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氣象災害防治范文

氣象災害防治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1 17:35:1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氣象災害防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氣象災害防治

篇1

【關鍵詞】:汛前;氣象服務,氣象災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s one of important signs. Improving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leve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need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o well the preparation work before the flood season presented working target, and on this important preparation 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to enhan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before the flood seas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引言

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做好汛期前氣象服務準備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建設氣象事業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事業現代化體系,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因此,我們氣象工作人員對氣象服務工作應當準備充分,充分并及時做好防護措施,防止氣象災害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和后果。

一、做好汛前各項業務檢查和準備工作

(一)組織準備

成立局汛期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值、帶班制度和崗位職責;制定各崗位的值、守班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及應對突發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服務、應急值班工作制度;落實汛期氣象服務各崗位的責任人和分管領導;要求全體員工確保電話24小時暢通,堅決杜絕各類責任性事故發生。

(二)人員準備

一是業務骨干人員全部在汛期氣象服務第一線上。二是充分調動業務人員的積極性,解除一線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汛期氣象服務工作上來。三是遇重大過程,全體人員將全力以赴地汛期氣象服務工作中去。

(三)物質準備

對寬帶網、電話、計算機網絡、區域自動站、電子顯示屏等進行檢測、維護,確保了信息傳輸暢通無阻;各種儀器、備份儀器、器材完備無缺,對超檢儀器進行了清理;為了確保安全渡汛,照明電路得到了安全可靠地落實,各種后勤供給也已落到實處。

(四)技術準備

1、預報服務。針對重大性、轉折性、突發性天氣形勢的特點進行交流學習,并對氣候狀況、產生降水的環流特點及影響系統進行查閱和收集,對汛期所用的業務系統、預報方法、技術指標等進行學習、演練,做到牢記氣象災害天氣發生的背景和分布狀況;為汛期決策服務打好基礎。

2、監測。認真檢查所有儀器的安裝、性能、儲備、鑒定情況,尤其是自動站采集器和區域站設備不能有帶病現象存在,并把自動站設備巡視、區域站網頁監視作為每個值班員常規工作內容固定下來,發現問題及時報告迅速解決,保證做到萬無一失;強化提高測報人員對業務規范和汛期業務制度的掌握以及觀測員對自動化設備維護、故障處理和在應急情況下人工補測和發報的能力;

3.防雷檢測。汛前,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集中精力對全市易燃易爆場所、企事業單位的防雷安全隱患進行檢測排查。建立健全防雷檢測排查的長效機制,有力的保障安全渡過汛期萬無一失。

二、汛期重點工作目標及措施

(一)高度負責,把決策服務放在首位

對防汛防旱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并把水庫、河道、地質災害易發區、城市、旅游景區、海上運輸等做為防汛工程的重點,因此,氣象部門要安排周密,準備充分,能參善謀,做好及時主動向領導提供領導想要知道的天氣問題。并將保障人民財產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做為汛期的重點工作和任務。

(二)遵章守紀,做好天氣監測工作

汛期間,測報的發報種類和發報數量將明顯增加,工作任務加重。因此,為切實做好汛期測報工作,首先要做好技術準備到位,測報人員要做好重要天氣報、地面天氣報、即使天氣報的編發,充分掌握本地天氣變化的特征現象,提高應變能力。

要切實加強自動站場地、儀器設備的維護、故障處理和在應急情況下人工補測和編發報能力等方面的學習。

要嚴守工作崗位,密切注意天氣變化,保證記錄的真實、有效,確保測報準確無誤,堅決杜絕責任性錯情和事故。

(三)加強氣象信息傳播和災情收集上報工作

在汛期氣象服務工作中,要充分調動全體氣象助理員和氣象信息員的積極性,做好氣象預報預警的傳播和收集,工作人員要嚴格按氣象局和市局有關文件精神,切實加強災情和氣象情報的收集上報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一是要增強情報信息收集的敏銳性,凡觀測到災害性天氣或雷達監測到所轄區域出現強回波,或其它任何信息反映有可能出現災情,均應立即聯想到災情收集;二是要將觀測和收集到的氣象災情、氣象情報通過災情直報系統、電話、傳真、網絡等渠道上報上級部門和當地政府,提供決策分析。

