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17:51:2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思想道德教育,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德育理論走向蒼白,面臨時代變化的嚴峻挑戰。用“蒼白”一詞形容當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一點都不為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面臨的的現實窘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創新,蒼白的教育理論逐步讓思想道德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無論是道德觀念的轉變,還是價值取向的變化,都強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
二、構建“生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上述問題的出現,強調了優化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學的緊迫性,同時也強調我們基于“人本”理念下,構建思想道德教育新機制的現實重要性。在筆者看來,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構建“生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應務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強化高校的育人意識
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培養人,始終尊重并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契合教育的根本要義,同時也總領了新時期下德育教育的全面開展。首先,強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狠抓落實德育工作全面而有效的開展;其次,著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發展;再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現狀讓人堪憂,思想道德教育所承擔的教育責任應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而發生轉變,契合現代學生的教育需求。
(二)尊重學生的思想實際,完善道德內容建設。
尊重學生是“生本”理念最直接的體現,也是當前道德教育內容有待建設的重要方面。在筆者看來,完善高校思想道德內容建設,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抓好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專業課及政治課中滲透理想信念教學,讓學生在思想意識中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引導良好的自我行為;
(2)注重網絡道德教育,尤其是在網絡時代,網絡中的不良風氣在一定程度上腐蝕了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所以,重視網絡道德教育是當前思想道德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舉措;
(3)落實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避免不良心理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教師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落實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教育,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心理之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文來自于《理論前沿》雜志。《理論前沿》雜志簡介詳見。)
(三)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是踐行“人本”理念最為顯著的體現之一。當前,在多元化因素的影響下,進一步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是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體現。首先,學校要基于校情,制定符合本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進行有效的約束。但是,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人本”主義,即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尊重學生個體的自由發展;其次,學校在治校的過程中,應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的同時,構建良好的學校文化,推進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結束語
(一)做一個能言傳身教的好家長
開展行為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在人生的教育中起步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它注重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更強調能言傳身教、持之以恒。在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家長談吐文雅、舉止優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表現得溫文爾雅,待人文明禮貌、態度親切友善。家長平時就有勤儉節約、守時惜時、講究衛生、遵守規則的習慣,會使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愛學習、愛勞動、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的好習慣。這種長期的熏陶和影響,慢慢就會變成孩子終生受益的習慣,顯現在所處的每一個環境中。這些點點滴滴、方方面面的好習慣不是靠家長的說教、家長的打罵養成的,靠的是家長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自覺接受教育。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苦果自己受。有的家長平常不注意言談舉止、行為習慣,做人處事斤斤計較、貪小便宜、生活習慣懶散、冷漠自私……行為習慣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這種情況下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就會受到家長的負面影響,慢慢就會體現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臟話連篇、內心狹隘自私、脾氣暴躁、打架鬧事,不服從老師管理、沒有時間觀念、不會溝通等。也有的家長教育孩子頭頭是道,自己卻做不到,這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時間久了,就會顯得空洞無力,沒有說服力的教育是沒有教育效果的。做一個能言傳身教,持之以恒的好家長,就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成就孩子一生的好習慣。
