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4:5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旱災的防治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 基本情況
1.1 地理氣候與水文
漳州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轄八縣一市二區,全市陸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31公里,總耕地面積258.2萬畝,總人口454萬多人。是閩南“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漳州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暖熱濕潤成了本市氣候的最大特點。年平均氣溫21°C,年日照總數2000-2300小時,全年無霜期330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000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000―1440毫米,陸地蒸發量650―700毫米。降水和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集中,降水量的70%--8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當中的幾場洪水,因此年際豐枯變化較大,容易形成非澇即旱的局面。
1.2 旱情及旱災損失
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我市旱災頻繁。根據1991―2003年資料統計,旱災基本連年發生,13年間出現3次春旱、3次夏旱、3次秋旱以及2次嚴重的秋冬春連旱,連旱時間長達8個月以上。以2001至2002年初夏連續232天干旱為建國以來發生在我市的最嚴重的旱災,累計雨量只有68.9-278.8毫米,僅占常年同期的2-3成;秋冬春連續3季氣溫明顯偏高,日照偏多3成以上,蒸發量大;最旱時全市水庫蓄水僅為1.09億立米,只有總蓄水的十分之一, 有285座小型水庫干涸;主要河流接近斷流,地下水位急劇下降,6600多口老井出水不足,達到“特旱”標準。據統計,2002年全市有204.3千公頃農作物受旱,占實際播種面積的45%,其中成災108.3千公頃,因旱少種17千公頃,造成糧食損失8.92萬噸,經濟作物損失14.37億元,;林業受災面積34.9千公頃、損失1.6億元,水產37.3千公頃,損失4.5億元;最旱時出現了42.56萬人和7.66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此次旱災造成直接經濟總損失達27.61億元。2003年同樣又遇到了全省自1939年以來最干旱的年份,全市作物受旱面積123.3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12.7千公頃,水果75.3千公頃、茶葉4千公頃、蔬菜11.3千公頃,損失糧食2.355萬噸,水產養殖受災面積6.8千公頃、減少產量1775噸,出現1.76萬人飲水困難。
2 抗旱現狀
在旱情出現時,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一是千方百計廣辟水源、統籌安排、合理配置、科學調度,做到了科學用水、科學用電,如對現有電力實行錯時避峰、合理限電;把現有水源用在保人畜飲水安全、保生活生產重點、保社會安定穩定,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抗旱效益。二是科學抗旱,大力推廣抗旱新材料、新工藝和先進技術設備,如農業上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噴施“旱地龍”抗旱劑等。三是抓住有利天氣時機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四是利用現有的水利灌溉水源和設施,充分發揮工程的抗旱能力。2002年抗旱期間,通過峰頭水庫、杜塘水庫調水向云霄、東山城關及水庫沿江鄉鎮供水,保證城鄉居民的生活、生產用水。2003年,杜塘水庫又向東山紅旗水庫供水220萬方,在東山紅旗水庫可用水僅33.4萬方,只能維持縣供水公司不到20天用水的情況下,第一次實現從峰頭水庫直接調水入紅旗水庫,保證東山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五是積極籌措資金,開展抗旱應急工程建設。主要措施是因地制宜進行打井配套和大力發展山地水利。
3 抗旱反思
我市抗旱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但也充分暴露了存在的問題。如缺少水資源配置方案;抗旱服務隊伍不健全,抗旱信息網絡不暢通;特別是水利工程滯后,主要表現在:
3.1 蓄水工程不足,大中型水庫偏少。全市水資源總量114億立方米,加客水則為178億立方米,人均3920立方米,畝均6893立方米,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時空分布極不均衡,通過蓄水工程調節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全市現有水庫486座,總庫容10.56億立方米,其中大型2座,庫容3.35億立方米;中型16座,庫容1.49億立方米;小型486座,庫容5.72億立方米,僅占多年平均來水量的5.9%,調蓄能力十分脆弱。
3.2 引水工程老化失修,節水灌溉能力低。全市現有大小引水工程2811處,其中萬畝以上灌區16處,千至萬畝灌區117處,這些灌區均建于上世紀80年代以前,普遍存在老化失修現象,水的利用系數極低,部分已喪失通水能力。
3.3 山地水利發展滯后,小山塘蓄水池甚少。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小康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民上山開發急劇增加,據統計,全市現有山區各類經濟作物271萬畝,易受旱茶果等經濟作物90萬畝,有水利設施的僅20萬畝,絕大部分屬于山坡地上的“望天田”。
4 對策措施
4.1 非工程措施
4.1.1 健全法制,實現依法抗旱。制定《抗旱條例》等相關的防旱抗旱法規,編制可操作性強的《抗旱工作預案》。制定科學、合理、標準、統一的旱災評價方法,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準確、及時的信息。
4.1.2 完善抗旱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在沿海主要旱片建立土壤墑情及地下自動監測站,提高旱情監測預報水平和預警機制。加強抗旱服務組織建設,組建市、縣、鄉三級抗旱服務隊伍,進一步規范抗旱的調度和指揮,使漳州市的抗旱指揮服務體系更加科學化、現代化、信息化、合理化。
4.1.3 加強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做好全市水資源綜合規劃,制定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強化節約用水、計劃用水、生態用水,改革水價等手段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達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2 工程措施
4.2.1 加快蓄水工程建設。蓄水工程是調蓄水資源最有效的措施,針對旱情所顯露的實際情況及我市經濟發展戰略,科學規劃水資源,加快建設具有年季調節性能的大中型水庫,進行“以豐補枯”,在充分利用本地區水資源的同時,不足部分可就近跨流域調水。根據我市水資源分布以及地理條件,全市規劃可新建大中型水庫15座,總庫容5.0億立方米。按照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的原則,近期應優先解決區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問題建設,主要蓄水工程項目有:①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1700萬立方米,可滿足本縣用水需求,還可以跨流域向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和廈門市等地供水。②漳浦朝陽水庫工程(總庫容2320萬立方米)和土塔水庫工程(總庫容3265萬立方米),可以增加漳浦供水能力18萬噸/日,可增加漳浦城區供水及解決赤湖、佛曇兩鄉鎮供水問題,緩解漳浦古雷經濟開發區調水壓力。③南靖象溪一級水庫工程,總庫容1068萬立方米,可以增加南靖城區供水能力4萬噸/日。④詔安哈溪水庫工程,總庫容1068萬立方米。可以增加5萬噸/日的供水能力,緩解閩粵經濟開發區需求。
4.2.2 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是充分利用原有的灌溉設施,節約水資源,確保農業灌溉的實際措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258萬畝,水利設施有效灌溉面積220萬畝,重新規劃萬畝以上灌區工程有42處,節水灌溉面積達170萬畝,今后重點應加大對42處骨干灌區工程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
4.2.3 大力引導發展山地水利蓄水池。大力推廣實施山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有效解決山地茶果園的灌溉問題。要對山地水利建設進行合理規劃,從政策上扶持,資金上補助,技術上指導,實行“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農民修建蓄水池的積極性。根據本地實際,山地水利工程措施可以采用:①建蓄水池,開集流溝,主要用于集蓄雨水;②建小山塘,主要利用山坑水流蓄水;③機械抽水,主要利用附近水源抽水灌溉。
參考文獻
[1] 漳州市重大蓄水供水和跨區域調水工程規劃[B]. 2005.3
關鍵詞 300MW鍋爐;再熱熱段;裂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K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1-0156-02
