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區域經濟增長范文

區域經濟增長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0 17:50:2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區域經濟增長,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區域經濟增長

篇1

論文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活動的核心,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通過對金融發展理論和區域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可以發現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系的互動關系。

金融是現代經濟活動的核心,金融資源的數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是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空間上的具體化。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強大的金融做基礎,金融的作用就愈強。區域金融活動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資金,其運作機制就是金融活動影響儲蓄和投資,儲蓄和投資影響資金流量結構,再影響生產要素的區域分配結構,最終影響到區域經濟增長。如果是區域金融體系較完善,金融發展水平較高,則對本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必然起到促進作用,進而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達到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因此,區域金融理論不是區域與金融的簡單疊加,而是將區域與金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觀察,分析其產生、發展、運動的規律,探討的核心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在地域上的表現,或者說是對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間互生共長關系的研究。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一、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1、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資本的形成。一個區域若沒有足夠、持續的資本供給,既不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能促使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區域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資本的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儲蓄的規模和資本產出效率決定的。區域金融發展之所以能夠增加儲蓄規模,原因在于實際利率水平、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金融資產的多樣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門的效率和融資機制會影響到儲蓄率和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金融系統越發達、金融機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選擇機會就越多,金融服務越便利周到,人們從事金融活動的欲望就越強,一些非生產性的或暫時閑置不用的資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產性用途上來,儲蓄率就會提高,資本積累的速度就會加快。同時金融發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費用,從而影響到了儲蓄水平、投資決策、技術創新以及長期經濟增長速度,進而提高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在實際中,金融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融資方式能將區域內、外企業和居民的盈余資金通過儲蓄間接轉化為投資或直接轉化為投資而形成資本,從而對區域經濟增長起著第一推動力的作用,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2、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資源配置。金融對經濟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功能,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資本市場中,企業資產可通過證券化形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權的轉讓,引導企業資源從一個行業或企業轉向利潤率更高的行業和企業,改變資源配置結構,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二是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增量資金來源。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資金投入,以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為主的資本市場,作為一種直接融資機制,可以根據資金的趨利性,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更多的投入到優勢產業、新興產業。三是拓寬產業結構存量調整空間。增量投入往往會受到資金來源的約束,而改變現有資源在不同產業間分布,能迅速實現存量結構調整。不同企業間的資產重組是存量調整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借助資本市場的虛擬化資產具有較高流動性的特點,可使資金向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間的流動與組合,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資產存量調整所需的資金,可加快存量調整的步伐,拓展調整空間??傊瑓^域金融對區域經濟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功能,并通過它實現資金配置效益最大化,從而實現資本邊際生產力的提高。

3、區域金融發展具有引致其它資源要素流動和聚集的作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運行中是聯系其它部門的紐帶,它通過資金這種特殊資源的流動,起著引導和配置其它資源在區域內和區域間的流動,從而獲得本地區稀缺的資源。例如,由于物隨錢走,伴隨著資金在區域內的流動,相應就會帶來技術、信息等要素。同樣勞動力資源要素的流動也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哪里有資金有項目,勞動力就往那兒流動。

4、區域金融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合作。首先,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的分工。區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區生產要素的稟賦差異和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而引起的產業活動在區域上的差異。金融通過區域性的信貸、區域性的資本市場及引進外資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區性優勢產業的發展,并使各地區形成不同的主導產業部門,從而促進了區域分工的形成。其次,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的合作。合理的區域分工是有效的區域合作的基礎,沒有區域的分工,就沒有區域經濟的協作,也就更沒有區域間的開放。區域經濟的協作要以統一的、開放的金融體系作為基本前提。一個按照經濟區設立的中央銀行分支行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為對金融系統的直接干預,這樣就提高了區域經濟有效協作的可能性。隨著區域性、全國性的資本市場的形成,資本市場本身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促使區域性主導產業帶動并促進區域經濟的協作。再次,科學的區域性金融投向能夠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區域間“梯度”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事實,它是產業生命周期在空間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現形式,但“梯度”的差異不能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順序的人為的出發點。落后地區可以在區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對口支援等制度,縮小區域間的差距。

