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4:5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圖分類號:U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1
在我國,公路交通承擔著重要的運輸任務,公路總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情況也非常復雜。各地公路面臨著不同類型和程度的地質災害,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積極防治,就將阻礙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
1 公路地質災害分析
1.1 地面沉降
在我國許多地區,地面沉降已經成為了主要的公路地質災害,對公路的破壞性極大。地面沉降的發生和發展初期通常不易察覺,地面沉降具有“緩變性”。在發現地面沉降后,往往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并且這種破壞不易修復。損失地面標高、不均勻沉降等是地面沉降帶給公路的最大危害。地面沉降使得公路的路基不斷沉降,路線發生豎向變化,路面和路基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位移差異。例如,如果地面沉降發生在橋梁路段,就會造成橋墩不均勻沉降,橋面發生撓曲變形,橋下凈空減少等。我國部分公路在建設時,沒有充分考慮地面沉降災害,導致一些公路工程陸續暴露出一些嚴重的質量缺陷。例如,廣東道路橋梁塌陷事件。
1.2 泥石流
在諸多公路地質災害中,泥石流具有數量多、規模大、活動頻繁、危及面廣等特點。具有侵蝕作用的大型泥石流能夠使溝谷深度下切,顯著改變地表形態,使得兩岸山體與溝源的穩定性遭到破壞,造成崩塌或滑坡不斷發生,進一步加劇泥石流。泥石流攜帶的大量的石塊將會在平緩地帶逐漸停積,進而形成堆積扇。大型泥石流能夠將公路直接埋沒,將路基和橋涵等設施直接摧毀,從而中斷公路交通。通過經常發生泥石流地區的公路如果沒有設置充足的排水設施,就難以阻止泥石流散流,公路遭到泥石流掩埋在所難免。突發性的泥石流,還會對道路上的行使車輛和行人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例如,臨安市昌化鎮在2009年突發泥石流,導致昌化境內的多條公路遭到損毀,道路交通被迫中斷。
1.3 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發生的范圍、時間通常難以準確預測,因此其具有突發性特點。較大的滑坡和崩塌的突發性強,災害發生的速度快,造成的破壞也很大,對公路及其附近的建筑均造成極大的破壞。滑坡和崩塌不但會破壞路面、堵塞道路、中斷交通,還會破壞公路的排水系統,導致公路水毀。例如,甬臺溫高速公路的柳市路段曾經發生了較大的山體崩塌災害,導致高速公路被大量碎石堵塞,道路交通癱瘓。
2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2.1 地面沉降災害防治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淡水資源被過量的開采。鑒于此,相關部門需要做好引水工作,緩解地下水過度開采的現狀。在全國南水北調的大背景下,加強外流域飲水,合理調度外來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優化配置,控制因過度開采地下水而造成的地面沉降災害。對于已經出現地面沉降的地區,可以采取向含水層加壓注水的措施,緩解或阻止地面沉降。對于地面沉降量非常大的地區,應當馬上停止或減少開采地下水,以控制地面沉降。與此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人工回灌,提高地下水位,從而防止地面沉降進一步發展。
2.2 泥石流災害防治
為了避免泥石流災害對公路的破壞,通常可以采取跨越、排導、攔擋等措施。首先,跨越。采用渡槽、隧道、明洞、過水路面、涵洞、橋梁等措施跨越泥石流。在利用橋梁跨越泥石流多發地區時需要重點考慮沖刷問題和淤積問題。在橋梁孔徑確定時,不但要考慮流量因素,還需要考慮陣流特性,確保孔徑與凈空能夠使泥石流無阻礙的通過。橋位需要選在河床穩定和河道順直處,盡量和河床垂直,切不可在河床的邊坡點處設置橋位。其次,排導。設置導流堤、急流槽或排導溝等引導泥石流排出,避免泥石流阻塞橋涵,掩埋道路。泥石流排導溝在公路防治泥石流災害中應用較廣。根據泥石流的特征與類型,合理設計排導溝。為了避免決堤漫溢,降低溝道沖淤,就應當盡量按直線布設排導溝。需要改變排導溝方向時,需要設置足夠的彎道半徑。第三,攔檔措施。在泥石流上游,建筑攔沙壩,攔檔部分泥石流物質,削減泥石流的規模,調節泥石流流向,以降低泥石流對公路的破壞。
2.3 滑坡災害防治
改善滑動面土石性質、力學平衡和排水是常用的公路滑坡災害防治措施。在實際的防治中,需要根據滑坡的性質、成因和規律等情況合理選擇相應的防治措施。首先,改善滑動面土石性質。改善滑動面土石性質以提高滑動面抗剪強度,實現抗滑的目的。具體方法有電滲法、灌漿法等。電滲法是根據電滲透原理,將直流電通入飽和土層中,疏干土體,增強土體強度;灌漿法是在滑動帶附近的巖土中注入化學漿或水泥砂漿,通過膠結、凝固作用提高巖土的抗剪強度。其次,力學平衡法。在滑坡體下方,修筑抗滑板墻、錨索抗滑樁、抗滑樁、抗滑擋土墻、抗滑石垛等支擋建筑物,提高滑坡下方的抗滑力。或是“刷方減載”,清除滑坡上部的土體、巖體,減小下滑力。與此同時,還可以清除的土體、巖體在坡腳堆筑,增加抗滑效果。第三,排水。通過排水,疏干滑體中的水或是減少雨水、雪水等滲入滑體,降低滑坡下滑力。排水主要包括地下水排除與地表水排除。采用支撐盲溝可以排除滑坡體內的淺層地下水;在滑坡外部修筑截流排水溝,能夠將滑體表面的水匯集、排除。地表排水時需要注意避免發生滲流,必要時可以采用對溝坡和溝底進行砌筑防護。
