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德育的核心任務范文

德育的核心任務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1 09:58:1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德育的核心任務,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德育的核心任務

篇1

關鍵詞:德育教育 滲透 英語學科

教學背景:

隨著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發展學生全方位的素質,使之成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要抓住課堂這個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既要培養學生具備適應和參與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和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潛在的情感因素,發揮科學知識的教育力量,善于從英語學科教材的性質和特點出發,有機滲透德育。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課程從目標到內容都要反映時展的需要和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形成。課程采用模塊方式設置,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從而使學校和教師可以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之具有時代性。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怎樣才能在英語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這是新時代每一位英語教學者在摸索探究的一個問題。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教育因素,針對學生中出現的思想傾向性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在教材的呈現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學構思:

教育部長周濟在《切實落實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中指出英語學科教學要自覺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首先以一節具體的課為例,在高一年級Unit1的教學中內容談論的是關于友誼方面的。對學生來說這個話題及熟悉有話可談所以在備課時我先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水平設計整節課。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單元教學結束時既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又能夠學會做人。

教學過程描述:

Unit1 Friendship

教學德育目標:讓學生懂得朋友和友誼的含義并能正確地衡量朋友的好壞。

讓學生學會怎樣成為一位好朋友。

學會怎樣在逆境中生存。

教學步驟:

第一步,讓學生總結一些關于友誼與交友方面的諺語。

師問: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 你能說出一些關于交友方面的諺語嗎?)

師問: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你認為好朋友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然后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第二步,討論問題:〝你有朋友嗎?你認為你的朋友怎樣?用一些形容詞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為人!”然后教學生學會以下形容詞。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聽力。聽一段對話,對話內容講述的是三對好友間怎樣解決他們之間的小摩擦。

教師先播放一遍,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么解決此事?再播放一次錄音,聽文中人物解決辦法。

第四步,直接進入這課的中心閱讀。通過講述查克·諾蘭德在孤島上與排球為友意識到人應該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好友并自我檢討沒有盡到好友職責的故事。教育我們應該與好友一起分享快樂與悲傷,自己應該對好友“付出比索取多”應對別人多點關心等等。

教師:給學生設計以下任務,要求5分鐘時間閱讀全文后完成任務。

任務一:找出在查克·諾蘭德出事故之前,他對朋友的態度:

學生回答:查克·諾蘭德因公事很忙,幾乎沒有時間與朋友聯系。

任務二:在島上查克·諾蘭德領悟出自己對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學生回答:他認識到自己不是個好朋友,對自己考慮很多而對別人關心不夠。

第五步,聽課文錄音之后發動學生討論。

討論一:“查克·諾蘭德怎樣獨自一人在荒島存活下來的?你從中學會了什么道理?”

學生總結:查克·諾蘭德 學會了找尋食物和水,還學會怎樣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與排球的特殊友誼。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借鑒到: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要多動腦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來再尋找逃生出路。

討論二:“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對待朋友?”

學生總結:朋友即師長。(三人行必有我師。)友誼是情感的付出,我們應該給與別人的要比別人給與自己的要多。第六步,教師總結學生發言,要求學生學會表達書上的經典句子,像,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業:

教師:布置一項研究性學習任務: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an unusual friend

教學反思:

整個教案的設計把德育滲透在英語課堂活動中進行。首先,在使用課堂用語時教師就須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問句形式。讓學生了解在英語語言中,請求別人做事時,一般要用這些結構: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這樣可以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文明用語的教育,告訴學生在我們國家也是很講究語言的文明禮貌的。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學習英語語言時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進行總結和自我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讓他們從小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比如說我們現在比較通用的pair work, creative work, discussion等課堂活動方式. 在英語研究性學習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在上課課題的設置,準備材料,挑選修改材料,用英語表現,解說幾個環節上很容易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自我犧牲和取長補短的高尚品德。

再次,德育滲透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體現,還可以與英語的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強學生課余活動主陣地建設的號召。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英語活動課和英語主題活動。例如,本單元的英語教學的主題都是圍繞 Friendship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舉行以Friendship為主題的英語角, 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加強道德教育和責任意識。或是以Friendship為主題的歐美經典流行歌曲比賽。通過這些活動中,既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又可以通過活動的過程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對傳統美德進行深入的討論。

