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農業信息采集技術范文

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1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業信息采集技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農業信息采集技術

篇1

關鍵字:精細農業;農業信息的采集;采集技術

中圖分類號 TP31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109-04

農業數據的采集與傳輸具有網絡覆蓋面大、地形復雜、數據傳輸量小、監測點多、設備成本小、設備體積小、數據傳輸安全可靠、采用電池供電等特點[1]。隨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農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引導農業生產、管理、教育、科研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信息的采集技術包括數據采集技術、數據通訊技術、計算機數據采集技術以及傳感器技術等。測量精細農業中各種差異的農業信息,可以使用成本低、實時快速、高性能的傳感器系統,農業信息采集一般包括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SOM、作物苗情分布、土壤菏怠⒑妥魑鋝 ⒊妗⒉鶯及耕作層深度等信息的采集。原始信息的精確度由信息采集決定,只有具備先進、完善的采集技術才會使原始信息的真實性與及時性提高,通過后續的信息技術過程使最終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信息采集技術包括傳統手工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的信息采集的方式主要包括有目的的專項收集、以及自下而上廣泛采集、隨機積累3種;現代信息采集技術主要包括遙感技術、全球定位技術、自動監測技術以及地面各類調查等,采集不同的農業信息需用不同的采集技術。信息采集應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特定使用目標及時準確的使其盡快發揮效用。

田間信息大致可以分為農田周圍環境信息、位置信息、作物產量信息、作物生長信息和土壤屬性信息等,具有多維、時空變異性強、量大、稀疏性、不確定、動態、不完整等特點。本文主要分析了幾種關鍵技術在農業信息采集中的應用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了現有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研究的發展方向。

1 農業信息采集系統的工作原理

農業信息采集系統在農田獲得的信息是通過攝像頭和各種傳感器(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肥力、溫濕度等傳感器等)進行采集的,采集的信息通過無線通訊模塊反饋給控制臺。控制臺根據信息采集系統的運行情況,對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統計處理,將有價值的信息存儲到農田信息庫,此時無線通訊模塊發出指令到系統控制器,實現信息采集系統的下一步的工作指令,實現對農田作物生長情況的動態實時監測、生長環境及農田信息化管理[2]。

2 國內外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研究現狀

2.1 農業信息采集系統研究現狀 農情信息采集系統的開發有:以單片機為核心進行開發;在便攜式計算機上進行開發;基于掌上電腦的嵌入式農情信息采集系統的開發;應用solidworks三維建模與仿真技術進行開發;結合無線通訊技術進行開發等。

于雅輝[3]利用以計算機集成技術、“3S”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提出了以圖像分析軟件和地理信息系統為平臺,以高速寬帶網為信息傳輸手段的農業信息采集監測系統的技術路線,系統由全球定位系統;基于遙感圖像的信息提取系統;動態監測;人工報送網絡四部分構成,此檢測系統可以實現信息的收集、傳輸、存儲、分析、管理、查詢、更新及動態監測等功能。閆潤和史德林[4]提出了一種基于RS485總線技術的設施農業信息采集及組網技術(組網技術包含網絡信息節點探測模塊、通訊指揮模塊、組網模塊、通訊錯誤處理模塊4個模塊),在設施農業中該技術使各信息節點形成了完整的信息網絡及控制網絡,組網過程不受信息點的個數的限制,真正做到設備的在線組網;上位機的控制信息能夠及時下發至下位機,設施農業中的各個信息節點的信息能夠及時上傳。郭志越[5]等應用solidworks三維建模與仿真技術建立農田信息采集系統系統的虛擬模型并進行仿真研究,通過分析對比實驗結果,證明了該系統可以在大棚內進行信息采集,并將信息傳送至附近的接收點,解決了以往農業大棚信息節點采集繁瑣和困難的問題。韓芝俠[6]基于ZigBee技術本文采用低功耗微控制器PIC18L F4620單片機及Smart RF CC2500射頻收發器,設計出了用于農業信息監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此系統適合農業信息傳遞過程中所遇到的地形復雜等問題,且具有組網靈活、功耗小、成本低的優點,支持網狀拓撲結構、可以順利讀取農業環境的光照、土壤溫度、濕度等信息。羅軍[7]等結合設施農業空間位置分布規律及其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上的紋理特征體現,并基于GIS組件開發了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設施農業信息采集系統,此系統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的優點加強了設施農業管理精度需求。孟志軍等[8]介紹了使用Microsoft數據庫訪問組件對象ADOCE對Pocket Access數據庫的操作方法,一種基于DGPS/背夾式CPS設備和掌上電腦的農田信息采集系統的開發過程。設計和實現了基于嵌入式GIS組件技術的農田信息采集系統,實現了矢量農田地理信息的顯示、操作、查詢等基本GIS功能同時,系統能夠采集多種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差異性信息與農田地物分布,實現了對嵌入式農田信息采集系統中農田信息的有效管理。系統由基于WinCE的基本GIS功能模塊、農田信息采集功能模塊、CPS實時通訊和數據處理模塊組成,該系統能夠實現掌上電腦環境下GPS、GIS功能的集成。王昕[9]通過分析移動通訊技術在我國農業中的應用基礎情況提出了利用SMS短信服務來實現文字型信息采集模式、利用MMS彩信服務來實現報表型、數字型信息采集模式農業即時信息采集模式和多種農業即時信息服務模式。