鄭州裕中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新密電廠2×300MW機組所配套的鍋爐是上海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1025t/h自然循環汽包鍋爐,鍋爐型號為SG1025/17.5-M888型,單爐膛∏型布置,爐膛由四側水冷壁組成,水冷壁為膜式全焊接結構,前后側水冷壁采用雙拱形布置,爐膛截面11.89m×12.8m,呈近似正方形,鍋筒中心標高64.5m,爐頂管中心線標高60m,爐頂大板梁標高72m,采用四角切圓燃燒,熱風送粉,中儲式鋼球磨煤機制粉系統,露天布置,全鋼架懸吊結構,平衡通風,固態機械排渣方式。#1機組于2006年12月份投產,#2機組于2007年4月份投產。
主蒸汽管道從鍋爐高溫過熱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為Φ610×90mm,材質A335P91,經大小頭變徑為Φ450×41mm,材質A335P91。在距離第一個彎頭垂直焊口約1 500mm處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裝有放空氣管(管徑Φ42×5.5mm,材質12Cr1MoVG)。
再熱蒸汽熱段管道分兩路從鍋爐高溫再熱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均為Φ557.6×24.8mm,材質A335P22,經三通匯合后,管徑變為Φ747.5×34mm,材質A335P22。三通出口焊口至第一個彎頭焊口之間水平段管子長度為2450mm,在距離第一個彎頭焊口約500mm處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裝有放空氣管(管徑Φ28×2.5mm,材質12Cr1MoVG)。再熱蒸汽熱段管道母材及放空氣管道角焊縫出現大量裂紋的位置,就發生在長度為2 450mm,且距離第一個彎頭焊口約1 000mm范圍內的水平段管子上(見圖1)。
圖1
1 事件經過
2010年初,新密電廠#1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管道放空氣管(管徑Φ28×2.5mm,材質12Cr1MoVG)焊縫根部出現漏汽現象,泄漏量很小,屬于輕微飄汽,經研究后決定繼續觀察、監護運行。當時機組正常運行,并無檢修作業和操作工作,排除人為干擾造成漏汽,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放空氣管與管座根部對接焊縫出現裂紋或由原始焊接缺陷造成的。
2 查出問題
圖2 #1鍋爐再熱熱段放空氣管管孔放射狀裂紋形貌
圖3 #2鍋爐再熱熱段放空氣管管孔及筒體內壁裂紋形貌
圖4 #2鍋爐再熱熱段放空氣管與管座對接焊縫裂紋形貌
2010年上半年,新密電廠利用#1機組調停檢修和#2機組大修機會,委托河南電力試驗研究院對#1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管道放空氣管角焊縫處漏汽原因進行分析,在查清泄漏原因的基礎上,對#1、2鍋爐主蒸汽管道、再熱蒸汽熱段管道放空氣管焊縫及母管進行了全面探傷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1)#1鍋爐主蒸汽管放空氣管焊縫及筒體:超聲波檢驗未發現可記錄缺陷;2)#1鍋爐再熱蒸汽熱段放空氣管焊縫周圍及筒體:超聲波檢驗發現從放空氣管管座沿氣流方向至彎頭焊縫長約250mm、周向寬度150mm范圍有大量裂紋,裂紋最深已延伸至外壁(即內外貫穿)。這也是#1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管道放空氣管焊縫根部出現漏汽的主要原因(圖2);3)#2鍋爐主蒸汽管放空氣管焊縫及筒體:超聲波檢驗未發現可記錄缺陷;4)#2鍋爐再熱蒸汽熱段放空氣管焊縫及筒體:超聲波檢驗發現空氣管孔四周多處缺陷信號,管座沿氣流方向至彎頭焊縫筒體內壁有多處缺陷信號(圖3);5)#2鍋爐再熱蒸汽熱段放空氣管焊縫探傷:磁粉探傷檢查放空氣管與管座對接焊縫發現焊縫下沿熔合線裂紋類缺陷磁痕,長約80mm(見圖4)。
經磁粉探傷檢查,認定#1、2鍋爐主蒸汽管筒體(管徑Φ450×41mm,材質A335P91)及放空氣管焊縫超聲波檢驗均未發現可記錄缺陷。
#1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筒體(管徑Φ747.5×34mm,材質A335P22)及放空氣管(管徑Φ28×2.5mm,材質12Cr1MoVG)焊縫周圍:超聲波檢驗發現從放空氣管管座沿氣流方向至彎頭焊縫長約250mm、周向寬度150mm范圍有大量裂紋,裂紋最深已延伸至外壁。
#2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筒體(管徑Φ747.5×34mm,材質A335P22)及放空氣管(管徑Φ28×2.5mm,材質12Cr1MoVG)焊縫:超聲波檢驗發現空氣管孔四周多處缺陷信號,管座沿氣流方向至彎頭焊縫筒體內壁有多處缺陷信號。
3 原因分析
再熱蒸汽熱段放空氣管有較長的垂直管段和水平段,且外部保溫效果較差,在機組停機時,由于管子內外溫差較大,這樣兩者之間就形成強烈的熱交換,使放空氣管內距離再熱熱段管道較遠的蒸汽冷凝,且距離再熱熱段管道越遠,蒸汽冷凝越快。當冷凝水量達到一定量時,就會順著放空氣管回流到再熱熱段管道內壁上,而此時再熱熱段管道內壁溫度較高,于是在放空氣管口再熱管道的內壁就會產生較高的熱應力。在此交變熱應力的反復作用下造成母管及放空氣管管座產生大量的熱疲勞裂紋。
