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1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內科病人的護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369-01
引言
心理護理是醫護人員在與病人的交往中,以行為來影響?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康復的方法和手段?人患內科病,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心理活動錯綜復雜,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要了解掌握內科病人的心理活動,根據內科病人的不同心理反應,通過疏導?解釋?鼓勵?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預內科病人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促使內科病人康復的目的?
1?內科病人的心理分析
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需要醫護人員觀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分析產生這些心理活動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和護理,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一般來說,內科病病因繁多,病情復雜,不同的病?不同的身體狀況和不同的性格等,病人會表現不同的心理反應和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有猜疑心理?憂慮心理?焦躁心理?恐懼心理?悲觀絕望心理等?
1.1?悲觀絕望心理
部分內科病人一般起病突然,短時間內就可能使人不能繼續從事生產勞動等活動,甚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來照顧,給病人帶來很大心理負擔,甚至部分病人患病后,機體功能部分喪失,擔心留有殘疾,從而產生悲觀絕望心理?
1.2?焦躁心理
部分病人患病時間長,病情恢復沒有預期快,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給家人增加很大負擔,情緒不穩定,表現為食欲下降?煩躁不安?失眠等?同時,醫護人員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自身知識結構不完善,不能及時照顧到每位病人,或不能給予有效的治療,也會導致病人產生焦躁心理?
1.3?猜疑心理
部分病人擔心家庭地位?社會地位發生改變,對周圍人的態度變得敏感,懷疑不被尊重?也有部分病人對患病缺乏了解,對于治療過程比較長且效果不是預期中明顯時,也可能導致病人懷疑病情的復雜性,懷疑是否被誤診,懷疑治療方法不對?
2?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方法
通過對內科病人產生心理反應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可以根據病人不同的心理反應,通過疏導?解釋?鼓勵?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預內科病人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促使內科病人康復的目的?
2.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是進行心理護理的首要條件?人們患內科病后,到醫院進行治療,除了病痛帶來的身體不適外,還需要面對醫院的陌生環境,對能否醫治好也存在擔憂,這樣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變化,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要理解同情病人,注意觀察病人的情緒和行為的變化,耐心聽取病人的訴說,仔細研究病人的心理需要,縮短醫護人員與病人間的距離,為治療病情創造良好基礎?
在做診療檢查和護理操作前,醫護人員應該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獲得信任,讓病人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從而有利于進行診療檢查和護理工作?
2.2?爭取病人親屬的配合
人們生病后,部分病人會擔心家庭地位?社會地位發生改變,對周圍人的態度變得敏感,懷疑不被尊重,這樣的心理也不利于病人的治療?因此,爭取病人親屬對病人多關懷?體貼和鼓勵,合理安排好病人的休息?飲食營養,避免病人受到不良的外部刺激,同時讓病人親屬積極支持醫院治療工作,鼓勵和幫助病人共度難關,有利于對病人進行有效的治療?
2.3?疏導病人正確對待疾病
不同的病人對于不同的疾病,有著不同的心理,醫護人員要和病人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對病人不良心理進行疏導?有的病人,生性樂觀,容易盲目自信,產生自持心理,對于這樣的病人,也應該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對疾病的正確認識,發揮病人對診療和護理的主觀積極性;對有心理依賴的病人,要密切觀察病人心理變化,對病人進行必要的鼓勵,消除病人心理疑慮,提高病人對于治好疾病的信心;對于悲觀絕望心理的病人,應加強心理衛生指導,幫助病人擺脫心理障礙,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2.4?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就醫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就醫環境包括醫療設施的硬件環境,也包括安排的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病房的干凈整齊,適宜的溫度濕度,柔和的光線,清新的空氣,都會給病人舒緩心理壓力,減輕病患的痛楚?
同時,醫護人員可以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的性質?病程長短?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幫助病人減輕心理壓力,轉移病患帶來的身體痛楚,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情操,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有利于診療和護理工作的進行,從而幫助病人得到有效康復?
結束語
總之,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是一項系統工作,在進行心理護理過程中,應該密切關注病人的細微心理變化,分析其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心理護理方法,舒緩病人心理壓力,端正病人對待疾病的態度,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診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 內科; 心理護理; 方法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24-01
內科病人由于病情復雜、反復住院、病程較長、花費較多。患者大多數會產生厭倦、煩躁,焦慮情緒。很多病人對治愈疾病缺乏信心、恒心。怎樣才能讓患者安心地住下來,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直到疾病痊愈呢?
