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6:1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防雨雪災害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昭平縣冰雪災害天氣給森林帶來的損失
2008年嚴重的雪災冰凍,造成全縣12個鄉鎮、2個國有林場、1個林科所的森林受到嚴重為害,其中林木受災面積合計50901.3公頃,受災蓄積量231.1萬立方米,竹林受災面積1151.1公頃,受損株數189.4萬株,苗木受災面積701.7公頃,受災株數3320萬株,林木種子減少400公斤;松樹以及其他樹種也受到嚴重的危害。長時間的凍雨和冰雪造成大批新植幼樹凍死,大量林木折斷或倒伏,樹干、根系被凍傷,給森林病蟲害大發生提供機會,給林業生產造成第二次災難。
2昭平縣冰雪災害天氣發生后針對林木病蟲害發生情況的調查結果
自2008年冰雪災害發生以來,我縣林業部門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每年選擇受害程度不同的植株,自梢端開始,從上到下直至根部,觀察頂芽、嫩葉、老葉、枝、干及根系的顏色、形態、質地,確定凍害癥狀;記錄立木病蟲害種類、數量和存活率。同時調查記錄地理位置、土壤、植被等情況。調查記錄在土壤、雜灌木和其他植被越冬的病蟲害種類、天敵種類及數量和存活率。通過調查發現病蟲害發生的總面積一直處于較高位運行態勢,具體統計數字如表1所示。
表1昭平縣主要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調查統計表
年度 累計發生面積(公頃)
累計 馬尾松毛蟲 竹蝗 蕭氏松莖象
2008 3396.67 1860 170 1366.67
2009 3568.67 2177.33 154.67 713.33
2010 3272 2268 140 864
2011 5495.33 4654 226.67 614.67
3昭平縣冰雪災害后森林病蟲害的趨勢分析
3.1冰雪災害對昭平縣的森林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適合森林病蟲害暴發和流行
此次冰雪災害,部分中、幼齡林因雪壓造成不同程度的折干斷枝、凍傷,使林木生長普遍衰弱。一方面,雨雪冰凍災害會降低以各種相對以裸露方式越冬的昆蟲,如食葉害蟲越冬蟲態的存活基數;但是另一方面,有利于多數次生性林業有害生物的暴發和流行。尤其是樹木遭受雪壓凍傷折斷,樹勢下降,多種病菌容易侵入樹體。馬尾松和濕地松普遍遭受不同程度冰凍,造成松樹枝、干折斷,生長衰弱,必然引發松墨天牛和其它鉆蛀性害蟲的大舉入侵和繁殖,從而帶來松材線蟲病入侵和繁殖,增加松材線蟲病發生和擴散的危險性。加上林區供電設施維修,將有可能從松材線蟲病疫區帶進的松木電纜盤,為松材線蟲病傳入林區帶來隱患。幼林以及苗木抗凍能力低,更容易遭受病菌的侵害,導致一些病害的流行,造成苗木死亡,影響苗木和新造林的成活率。山高路陡,在海拔450m以上的受害林木將很難清理完畢,每年的四月份氣溫轉暖后,天牛類、各種小蠹蟲將會對松木、杉木以及其它闊葉樹木進行入侵,這將有利于一些次生性、隱蔽性強的害蟲暴發成災。
3.2昭平縣森林主要病蟲害的發病趨勢分析
2008年春發生了冰雪災害以后,我縣的馬尾松毛蟲、竹蝗都呈上升發展趨勢。目前,在高山部分的小蠹蟲所引起的災害還沒有暴發,以及其他次生性災害也沒有暴發,預測下一時段大面積發生的概率較大,需對此引起高度重視。2008年發生的冰雪災害是在海拔450m以上,全部的樹木都被冰雪壓斷,在高山上很難處理被壓斷的枯死木,經過幾年的自然腐化,為蠹蟲類泛濫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在未來1 ~ 2年內大面積出現蠹蟲類蔓延存在著較大的可能性。受雪災的影響,昆蟲的食物鏈斷裂,就必然會暴發其它病蟲害,這是一條自然的規律。在2011年的調查中新發現了桉蝙蛾、天牛、桉樹枝癭姬小蜂、竹節蟲,雖然為害面積較少,危害程度輕微,但是需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旦達到防治基數以后,要果斷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4昭平縣冰雪災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對策
4.1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的監測與預報,防止森林病蟲害大面積發生
森林病蟲害預報是通過運用科學的方法監測病蟲害發病動態,并根據當地氣候以及林木的生長狀況等因
轉貼于
素,綜合分析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趨勢,它是以病蟲害的監測為基礎,對病蟲害的發生做出相對準確判斷。它是全面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針中最為基礎性工作,但是2008年的冰雪災害,不僅僅對森林生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對一些有益的生物,或者說天敵類生物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于病蟲害的發病規律而言也是一種破壞,簡單依靠原有經驗數據對病蟲害的發病測算,已經不能準確地預測出下一時段病蟲害發生和發展趨勢,需要進行重新的監測,通過監測得出新的數據,進行新的基礎數據測算。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監測體系,在體系的建立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和借助高科技的監測模式、數據分析系統,在原有監測模塊體系的系統中,加載上受自然災害因子,再展開數據分析運算。同時要借助人民戰爭的成功經驗,形成一個群眾性的測報網絡。增加新發生病蟲害的監測點,調整和部署原有各種病蟲害的監測點,尤其是在病蟲害高發的林區,進行重點的布點監測。對主要常發性和次生性病蟲害開展常年動態監測,冰凍雪災極大地改變了林分環境,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蟲害,特別是次生性病蟲害容易轉變為主要種類。對海拔450m以上的林木作為重點調查對象,要針對不同林種或林分類型、受害等級,設立固定樣地進行監測。
4.2加強營林技術改進,提高森林自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2008年冰雪災害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使大部分林木失去了原有自身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即便不再遭遇病蟲害的侵染,也很難維系正常的生長,在這一時期內,加強對森林的營林管理是尤為必要。首先對于受冰雪災害影響而死亡的植株要及時清理,及時補種,對于那些折枝但是還在存活的樹種,要迅速清理折枝,改善林地的衛生條件,防止由于衛生條件較差造成的病害。對于經濟林要深挖除草,改善土壤環境,清理凍死土壤內的病蟲或者是蟲卵,同時進行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通過樹干的涂白來防止樹木的病蟲害。在樹干的斷口處進行傷口修復,防凍液涂抹。在每年的春季噴灑殺菌劑。在今后營林的選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抗寒性,做到適地適樹,選擇合適和合格的種苗,栽種到合適的林地中去,在整個營林過程中要積極采用先進的營林理念,提高森林的整體抗寒、抗病水平,增強森林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4.3通過綜合技術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
