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5:3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療衛生一體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實現城鄉醫療衛生一體化,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從2012年開始,筆者在江蘇省儀征市衛生局工作期間,圍繞管理、人才、技術、服務等資源共享,在城鄉醫療衛生一體化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現將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1.儀征市城鄉醫療衛生資料基本情況
2.儀征市推進城鄉醫療衛生一體化的措施與成效
2.1完善城鄉衛生發展規劃
2009年起,全面實施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人員、業務、經費、藥品、績效一體化管理,使瀕臨崩塌的農村衛生三級網絡的網底重新建立并逐步完善。按每3000-5000服務人口設置1個村衛生室標準,在鄉鎮設置3個衛生監督分所、2個醫療急救站點,使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向基層延伸。
2.2夯實農村衛生發展基礎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市財政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每建成一個標準化衛生室(服務站)給予25萬元補助。二是改進裝備條件。2013年全系統共購置醫療衛生設備1684件(臺、套),投資2045.96萬元。三是整合鄉村資源。按照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的原則,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財、物實際利用效率。四是完善基層運行新機制。加強績效考核與管理,建立與服務數量、質量、費用控制、社會評價等掛鉤的績效評價與分配體系,調動基層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2.3構建上下聯動工作機制
市衛生局聯合發改委、編辦、財政、人社、物價等部門制定《儀征市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上下聯動、分工協作機制實施方案》。通過幫扶, 2013年,全市12家衛生院的住院人次同比增長59%,醫療凈收入增長32.4%。
2.4拓寬對基層的幫扶渠道
充分發揮縣級公立醫院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中的龍頭作用,采取“走下去”幫教、“請上來”培養、物質上援助等做法,積極建立下鄉巡回醫療服務制度。
2.5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
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認真實施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慢性病患者管理等為主的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截至目前,11大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已完成,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1]。
3.衛生城鄉一體化面臨的困難和障礙
3.1衛生資源配置欠均衡
一是資源總量不足。由于長期投入不足,與周邊縣市相比,我市衛生事業發展總體落后。二是在地域上配置欠均衡。優質資源、醫療設備大多集中在城區,就醫條件急需改善。三是在結構上不合理。多綜合少專科,民辦醫療資源少,康復類、護理類、醫養結合類等醫療機構缺乏。
3.2衛生人才配置欠合理
一是衛生人才總量不足。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較為明顯。按照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每千人執業醫生數2.3”的標準,2013年衛生系統床位增加161張,而衛生技術人員卻減少64人。二是衛生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不足,名醫缺乏,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僅43人占1.9%,副高以上職稱137人,占5.7% 。三是基層衛生人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衛生發展的瓶頸。目前,12家鄉鎮衛生院編制數應為752人,實際在編人數為662人;村醫在職村醫僅有238人、退休返聘72人,在職職工中相當一部分為臨近退休人員。四是人才外流現象嚴重。由于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缺乏吸引力,特別是收入方面和發達地區同行業人員相比差距較大,也低于周邊各縣市,專業衛生技術人才“人往高處走”的狀況難以遏制。近兩年人民醫院、中醫院有52名醫務人員辭職或考研,基層衛生機構近也有近50名技術骨干“跳槽”。
3.3居民就醫流向需要引導
有調查統計顯示,到醫院就診的病人, 80%-90%以上的屬于常見病、多發病,在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上沒有顯著差別,完全可以分流到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同時,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的花費明顯少于在大醫院的花費,醫保報銷的比例也較高。據統計,2013年市外住院人次占全市住院人次的19.96%,而市外住院費用占全市住院費用的40.87%。
3.4政策支持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實施城鄉衛生一體化必須建立相應的衛生管理體制和機制,在一體化實施過程中各種政策障礙直接影響和制約一體化的深入和推進,解決衛生人才上下流動、柔性使用的問題等等。
4.下一步工作思路的探索
4.1縣域衛生資源一體化配置
進一步完善區域衛生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開展口腔、眼科、康復、護理等特需服務、專科服務,滿足城鄉居民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結合儀征城市建設規劃和醫療衛生機構異地新建,同步規劃在城市新區和醫療機構老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布點,方便城鄉居民就近就醫和基本保健。整合全市資源,以市人醫、市中醫院為依托,組建全市檢驗中心、影像中心、集中消毒供應中心,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2]。