1 對于那些病情較輕的,情緒穩定的、溝通能力強的患者 我們采用直接交談法;按照護理常規進行工作,適當地作一些環境和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比如說:環境的介紹會使患者對住院條件產生認知感,熟悉感,安全感。適當的健康指導會使患者對護士知識產生認同感,敬佩感,信任感。護士的熱情,周到,禮貌的服務會是患者有一種親切感,安慰感,舒適感。使患者從心理上覺得來這里住院感到放心、安全、有保障。
2 對于病情較重,情緒有波動的、溝通能力較差的患者 我們不僅要做好以上工作,還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心理活動及病情變化,適時作出護理方案。
2.1 親人陪伴法 例:有一女性患者因為糾紛而服毒自殺,入院時昏迷不醒,經洗胃,氣管切開,解毒,換血,輸血,輸液等措施于5天后清醒,但患者心情始終不佳,沉默寡言,一心想死,患者由于病情重,心理負擔特別大,不愿與醫護人員配合,后來,我們了解到她結過兩次婚,還有一個14歲的兒子遠在浙江,就請家屬通知她的兒子和身邊9歲的女兒來看望她,并陪伴床邊,我們便抓緊時間進行心理指導,患者情緒逐漸穩定,開始和家人及親屬交流,并配合治療,不久治愈出院。通過這個病人的護理,我們認為不僅要觀察她的病情變化,還要及時了解他的家庭情況,醫務人員的心理輔導和親人的支持非常重要,讓患者感到溫暖,親切。從心理上打消了她輕生的念頭,給她重新生活的勇氣。 2.2 安慰鼓勵法 心臟疾病的患者,特別是大面積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數表現為緊張,焦慮,擔心死亡而恐懼,特別是有些子女不在跟前的,一旦生病更顯得手足無措,焦頭爛額,我們不僅要給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合理的治療,還要從心理上給予支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他們要像親人一樣關心,照顧他們,介紹現代醫療技術的多樣性,先進性來消除他的擔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穩定的情緒,安心治療。
2.3 健康指導法 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由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飲食不注意衛生和情緒的變化,常常反復發作而住院,對于這類病人,除制定合理膳食,恰當治療外,應指導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注意飲食衛生,要以飲食治療為主,生活規律,少食多餐,藥物治療為輔,凡事不要計較,忘記煩惱,保持思想樂觀,心情舒暢,心胸豁達。
一、心內科病人的心理狀態
深入地了解心內科病人的心理狀態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護理人員必須熟悉掌握心內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做好心理護理。經過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心內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狀態。
1、從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狀態的轉變。患者一開始大都有僥幸心理,即不肯承認自己真的患了疾病,遲遲不愿進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確診,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實,不少患者此時的心態已無法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懼、焦慮的心理轉變。
2、恐懼及憂慮。由于疾病來的突然,自覺癥狀明顯,患者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因而往往產生緊張及焦慮。與此同時,患者對入院后進行的必要診斷方法和綜合治療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醫療操作中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心理。
3、喪失信心。隨著病情變化,患者的緊張、焦慮、憂愁、憤懣、急躁、煩悶等消極情緒也經常出現。他們過分關注身體感受,過分計較病情變化,一旦受到消極暗示,就迅速出現抑郁心理,有時還可產生悲觀厭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
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醫生、護理人員和病人家屬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醫療和護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發揮出最佳的生理效應和心理效應。
1、要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心理護理是在護士與病人之間進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護患關系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平等合作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在與病人接觸過程中的言語、行動、神情、態度去影響病人而建立起來的。在與病人的交往中,護理人員應以誠相待,熱情友好。從病人入院開始,就要如對待親人般誠懇、周到的生活服務,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給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心理狀態用最恰當的言語,減輕和消除消極情緒或麻痹思想,清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日常護理中,要引導病人遵守醫囑,堅持治療,調動病人積極的心理因素,提高內在的自身康復能力;多關心體貼病人,經常和病人談心,掌握疾病的發生規律,減少復發,有利于早日康復。同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認真嚴肅,動作輕柔,以樂觀開朗的情緒感染病人,使病人一進病房就感到有好轉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張,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進病人間良好的人際關系。病人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盡快幫助病人幫助熟悉和適應環境并促進同室病友間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間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病人間彼此交流有關疾病的各種情況及感受,盡快使病人適應新角色;在生活上還可以相互關心、照顧;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勵,盡快解除恐懼、焦慮心理,共同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3、要爭取家屬、親友、領導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時與病人的家屬、親友、領導取得聯系,在主動介紹病人情況的同時,做好思想溝通,特別是要讓病人家屬正確地對待病人的疾病,必須講明他們在病人面前言談舉止要恰當,盡量避免用不良情緒去影響病人,應給病人以關心、愛護、細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獨、焦慮的心理。
