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2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旅游文化差異,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物質的差異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觀念與意識的差異,因為由于地域和環境的不同,同一類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觀念中所具有的功能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這種事物包括人們的日常所使用的食物,所飲用的飲料,以及居住的不同環境。舉例來說。中國一直流行一句話,那就是對于老百姓來說,吃飯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此在中國的旅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無論走到哪處的風景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撲面而來。最近在互聯網絡上比較流行這么一張中國的地圖。地圖的主要內容不僅標出了各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和景點名稱。更為讓人嘆服的是,在各個旅游景點中,還特意的選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小吃。例如,在中國的山東,你會品嘗到大煎餅的味道,在山西,有刀削面,在新疆有手抓羊肉,在東北,有殺豬菜,在四川有正宗的麻辣火鍋等等。可是,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中華美食,外國朋友會大飽口福的同時,會心生疑問:Whatisit?他們經常問的這個問題,難倒了大部分的中國旅游英語的翻譯工作者們。因為,這些中國獨有的特色美食,很多在歐美國家的字典中沒有收錄,另一方面,即使勉強把這些所謂的特色美食對應的英文翻譯出來,由于缺乏對歐美日常飲食文化的了解,翻譯的也是比較生硬的。
歐美國家的飲食,從營養角度來說,確實比較講究。例如,他們比較善于用烤或蒸的方式來盡量避免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素的流失。他們在每年的感恩節所食用的火雞,就是屬于這種加工工藝的。另外,中國作為酒的故鄉,有著燦爛的酒文化。這一點讓很多歐美的游客非常佩服。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白酒所獨具特色的醇香,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人在酒桌上所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酒文化。因此,就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已經漸漸的走向世界的各個地方。同時,作為有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中國,我們的茶文化也已經香飄萬里人家。在每家每戶飯前飯后喝一杯茶基本上是一種不變的慣例。歐美國家對于茶的感覺,不如對咖啡感覺濃厚。因此,這種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會在旅游英語中有著比較突出的表現。那么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如何做好旅游英語中的翻譯呢?筆者經過查閱相關的圖書資料,嘗試總結了以下幾種翻譯方法。
二、基于文化差異下的旅游英語翻譯的具體方法
1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同”所謂的“求同”方法,是指在旅游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在遇到一些中西文化差異下不一樣的表述時,盡量從歐美國家的文化事物中選取相應的事物來進行匹配。當然這種匹配并不是要求一對一的絕對的匹配,而是講求而二者在表達意義與功能上的匹配。例如,中國在各大景區中有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這些在英語的相關詞典上并沒有完全收錄。因此,在遇到這樣的詞匯翻譯時,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同”方法就可以發揮作用。咱們在旅游景點中比較常見的事物,歐美游客并不是很熟悉的。例如,大白菜,月季花,大蔥,槐樹等等。對于這些事物的英文翻譯,我們可以尋找西方文化中的對應事物,二者只要在功能或者類屬上具有一定的匹配性,就可以進行中國特色的英語嫁接。所以,上面的幾個中國特色的事物,就可以用這種方法表述為,Chinesecabbage,Chineserose,Chineseonion,Chinesebachelortree等等。
2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異”所謂的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異”方法,就是在旅游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從發揚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來考慮翻譯。換句話說,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是面對著可以表達出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時,不用過多的強調與西方文化的匹配性,而是堅持本民族的表達特色。一種比較簡單的表達方法就是中國的漢語拼音來表示。近幾年來,我國的國家綜合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的領先水平,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每年吸引著近千萬的國外游客來華旅游、觀光。這些外國游客的到來,很好地幫助把中國的特色文化推介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很多游客基本上快成為了半個“中國通”。因此,在當前的旅游業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對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事物的拼音解讀,不僅是一種文化保護的戰略需要,也是我國國力不斷提升的象征。例如,現在很多外國的游客,對于中國的“功夫”,“宮保雞丁”“胡同”“北京烤鴨”等中國特色的事物名稱的漢語拼音,都已經比較熟悉和了解。這種在翻譯文化中“求異”的方法,隨著中國不斷地走向世界的步伐的加快,將會在未來的一天,掀起一股學習中國文化的浪潮,這種浪潮在歐美的幾個國家已經開始掀起。
三、結語
旅游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愈來愈多的外國人被中國的文化傳統及山川湖水吸引,而更是以其獨特的美景和宗教廣受歡迎。旅游文本作為中外交流的基礎媒介,對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中外語言文化差異給旅游文本翻譯帶來很大障礙,尤其影響了佛教景點的準確英譯。因此,本文將從語言文化差異角度研究旅游文本的功能,并以佛教景點英譯為例對旅游文本翻譯進行深化探究。
一、旅游文本的功能
旅游文本主要以呼喚功能為主兼具信息功能。呼喚功能指文本對讀者個人意念的呼喚,旨在誘導行動。旅游文本中以景點翻譯最具旅游文本特色。佛教景點獨具地方色彩,充滿著濃厚的藏傳佛教魅力。因此,佛教景點的旅游文本既要體現宗教特點更要引起外國游客的興趣。信息功能指文本為讀者提供信息以改變其認知狀態的功能。
二、旅游文本的語言文化差異
由于不同國家的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迥異,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式等方面大相徑庭。這正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它們相互制約并相互影響。而佛教景點旅游文本尤為復雜,因為它結合了中國傳統哲學、風俗文化及藏傳佛教知識,這無疑給其英譯帶來很多困難。
(一)旅游文本的語言差異
1、詞匯差異
漢語旅游文本善用華麗辭藻,多以四字詞語組織行文,講究音律對仗。在佛教景點旅游文本中更是如此。例如:
