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范文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1 17:35:1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一、宣傳培訓目的

通過開展年度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有效提高我鎮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增強廣大人民群眾識災、防災、避災能力及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等技能,堅持“預防為主、避讓在先”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二、宣傳培訓對象

鎮級培訓主要對象為各鎮鎮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全鎮所有村的村書記、村主任、文書及10個預案點的組長、地質災害監測人員及地質災害危險區的群眾等。

三、宣傳培訓主要內容

(一)《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涼山州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的學習,以及如何組織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如何指導群測群防工作等。

(二)地質災害的類型及識別。

(三)工程建設業主單位和施工單位防災體系建設。

(四)山區農村房屋、水電、公路等建設工程及礦山開采活動中的施工工地、生活營區、工棚等的選址安全,如何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有意識地預防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

(五)水電、交通、礦山等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能進行的切坡、棄渣堆放等安全問題的防范工作。

(六)汛期和地質災害易發、多發時段,如何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險情巡查。

(七)如何制定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臨災前如何啟動和實施預案。

(八)如何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及宣傳要點。

四、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為加強宣傳培訓工作領導、協調、監督和指導,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取得實效,成立鎮級宣傳培訓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組長:

副組長:

篇2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fforts of propaganda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offers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關鍵詞:地質災害;宣傳;成效;問題分析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propaganda;effect;problem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9-0171-01

0引言

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粵府[2007]68號)的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科學防災避災意識,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科學地安排、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計劃對于增強廣州市相關單位和市民主動防治地質災害的意識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1工作成效

筆者所在單位自2007年正式開展有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工作以來,在將近三年多的時間內,已編制、發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掛圖1500套(每套5幅)和宣傳手冊13800冊,發放宣傳臺歷、掛歷10000多份,環保袋10000個。配合各區、縣級市國土房管部門舉辦了42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班,培訓人數5495人次。另外,在花都區梯面鎮、從化市鰲頭鎮、增城市派潭鎮、白云區永泰村磨刀坑和金沙洲、荔灣區大坦沙等地區設置了永久性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墻(欄)15個。

2008年汛期期間,廣州市遭受罕見的強臺風強降雨等嚴重自然災害,降雨量遠超往年水平。5月29日,從化市良口鎮勝塘東區群測群防網絡成員監測到位,在災害發生前及時動員人員臨時撤離,成功避免人員傷亡。南沙區深灣村泥場邊坡于汛期初發生多次小型崩塌,影響中船輸電線蝴中線29號電塔的安全,國土房管局南沙區分局于6月11日協請專業地質災害調查技術人員前往現場調查,提出針對隱患點的防治措施,預見性地避免了災害的發生。從廣州市2008年的兩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的案例來看,隨著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和不斷完善,宣傳面的擴大,群眾識別災害、主動防災避災的意識和能力也隨之提高,較以前已有明顯改觀。

2存在問題及建議

自筆者所在單位設立專項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工作以來,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該項工作仍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 宣傳主題不明確

2.1.1 內容主題。從過去編制的與地質災害科普知識讀物或者與其他部門聯合舉辦的宣教活動來看,宣傳內容總是力求全面,卻忽視了宣傳力度和深度。反復地羅列方方面面的條款式定義或說明等容易讓宣傳對象對其失去興趣,產生排斥。建議考慮制作宣傳讀物、宣傳欄、舉辦培訓時采用“一次一主題”形式,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內容進行分解宣傳,做到宣傳內容主題明確、深入淺出。

2.1.2 周期主題。宣傳工作開展已有四年之余,基本是按照年度計劃進行的。宣傳工作其實是一項長期工作,有必要根據城市規劃建設或者地質環境的變化等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不同時期、不同的階段對社會所需的地質災害相關知識進行宣傳。建議今后采用“一階段一主題”形式,為社會及群眾提供更具有時效性的科普知識。

2.2 宣傳形式缺乏針對性

2.2.1 區域針對性。廣州市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具有較強的區域特征。廣州市北部山地丘陵地區,如從化市、增城市、花都區多發生崩塌、滑坡等斜坡類地質災害;在番禺區、南沙區等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區則易發生地面沉降,在花都區、白云區、從化市良口鎮和鰲頭鎮以及增城市派潭鎮等隱伏巖溶區,發生的地質災害以地面塌陷居多,廣州市近年來實施的主要地下工程建設項目也容易引發地面變形類地質災害。根據各類地質災害的區域性分布,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在當地開展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而不是以同樣的內容在各區、縣級市進行模式化的巡講、宣傳。