最后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回顧對教材的整個處理施行過程發現: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充分,但出現個別學生對復雜句子的理解及再現存在困難。這一點對于基礎差的同學

在下一節課中把復雜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學生再現。另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有很多種答案教師需要給以肯定并耐心的加以指導,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英語語言來表述。特別是在對文章的德育因素進行挖掘時要兼顧學生對文章所給語言教學任務的完成。

所以,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體現“教書”和“育人”兩個環節。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那么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就應該緊緊圍繞這兩個基本點。作為合格的人民教師,無論上任何課程,都應時刻注意在學英語語言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愛國競業教育。英語這門課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運用得當,就像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打開了另一扇明窗會使得枯燥的語言講解既有意義,又生動活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內容摘要:教學是一項創造性活動,每個教師都在進行著自己的創造,教書育人,為黨和國家的素質教育做貢獻。在學科教育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是這些年自己在教學中貫穿的一個主題,并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就自己的一些具體教學實踐談談在英語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體會。

關鍵詞:德育教育 滲透 英語學科

教學背景:

隨著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充分發展學生全方位的素質,使之成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要抓住課堂這個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既要培養學生具備適應和參與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和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潛在的情感因素,發揮科學知識的教育力量,善于從英語學科教材的性質和特點出發,有機滲透德育。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課程從目標到內容都要反映時展的需要和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形成。課程采用模塊方式設置,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從而使學校和教師可以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之具有時代性。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怎樣才能在英語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這是新時代每一位英語教學者在摸索探究的一個問題。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教育因素,針對學生中出現的思想傾向性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在教材的呈現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學構思:

教育部長周濟在《切實落實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中指出英語學科教學要自覺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首先以一節具體的課為例,在高一年級Unit1的教學中內容談論的是關于友誼方面的。對學生來說這個話題及熟悉有話可談所以在備課時我先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水平設計整節課。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單元教學結束時既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又能夠學會做人。

教學過程描述:

Unit1 Friendship

教學德育目標:讓學生懂得朋友和友誼的含義并能正確地衡量朋友的好壞。

讓學生學會怎樣成為一位好朋友。

學會怎樣在逆境中生存。

教學步驟:

第一步,讓學生總結一些關于友誼與交友方面的諺語。

師問: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 你能說出一些關于交友方面的諺語嗎?)

師問: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你認為好朋友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然后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第二步,討論問題:〝你有朋友嗎?你認為你的朋友怎樣?用一些形容詞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為人!”然后教學生學會以下形容詞。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聽力。聽一段對話,對話內容講述的是三對好友間怎樣解決他們之間的小摩擦。

教師先播放一遍,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么解決此事?再播放一次錄音,聽文中人物解決辦法。

第四步,直接進入這課的中心閱讀。通過講述查克·諾蘭德在孤島上與排球為友意識到人應該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好友并自我檢討沒有盡到好友職責的故事。教育我們應該與好友一起分享快樂與悲傷,自己應該對好友“付出比索取多”應對別人多點關心等等。

教師:給學生設計以下任務,要求5分鐘時間閱讀全文后完成任務。

任務一:找出在查克·諾蘭德出事故之前,他對朋友的態度:

學生回答:查克·諾蘭德因公事很忙,幾乎沒有時間與朋友聯系。

任務二:在島上查克·諾蘭德領悟出自己對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學生回答:他認識到自己不是個好朋友,對自己考慮很多而對別人關心不夠。

第五步,聽課文錄音之后發動學生討論。

討論一:“查克·諾蘭德怎樣獨自一人在荒島存活下來的?你從中學會了什么道理?”

學生總結:查克·諾蘭德 學會了找尋食物和水,還學會怎樣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與排球的特殊友誼。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借鑒到: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要多動腦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來再尋找逃生出路。

討論二:“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對待朋友?”