5、區域金融發展能夠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體系中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變,還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抑或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和產品競爭力的迅速增強,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的巨大作用。調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金融發展過程客觀上推動了經濟貨幣化、金融化進程,從而一方面為金融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幫助科技成果迅速傳播、普及,加速向現實生力的轉化。

二、區域經濟增長對區域金融發展的作用

1、區域的經濟運行狀況決定區域金融運行及其效率。在現代貨幣信用經濟條件下,基本經濟狀況決定和支配著金融資源的供求及其平衡。國民經濟運行對金融資源分配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為經濟規模擴大,而經濟規模的擴大不但會引起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規模的相應增長,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金融產業的發展。從理論上講,經濟效率決定金融效率,區域經濟效率的提高在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會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資源供給者和金融資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和融資者的滿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從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時,區域金融效率還要受到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僅可以引起金融資源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融資結構,影響金融效率,而且還可以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從而引起金融資源供給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金融效率。

2、區域金融創新環境影響到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金融資源分配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需求不斷多樣化和金融效率不斷提高的客觀要求,是金融經濟迅速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金融創新的程度客觀上取決于金融創新環境,從而區域金融創新環境作為區域創新環境體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響到區域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3、市場化進程的區域差異影響到金融資源的跨區流動。比較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制度安排,很明顯,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源才能隨著貨幣信用體系的發展獨立生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并在經濟資源分配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區域市場化進程的差異,直接造成金融資源的供求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過度的區域差異,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沈麗: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J]《經濟師》2006(4)

篇2

關鍵詞:夜經濟 區域經濟增長 消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趨勢。到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整個社會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轉變,人們的消費也逐漸由基本生活保障向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發展。

“夜經濟”的產生及發展

在城市,由于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白天工作壓力不斷加重,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舒緩壓力的休閑性消費模式。“夜經濟”就是在夜間發生的居民消費活動,它是白天經濟活動的延續,包括餐飲、購物、娛樂、旅游、休閑、健身等消費內容,以其時尚、輕松的特色成為當今都市最時髦的生活方式之一。

近幾年來,“夜經濟”在我國的發達城市異軍突起,成為最重要的消費形式之一,“夜經濟”是伴隨城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產生的一種經濟現象,它直觀地表現著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的消費水平,并潛在地拉動生產需求。據統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夜間消費已經占到全天消費的50%,并還在逐步上升。以北京為例,2004年北京市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200.4元,其中,外出就餐為1058.6元,服裝購買為1062.5元,文化娛樂用品購買及文化娛樂服務為1141.4元。將后面幾項數據加總所占全年消費性支出的比例為26.74%,而這幾項數據屬于休閑性消費,正是夜間消費的重要消費形式。可見,夜間消費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消費模式,拉動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并映射出城市的文化與活力。下文以重慶市發展“夜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為例作出實證分析。

影響重慶市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區域經濟的增長機制

區域經濟的增長是指一個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增長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增長相伴出現的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遷移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就業規模的擴大。

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需求、供給、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區際生產要素流動等,其中需求能力取決于投資和消費水平,消費是對現有產品的服務的需求,可以直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發展。

(二)消費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模型檢驗

以重慶市1985~2005年消除價格因素后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費性支出與人均GDP的數據來驗證重慶市的人均消費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利用EVIEWS軟件對重慶市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性支出做單位根檢驗,得出重慶市1985-2005年的人均GDP時間序列為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消除價格因素后的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時間序列亦為非平穩的,同時也說明他們至少是一階單整的,因此再對他們做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滯后期數為2時,重慶市的人均GDP與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互為因果,這表明重慶市的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促進了重慶人均GDP的增長,同時人均GDP的增長也影響了平均每人的消費性支出。當滯后期數分別為1、3時,人均GDP的增長是人均消費性支出變化的原因。

