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0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立體農業前景,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圖分類號 S3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128-01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業不再是種植玉米、大豆的簡單種植業生產,而是發展到時間與空間的多元化生產,即立體農業生產;也不再是簡單的低效農業生產,而是發展到高效的農業生產。所謂立體農業,就是利用自然條件的時間和空間,運用間套復種等各種農業生產的手段,形成最大的生產效益的一種栽培形式??偨Y多年從事立體農業的實踐經驗,淺略剖析瓦房店市立體農業發展的前景與主要栽培形式[1-2]。
1 立體農業的發展前景
立體農業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產出率,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比單一種植糧油作物增加產量1倍以上,增加經濟效益1倍以上,高者可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3-4]。在瓦房店市采取立體農業的栽培形式,比單一種植玉米作物增加收入7 500元/hm2以上,多者增加15萬元/hm2以上。
2 立體農業的主要栽培形式
立體農業的類型可劃分為具有層次感的空間立體農業和具有先后順序的時間立體農業。每個不同類型包含不同的栽培形式。
2.1 空間立體農業
空間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是指在同一塊地上利用不同空間,栽培多種作物的栽培形式。
2.1.1 辣根、玉米套種的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此種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陰、前期生長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點,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種玉米,既保證了辣根的正常生產,又額外獲得玉米的產量,而且玉米的產量也不低于常規生產的玉米產量??墒斋@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產值共3.7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2.25萬元/hm2。
2.1.2 辣根、玉米、菜葫蘆立體栽培形式。此種栽培形式中的辣根和玉米的種植形式與前面所提大體相同,增加了菜葫蘆的栽培。利用辣根、玉米前期生長量小的有利條件進行菜葫蘆生產,額外增加了菜葫蘆生產的效益。產值可達5.2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3.75萬元/hm2。上述2種栽培形式中的玉米應選擇大穗型品種,以發揮其產量優勢。
2.2 時間立體農業
時間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先后栽培同一種作物或多種作物的栽培形式。
2.2.1 保護地多茬生產。保護地多茬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打破了原來生產的季節界限,實現了周年生產或反季節生產。由開始的單一黃瓜生產向蔬菜多品種、多茬口生產發展。在保護地多茬生產中要注意作物類型和作物品種的多元化,注意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茬口,不斷創新栽培管理方法,實現提早上市,巧打時間差,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2.2.2 陸地時間立體農業。陸地時間立體栽培的主要形式有2茬或多茬復種。
(1)地膜覆蓋馬鈴薯下茬復種鮮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馬鈴薯栽培要點。選擇優質高產的品種,要選擇具有高產、抗逆性強的脫毒馬鈴薯品種,主要有中薯1號、荷蘭3號等中、早熟品種。根據提早上市和均衡上市的原則,選擇幾個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同期播種,或選擇1個品種分期播種。下茬鮮食玉米選用中糯1號、香糯1號。要想獲得較高的產量,就必須打破常規的栽培方法。采取深種橫向覆膜的方法。覆土厚度在12 cm左右,地膜采取橫向覆蓋。深種可在早期低溫條件下形式成薯塊,薯塊生長發育的時間長,有利于形成大薯塊,提高產量。一般產量在45.0~52.5 t/hm2,高者可達60~75 t/hm2,常規栽培只能達到30 t/hm2。采取單壟種植橫向覆膜,可增大膜下空間,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也有利于膜下澆水。播種時間在3月中下旬,保苗在6.0萬~6.9萬株/hm2。二是下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上茬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播種鮮食玉米。一般播種期在6月末至7月初,保苗4.05萬~4.35萬株/hm2。下茬鮮食玉米種植不能過密,以防穗小價低。播種時施三元素復合肥300 kg/hm2??茖W施肥,馬鈴薯是喜肥作物,而且需鉀量較大。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配合施用生物肥。施用優質有機肥37.5~45.0 t/hm2,三元復合肥600~750 kg/hm2,硫酸鉀300~450 kg/hm2,尿素75 kg/hm2。也可以施用馬鈴薯專用肥(總含量65%)1 500~2 250 kg/hm2。有條件的地區可增施生物鉀肥112.5 kg/hm2。
(2)地膜覆蓋2茬復種鮮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上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鮮食玉米應選擇以粘玉米為主。上茬品種可選用金星糯和掖單20;采用單壟種植或大壟雙行種植。無論是哪種種植形式,保苗在4.05萬~4.35萬株/hm2。播種后覆土時要使播種溝形成“V”形,以便在覆膜后形成一定的空間,以利于幼苗生長。播種時間為3月中下旬,可采用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同期播種,或同一品種錯期播種,實現均衡上市??茖W施肥,施用有機肥30.0~37.5 t/hm2,三元素復合肥450~600 kg/hm2,有機肥在整地時撒施,化肥在播種時施入。當幼苗長至大部分葉片接觸膜面時,要及時破膜引苗,以防燒苗。待幼苗出膜后煉苗3~4 d,葉色由黃轉綠,再進行定苗。二是下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下茬玉米品種要選用中糯1號和香糯1號。下茬鮮食玉米要在上茬收獲后及時播種。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可采取復種的方式。若上茬收獲較晚,可在6月下旬在前茬的壟肩上進行套種。播種時株距與前茬相同,保苗4.05萬~4.35萬株/hm2。施三元素復合肥300 kg/hm2。
3 參考文獻
[1] 秦紹云.對重慶市云陽縣發展立體農業的思考[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7):5.
[2] 葉永紅,熊小利.渝北蠶區立體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探討[J].蠶學通訊,2010(3):52-53.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民經濟;信息化管理
