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6:2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水災害防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城市水災害及其類型
1.1 城市水災害
水災害是以大氣圈、水圈、土圈為主產生的災害,如洪災、澇漬災害、潮災、旱災、泥石流災等。水災害是相對人類而言的,在人類生存的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水災害,這就是災害的普遍性。近20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災害三大水環境問題,水危機已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制約和障礙。[1]
1.2 城市水災害現狀
氣候差異大,地勢復雜,是我國致災因素和災種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經濟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對水災害更為敏感,易產生巨大災害損失。
城市化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城市人口眾多,建筑密集,財富集中,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災害具有種類多、損失重、影響大、連發性強、災害損失增長嚴重等特點。城市水災害主要表現為:雨水資源大量流失;雨水徑流污染嚴重;城市洪災風險加大;生態環境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
根據長期統計分析,危害我國的水災害種類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的是干旱、洪水、澇漬、風暴潮及災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態環境災害。其中城市水災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澇漬等引起。
1.4 城市水災害防治現狀
1.4.1缺乏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有時為了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甚至擠占河道,從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劇了洪水災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狹小,集水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生產活動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現資源型缺水;同時,排污集中,對水環境破壞力大,又容易出現水質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單一
在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中,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標準偏低,容易發生超標準洪水。在城市化地區,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襯砌的影響,使得不透水面積增加,截斷了水分入滲及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徑流增加,滯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澇災害。[3]
1.4.3暴雨、洪水預報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預報、防汛調度、通訊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嚴重,致使水質污染發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業防災意識淡薄,城市防洪資金籌措渠道不暢
2、城市水災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災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災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導位置。我國水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度高,致災的自然因素十分復雜,主要包括地形、地勢、地貌、地質、地理位置、大氣運動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類不當的或缺乏必要保護措施的開發活動,對河流會構成直接的威脅。主要因素為:
2.1 城市人口增加、經濟增長,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對降雨的影響
2.3 城市發展導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設使下墊面性質發生變化,改變了徑流形成條件[3]
3、城市水災害的危害
城市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造成人員傷亡和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財產損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水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將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驟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設施、企業和住宅向容易受災的低洼地區或溝谷等危險區域發展的趨勢增加,易造成更大損失。
3.2 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影響
城市和工礦現代化程度越高,對生命線的依賴就越重,而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的潛在威脅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將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3.3 對地下設施的影響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中好多設施都在向地下發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動的城市人口將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內出現洪澇災害,首先應有足夠的設施確保地下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3.4 對社會運行機制的影響
城市災害不僅可以給災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使社會動蕩不安,破壞社會正常運行機制,從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4、城市水災害的常規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既能減少水資源的需求量,又能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減輕對水體的污染。
4.2 盡量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加下墊面的透水性
積極開發城市湖泊的作用,興建城市蓄水設施,修建雨水滲透設施,向地下補充地下水,既可減輕城市洪澇災害,又可以緩減城市水資源不足所引起的問題。
4.3 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
加強管理,合理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各種防洪工程和防洪設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改進防洪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設的良性循環。
5、對城市水災害防治的建議
5.1 提高管道建設標準
5.2 綜合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適當位置建設污水處理廠,將原來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截流收集起來就地處理,注入河道作為水源。這樣,既擴大了城市凈化水域面積,為退污還清后的河道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保證,又節約水源,有效地凈化空氣,改善環境。在當前水資源嚴重不足情況下,實現污水資源化,是城市節水的必然途徑。[5]直接回用和間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資源化的兩種有效途徑。
5.3 高額保險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執法力度
我們應當建立和完善危機預警機制及危機狀態下的社會治安、社會救援、市場監管、信息反饋與溝通、指揮協調等方面常備不懈的危機應急管理機制,并制定應對可能危機的長期戰略,城市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斯毛維克,特加大-古波特,陳吉寧編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維――是僵局還是希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2.
[2]車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務學[M].科學出版社.