2.2.2 對象針對性。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宣傳是面向全市范圍的,宣傳對象不同,其內容和形式也應該有所區別。我們不應統一地以專業技術人員的角度準備宣傳材料,那樣容易致使信息接受方出現理解困難,可以給自己假定一種角色進行宣傳策劃。比如面向學校師生,可考慮用活潑的畫冊、簡易文字的宣傳單或動畫短片;面對社區群眾,可考慮用張貼宣傳欄、掛橫幅標語、發放科普讀物等形式;對于城區周邊相對分散的村鎮居民可考慮發放宣傳掛歷、科普讀物等方式;再如對于國土部門內部相關工作人員,可用培訓講座配合科普讀物的方式,從管理和技術的角度進行宣傳。如此根據對象有側重點地開展工作可保證其作用發揮得更到位。

2.3 資源有限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作為廣州市的一項長期專門項目,工作面對的群體范圍廣、差異大,與純技術類工作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體現一定的專業性,還需要在形式上有好的點子,并不斷的出新,目前,此項工作通常由不固定人員組織,因而難以做細、做深、做實,而是停留在程序化的層面上。

3結束語

篇3

一、全市地質災害現狀及2015年地質災害防治概況

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72.69%。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99處(不含城區 14條地裂縫、5個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脅4932戶、20174人、15739間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18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18.2萬元,無人員傷亡;通過治理搬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

二、防范區段和防范期

結合2015年地質災害災(險)情、隱患點的穩定性狀況,預測2016年全市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重點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連陰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主要防范期:全年應密切關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活動。

(二)重點防范區域。

重點防范區域: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和國際港務區。上述為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開發區。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未央區:重點防范F1~F7地裂縫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地裂縫。

雁塔區:重點防范F7~F13地裂縫的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裂縫、地面沉降。

灞橋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F10地裂縫及延伸帶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裂縫。

臨潼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

長安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4地裂縫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

藍田縣:北部的橫嶺黃土丘陵、白鹿塬邊坡、鯨魚溝及郭家嶺、游鳳嶺山區,南部的基巖山區、灞河階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縣:108國道黑河沿線,馬召鎮以南地區,竹峪鎮、翠峰鎮、駱峪鎮、廣濟鎮、馬召鎮、樓觀鎮、集賢鎮和九峰鎮一線的秦嶺山前地區。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戶縣:澇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嶺山前等地。境內的西漢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嶺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鐵建設沿線的邊坡地帶。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國際港務區:主要防范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

(三)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學校:灞橋區物業管理學校,長安區長安一中、西安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長安師范附屬小學、東韋小學,戶縣紙房小學。

旅游景點:臨潼區驪山景區,長安區灃峪、常寧宮景區,戶縣牡丹園、澇峪、太平峪、朱雀景區。

古遺址、古建筑:雁塔區青龍寺,臨潼區華清池,長安區華嚴寺、興教寺、甘霖寺,戶縣金峰寺。

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臨潼區驪山滑坡,高陵區梁村崩塌。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

鐵路:西康鐵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鐵建設沿線。

地鐵:地鐵在建與運營線路穿越城區地裂縫沿線。

公路:西安境內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滬陜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國道、312國道、210國道。戶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嶺山區的公路,以及黃土塬區正在建設的公路、二級路網等。

(五)重點防范的礦山。

藍田縣湘子岔金礦、堯柏小寨石灰巖礦,周至縣馬鞍橋金礦、板房子鐵礦,戶縣郭家山白云巖礦、澇峪教場白云巖礦。

三、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1.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災目標責任書,嚴格落實兩卡一預案(防災、避險明白卡以及防、搶、撤預案)制度。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監測人為直接受威脅的群眾,并落實群測群防人員補助經費。

2.制訂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編制本區域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實施;同時做好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強化部門防災責任。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雨情信息,與市國土局共同會商,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市安監局與市國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且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的非煤礦山企業,做好采礦區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國道、省道兩側公路用地內由公路建設及養護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指導區縣做好農村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辦負責加強對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基坑支護、降水、土方開挖等工程的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相關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負責對公用設施附近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對學校校舍(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水務局負責水利設施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負責協助A級旅游景區上級主管部門督促A級旅游景區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負責督促古遺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單位,做好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地鐵辦負責軌道交通保護區范圍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鐵路局負責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團、省高速集團負責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

