也不菲。在15、16世紀西方列強向全世界殖民的時候,他們不光輸出了資本,運回了黃金,他們也將他們的宗教基督教帶向了全世界,作為宗教儀式中必需品的葡萄酒隨之到達世界各地,進而葡萄種植技術和釀酒技術也被帶到了殖民地――包括現在的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等國,就是葡萄酒的“新世界”?!靶率澜纭钡钠咸逊N植沒有“傳統世界”那么多的條條框框,他們首先是老老實實地學習傳統世界的釀酒技術,但是又強調實用性、技術至上,強化工業化生產,勇于在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上大膽使用新技術,使新世界的葡萄酒產業快速發展,葡萄酒質量也穩定提高。

傳統世界和新世界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深深烙下不同國家、民族,不同個體和群體的倫理觀、人生觀、審美觀和價值觀。1976年著名的葡萄酒“巴黎之評”,本來是一種法國(傳統世界)和美國(新世界)葡萄酒文化的交流,但是,“巴黎之評”結果的公布,卻引起了法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激烈沖撞!至今新世界生產的葡萄酒仍被“傳統世界”的一些人嘲諷為可口可樂,就像一些中國茶道中人對速溶茶及各式各樣冰紅茶的不屑之感。

與“傳統世界”一個產區就是一種標志的葡萄酒品種名片不一樣,“新世界”的葡萄酒產區劃分沒有更多的地域色彩。故“傳統世界”的葡萄酒產區劃分與中國的茶葉產區更有可比性。

數千年來,在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劃分茶區的依據、方法、提法等不盡相同。最早對中國茶產區比較系統論述是茶圣陸羽,陸羽在《茶經》中,將中國當時43個州郡劃分為8個茶葉產區。陸羽劃分中國茶區是依他個人對茶葉生產區的調查考察、資料的收集、樣茶的鑒評以及實踐經驗等,結合當時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果,按照茶品質等級分為不同的行政區域,從而給不同的區域劃分不同的等級。而到了現代是根據茶區的行政區域、山川、地勢、氣候、土壤、交通及歷史習慣等因素重新劃分,茶區分布遼闊,東起東經122度的臺灣省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5度的自治區易貢,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省榆林,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省榮城縣,東西跨經度27度,南北跨緯度19度。共有21個省(區、市)967個縣、市生產茶葉。我國茶區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按全國性劃分,分為4個茶區:即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二級茶區,系由各產茶省(區)劃分,進行省區內生產指導;三級茶區,系由各地縣劃分,具體指揮茶葉生產。

茶和葡萄酒,都是依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經緯度、海拔及其周邊環境去劃分產區的優次等級。葡萄酒的土壤要求貧瘠、排水性好、礦物質比較豐富的土地,而陸羽在茶經里講“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這正和西方的葡萄種植不謀而合。

茶葉和葡萄酒都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式,是人們依據不同的需求劃分的。

從植物學的角度,葡萄屬是栽培最廣泛的一個屬,包括約70多個種,分布在我國的約有35種。其中僅有20多種用為生產果實或作為砧木。按地理分布生態特點,一般把葡萄屬的各個種劃分為三大種群,即歐亞種群、東亞種群和北美種群。歐洲種葡萄,也即今天大多數的釀酒用葡萄。黑海、里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歐洲種葡萄的原產地,大約有5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最初分布于中亞、中東、南高加索和北非,然后沿地中海傳播至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等國。15~19世紀發展到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洲等地。日本的葡萄大約在1000多年前從中國引入。葡萄釀酒在唐代已頗為盛行,劉禹錫的葡萄歌中寫道:“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現今人們對葡萄酒的分類主要有以下三種。1.按色澤分,有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紅葡萄酒;2.按含糖量分,有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甜葡萄酒;3.按二氧化碳含量分,有平靜葡萄酒、起泡葡萄酒、高泡葡萄酒、低泡葡萄酒。

茶葉也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式:1.按茶的顏色分類;2.按茶葉的發酵程度分類;3.按烘焙程度來分類;4.按萎凋程度不同來分類。

現在市場上的茶葉分類可算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其實茶葉的名稱多樣化是各產地茶商為了促銷刻意造成的,絕大多數屬于文化概念。例如根據茶葉形狀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銀針等等;還有的結合產地的山川名勝而命名,如西湖龍井、普陀佛茶等等;也有的根據傳說和歷史故事命名,如大紅袍、鐵觀音等等。其實名稱并不代表茶葉的類型,而茶葉的類型才能代表其內含和特性。

雖然中國茶葉的分類尚無統一的方法,但比較科學的分類是依據制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來劃分,特別是根據各種茶葉加工過程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淺入深,將其歸納為六大類型,即是白茶、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有學者也把普洱茶列為一類)。綠茶中的茶多酚氧化最輕,紅茶氧化最重。這六大茶類被稱為基本茶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 91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 久热伊人 | 91天堂网| 欧美日韩一区精品 | caoporn地址| 亚洲成人免费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亚洲精品乱码8久久久久久日本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一二 | 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 精品免费国产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 | 毛片综合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一区在线 | 国产精品福利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暖暖韩国 | 日日干综合 |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 | 国产色播av在线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嫩草 | 98久久 | 在线观看第一区 | 91不卡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首妖 | 一区二区日本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亚洲综合色网 |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手机播放 | 一区欧美 |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