(四)加強網絡維護,確保信息暢通

實時對網絡設備、各自動氣象站、電視會商等系統設備及軟件運行情況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業務人員能迅速接收上級臺站的氣象預報預警產品、上傳數據、災情,為各級領導和部門工作決策提供保障。

(五)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人工影響天氣是汛期氣象服務中一項重要工作,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加強與水利、農業部門聯系,及時掌握汛期水情、旱情,始終把安全生產放在第一位,科學地做好人工增雨作業和防雹作業。

在工作中,要嚴格執行各項人影工作制度,熟練掌握工作程序和作業方法;始終牢記“安全第一”,確保人影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三、增強氣象服務,防治氣象災害

(一)、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國家與地方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雪)、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完善和擴充氣象頻道、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制定臺風、暴雨(雪)、大霧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

篇2

為切實做好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建立長期、穩定、可靠的自然災害預警信息交換與共享機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切實增強做好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感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對于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根據任務分工,進一步明確責任,周密安排,切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要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各鎮(街道、開發區)各有關部門主要領導要親自安排部署,分管領導要認真負責,真抓實干,努力開創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新局面。

二、協調聯動,全面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

(一)建立事故災害預警信息機制。各鎮(街道、開發區)各有關部門及時向氣象部門傳送相關氣象災害信息,氣象部門接到信息經核實無誤后,按照預定流程,通過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進行。

(二)建立安全隱患聯合排查機制。加強部門間的聯合排查,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做到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重大責任性事故的發生。

(三)建立氣象災害預警聯動機制。氣象部門要在第一時間以電話、傳真、短信等方式,向各鎮(街道、開發區)各相關部門通報預警信息。預警信息主要包括氣象災情的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發展趨勢。各鎮(街道、開發區)各部門接到預警信息后要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根據《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職責分工,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動,盡全力減少和避免氣象災害的影響,直至警報解除。同時根據實際需求向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提出預警措施和應對方案,氣象部門要為事故搶險救援提供及時可靠的氣象應急保障。

(四)建立氣象災害調查分析及災情評估制度。氣象災害出現后,各鎮(街道、開發區)各部門要認真開展調查分析、災情評估工作。仔細查找應急處置工作和應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處置能力。

三、落實責任,扎實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一)明確責任分工。為切實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各項機制,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交換與共享,各相關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按照責任分工,扎實開展工作,確保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順利開展。

國土局:負責提供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情況和由氣象災害引發的災情信息。

民政局:負責組織、協調救災工作;受災信息的收集、分析、評估、審核、上報和工作。

水務局:負責提供全市重點防汛部位水文資料,地下水文變化和氣象災害引發的災情信息。

氣象局:負責向各部門提供天氣預報、預警、森林火險預報、地質災害預報等各類氣象信息。

安監局:負責提供由氣象災害引發的安全生產事故相關情況。

篇3

關鍵詞災害性氣候;種植業;影響;防災減災;江蘇海門

中圖分類號S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160-03

海門市地處中緯地帶,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是支配境內氣候的主要因素。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海門特定的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海門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余。年平均氣溫15.2℃,自1960年有記錄以來,極端最高氣溫為38.0℃,出現在1966年8月7日和1992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9.3℃,出現在1977年1月31日;年均日照時數2 122.5h,年最多日照時數2 529h(1967年),年最少日照時數1 821h(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1 033.3mm,年最大降水量1 500.7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654.6mm(1978年);年均蒸發量1 278.3 mm,年最大蒸發量1 466.3mm,年最少蒸發量1 127.2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月際變化呈夏半年高于冬半年,最大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5%(8月),最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5%(12月)。

1海門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海門市優越的氣候資源為當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由于地處中緯度地帶,是海陸相和氣候的過渡帶,是典型氣象災害的頻發區。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干旱、連陰雨、熱帶氣旋(臺風)、高溫、冰雹與龍卷、雷暴、寒潮、低溫、大霧、大(暴)雪等,其中對海門地區農業生產(種植業)常年造成一定損失的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常發性的旱災、澇災、連陰雨、臺風、寒潮(凍害),另外,冰雹、龍卷、雪災等則屬于偶發性或間歇性災害性天氣。據農業受災記錄資料不完全統計顯示,1960年至今,海門地區常發性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累計達到了2.30萬公頃,農作物成災面積累計7 793.12hm2,農作物絕收面積累計59.19 hm2,農業經濟損失5.77億萬元。