農村經濟管理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性工作,是在農村生產經營環節中進行管理,主要旨在促使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使農民付出勞動后有效提高報酬。現階段,我國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形勢較好,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中的重要部分,而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首要任務則是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因此,若想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需對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前瞻性給予保證,確保新技術以及科學信息得到有效控制,進而有效提高農民收益。
1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政府部門通過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領導和管理,可讓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可持續及高效化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向信息化發展,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結合了“互聯網+”概念,應用一系列信息科學技術,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或云平臺等,通過該技術促進我國農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減少人工浪費的同時大大提高農業各調配產業資源利用度。
2農業經濟管理存在問題
2.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完善
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相對龐大,會受管理領導者、技術執行者和農業用戶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體制,有效促進農業經濟不斷進步。但現階段,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部分西部和東部地區農業經濟管理和管理力量仍存在許多問題。這是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經濟管理團隊嚴重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和制度,且存在執行力差等問題。
2.2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為農村經濟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數據,同時能提供更為先進的技術和機械化儀器,并且可讓農民對農業市場行情及農產品價格情況進行了解,有效指導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因此,有效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2.3農業經濟管理相應法律法規少
目前,我國農業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多,對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少,嚴重缺乏可執行和可操作的細則。農業經濟管理研究對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村土地使用等問題,該方面需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特別是關于農民經濟利益,目前重視度不高,導致在對農民經濟糾紛進行處理時,缺乏相應判斷和判斷依據,致使部分農民經濟利益受到損失。
3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3.1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和完善農業濟管理體制為重要基礎及前提,目前,對于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不足之處,需全面對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予以完善,進而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不斷學習更為先進的管理技術,制定管理方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其次,相關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不斷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其責任心、綜合素養,做到更好的為農民服務。
3.2提高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傳統農業逐漸向智慧農業方向發展,不論是我國相關專家還是國外相關專家在農業領域發展方面均積極拓展相關的信息技術。面對我國農業資源整合等問題,在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需根據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相應信息化管理平臺,使相關農業資源得到整合,能讓管理者以及農民均能參與其中。這樣不僅能讓農民更好把控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價格,同時還能讓管理者更方便管理農業經濟發展。
3.3專業人員建設與農民意識強化
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和提高農民知識水平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此,需對目前的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估,促使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和水平提高,并定期考察技術人員。對于農民,需不斷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認識,提高其思想認識。同時,引導農民不斷創新,接受新鮮事物,農業生產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4結語
一、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下,農業經濟仍未及時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管理體制與農業經濟發展脫節
在國家發展初期,國內仍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所有制并存的發展體系,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及服務經濟共同協調發展的模式。因國內經濟成分過于復雜,國內不同經濟的管理配置仍然缺乏相應的制度體系的配置。對于農業經濟,同樣也缺乏相應完善的管理體系。
當前發展階段,盡管國內農業經濟管理節奏得以持續提升,但是與農業經濟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體系仍未得以明顯地改善,不利于國內農業經濟管理的進一步改善。這種管理制度的缺陷,嚴重不利于國內經濟的穩健、快速發展。
2.農業經濟管理不全面