2.4 崩塌災害防治
防治崩塌災害需要遵循分清主次、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將保護自熱生態環境和治理危巖相結合,綜合運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在實際的防治中,崩塌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分成主動防治措施和被動防治措施兩類。首先,崩塌主動防治措施。崩塌主動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削坡、清除危石、排水、支撐、支頂、擋土墻支擋、嵌補、支撐托梁、巖體錨固、噴射混凝土防護等。其次,崩塌被動防治措施。崩塌被動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落石槽、攔石墻、明洞或棚洞。崩塌被動防治措施是為了在崩塌發生時,有效控制崩塌的石塊、土體等,為公路提供保護屏障,從而降低崩塌對公路造成的破壞。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公路主要面臨著以下幾種地質災害: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這些地質災害對我國公路交通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消除這些影響,促進公路交通的穩健發展,相關部門就應當積極防治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 張姬.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D].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9.
[2] 蔡建輝.高速公路規劃建設中的選線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關鍵詞】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0引言
公路災害概念在各類公路技術標準、規范及相關文獻中目前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這個名詞是近幾年才逐漸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毀、破壞等概念。由于公路災害的復雜性,目前不可能給出一個公理性定義,僅能給出較泛的定義。即公路災害是指由自然的、人為的、或人與自然綜合作用引起公路設施損壞(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傷亡、經濟損失,影響通行的事件或過程。公路災害按成因分為:公路地質災害、公路氣象水文災害、公路生態環境災害、公路人為災害和公路綜合災害5種類型。
公路地質災害在類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面, 雖然其在發生幾率、變形破壞規律上無本質的區別.但在難點多并且規模都很小。就因為有這樣的特點,所有這些問題在預防和治理方法上都有著不可復制的區別。在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廣大巖土工程技術人員積累了大量經驗,建立了以加固、護面、攔擋等為主,以排水、土石體改良、植被綠化等為輔的各種工程防治措施, 并尤以漿砌片石和噴射混凝土護坡、錨固、漿砌片石、攔石墻和簡易鋼結構柵欄等最為常見。
1.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
目前在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中一般存在以下缺陷:
1.1 公路沿線發生崩塌的地段,路塹邊坡均不穩定,且未設置山坡擋土墻或設置方式不合理;
1.2 處理崩塌災害主要采用的是以削坡為主的防治方式, 應該結合支頂和錨固等措施共同對崩塌體進行防治,且要結合具體的工程條件進行施工;
1.3 對匯水面積和降雨強度較大的邊坡上方未設置截水溝, 以及未進行植被防護;
1.4 對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地段。或有過泥石流發生歷史的地段,未采取攔擋、導流等措施;
1.5 治理公路沿線地質災害應該遵循“及時、快速、準確”的方針,預防就是在線路必須經過地質不良地段時.事先修建防治工程,以提高邊坡的穩定性。
2.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地質災害類型很多,主要包括崩塌災害、滑坡災害、泥石流、公路坍陷。下面就針對這四種病害的治理措施作一探討。
2.1 崩塌災害防治措施
2.1.1 削坡
在較穩定的巖體斜坡上,將危險斜坡巖體按照一定的設計坡度進行爆破開挖,目的是減小斜坡體的重量,同時也是為了清除表面較松散的巖體,露出新鮮巖體表面,使斜坡坡度達到理想的穩定坡度。但削坡不宜在巖體破碎強烈、開挖影響較大的巖體上進行。
2.1.2 噴射混凝土