(二)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開展理想教育對孩子,家長寄予了太多希望,小的時候希望成績出類拔萃,長大了希望事業有成。除了個別天賦超群的孩子,大多數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能僅僅做一個好保姆,還要做孩子的好老師,好朋友,引導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做“良師”,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不是單純陪孩子學習,而是自己也要學習。在孩子埋頭苦讀的時候,家長的學習行為是最好的教育,它包含了學習的習慣、方法、態度以及能示范的其他品質;家長不斷獲取的知識既能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又能擴大與孩子的交流面。通過共同學習,既能分享,又能指導。不要讓孩子覺得家長知識淺薄,沒有教育資格。做“益友”,啟迪和潤澤孩子的心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成功有失敗,奮斗的足跡有深有淺,家長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和尊重孩子,能取得孩子信任,疏導孩子壓力,讓他們找到傾訴的對象,還能與他們一起培養興趣愛好。家長既要做“良師”用自己的遠見和智慧鼓勵孩子努力拼搏,又要做“益友”能夠聽到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給他們需要的理解和支持。
(三)做一個威嚴而有智慧的好家長
開展人格教育一個粗暴蠻橫的家長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常用的伎倆就是恐嚇和威脅孩子,孩子除了恐懼也學會了粗暴和蠻橫;一個過分溺愛遷就孩子的家長,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任性、目中無人、懦弱無能。一方面家長要原諒孩子的過失看到孩子的長處,讓孩子覺得有改正的機會;另一方面家長要給孩子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做一個威嚴而有智慧的好家長,在開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時,能從關愛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教育充滿愛,孩子愿意接納你的意見和建議;能從原則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你的愛里充滿教育,辨別黑白是非,了解善惡美丑,懂得怎樣做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的家庭夫妻雙方意見不統一各有各的看法,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
二、總結
為更加充分和具體的了解青少年網絡使用情況,以及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現狀,本文以綿陽市青少年為調研對象,以網絡使用基本情況、網絡影響和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情況3個部分共計52個客觀選擇題為基礎問卷,抽樣了解綿陽地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現狀。本次調查問卷(包括網上問卷調查1000份)共發放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0份,回收率96%。根據調研結果顯示71.5%的學生喜歡上網,僅有8%的學生不喜歡上網。上網學生中61%的同學習慣大部分時間使用手機上網,并且90%以上同學有過上課期間使用手機上網的經驗。網絡已經成為一半以上同學獲取信息、新聞和知識的主要途徑,手機網絡閱讀也迅速在青少年中流行起來。讓人欣慰的是,絕大部分青少年每周上網的平均時間為20個小時左右,遠低于中國網民平均每周40小時的上網時間。這說明在青少年群體中,上課、學習和戶外運動還是占據了他們的絕大部分時間(但不能排除少數青少年沉迷于網絡)。即時通訊在綿陽地區青少年網絡使用內容中占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影音播放和獲取學習資料,獲取新聞資訊、網絡游戲和網絡購物排名并列第三。鮮少青少年在網絡中使用郵件。而在上網的目的方面,獲取信息,打發時間和交友聊天都占有相當比例,很少有青少年上網時關注時事政治參與時事評論。雖然交友聊天占據青少年上網的主要時間,但是他們極少有人相信網絡世界的朋友是真實的。對事實的認清程度還是很高,84%的同學認為網友是虛擬的只是隨便聊聊,僅9%的同學表示由于網友的虛擬性反倒可以真正隨心的交流。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體現在很多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認識。從調研結果看,21%的青少年認為上網對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65%的同學表示上網后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從結果來看,上網對學習成績的負面影響是更多的,上網會嚴重的影響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熱情。網絡上多元的信息和豐富的內容會降低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熱情。但部分有自控力的學生則會充分利用網絡更多的信息來促進自己學習。部分學生表示上網能使自己精神煥發,但更多的人長時間上網后表現出精神恍惚,甚至出現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科學研究發現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簡單快速方便,這種方便的信息容易讓人產生依賴心理。在被調查者中一半以上同學表示一天沒有上網就會覺得很悶,并感覺生活沒有滋味。學生對現代社會道德滑坡現象和網絡上低俗道德思想觀念影響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持有相對樂觀的態度,超過一半的同學選擇不認同。他們認為大學生還是有自控力和判斷力的。同時大部分學生支持加強網絡思想道德教育,贊成網絡信息需要過濾,積極傳播有利于社會思想道德文化發展的信息和輿論。超過70%的被調查者認為加強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表示現有的網絡思想教育情況和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傳統的課堂思想道德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需求了。85%的學生認為網絡平臺的思想道德教育前景是趨于有利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學生對網絡不良信息能自覺過濾,規范的使用網絡。但是大家上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娛樂,再次過程中會比較嚴重的接受到部分具有沖擊性的言論或者觀點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造成一定影響。甚至會對其思想道德意識和社會道德觀念產生沖擊。所以有效的引導和創建更好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平臺對青少年健康穩定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利“穹頂”之利,避“穹頂”之弊