2.2 精細農業中農業信息采集方法及技術研究現狀 快速精確地采集農業信息是發展精細農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問題。在精細農業研究中,目前優先需要考慮的是作物苗情分布信息、土壤壓實、土壤水分、土壤養分、作物病蟲草害和及耕作層深度等,要求能夠精確、快速、連續地測量。

在土壤水分信息采集方面。測定土壤水分的方法,一類是變動位置取硬舛ū熱綰娓煞ǎ另一類是原位取樣測定比如電阻法、時域反射儀法(TDR法)、頻域發射儀法(FDR法)、中子法、射線法、駐波率法、傳感器法等[10]。Sun Y[11]等基于邊緣場效應電容式水分傳感器設計了一個復合水平貫入儀,此儀器能夠同時測量機械阻力和土壤水分。胡建東等[12]設計了參數調制式探針電容土壤水分傳感器的檢測電路和數據處理系統,通過參數優化得到了一種能夠實現在線測試土壤水分的檢測儀器及探針電容傳感器。趙燕東[13]通過對SWR型土壤水分傳感器研究得出:SWR型土壤水分傳感器是一種快速測量土壤含水率的傳感器,它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受土壤質地影響不明顯的優點,性價比遠遠高于TDR和FD型傳感器更適合市場的需求。

在土壤電導率信息采集方面。土壤電導率的測量方法主要有兩種,電流―電壓四端法與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測量法[14]。李民贊等[15]開發了一種基于電流―電壓四端法便攜式土壤電導率實時分析儀,實驗結果表明:適應設施栽培與大田裸地的實時測量;適合中國較小地塊應用。Myers[16]等利用電磁感應實現了土壤電導率的非接觸式檢測。Domsch[17]通過大地電導儀EM38直接測量表層土壤電導率來評價土壤的質地,此方法已廣泛運用于土壤質地情況調查及農田土壤鹽分普查。Carter等[18]開發了基于電磁感應原理車載式測量土壤電導率的設備。

在土壤pH值信息采集方面。適合精細農業要求的土壤pH值的測量方法主要有pH―ISFET電極測量、數字照片可見光光譜提取法,光纖pH值傳感器測量,多光譜圖像檢測法等[19]。Adamchuk V I[20]等實現了土壤pH值的車載自動測量與繪圖,此技術是基于離子選擇電極的直接測量方法,并且已經市場化。楊百勤[21]等研制了一種可直接測定內部pH值、糊狀物表、固體以及半固體的新型全固復合pH值傳感器,可直接無損測量土壤pH值,其具有測量范圍寬、響應快、內阻低的優點。

在土壤養分信息采集方面。精細農業中土壤養分的快速測量是一個難題,土壤養分的測量分為直接監測方法和間接監測方法,兩種方法結合可以有效提高測量的全面性與精度[22]。快速測量土壤養分的儀器有:土壤主要礦物元素含量測量儀器(基于離子選擇場效應晶體管集成元件)、土壤養分迸測儀(基于光電分色等傳統養分速測技術)、土壤肥力水平快速評估的儀器(基于近紅外技術通過葉面反射光譜特性)此儀器可直接或間接對農田土壤肥力進行檢測。Maleki等[23]開發了車載變量磷肥施肥系統,此系統是以可見光―近紅外土壤傳感器為核心進行開發,通過變量施肥和統一施肥的比較試驗,結果表明變量施肥可以更有效地檢測土壤磷肥的空間變異性,變異性降低且玉米產量有明顯提高。如YN型便攜式土壤養分速測儀[24],盡管每個項目指標測試所需時間仍在40~50min之間,相對誤差為5%~10%,但其測量精度滿足農村定量測土施肥的要求,其速度與傳統的實驗室化學儀器分析對比提高了20倍。Hummel等[25]預測土壤的含水率和有機質,通過NIR土壤傳感器測量土壤在1 603~2 598nm波段的反射光譜進行測量,含水率和有機質的相對誤差分別為5.31%和0.62%。