該方法技術成熟,機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對地形適應能力強,也比較經濟。同時該方法本身能通過添加纖維來提高強度和韌性,并常與錨桿、鋼筋網或鋼絲格柵結合使用,從力學性能上人們通常把它當作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很高的承載能力此外,基于水是邊坡地質災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誘發因素這一認識,噴射混凝土對坡面的封閉作用,非常好地隔絕了地表水下滲,提高了邊坡的穩定性。但噴射混凝土對環境和自然景觀具有破壞性, 由于噴射混凝土的封閉作用,將毀滅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長發育條件。
2.2 滑坡災害防治措施
選用好的防治方法就會在處理過程中和結果的顯示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的選擇和滑坡的類型、規模、地形地貌等具體工程條件十分不開的,首先,措施要有明顯的針對性。根據防治目的的不同,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阻止滑坡的發育和改變滑帶土的性質兩種。
2.2.1 直接阻止滑坡的發育
設置各種抗滑工程,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擋墻、抗滑墩、預應力錨固、預應力錨固抗滑擋墻、抗滑樁、預應力錨固抗滑樁、鋼架抗滑樁、攔砂壩工程等。近年來抗滑樁在公路滑坡治理中被廣泛采用,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樁,一般在滑坡上布設2~3 排,適用于淺層處于蠕動擠壓階段的滑坡。當滑床為完整巖層時可采用上擋下護的辦法,基礎埋入完整巖層內不應小于0.5m,若滑床為不易設置基礎的破碎巖層時,可將基礎置于坡腳穩定地層內,基礎埋深不應小于2m 并置于可能向下發展的滑面以下。
2.3 泥石流防治措施
按照經驗和系統來處理泥石流的方式,一般為,在前期以疏通和泄流為主,這樣不但可以減輕不好情況的發生還可以在泥石流不嚴重的情況下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有時候僅僅依靠這種發式是達不到要求,甚至會讓情況更嚴重的發展下去。所有我們有句很流行很適用很科學的話就是:預防于未然。我們在泥石流形成的前期去尋找形成的原因,就可以從根本上來解決和減少泥石流的發生。
處理問題,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經驗,或者是經驗占據著很重要的部分。這個過程雖然會花費很大的一部分項目經費或者別的經費,但相關部門還是堅持完成自己的責任或者是人物而不斷的努力著和工作者,這也許就是掌握經驗的來源。治理較成功的泥石流溝,通常都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從改善泥石流流域的角度進行治理。目前常采用下列措施進行防護治理。
2.3.1 引水措施
當泥石流溝谷上游或支溝匯水區的匯水能通過截流壩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溝。導向其他地方進入主河時,可將溝谷上游或支溝的水流引走,從而減少主溝形成泥石流的水動力條件和水體數量,以削減泥石流的規模,控制泥石流的危害。這種方法適用于地形開闊、地勢高差小易于向主河疏導的泥石流溝。
2.3.2 排導措施
排導是通過一定的工程讓泥石流順暢通過公路,進入主河和預定地點,而又不給公路造成危害的一種措施。一般采用的排導工程主要有兩種類型: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2.3.3 林業措施
林業措施是泥石流生物防治措施的主體部分,也是山區建設立足和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林業措施是山區建設的生命線。一般泥石流溝谷流域的不同地貌單元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據生態條件配置不同的林種將有較好的治理效果。泥石流溝谷流域的集流區(包括分水嶺區及溝源區),是泥石流動力條件的水源地。應營造水源涵養林,適宜種植如油松、刺槐、華北落葉松、刺楸等樹種。泥石流形成區在匯集徑流的同時,還是松散固體物質的產生地,本區段的林種除要涵養水源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阻止土壤侵蝕,保護谷坡穩定,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屬水土保持林(護坡林)。護坡林設計要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可種毛白楊、紫穗槐山杏、棗樹、柿子樹,草本可種葛藤、沙打旺、芨芨草等。
2.3.4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很多,但很有效的要屬生物措施了。這項措施對社會經濟管理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所有為了保證這種措施的正常實施和達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有當地政府的地大力支持。要想獲得成果,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生物措施,影響著生活中的食品、能源等問題,從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持續長久的堅持是達到目標的必須方式,這樣,就要建立一定的紀律和法規,找規律進行