關鍵詞:防洪工程;防洪;洪水災害;喀什
喀什地區境內分布有眾多大小河流和山洪溝,每年汛期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融雪洪水、暴雨洪水、潰壩洪水或綜合洪水,是洪水災害的頻發地區。在喀什地區境內,眾多河流和山洪溝上也修建有諸多的引水建筑物;穿越沖洪積扇、山洪溝和臨河的渠道、道路也不少;也有許多跨越河流的公路和鐵路橋梁;城市和農村以及大量的農田也存在臨河建設甚至侵占河道的情況;也有建在洪積、坡積扇上或低洼地帶的農村居民點和其它建筑物。同樣由于歷史的沉淀和積累,這些和水打交道的地方也就成了洪水災害防治的重點地段。因此,對于洪水災害的防治,重點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應急處理預案,并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嚴格執行,以達到減輕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防止洪水災害演變成人為災害的目的。現對喀什地區洪水災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以下建議:
1 逐步落實防洪規劃中重點工程的建設資金,加快重點防洪工程的建設步伐
2000年前后,地區水利局和流域管理機構委托有關設計單位,對區內各條河流和主要山洪溝的險工險段、工程現狀和洪水災害進行了實地調查,通過對各條河流和山洪溝的洪水成因和特性的分析研究,先后完成了區內主要河流的防洪規劃和山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重點防洪工程共201處,工程總投資41.01億元。但是由于建設資金安排滯后,造成了建設步伐緩慢。近十年來,自治區先后安排了大大小小15個不完整的工程項目,其工程總投資(包括自籌資金)只有2.1億元,相對重點防洪工程規劃總投資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因此,要實現防洪規劃的目標,就需要逐步落實防洪規劃中重點工程的建設資金,加快重點防洪工程的建設步伐。
2 要抓緊抓好主要河流山區控制性水庫的立項和建設,有條件時也要修建小河流的山區水庫
主要河流防洪規劃和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的重點防洪工程,其防洪標準并不高,一般都是按十到二十年一遇的洪峰流量設防,并非能抵御所有的洪水。對大量臨時防洪工程而言,其防洪標準就更低,一般只能抵御三到五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有些工程甚至年年水毀,年年需要修復加固。
3 對受洪水危害的臨河建筑以及建在低洼地帶或洪積、坡積扇上的工廠和農村,要通過防洪移民搬遷,躲開洪水的威脅,或建設永久可靠的防洪設施
在喀什地區,也存在不少的臨河建筑,也有建在低洼地帶或洪積、坡積扇上的工廠和農村,頻受洪水和山洪的危害。對于這些洪水和山洪的危害,可以通過防洪移民搬遷或建設永久可靠的防洪設施,來保證臨河建筑和工廠、農村的安全。
4 各行各業涉水跨河的建筑物,項目審查時必須通過水行政主管部門,要保證有足夠過洪能力的高度和長度,滿足防洪規劃的行洪要求
在喀什地區境內,各行各業涉水跨河的交叉建筑物也不少,有公路、鐵路橋梁,有油氣管道和光纜等。在這些跨河建筑物中,有些建筑物的高度和長度不符合規范要求。特別是各級公路和市內道路的一些橋梁,在高度和跨度上存在不滿足行洪寬度要求的現象,阻礙了河道行洪。因此,需要對不滿足行洪寬度要求的道路橋涵或其它交叉建筑物進行改擴建。
5 嚴格執行“水法”和“防洪法”,要盡快通過確權劃界,明確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護范圍,以便于水利管理的行政執法