4、要創造良好舒適的治療環境。良好舒適的環境對積極抵御消極心理和穩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環境因素,創造良好的醫療氛圍,盡最大努力使病室內溫濕度適宜、整潔、安靜、舒適,與病人和藹地進行語言交流,有效地調節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人心理緊張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環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療。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內容。單調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煩悶、焦慮。因此,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一些活動,以豐富病人生活。對手術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動,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極拳、欣賞音樂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對自身疾病的緊張、焦慮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調節作用。
6、要加強護理宣教。讓病人適當了解有關疾病發生、發展以及治療康復的知識,使其有正確的認識。護理人員應想方設法,盡可能地將病人消極情緒轉變成積極情緒,正確看待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在進行護理操作前應向病人說明操作的目的,步驟及在操作中可能產生的不適,這樣既可能消除顧慮,又能取的病人的合作;
【關鍵詞】呼吸內科;康復護理;體會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245-02
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較長,且病情易反復發作,嚴重患者短時間內可進入危險狀態,對常用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很可能令病情惡化,甚至呼吸衰竭致死[1]。在呼吸內科對患者的護理中除一般的基礎護理外,應重視其穩定期的康復護理。康復護理近10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已不局限和滿足于急性危重癥時的搶救成功,而是通過全面的康復醫療措施,使患者癥狀改善,呼吸運動效率增加,促進患者的恢復[2]。對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8例呼吸疾病的患者,采用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后,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疾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1歲,病程5-28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2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慢性支氣管炎12例,支氣管哮喘4例,支氣管擴張患者3例,肺癌患者1例。其中42例患者康復出院,5例患者病情好轉出院,1例患者死亡。
1.2方法
1.2.1康復護理思路
1.2.1.1康復護理目的在呼吸內科住院的多為老年患者,且多為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因此,對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在穩定期實行康復護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質量,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和縮短住院時間,預防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改善呼吸功能,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或恐懼感,增強患者的心理健康。
1.2.1.2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同時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呼吸系統疾病的有關知識,包括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護理方法等。使患者和家屬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配合治療。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分步驟指導患者做循序漸進式的呼吸功能訓練。健康指導患者戒煙,避免接觸一些激發物,指導患者在穩定期的飲食調養和氧療。
1.2.2具體護理方法
1.2.2.1呼吸功能的訓練①腹式呼吸:指導患者每日鍛煉腹式呼吸,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在吸氣時盡量使腹部隆起,呼氣時使腹肌收縮,腹部凹下,胸廓保持不變,每日做5次,每次約十分鐘。學會仰臥位,再學習俯臥位、側位、坐或站姿,以至患者在參與活動時均會腹式呼吸。其作用可加大膈肌運動幅度,加大了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增進肺功能使痰蓄積的機會減少,可避免發生桶狀胸畸形,還可以減輕因呼吸引起的胸痛。②縮唇呼吸:先用鼻子吸氣,在吸氣的同時舌抬起頂上顎,身體稍向前彎曲,吸氣末稍作停頓,然后口唇撅起,收縮成吹口哨狀,將肺內氣體緩慢呼出。呼吸一次保持在8-9次/min,吸、停、呼的時間比為1:1:2。呼吸時要按節律進行,能延緩呼氣氣流的下降,大大提高了氣道內壓,有利于減緩氣道的動力壓迫,防止小氣道過早陷閉,有利于功能殘氣的排出,改善肺的換氣和通氣功能。③增加呼吸量的運動鍛煉:指導患者剛開始做吹羽毛運動,慢慢增加羽毛的距離,然后做吹蠟燭運動,把蠟燭放在距離患者5寸的位子,教導患者吹偏蠟燭即可,重復練習,并視患者的情況漸增加距離,直到距離為35寸為止。當距離能達到最大距離后可進一步改為吹瓶子,用三支橡皮管和兩支玻璃連接兩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教病人用腹式呼吸吹瓶中的水,將水從一個瓶子吹到另一個瓶子,主要通過它來鍛煉腹肌的力量。最后吹氣球運動,通過漸增氣球的大小,鍛煉肺的換氣功能,有利于功能殘氣的排出,達到增加呼吸量的目的。
1.2.3氧療穩定期缺氧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對其進行長期的氧療可改善呼吸困難,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提高患者的對運動的耐受能力。因此,在患者出院時,指導患者可采取家庭式給氧,家庭氧療每天8h。患者在外出活動鍛煉時,應攜帶便捷式液氧罐,在運動時進行吸氧能降低運動時產生的高乳酸血癥。
1.2.4飲食的調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大多會出現營養不良,主要由于呼吸負荷加重或呼吸效率減低使呼吸功能增加,使能量消耗增高,同時患者的飲食攝入不足,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因此,需調整患者的飲食提高攝入量,加強患者的營養補充,以增強患者的體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和呼吸功能的目的。
1.2.5生活指導告訴患者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吸煙能引起咳嗽、咳痰、氣急等癥狀和呼吸功能的減退,患者生活的環境沒有很好的通氣設施,也可引起呼吸道癥狀,誘發疾病發生。因此要勸告患者戒煙,患者居住的地方要保證溫濕度適宜,空氣流通,避免接觸激發物。