學生總結:朋友即師長。(三人行必有我師。)友誼是情感的付出,我們應該給與別人的要比別人給與自己的要多。第六步,教師總結學生發言,要求學生學會表達書上的經典句子,像,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業:

教師:布置一項研究性學習任務: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an unusual friend

教學反思:

整個教案的設計把德育滲透在英語課堂活動中進行。首先,在使用課堂用語時教師就須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問句形式。讓學生了解在英語語言中,請求別人做事時,一般要用這些結構: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這樣可以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文明用語的教育,告訴學生在我們國家也是很講究語言的文明禮貌的。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學習英語語言時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進行總結和自我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讓他們從小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 比如說我們現在比較通用的pair work, creative work, discussion等課堂活動方式. 在英語研究性學習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在上課課題的設置,準備材料,挑選修改材料,用英語表現,解說幾個環節上很容易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自我犧牲和取長補短的高尚品德。

再次,德育滲透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體現,還可以與英語的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提出要大力加強學生課余活動主陣地建設的號召。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英語活動課和英語主題活動。例如,本單元的英語教學的主題都是圍繞 Friendship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舉行以Friendship為主題的英語角, 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加強道德教育和責任意識。或是以Friendship為主題的歐美經典流行歌曲比賽。通過這些活動中,既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又可以通過活動的過程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對傳統美德進行深入的討論。

最后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回顧對教材的整個處理施行過程發現: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充分,但出現個別學生對復雜句子的理解及再現存在困難。這一點對于基礎差的同學

在下一節課中把復雜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學生再現。另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有很多種答案教師需要給以肯定并耐心的加以指導,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英語語言來表述。特別是在對文章的德育因素進行挖掘時要兼顧學生對文章所給語言教學任務的完成。

所以,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體現“教書”和“育人”兩個環節。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而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那么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就應該緊緊圍繞這兩個基本點。作為合格的人民教師,無論上任何課程,都應時刻注意在學英語語言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愛國競業教育。英語這門課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運用得當,就像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打開了另一扇明窗會使得枯燥的語言講解既有意義,又生動活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張亞軍

2. 楊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改應試卷教育為素質教育”。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

3. 康俊民 “談初中英語教學通過美學滲透公民道德建設”開《英語輔導報》(初中老師版) 2001-2002學年第24期

4. 《教育情報參考》2004.5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

5. 《中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柳海民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篇2

普及與公平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要保障每一個人公平的受教育權。教育改變人的命運,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它是改變社會分層、促進社會流動、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這就要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和發展教育事業。2014年,我國義務教育已經實現了全面普及。學前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毛入園率達到70.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6.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5%。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由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地區間、城鄉間、校際間的教育差距凸現出來,因此國家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均衡發展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努力實現基本教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結構與質量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另一戰略重點。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性特征,就是要由“有學上”到“上好學”,要由“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要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提高教育質量,就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教育質量,就要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堅持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新理念,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戰略上面向全體,在策略上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促進學生主動和生動活潑地發展,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就要完善教育結構,努力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級各類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教育結構體系和人才成長立交橋,努力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人人、時時、處處泛在學習環境和全民終身學習體系。

條件與保障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其一是教師,這是教育中的第一資源。要進一步提高專任教師學歷水平,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并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研修。其二是硬件辦學條件,這就要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學校傳統基本辦學條件達標和進一步改善,并適應信息時代要求著力提高信息化配備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其三是教育經費,這體現政府教育投入的保障能力和努力程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年5月在韓國召開世界教育論壇,形成的《仁川宣言》倡導各會員國將至少4%-6%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或15%-20%的公共支出用于教育。

篇3

【關鍵詞】核心 語感 指導 實踐 訓練 積累 誦讀 分析

語感即語言感受,是讀者對語言表達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種語文素養,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的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是在長期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形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敏銳的領會和領悟能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葉圣陶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就是對語文的銳敏感覺。”呂淑湘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成為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語文能力不是別的,就是指語感。由此看來,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自然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語感,必須將語感知識化、技能化,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語感實踐和語感訓練。訓練,一方面是教師的指導――“訓”,一方面是學生的實踐――“練”。教師的“訓”要靠學生的“練”來實踐,學生的“練”要靠教師的“訓”來指導。這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既要強化學生的語感實踐,又要加強對學生語感實踐的指導。