“寺院內佛殿也別具一格,獨具神韻,佛殿呈塔形,高約20米,內徑約10米,上覆金頂,下映斑斕;彩珠環繞,檐角飛天。”(《走遍中國:》第三版,2012)
對比而言,英語旅游文本則善用簡單客觀的詞匯。英語國家多注重客觀事實,所以,英語旅游文本不會像漢語旅游文本那樣用詞花哨。例如美國黃石公園官網上對黃石公園的描述如下: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s first national park. Located in Wyoming, Montana, and Idaho, it is home to a large variety of wildlife including grizzly bears, wolves, bison, and elk.”
2、句式差異
漢語旅游文本在句式方面多以無主句為主,主語在句式中可以省略。例如:
“既靜僻又幽雅,不失為一處難得的大自然樂園和桃果基地。”(《走遍中國:》第三版,2012)
而在英語旅游文本中,主語一定是句式中不可缺失的因素。例如美國黃石公園官網上的描述如下:
“Preserved with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re Old Faithful and a collection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geysers and hot springs, and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二)旅游文本的文化差異
納達曾經指出,“把握好雙元文化主義比掌握雙語更加重要”。中國旅游文本文化氣息濃重,大多帶著強烈的民族色彩,佛教景點旅游文本更是如此。佛教景點的旅游文本涉獵甚廣,包括了宗教、哲學、民族風俗等,既蘊含藏傳佛教思想,又覆蓋了的歷史人文。因此,如何正確處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成為譯者翻譯過程中很大的難題。例如: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旅游攻略》宣傳冊,2011)
試譯:The Jokhang Monastery, built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ubo Dynasty in the 7th century, was for consecrating the same size statue as Sakyamuni when he was eight. The statue was brought by Nepal’s Princess Chizun when she married with the Tibetan King Sontzen Gamp.
此例中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等詞匯體現了地區獨特的宗教文化,若英譯時不增譯其背景,外國游客必很難懂得其文化內涵。同時,考慮到東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在英譯時也會用到省譯法,尤其當漢語文本完全不可譯時。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跨國旅游文化;影響
一、稱謂用語方面差異產生的影響
旅游業作為一項服務性的行業,注重稱呼方面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稱呼方面有著及其有著十分明確的要求,隨著不斷的發展,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了一種習慣。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稱呼方面卻與我國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不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誤會。例如:在西方國家中,服務人員通常在提到老人的時候,都不會使用old這個單詞,而是使用senior people,意思為年長的公民。因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對于年歲的上漲會產生恐懼,用老來稱呼對方是對人的一種侮辱。而在我國的文化中,老這個字帶有尊重與凈重的意思,通常情況下是用來形容德高望重的人,是一種恭維,一種尊重。然而由于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在理解方面出現大相徑庭的情況。就這一點上來看,我國傳承的“長幼有序、貴賤分明”的傳統禮儀思想對于西方人并不適用,只有明確這其中的差別,才能在今后的溝通與交流過程中,減少誤會的發生。
二、價值觀差異產生的影響
價值觀的產生與人們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語言與文化中的禁忌也大不相同。在我國看來,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國人民通常表現出謙虛、合作以及集體觀念等姿態,給人以缺乏主見的印象。而在西方國家的價值觀中,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西方國家的人更注重個人的[私以及人權,追求平等與自由。例如:在中國,旅游景點以及酒店賓館的服務人員為了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主動向客人介紹旅游景點的相關項目與指南。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這種主動式的服務算得上是優質服務的典范。但是,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這樣的關心行為反倒會被認為是侵犯其個人隱私的行為,不僅不會得到感謝,反而會遭致西方游客的反感與討厭。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產生的影響
在我國的思維模式中,推理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從我國千百年的發展史上來看,我國人民最擅長的推理模式是類比推理。在旅游業中,主要表現在對旅游景點的介紹方面。許多來華旅游的西方游客都有這樣的疑問,去桂林旅游的時候,導游會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意思。然而,去云南麗江旅游的時候,導游又會說麗江山水天下第一。很顯然,在西方人的思維中,天下第一只能有一個,如果出現了兩個,那只能說明其中的一個是假的,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國家旅游者來中國旅游以后,經常會對中國旅游景點產生名不副實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導致這種誤會產生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文化的差異。在我國的文化中,天下第一只能算作是一個形容詞,并不是一個指向性的標準。而在西方人強調實證性與精準性的價值觀中,這種模糊指向性的事物,顯然是無法理解的。
四、其他文化差異對旅游跨文化交際產生的影響
不僅是中國在接待西方游客時,會受到文化差異的困擾。西方國家在接待中國游客時,也會感受到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擾。筆者曾經跟隨過一個旅行團去歐洲旅游,由于是歐洲八國游,所以每一站的停留時間并不長,除了簡單的購物,就只能游覽一到兩個旅游景點。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負責帶隊的導游會問游客想到哪里旅游。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由于時間緊迫只能去一個地方,自然是去哪兒都可以。然而,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回答都可以的意思就是兩個地方都想去,所以,一路上一直在強調,時間緊迫,只能去一個地方,這就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的誤會。除此之外,西方人認為人、獸平等,如果按照我國的習慣,為西方的旅游團提供猴腦或者是活魚活吃等特色菜肴,在西方人眼中便是對生命的褻瀆,不僅不會領情,還會提出嚴重的抗議,造成不必要的尷尬。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文化是人類在同一個環境下產生的共同心理程序,由此看來,文化并不是個體所表現出的特征,而是一種普遍性的、具有共性的、受到社會認同的心理程序。因此,在我國旅游業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中西文化差異的作用,加強旅游跨文化交際的管理,加強旅游景點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其明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影響,促進我國旅游業向著國際化方向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關鍵詞: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