國家的水法和防洪法已頒布多年,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許多規定得不到落實,一些水利工程建設不能順利進行。因此,地區應加大對水法和防洪法的宣傳力度,認真學習貫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護辦法》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68號《政府令》,嚴格執行水法和防洪法,盡快開展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的確權劃界工作,明確河道和水利工程的管理保護范圍,以便于水利管理的行政執法。
6 要嚴格控制侵占河道搞建設,禁止在河漫灘、河心灘上開墾農田侵占河道
在河漫灘、河心灘上開墾農田,在喀什地區已是一個歷史問題,直到目前也未能禁止。因此,要嚴格禁止在河漫灘、河心灘上開墾農田。確需占用河道修建的水利、交通等工程設施,必須保證有足夠的行洪通道,并建有永久可靠的防洪工程。同時,各流域管理機構要規范河道采沙采石的審批和作業。
7 要規范臨時防洪工程的建設,防止以鄰為豁,將洪水災害轉移給對岸,造成新的防洪負擔
喀什地區的農民群眾在多年防洪搶險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寶貴的抗洪經驗,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防洪搶險的過程中,由于大量的砍伐樹木,影響了生態環境,而且有一些無序的臨時防洪工程建設,在沿河兩岸東堵西截,修筑過長的挑流丁壩,侵占了行洪通道,改變了河水流態,加重了洪水的肆虐,不僅造成新的防洪負擔,而且使許多臨時防洪工程自身也變成了重點防洪地段。因此,應當規范臨時防洪工程的建設,各流域管理機構要加強管理。
8 建立健全水情予警予報系統,特別要建立山區泥石流、冰川流堰塞湖潰壩的自動化測報信息系統
目前,喀什地區境內各主要河流的水文觀測站網基本形成,但觀測手段和自動化測報水平相對還比較落后。大河的泥石流、冰川堰塞湖潰壩洪水以及小河流和山洪溝的暴雨洪水測報基本還是空白,對防洪搶險應急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建立健全水情予警予報系統,特別要建立山區泥石流、冰川堰塞湖潰壩自動化測報信息系統是必要的。
【關鍵詞】礦井水 防治 措施 技術
中圖分類號:O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目前,我國礦產以井工開采為主,為了確保井下安全生產,必須排出大量的礦井水。直接排放礦井水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而且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污染。煤礦企業在追求煤炭資源經濟效益的同時,常常以損害環境價值為代價,甚至引起的環境價值損失以及治理和恢復環境所需要的投入遠遠大于開采利用煤炭資源所帶來的經濟產出。
存在的問題
1、礦井水中主要含有以煤屑為主的懸浮物,特點為色黑、加藥后形成的礬花結構松散、沉降速度慢等。許多含懸浮物礦井水處理工程,投入運行后設計水量和水質達不到設計要求,主要是由于反應不充分、平流或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取值較大所致。另一方面,提升泵、供水泵、加藥設備、消毒設備、控制系統和附屬建筑物等均按設計處理水量設計,造成工程投資的巨大浪費。
2、由于不同煤礦的礦井水中所含懸浮物的濃度差異較大,所以投加混凝劑種類和數量也不同?;炷巹┻x擇和投加不當,使煤礦礦井水處理后達不到預期效果。再者由于不能及時對進水和出水水質、處理流量、加藥量、水池液位等進行監控,許多礦井水處理工程只有水泵和簡易的加藥裝置,而礦井水處理后的水量和水質無法得到保證。
3、煤礦井下生產使用的采掘機械需要使用乳化油和機油,而油類物質進入礦井水中,采用常規混凝、斜管沉淀和過濾技術不能有效去除,因此又增加了新的污染。
二、礦井水的利用
礦井水一方面是地質災害之一, 嚴重威脅礦井安全生產, 另一方面也是寶貴的淡水資源, 有著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老虎臺礦的礦井水防治工作已經實施由被動防治向“防用結合”的主動防治方向轉移, 將礦井水資源化, 納入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范疇, 變水害為水利, 建立礦井水可持續利用管理模式, 充分發揮淡水作為商品的經濟價值,確立資源節約型發展戰略, 做到了有效防治與合理利用相結合。