2主要災害性氣候對種植業的影響

2.1旱災

旱災指由干旱性氣候引起種植業在田作物因為缺乏必需的水分而產生生理性破壞,對農作物產質量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干旱以降水距平百分率為標準劃分成偏旱、大旱及特旱,依此劃分,海門地區1960~2008年大旱年份有1年(1978年),偏旱年份有13年。資料顯示,海門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干旱性天氣出現,從發生時間上可以分為春旱、伏旱、秋旱和干冬4種類型。

2.1.1春旱。春旱主要發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影響春玉米播種與出苗,設施瓜蔬作物的開花、坐果以及油菜、蠶豆、馬鈴薯等生長。1960~2008年歷年氣象資料顯示:春旱年發生率25%,其中最嚴重年份為2005年。

2.1.2伏旱。伏旱一般發生于盛夏7~8月,資料顯示,海門歷史上伏旱最嚴重的為1967年、1978年及2005年。1967年7月23日至9月20日,歷時60d總雨量僅20.3mm;1978年出現空梅現象,初夏干旱連伏旱,6月1日至7月12日,只有6月24日下雨18mm;2005年也出現空梅,春旱連著伏旱,自5月1日至7月4日,歷時65d降雨量僅25.6mm。伏旱對種植業影響較大,主要影響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長,造成受害作物萎蔫、產量減少、品質降低,并且伏旱能導致棉花等作物紅蜘蛛大發生。

2.1.3秋旱。秋旱發生在秋季9~11月,一般在海門地區發生較為普遍,主要影響棉花結鈴與吐絮,水稻灌溉,油菜育秧及移栽活棵,蠶豆、三麥和部分秋露地蔬菜播種與培管。盡管如此,秋旱有時也利于棉花鈴裂吐絮,并且對秋季作物成熟收獲也較為有利。

2.1.4干冬。干冬指發生在冬季的旱象,一般以12月至翌年2月為主,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遍布中國北部區域的干旱就是典型的干冬,造成農田淺土層土壤濕度下降,如再遇冷空氣侵襲,則易使油菜、小麥等越冬作物遭受凍害致死。海門地區對越冬農作物威脅最大的農業氣象災害就是干冬。

2.2澇災

澇災主要是由于短時降雨量超過一定程度使得農田積水被淹,作物根系土壤郁閉程度加大,致使在田農作物根系吸收營養物質受抑制,大大削弱作物長勢,出現葉片枯黃、落花、落鈴落莢甚至作物植株萎蔫死亡,形成嚴重的產質量損失。暴雨或者持續大雨是澇災的成因,而暴雨是主要誘發因子,暴雨依據劃分標準分為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3種。海門地區由于濱江臨海且地勢平坦,地表平均海拔高度僅4.96m,最低處僅3.8m,頻降暴雨時江海出現位,積水難以排泄,極易造成洪澇災害。據海門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出現大澇年份均為暴雨較多年份,如1991年7月1~2日,受臺風倒槽影響,出現連續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海門境內河水水位急速上漲,85%以上農田被淹,造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從澇災發生時間看,海門地區暴雨量與頻次月際變化表現為6~7月暴雨全年最多,至10月暴雨日顯著減少。因此,澇災主要發生于6~10月。

2.3連陰雨

與暴雨造成澇災不同,連陰雨(連續性降雨)對農作物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急速的,而是遲緩發生的。根據連陰雨劃分標準,7d以上連續陰雨過程且日雨量≥0.1mm的天數達到或超過70%,若含無雨日,則該日日照時數少于5h視為連陰雨;此外,一次過程的總雨量在10mm以上,連續5~10d為短連陰雨,連續11~15d為中連陰雨,連續16d以上則為長連陰雨。當連續3d無0.1mm或者以上降水則視為連陰雨結束。按照發生時間連陰雨又可以分為春季連陰雨、初夏連陰雨及秋季連陰雨。