4 采取措施
1)金屬材料的疲勞強度對各種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都極為敏感,應從各種工藝和結構上合理優化,從而預防和減少金屬部件損傷和失效;2)對發現有裂紋的#1、2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管道進行更換,為安全起見,裂紋管段兩端各加長500mm母管進行更換。
(1)再熱蒸汽熱段管道對接焊接坡口如圖5所示;熱段管道和放空氣管座焊接坡口如圖6所示;(2)坡口加工采用機械加工的方法進行加工,熱段管道對接前對現場管道坡口處進行磁粉探傷檢查,確保無裂紋缺陷。預熱前在坡口內設置定位塊,定位塊三個位置點固,點固塊要求等距離布置在坡口圓周內側,待預熱結束并開始電焊焊接時,除去“定位塊”,且除去“定位塊”時,不得損傷母材,并將其殘留焊疤清除干凈,確認該處無裂紋等缺陷后,方可繼續施焊;(3)由于P22鋼材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過程中在焊縫及熱影響區易產生脆硬的馬氏體組織,在焊縫內部形成較大的內應力,為此應做好焊前預熱和焊后熱處理措施;
(4)焊材選取見下表
(5)焊接工藝:熱段管道對接焊口、熱段管道與放空氣管角焊縫采用氬弧焊打底電焊填充及蓋面的方法進行焊接。放空氣管采用全氬弧焊的焊接方法進行焊接。放空氣管對接不用預熱及焊后熱處理,其余焊接采用焊前預熱200℃~300℃,焊后進行720℃~750℃恒溫1.5小時的焊后熱處理工藝;
(6)為了減少焊接應力與變形,宜采用兩人對稱焊接。水平固定管焊至平焊位置,不得兩人同時在一處收弧,避免溫度過高,引起局部過熱。
圖5
圖6
3)對#1、2鍋爐再熱蒸汽熱段放空氣管進行改造,將放空氣管垂直段加長200mm,使放空氣管水平段“前高后低”,留足疏水坡度,防止凝結水回流到再熱蒸汽管道;4)對放空氣管做好保溫,盡量不使放空氣管內蒸汽過早、過快冷凝;5)在放空氣管出口200mm處加裝隔離門進行隔離,該閥門運行過程中處于常開狀態,在機組停機時關閉,機組開啟正常后打開該閥門通汽。
5 結論
建議其他同容量同參數,使用相同材質的發電企業,加強對300mW機組鍋爐再熱蒸汽熱段管道(材質A335P22)及放空氣管(材質12Cr1MoVG)的關注,利用機組停檢機會,對上述材料及部位進行檢查,及時消除設備隱患,確保發電機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
參考文獻
[1]DL/T 868-2004焊接工藝評定規程.
[2]楊富,章應霖,任永寧.新型耐熱鋼焊接[M].中國電力出版社.
[3]姜求志,王金瑞.火力發電廠金屬材料手冊[M].中國電力出版社.
[4]錢昌黔.耐熱鋼焊接[M].水利電力出版社.
[5]DL/T 5210.7-2010電力建設施工質量驗收及評價規程第7部分:焊接.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 近50年來呼倫貝爾草原沙漠化主要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 瑪曲縣沙漠化土地2004-2009年動態變化分析 遼寧下遼河平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其治理措施 皮山縣沙漠化機理動態分析 試論我國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對策 對中國近10年來的國際收支狀況分析 近10年來新聞思想研究述評 中國近10年來兒童抑郁研究述評 近50年來淮河流域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近50年來咸寧市降水和旱澇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近60年來干旱災害特征分析 土地沙漠化是一個危險警示 論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科學應用植樹寶 治理干旱沙漠化土地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綠洲農業、公地悲劇與土地沙漠化 10年來體育學術期刊研究特征分析與發展展望 若爾蓋濕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對策探討 近10年來國際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前沿的量化可視分析 長島縣近45年來四季降水特征及變化趨勢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6]郭宇航,侯學敏,劉占超,等.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戰略布局與防治措施構想[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 2013,36(5):83-84.
[17]王旭東,陳秀芳,敖 東,等.荒漠化防治開啟"翁牛特模式"[J].內蒙古林業, 2015(1):8.