利用礦井水的意義:水作為人民生活及企業生產的命脈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水資源不斷減少,城市供水形勢已十分嚴峻,節水已刻不容緩,挖掘企業自身潛力,合理利用水資源,已是企業當前和長遠的一項大事,尋找和開發新的水源, 對緩解企業用水緊張局勢,降低生產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礦井水凈化利用,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而且節約了大量水資源,同時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通過礦井水的綜合利用,解決了礦區供水不足的問題,有效地利用了礦井水資源,節省了水資源費、環保費等項費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2、礦井水的綜合利用:煤礦礦井水經過水處理之后,其利用途徑絕大多數是用于礦區及其礦區周邊農村生產生活,主要分為生活用水、生產用水、井下工業用水、煤炭加工用水、農業灌溉用水等。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城市生活用水、礦區生活用水(生活雜用水如沖洗用水、消防用水、浴室用水等和生活飲用水)和礦區周邊農村生活用水。井下工業包括配乳化液、防塵(包括煤層注水、工作面回采灑水、掘進灑水、裝運點灑水、運輸機灑水等)、滅火灌漿、運輸機保養、空氣調節、設備冷卻(包括冷凍機房、溫度調節器、瓦斯抽放等)。煤炭加工用水包括選煤廠用水、洗煤補充用水、機修廠用水等。另外,經處理后的礦井水達到了選煤生產、電廠冷卻用水和工業廣場清潔撒水的標準,可用于選煤生產和電廠冷卻用水,沉淀物經選煤廠壓濾回收,還可與選煤廠煤泥一同供煤泥鍋爐發電。
三、礦井水的防治
1、礦井水防治遵循的原則
(1)制定防治水工程計劃前,應進行大量的實際調查和必要的預測工作,摸清來龍去脈,掌握變化規律。(2)堅持防治與利用結合、井下與地表結合、眼前與長遠結合、多種方法結合、綜合考慮的治水方針。(3)礦井工程布置,應按照礦井的開拓程序及速度,結合地形自然條件,采用由近到遠、由線到面、由低到高、先重點后一般、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地取材等原則。
2、礦井水的防治措施:就礦井防治水措施而言,開采急傾斜煤層與開采緩傾斜煤層是相同的,通常礦井的防治水措施可分為礦井防水和礦井排水兩大類。前者利用各種方法不讓水流入礦井或減少其流量,是一種積極措施;后者利用巷道排水溝、水倉、水泵及其排水管路來排除礦井水,是一種消極措施。礦井防水不僅可以解決許多礦井排水不能解決的問題,減少礦井涌水量,節約排水費用,降低原煤生產成本,而且能為采掘工程創造安全、有利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防止一切偶然事故的發生。
1、地面水防治:地面水的防治就是防止井田范圍內的河流、暴雨、山洪等水體通過井筒、地表鉆孔、塌陷坑、裂隙、小窯等灌入井下。因此,在防治時采用井口標高設在歷年最高洪水位以上,對地表水采用疏導方法,對透水通道采取填塞辦法。根據各煤礦多年積累的經驗,地表水防治措施主要有:第一、“攔”對可能灌入井下的地面水流,采用攔截在井田之外。第二、“導”,對位于山麓礦區或山前平原的礦井,為防止山洪流入礦區,進行挖掘山坡截水溝及排洪溝,把山洪疏導至井田之外。第三、“填”,在雨季前將可能向井下灌水的地表裂縫、塌陷坑、小窯井填實,如果填實陷坑工程量太大,可在陷坑周圍挖環形截水溝,阻攔地表水流入陷坑??傊孛娣乐嗡胧仨毟鶕匦?、水文和氣象條件等加以合理選擇,有時還可將幾種措施綜合使用。