(二)加強地質災害動態管理。

1.落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在汛前開展地質災害排查,逐級落實防災責任,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措施及專項工作方案;汛中針對強降雨區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并妥善處置,切實保障受威脅群眾安全;汛后實施核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調整防治工作重點,總結工作經驗,提高防災效率。

2.推進地質災害詳查。推進灞橋區、臨潼區、長安區、周至縣、戶縣等5個區縣的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調查成果將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

3.嚴格執行評估制度。對于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地裂縫穿過區域進行的工程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在用地審批中,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嚴防工程建設引發、加劇、遭受地質災害。

(三)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建設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2016年,重點推進長安區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

2.積極開展工程治理、搬遷避讓工作。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開展工程治理。對于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責成相關單位實施治理;對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地質災害,及時申請治理資金,組織開展應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財政已下達的16個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的驗收、備案工作。對工程治理難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與扶貧搬遷工作結合,納入本地區搬遷工作的年度安排,實現全市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應搬盡搬,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

3.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力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具體演練次數為:灞橋區、雁塔區各5次,臨潼區30次,長安區35次,藍田縣15次,周至縣25次,戶縣15次,高陵區4次,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各1次。戶縣、周至縣、臨潼區、長安區4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高標準十有縣,每個區縣培訓人數不低于1萬人,確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練任務及培訓目標。

(四)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構建監測防治體系。國土資源部門要繼續實施典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自動化監測水平,加強地熱水監測工作;逐步實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工作,初步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體系。

2.加強預警預報。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會同氣象、通訊部門,建立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聯動機制,及時預警預報信息,特別是加強對短時局部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

3.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24小時值班及速報制度,按照《西安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地質災害專用車輛、應急通信和專業設備。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設立市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指導全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地質災害24小時值班電話及傳真:86787052。

四、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防災責任,確保防治措施落到實處。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落實經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投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意識。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開展應急處置和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與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傳培訓。

(四)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工作,參照市級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職責,成立本地區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加強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本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附件:西安市2016年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特征一覽表

篇4

關鍵詞地質;災害;因素;系統;預報;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性破壞越來越多。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廣大,孕育地質災害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多變,自然變異強烈,不同地區人類工程活動的性質和強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質災害的類型、發育強度及危害大小也差異甚大,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我國災害種類多、災情嚴重、分布面積廣。

一、概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的單項因素或綜合因素,使地質環境產生突發的或累進的破壞,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現象或事件。

地質災害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地質災害為地震、火山、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土類災害等十幾種。廣義上主要包括狹義地質災害在內的三十余種災害。一般我們講的地質災害主要是狹義上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學是基于地質工程學,以地質、地質環境和社會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區域調查、重點地質災害勘察、監測、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監理與管理的一個反饋體系。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特點

1、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我國的地質災害頻發,大致原因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局面極端氣象異常;地球進入地殼活動頻繁期,造成地質變化劇烈;另外,人類對自然界資源的不正確開采與使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造成我國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2、地質災害的特點。從近幾年的災害發生情況來看,我國的地質災害有三大特點: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人們往往感覺不到災害發生的先兆,而后地質災害突然發生,使人們措手不及,大量地毀壞建筑物、農田、工廠、公路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這些特點都使我國的地質防治工作難上加難,同時說明我國的地質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三、地災治理對策

在人類對地質損傷和地質災害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造成地質損傷的因素的經常性控制以減少災害發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質損傷減少到不致發生地質災害的程度,這個過程叫災害治理。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在實際治理工作中就應該采取措施避免這種損失或者把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對地質損傷的認識是微乎其微,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又往往局限于天災人禍的范圍之內——視之為“洪水猛獸”,表現為在地質災害面前的束手無策,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更是處于自發的狀態。直到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人逐漸占據主導的位置,人類對地質災害治理才賦予了自覺的內容。