2.4 公路塌陷防治措施
公路塌陷防治主要是對公路下伏采空區的治理,因此應首先考慮公路沿線礦區及采空區的特征、公路不同地段構筑物的特點及其施工條件等,以便確定合理的治理方法。目前,對公路下伏采空區的治理方法具體如下。
2.4.1 開挖回填法
為了防止雨水下滲、再次塌陷等不利情況的發生,在挖開后又重新填上的地方要用重錘夯擊地基。并且在挖坑回填時更始要注意堅實行。其實回填方法有很多優勢可言,比如對于規模較小、深度開采較淺的項目較為適用。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公路;地質災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 A
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是介于信息科學、空間科學、地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是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信息工程、現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的結合體。一般情況下,我們將地理信息系統定義為是基于數據庫系統、地圖的可視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間分析的計算機系統,在處理數據的時候,得結合地理學和地圖學,在不同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具體功能包括獲取、存儲、檢索、處理、分析、顯示,以及輸出數據,對數據進行維護、更新,并多角度地對其動態進行分析和預測,進而為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按照內容分類,地理信息系統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專題信息系統,二是區域信息系統,三是地理信息系統工具。每一種類型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功能,專題信息系統只為特定的專門目的而服務,因而其有著目標有限、業務專業等特點,如水土流失信息系統、礦產資源系統等都屬于專題信息系統;區域信息系統,以服務于區域綜合研究和區域的信息為主要目標。由于屬于區域信息系統,為一定區域而服務,因此規模可大可小,如我國的黃河流域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工具,是一種具有圖形圖像數字化、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分析運算和多種輸出多種地理信息系統的軟件包,簡單而言,就是一種處理地理信息的工具,既可以對人類工程活動,也可以對自然資源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管理。
2、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
通過GIS系統可以宏觀展現庫區公路現狀:技術等級、路面技術狀態、路基技術狀態、主要構造物技術狀態、沿線設施、路面病害、路面等級、路面結構、路面類型、路面現狀等各種公路災害業務信息與GIS地理位置數據進行關聯,并加載到地圖上統一查看和分析。
使用GIS系統可分析地質災害發生規律:將采集的以往地質災害數據采集處理后,集成到GIS系統中,可對原本抽象的位置信息進行直觀的分析。結合通過建立邊坡坡面、滑面、圓心、水位線、荷載及邊坡加固的物理模型,利用費蘭紐斯法、簡化畢曉普法等計算出邊坡安全系數及輸入條塊物理模型。
運用GIS系統評估災害治理工程規模:通過GIS周邊分析和緩沖分析方法,可對每一關鍵點位的周邊位置信息進行計算。災害治理工程的規模除去建設精確范圍,其地域影響面也不同,可使用GIS,緩沖分析建立緩沖區,進行工程規模模擬計算。
3、地理信息系統在公路地質災害之中的應用
雖然GIS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邊緣學科,但其核心是計算機科學,基本技術是數據庫、地圖可視化及空間分析。GIS已經應用于公路地質災害數據管理、公路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公路地質災害風險性分析和公路地質預警預報等等的災害防治工作之中。
3.1、公路地質災害評價和管理
對于公路地質災害的評價與管理,是介于地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信息科學之間的交叉性科學。它就是將現代地學理論與方法、信息工程、遙感技術以及計算機科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建立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管理地質災害調查資料。顯示并查詢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信息。評價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地理信息系統是基于數據庫系統、地圖的可視化和地理信息的空間分析的計算機系統。處理的數據是具有地理特征和表征地學現象之間空間關系的屬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有:采集、存儲、管理、檢索、查詢、分析、顯示和輸出多種數據。進行數據維護與更新、區域空間分析、多要素綜合分析和動態預測等。提出減輕和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