語感是自己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要靠學生自己的實踐獲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使學生養成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習慣。葉圣陶說:“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學生自身的語感實踐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要想將學生的語感實踐落到實處,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指導工作。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語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積累語言文字材料和語言文字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多看多記則是積累豐富語言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培養語感的不二法門。多看,既要看書又要看生活。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材不是學習的唯一憑借,應該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現在的中學生,學業負擔重,接觸社會與生活較少。除課本之外,能大量閱讀博覽群書的人實在不多,能大量閱讀經典的更是寥寥無幾。學生缺少了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自然就無從提高。該記而沒有記住的東西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學常識、成語、典故等的了解和掌握太少,少得可憐,令人寒心。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篇目本就不多,但在語文教學中還常被忽略。對豐富的語言材料連最起碼的記憶也談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觀察和積累是培養語感最基礎的一步。多寫,即勤寫。要鼓勵學生多動手,越寫越熟,熟極了才能隨心所欲。教師可督促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筆記等,或辦黑板報、手抄報、墻報等。寫的時候,堅持以正確的語感為前提,講究文氣,便于聽讀,還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語言念一念、聽一聽。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入耳,就得修改。多寫多念多改,作文進步就快,語感能力就強。這樣,文章上口入耳,語言規章和表達習慣就會變成“熟套”,敏銳的語感自然會形成。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吟詠積累的語言材料,感知語言的神妙。多讀、熟讀,讀后深思,一定能有效的激發語感。重復是學習之母。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吟”,便是對誦讀功效的評價,實在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誦讀,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整體感知和層次感悟能力都會得到培養和提高。朱作仁說:“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生命。”我們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感悟時,應該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而且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誦讀、吟詠是語感培養的基礎。只有引導學生有語調語氣、有節奏、有感情、全身心投入的去誦讀,在誦讀中接收、積累有關的語言材料,儲存語言的表象材料,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語感能力才能逐步增強。學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感悟語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良好的語感才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培養學生語感要提倡學生出聲朗讀,同時還要加強默讀指導,從而加快閱讀速度,提高閱讀質量,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良好途徑。

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成為能言善辯之人,進而增強學生語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學生說話的機會,把口語訓練納入教學軌道。課堂上應避免教師的“一言堂”格局出現,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一般教師對于學生,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語文教師對于學生卻應該知有不言,言有不盡,點到為止,給學生留出想象的空間和活動的時間。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形式進行說話訓練,如口頭復述、口頭回答、口頭作文、改編課文、擴展語段等,通過各種形式訓練學生說話。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外活動進行說話訓練,如開展演講、經驗交流、記者訪談、專題報告等多種語文活動,以指導學生多說。同時,要求學生說得上口入耳,言之有物,說得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得體。正如葉圣陶所說:“無論如何不說一句不完整的話,說一句一定要表達一個意思。”

最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語感分析。文學作品不同于自然科學,語言文字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的高情遠韻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不可言,這種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教師可以憑借豐富的語言積累和文學積淀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揣摩,領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隱含信息,從而形成敏銳而準確的理解和鑒別語言的能力,獲得深刻的理性認識和使用語言的感性經驗。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的方式有:

其一:依據語境推敲語言內涵。語境是個別語言賴于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語”的集合語言,它對語感起直接作用,且包孕著語感。語境確定了語義,只要依據語境進入角色,就能解讀蘊藉極深的隱含意義。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這對偏正詞組在語言形式上是互文,意思是“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屠戮婦嬰懲創學生的武功偉績”,因而應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而不能當作兩個事件對比去看待。根據上下文脈判斷,其中“屠戮婦嬰懲創學生”無疑指的是劉和珍等女學生的遇難,“武功偉績”是對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的極大諷刺,表現了作者對帝國主義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結屠殺中國人民的極度憤慨。只有在具體語境提示下,通過揣摩品味,才能領悟其用法用意。

其二,巧借經驗,類推語言意蘊。語感分析的最大難點是把握語言的隱含信息。葉老認為敏銳的語感總是和生活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學生應能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走進作者的心靈。比如,當我們讀到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涼了――”這別有韻味的一聲嘆息時,如果不能聯系生活經驗去體味,就難以領悟“了”字的所蘊含的豐富情韻。

篇4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繪畫語言風格化新材料

一、風格化語言在當代藝術家繪畫中的顯現

風格的本質是藝術家獨創性與存在的標識和識別系統。無論是藝術大師還是普通的藝術創作者,沒有個性化風格就不能稱為獨立的個體。南朝?梁?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中指出,風格即人之禮法風貌;法國作家布封《論風格》提出“風格既是人本身”的觀點。因此,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對個性化形式語言的探索和創造。比如,以當代藝術家中個性化的語言為例,岳明君“傻笑的臉”、武明中的“玻璃人”等,這些繪畫語言可以讓觀者短時間內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工筆人物畫創作中風格化語言的自我摸索