4.2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改革一體化實施
一是做強龍頭,繼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以實施名院、名科、名醫為重點,推動城市醫院對縣醫院的幫扶。二是夯實基層,強化分級診療。以“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為總體要求,提高基層衛生服務的便捷度和信任度[3]。三是創新機制,探索運用醫療集團、醫聯體模式,試行醫師多點執業,多渠道多舉措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執業,改善衛生人才隊伍現狀,為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一體化進程提供最根本的智力支撐[4]。
4.3城鄉醫療保障一體化推進
整合新農合和城市居民醫保,在籌資標準和支付標準上逐步實現統一,消除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差別,實現城鄉醫保的一體化。改革醫保支付方法,住院病人實行按單病種與按床日付費結合的混合支付方式,門診病人實行按人頭付費的總額預付方法,同時明確不同層級醫療機構診治病種及支付限額標準,引導病人在縣域內就診,在基層就診,切實緩解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4.4縣鄉村醫療衛生信息平臺一體化建設
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規范建設,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信息互取共享。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藥品監管、績效考核等信息系統建設,逐步推行城鄉居民健康卡,實行就診保健一卡通,使所有基本健康信息和就診信息能夠及時調取,提升診療質量。建立縣鄉聯通影像診斷和臨床檢驗信息系統,使農民不出鄉就能享受到上級專家的診治。
4.5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開展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籌資提高到不低于人均35元,繼續落實好國家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善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工作。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建立基本醫療制度、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5]。
參考文獻:
[1]雷繼敏,吳彬,楊漢東,等.推進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統籌城鄉社區衛生工作.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9,9
[2]石應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之我見.中國醫院.2008,2
[3]王靖元.城鄉一體化與城鄉衛生四級網.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8
1、縣鄉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的背景
目前我國在衛生工作方面存在著重城市輕農村、重治療輕預防的傾向,導致衛生事業結構失調,特別是鄉鎮衛生院已經成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一方面,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弱化,另一方面,醫療服務能力差。在傳統的衛生管理體制下,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之間相互獨立,多競爭少協作,使得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等制度難以有效落實。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改革傳統的衛生管理體制。通過實施縣鄉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將縣、鄉兩級醫療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形成以縣帶鄉、以鄉促縣的發展格局,促進縣鄉衛生事業和諧發展。
2、影響一體化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
目前的縣鄉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一般是由一個核心醫院牽頭,對一體化范圍內的其他醫療機構在人員、技術或者設備上進行幫扶,甚至參與其管理。縣鄉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在實施中會碰到很多體制,所以,一體化工作必須由政府主導,賦權給核心醫院,由核心醫院去做縣域醫療資源整合的具體工作。而影響一體化實施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有以下四點:
①核心醫院對其他醫療機構管理層人選的決定權;
②核心醫院對其他醫療機構普通員工的人事管理權;
③核心醫院對其他醫療機構的其他業務方面的管理權限等;
④核心醫院與其他醫療機的利益關聯度。
3、各地一體化模式的分類
以上4個關鍵性因素還可以作為標尺,將不同地區的一體化分為2類:緊密型一體化模式與松散型一體化模式。
3.1緊密型一體化模式
(1)核心醫院主導著對鄉鎮衛生院管理層的任命權;
(2)鄉鎮衛生院人員的人事關系全部劃歸核心醫院,打破鄉鎮衛生院引人難、留人難、育人難的瓶頸,實現優秀醫療人才的下沉;再加上考核與薪酬權力,核心醫院就可以實現對員工的自由調配,實現人才縣到鄉、鄉到縣、鄉到鄉的多向流動;
(3)核心醫院對鄉鎮衛生院有財務、后勤、藥品耗材等方面的管理權;
(4)一體化并不改變核心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的獨立法人地位,但由于一體化關系,核心醫院與鄉鎮衛生院之間由競爭關系轉變為協作關系,對人員、業務和設備等能夠實現有效的統籌和整合。
我國河南安陽縣[1]、鄭州金水區[2]、陜西閻良縣[3]等地的一體化實踐,便是緊密型一體化模式的代表。
3.2松散型一體化模式
(1)核心醫院僅派出幫扶人員,給予業務上的幫助和指導,并不參與鄉鎮衛生院的管理工作,或僅參與部分業務的管理;
(2)鄉鎮衛生院人員的身份保持不變,核心醫院派出的幫扶人員的人事關系也依然保留在核心醫院。在考核、薪酬等方面,核心醫院完全管不到鄉鎮衛生院的員工;