在當前階段,農業經濟管理不夠全面,部分農業實際生產環節幾乎是死角。在實際農業經濟管理中,往往存在過于注重特定環節,而忽視了其他生產環節的問題。比如,農業經濟管理過于關注農業種植環節,重視農業生產質量的提升工作,但是卻忽視了農業產成品后期加工環節的管理工作。而農產品后期加工工作是食品安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大多數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均是由于非法商家處于成本下降的考慮而應用了非法的農產品加工方式所引起的。
3.農業經濟管理意識過于薄弱
在國內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為了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健快速發展,黨和政府已制定了很多保護農業經濟的法規與正常,而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同樣也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規范。
但是,自從工業改革及城市化的進步進展,從事農業經濟發展的人員在急速銳減,造成農業經濟發展隊伍后備力量嚴重不足。此外,當前部分農業經濟管理員工實踐經驗過于薄弱,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錯誤的理解,造成農業經濟管理意識過于薄弱。比如,部分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員工在平常實際工作中,農業管理制度關注度嚴重不足,再加上管理理念過于滯后,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另外,不同農業經濟工作員工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工作態度不夠端正,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滿足當前市場經濟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當前農業經濟管理解決策略
(一)改變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模式
目前,國內農業經濟管理中最大的不利因素便是農業經濟管理思維過于滯后,管理模式跟不上國內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需求。結合全球發達國家的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經驗來看,改變農業經濟管理的思維模式便是積極有效的解決策略之一。傳統的思維模式大多是應用產量擴大策略,比如在建國初期,為了超英趕美,而應用不正確的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策略。當前,隨著居民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針對農業經濟的管理也應該要轉變思維模式,而不能僅僅依靠農業產量提升這一單一的發展策略,而應該更為關注環境保護,注重環境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此外,還需要密切關注農產品的安全與健康。
(二)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
農業經濟管理發展中,管理隊伍參差不齊是阻礙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以更好地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服務,推動農業經濟穩健發展。
1.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福利地位
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團隊參差不齊,難以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員,最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較為低下,與其他行業相比毫無吸引力可言,因而,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薪酬福利極重要。其一,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資金關愛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其二、應該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企業的優惠力度,這樣才能夠讓農業經濟發展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力度,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福利,吸引更為優秀的人員加入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隊伍中。
2.加大高校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建設力度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國內大多高校所設置的學科更加接近于這些經濟發展領域。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應該采取各種積極措施加大高校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建設力度,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
(三)應用信息化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果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本質上就是指利用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各類農業經濟發展領域信息及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和綜合應用,從而實現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優化,明顯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和管理決策能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健康、穩健及快速發展的過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不僅僅有利于傳統型農業經濟向知識型農業經濟的轉變,并且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還能夠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因而,在當前信息化發展時代,在發展農業經濟管理中可利用“云計算”服務,全面整合農業經濟管理知識與各種管理工具,這樣不僅僅能夠高效地為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提供豐富的管理知識,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能力,還能夠為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提供便捷的管理工作,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率,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發展奉獻微薄的力量。
(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內蒙古赤峰024031)
