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0:35:1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耕地利用現狀分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 P2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01-0199-01
1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指依據一定的土地利用分類標準,運用測繪、遙感等技術查清各類現狀用地的數量、質量、分布、空間組合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是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基礎。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分為詳細調查和變更調查兩種。土地利用現狀詳細調查指對區域內的全部土地資源利用現狀進行完整、全面和細致的“卷地毯式”的徹底普查。詳細調查可以獲得全面、完整、真實、準確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但需要周密細致的準備,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是在上次土地利用現狀詳細調查基礎上,對上次詳查以來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并將變更調查結果與上次詳查結果結合,得到現時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花費小得多,而且只要能經常及時地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備案登記,積累完整的變更資料,也能得到較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技術手段不斷變化。經歷了從手工測繪到航空測繪,再到衛星遙感的過程。隨著遙感技術的進步,攝影分辨率和圖像清晰度不斷提高,加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技術結合在一起,使得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精度越來越高,結果的處理分析越來越快,所得到的信息越來越準確及時,這一切將極大地促進對土地利用現狀的分析工作,從而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2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意義與內容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指在一個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下,對區域各種土地的利用類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質量、結構與布局、土地生產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2.1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意義
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土地生產潛力分析的前提。
2)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組成部分。
3)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調整結構、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戰略研究的依據。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涉及較多的內容,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詳查資料,并結合歷史和統計資料進行分析。沒有完成土地資源詳查的地區,則充分利用土地概查和土壤普查資料。還必須結合外業考察以及通過詢問當地有關專家、管理人員和有經驗的農民,對當地的主要土地利用進行較為系統的考察,總結土地利用的經驗和教訓,找出土地利用變化規律及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2.2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內容
1)土地利用基本情況描述。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詳查資料及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的狀況資料,簡單描述區域的基本狀況,主要包括行政轄區、人口、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生態條件等。即圍繞有關土地利用各個方面,對本區域作大致說明。
自然條件是指區域所處地理位置、地貌(地貌類型、地勢走向、海拔等)、水系(河流、湖泊及有關水文、水資源數據)、氣候(10℃以上積溫、無霜期、降雨量等)、土壤(土層厚度、土壤質地、障礙層深度、有機質含量等)、植被(森林、草原等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狀況)、水文地質等。經濟條件是指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計劃、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經濟歷年總產值、總產量、總收入、工農業產值等)、經營管理水平、交通運輸、城鎮分布狀況、鄉鎮企業、農村居民點分布情況等。生態條件是指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情況(水土流失面積、程度和分布)、土壤污染情況、草原退化情況、土地沙化情況、土地鹽堿化情況、土地受災情況等。
2)土地利用分析。具體進行土地利用分析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并結合相應指標進行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分析
主要內容包括:①分析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等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上述各類用地內部的現狀比例。②人均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面積,森林覆蓋率,人均城鎮用地面積,人均及戶均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③各類用地的缺余狀況。④各類用地開發利用狀況和地域分布狀況,區位差異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巳各類用地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存在問題。L各類未利用土地的布局。
3)土地質量和土地利用生態效益分析。耕地質量從耕地的水土流失情況、坡度大小、洪澇等災害、低產田數量和分布、耕地生產力水平和集約化程度等方面分析。