1.藝術題材的來源

藝術題材的來源對風格化語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藝術最初主要為貴族服務,反映宮廷與官宦生活的題材。例如,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圖》。后來逐步擴展到相關領域。例如:文人畫、歷史畫、宗教風俗畫等,例如:明代仇英的文人畫――《桃李園圖》,南宋宮素然的歷史畫――《明妃出塞圖》,都是描繪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時至今日,題材更加廣泛,反映了不同時代社會時尚與生活風俗的變遷。

①傳統文人畫家對自我生活狀態的記錄是繪畫題材的一個廣泛來源。傳統文人畫中尤為常見,例如北宋趙佶的《聽琴圖》表現的是人們在樹下彈琴和聽琴的一種生活狀態。②畫家對哲學、文化與社會的藝術表達形式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而發展的。這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表現在當代畫家對題材選取的思考上,以及繪畫媒介與表現方式上,出現了作品的交插互融與多元化的局面。例如,《女權世界》表現作者對東、西方以及古、現代中形形的女性的思考。③畫家對周圍生活的描繪。傳統繪畫很多以民俗與市井文為題材,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了解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傳統繪畫中最具典型的作品是《貨郎圖》,宋代的李嵩、蘇漢臣都描繪過類似的畫面:貨郎肩挑雜貨擔,歡呼雀躍的兒童奔走相告,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貨擔上物品繁多,不勝枚舉。④畫家生活的隨筆、小品集表達了作者對生活感受。例如,中國90年代至今的社會生活發展同軌《霹靂嬌娃》是對當代流行元素的表達。《命運的E-mail》表達了網絡充斥人們生活的一種狀態。⑤情感題材的作品描繪了人們的情感生活。在任何時代情感生活都是畫家作品題材的一部分。當代畫家魏東的作品大多以此為題材。

2.自我繪畫的風格化語言的靈感來源

①風格化語言來源的表述。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自己在孩提時非常喜歡芭比、卡通、布娃、玩具熊等可愛玩具,時至今日對幼年時記憶深刻的俏皮玩偶,自己更傾向于溫順、乖巧、可愛的娃娃,她就像一個永遠不拋棄你的好朋友一樣,無論生氣、難過還是高興、歡快都是默默的傾聽。用這種天真稚嫩形象作為畫面更能表現自我心境中好玩有趣的生活一角。

②在表現題材方面。在表現題材方面筆者更傾向于悠閑的生活場景及其小城里人的趣聞趣事。這與筆者出生及生活的小城環境有關。小城生活悠閑、環境寧靜自在,沒有大都市的喧囂。這決定了筆者的題材風格化特征。

3.風格化語言的初步探析到創作中與新材料的結合

①風格化語言自我探索形成的初步認識

在繪畫語言探索初期,如何將課堂的直接寫生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筆者第一幅作品《夏》就是通過課堂寫生完成的。根據筆者設想的情景,將人物重新組合并添加相應背景,最后采用揉紙法豐富畫面效果,使之從主體意識、視覺構圖、制作技法等多方面融入主動性因素變,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對于初級創作階段是一種有效的創作手法。

②風格化語言因素的摸索過程

在繪畫過程中,如何尋找適合自己意趣和審美觀點的語言形式。首先,筆者選擇了感興趣的樣式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選取一種或者多種進行思考領悟,根據自身的性格因素和成長背景,主動的觀察他們。然后,總結提煉并應用到自身創作中,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在作品的內容題材、形式和筆觸技法樣式上。獨特語言在內容上有抒情的、敘事的、嚴肅的等,在題材上有鄉村的,城市的等。在工筆領域有何家英的女性題材,呂鵬的都市符號式人群等,而陳子的積染、江宏偉的仿舊洗染等又是筆觸技術語言的顯現,他們不否認傳統,不排斥現代,深含主觀性,又都涉及到了風格化的個性語言。

在自我語言風格的形成時,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筆者選擇了“卡通娃娃”形象作為自己的語言形式。在使用這種語言形式之前,筆者曾嘗試了工筆畫中比較傳統的畫面效果,更偏重于浪漫唯美的創作手法,雖然這樣的畫法也能進行創作,也能出現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這種創作中并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語言形式。而筆者在表達“卡通娃娃”的語言形式時,將穿著現代玲瓏的娃娃形象處于古代的意境之中。這與浪漫唯美創作手法相比較,筆者在創作欲望和表達情趣上更傾向于娃娃形象系列創作。