(3)核心醫院不參與鄉鎮衛生院的財務、后勤、藥品耗材等方面的管理;
(4)核心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是獨立法人,獨立核算;核心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存在著競爭關系,很難實現對人員、業務和設備的有效整合,幫扶工作難以建立長效機制。
甘肅隴西縣[4]、陜西千陽縣[5]等地所推行的縣鄉一體化,便屬于松散型一體化模式。
3.3兩類模式的綜合比較
以安陽縣、金水區、閻良縣、隴西縣、千陽縣等地推行的縣鄉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為例進行綜合比較,比較的維度是上文提到的4個關鍵性因素。
每個維度分別用“3”、“2”、“1”、“0”這4個數字來表示權力或關聯度的“大”、“中”、“小”、“無”。
序號 地區 特征比較
對管理層的決定權 對普通員工的人事管理權 其他管理權 經濟關聯度
1 安陽縣 3 3 3 3
2 金水區 3 3 3 3
3 閻良縣 3 3 3 3
4 隴西縣 0 0 1 1
5 千陽縣 0 0 1 1
4、兩類一體化模式的評價
對于這2類一體化模式,分別從患者的角度、醫院的角度、醫療資源配置的角度進行評價。
4.1對緊密型一體化模式的評價
(1)從患者角度看,農民群眾可以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和鄉鎮衛生院低廉的收費,病人離優質醫療資源更近,看病更方便。
(2)從醫院角度看,一體化帶來的改變立竿見影,以安陽縣為例,2012年,總醫院年門診263013人次,同比增長13.71%。年住院36301人次,同比增長16.88%。全縣縣、鄉兩級醫療機構門診人數達到40.98萬人,新農合患者縣外轉診率為37.9%,較去年下降了近10%。
(3)從醫療資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鄉鎮衛生院人員的人事關系都屬于核心醫院,極大地增強了核心醫院的人員調配權,實現了技術下沉、人才下沉、服務下沉目的,打破了鄉鎮衛生院引人難、留人難、育人難的瓶頸;同時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都留在了當地衛生院就診,危、急、重病人能夠及時轉診到核心醫院,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康復期的病人,又可以從核心醫院轉回鄉鎮衛生院繼續治療,“分級診療、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逐步實現。
4.2對松散型一體化模式的評價
在松散型一體化模式下,醫療單位重視程度不夠,幫扶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限,也難以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幫扶管理工作不實的情況也有發生;人事管理機制不活,縣鄉兩級醫務人員流動機制無法形成,嚴重制約了一體化工作的拓展和延伸。
松散型一體化模式,無論是對于解決患者“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還是對于解決鄉鎮衛生院人才架構問題,或是對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分級診療、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總體來看,緊密型縣鄉一體化模式效果更佳,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縣外轉診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掘基層的醫療需求,解決了幾十年來鄉鎮衛生機構沒人愿意去、去了留不住的問題,解決了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失衡,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資源不足,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需求不相適應的難題,更符合我國經濟社會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和未來趨勢。推行這種新模式,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和慢病對衛生工作挑戰的良策,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衛生服務公平性、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安陽縣醫改在全國叫響“安陽模式”
[2]《金水區城鄉衛生一體化管理匯報材料》
[3]閻良衛生縣鎮村一體化管理
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劉帆以" 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和數字化醫院建設"為主題,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和體驗。
醫聯體即國外的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早在醫改之初的美國,大醫院為了降低成本必須和社區醫院合作,共同組成一個有效的體系,完成一體化健康與疾病相關的整合型服務體系,達到醫療資源合理配置。該模式在國外已有二三十年的實踐,命名為IDS.在中國,不同的醫療機構互相配合在一起,為病人提供一個連續的服務,所謂的醫聯體也就是IDS,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劉帆介紹。
在IDS包括很多方面,從社區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六位一體的功能,到二級醫院的康復,覆蓋了人全生命周期的從健康到亞健康;以及疾病、重病的全部服務內容。在IDS這個內涵里面,其實不僅僅是技術的整合,包括臨床服務的整合,醫師的整合,功能的整合,行政的整合,信息的整合等。
劉帆表示,中國的問題在于二級醫院跟三級醫院搶生意,整個醫療服務配置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協調和控制,進而導致資源配置出現問題,造成整個服務導向大醫院。所以,迫切希望在北京地區有若干個IDS來相互制約這種無序狀態,共同促進不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協調合作,能夠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在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的同時改善服務質量。