摘要:科研經費是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工作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證,本文分析了現階段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使用和財務管理中存在的違規濫用,使用效率低,經費管理混亂等問題,并根據實際工作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以期提升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和科研能力。
關鍵詞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使用管理;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157-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廉宇(1979-),男,內蒙古赤峰市人,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管理、績效管理等。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是我國事業單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對服務“三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產增收、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具有重要作用??蒲薪涃M是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但目前農業科研單位經費使用管理上,出現使用效率地下,監管不嚴,形成科研經費使用的“灰色地帶”,不但浪費國家資源,又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使用上存在的問題
1科研經費違規濫用現象嚴重
現行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的使用是一種“誰申請,誰負責”的模式,也就是課題負責人或者分院所負責人決定科研經費如何使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科研經費使用的高度集中,保證課題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而不被非法分流。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模式也導致了課題負責人的權力過大,如果課題負責人不熟悉財務管理制度,財經紀律單薄,則會引起農業科研經費的濫用。如虛開發票套現、巧立名目挪用、使用虛假合同轉移、以試驗示范名義創收,隨意報銷與課題實驗研究無關的支出,貪污挪用,形成科研經費使用的“灰色地帶”。
2結余經費浪費現象嚴重
長期以來,研究課題結余經費的使用由項目負責人支配,由于負責人忽視科研經費的專用性和原則性,認為結余經費等同于節約經費,可以隨意利用,導致科研結余經費用于非科研活動。為管理結余經費的濫用現象,現行的科研項目經費節余管理采取“零余額賬戶”的管理方式,即剩余經費全部回收國庫,下年科研經費根據節余情況削減[1]。但此種方式并沒有實現結余經費的有效管理,而出現科研人員千方百計的花錢,重復購置儀器設備藥品,不僅沒有節約反而造成大量浪費。
3農業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低
農業科研活動具有其自身特性,在實際工作中部分科研人員以農業科研活動周期長為借口推脫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不僅不在科研技術上進行改進,反而長期人浮于事、拖延了事,造成科研經費養閑人養懶人的現象。有些科研研究人員雖然在某些方面專業研究技能高,具有專業素養,但適應領域狹窄,階段性很強,不能適應科研領域的快速更新,再培訓和技術升級無形中加大了科研課題經費開支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不高[2]。
二、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1預算編制管理混亂
預算編制是分析、規劃本單位將進行收支活動的基礎,但目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中預算管理情況混亂。首先是預算意識差,大部分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沒有成立專門的預算管理機構,預算編制工作主要有財務部門負責,實際操作上只是把上年的預算進行小額度增減,簡單粗糙。其次是忽視農業科研活動特點,預算編制漏洞多,農業科研活動的季節性、復雜性在預算編制中被忽視,或者立項預算很難實現農業科研活動的全部要求。再次是預算編制忽視無形資產的管理,農業科研單位有大量科技資產,如栽培技術、選育出的新品種、各種技術規程、新配方等,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其常常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計算而無法入賬。
2財務內部控制薄弱
目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環節薄弱,主要表現在:未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或內部控制執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發揮應有功效;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沒有設置獨立的內審機構,或者單位領帶任命審計人員,造成內部審計受到單位領導的制約,導致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能力[3];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人員缺乏農業科研生產的相關專業的知識,無法及時準確的判定科研項目完成過程中費用支出是否合理,是否與項目目標一致。
3忽視國有資產管理
國有資產是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能夠有效合理的開展科研任務的重要基礎保證。一方面,農業科研單位長期忽視對國有資產的折舊,科目核算上也只是設置固定資產和固定資金,資產負債表體現的是凈增。無法體現國有資產的實際耗損,便不能對國有資產進行合理估計殘值。另一方面,國有資產客觀上是單位或部門所有制,單位或部門常常主觀上忽視國有資產的核算和管理,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造成不少單位為工作需要而重復購置設備無形中加大了科研工作的成本支出,導致科研經費短缺。
三、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對策分析
1強化責任意識,增大違法成本
科研經費的違法濫用,關鍵在于違法成本(下轉160頁)(上接157頁)低,長期的懲罰力度過寬,沒有使法律產生應有的威懾力。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防治腐敗發生,應該加大懲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不僅在道德上加以譴責,更應追究法律責任,產生法律應有的威懾力。同時加強財經紀律教育,定時對農業科研經費管理人員進行教育和引導,為其樹立勤勉敬業、廉潔工作的理念。加強廉政法規的學習,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工作中自覺執行各項法規和規章制度。
2提高科研工作者責任意識,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率