[18]宋玉靜,趙天宇.翁牛特旗:沙里淘金點燃綠色希望[J].內蒙古林業, 2014(3):8.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位于黃河的中上游,自然地理條件十分惡劣,旱災、沙塵暴以及霜凍等各種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水土流失現象極為嚴重。
1 林業病蟲害問題加劇的主要因素
1.1 外部因素
災害性氣候是導致病害的一個重要的自然因素,風倒、風折現象不但對周圍林木造成機械性碰傷,還會使林分產生天窗,為病菌、蛀干害蟲的營造了一個有利的繁殖條件,從而影響到毗鄰衰弱的一些活立木。人類的生產以及經營活動,不科學的、過量的砍伐,及砍伐之后造林以及營林措施不力或者錯誤,常常誘發流行病。
1.2 內部因素
主要包括如下幾點:①基層單位對于防治森林病蟲害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很不到位,治理力度還有待于加強,尤其是在以預防為主的工作常常抱有僥幸心理;②長期以來都是采取純林造林方法,使得林分結構非常不科學,導致森林生態系統極為脆弱,抵抗病蟲害能力大大降低;③森防工作基礎較差、設施落后,森防體系建設工作嚴重滯后,并且基層森防機構并不完善,隊伍的穩定性不夠,整體素質不高,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對森防工作的開展產生較大影響;④防治技術更新不及時,尤其是針對常發性的一些病蟲害,長期以來都是采取化學防治并且藥劑品種非常單一,使得苗木產生了很強的抗藥性,防治效果大大下降;④缺乏切實可行的監管機制;盡管這些年推行了森防目標管理責任制度,然而因為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監督力度還不夠。
2 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 物理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捕殺的措施,比如人工剪蟲癭、鋏鼠以及摘砸卵塊等。二是采取阻隔的措施,比如上膠環、扎塑料布等措施阻隔害蟲上、下樹。三是采取誘殺的措施。①潛所誘殺的措施。在對苗圃病蟲進行管理時,充分利用樹葉與菜葉設置一些潛所對地老虎等各種幼蟲進行誘引,在果樹樹干基部綁扎稻草把、麻袋片或舊衣服,誘集梨小食心蟲、蘋小食心蟲等,并在害蟲越冬或者化蛹的時候集中進行撲殺;②食物誘殺的措施。把食物加工成誘餌或者毒餌,比如可以在苗圃地中利用糖醋液對地老虎等一些夜蛾類的成蟲進行誘殺;③燈光誘殺的措施。利用黑光燈、篝火以及高壓滅蟲電網等對各種害蟲的成蟲進行誘殺;④色板誘殺的措施。由于果園中鱗翅目卷葉蛾科梨小食心蟲的習性是喜歡趨向黃色,因此,利用該習性可以在林中設置黃色膠紙板對于剛羽化的成蟲進行捕誘。
2.2 化學防治措施
①有機農藥,也可以稱之為有機合成農藥。通常是利用有機合成原料比如苯、醇、脂肪酸以及一些有機胺等生產加工出來的。按照結構組成不一樣,化學農藥主要包括有機氯、有機磷以及有機氮農藥等,比如西維因、托布津、殺蟲脒以及多菌靈等。②無機農藥。也可以稱之為礦物性農藥,是利用礦物原料生產出來的。基本的成分有砷、氟、硫等物質,比如波爾多液、硫磺等。③植物性農藥。是利用植物源成分生產出來的一種殺蟲劑,主要成分有生物堿與配糖體。這種類型的農藥往往比較安全,對于人、畜等不會產生傷害或者毒性非常小,對植物并無藥害。采取非農藥的化學控制措施。
2.3 生物防治措施
2.3.1 充分利用昆蟲的天敵來防治害蟲。比如通過釋放腫腿蜂以及花絨堅甲等這一類的寄生天牛幼蟲與卵對蛀干害蟲光肩星天牛、七星瓢蟲以及草蛉防治蚜蟲等進行防治;通過細菌、真菌、病毒等這一類的微生物侵染害蟲,從而使得食葉害蟲春尺蠖快速死亡,比如生產實踐中廣泛使用的蘇云金桿菌以及核多角體病毒等。
2.3.2 安裝誘捕器。昆蟲發育成熟之后會向體外散發出一種氣味特殊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昆蟲信息素。主要用于吸引同類的異性昆蟲過來。利用該特點,在林間設置裝滿性信息素的誘捕器對害蟲進行捕殺。在這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中添加一定量的農藥進行誘殺,目前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性誘劑主要包括白楊透翅蛾、梨小食心蟲、桃小食心蟲等害蟲的性引誘劑。
2.3.3 微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最大的優點是使用安全,對人、畜都不會產生傷害,并且害蟲也不會產生賴藥性。一是白僵菌。它屬于蟲生真菌,由于其侵染害蟲往往會呈現白色僵死狀,所以稱之為白僵蟲。在生產實踐中獲得非常廣泛的應用。二是蘇云金桿菌(Bt)。它屬于廣譜性細菌殺蟲劑,可以對一百種以上的害蟲進行有效防治,尤其是對鱗翅目害蟲效果顯著。另外,還有一些滅幼脲類的殺蟲劑。這種殺蟲劑對于鱗翅目幼蟲的效果非常明顯,防治的最理想時期是三齡之前的低齡幼蟲,其主要優點是殘效期比較長、不傷害天敵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水土流失;危害;防治
前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重力、凍融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它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及水的損失,也稱水土損失。在我國“水土流失”也稱“土壤侵蝕”。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輕度以上水力侵蝕面積179萬km2,輕度以上風力侵蝕面積188萬km2。公布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在漫長的時間里,由于遭到人類不當經濟活動的干擾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加劇。隨著人口增長,資源缺乏,能源危機,糧食不足等問題的出現,人們為了滿足人類社會之需,對土地資源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制約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水土流失問題顯得更為嚴峻。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在我國的危害已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它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生態平穩失調,水旱災害頻繁,而且影響各業生產的發展。具體危害如下:
1.1 破壞土地資源,蠶食農田,威脅群眾生存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環境的基本要素,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資源。年復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壞,地形破碎,土層變薄,地表物質“沙化”、“石化”,特別是土石山區,由于土層殆盡、基巖,有的群眾已無生存之地。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損失,已直接威脅到水土流失區群眾的生存,其價值是不能單用貨幣計算的。