林地質量從林地結構、林種、蓄積量、生產率等方面分析。
牧草地質量從植被類型、產草量、草原退化程度、草原沙化程度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生態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條件,是否改善了環境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土地的質量狀況也是土地利用生態情況的反映。可通過一系列指標進行分析,如:水土流失面積指數、水土沙化面積指數、土地鹽漬化面積指數、氮及有機質含量等。
4)土地利用率分析。土地利用率是指土地利用的開發程度。它反映土地利用是否充分、科學、合理。可以通過一系列指標來分析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合理程度。這些指標包括:土地利用率、各業用地占用率、用于直接生產的農用地占全部農用地的比率、農用地利用率、非農建設用地利用率、墾殖系數、復種指數、水面利用率、漁業資源利用率、草場載畜量指數等。
5)土地產出率分析。土地產出率是指在現狀土地利用水平下,土地的生產能力。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的經濟效益。可通過下列指標進行計算分析:土地產出率、單位播種面積產量(產值)、單位耕地面積產量(產值)、單位草場面積產量(產值)、單位水面產量(產值)、單位園地面積產量(產值)、單位農業用地面積產值、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產值、單位鄉鎮企業用地面積產值等。
6)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分析包括:人均土地面積,人均各業用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人均水資源產量,人均農產品產量,人均總收入、純收入、產量、產值,商品總產量、產值,人均上交稅額、利潤額,社會環境狀況,如:文化教育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化進程等。
關鍵字: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阜蒙縣
引言
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主要是為了“掌握全縣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利用其特點和其發展規律,總結出土地利用的基本經驗和存在問題,貫徹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根據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目標、途徑和潛力,為強化土地管理、編制規劃提供依據。
1 理論基礎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由計算機軟件、硬件、地理數據和用戶四個部分組成的,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采集、輸入、存儲、檢索、操作、分析,生成并輸出各種地理信息。
2 數據提取與整理
在做縣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時,前期需要有很多工作,需要對阜蒙縣的數據庫進行整理,計算,分析。對數據庫的整理就是個很大的工程,阜蒙縣數據庫共有兩萬余個數據,需要對其整理和分類[3]。
2.1數據加載
2.2數據提取
打開地類圖斑屬性表,如圖2-2。
2.3數據整理
整理結果,如表2-1,圖2-5,圖2-6:
3 縣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3.1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計算公式為:
(1)
3.2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與優勢度指數
均勻度E計算公式為:
(2)
優勢度D計算公式為:
D=1-E (3)
計算結果,
3.3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4 結論
土地類型多樣,以耕地和林地為主:
由于受到研究區域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全縣土地資源類型多樣,低山、丘陵、坑塘、水庫、平原、內陸灘涂、湖泊、河流等等均有。由統計數據可知,2011年阜蒙縣的耕地、林地、草地、園地、其他農用地、建設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未利用土地分別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3.41%、24.79%、10.91%、2.06%、0.11%、0.53%、6.22%和1.97%。阜蒙縣多樣化的土地自然類型不僅有利于農林牧的全面發展,還能夠為土地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提供方便,大大促進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Key words: Chengzi Village,Mengman Town;land consolidation;effec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1-0025-04
0 引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對土地進行調整、安排和整治的生產實踐活動,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1]。是一項涉及工程與技術、經濟與法律、行政與管理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是一項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積的前提下獲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2]。借助土地整理不僅滿足當代人對土地資源的要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要求構成危害;不僅保持質量狀態良好的土地數量,同時又為后代人創造良好的土地生態環境。土地整理過程中由于實行溝、渠、林、田、路、村的綜合規劃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
1 項目區概況分析
1.1 自然概況[3]
1.1.1 氣候條件
項目區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氣溫年差較小,日差較大,降水豐沛。項目區全年無霜期。年平均降雨量1357mm,相對濕度78%,雨量充沛。但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全年日照時數2210.1小時,太陽輻射量128.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積溫4703.7℃,≥18℃積溫2132.9℃,屬光能較高地區。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長。災害性氣候主要為局部性洪、旱災害,風、霜發生頻率較小。
1.1.2 地形地貌