語言是一門藝術,也是人們用于交流的工具。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異,尤其是在旅游文化交際方面,本文主要對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性進行深入研究,探討旅游英語交際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為提升我國對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性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一.旅游英語交際中文化差異內涵
不同的人對于文化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們所認同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個社會所獨有的制度、習俗以及信仰,包括最基本的家庭模式、思想道德以及語言等等,文化只有在一定的地理位置、社會現實以及自然環境下才可以實現,因此,文化是有著一定的民族、社會屬性的。語言交際作為語言運用的重要方面,對語言的的使用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不同文化習俗氛圍的人在對同一件事情進行溝通時,往往會因為不能夠透徹的理解事情的內容而出現誤會。例如,美國人在交談時,往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西班牙人往往湊得很近。再如,對于禮物,日本。韓國、中國人對于禮物時很看重的,而在歐洲,禮物的分量以及質量并不是很關鍵。還有,東方青年走路拉手,往往意味著友誼,但是西方人則認為是同性戀行為。總之,這些都是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包括職業道德、社交準則、心理狀態、思維方式以及社會規范。旅游英語交際中,同樣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差異,影響著旅游英語交際中人們的行為以及理解。
二.文化差異對旅游英語交際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旅游英語交際的影響是巨大的,總體來講,文化差異對旅游英語交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差異影響信息的獲得。在實際的旅游英語交際中,往往出現由于文化差異導致操著英、漢兩種語言的人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有些信息往往具有地方以及民族特色,表面上看起來,兩者有著相似的成分,但是實際的意義上,兩者存在著細微的差別。例如,中國人在工廠門口往往看到這樣的標語,“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意思是祝福的話,但是在實際的英語翻譯時,外國人往往翻譯成“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外國人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存在著問題。第二,文化差異誤導信息的獲得。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語言方式的人們對于信息的掌控以及獲得是不同的,例如,中國人往往采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事物發展的迅速,而外國人則往往采用“just like mushrooms”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對于這些文化背景以及語言方式認知存在問題,很容易導致語言信息的誤解。第三,文化差異造成交際障礙。不同語言的人,如果不注重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往往出現交際障礙的問題,這種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交際,影響著人們對于對方的理解以及認同。
三.旅游英語交際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對旅游英語交際中文化差異內涵以及文化差異對旅游英語交際的影響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下面對旅游英語交際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第一,有關隱私的話題。隱私是旅游英語交際中極為忌諱的話題,例如對于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這些話題,我們還是少問為妙,這類事情在旅游英語交際中是不能夠打聽的,屬于個人的隱私問題。第二,有關贊譽的話題。不同的文化,對于贊譽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英語里面,贊譽使用的頻率是很高的。只要受恩于他人,哪怕是一句贊美的話,人們同樣要說“Thank you”,“Thank”來回敬。盡管漢語對于贊譽的使用頻率不是很高,但是,對于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相應的贊譽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有關談話的技巧。西方人打招呼時,經常說:“Hello”,“Hi”,中國人碰面時卻經常說:“你吃飯沒有?”這也是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對此,很多外國人對于“你吃飯沒有?”有很大的爭議,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加強對于中外文化以及說話技巧的掌握,對于促進旅游英語交際中人們的溝通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總結
旅游英語交際中的得體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和社會語境的支配,不懂得英語文化,就不可能得體的使用英語,因此要不斷積累一些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點。要進行恰當的交際,不僅句子要符合語法規則,更重要的是要使這些句子能和語境或表達方式密切配合。在旅游英語學習當中要注意英漢兩種文化因素的差異性,處理好話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關系,從而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國在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很多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對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性的進一步研究。因此,有關部門以及人員應該對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性進行深入探討,為提升我國對旅游英語交際文化差異性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郭海英. 淺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 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10(03).