3.1泥石流

3.1.1基礎建設對泥石流形成條件的影響

基礎建設對泥石流形成條件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產生并加速松散固體物質的積累,露天開挖及坑采剝離山體速度較快,產生大量廢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礎修筑公路破壞山坡植被,產生大量棄土,基礎選礦排出的廢渣也是泥石流物質來源。(2)增大了水體補給量。基礎建設中植被遭嚴重破壞,改變了地面結構,調節雨水的能力顯著降低,匯流時間縮短,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增大,暴發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廢石、棄土堵溝成湖,蓄積了大量的水體。(3)基礎建設改變了地形條件,增強動力條件。大量的廢石、棄土堆放使山坡變陡,地面高差增大,從而加強了侵蝕能力;大量廢石、棄土壓縮溝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強了流體的動能和沖刷力,廢石堆放減少了過流斷面,使流體受壓縮,流速增大,側蝕和下蝕能力加強。

3.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減少災害的發生頻度,降低災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攔擋、排導和支護措施。對物質來源即上游的廢石、棄土松散體進行攔擋,阻攔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修建攔擋壩或谷坊,同時,布置合理的排水措施,使土水分離。中下游進行排導,疏通溝道,防止沿途淤積漫流,沖毀田地,對沿途溝道邊坡進行支護,防止塌方和道路毀壞。合適的地點修建速流通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導。

(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主要目的一是治理水土流失;二是美化環境。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通過二者相結合,以達到減少或消除泥石流發生因素。

3.2巖體崩塌、滾石

當地面上開挖后,開挖區邊沿的山體高陡,巖體結理部分破壞,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巖層的壓力作用下,產生向下的彎曲和移動。當頂板巖層內部所形成的拉張應力超過該層巖層的抗拉強度極限時,直接頂板首先發生斷裂和破碎并相繼冒落。接著是上覆巖層相繼向下彎曲、移動,進而發生斷裂和離層。隨著自然的侵蝕,日曬雨刷、巖溶,風化巖層影響范圍不斷深入擴大。當風化到一定的程度時,部分山體就會移動脫離,形成崩塌、滾石,從而危及地面上的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等。

對崩塌、滾石的治理方案很多,但較常用的方法是清除不穩定巖體,再掛網、噴漿,還有就是采用被動攔網的方法。

3.3滑坡

滑坡活動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發生在雨季。而軟硬相間巖層,由于差異風化,堅硬巖體突出,由結構面切割或重力蠕變,堅硬巖體就會產生的崩塌、落石。地質構造發育使完整巖石被分割成割裂體,割裂體在誘發因素下失穩而形成崩塌,因此構造越發育,巖體越破碎,越易產生崩塌、落石。人為影響主要是開挖坡腳、改變應力場,使坡體內積存的彈性應變能釋放而造成應力重新分布,巖體產生卸荷裂隙,它們多張開且平行于邊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擴展和張開,由其所切割的巖體,可能失穩而形成崩塌滑坡。

抗滑工程是防止山體滑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對于人們活動頻繁的就近坡體來說,意義非同尋常。抗滑工程包括削坡卸載、抗滑樁、抗滑擋墻、加筋擋墻、錨定板擋墻、預應力錨索擋墻、錨桿擋墻、錨桿格構、預應力錨索格構等。抗滑樁大截面積排式抗滑單樁、抗滑鏈、鋼管樁、承臺式抗滑樁、抗洪樁、樁基擋墻、椅式擋墻、排架式抗滑樁、抗滑剛架樁、板樁抗滑樁和錨固樁、土質改良注漿、微型樁。

結束語

總之,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災后治理工作很重要,但是主要要做好災前預防工作,重視地質災害的試驗設備與技術的開發工作;制定相應的地質災害的分析、評價、計算工程理論的研究;開發先進的災害監測監控系統,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準確做到預警工作。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其他相關方面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到最小,將地質災害引發的損失降到最低。當人們注意到了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確解決資源需求與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矛盾時,科學的地使用土地資源將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以便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同時現有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基礎建設引發的不良地質災害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10-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9

[3]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國家質檢總局(SBTS),2002

[4]地質工程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11

篇5

關鍵詞 地質災害;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山區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57-01

按照災害的形成原因分為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由自然界異常引起的災害,自然災害具有不可抗拒性,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等。在諸多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較大,其發生率和對人的傷害程度僅在氣象災害之后。地質災害是指與地質有關的各種人為或者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塌陷、地裂縫、火山噴發、泥石流、崩塌以及滑坡等。我國不僅國土面積大,地形也較為復雜,約70%以上的國土為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加上地質結構較為復雜,泥石流、塌陷以及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對人們造成的危害也連年增長,是世界上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安慶市地處山區,地質災害較為嚴重,多年來安慶市國土資源局山口國土資源所致力于地質災害研究,并開展了多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且取得了顯著成果。現將地質災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以期能為廣大工作者提供幫助。