1.2 削弱地力,加劇干旱惡化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地日益瘠薄,而且土壤侵蝕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狀的惡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的下降,加劇了干旱的惡化,使農業生產低而不穩,甚至絕產。
1.3 泥沙淤積河床,加劇洪澇災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積下游河道,削弱行洪能力,一旦上游來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澇災害。近幾十年來,全國各地都有類似黃河的情況,隨著水土流土的日益加劇,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澇也日益嚴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澇災害,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不勝枚舉,所造成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
1.4 泥沙淤積水庫湖泊,降低其綜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僅使洪澇害頻繁,而且產生的泥沙大量淤積水庫、湖泊,嚴重威脅到水利設施和效益的發揮。初步估計,全國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損失的水庫、山塘庫容累計達200億m3以上,相當于淤廢庫容1億m3的大型水庫200多座,按每立方米庫容0.5元計,直接經濟損失約100億元,而由于水量減少造成的灌溉面積、發電量的損失以及庫周生態環境的惡化,更是難以估計其經濟損失。
1.5 水土流失與貧困惡性循環,同步發展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開荒,破壞植被造成的,且逐漸形成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這種情況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而建國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情況更為嚴重,水土流失與貧困同步發展。這種情況如不及時扭轉,水土流失面積日益擴大,自然資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眾貧困日益加深,后果不堪設想。
2 水土流失的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各項技術措施,歸結起來,大體可以分為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類。這三類措施之間具有分工合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有機聯系、密切結合的關系。在水土保持中,綜合應用這三項技術措施,能有效地制止不同部位和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構成一個控制水土流失的綜合技術體系。
2.1 水土保持的農業技術措施
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實踐證明,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對改變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覆蓋,攔蓄降水,減緩地表徑流,減少土壤沖刷,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抗蝕、滲透、蓄水、保水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產量,都具有顯著的作用。
2.2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是指為了防治土壤侵蝕,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而采取的造林、種草、農林牧綜合經營,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產力,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稱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在土壤侵蝕地區營造水土保持林和種草,以及建立農林系統,除了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還能達到改良土壤,提供燃料、飼料、肥料和木料,促進農、林、牧、副各業綜合發展的目的,兼有保持水土和發展生產相結合的雙重功能。
2.3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區為達到保持水土,合理開發山丘區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種水利工程建筑物。它與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密切配合,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的綜合體系。當水土流失嚴重威脅到交通、村莊、水利工程和農田等其他設施的安全時,采取工程措施尤為必要。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坡面治理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護岸工程。
3 結語
歷史和科學告訴我們,良化生態環境必須與扼制水土流失緊密配合,治理水土流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集中治理,綜合治理。連續治理,開發利用,堅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治溝治坡相結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相得益彰。這樣形成綜合防護體系才是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大計,才能發揮保水保土的作用,保持水土資源,良化生態環境,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之路。
[參考文獻]
[1]唐德富,包忠漠.水土保持[M].水利水電出版社,1991.
[2]王禮先.水土保持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