在作物病蟲草害識別、產量及長勢方面。病蟲害、雜草信息的識別方法是基于計算機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技術,此類方法的研究目標為診斷判讀作物植株的根、莖、冠層等的形態特征。病蟲害、雜草信息的識別方法有紋理特征分析法、光譜特征分析法、形狀特征分析法,雜草―作物的區分有人工區分、光學傳感器區分、遙感技術區分等。Malthus[26]等研究了蠶豆和大豆受斑點葡萄抱子感染后的反射光譜,所采用的儀器是地物光譜儀。Adams[27]等利用黃瘦病光譜二階導數對大豆病情評價進行了研究。土壤耕作層深度和耕作阻力信息的采集有兩種方法:連續測定方法與非連續測定方法(利用硬度計測量或土壤圓錐儀測定)。作物產量分布信息的采集主要是利用作物產量傳感器技術[28]。作物長勢信息采集技術的研究基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角度上利用RS遙感的多時相影像信息研究植被生長發育的節律特征;微觀角度上在田塊或區域的尺度上,近距離直接觀測分析作物的長勢信息[29]。向子云[30]等采用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實現了植物根系原位形態構型,實現了快速、準確、無損地的測量。吳素霞[31]等探討了冬小麥在不同生育期內葉片葉綠素相對含量利用TM遙感影像估算的可行性,通過對地面實測葉綠素相對含量與遙感變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建立了冬小麥長勢監測遙感定量估算模型。白敬等[32以冬油菜苗期土壤和雜草為研究對象,通過ASD便攜式光譜分析儀采集田間常見得土壤和雜草光譜數據,通過逐步判別分析法篩選特征波長點,建立的貝葉斯判別函數模型及其典型判別函數模型比較穩定,而且能能較好的識別冬油菜苗期田間雜草。

3 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發展展望

(1)研究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在國外車載田間信息自動測量系統和測量設備已經形成產業化,國內目前自主開發的可用于生產的田間信息采集設備較少,多數依賴進口,自主開發的設備功能單一,不能同時測量多項參數。運用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開發集多傳感器為一體的采集設備,以降低數據采集的成本,提高數據采集效率,消除數據冗余、增強數據互補使其能夠同時測量多項參數,以提高可靠性、測量精度、擴展探測范圍作為今后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的研究發展方向。

(2)研究高光譜遙感技術。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快速、無損測量水分脅迫、病蟲害及作物和土壤養分變化等,為農田信息的監測提供了的新手段。加強對作物土壤養分、作物病蟲害及水分脅迫等農田信息的敏感波段的研究是目前要解決的技術難點。圍繞這些技術開發無損測量、精確度高、速度快、低成本的監測儀器,將是今后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的研究發展方向。

(3)研究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可以為農田信息的遠距離數據采集及管理利用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該技術可有效地解決農業信息智能監測、控制及遠程采集等問題。無線傳感網絡技術需要解決通訊協議不完善、安全性低、無線模塊成本高等問題,這也將成為今后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劉原,宋良圖.基于ZIGBEE技術的農業信息o線數據傳輸[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06,05:21-25.

[2]陳誠,李必軍,張永博.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農業信息采集系統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16,10:242-245.

[3]于雅輝. 基于3S技術的農業信息采集監測系統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2,05:92-94.

[4]閆潤,史德林.基于RS485總線技術的農業信息采集及組網技術研究[J].當代農機,2011,11:70-72.

[5]郭志越,王偉,莊煜,等.基于Solidworks的農業信息采集系統設計[J].森林工程,2015,04:92-97.

[6]韓芝俠.基于ZigBee技術的農業信息采集系統[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2:53-56.

[7]羅軍,潘瑜春,王紀華,等.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設施農業資源信息采集技術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03:51-54.

[8]孟志軍,王秀,趙春江,等.基于嵌入式組件技術的精準農業農田信息采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05,04:91-96.

[9]王昕. 移動通訊技術在農業即時信息采集和服務中的應用初探[J].農業網絡信息,2007,12:14-17,27.

[10]余楊,王穗,余艷玲. 土壤表層水分含量測定方法[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02:199-201,206.