(三)“夜經濟”消費成為引導重慶區域經濟進入新增長周期

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擴大重慶居民消費是拉動重慶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夜經濟” 所帶來的消費增長已成為一股新的力量,不僅迎合了重慶的城市文化、人們的消費需求,更體現出了重慶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水平。自2003年以來,重慶平均每人在外出用餐、購物、文化娛樂服務等方面的消費性支出已經占到全年消費性支出的20%以上,可見,重慶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由傳統的消費方式轉變為追求生活品質的休閑性消費,在重慶發展“夜經濟”具有良好的現實條件?!耙菇洕彼鶐淼膴蕵?、休閑、健身等消費形式有望成為經濟轉型時期新的主導型消費熱點,使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

重慶“夜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一)重慶“夜經濟”的發展現狀

“夜經濟”的繁榮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結果,重慶近兩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了“夜經濟”的迅速發展。以解放碑、沙坪壩、楊家坪、觀音橋為核心的夜市經濟正在不斷發展成熟。以解放碑為例,作為重慶的CBD,解放碑云集了重慶大部分的外資企業和優勢企業,商業氛圍濃厚,同時吸引了眾多品牌百貨的入駐,與本地百貨業融合形成了一個檔次落差有致的商業購物環境。加之聞名的“八一路”美食街的餐飲業態的有機補充,以解放碑為核心的特色化商圈已初具規模。2004年渝中區人均GDP率先突破3000美元,為解放碑夜市經濟的成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成為重慶“夜經濟”的領軍力量。因此,以購物、餐飲、健身為主題的夜市經濟成為解放碑夜間主要的消費內容。

“夜經濟”的興起為重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外來百貨業態的相繼入駐吸收了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近兩年來,北京華聯、銀泰百貨、美美時代百貨、王府井百貨等進入重慶,上萬失業人員再次就業,一定程度上對重慶社會經濟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目前重慶夜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小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下崗失業人員開始經營餐飲、服裝、小飾品等行業,走上了再就業的道路。

(二)打造重慶特色“夜經濟”的途徑

首先構建以解放碑中心商圈為核心,以常規餐飲、休閑餐飲與特色餐飲為主要內容的解放碑中心商圈夜市,是啟動與拓展重慶“夜經濟”的最好選擇。首先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管理機構,充分整合解放碑、南濱路、朝天門的餐飲資源。例如,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的地下層有部分空閑,且和第一層的美食經營有一定的脫節,應該一方面開發利用閑置的空間,提供更多的商機,形成一個整體的經營規模。另一方面調整好吃街里面原有商家的經營業態和經營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個適合24小時消費的經營形式,使現有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夜市的形成,在以餐飲業帶動“夜經濟”發展的同時,購物休閑娛樂成為進一步帶動“夜經濟”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由餐飲業夜市帶動而起在解放碑的夜市中心基礎上,擴大夜市的規模和范圍,實現夜市空間上的擴展。首先,將朝天門納入夜市工程,這就需要加強對朝天門休閑娛樂資源的整合,利用江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引進一些時尚的戶外娛樂運動,健身運動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群和個性人群。再聯合南邊的南濱路,將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的長江索道作為整個夜市工程的新亮點,中高消費層次的人群也被納入到這個經濟圈中,不僅使三者間的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利用,他們之間產生的巨大聯動效應會形成一個更大范圍聚集效應以解放碑食品購物夜市為核心的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健身、旅游于一體的大規模夜市,“夜經濟”的規模效應也將得以充分顯現。

政策的支持。政府應該在進入條件、占地與管理費用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優惠。比如:改變政府對每個區開放多少露天夜市的數量限制,凡符合規定要求且經營管理規范、衛生達標的餐飲企業都可以申報;減免企業經營露天夜市的占地費、管理費等;取消企業“圈地”經營露天夜市的限制等等。