2.3.1春季連陰雨。海門地區春季絕大多數年份易出現連陰雨,最多年份出現4次,平均每年出現1.5次,而其中以短連陰雨居多,16d以上的長連陰雨較少,最長1次為1963年4月27日至6月3日累計38d連陰雨。從發生月份看,主要在3~5月,其中4月居多,占57%。春季連陰雨期間田間濕度大、漬害重,造成三麥赤霉病、蠶豆赤斑病、油菜菌核病以及保護地設施瓜蔬灰霉病、菌核病等普遍加重發生,導致露地小麥、油菜等作物大面積倒伏受災、產量減少、品質降低。

2.3.2初夏連陰雨(梅雨)。初夏連陰雨主要指梅雨期,一般年份均有發生,僅個別年份出現空梅現象。初夏連陰雨或梅雨季節在海門地區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時連續性陰雨天氣常常造成在田露地農作物及保護地設施內瓜蔬作物病害加重發生,田間雜草生長旺盛,削弱目標作物的生長優勢,同樣會造成農產品、瓜蔬的產質量損失。

2.3.3秋季連陰雨。秋季連陰雨一般出現在9~10月,11~12月偶發。海門地區年平均1.5次,最多年份出現5次,并且僅6年未出現連陰雨,在出現的秋季連陰雨中也以短連陰雨為主,占59%;16d以上的長連陰雨較少,最長1次為1968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累計24d連陰雨。秋季連續陰雨常造成秋季露地種植的西甜瓜、大白菜等感染軟腐病菌而出現腐爛癥狀,在田棉花亦大量出現爛鈴爛桃現象,水稻因連續陰雨而易發稻曲病,秋玉米、大豆、花生等發芽霉爛,造成農作物大大減產,品質降低。

2.4臺風(熱帶氣旋)

臺風是歷年來影響農業生產最為頻繁的災害性氣候,據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影響海門地區的熱帶氣旋主要有登陸北上型、登陸消失型、正面登陸型、近海活動型和南海穿出型五大類型。從臺風影響海門時間看,每年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可能出現強度不等、類型不同的熱帶氣旋,但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相對集中,為其多發期,而8月則為熱帶氣旋影響海門地區最為頻繁和嚴重的月份;從數量上看,影響海門地區的熱帶氣旋年均2.7個,最多年份達到7個(1985年),其中影響時間最早的臺風為2006年1號臺風珍珠(2006年5月19日),最遲的則為1972年20號臺風(1972年11月8日)。臺風過境對海門造成影響主要表現為2種類型:一是熱帶氣旋本身環流影響;二是熱帶氣旋和西風帶共同影響。影響的天氣主要表現為7~9月出現暴雨甚至大暴雨與8級以上大風,常常引發花生等矮型農作物被水淹沒、玉米等高稈農作物大量倒伏、保護地大棚等設施被吹垮倒塌,使種植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2.5寒潮(低溫凍害)

寒潮是冬半年影響海門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當冷空氣影響后48h內最低氣溫降溫≥10℃,同時最低氣溫≤4℃,陸上平均風力5~7級(海區平均風力7級以上)即為1次寒潮過程。寒潮侵襲時不僅有偏北大風、劇烈降溫,還常伴有雨雪和凍害,影響海門的寒潮按照季節可以劃分為秋季寒潮(10~11月)、冬季寒潮(12月至翌年2月)和春季寒潮(3~4月),其中,春季還常發生倒春寒。寒潮侵襲多以低溫凍害形式傷害在田農作物,越冬農作物在遇到0℃以下的低溫,使植株體結冰或者喪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作物植株死亡或者部分死亡。伴隨寒潮低溫的霜凍主要有秋霜凍和春霜凍,其對農作物造成的傷害也十分嚴重。春霜凍對拔節后的三麥、抽薹的油菜、露地蔬菜表現出極大的殺傷性,原因在于拔節期三麥、抽薹油菜正處于低溫敏感期;并且隨著近年暖冬現象的出現,越冬三麥及油菜生長勢漸強,生育期提前,可以說春寒潮出現越晚對農作物影響越大。而秋霜凍則出現越早對秋季在田作物影響越大,一旦發生秋霜凍,未吐絮的棉桃棉絨變黃,出現爛桃,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山芋等其他喜溫作物后期成熟受到抑制,秋玉米易失收,部分露地葉菜類蔬菜也常被凍傷萎蔫枯死。