[11]Sun Y,Ma D,Schulze Lanners P,et al. On-the-go measurement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mechanical resistance by a combined horizontal penetrometer[J].Soil&Tillage Research,2006,86(2):209-217.

[12]胡建東,趙向陽,李振峰,等.參數調制探針式電容土壤水分傳感技術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07,05:1057-1060.

[13]趙燕東,白陳祥,匡秋明,等.土壤水分傳感器實用性能對比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6,03:158-160.

[14]楊芳. 基于電流-電壓四端法的無線土壤電導率傳感器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59-63.

[15]李民贊,王琦,汪懋華.一種土壤電導率實時分析儀的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01:51-55.

[16]Myers D B,Kitchen N R,Miles R J,et al.Estimation of a soil productivity index on calypan soils using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CD).Bloomington,MN,USA,

[17]Domsch H,Giebel A. Estimation of soil textural features from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recorded using the EM38[J].Precision Agriculture,2004,5(4):389-409.

[18]Carter L M,Rhoades J D,Chesson J H. Mechanization of soil salinity assessment for mapping[C].ASAE Paper No.931557,1993.

[19]刁碩,王紅旗,邱晨.土壤酸堿度測定方法的差異研究與探討[J].環境工程,2015,S1:1015-1017.

[20]Adamchuk V I,Lund E D,Sethuramasamyraja B,et al. Direct measurement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n-the-go using ion-selective electrode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5,48(3):272-294.

[21]楊百勤,杜寶中,李向陽,郭聰,薛力. 全固態復合PH傳感器的研制與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0:181-183,188.

[22]王祥峰,蒙繼華.土壤養分遙感監測研究現狀及展望[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5,06:1033-1041.

[23]Maleki M R,Mouazen A M,Ketelaere B De,et al. On-the-go variable-rate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based on a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oil sensor[J].Biosystem Engineering,2008,99(1):35-46.

[24]胡建東,段鐵城.便攜式土壤養分速測儀技術研究[J].現代科學儀器,2002,04:27-30.

[25]Hummel J W,Sudduth K A,Hollinger S E. Soil moisture and organic matter predic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oils using a NIR sensor[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1,32(2):149-165.

[26]Malthus T J,Maderia A C.High resolution spectroradiometry:spectral reflectance of field bean leaves infected by botrytis fabae[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1993,45(1):107-116.

[27]Adams M L,Philpot W D,Norvell W A,et a1.Yellowness index:an application of spectral second derivatives to estimate chlorosis of leaves in stressed vege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9,20(18):3 663-3 675.

[28]仇華錚,陳樹人,張林林.谷物產量智能測產監測器的設計與試驗[J].農機化研究,2013,02:130-133.

[29]楊北方,韓迎春,毛樹春,等.基于數字圖像的棉花長勢空間變異分析[J].棉花學報,2015,06:534-541.

[30]向子云,羅錫文,周學成,等.多層螺旋CT三維成像技術觀測植物根系的實驗研究[J]. 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06,03:1-5.

[31]吳素霞,馮蜀青,毛任釗,等.冬小麥葉片葉綠素相對含量遙感估算模型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05:137-140,145.

篇2

關鍵詞:農業信息采集與開發;模式;建議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05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在取得一定進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如農產品結構性過剩問題、效益低下問題、能耗高及環境破壞問題、國際競爭力低下等。因此尋找農業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開發與利用農業信息資源,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水平是目前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農業應對國際競爭的需要。

1 農業信息采集與開發概述

農業信息是農業產業的部門信息,指人們利用農業生產資源開展的農產品種植、加工、營銷等活動的相關信息、情報、數據等的總稱。首先,農業信息有著連續性的特點。因為農業生產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生長為基礎的,因此在一個生產周期內,其生長過程是連續的、變化的、客觀存在的。其次,農業信息有著分散性的特點。這是因為農業生產依賴于土地資源,盡管目前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程度不斷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分散劑粗放管理的本質,和城市相比農村土地范圍更廣、人口密度更低,在空間及地理分布上體現出較強的分散性,在農業生產方面也存在分散性較強的特點。再次,農業信息有著不確定性的特點。農業與制造業相比無法開展標準化、流水線式的生產,可調節性低,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有著很強的不確定性。

2 農業信息采集與開發成功模式分析

2.1 以北京地區為代表的懷揉模式

從現有的成功模式來看主要有五種發展模式。第一是以北京地區發展農村信息化的北京“北京懷榮”模式。這一模式主要充分利用電信運營商的信息資源,將寬帶光纜遍布到各村鎮的每個信息化站點,這些站點再通過呼叫中心和短信平臺,通過無線通信網連接到每個農戶的所使用的信息終端。