醫聯體三種模式:醫聯體的模式有很多種,在美國和臺灣有三種,分別是契約結盟模式、平衡權利模式和閉鎖模式。在我國,由于社區醫院,區級醫院不能并購,各醫院之間基本上是契約結盟的關系。也就是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互相整合在一起,按照政府的要求,借助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服務團隊,在政府的監管下為病人提供一整套的服務。核心來講,現階段的醫聯體主要是圍繞醫療機構互相聯合,醫療工作者可以圍繞以下幾點開展工作。
關鍵詞:醫療衛生設施 用地布局 規模預測 彈性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1
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是為了更好地在空間上落實總體規劃而編制的一項專項規劃,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必須在城市總體規劃框架內,結合城市發展、舊城改造、新區開發等情況統籌規劃。
1 醫療衛生設施用地布局
醫療機構按規模、床位、專業技術人員數分為不同的級別,不同規模級別的醫療機構有其不同的服務半徑,因而規劃醫院建設應考慮其分級性,并選擇交通便利、環境安靜、位置適中的地方;同時應避開污染和危險等不利因素,并與學校、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保持一定距離。其他醫療設施用地,如醫療廢物處置及管理機構等,應根據醫療用地的使用特點安排。
2 規劃實踐―以《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醫療衛生設施規劃為例
2.1 大連市醫療衛生設施現狀概況
大連市醫療衛生設施用地總面積287 hm2,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8%,人均0.8 m2。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32個,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城市醫療衛生體系。現狀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衛生設施床位數6.50張,執業醫師3.43人。衛生工作人員醫護比全市為0.96∶1,平均醫院床位利用率為84.24%。2007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03歲。
2.2 存在的問題
現狀衛生用地占總用地的比例不足,且空間分布不夠合理,各區存在很大差異。衛生資源配置失衡,影響了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衛生設施相對集中在城市,農村衛生設施匱乏。
各類醫療服務設施存在供求結構矛盾,資源超載利用和資源閑置浪費的現象。主要醫療設施過分集中于城市中心區,不便于其他各區市民就醫,也加重了城市中心區醫療設施的負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服務站設置結構比例不夠合理,現有社區衛生服務設施的作用還十分有限。特別是金州區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較為缺乏,社區內部的基本醫療衛生設施和醫護人員嚴重不足,致使二級醫療體系難以形成,居民初等醫療服務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證。專科疾病防治院相對較少。缺少服務于老年人的醫療機構。城市已步入老齡化階段,但是尚無專門服務于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醫院。
2.3 醫療衛生設施規劃
根據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及有關人口預測,規劃至2020年,中心城區規劃人口480萬,每千人7.0床配置,共需3.36萬床,床均用地按上限117 m2計算,需要醫療衛生設施用地393 hm2。以占規劃總用的的比例下限1.0%計算,為520 hm2。以人均醫療衛生設施用地上限1.1 m2,2020年規劃醫療衛生設施用地為528 hm2。根據全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醫療設施用地比較,以及大連的自身發展特點,用三種計算方式校核,規劃最終確定用地指標為520 hm2,占城市建設總用地的1.0%,人均1.1 m2。規劃醫療衛生設施床位數按7床/千人、用地面積按117 m2/床計算。新建三級綜合醫院規模為500~800床,每床占地111 m2;新建二級綜合醫院規模為300~499床,每床占地117 m2。核心區醫療設施比較充足,規劃按醫院等級、類別按供求情況進行優化調整,并通過區內醫療設施用地的平衡調配解決部分醫院床均用地不達標的狀況。利用現有三級醫院人力、技術資源,在其他區新建分院,以達到衛生資源的公平性。在金州城區、大窯灣城區新增醫療設施用地,充分利用和擴大現有醫療衛生設施,新建二級以上醫院,并在建設標準上適當超前。旅順城區根據規劃人口規模及分布情況,整合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進行調整改造,使之充分發揮作用。在各居住區、居住小區設立相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所、保健站等,形成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設施網絡。不斷優化整合專科醫院體系。在核心區以外各區新建兒童醫院、婦產科醫院、皮膚科醫院、精神病醫院、老年病專科醫院,作為核心區的有效補充。并在核心區北部預留應急醫療衛生服務用地。到2020年大連市將形成以三級醫院為龍頭,二級醫院為骨干,專科醫院為特色,門類齊全、立足本市、輻射城鄉的醫療服務網絡。通過規劃使現有的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規模、功能進行合理的調整,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鄉衛生服務網絡,提高城鄉的衛生服務質量。
2.4 規劃的彈性
總體規劃階段的醫療衛生設施規劃剛性不宜太強,主要醫療衛生設施用地的布局要明確,便于下一級規劃操作、執行。用地總量的控制要科學、合理。可以指導醫療設施用地的規模和級別,專科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用地應結合各自特點和醫療衛生部門的實際要求在下一步規劃中進一步明確。
3 結語
加強城市規劃,特別是近期建設規劃與區域衛生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溝通和銜接,落實醫療衛生設施的承載空間,實現對城市醫療衛生設施建設的指導和控制。加快制定城市級、社區級二級醫療衛生設施的規劃建設標準,以適應城市公共衛生體系改革的要求,促進城市醫療衛生設施健康有序地建設。建立新的數據統計分類,適應二級醫療服務體系的轉變,滿足衛生事業管理和城市規劃管理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建設部.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2008.