2.6偶發性農業氣象災害

相對于上述5類主要常發性農業氣象災害,冰雹、龍卷、雪災等則屬于偶發性或者年度間間歇發生的災害性氣候,前兩者突發性大、破壞力重,但是影響范圍小;而雪災在海門地區發生概率更小,近年來只有2008年中國南方各省出現的持續冰雪災害波及海門全境。目前,對海門種植業影響巨大的主要為冰雹與龍卷。冰雹與龍卷均是局地性天氣,影響范圍都不大,持續時間短,氣象觀測難以記錄,預測預報更有難度,但是一旦小范圍發生則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災害,對保護地大棚設施、林果樹木等造成嚴重損壞。據海門氣象資料顯示,自1960年至今海門地區龍卷風(包括颮線)、冰雹記載共有49次,其中4月、5月、9月各4次,占比8.2%;6月為8次,占比16.3%;8月10次,占比20.4%;7月19次,占比38.8%,可見海門地區冰雹、龍卷發生活躍期為6~8月,7月為發生高峰期。而雪災則主要由于強降雪、持續大雪對農作物造成機械傷害、低溫凍害等。海門市年平均降雪日5.2d,平均積雪日3.8d,歷史上海門地區冬季最多降雪日為17d(1976~1977年),最多積雪日為14d(1968~1969年),累年平均降雪初日為1月28日,最早初日11月27日,最遲初日3月18日;累年平均降雪終日為3月2日,最早終日1月5日,最遲終日為4月2日。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中,雪災造成危害主要集中在3~4月,但是作物越冬期出現持續暴雪或大雪也能造成農作物嚴重受害。如3~4月正值三麥拔節抽穗、油菜抽薹開花期,耐寒性下降,此時若春雪遲到,加上大雪融化使氣溫進一步下降,則直接導致夏糧作物減產;而冬季若出現類似持續的強降雪,也同樣對種植業生產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2008年海門地區遭遇了“1月25日夜間至29日”與“2月1日午后至3日”2次大范圍強降雪天氣,累計持續7d,過程雨雪量近41.9mm,農田最大積雪深度超過23cm,造成油菜出現機械傷口與莖桿裂縫,融雪出現的低溫凍害加重油菜的受災程度,使得當年海門地區油菜生長勢與抗逆性削弱;加之種植的油菜品種抗病性普遍較差,最終導致當年油菜菌核病呈現大發生至個別品種局部特大暴發成災,使廣大油菜種植戶蒙受了近千萬元的經濟損失。此外,強降雪還造成眾多保護地大棚設施被嚴重壓塌壓壞。當然,強降雪后出現的持續冰雪嚴寒天氣凍死了大量農業害蟲,尤其使2007年在海門地區達到大發生至局部暴發的外來入侵害蟲煙粉虱種群激增與擴散危害態勢受到了明顯抑制,2008年至2009年入春以來煙粉虱在海門地區的發生都呈現中等偏輕趨勢。

3預防措施

3.1在氣象上加強預測預報

針對海門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在統計分析歷年氣象觀測資料的基礎上,抓住常發性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著眼點,做好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中長期及短期預測。爭取更多的政府資金和科研項目資金支持,開展對當地農業種植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課題研究,提高預報準確程度;并將準確的氣象災害預測預警信息及時向當地農林種植業部門,以起到事前防備的作用,增強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性的主動性。加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警,以盡早在龍卷、冰雹出現之前開展好一系列防范工作。

3.2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上加強防范

3.2.1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程度。農業氣象災害事關農業種植業生產安全,必須得到當地政府與農林部門高度重視,以主動加強與氣象部門的信息交流,盡早了解與掌握每一年度、每一季、每一茬作物不同區域范圍內可能出現的災害性氣候特征;盡可能做到事前介入防范,啟動相應的防御措施,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宣傳、農民參與的農業氣象災害群防群治運行機制,讓規避災害、防災減災的行動成為一種自覺防范行為。