2.2 以河南為代表的“寬帶+機頂盒+電視”模式

第二種模式是河南的“寬帶+機頂盒+電視”的開發利用模式,這一模式在具體設計中是:設定基站進行衛星信號的接收,然后通過網通寬帶網絡傳送到不同的終端接收站點,之后通過用戶的機頂盒以電視作為信息的顯示和接收終端,然后農戶可以通過IPTV(網絡電視)來進行遠程的互動視頻點播。這種模式其本質就是利用了網通所已構建和改造的能夠利用寬帶網絡資源來進行相關信息如語音、數據、視頻的傳輸,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共享和使用,這種模式利用了已有的建設資源,使用起來較為經濟、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這種模式下,農民不僅可以通過電視進行信息的接收和反饋,同時也可以通過電腦上網來觀看農村致富節目,查詢相關的信息。是一種融合了電信網、計算機網和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的新型信息網絡技術模式,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能夠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較大的經濟效益。

2.3 以湖北為代表的“電話+專家”模式

這一模式以湖北省為代表而新近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以熱線電話為核心、通過專家咨詢及多種傳輸途徑來進行農業信息服務,通過專家的在線指導答疑及自動語音、現場農業技術指導等形式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所需的詳細信息。這種方式能夠有效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且加以現場指導等,能夠手把手的將技術帶給農戶,促進了農業新興技術的有效的應用,避免了由于農民不懂、不會應用技術等所帶來的不必要性的經濟損失。

2.4 以江西“五統一”為代表的模式

江西省為了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堅持統一組織領導、統一規劃實施、統一標準規范、統一網絡平臺、統一安全管理的“五統一”做法,為做好全省的農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具體措施。這一模式的實施,使得農村信息化建設有了根本上的領導保證,有力的推動了農村信息化工作的順利實施。

不管是什么模式和方式,盡管在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上各具特色,但基本都從本著實情出發,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以更好的建設適應本地區需求的農村信息化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3 農業信息采集與開發利用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在農村信息采集與開發利用工作中,政府要積極發展其自身的職能,做好總體開發與相關硬件設施建設,進行統籌安排與規劃,加強引導與組織和調控,推動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因地制宜,開發集約聯合型的開發模式,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建立自上而下開發和聯合型集約開發及多種開發經營相互并存的多種開發模式。

同時,要有效利用現有的人工信息網絡、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互聯網網絡等這些信息媒體的功能,促進多網并存及相互共享和應用,從而提高農業信息資源的采集與開發的資源利用率,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農業信息采集與開發工作的展開。

在農業信息采集及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如信息安全問題、信息保密及泄漏問題、信息經濟利益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農村信息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僅僅從技術上也很難實現真正的解決,還需要加強管理和增強法規的約束作用。因此,還需要加強相關法律規范的建設,從法律方面確保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順利開展,為農業信息采集及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提供必要的法律環境保障。

參考文獻:

[1]樊景超,丘耘,夏雪,周國民.蘋果果園環境信息采集與推送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5(07).

[2]李干瓊,王東杰,于海鵬.“農信采”正能量[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26).

[3]林志堅,趙蘊華,諶凱,應向偉,吳巧玲,趙云飛.土壤信息采集和分析技術專利情報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05).

篇3

【關鍵詞】校企合作;開發

農業信息技術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中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信息進行采集、存儲、傳遞、處理和分析,為農業研究者、生產者、經營者和管理者提供資料查詢、技術咨詢、輔助決策和自動調控等多項服務的技術的總稱。它是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發展相結合的邊緣交叉學科,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分支,是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重要途徑[1]。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軟件技術專業的農業信息技術及應用方向中開設了《農業信息技術》課程并獲得學院項目化教材項目立項,目前該項目已經結題。該課程和教材的開發是在和上海市農業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來進行的,《農業信息技術》課程及其教材也作為學院和系部重點開發的課程和教材項目。本文分析該課程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剖析教學改革方案,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