[2] 建設部.綜合醫院建設標準.2008.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計算機技術逐漸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推動了社會發展進程,也代表著信息化時代即將到來。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也在加快步伐,尤其是會計信息化建設已經逐漸成為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效率。所以,為了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就需要對實際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才能讓我國的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建設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
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問題及對策
目前,我國的很多大、中型企業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會計信息化,會計信息化建設也越來越普及,這也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同樣,信息化建設讓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也就能更好的為老百姓服務。但是由于我國的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時間不長,運用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就需要把這些問題有效的解決,才能保證會計信息化在醫療衛生機構中更加順利的實施。
一、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的含義及意義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是信息社會對企業財務信息管理提出的一個新要求,是企業會計順應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舉措。雖然會計信息化在中國提出的時間并不長,確在很大程度了促進了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近年來,去醫院就醫的人越來越多,讓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工作的工作量不斷增加,而會計信息化建設能夠很好的提高醫療機構會計的工作效率,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減少了工作量,提高了準確性,并且還可以對會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另外,還是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促進部門之間的溝通更加協調,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還可以加強醫療機構的監督能力,減少了人為操作,避免出現隨意動用公款的現象出現,讓醫療衛生機構會計管理和會計審核工作更加科學、合理。
二、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會計信息化建設時間較晚,比較缺乏經驗。由于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相對較晚,比較缺乏經驗,以至于各方面制度還不夠完善。而其中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相關的軟件和硬件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很多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的相關設備和操作系統還比較落后,從而對會計工作的實施造成一定的困難。而且,我國很多高校并沒有會計信息化的相關課程,醫療機構的會計人員也沒有收到過系統的培訓,對各種系統軟件不能熟料操作,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化建設不具備科學性和系統性,嚴重影響了醫療機構的發展。2.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會計信息化不僅僅只是通過計算機系統來提升會計工作的效率,更是一套系統化的工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會計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但是,目前的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比較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體現不出會計信息化的優勢,從而讓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對信息化進程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比如:最近幾年,醫療信息泄露的問題經常發生,讓人們對醫療患者的信息管理的保密性失去了信心,這都是因為醫療衛生機構并沒有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得到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對財會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從而導致財會人員保密和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從本質上來講,這些都是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所造成的。3.對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不夠重視。目前,我國很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對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還不夠重視,主要原因就是醫療結構的相關負責人或領導的財務意識比較薄弱,認為會計信息化建設只是單純的利用計算機來工作,沒有對科學系統進行充分的了解,所以,就經常把資金投入到一線的診治過程中,而對會計工作相關的配套機構不夠重視,從而就會對會計工作的效率造成很大的影響,更會造成資源的流失。