項目區位于勐滿壩子內,項目區地形平坦開闊,集中連片,地形坡度小于6°,屬平原地貌。項目區總體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最高為870m,位于項目區東部;海拔最低為838m,位于項目區西部邊界附近。
1.1.3 土壤
項目區范圍內土壤主要為磚紅壤和水田內土壤經澈化形成水稻土;由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條件好,土體較為深厚,大于90cm,土壤質地好,自然肥力較高,其土地適合種植水稻、旱谷、玉米、豆類及茶、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1.1.4 水文與水文地質
項目區及其周邊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河流、水庫及箐溝,項目區的水流流向均呈東西向貫穿整個項目區。
項目區出露地層主要為花崗巖;地下水主要為巖層間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層、根系層和花崗巖層間,花崗巖中有泉水出露。
1.2 社會經濟概況
項目區位于勐海縣勐滿鎮境內,2012年,全鎮總人口5149戶20636人。少數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漢占人口總數的11%。2012年,勐滿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6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22元[4];2012年耕地面積54567畝,其中:水田18743畝,旱地3582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2.6畝。
1.3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3.1 土地利用現狀數量分析
根據勐海縣勐滿鎮土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勐滿鎮轄區城子村土地總面積870.8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850.44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97.6%,是全村土地構成中的最大部分;建設用地面積6.76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的0.77%;未利用地面積13.61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的1.6%。見圖1。
1.3.1.1 農用地利用現狀分析
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耕地均勻的分布在整個村子。農用地利用結構見表1。從表1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農用地的土地整理潛力較大,特別是田坎,這對于增加耕地面積,有效的利用土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具有較好的基礎。
1.3.1.2 建設用地利用現狀分析
建設用地類型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建設用地總面積6.76公頃。建設用地結構如表2所示。
1.3.1.3 未利用地現狀分析
未利用類型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未利用地占地13.60公頃,其中荒草地0.66公頃,占未利用地的0.08%,河流水面占地12.9公頃,占未利用地的1.57%。
1.3.2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
城子村的土地利用開發程度,可以通過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墾殖率[5]兩個指標來反映,項目區土地利用率為97.63%,土地墾殖率為83.20%。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項目區土地利用率和墾殖率較高,但由于田間基礎設施不配套,土地的耕作潛力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對項目區進行土地整理還有一定的潛力。
2 土地整理前后效果對比變化分析
2.1 地類變化分析
2.1.1 項目區用地整理前后變化分析
2.1.1.1 農用地變化分析
農用地總面積850.44公頃,占項目區土地總面積的97.66%。從表3看出,耕地和其他農用地變化幅度最大。
2.1.1.2 建設用地與未利用地變化分析
項目區內建設用地主要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由于這次土地整理的重點主要是耕地,因此在此次土地整理中,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在整理前后并沒有發生變化。見表4。
項目區內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在土地整理前后,主要是將荒草地整理為可利用的土地,對于河流水面,主要是將其作為農田灌溉的源頭,因此,河流水面的占地面積并沒有發生變化。見表5。
2.1.2 新增耕地來源分析
項目區新增耕地潛力主要來自于對項目區內現有土地的整理,擬開發整理總面積850.14公頃。
MZ=(1-R1)×(M1-M2)+(R1-R2)×M
公式中:Mz―整理后凈增耕地面積;M―待整理區的原耕地面積(為現狀耕地面積與田坎面積之和);R1―規劃前的待整理區田埂系數;R2―規劃后的田埂系數;M1―待整理區非耕地地類的面積(主要為現狀溝渠、道路占地);M2―待整理區整理后必須保留的非耕地地類面積(根據規劃后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占地進行測算得到)。
2.2 布局變化分析
通過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水資源狀況等因素進行分析后,按《土地開發整理標準》(TD/T1011-1013-2000),項目區旱地統一規劃利用為水田和水澆地[6]。同時,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平緩)以及當地耕作要求和習慣,項目區開發后平整為水田和水澆地。
綜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項目區的灌溉排水設計成形似“豐”字形的灌排體系[8]。現狀圖和規劃圖見圖2。
2.3 耕地質量變化分析
耕地質量變化通過對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的計算來反映耕地質量在規劃前后的變化情況[12]。根據農用地等別計算公式以及云南省勐海縣農用地分等成果,計算出項目區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別和查出項目區現狀農用地的等別范圍,見表7。
根據云南省勐海縣農用地分等成果,查出項目區現狀農用地的等別范圍,詳見表8。
2.4 效益變化分析
2.4.1 社會效益變化分析
項目實施后,在項目區內建立起健全的農田灌溉系統,完善的田間道路網絡,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以及耕地復種指數,并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2.4.2 經濟效益變化分析
①項目實施增加的產值測算。以項目區最適宜種植的3種農作物(水稻、土豆和東升瓜)為例,分析規劃區通過土地整理產生的經濟效益。詳見表9。