1.校企合作教學現狀

1.1 國內外校企合作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對校企合作教學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很多學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經驗,但就校企合作教學而言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還需要總結與改進。截至2011年9月,中國知網文獻總庫顯示的與“校企合作”相關的論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問題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從各國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國的企業為主模式(“雙元制”)、美國的學校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亞的行業主導模式(“技術與繼續教育”)。[2]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采取了多種形式,主要包括:①與企業合作訂單式培養人才。比如: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信息工程系與上海金道網絡公司合作建立了訂單班,為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②建立企業實習基地,安排學生參觀或頂崗實習。高校與企業簽訂實踐基地協議,制訂專門的實踐教學計劃,實行彈性學制,安排學生參觀企業現場或頂崗實踐。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實踐,同時通過實習引導理論學習。這種形式在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應用。[3]③參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為了適應擴大規模生產的需要,華南農大應邀加盟溫氏集團,開創了農業產業化領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創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這種合作形式以股份為紐帶,將雙方緊密聯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該形式主要應用于合作技術研發領域。[4]④邀請企業管理人員講課。這種方式操作容易,教學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均得到相應的益處,尤其是在職業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顯成效。[5]

1.2 農業信息技術課程校企合作教學過程

農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多次深入上海市農業信息公司進行調研,與農業信息專家座談,從農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師資隊伍等五個方面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學過程模式,如圖1所示。

圖 1 校企合作示意圖

通過校企合作對于農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五個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業和學校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決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和誤區。教學目標共同制定使學生將來更能適應工作崗位;教學內容從原先的按部就班變為了實際的學習情境;《農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材的立項和應用為高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量身定做了適合學生的教材;項目化教學的進行為高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建立了雙方都認可的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從傳統的學生考試模式變為了高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從多個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師資隊伍從象牙塔的教書先生變為了更企業化、工程化的教師和工程師。

2.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

由于農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需要采用項目化教學,因此任課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設計了三個項目工程,采用了項目化的教學方法,比如講到信息采集與處理知識模塊,可以讓學生做三個項目工程:1、蔬菜市場信息采集與處理工程2、農田生物信息采集與處理工程3、農產品物流倉儲信息采集與處理工程,如圖2所示。這里面第一個項目由學校教師擔任教師,第二和第三個項目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一起擔任教師,學生通過三個項目的信息采集與處理基本上掌握了農產品的信息采集與處理過程。

項目化教學很受學生的歡迎,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很適合的教學方法,但是該教學方法的開展難度比較大,需要學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業的支持,教學場地和優秀的企業工程師也是今后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3.項目化教材設計與開發

本課程編寫教材時,我們對信息采集與處理的三個項目進行了分解,使每一個項目分解為若干個子項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場信息采集與處理工程可以分解為:蔬菜類食品信息采集與處理、肉類食品信息采集與處理、蛋類食品信息采集與處理、海鮮類食品信息采集與處理等四個項目。整個教材都是由具體的可操作項目來構成,《農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也是由若干個具體項目著手來開展的。

《農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材的編寫為校企合作教學開發了一個很好的課本,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都可以使用該教材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同時也能夠使計算機系涉農專業的學生把計算機工具應用到農業領域當中,為將來服務“三農”做好充分的準備。

4.課程評價體系改革

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一般是由任課教師進行期末考試命題,然后根據試卷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按比例得出最后學生的期末成績。這種課程評價體系主體很單一,而且成績的評定太過依賴期末考試的成績,對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和動手能力評價不夠客觀。經過與企業專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設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0%,根據學習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學生的分工完成質量及工作態度考勤等評定,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打分;期末成績占40%,學生學期結束做一個完整實驗項目,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給出成績;最后,學生總評分=平時成績+期末成績,這樣一來比較客觀的評價了高職學生一個學期以來的學習效果和動手能力,將來也更有助于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

5.教學效果分析

為了驗證教學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別對農業信息工程系軟件技術專業09級(整改前教學方案)和10、11 級(整改后教學方案)的學生進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試卷的知識體系結構和所占比例分別是:基礎知識部分40%、程序設計部分10%、系統調試部分40%和新技術部分10%,教學改革前后學生各知識項實際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對應的各知識項得分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對比(%)

圖2 知識項得分對比

從表1和圖2中可以得出結論教學改革后學生各知識項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項目化的教學方法及所發的對應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有比較重要的幫助作用。

6.結束語

本文通過筆者對大量參考文獻的閱讀和親身的教學經歷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學過程模式并在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信息工程系農業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課程實施的過程發現實訓場地和企業優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任課教師的努力和系部領導的幫助下,經過多方聯系和上海市農業信息公司、五厙基地、崇明現代化農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保證了校企合作教學過程模式的正常開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學資源的積累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職院校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這就要求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堅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實施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李軍.農業信息技術(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17

[2]胡信華. 高職翻譯課程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研究[J].執教通訊.2011(14):32~34.