3.2、對公路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在公路地質災害防治區劃中應用GIS技術,是利用其強大的空間數據庫管理與空間分析模型方面的功能,對公路地質災害調查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處理,實現公路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計算機自動化。首先確定致災因子,對致災因子進行易發程度分區賦值,再求出致災因子的敏感系數,將各致災因子圖層進行基于GIS空間分析的圖層疊加,最后將疊加后的圖層屬性進行加權綜合,得出綜合易發程度值,進行易發程度計算機自動化分區。
目前,對公路區域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主要采用襲擾系數法和專家打分法。通過對比分析,GIS空間分析法較之襲擾指數法顯得簡潔明了,避免了繁瑣的手工統計計算,保證了計算結果的精度。GIS空間分析法所得出的公路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不僅反映了公路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現勢規律,而且實現了對公路區域地質災害的空間預測。
3.3、對公路地質災害風險性分析
對于公路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國內外研究的較多,理論上也比較成熟,形成了許多被廣泛應用的專業分析模型,如信息量模型、多元統計分析模型、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基于人工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的模型。其中,將GIS技術與信息量模型結合起來是進行公路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析的最有效方法。
3.4、公路地質災害預警技術
公路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包括公路地質災害的災情模擬評價、預測預報和防治問題及地理空間數據庫的建立和空間定位及空間分析工作。在公路地質災害災情模擬預報中,以能夠存儲、處理、分析、計算和成圖顯示空間數據而著稱的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進行多因子定量模擬分析和對因子間相互定量關系研究方面,地理信息系統的多源地學專題信息復合疊加處理功能(Overlay)和FILTER功能等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和極高的效率,對受控于多種因素影響和作用的地質災害的定量仿真模擬和預測預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4、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意義與作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復雜性、資料數據的全面性,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可以了解庫區公路的宏觀現狀,包括公路基礎狀態、路面狀態、技術等級、病害、危害等級、公路沿線設施等方面的內容。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利用這些宏觀現狀可以構建庫區公路地質基礎信息系統,以便進行相關評價與分析工作。除此之外,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這對于研究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預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規模,預先對治理范圍內可能遭受影響的構建物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最大程度地確保治理工程的有效性。
總之,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能將原本比較抽象的公路地質災害的相關數據和信息,通過信息技術直觀地在地圖上展示出來,為地質災害空間數據提供了處理平臺,進一步為防治措施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鑒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應進一步加強使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何輝.地理信息系統在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J].信息通信,2013,02:92-93.
[2]向華,劉引.地理信息系統在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04:53.