【關鍵詞】文化差異;傳統習俗;翻譯;誤區;策略
隨著我國和世界其他各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聯系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際下的旅游英語翻譯活動也日益增多。由于和外國人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不同,導致在翻譯時出現的問題以及探討它們的解決辦法。不管我們采取何種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識。同時,堅決制止不法分子的文化侵略活動。著重強調只有在跨文化交際下的旅游英語翻譯,才能發展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完善。
1 分析翻譯誤區出現的原因
旅游翻譯是為旅游活動和旅游行業所進行的翻譯實踐,屬于專業性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它包括旅游景點介紹、旅游告示標牌、民俗風情畫冊等各方面內容。旅游資料主要具備兩個功能:一是,傳遞信息,即向外國游客介紹景點情況使其讀懂、看懂、聽懂,了解并傳播中國文化;二是,誘導行動,即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鑒于上述翻譯目的。
1.1 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漢英語言風格迥異,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旅游宣傳資料的表達多為描述性語言,言辭優雅,情景交融,四字格、排比及對偶結構隨處可見,如鐵塔行云、相國霜鐘、柳浪聞鶯,優美的景點名稱使游客浮想聯翩、心向往之;英語表達則更多注重句法結構,用詞平實直觀,講究知識性與科學性,在漢譯英時,若照搬漢語表達習慣,逐字將漢語英譯,則感覺拖泥帶水。
1.2 漢英傳統習俗的差異
不同的生活環境下的中西方人們對相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如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福的象征,在許多古老的建筑以及磚刻石刻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而在西方,蝙蝠卻是吸血鬼的象征,邪惡的代名詞。因此,當介紹外國游客桂林漓江的蝙蝠山時,一定要把它和人們美好的愿望聯系起來,否則恐怕外國游客會不愿接近這個景點的。因此,在遇到此類事物時,翻譯人員或者導游一定要將中國的文化背景介紹給外國游客,盡量準確地傳遞旅游資料的文化信息,以免產生誤解或疑惑。
2 針對黑龍江省旅游景點翻譯誤區的分析及規范
旅游景點的翻譯中,為了能讓外國旅游者了解中國文化以及景點,翻譯時應該采用靈活的翻譯方法以有效傳遞旅游信息和中國文化。
2.1 直譯和意譯
直譯有利于傳達景點地名以及人物事件等源語信息,意譯運用西方的語言思維和語言模式,更有利于傳達景點的相關信息,兩者方法的結合無形中增進了游客和中國文化的溝通,景點介紹都是四字成語,為歷史人物典故或神話故事,單純的直譯,外國游客難以懂其意,單純意譯卻會使這些景點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因此采取直譯加意譯的方式既傳達了中國文化又詮釋了景點內涵。
2.2 增譯
為了讓外國游客了解中國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背景知識,翻譯時可在原文基礎上適當地增加一些相關信息,如在介紹雪鄉時,單憑Snow town的直譯難以讓游客了解,應在其前加以補充說明China Snow Town這樣的翻譯不會讓游客費解。
2.3 文化類比
類比是指為消除對源語信息所含文化的陌生感,以喚起目的語接受者似曾相識的感覺,將源語中陌生的文化信息轉換成目的語文化情境中類似的信息,也就是說用英文中相似的名勝古跡,傳奇人物歷史故事等來打比方,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游客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生親近感,從而讓游客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3 結語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提到,旅游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相關旅游資料的翻譯既是漢英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任何時候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都存在文化差異,語言學家奈達說過,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要比語言結構差異引起的問題更多更復雜。因此,想要翻譯好相關的旅游資料,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要了解和積累本國和外國文化,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地理、、風土民情和建筑藝術等,甚至還要對生物學、考古學等有所研究。
【參考文獻】
[1]章禮霞.從廣告語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交融[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程盡能,呂和發.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謝天振.對翻譯學構建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