3.2.2各項防范措施運作到位,起到實效。一是應對旱災防范措施。為了應對春旱在春玉米、馬鈴薯播種時可以采取地膜覆蓋,不僅可以增溫、保墑,而且有利于作物提早近10d上市,增產10%;在保護地設施條件下,栽培大棚西甜瓜時使用膜下滴灌,控制水滴流量;噴施葉面肥,提高作物植株的抗旱能力。應對伏旱,在玉米擺果肥、棉花花鈴肥上可加大施肥的對水量。應對秋旱,可對秋熟作物施足基肥,特別對棉花、水稻等作物早期施好鉀肥,可以大大提高其抗逆性;油菜育苗、三麥播種時,可以采取前天上水,第2天播種,下籽播種時可以適當深播。此外,應對旱災,可以引進新栽培技術,如西北農大新近研發的保水劑,確保旱期作物根系始終有必需水分吸收。當發生旱情后,必須盡快組織群眾采取多種方式抗旱。注意利用早晚抗旱;避免漫灌;加大田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機電抗旱機械設備;對于棉田等作物上由干旱導致的紅蜘蛛普遍大發生,要及時選用殺螨劑噴霧防治,以減少次生害蟲危害。二是應對澇災防范措施。應對暴雨等強降雨造成的澇災,可以事前選擇地勢較高的田塊種植,搞好田間一套溝建設,深挖排水通暢的溝渠,做到能排能灌;在汛期、暴雨來前開閘降低內河水位。當發生澇災后,及時組織群眾排干田間積水,確保在田作物不淹水,對于根系吸收受影響較輕的作物及時噴施葉面肥,增強生長勢。三是應對連陰雨防范措施。應對連陰雨,部分作物可以采用高壟栽培,此外要開挖田間一套溝,確保田間與保護地內不積水。對棉花苗床則要抬高床位,防止爛種。當出現連陰雨后,要利用晴好天氣及時對玉米等春播作物進行松土、施肥,以提高抗逆性。對于田間由于連陰雨滋生的病害,如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需要及時加以必要防治。尤其在大棚等保護地設施內,瓜蔬類病害防治在陰雨季節應該換用施藥方法,改原先噴霧法為棚內煙熏劑熏蒸防治,以免再度增加棚內相對濕度而加重病害發生。四是應對臺風防范措施。由于臺風來勢迅猛,事前對農作物無法進行防范,只能對一些保護地大棚設施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當臺風侵襲過后,則要及時扶理倒伏的玉米、棉花等作物,排除田間積水,施好補傷肥,對折斷嚴重的田塊則立即改(重)種。五是應對寒潮防范措施。應對春寒(包括倒春寒),對玉米、棉花春播作物采用地膜覆蓋;對春播四青作物、瓜蔬則利用小棚、大中棚設施栽培;適當推遲和提前每天早、晚開關棚門時間;對露地作物利用晴好天氣松土,以提高作物根系土壤溫度。為了應對秋播低溫凍害,應嚴格掌握秋季收青玉米的播種期,最遲不得遲于8月10日;推廣早、中熟棉花品種,按照“早增、早發、早收”進行相應培管,以提高優質鈴比例;適當提早大棚草莓、越冬蔬菜的地膜及大棚棚膜的覆蓋時間。應對冬季寒潮,在寒潮來臨之前,對露地越冬蔬菜采用作物秸稈、地膜等覆蓋,在冷暖尾頭天氣搞好露地其他作物的中耕,不斷提高地溫;對保護地設施蔬菜,及時抓好大棚棚門管理,在大棚內采取多層膜覆蓋,夜晚在大棚外加蓋草簾御寒;采用電熱絲育苗,提早早春瓜蔬作物苗的移栽期,并提高秧苗質量。應對霜凍,在早秋霜凍發生前,及時收獲秋熟作物,對越冬作物,特別是瓜蔬秧苗,及時采用地膜覆蓋,大棚蓋嚴棚膜;在春霜凍之前,對春玉米、棉花苗及時施好苗肥,提高其抗寒能力,對所有苗床覆蓋好地膜;春季霜凍之后對三麥、蠶豆、油菜等夏熟作物迅速噴施好葉面肥,以增強生長勢。六是應對偶發性氣象災害防范措施。由于小區域范圍內冰雹、龍卷風等偶發性氣象災害(雪災除外)無法及時準確預測,所以事前的防范工作不能發揮作用,而只有在偶發性氣象災害突發后,第一時間采取搶險補救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如發生冰雹、龍卷風之后,應該迅速組織群眾扶理倒伏作物,噴施葉面肥,對受害嚴重作物田塊則拔除改種或重種,以減少經濟損失。