三、風格化語言與新材料結合的探索

在創作實踐中對于材料的實驗,以當代藝術實驗成果為依托,分析其語言表現規律,確立部分語言樣式與思維方向,使自身語言樣式與當代藝術實驗現實相連。

以中國畫體系為本,保持原有中國畫材料不變,并融入西方視覺與材料下的形式語言,擴展現代生活題材、人文范疇等方面內容。在新語境的前提下,淡化對紙、墨、筆、色材質意識,打破傳統程式化的規則。在工筆畫作品中實現從傳統的有形表現到現代變形,甚至抽象表現的轉化;人文意義及更廣闊的思情的有形表現與具象圖式,往往作為一種對人類的生存境況的關注與呈現。再次,現代工筆畫的表現多呈兼容性很強的開放性特點,表現在圖式形態方面,既保留了工筆性能的某些地方(渲染表現方法、造型語言、材料工具),又引入很多現代意味的傳達因素,(符號或語言的個性化與情感化,材料工具及處理手法的寬泛,現代規則的視覺傳達方式)。使工筆與寫意從語言形式到技術材料上的互滲、互用,優勢互補。(如:利用生宣紙畫工筆,追求洇染味道的工筆細節,或追求肌理制作味道的寫意隨形。)即保持著“基因”性――中國傳統繪畫特質,也吸收了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及視覺傳達形式。

簡而言之,藝術語言的風格化是藝術家成功的標志。繪畫中的風格化語言也是衡量一個畫家成功與否的基本準則。建立和完善自身繪畫語言樣式是每個藝術家的重要任務,在創作的同時主動性的去融合新的材料技術,利用好的材料技術制作特定的畫面效果,從而為自己的創作意圖而服務。賦予工筆人物畫傳統與當代文化的雙重翅膀,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林著.繪畫與觀念[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版

[2]貢布里希著,盧小華譯.藝術與幻覺[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8 版

[3]克萊門特.克林伯格著,沈語冰譯.藝術與文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版

[4]張黔著.藝術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版

篇5

一、文明的進步與極限

文明當然是一種教育的重要項目,但是,如果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把文明視為教育的唯一目標,這個民族或國家遲早會受到“自然意圖”的懲罰:文明的民族總是被野蠻的民族征服,而且,野蠻的民族獲得統治權之后,也同樣會因為貪圖安逸享受而走向衰落和衰敗。

如果說中國人在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專制制度”壓制了民眾的活力,那么,此前的蒙古人和滿族人之所以能夠入住中原,幾乎與制度無關。因為,當時的蒙古人和滿族人也沒有實行所謂的“民主政治”。蒙古人和滿族人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只在于,當時的蒙古人和滿族人接近盧梭的“自然人”。歷史學家曾經把他們描寫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他們沒有固定住處,沒有家,沒有法律,沒有穩定的生計”,過著“自然生活” [1 ]。這種自然生活成全了他們的“高貴的野蠻人”的精神狀態。“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 [2 ]

蒙古人成吉思汗當初入主中原后,認識到舒適的生活對尚武氣質是一種損害,對舒適的生活一直持警惕的態度。滿族人入主中原后,他們很快就發現,舒適的生活使他們身上的“勇武”精神出現消退的征兆。皇太極制定了著名的“清語騎射”的國策:“提倡國語”、“不廢騎射”、“嚴禁奢侈”,防止滿族武士喪失“尚武”氣質。

但是,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任何人都貪戀舒適安逸。蒙古人以及滿族人入主中原后,一旦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他們就再也不愿意返回風餐露宿的原始狀態。他的曾孫子們住進北京時,隨即開始墮落。“他們被宮廷生活和過度的驕奢逸所腐蝕。” [2 ]最終逃脫不了黑格爾“主奴辯證法”的歷史的狡黠。

二、主奴辯證法與尚武精神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問題是為承認而斗爭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黑格爾將他的承認理論稱為“主奴辯證法”。