[3]高輝,孫成明,譚昌偉.農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0(21):168~169.

[4]李慶滿,呂贊. 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市場.2011 (10):6~9.

[5]王興旺,栗紅霞,張光輝.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5(3):117~120.

作者簡介:

王興旺:(1978-),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農業信息技術的教學和研究。

篇4

一、建設內容

(一)網絡體系建設:

1、縣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

在雙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立動態網站,網站建設內容側重于宣傳本地經濟、特色農業的原則,設立欄目包括雙遼農業、政策法規、實用科技、市場動態、預測分析、供求信息、植保快訊等多項欄目。網站的設計側重于易于網站以后的運行和管理,部分信息的獲取達到自動化。農業中心設有專人對網站進行日常維護及管理。

2、鄉、鎮信息服務站

全市14個鄉(鎮)全部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站,每個服務站建設達到了“五個一”標準:一是有一個專用房間,房屋要符合相關的安全要求;二是有一條電話專線;三是有一套基本的上網設備,除電腦外,還要有打印設備等;四是要有一名專職工作人員,要具備設備管理和信息采集與報送能力;五是有一套管理和服務制度,管理和服務制度由信息服務中心統一制定。

選擇3個有代表性鄉(鎮)做為信息服務示范點,示范點為了方便農民查詢信息,除備有電腦及打印設備外,還配備觸摸式農業信息查詢系統及農業實用軟件,方便農民信息查詢。

3、聯系我市農口單位、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種養大戶實現聯網,及時反饋龍頭企業和農民的信息需求。推廣、宣傳我市的特色產品。

(二)信息服務人員隊伍

1、人員隊伍建設

在信息管理人員上,每個鄉、村有一名領導負責此項工作,確保各站點有1名專人開展此項工作,負責為廣大農民免費上網查詢農副產品價格信息和種養殖業投資等方面的信息,負責與省、市、縣農業信息服務部門聯系業務,定期將上級下發的零公里信息及相關資料發送、張貼、公布,雙遼市現已有農業信息員266名。

在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上,工作重點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鑒別能力比較強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村組干部和種養大戶中,把信息與科技、文化、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重視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組織,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向村屯戶延伸。

2、培訓人員,提高素質

通過省、市、縣等各級農業部門舉辦信息員培訓班等形式,擴大隊伍,提高信息采編、分析、數據庫管理和網絡管理水平,對從事服務工作的人員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技術培訓。培訓范圍包括信息服務站管理人員,農業技術人員,信息采集、整理、人員及農村信息員。達到“五能”,即熟練采集、傳播信息;根據村民的需要查找、下載及審核、信息;組織村民收看農業電視節目;指導村民上網獲取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各級信息員進行業務學習。

(三)農業信息采集、

1、信息來源

農業信息采集范圍包括我市各涉農部門、龍頭企業、各行業組織、種養大戶及廣大農戶。定時、定點采集相關數據,開展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調查,摸清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狀況,把代表我市農情的科學數據收集上來,為各級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信息采集達到標準化、規范化,并確保安全,采集來的信息必須經過主管領導審核批準后才能上傳。

2、信息傳播方式方法

指導信息員網上瀏覽、查詢信息,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編輯后制成信息簡報下發;不定期在電視、廣播上開通農業科技專欄;鼓勵農戶開通“12316”新農村服務熱線;每月一期下發省農委“零公里信息”及“吉林農業技術推廣簡報”;定期提供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價格、市場預測分析、病蟲草害發生預測預報等在公告欄張貼。在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貿易較發達的村鎮建設信息服務大廳,及時農產品供求、價格、政策和技術等信息,起到以點帶面,示范帶動的作用,現在雙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及東明鎮鐵絡村建設了兩個信息服務平臺。

3、做好信息宣傳工作

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單等方式,號召社會各界及廣大農戶積極參與到信息服務工作中來,使廣大農民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轉變傳統的生產觀念,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

四、建設步驟

1、對網絡工作人員培訓。對農業信息平臺網絡管理人員、農村信息服務站及農村信息員進行業務培訓,微機操作等方面的培訓工作。

2、進行網絡安裝與調試。市通信公司負責線路與寬帶設備的安裝、維護與調試,并負責線路及通信故障的修復,確保通信質量。市信息服務中心負責對各服務站進行管理,定期進行監督檢查、指導,確保服務站工作扎實有效進行。