關鍵詞:地質災害 滑坡 崩塌 采空區 危險性評估 防治措施
1.建設工程概況
延安至延川(陜晉界)高速公路是陜西省“2637”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的7條橫向線之一,延水關至吳起高速公路的東段部分,路線全長116.67公里。設計行車時速為80~100km/h,路基寬度24.5m,擬建橋梁178座,總長45326.2m,占路線總長的 38.85%;隧道15座,28464m(以單洞計),占路線總長的12.2%。
調查區位于黃河中游,陜北黃土高原東部,公路沿線地貌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河谷階地區。地質構造復雜,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非常發育。
2.地質環境條件
調查區位于陜北黃土高原東部,公路沿線地貌可分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河谷階地區;調查區出露地層主要發育有第四系沖積、洪積松散堆積物,其中二級以上階地上部覆蓋有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黃土;山麓及坡腳處有薄層的第四系殘坡積、崩積層;黃土塬梁峁區為典型的風積黃土區。調查區線路走廊帶的基巖主要為新近系粘土巖、礫巖,侏羅系、三疊系砂泥巖,巖體分為軟硬相間互層狀碎屑巖類和粘土巖類;土體主要為粘性土、砂礫類土和黃土。地下水類型為松散巖類孔隙水、黃土孔隙裂隙水、碎屑巖孔隙裂隙水三大類。
區內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殼上升與河谷切割侵蝕,與破壞地質環境有關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煤炭開采、石油開采、削坡建窯、修路開挖、淤地壩建設等,調查區地質環境條件屬中等~復雜類型。
3.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
3.1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3.1.1滑坡
本次評估,滑坡規模依據《公路工程地質勘查規范》(JTJ064-98)標準確定,見下表
調查區內的159處滑坡,主要分布于黃土溝壑內,即白家溝、牛奮溝、豐富川、前丈子溝、黨家溝、五川溝、張羅溝、寨子溝、蒿岔峪、呂家溝等支溝及延河、清澗河岸邊。沿線平均每公里分布滑坡1.36個,主要為牽引式黃土滑坡。因此,調查區內滑坡主要為黃土滑坡,地貌上表現為自前向后逐級下滑,在滑坡體地表可見逐級下錯的臺坎。滑坡大都保留著滑坡形態,后緣和側緣黃土,壁面較陡且土體;地表特征主要表現為滑體形態較雜亂,其上沖溝發育,部分滑體被改造成梯田、鄉間便道和油井路等;滑坡下滑后,中后部常形成反傾臺地,降雨在洼地匯聚并向兩側排泄,逐漸形成“雙溝同源”現象,在后壁陡坎常形成連續分布的落水洞;滑體內部特征主要由黃土狀土組成,滑動時土體松動解體,后又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壓密固結,在溝谷流水侵蝕作用下,滑體物質不斷被搬運流失,部分滑體已消失;滑體前緣多被溝道內季節性流水側蝕,形成陡坎,表現為小的崩落;調查區內滑坡的控滑結構面主要為土巖接觸面,其次是在黃土層內錯動。
區內發現的159處滑坡中:按規模,大型21處、中型72處、小型66處;按物質組成,均為黃土滑坡;按穩定性,穩定性好的118處、較差的38處、差的3處;按危險性,危險性大的2處、危險性中等3處,危險性小的154處;誘發因素主要為大氣降水沖刷浸潤坡體和河流側蝕坡腳。可見區內滑坡以中型、穩定性好和危險性小的黃土滑坡為主。
3.1.2崩塌
調查區內的85處崩塌,主要分布于黃土溝壑內,即白家溝、牛奮溝、豐富川、前丈子溝、黨家溝、五川溝、張羅溝、寨子溝、蒿岔峪、呂家溝等支溝及延河、清澗河岸邊。沿線平均每公里分布崩塌0.73個。地貌特征表現為崩塌均沿溝谷兩側的陡坡分布,坡體一般上下陡中間緩,后壁坡度一般大于45°,坡腳前緣受河流側蝕一般呈陡坡狀;地表特征主要表現為崩塌體多沿坡腳呈裙狀展布,崩塌粒徑不等,有的崩塌體被二次固結,后壁在黃土節理和基巖裂隙的卸荷作用下,多被切割成彼此分離的塊體,有的被充填;崩塌體內部特征主要由黃土狀土和砂泥巖組成,崩塌體巖土體松動解體,后又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壓密固結,在溝谷流水侵蝕作用下,崩塌物質不斷被搬運流失,有的崩塌體殘留部分較少。
區內發現的85處崩塌中:按規模,大型16處、中型49處、小型20處;按物質組成,基巖崩塌為28處、土巖崩塌4處、黃土崩塌53處;按穩定性,穩定性好的2處、較差的23處、差的60處;按危險性,危險性大的3處、危險性中等18處,危險性小的64處;誘發因素主要為大氣降水沖刷浸潤坡體和河流側蝕坡腳。可見區內崩塌以中型、穩定性差和危險性小的黃土崩塌為主。
3.1.3 采空區
根據擬建工程壓礦報告,調查區內分布有三個煤礦,全部位于陜北三疊紀煤田東南部,橫山韓岔—延安蟠龍找煤區內, 該區在整合前,分布有若干開采規模不等的小型煤礦,在區內形成一定范圍的采空區,成為采空區地面塌陷隱患,根據本次野外調查,調查區內分布有4處采空區地面塌陷隱患,區內發現的4處地面塌陷隱患均為煤礦采空引發,規模為小型,目前地表未發現變形跡象等。