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以“自我意識”為前提:承認就是一個自我意識與另一個自我意識的相遇和相爭。每個人都確信自己是“自為存在”,但“它們必定要參加這一場生死的斗爭”,并通過生死之爭才能使一方獲得另一方的“承認”(最后走向“相互承認”)。正是這種為承認而斗爭的運動,推動了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3 ]。

最初,承認總是單向的承認。主人是對奴隸的征服,奴隸的失敗成全了主人的勝利。那個能夠徹底滿足自己“虛榮”的人,就是那個不畏死的人。“只有通過冒生命的危險”才有可能成為主人。“一個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一場的個人,誠然也可以被承認為一個人,但是他沒有達到他之所以被承認的真理性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同樣每一方必定致對方于死命,正因他自己為此冒生命的危險,因為他不復把對方看成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對方的本質在他看來乃是一個他物,外在于他自身,它必定要揚棄他的外在存在。對方是一個極其麻煩的、存在著的意識,他必須把他的外在存在看成純粹的自我存在或絕對的否定。” [3 ]

可是,問題是主奴辯證法的“狡計”就在于:歷史的發展將出現顛倒:主人必敗,奴隸必勝 [4 ]。原因在于,主人雖然獲得了對奴隸的統治,滿足了被奴隸承認的虛榮并獲得了不勞而獲的享樂的權力。但是,主人的不勞而獲的享樂也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他失去了與物的直接聯系,主人與物的中間橫亙著奴隸并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主人把奴隸放在物與他自己之間,這樣一來,他就只把自己與物的非獨立性相結合,而予以盡情享受;但是,他把對物的獨立性一面讓給奴隸,讓奴隸對物予以加工改造。” [3 ]

主人之所以成為主人,就因為他不怕死,并因此而可以不勞動。奴隸之所以成為奴隸,也因為他怕死,并因此而必須勞動。正是因為主人的無憂無慮和不勞動而使自己逐步走向墮落和衰敗。相反,正是奴隸的恐懼以及他所必須承擔的勞動,反過來卻成全了奴隸的逐漸的強大和最后的解放。

奴隸逐漸強大的第一個原因是奴隸對死亡的恐懼、對主人的恐懼以及相關的“苦惱意識”而帶來了堅實的屈辱感、焦慮感和存在感。“死的恐懼在他的經驗中曾經浸透進他的內在靈魂,曾經震撼過他整個軀體,并且一切固定規章命令都使得他發抖。” [3 ]正是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奴隸獲得了自我意識和存在感。恐懼是智慧的開始。

奴隸逐漸強大的第二個原因是奴隸的勞動帶來了強健的身體和精神。主人的不勞而獲雖然是一種享受,但它是消費和消耗性的,它轉瞬即逝,缺乏“持久的實質的一面”。相反,奴隸的勞動使奴隸找回了他的自我意識。勞動不僅“陶冶事物”,而且給人帶來獨立性,“開始意識到他本身是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奴隸在對主人的恐懼中丟失了自己,而通過自己的勞動“再重新發現自己”。奴隸的勞動過程,就是一個改造外物、摧毀異己者并因此而成為一個否定者的過程。“在持久的狀態下把自己建立為一個否定者,由此他自己本身便成為一個自為存在著的東西。” [3 ]在這個意義上,“勞動不再被看成圣經中對亞當的詛咒,而是被看做歷史形成或進步的基礎” [5 ]。

也就是說,在黑格爾那里,雖然每個人都為承認而斗爭并在殊死搏斗的主奴之爭中一決高下,但是,主人和奴隸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暫時的,時間將取消和改變人的主奴身份 [4 ]。最初,主人自己為自己爭取了主人的身份,因為主人愿意冒生命危險而堅持斗爭到底,隨時準備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奴隸怕死,自愿服從和承認主人。但是,在接下來的交往過程中,主奴關系必發生改變,因為,主人通過斗爭而獲得承認之后,他就閑下來,不勞而獲;而奴隸在主人的命令下不得不勞動。表面看來,奴隸的勞動顯示了奴隸的身份的低微。實際上,正是在勞動的過程中,奴隸遲早會成為新主人。不僅因為勞動具有“培養和教育”的力量,而且因為不勞動必導致身體的衰敗和精神的萎縮。

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已經預演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準確的說法是“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兩個觀念。

三、新時代的尚武精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既來自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C. Fourier,1772―1837)、歐文(R. Owen,1771―1858)等人的啟發,也來自對黑格爾“主奴辯證法”的改造。