規劃前后進行比較,規劃后每年的總產值2403.16萬元,比規劃前增加了471.28萬元,規劃后新耕地面積為40.18公頃,成本投入按12000元/公頃(大春:6750元/公頃,小春5250元/公頃)計算,扣除所增加成本投入后增加產值382.02萬元。土地整理項目總投入資金2489.31萬元,項目實施后年總產值2403.16萬元,年凈增產值382.02萬元。
加上1年的建設期,項目的靜態投資回收期為8年。
2.4.3 生態效益變化分析
生態效益的變化通過綠色植被覆蓋率和土地墾殖率兩個指標在規劃前和規劃后的變化來分析生態效益的變化。綠色植被覆蓋率為:
上述兩個指標的增加,保證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對生態環境、耕地的保護和改善有著極大的作用,為土地資源的良性可持續利用奠定基礎。
3 土地整理后對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關鍵詞:土地整理;丘陵區;綜合效益;魏城鎮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2
一、引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由于人口增加、全球變化、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等原因,而引起土地耕地減少和谷地矛盾等問題更加突出[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將面臨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土地始終是一種稀缺的資源[2]。土地整理作為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有效緩解人地矛盾、解決土地利用問題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展現了土地整理的巨大發展潛力[3]。
二、研究區概況
魏城鎮位于游仙區東北部,與綿陽市區距離20千米。幅員總面積為91.12km2,耕地面積為42.78km2,人均耕地0.1公頃,總人口為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萬人。
項目區依托成德綿高新科技產業帶,位于綿陽科技城的近郊地帶,且交通便利,農副產品的現實需求量和潛在需求量非常大。
(一)自然條件
研究區以淺丘間平壩地貌為主,平均海拔515米左右。氣候類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終年濕潤,夏熱冬暖、氣溫年較差小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為16.3℃,有利于農業發展。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因為人類經濟活動頻繁的影響,已經演變為次生雜木林。該區域屬淺丘紫色土、黃壤區。
(二)社會經濟條件
項目區共有人口3642人,其中農業人口3346人,人均純收入4820元。項目區內耕地面積306.35公頃,復種指數2.0,人均耕地面積0.084公頃,基本與綿陽市平均水平持平,人均居住用地31平方米。農業勞動剩余人口801人,均屬于外出務工人員。項目區內農民生活水平處于中等。
三、分析與結果
(一)研究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項目區土地總面積759.43公頃,各類土地利用現狀見表1。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公路交通用地少
公路交通用地面積9.6公頃,占幅員面積1.26%,低于游仙區2000年1.9%的水平。公路交通用地少,意味著不僅村道建設落后,而且對外經濟聯系較弱,這與項目區的地理位置優勢并不相稱。
2、缺乏抵御自然災害的工程設施
現有的排水溝主要是洪水造成的沖溝,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和人工防護措施,防洪標準較低。
3、現有農田布局不盡合理
田坎、邊角地等零碎地塊較多,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在坡度大于25的地方,還存在部分耕地,對該部分耕地耕作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且耕作難度偏大
(三)研究區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的限制
(1)水資源的限制
農業灌溉用水資源匱乏是項目區土地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項目區年降雨量850毫米左右,比綿陽市降雨量(1284.9)少400毫米以上。
地表和地下徑流都很匱乏,特殊的地質構造背景導致地下水資源數量有限。
不保水不保肥的土地資源比重較大。
(2)土壤肥力與土壤結構的限制
黃沙泥土(Ⅲ4)、紫黃泥土(Ⅴ3)、紫泥田(Ⅵ1)、紫黃泥田(Ⅵ3)等都存在結構問題。
黃沙泥土(Ⅲ4)、紫黃泥土(Ⅴ3)、紫泥土(Ⅴ1)等都存在有機質含量低、肥力低的問題。
2、社會經濟因素的限制
土地重用輕養問題較嚴重,加上保護性開發力度不夠,造成土地負荷過重,地力衰退,質量下降,土地產出率降低。另外,土地利用集約度不夠,無法形成規模化經營。
四、效益分析
(一)社會效益評價
通過土地整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生產效益加大,保證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項目完成后新增耕地61.13公頃,可緩解當地人地緊張關系,促進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這一切均有利于保持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
(二)經濟效益評價
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區可新增耕地61.13公頃,按項目區總人口3642人計算,可人均增加耕地0.01678公頃。
以新增耕地種植水稻和小麥為例計算,新增水田38.41公頃,按每公頃產水稻7500公斤,水稻一年兩熟,每年可增收水稻576150公斤,人均增收158.2公斤;新增旱地22.72公頃,按每公頃產小麥4500公斤,小麥兩年三熟,折合平均每年可增收小麥153360公斤,人均增收42.1公斤。(表2)
五、結論
項目區氣候條件優越,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并且項目區水資源供給有保證,便于開發利用,使項目區土地整理后農業生產用水有了充分的保障,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項目實施后效益顯著。可增加耕地面積61.17公頃,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丘陵區土地整理工作量大面廣,需要巨額資金,且工程技術難度較平原地區大。目前尚缺乏吸納社會資金投資土地整理工作的政策和機制。因此,需要國家土地整理專項資金全額投資扶持。
參考文獻:
[1]Chen Liding,Wang Jun,Fu Bojie,etal.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Emvironment,2001,86(2):163-172.
[2]李秀彬.中國近20年來耕地面積的變化及其政策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4):329-333.