事實證明,網絡亦是一柄雙刃劍,其利弊同時存在,它既是寶庫,也是垃圾場。最終是吸收精華還是垃圾,主動權往往掌握在網民手里。網絡在新時代大大的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青少年們根據自己的需求瀏覽最新的新聞,學習最新的科技,了解最前沿的動態,這給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樂趣。青少年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到諸多課堂以外的知識和內容,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利于其長遠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共享學習資源,不僅可以有力的擴大教育資源,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提高學習成績。同時網絡即時通訊的發展,讓青少年有了更寬廣的交友平臺,可以通過網絡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網絡聯系到一些感興趣的專家和導師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和請教。這些網絡帶給青少年的利可以進一步的開發,讓其更加專業化,以期更全面、更快捷的服務于青少年的學習和發展。當然網絡也有隨著方便快捷而滋生出弊端,尤其是對于青少年群體而言,這些弊端有著不可以忽略的影響。青少年網民作為一個特殊群,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在發展階段,極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對網絡的不良使用、社會的不良風氣和不良的網絡輿論導向很可能給青少年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可能導致其沉迷于虛擬的網絡和游戲而脫離社會現實,降低學習興趣,導致學業荒廢;網絡中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會腐蝕青少年思想,影響其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受網絡負面信息影響,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致使其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淡泊而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在思想道德方面,網絡使用不當必定會導致青少年道德意識下降。據統計網絡上無益的信息占30%以上,部分缺乏判斷力的青少年通過長期瀏覽不健康網站和信息也會導致其是非觀念模糊,道德意識下降。網絡上頻發的社會事情和熱門討論也不斷的挑戰大家的道德底線,給青少年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其次,虛擬的網絡會造成青少年社會責任感弱化,有一部分沉迷網絡的青少年活在虛擬的世界里,脫離社會現實,對家庭和社會完全喪失了責任心。在網絡虛擬出的世界久了,容易對真實的世界和身邊的人產生懷疑的態度,且心理容易脆弱不堪一擊。網絡的交際也有虛擬的一面,不知道對方是否真實,這樣的情感帶入生活會帶來人際交往的障礙。網絡會給思想道德教育帶來諸多的弊端,但其實很多弊端是可以盡力去避免的。只要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做好引導和監管的工作,增強青少年的價值觀建設,提高其判斷是非和明辨善惡的能力。讓青少年主動吸收網絡中精華的信息,自覺的抵制不良誘惑,就能大大提高其思想道德意識。
三、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
(一)搭建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平臺,豐富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學生不了解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是因為很多學校并沒有專業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平臺和相關的信息資源。所以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應該是搭建一個網絡教育平臺,讓學生除了教務處、學生處網站外還有其他的網絡平臺可以學習使用。學校要培養專業的,高素養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團隊,在平臺上相關思想教育信息和新聞資訊,大力宣傳和弘揚道德模范的榜樣力量,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同時成立網絡評論員時事及熱點問題的評論和分析。同時,出現在網絡平臺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內容都應該豐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讓學生有參與感。平臺也可以設師生交流專區,讓有困惑的學生可以即時與專業的老師進行交流和疏導。甚至可以把網絡和課堂聯系起來,日常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搭配定期的主題交流活動,以提高青少年的社會道德意識,培養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加強引導和監管
宏觀上,國家和政府職能部門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嚴禁非法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大力凈化網絡文明環境,制定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行為。社會相應部門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制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輿論氛圍。只有在良好的社會風氣影響下,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才會增強,其道德法律意識也會增強。從微觀上,家長和學校應該全力配合,以身作則給青少年示范規范的上網行為,引導他們提高辨識能力,平衡他們的價值取向。
(三)積極將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網絡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傾向思想道德宣傳,社會輿論營造以及社會風氣的凈化。但通過調研發現學生表示最有效、最容易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是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所以除了搭建網絡思想教育平臺,也要與現實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以及讓大家看到思想道德素質總體提高后的成果。讓學生更好的參與社會實踐,尤其是公益服務類的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和道德意識。
(四)對患有網絡依賴癥的同學提供特別幫助
針對已有的網絡依賴癥狀的同學,學校可以提供專業的輔導平臺,集結最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團隊進行耐心的輔導。促使患有網絡依賴癥的同學逐步擺脫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提升其現實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總結
關鍵詞:德國;德國高校;思想道德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7-0146-01