馬克思從空想社會主義者那里借鑒了“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路:“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 ]

但是,相比之下,馬克思更看重黑格爾的“主奴之爭”中所隱含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積極因素。正是從黑格爾的“主奴之爭”中,馬克思看到了“勞動”的力量。如果說,馬克思從歐文等人那里接受的啟發是“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那么,馬克思從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那里接受的啟發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前者把教育當做改進勞動者生活質量的手段,它把教育當做勞動者的福利(尤其是童工的福利),它關注的重點是教育;而后者卻更看重勞動本身所蘊含的解放人的力量,它把勞動當做受教育者的福利,它關注的重點是勞動本身。鑒于勞動者已經失去了自由支配自己勞動的權力,馬克思主張必須采取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以便重新贏得人的勞動權力。只有贏得了自由勞動的權力,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自由本質。自由的本質并不需要教室里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因為,自由勞動本身就是最佳的自由教育,只有自由勞動才能給人帶來解放并顯示人的自由本質。

黑格爾“主奴辯證法”是一種無休止的戰爭,任何主人都不會長久。按照黑格爾的思路,主人憑借自己的奮斗(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勞動,甚至包括一些高級形式的勞動)而使自己成為主人,使某些他人成為自己的奴隸。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主人表面上享受了奴隸的服務,事實上,主人反過來又會受到奴隸的控制。更嚴重的問題是,長期的“不勞而獲”將使主人的身體和智力都漸趨衰落,而長期的勞動將使奴隸的身體和智力漸趨發達。主人表面上擺脫了繁重的勞動而獲得了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事實上,主人必然會走向全面衰落,因為主人不勞動。真正能夠全面發展的是奴隸,因為奴隸總是讓自己處于勞動狀態之中(暫不討論機器大工業的勞動是如何導致人片面發展的)。這種力量的變化遲早會導致奴隸革命的發生,遲早會導致主奴換位。

正因為如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顯得至關重要,它是克服無休止的主奴之爭以及勞動異化的唯一道路。也只有當所有人都成為勞動者,才能保證無產階級贏得解放之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成為相互承認的平等的人。否則,如果無產階級贏得解放之后使自己成為不勞而獲的人,迫使資產階級反過來接受懲罰性勞動或成為奴隸,那么,這種暫時的勝利必然會導致新一輪的主奴之爭。

馬克思的思路是:人將借助科學技術而徹底擺脫繁雜勞動的束縛。科學技術的最高形態是自動化機器,自動化機器將全面接管人類的勞動。如果將來有了更多的自動化的機器人,那么,人類的很多繁雜的勞動就可以由機器人來代替,那時,人類就有了新式的“亞里士多德的奴隸”。人類就可以由此而獲得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精力。亞里士多德倡導“自由教育”時,他的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而他的“自由人”之所以能夠擁有閑暇,那是因為古希臘社會中有大量的奴隸的幫助和支持。“自由人”正是因為有大量的奴隸的存在,他們才有接受自由教育(或閑暇教育、博雅教育)的條件。就此而言,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預演了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教育理想。

取消了奴隸制之后,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持條件,所有人就不得不從事繁雜的體力和腦力勞動甚至不得不陷入勞動分工的困境之中而導致人的片面發展或畸形發展。為此,馬克思對“自動化機器”寄予厚望。馬克思本人并沒有也不太可能描述自動化機器的具體形態,但現代“機器人”的誕生,使馬克思的及其機器自動化的想象和預言有了現實的可能。

參考文獻:

[1][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M].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1.

[2]張宏杰.中國人的性格歷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50,160.

[3][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 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24-125,126,128,130.131.

[4][法]科耶夫.黑格爾導讀[M].姜志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591,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视频 | 亚洲传媒在线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琪琪 | 亚洲在线 | 久久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免费精品 | 激情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观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一区二区三区av夏目彩春 | 国产午夜影院 |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88av | 欧美白人做受xxxx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www.日韩欧美|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国产一区精品 | 欧一区二区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不卡 | 免费日韩网站 | 国产中文视频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久久久 |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免费视频播放 | 日韩成人高清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 | 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观看 | 免费天天干 | 久久亚洲免费 | 国产真实乱全部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 jlzzjlzz国产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