[3]羅明,王軍.中國土地整理的區域差異及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01, 20(2):97-103.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本門課程。上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該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教材建設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編教材,1983年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規劃學》全國統編教材。隨后,面向21世紀土地資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土地科學叢書等都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探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并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建設與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關系等等,部分學校根據自身厚實的專業背景形成了獨特優勢,許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規劃學》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等為我們提供了有利借鑒。但作為地理科學一級學科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不同的背景和知識結構,《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模式。因此,根據培養具有特色的創新型和實踐型的規劃人才的迫切要求,適時優化和組合國土規劃的教學內容,構建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框架,并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資環專業的高效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教學內容改革設計思路
《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研究型教學思路是以培養具有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規劃人才為目標,緊密結合學科研究前沿與課程基礎理論,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重組,探討探究案例式、“親驗式”等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同時結合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研發思維,促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形成;探討“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其結合時機、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規劃設計技能,增強學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教學改革設計思路主要體現在:
第一,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師生互動、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與學生互動為通道,以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第二,突破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學、實訓、創新思維一體化,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規劃人才;
第三,提出“學生進入企業、社會,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進入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培養機制;提出“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實現的時機、途徑與措施。
2 理論教學改革內容的篩選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龐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復的原則進行了各部分內容的精選,明確和突出授課的內容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減少了與其他課程不必要的重復,并增加新知識點,適當拓寬講課內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各專題等內容,介紹新的學術觀點如在土地供需預測課程講述中加強對新方法的運用的論述,加強實踐環節和土地利用規劃知識的綜合運用如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體系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潛力分析專題研究相結合等,開闊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了綜合歸納分析的能力。
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導論: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評價、土地管理的有關概念、內涵等
課堂討論:土地與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國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
第二章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土地評價程序;我國5個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例討論土地評價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規劃的數學基礎:坐標系、投影、標準分幅等內容的講解
作業與討論:請將H-49-84-(45)舊編碼按《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T139 89-92》新標準進行轉化后的編碼,并寫出過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原則:本部分內容安排一次課時間查閱資料,準備課件;然后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理論的課堂講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概念、性質、目標、任務、編制程序
布置作業,準備下次課討論: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演變歷史?現在正在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章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重點與創新:從宏觀層次概述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課堂討論:所在家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講座:計劃請校外或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一個專家給學生做一個次講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預測:基礎數據預測,土地利用現狀、潛力分析,土地供給量預測案例;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土地供給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預測案例;
布置作業并討論:以武漢市或所在家鄉城市為對象,闡述城市建設用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那些途徑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糧食安全法進行耕地需求量預測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土地利用結構概念、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結構、擬定方法結構與布局調整地要求、步驟,土地利用分區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及大綱等講解、展示:實施評價、適宜性評價、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等專題,潛江、鶴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成果
作業與討論:根據各專題研究的需要,以家鄉所在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某一個專題為研究對象,制定一個資料收集清單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點用地規劃:居民點和居民點用地,城鎮化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居民點規模及其預測,居民點布局,村鎮用地規劃
第十章耕地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耕地規劃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編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主要結合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規劃編制的要求講解(整體框架、水資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塊規劃、土方工程量計算與調配、田間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設計與布局、規劃設計預算編制)
課堂討論: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藝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規劃方法與實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GIS、LLIS)、土地利用規劃論證方法,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管理
課堂討論: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對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許多土地利用問題有什么作用?
3 實踐教學改革內容的確定
改革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在實驗課引入研究試驗學術氣氛,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研究方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試驗技能;同時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結合單位GIS等實驗室的條件,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具體操作,其考核結果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報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個實驗報告和相關成果圖件。根據實驗課時的限制,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特點,擬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
實驗一:土地利用規劃基數轉換
熟練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及其編碼,將某某縣土地現狀分類(二調,2009)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過渡期,2005)均轉化到土地規劃基數分類體系中,并借助ArcGIS將一幅分幅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空間數據基數轉換。
實驗二: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預測為基礎,列舉耕地需求量預測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并以某某縣為例,采用糧食安全法預測規劃期間(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礎上,撰寫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提綱。重點掌握借助Excel實現趨勢回歸、灰色預測等方法預測人口、各行業用地需求等。
實驗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控制指標間的關系
學習某某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指標分解的數據表,試提出對某某縣指標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資料清單。
實驗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
以實驗一進行了基數轉化的分幅現狀圖為基礎,結合野外關于基本農田、預留建設用地等調繪成果,以國土資源部最新頒布的《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為依據,借助ArcGIS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幅圖,重點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要求及編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