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學術責任意識顯著地影響著科研費的使用效率??蒲泄ぷ鲬?,忠于科學研究,吃苦耐勞,提高創新知識層次,創新技術方法。合理使用科研經費,不重復購置儀器設備,確??蒲泄ぷ黜樌M行,科研成果真實可靠。同時,及時上繳結余科研經費,實事求是,厲行節約。
3加強預算管理,完善預算編制
在預算編制方法上,升級原有“基數法”預算,引入零基預算,預算方法更加合理,適應環境變化。同時將預算資金盡量直接撥付至科研專項,從控制項目資金的再分配,可以有效規避了挪占資金等現象[4]。擴大預算管理,改革預算外資金收繳方式,實現收繳分離。注意科研管理與財務核算相結合,考慮農業工作的特殊性,在財務制度的框架下,客觀的解決實際農業科研活動問題,摸索創新農業科研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徑。
4加強內部控制
建立嚴格的內部審查控制和內部制約機制,建立嚴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控制機制,全面嚴格的進行專項檢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損失,杜絕不良現象的發生。內控制度應涵蓋各項業務、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的,目標明確、權責清晰、高效合理。同時應根據國家經濟政策變化、市場監管要求,及時調整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要在規范業務流程的同時,輔以風險預警機制。
5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應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管理,實際操作中建立資產管理崗位責任制,明確主要領導、部門負責人及普通員工具體責任,把資產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員。建立資產從購置到使用報廢全過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長效機制。按照政府授權、集中管理、市場運作的模式,通過招標出讓、公開招租等方式管理和營運國有資產,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的商業價值[5]。
參考文獻:
[1]沈建,郭媛嫣.農業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12):92-94.
[2]付小燕.現行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科研課題(項目)經費財務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9(1):31-35.
[3]張政權.當前基層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2):8-9.
[關鍵詞] 現代農業 發展現狀 創新 瓶頸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農業基礎條件優越,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山西省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先后榮獲中國辣椒之鄉、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梨產業十強縣、全國水果建設百強示范縣以及三晉養牛第一縣等稱號。長期以來,我縣一直是全省主要產糧區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是農業部確定的小麥、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種的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曾經被時任省長張寶順寄語“執山西農業之牛耳”,袁純清書記對我縣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也給予高度評價,這一切都印證著我縣農業的凸顯優勢。
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糧食生產穩中有升
我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農業基礎條件優越,糧食生產條件得天獨厚。 2013年我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38.8萬畝,糧食總產2.23億公斤。
2.水果產業發展強勁
產業發展上:全縣果樹面積19萬畝,其中梨樹面積15萬畝,蘋果面積3.7萬畝。現有恒溫冷庫200余座,土窯洞2.3萬余孔,總貯藏能力達到20萬噸,水果貯藏量10萬噸,水果貯藏增值1億元。
經營機制上:全縣現有果樹專業合作社組織65個,從事果品流通營銷經紀人達到3000余人,貯藏運銷大戶達30余戶,并有耀華、麒麟、華裕、源凱、新晉川5家果品貯藏營銷龍頭企業取得了自營出口權。作為“一縣一業”的水果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3.畜牧產業蓄能增勢
產業規模上:全縣牛飼養量達到15.8萬頭;奶牛存欄2.19萬頭;豬飼養量達到42.72萬頭;雞飼養量達到830.5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50279噸、49734噸和53674噸。
發展后勁上:奶牛養殖業實施奶業“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縣和全國重點奶源基地。肉牛養殖存欄千頭以上肉牛規模養殖場3個,存欄200頭以上肉牛養殖場42個。
4.設施蔬菜蓬勃發展
蔬菜產業特別是設施蔬菜近兩年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園區建設、標桿示范等措施積極推進,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截止2013年全縣蔬菜播種13.1萬畝,總產達到39.4萬噸,累計發展設施蔬菜2.7萬畝。城趙、賈令依托華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農戶模式的訂單農業,辣椒種植面積突破3萬畝,產品行銷八個省市,獲得了“中國辣椒之鄉”稱號。
二、把脈產業發展現狀,會診現代農業發展瓶頸
1.現代農業整體水平亟待提升。
縱觀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基地生產相對發達,龍頭企業不強,導致產業鏈條未能充分延伸。如我縣果菜牛均形成一定優勢規模,而48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無一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如我們的酥梨遠銷美國、東盟、港澳,雞蛋直供香港,但我們的農產品沒有一個馳名商標;產業化機制缺位,各產業的產、加、銷,仍處于一種粗放經營狀態,導致各產業一體化的組織機制和互利機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轉、資金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瓶頸
發展現代農業,實行規模經營,土地、資金是關鍵要素??v觀我們園區的發展,土地的流轉,都不是輕輕松松實現的,流轉土地不一定都難,難就難在連片流轉;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規范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糾紛仲裁機制兩大服務體系,加快全縣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步伐,促進規模經營良性發展。再說資金,現代農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資本農業,投資強度大,而經營實體普遍反映資金周轉困難,融資難,貸款門檻高,更無法實現大規模擴張發展。