在病蟲害出現以后,要根據病蟲害的發病階段以及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手段進行防治,但是在整個防治過程中要注意考慮對病蟲害的持續防治。首先要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待病蟲害在森林中的發病規律,改絕對防治為相對防治,確保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假如在防治的初級階段,就選擇使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經過一個階段以后病蟲害就會產生抗藥性,就會使防治的間隔期縮短,藥量的加大,綜合防治成本就會提高。在長期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通過生物、仿生物或者微生物防治病蟲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冰雪災害過后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生物、微生物、仿生物防治效果更為明顯和重要。但是由于一些監測失敗,造成大面積的病蟲害發生之后,化學防治能在短期之內將病蟲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還是要選擇化學防治。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為我國發育最多、規模最大、類型最全、頻率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大省。四川地理環境復雜,山區廣布,平原狹小,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多變,新構造運動活躍,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類工程,災害規模也較大,危害嚴重,其主要的災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同時也享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在近幾年的自然地質災害中,地震災害最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壞力強、波及范圍大、持續時間久的地震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四川省,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嚴重影響。
二、高校普遍缺乏預防災害培訓
雖然我國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規劃基礎,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并且絕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時參加由校方組織的如何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應對知識。但這只是屬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規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強人意。實際上是高校的應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納入教育的考核指標體系中,目前的預防教育全憑各高校的意愿來進行,而絕大部分高校很少會重視這樣的教育和訓練,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舉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統在推動次教育。而高校自覺、長期地舉辦預防災害的培訓很少,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講座、宣傳展示欄、觀看影像資料等枯燥理論形式進行,并且參加講座的學生也只是少數部分,未能使全體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備預防災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積極主動組織學生結合實際參加演習,這就使高校在面對突發自然災害時,學生的應對能力不強,不會常見的自救技能,一旦發生重大災害時,后果將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實高校防災培訓
現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在防災和減災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并且高校選址時已充分考慮到防災的因素。這對于高校進行日常防災培訓提供了硬件支持。從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條件基礎,如果高校能夠關注并加強大學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防災減災的軟實力,從而使大學生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為最低。加大對大學生防災和減災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預防意識,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和減災技能,建議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納入課程教育體系,成為選修課或有條件的高校將此課程列為必修課,使學生從態度上認真對待安全教育,從思想上重視這門課程。校方應定期、大力舉辦各種豐富形式的安全主題教育,號召同學們親身參與此類活動當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一)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二)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御,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三)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準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采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并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愿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御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五)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六)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預防和減輕臺風災害,應根據臺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只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筑廣告牌,預防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洼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洼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采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或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范道路結冰影響。
(七)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御和減輕干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