4參考文獻

[1]吳富寧,劉洪偉.氣象災害系統成災分析及應急管理[J].中國水利,2009(3):45-46.

[2] 邵末蘭,謝萍.2004年湖北省主要氣象災害的影響評價[J].湖北氣象,2005(3):36-38.

篇4

關鍵詞 大棗種植;氣候條件;對策;河南新鄭

中圖分類號 S6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97-01

新鄭大棗以皮薄、核小、味甜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是河南新鄭特產。新鄭市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是財政部扶持的“大棗保護基地”。通過分析新鄭市種植大棗的氣候條件,以期為合理利用當地氣候資源,提升大棗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依據。

1 新鄭市大棗種植氣候條件

1.1 溫度

大棗喜溫,萌芽較晚、落葉早,整個發育階段對溫度要求較高。當平均氣溫為7~9 ℃時,大棗根系活動加強,當平均氣溫為10~20 ℃時緩慢生長,平均氣溫達22~25 ℃時大棗生長速度加快,在21 ℃以下時,大生長速度減緩至停止。平均氣溫達到13~15 ℃,棗樹開始萌芽,溫度17~18 ℃時抽枝展葉;日平均氣溫>20 ℃時進入始花期,溫度達22~25 ℃時進入盛花期;當平均氣溫為24~26 ℃時有利于花粉發芽,平均氣溫38 ℃均影響棗樹正常生長。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日平均氣溫

新鄭市年平均氣溫14.5 ℃,4月上旬平均溫度12.4 ℃,此時棗樹開始萌芽;5月中旬,新鄭市溫度開始回升,平均溫度在22 ℃左右,棗樹進入開花期;6月上旬溫度在23.9 ℃左右,溫度適宜紅棗授粉、坐果。7月、8月平均溫度分別達26.0、24.6 ℃,棗樹果實發育至成熟期平均溫度日較差>15 ℃。總的看來新鄭市氣溫可滿足棗樹生長期對溫度的需求。

1.2 降水

棗樹對降水量的要求不高,在年平均降水量為100~1 200 mm的地方都能正常生長,特別是年均降水量為400~700 mm的地區適宜種植。大棗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水分需求也有很大差異。大棗花期水分需求較大,授粉受精時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70%~85%之間,相對濕度低于40%不利于大棗授粉受精,加速落花落果,對大棗的產量和品質產生影響[2-3]。大棗生長后期適宜多晴少雨天氣,利于大棗糖分積累和著色。

新鄭市年平均降水量662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達515.9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7.9%。8月、9月平均降水量分別為136.6、84.4 mm,有利于大棗成熟期到晚熟期內對水分的需求。

1.3 日照時數

大棗喜光性強,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500~1 800 h的地區種植較為適宜[4]。光照強度和日照時數長短直接影響棗樹光合作用,光照時間充足增加棗樹坐果率,提升紅棗品質。多年監測資料分析,大棗從芽膨大到成熟期間日照時數>1 450 h的地方,特別是大棗脆熟期到晚熟期日平均日照時數>9 h能確保大棗高產豐收。

新鄭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 114.2 h,4―10月平均日照時數1 541 h,且年際變化較為平穩,日照百分率59%,日平均日照時數7.2 h。可見新鄭市日照條件可以很好地滿足大棗種植對光照的需求。

2 大棗種植過程中的不利氣象條件

2.1 連陰雨

大棗開花期內對外界條件敏感,若遇持續陰雨天氣,氣溫下降,影響花粉正常發芽,不利于開花授粉,成花穗也極易腐爛脫落,對坐果率產生影響。此外,陰雨寡照天氣會使空氣相對濕度增加,極易引發病蟲害。