3.2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關鍵詞:公路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范措施,建議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e often cause som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this can lead to a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howev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duce certain effect, such as processing enough timely is likely to construction schedule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to a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m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ve measures,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公路工程是一項建設類工程,因此在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挖方與填方施工操作,致使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改變,因此,極易出現地質災害現象,地質災害的產生不但影響公路工程施工階段的施工進度,還對建設單位的經濟效益造成直接影響,另外還阻礙了公路工程的安全生產,因此必須保證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的地質防護措施,以免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影響。
一、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的成因及其主要危害
公路是一種極容易受到地質災害破壞且十分嚴重的一項工程建筑,同時公路也是一種跨越多種地貌的建筑物,因此,公路所面臨的地質環境通常情況下都十分復雜,公路在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也多種多樣,另外,地質災害不但會對公路施工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1、滑坡災害。所謂滑坡主要是指露肩的斜坡掩體由于受到重力的影響而出現整日向下滑動的現象。我們可將其成因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地質條件因素:滑坡通常情況下是由滑滑坡壁、滑動面、滑坡體等幾部分構成,不同的滑坡規模會造成不同的破壞,大型的滑坡會造成公路嚴重損壞,河道阻塞、水庫淤積等現象,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其具體地址因素表現為由于受到斜坡巖石重力的影響,由于巖體周圍的土質過于松散,加之坡面較陡、水流侵蝕等應影響,從而出現滑坡現象,除此之外,地震也是觸發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施工過程中的人為因素:由于在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由于地址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會常常進行不合理的爆破和施工,另外排水工作做得不及時也會導致滑坡現象的形成。
2、崩塌災害。崩塌災害主要發生在斜坡的陡峭處,由于受到土體的重力影響,與公路母體之間出現斷裂,從而出現滾落崩塌等現象。在公路工程施工階段,如在進行管道挖方過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很容易出現崩塌現象,通常情況下崩塌現象的出現是沒有預見性的,倘若崩塌事故發生很可能導致挖方坑中的施工人員和儀器被埋,或造成坑外的施工人員和儀器墜落到挖方坑中,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其主要形成因素如下:
(1)地質因素:崩塌現象的形成是由于較大的地質高差和坡度,土壤和巖層等情況出現不同,由于受到重力的影響,導致不同土層和巖層之間出現縱向斷裂,從而產生崩塌現象,另外,地震也會直接造成公路工程施工階段的坍塌現象。
(2)人為因素:在公路施工或改造過程中,由于大量的在坡腳處挖掘土壤或大爆破施工,會直接加大坡度和高差,從而造成崩塌現象。
(3)氣候因素:氣候上出現物理風化現象會促進崩塌現象的發生,由于其后過于干燥,干旱會導致地區出現較大的溫差,促進了巖體的風化,從而造成了巖體強度降低,從而造成了崩塌現象。另外連日的暴雨會對巖體產生侵蝕作用,也會促進崩塌現象的發生。
3、泥石流現象。所謂泥石流現象實質上就是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塊等物質的固體流動現象。泥石流的爆發過于突然,并沒有任何預兆,通常情況下都是瞬間爆發,破壞力極強,較大的泥石流現象不但可以摧毀公路,甚至會吞并村莊,毀滅城鎮,2010年8月的舟曲泥石流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一場災難造成了1500余人遇難,失蹤3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在此不便詳說。因此,泥石流的危害萬萬不可輕視。泥石流危害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剝蝕能力很強,搬運和沉積作用十分強烈。造成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有:1、大量的固體碎屑,例如砂石等。2、水條件充足,原因在于誰是你十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3、地質條件。一般在山區坡度較大的地段十分容易出現泥石流現象。