礦井防水技術:煤礦防治水工作是建立在弄清水文地質情況的基礎上的,按照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地面防治與井下防治、防治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分別采取防、疏、堵、截的方法予以防治。防治水規劃是礦區整體性防治水工程,規模大、工期長、分期分批逐年進行施工。應包括: 礦區水文地質概況及存在問題和查情水文地質條件;防地面洪水、內澇設井下防水設施、防水煤巖柱、疏導放水降壓、切斷或減少補給量、注漿封堵突水點。礦井防水分為地面防水和井下防水。地面防水的方法有: 將河流改道從而防止地表水的滲入,通過鋪整河床、修筑人工河床將雨季涌水量減少、用黏土或水泥填堵進水通道、挖溝排洪及排除常年塌陷積水。在地面水防治工程中必須掌握礦區附近地形條件,掌握地面河流、河渠和有關水利工程分布及受水面積和低洼地帶的分布地帶,掌握當地上游地區歷年降水量及周期性資料,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疏、防、排等相結合的防洪措施。井下防水主要是預防井下突然涌水的應急措施,有防水閘門、防水墻和防水煤柱等。
結束語
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煤礦生產與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使煤礦環境管理科學化、制度化。依靠科學,加快煤炭開采及轉化利用中環保技術的研發,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和環保設備對煤礦環境污染和破壞進行防治。加強環境教育與宣傳,使每個公民都具有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從而達到人人保護環境、重視環境建設的良好局面。礦井防治水措施很多,應遵循防治水原則,堅持治水方針,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確定適合本礦井采區的防治水措施,是消除礦井水對煤礦生產影響的關鍵,不能生搬硬套,否則達不
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玉和.礦區的概念與礦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J].西安科技學院學報,2000(4):14-15.
[2]桑義敏.飲用水氯化消毒及其副產物的控制對策[J].水處理技術,2006,14(1):1-4.
關鍵詞:水害;奧灰水;綜合防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256
1 問題的提出
濱湖煤礦16煤開采的過程中,多次出現涌(突)水現象,而且隨著開采向西部發展,深度逐漸增加,底板奧灰承壓含水層水壓也越來越大,奧灰巖溶水的突水危險性也隨之增大,給礦井16煤的安全生產帶來了嚴重的隱患。因此,對深部礦井16煤開采提出水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保障16煤深部區域煤層的安全開采。
2 礦井水文地質概況
棗礦集團濱湖煤礦所屬水文地質單元為三面阻水,一面局部有側向弱補給的水文地質單元。由于本區為封閉型水文地質單元,上面廣布第四系,各基巖含水層與大氣降水無直接水力聯系。影響16煤開采的主要含水層有直接頂板十下灰巖、底板十四灰和奧灰含水層,由于奧灰含水層厚度大,分布廣,屬于區域含水層,是威脅16煤安全開采主要的含水層。而且,自采區東向西16煤埋藏越來越深,底板奧灰含水層作用于煤層底板巖層的水頭壓力也隨之增加,向西奧灰突水危險性也隨之增大。16煤至奧灰間的隔水層主要由泥巖、粘土巖、砂質粘土、粉砂巖及灰巖組成,厚度42.59~60.92m,平均55.54m,16煤底板隔水層的巖性組合即為多層復合式軟硬相間結構,具有較好的隔水作用。
3 深部開采水災害綜合防治技術
3.1 底板承含水層水文地質條件探查
開展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查明各含水層的水文地質條件。可利用井下物探、鉆探手段探查16煤頂、底板水文地質條件,在井下物探工作的基礎上,在富水區域進行井下鉆探工作。在分析探查煤層底板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成果的基礎上對巷道掘進、工作面開采的安全性進一步進行評價。