4.會計信息化建設的人才匱乏。目前,我國很多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從業人員學歷普遍比較低,工作時間較長,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從而導致他們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也就不高,即使受到相關的培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不夠嫻熟。而新招收的財會人員雖然在經過培訓過后,技術水平的掌握能有所起色,但是由于其實際工作經驗不足,也無法更好的發揮出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從而讓我國的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針對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建設問題的相關對策
1.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首先,要加強資金投入,讓會計信息化健身所需要的硬件設施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滿足會計信息化建設需求。另外,也不能盲目的投入資金,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會計信息化建設經驗,最好能夠得到國家政府的相關支持,從而通過專業的、科學的、合理的方法提高會計信息化建設水平。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大技術投入,注重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開發,使其能夠更好的滿足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從而有效的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還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信息管理平臺中數據庫的保護工作,比如:設置防火墻、防病毒軟件、防木馬軟件等,避免泄露病人和從業人員的相關重要信息。2.完善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要想更好的完善我國的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就需要各個醫療衛生機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趨勢,才能夠建立一套完善的,并且適合自己的管理制度。首先就應該對財會人員的工作進行制約,設置操作權限制度,明確規范的操作流程及每個人員的職責和工作范圍,從而讓會計工作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還需要注意對財會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在提高對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同時,更應該提高他們的保密和安全意識,避免信息泄露。3.重視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實施。目前,我國已經逐漸進入到了會計信息化的時代,會計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資金利用率,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益。所以,醫療衛生機構要想更好的實施會計信息化建設,就要從思想上提高會計信息化的重視。就需要醫療機構的領導和負責人就要經常組織交流會或研討會,和財會人員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討,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宣傳力度,提高彼此對會計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另外,還要制定相應配套政策,對開展實施會計信息化建設優秀的部門給予政策優惠和鼓勵,從而會計信息化建設進程更加順利。4.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醫療衛生機構要想讓會計信息化建設更好的實施,就需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首先,在醫療衛生機構內部,要對在職的財會從業人員進行定期、系統的培訓,而且,可以考慮嘗試使用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因為他們的頭腦靈活,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比較牢靠,雖然比較缺乏經驗,但是可以與老員工一同學習,共同進步,互相彌補缺點,從而讓會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另外,也可以向社會人員進行公開招聘,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廣泛吸引社會優秀人才,也會對會計信息化建設起到幫助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是時展的必然產物,能夠有效的提高醫療結構會計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但是其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還需要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這樣才能讓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促進醫療結構的發展更加長遠。
參考文獻:
[1]張紅利.淺析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6,(19):36.
[2]朱杰.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建設問題及對策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1):187.
[3]孫晉青.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存在的不足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05):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