除此之外,在公路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還有地面不規則沉降變形、采空區出現塌陷、地面出現裂縫、砂土液化等,這些地質災害雖然沒有上述幾種的危害大,但在公路施工過程中,也不可對其小視。
二、公路施工過程中的常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出現,無論是對施工過程中還是竣工后公路的正式投入使用期間,都具有較強的破壞力,不但影響著公路的正常施工和使用,還會對施工人員和其他人員造成直接的生命財產威脅,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防護工作。具體地質災害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滑坡的防范措施:(1)在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對現場的地質情況進行詳細的勘察,對容易出現滑坡現象的地段進行重點防護和檢測,并盡量減少人為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有效地防止滑坡的措施有:及時的排除地表水、進行滑坡易發地段的支擋防護工作等。(2)對地下水和地表水進行及時的排放,以保證坡面康華能力得到增強,從而有效的防治滑坡的發生。
2、泥石流防護措施。主要采取堤壩防護工程,在泥石流已形成的區域建筑V型固床槽,使山體得到穩固,另外還要定期的清理容易產生泥石流的固體碎物,多梯次的修筑攔截提拔,當泥石流發生時,各階梯堤壩可以對泥石流產生層層阻攔的作用,削弱泥石流的強度。在泥石流易發地點種植大量的植被,通過植被的根基生長來穩固山體。消除泥石流發生的根本條件。
3、崩塌的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階段,應對崩塌易發生的地段進行重點監測,盡量避免坡腳瓦房和大量的爆破,并在容易發生崩塌的地段設立相應的安全警示標語,并對容易造成崩塌的堆積物進行及時的清理。并設置擋土墻和防護鋼絲網等設施。
三、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提出的幾點建議
1、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應對相關地段的地質條件進行詳細的勘察,并進行有效的工程規劃工作,制定細致的地質勘察計劃,并落實。
2、施工過程中應將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與公路施工工作同步進行。由于公路施工對環境的破壞較大,因此應在施工過程中盡量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采取有效的環境環境保護措施,將地質災害從根本上實施有效防治。
3、建立公路地質災害防治小組,并通過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來加強公路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使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提高施工人員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應組織施工人員進行定期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教育講座,使施工人員在主觀意識上充分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地質災害對公路工程施工環節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這些地質災害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一定的區別,這需要施工單位在進行施工過程中,注意對公路所處的地段進行相應的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從而使惡性循環現象有所打破,同時還需要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質災害帶來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排除,并對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進行評估,制定有效的應急預案,以保證公路工程施工階段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吳桂華.公路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分析及防治[J].科學之友,2011,(07).
[2]魏強,劉飛.對公路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分析及防治[J].價值工程,2011,(09).
[3]徐偉,張兵,李翠玲.公路工程常見地質災害分析[J].學術交流,2008,(06).
[4]張東.公路工程常見地質災害分析[J].交通建設與管理,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