(1)井下物探。在采區和工作面開拓巷道形成后,要對受底板奧灰突水威脅的工作面進行底板水文地質條件探查。采用先進的物探手段圈定奧灰富水區域,探查富水程度。對探測異常區進行打鉆驗證,并對富水區域進行井下放水,減少水頭壓力。井下物探的施工也要與井下鉆孔施工相互結合,發揮最大效益。建立起物探“巷道-線”、“工作面-面”的水文地質條件探查與防治技術。
(2)井下鉆探。井下布置鉆孔應考慮不同的深度,不同地段,結合巷道布置等因素進行綜合選擇,每個孔深度都應達到奧灰含水層,施工的井下鉆孔應盡可能結合其他目的布置,做到一孔多用。從施工的鉆孔中選留十四灰觀測孔、奧灰觀測孔,與已有的長觀孔組成觀測系統,對十四灰、奧灰水位進行動態監測。利用施工的井下鉆孔、已有的水文^測孔進行奧灰放水試驗,探查奧灰、十四灰的水文地質條件、奧灰與十四灰的水力聯系。
(3)井下放水試驗。在井下鉆孔及井田水文地質觀測系統基本建立的基礎上,根據各個鉆孔的實際涌水量進行一次奧灰井下放水試驗。主要目的是查明十四灰與奧灰之間的水力聯系;查明奧灰含水層富水性及補徑排條件。
3.2 建立和完善礦井水文觀測系統
水文地質觀測系統由水文地質觀測孔和水位(壓)遙測系統構成。建立水文地質觀測系統的目的是及時進行奧灰水文動態系統的觀測,掌握奧灰水文動態,為防治水決策提供基礎資料。
3.3 疏水降壓
十下灰是16煤的直接頂板和直接充水含水層,含水層水不需要任何通道就可以直接進入到巷道和工作面,水量小,富水性差,自身補給有限??刹扇∈韪傻姆绞椒乐问禄宜?。
十四灰在16煤底板以下,為16煤的間接充水含水層。利用目前16煤巷道,在排水能力允許的前提下,在十四灰富水性探查的基礎上,在富水區域施工探水孔,疏放十四灰水,降低水頭壓力。在十四灰疏降時,疏降要和探查結合起來。本區所屬水文地質單元為三面阻水,一面局部有側向弱補給的水文地質單元。從較大范圍來講奧灰是一個封閉塊段,因此奧灰具有疏降的大環境。
3.4 合理留設斷層煤柱
開采過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斷層帶突水。在探查煤層底板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針對地質構造,按照不同的落差留設防水煤柱。
3.5 局部注漿加固封堵斷層水害防治技術
由于斷層落差大,巖石破碎,造成涌水增大,且過斷層時易發生大面積塌落、冒頂,給巷道施工造成很大困難,嚴重影響施工進度,采用打鉆注漿堵水加固措施可保證巷道的順利掘進。
3.6 改革采煤方法
改革采煤方法,合理選擇開采方法和開采技術,關鍵是選擇能減小底板采動破壞程度的采煤方法及工藝,而減小底板采動破壞深度的關鍵是減小開采引起的礦山壓力。
3.7 完善排水系統
目前161西采區已建立起水倉和排水系統。巷道、工作面涌水進入161采區水倉后經161集中運輸巷―-465軌道石門和-465軌道大巷進入中央水倉,然后排至地面。
3.8 進行井下探放水工作
在采掘過程中,發現水患險情,應及時發出水害通知單,并報告礦調度室,通知可能受水害威脅地點的人員撤到安全地點。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必須編制探放水設計,確定探水警戒線,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危害等安全措施。
4 結論
(1)采用了底板水害綜合防治關鍵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總結了鉆探“點”+物探“線-巷道”+“面-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條件探查思路,建立和完善礦井水文觀測系統,合理留設斷層煤柱,局部注漿加固封堵斷層水害防治技術,完善排水系統,做好探放水工作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保證礦井16煤的安全開采。
(2)對16煤開采的防治水工作起到有效指導,對解放更多的受水威脅的煤炭資源和延長礦井服務年限、礦井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也可為本礦其他采區及滕南礦區其他礦井礦井防治水技術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沖.深部礦井奧灰水害防治技術[J].煤礦安全,2016,47(05):101-103.