1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形成原因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土體在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某一界面向下運動的一種現象。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斜坡土體和巖體的巖性較弱,在水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使該斜面上巖土體的平衡受到破壞,進而發生滑坡的現象,滑坡體通常都有一個聯通的滑動面和臨空面,再加上斜體總下滑力大于總抗滑力,因此導致了滑坡的形成。滑坡多發生在山地、丘陵和河谷單獨的地貌內。滑坡的發生不僅受到斜體底層巖性和地形地貌的影響,也受到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以及人為因素等影響,其中水的作用和地殼內部運動也是誘發滑坡發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滑坡中有90%以上與水的作用相關,且隨著水進入斜體巖體或土體后,不僅增加了巖土的重量,也對巖體和土體進行了軟化,同時對覆蓋巖體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進而導致滑坡的發生。因此,高強度或長時間降雨常誘發滑坡,火山噴發、地震等地殼震動也會誘發滑坡。

1.2 崩塌

崩塌是指陸地上的巖體或者土體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發生向下崩落的地質現象,根據崩塌地質的組成分為巖崩和土崩。崩塌的發生受地形地貌條件、巖性條件以及地質構造等條件的影響,崩塌多發生在斜度大的斜坡或者懸崖上,崩塌一般發生在坡度>50°的斜坡上,且坡度越大越容易發生崩塌。此外,崩塌的發生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冬季與夏季、白天與黑夜之間的溫度差導致巖石發生風化;地表水對巖體或者土體不斷地沖刷、溶解等導致巖體或者土體的質地變得松軟,或者水分浸入到山體內部,增大了山體內部水的壓力,進而形成崩塌;人類不正當的工程建設和強烈的地震也會破壞山體的平衡導致崩塌的發生。根據崩塌落體的體積可以分為特大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以及小型崩塌4類。安徽省皖南山區在梅雨季節由于降雨量大、地貌高差大、構造運動頻繁等特點,是崩塌高發地帶。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質災害,它是指由于強降水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在地形險峻的山區或溝壑內發生攜有泥沙、水以及石塊的一種山體滑坡。泥石流具有時間短、發生土壤以及破壞力強等特點,對人們的財產危害較大。根據泥石流中固體的含量將其分為稀性泥石流(含有10%~40%的固體物質)和黏性泥石流(含有40%~60%的固體物質)。泥石流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發生需要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一是地形地貌條件,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叢林密布、地形陡峭、地質復雜、溝縱坡相對高程大以及山谷形成容易發生泥沙和水流匯集的地貌,泥石流的發生一般分為形成區、流通區以及沉積區;二是發生區要有充足的松散物來源,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的發育以及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等;三是泥石流的發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泥石流多發生在強降雨、暴雨、洪水以及冰雪融水等情況下。

1.4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是指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地層發生變形,導致地表水平面標高降低的現象,地面塌陷多表現為松散土層中發生的突發性斷裂陷落。地面塌陷的發生多是受到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表巖體或者土體向地面下方塌陷,形成塌陷坑的一種現象,其中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是造成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個區域過度抽取地下水,在取水點周邊一定范圍內會形成沉降漏斗現象,隨后出現壓密現象,繼而導致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

2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應該認真貫徹并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方針,并嚴格實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各級領導應該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成立預防地質災害工作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絡,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安排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1]。二是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利用科普畫廊、宣傳欄、公開欄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2]。三是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在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并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3]。四是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由于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等特點,因此應該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各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后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4]。

3 參考文獻

[1] 薛丁煒,劉海濤,李婧,等.地裂縫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礦工程,2013,25(3):93-94.

[2] 林斌,趙法鎖,石碧波,等.陜西韓城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與防治[J].災害學,2004,19(4):35-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官网在线 | 国产激情网| 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a | 91在线电影 | 激情毛片| 午夜激情国产 |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欧美在线网站 | 岛国二区 | 国产精品a久久久久 | 久热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韩日精品一区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紫薇 | 午夜丰满少妇一级毛片 | 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6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免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黄色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 综合久|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成人 | 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久久久爽爽爽美女图片 | 性视频一区 | 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二区 | 日日操视频 | 黄色国产大片 | 国产精彩视频 | www.欧美视频 | av男人的天堂在线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二区 |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 黄网站在线播放 | 天天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