2.2 暴雨洪澇

新鄭市暴雨天氣主要集中在汛期6―8月,此時正值棗樹開花到果實膨大期。此期間若出現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棗樹會落花落果。若棗園內出現積水,土壤空隙被雨水填滿,會因缺氧影響根系的生理活動,降低棗樹的開花坐果率。再加上光照時間不足,棗樹生長過程中的營養不足,影響大棗的產量和品質。

2.3 低溫凍害

冬季的低溫天氣影響棗樹能否安全越冬,因而正確防御低溫凍害十分重要。進入10月上旬后棗樹開始落葉,11月后棗樹進入到休眠期,此時的棗樹可以抵御-26 ℃以下的低溫天氣。新鄭市極端最低氣溫為-17.9 ℃,低溫天氣可以確保棗樹安全越冬。

3 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3.1 連陰雨天氣

持續性的陰雨天氣出現時,會使外界溫度降低,棗農應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降低土壤含水量;連陰雨天氣出現的過程中還會引發病蟲害,新鄭市氣象部門應將棗樹病蟲害的預測和預防工作做好;其次是要做好棗樹的短尖抹梢、合理修剪工作,控制樹高和冠徑,最終達到促花促果的目的;連陰雨天氣結束后,為了提升棗樹的抗病能力,注意及時噴灑葉面肥[5]。

3.2 暴雨洪澇

在汛期,棗農應及時對棗園進行清溝排水,避免棗園內出現積水,影響棗樹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動;在降水天氣結束后應及時查看棗園內是否出現積水,為棗樹正常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升棗樹的抗逆性能;為了避免因強降水天氣的出現而滋生病蟲害,果農應及時檢查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3.3 低溫凍害

對于棗農來說,應加強棗樹的綜合管理,在棗樹上抹芽、摘心、涂白,增施有機肥、鉀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棗樹抗寒能力;應做好棗園的秋翻工作,增加地面溫度,降低土壤內的含水量,提升棗樹的抗凍害能力。

4 參考文獻

[1] 卓世新,魏根成.哈密市種植大棗適宜氣象條件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7):64-65.

[2] 曹永祥,張伊林,陶勇,等.石樓縣種植紅棗的氣候條件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6):142-143.

[3] 魏秀梅,王淑云,王劍芳,等.黃驊冬棗優質豐產的氣候條件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2):7032-7033.

篇5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今年極端天氣頻發的實際,為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旗縣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要按照《自治區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明確工作任務和應急管理職責,責任落實到人,確保各個環節無漏洞,共同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了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氣象服務工作的主動性,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用,提升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工作的深層次發展,使氣象服務工作能夠滿足本地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各旗縣區鄉鎮要建立氣象傳輸渠道,鄉鎮各設一名氣象服務兼職助理員(或氣象信息員),負責氣象預警信息接收,災情住處的反饋工作,當出現氣象災情時,及時向當地氣象部門反饋災情信息。

二、各旗縣區氣象部門要加強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工作,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率。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住處的時效性,擴大覆蓋面。氣象預警后,要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向社會性公眾發送。各級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在第一時間,即預警信息之后15分鐘內播報有關信息;各地通信運營商要予以大力支持,及時向移動通訊用戶預警短信,擴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即時采取措施進行防御。

三、各旗縣區及相關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普及工作,使氣象防災科普知識進農村牧區,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讓廣大公眾掌握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特別要加強防御局地山洪的知識和意識,及時采取避險措施,減少人員傷亡和損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久久久精| 欧美操操操|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站 |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www.99re5.com| 人人九九精| 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a在线视频 | a级毛片国产 | 久艹网站 | 欧美电影在线观看网站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精品网站999www | 免费v片| 欧美黑人狂野猛交老妇 | 精国产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综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 91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三区 | 97色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天天天操 | 美女爽到呻吟久久久久 | av先锋资源 | 精品av| 二区中文字幕 | 久久人人国产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视频 | 精品伊人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色视频免费| av影音资源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成人久草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 高清18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