3、雙遼市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建設及運行。網站由信息服務中心具體負責網站的管理維護和內容的充實更新完善。全市各涉農單位要確定一名信息員,具體負責將各單位本系統的最新農業信息和急需讓廣大農民知道的信息、通知等及時報送到網站進行。

篇5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現狀 機制

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裝備現代農業,實現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電話“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國31個省級農業部門、80%的地級和40%的縣級農業部門都建立了局域網,覆蓋省、地、縣、鄉的農業信息網絡群已初具規模,80%的鄉鎮信息服務站擁有計算機并實現聯網,農業網站群逐步建立。建起了一批農業綜合數據庫和各類應用系統,數據庫、多媒體、人工智能、系統模擬模型和3S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業宏觀決策、資源區劃、遺傳育種、災害預警、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應用。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系統和相對規范的信息采集、報送制度。啟動了“金農”工程和“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等重點工程,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2.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信息采集渠道不規范,采集方法欠科學,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程度低,重復建設與浪費現象普遍;農民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正常的產業信息需求不足;農村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夠;信息工作隊伍服務能力不能滿足需要,難以及時提供有效信息服務等等。總之,與新農村建設對農業信息工作的總體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

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盡快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

1.健全農業信息化規劃、協調機制。各地政府部門應提高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將其納入長期發展規劃,加大資金和人力投入。要設立農業信息化領導部門,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研究和制定具有較強統籌性、前瞻性、滲透性的農業信息化建設中長期總體規劃以及階段目標,加快制定農業科技、農產品市場、政策法規等信息采集、處理標準和信息服務規范,構建農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強化信息化建設協調機制,因地制宜地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制定公共標準、搭建公共平臺,確保業務銜接,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2.構建農業信息化綜合推進機制。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建設理論創新。各地相關部門要發掘、總結和提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績和經驗,多參與學術交流,選派業務骨干到先進地區進修、深造或訪問學習。要注意跟蹤國際農業信息化發展動態,把握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豐富和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理論,增強工作預見性、主動性。

加強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和法律建設。制定信息機構管理、信息資金投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人才培養教育與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加強信息產權、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場等方面法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信息化在人、財、物等基本條件和管理機制上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農業信息化參與各方的權益,減少信息活動的侵權、犯罪行為和各種糾紛,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開發。政府要以實施重點工程和示范工程為契機,加快農業信息網絡軟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盡快建成相對完整的多點少層開放式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網絡體系建設堅持布局合理、統一管理、相互協調、結構優化。建立健全并不斷更新各類專業數據庫,加強農業應用系統開發。統一農業信息化數據采集和加工標準,拓寬采集渠道,優化采集手段,提高采集水平,“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建立健全和執行信息制度,加強信息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資源效益。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宣傳和交流。組織新聞媒體宣傳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效,營造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良好社會氛圍。發展各種農業信息傳播形式,總結典型經驗,積極開展信息工作交流。根據本地實際通過網絡、電話、短信息等多種形式進行農業信息的傳遞,擴大農業信息的覆蓋面,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進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和農民增收。

3.完善農業信息化投入保障機制。充分調動中央、地方以及民間投資積極性,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國家應從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財政支農資金中適當安排份額,專項用于農業信息化建設,各地政府提供配套資金。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各種渠道吸引外資參與農業信息化建設。建設資金要適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對服務效果好的建設項目給與支持。

4.確立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機制。在大中專院校加強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以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加強對現有農業信息化從業人員的培訓,制定實施“農村教師、農村干部、中小學生和農民工”信息技能培訓計劃,并在現有專業人員中培養和選拔一批學術帶頭人,吸引國外農業信息科技人才,充實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

5.強化農業信息化評價激勵機制。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體系,確定難易適度且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目標,應用動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合理組織農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的中期評估、竣工驗收和運行后評估等動態評價,吸收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評估,并將評價結果作為能否提供運行經費和安排后續信息化建設項目的主要依據,對完成情況較好項目實施獎勵。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涩爱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暖暖韩国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蜜桃 |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自产在线 | 中午字幕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亚洲五码久久 | 国产日韩欧美激情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四虎在线播放 | 久久久这里只有17精品 | 韩国欧洲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乱弄 | 免费久 | 久久精品国产a三级三级三级 |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 日韩欧美手机在线 |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一区 | 91精品国产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小视频 | 奇米四色在线观看 | 成人福利在线 | 国产高清免费 | 国产人成精品一区二区三 | 欧美精品被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大片 | 精品99在线| 精品自拍视频 | 黄色一级毛片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夜夜精品浪潮av一区二区三区 | www.黄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