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這與德國教育的法制化管理有直接的關系。正是通過學校的法制化管理,不斷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率,使德國具備了完善的思想教育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國高校通把思想教育貫穿在學生的生活,及學科、各專業的學習過程中
德國高校所設立的課程中并沒有以“思想道德”命名的教學科目,高校把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點放在倫理道德觀念上,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性和批判能力。對在校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主要通過倫理學、神學、教育學、法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滲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學生對任何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去學習研究。高校以現實為起點去解決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僅在理論上的做宣傳而且教育學生理解社會、理解現實、理解自己、理解別人,培養良好的人格和行為習慣。使學生具有諸如誠實、尊嚴、慈愛、克己、互助、責任感、相互諒解、協作精神、群體觀念、健全人格,以及對真、善、美的感受性。
二、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德國高校實現德育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德國高校對教師有著嚴格的要求,教師要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做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人,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學識,而且要思維嚴謹,還要幫助和訓練學生逐步形成有自我負責意識的行為能力。德國的高校要求精心備課,對教學內容熟悉透徹。在教學中讓教師充分的去考慮學生的權利,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愿望和建議,師生合作共同商談和制定學習規則。因為他們充分意識到,當教師和學生共同掌握和重視了這些規則之后,才有更多的機會及可能實現教學合作和提高教學效果。
三、德國讓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法定化,以確保其德育效果
德國從基本法、州法、教育大綱到學校的各項規則都對思想道德的學習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高等學校總法》相關規定,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守法精神,崇尚人性、民主與自由、有自尊心和責任感的可依賴的自由公民、勞動者。目前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側重點已由過去追求個性自由、個人為本轉到追求民族意識、吃苦耐勞、敬業守紀、團結協作和以社會為本。就其內容而言,主要以確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社會責任感為人格塑造目標。學校教育不僅讓年輕人關心他們的學習,維護他們的權利,還讓他們意識到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
一、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分析
1.聾啞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并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
我國存在大量的聾啞學生,這些聾啞學生中又有一部分存在人格障礙,而這些有人格障礙的聾啞學生則是思想道德品質上容易犯錯誤的學生,究其原因,是學生并沒有對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確的認識,無法通過自我的定位來衡量自身的行為并加以調節。此外,學生不能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知識,就不能明確自身的行為多會帶來的后果,最終只能是造成嚴重的道德偏差。
2.來自家庭以及社會的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特殊教育并不是學校單方面承擔的責任,它還需要來自家庭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這就要求每一位家長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但相關教育實踐表明,目前中國聾啞院校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家庭和社會給聾啞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家長更多地希望學生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忽視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聾啞生的特殊性,家庭會存在一定的悲觀性。
二、加強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不斷提高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識
聾啞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因為他們天生就存在生理缺陷,有些時候,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做出一些違反道德的行為。為有效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筆者指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為人著想意識的培養,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授《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吃飯的時候,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分享美味的食物等。此外,還可以不斷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互相幫助,這能夠為學生良好道德教育的展開奠定堅實的基礎。
2.積極改進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在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而聾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課教師一般是由班主任擔任,這樣既有利于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愛好以及思想動態,也有利于幫助教師更好地展開針對性教學,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兢兢業業、為人師表的形象,讓自身科學、嚴謹以及默默奉獻的精神不斷地影響學生,最終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展開。比如,教師書寫工整、著裝整潔以及認真負責的態度等都是學生可以學習的地方。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