1.2.6心理護理呼吸內科住院老年患者多為慢性病,病情反復,久治不愈,病人常會產生焦慮心理,情緒容易激動、頑固、不合作,甚至有攻擊[3]。因此,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消除患者不良的應對方式,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結論
呼吸內科的護理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一切要從患者者的需求出發,除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外,做好患者的康復護理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康復護理,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和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呼吸疾病患者的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死亡率。
參考文獻
[1]孔彬,馮瓊.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334-335.
【關鍵詞】循環內科;呼吸內科;臨床護理;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作為一個管理程序,它主要是指對潛在以及現有的風險進行識別、評價、處理,以此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降低風險事件對患者、醫院的危害[1]。循環內科以及呼吸內科的患者具有病情變化快、病情危重、自我保護能力差以及年齡偏大等特點,因此,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出現風險事件的概率也就相對較高,對此類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是臨床中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本研究將對我院實行護理風險管理前后,循環內科以及護理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于2011年1月1日開始對循環、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選擇我院循環、呼吸內科201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有32例女性,6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40-85歲,平均年齡為65.3歲。另選我院循環、呼吸內科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有40例女性,60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37-86歲,平均年齡為63.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將資料存在一定的差異,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風險識別醫院在對循環內科以及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護理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性以及潛在性,因此,護理人員在開展日常工作時,必須提高對風險事件的識別。在對循環以及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最好讓低年資的護理人員與高年資的護理人員搭檔來對患者進行護理,以此來降低由于護理人員經驗不足而出現風險事件。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患者外出活動必須有護理人員或家屬陪護,同時對患者的日常用藥劑量以及藥品類型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
1.2.2護理風險的預防為了降低循環以及呼吸內科患者在臨床護理過程出現風險事件的概率,護理人員在產于護理工作前必須參加相應的風險教育,醫院也必須將風險教育作為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課。通過強化護理人員自身的風險意識,讓她們在日常工作中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引起高度重視,并與同事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可能潛在的風險事件,以此來提高臨床護理的質量。
1.2.3護理風險的監控醫院在開展日常護理工作時,為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必須對護理過程中各方面的高危風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控,并在工作中不斷改進。建立以護士長為組長,主管護師和高年資護師為成員的質量管理小組,對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控制和風險監控,對不規范的護理操作進行及時糾正,并對風險隱患、事故以及護理差錯時間進行總結、通報,以此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3]。此外,在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還必須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例如,跌倒、滑到、墜床等,以此來提高患者自身的風險預防意識。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用χ2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用t檢驗,Ρ0.05說明差異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中,有5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風險事件,其風險事件發生率為5%;對照組中有20例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出現了風險事件,其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0%。兩組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綜上所述,在對循環、呼吸內科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通過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進行風險管理,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相較于管理前出現了明顯下降的情況,醫院的整體護理質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在對循環、呼吸內科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可以對護理風險管理進行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參考文獻
[1]陳心容,何劍.PDCA循環在呼吸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管理,2012,10(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