三、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現代農業發展舉措
1.抓基礎,持續做強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
發展現代農業,要有良好的生產條件,良好的發展規劃,良好的配套體系,所以必須緊緊抓住條件建設,為優勢產業發展打好基礎。
1.1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要繼續實施新增糧食產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不斷提高全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繼續高標準推進水利建設、設施農業建設,促進設施農業集中連片形成區域優勢;要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大力推廣各項農業新技術,充分把新技術應用于產業、轉化為效益,確保我縣農業的基礎優勢。
1.2著力抓好板塊農業。要按照“108綜合發展廊帶”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要以園區、市場為抓手,持續推進“四個十”工程,積極建設六大農業基地打造農業五大市場,樹立產業標桿,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具有明顯特色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優勢產業帶。
2.抓改革,激活發展現代農業的各類要素活力
2.1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村承包關系基礎上首先要給農民確權,盡快把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體持有的建設用地等資源以法律憑據的形式確定下來,才能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第二要積極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必須建立縣鄉村流轉服務體系、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并規范運作,然后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心的實踐基礎上,探索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立規范的農村產權交易辦法,穩妥有序盤活農村產權要素。第三要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在嚴格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讓市場在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此外,還應創新更多的制度機制,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等。
2.2引深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業生產的特點是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見效慢,現行的金融政策和農業產業發展存在不匹配因素。應逐步推進面向農業農村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或實體,增加農業融資途徑。積極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探索推進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木資產、牲畜活體等形式的抵押貸款,讓農業加工企業、農民融資有方。從而不斷釋放農民相關財產權活力,走出一條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金融機構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機制,生成發展現代農業的強大動力
1.建立項目整合機制。繼續加大項目整合力度,明確重點項目后,將財政、發改、農、林、水、牧等各類資金統籌整合,實行多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辦法,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產業的扶持力度,樹立產業標桿,真正發揮出財政資金、項目資金的引導作用。
2.建立農業招商引資機制。政府要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多層次開展農業大招商、大引資活動,吸引社會資本、有識之士投資現代農業,圍繞高效設施農業、生態休閑等開發建設,占領新興產業的制高點,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領域。通過推進農業市場化進程,引導公司農業、資本農業在農業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資、多主體經營、多層次發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資金保障
1.落實強農惠農政策??h級財政:要以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為原則,保證全縣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長;直補資金;要嚴格管理規范落實各項支農直補資金,確保鈔票進入農民的口袋;項目資金:要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積極發揮財政性投資的引導作用,
2.加強信貸支農?,F有金融機構應把信貸投放重點放在農業農村,加大對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讓農業加工企業、農民借貸有門。要創新信貸支農辦法,加強政銀合作,應由政府牽頭開展銀農對接活動并形成機制,由農業部門篩選一批現代農業建設重點項目,與各金融單位進行有效對接合作,增加涉農信貸投放。
五、抓支撐,優化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條件
1.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大力實施農民技能培訓工程,對農民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使受訓農民每人至少掌握1-2項實用技術,每戶有一名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2.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和標準化生產,大力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在農業信息化應用上,以農廉網為載體,建立健全產前、產中、產后信息系統,全方位打造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3.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繼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度,繼續責任到人,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要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建立鄉村兩級監管體系,建設覆蓋生產、儲運、銷售各環節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農業產業安全,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