關鍵詞:水旱災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縣位于東徑109°-110°,北緯38°-39°之間。屬渭北高塬溝壑區,塬大溝深,溝谷與塬面高差達百米以上。土壤以壚土、黃綿土為主,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溫度9.2℃,晝夜溫差大,且紫外線照射強烈,自然資源豐富,是發展蘋果生產的良好基地。全縣水資源總量6633.8萬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萬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26.8 m3,畝均占有水資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發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資源嚴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干旱缺水是制約全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主要矛盾。論文參考網。水旱災害是洛川縣的主要自然災害。旱災與水災相比,其發生的頻次范圍、危害程度更為嚴重,因此旱災是主要災害。現就洛川水旱災害的成因、特征、規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淺析。
1.水旱災害成因特征
1.旱災
1.1.1特征
(1)、據省自然災害記載:從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頻率為5年一遇。光緒三年“秦晉歷冬經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晉連、人相食、道堇相望,賣女棄嬰,指不勝屈”。論文參考網。1931年“洛川、旱、黃連鎮與吳莊鎮等九鎮無收”。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2)、洛川氣象站1955-1980年氣象資料記錄,26年間出現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間,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縣干旱分類頻次調查表
1.1.2成因
旱災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會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自然或氣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屬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受東南亞季風影響較弱,降水偏少,是本區域多干旱災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滿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節分布不均,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現,降水形成徑流流走,造成了本區域旱災的普遍性和持續性。
(3)、洛川以蘋果為主導產業,其品質獨特,品味享愈全國。截止2009年底全縣已發展蘋果種植面積5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0%左右,年僅蘋果一項人均純收入53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80%。就蘋果需水規律而言,每生產1g干物質需水146-233g,果樹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騰。據資料計算,1株3年生長的果樹,平均每天大約蒸騰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畝100-110T,相當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勻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果樹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論文參考網。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內。而蘋果樹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葉片生長受陰,落果嚴重,直接影響當年品質、產量和下年產量。而此時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遠遠滿足不了果樹生長需要,這個差額必須要以灌溉補充。
(4)、旱地面積多抗旱難度大,全洛川總面積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260 km2,占70%。統計資料表明,全縣耕地52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旱地農業主要依靠天然降水,豐欠與否,直接關系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繁榮。
1.2水災
1.2.1特征
(1)、洛川水災多以暴雨形式同現,據洛川氣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統計資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發生在7-9月,共出現19次,頻率為95%。據《陜西省自然災害史料》記載,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發,沖沒良田無數。廂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惡風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發,繼以大水,深約數尺,沖沒禾苗,摧毀房屋,災情奇重。
洛川縣歷年暴雨出現情況
(2)、水災頻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現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約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約10年出現一次。
(3)、自然災害中還有冰雹、連陰雨、霜凍、大風等。
1.2.2成因
(1)、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受東南亞環流季風變化影響,氣候多變,夏季多陣雨暴雨,秋季雨連綿。陣雨或暴雨至山洪暴發,河水猛漲,造成洪水災害。
(2)、人類活動。隨著各行各業的建設和人類活動,造成區域下墊面的變化,植被破壞,基本建設中忽視自然規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來,本區域人民飽受了水旱災害之苦,在同災害的斗爭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幾條措施。
2.1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措施,減輕旱災頻率和影響。
(1)工程措施:節水灌溉措施種類很多,渠道防滲措施,低壓管道輸水管灌、滲灌、噴灌、微噴灌、脈沖灌等,其它節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溝畦改造等。
(2)農業綜合節水措施:耕作保墑、覆蓋保墑、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通過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塊田,建造一片園,蓄起一池水,做到攔、蓄、管、節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攔蓄了地面徑流和泥沙。
2.3增強水患意識,抗御洪澇災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減災能力,樹立長期抗災思想,加強工程管護與洪水預報,制定防、搶險預案,提高抵抗洪澇災害的綜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嚴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辦法,改變過去重建輕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設水利工程,確保工程能可持續長久的發揮作用;
3.結語
洛川縣是一個農業縣,水旱災害是縣域內所有災害中最嚴重、影響最大的災害,水旱災害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增產增收乃至社會穩定,分析了水旱災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葉守澤,夏軍.水文科學研究的世紀回眸與展望[J].水科學進展,2002,13(1):95-961.
[2]鄧銘江,郭春紅.干旱區內陸河流域水文與水資源問題.
[3]洛川縣志.
[4]延安地區實用水文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