參考文獻

1.王樹春,柳欣.開拓津門夜經濟,打造天津經濟新的增長點.環渤海經濟瞭望,2005年第7期

2.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篇3

一、技術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雖然持續高速增長,但中國的部分地區卻舊貌依然,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在部分地區高速增長的對照下,顯得尤其突出。各界專家,采用目前分析經濟增長因素的最主要方法即將有形與無形增長因素同時加以研究、計算的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方法,并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的特點,在詳細描述了中國大部分省級地區在改革開放后經濟不均衡增長的格局后,分析了地區經濟增長差距擴大的原因和后果,彌補了目前國內關于在省級地區層次上進行經濟增長間比較研究的空缺:張慧文根據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西部大開發的需求,研究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地區形象的關系,認為把形象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構筑經濟增長的支撐力,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桁林認為經濟增長來源于勞動積累、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歸根結蒂也來源與勞動積累和資本積累,因而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勞動積累和資本積累??到?、白帆認為由于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工業化的中級階段,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增加來推動,而在諸多的生產要素中,投資的增長尤為重要,技術進步和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吳文麗運用經濟增長理論,以新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對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1978~1998年勞動、資本、技術的增長率及對GDP的貢獻進行分析,比較東中西部地區在要素投入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方面的差異。通過研究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要素投入來拉動;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和北京這些省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趨于飽和,其資本利用效率低下,應著重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而西部地區的省市應該是資金首先投向的地方,要提高其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整個地區的綜合生產率。

當前,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技術要素的制度激勵已成為技術創新及與經濟增長形成互動循環的重要環節。與其他要素不同,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更為復雜,有一系列尚未解決的問題。周振華從技術要素內涵界定、基本屬性及其按貢獻分配依據等方面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重點分析了技術要素特性及其對收益分配的影響,并從理論上概括與歸納了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的方式類型,闡述了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分類原則及機制設計框架。

二、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經濟增長可視為一國經濟總量擴張與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統一。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束縛了產業結構效率的發揮。孫健、周浩運用產業結構效率約束的理論分析,對這些約束因素做了詳盡的闡述,并提出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變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低層次、低效率的現狀的建議。朱慧明、韓玉啟利用各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及一、二、三產業產出的橫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測算了各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指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而非經濟增長造成了我國的結構調整;同時,通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證明了擴大第三產業產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能引導我國地區經濟的良性增長。而劉偉認為,過去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第三產業拉動的,第三產業的結構擴張會降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經濟規模的正效應,因此只有通過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效率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面對區域間的產業結構扭曲,產業組織的低水平生產過剩,何雄浪、嚴紅認為只有以產業調整為核心,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增強中小企業活力,大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我國國民經濟才能克服區域產業結構失調的現象,使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盡快起飛,縮小與東部地區經濟差異。

三、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投資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沈秀雙研究認為,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供給一方轉向需求一方,投資成為最積極的需求因素,更肩負起“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拉動經濟”的重任。而李忠、任文舉通過對1992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的考察,發現這時期中國經濟運行的總特征是投資成了支撐中國經濟的決定力量,結果造成了經濟的大起大落。李忠、任文舉通過理論的探討發現消費需求才是社會需求中的最終決定力量,并通過消費調節投資需求,進而支撐中國及地區經濟的增長。盧嘉瑞、王智剛針對近年來我國通貨緊縮、內需不足、市場低迷的情況,對擴大內需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內需對推動經濟穩健增長起決定性作用,投資需求是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消費需求是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擴大內需應堅持投資與消費的“雙拉動”。范劍平通過剖析我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發現,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呈明顯的投資主導型模式,且政府投資拉動略強于社會投資;在消費領域,政府消費率節節上升,居民消費率保持低位,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減弱。分析認為,為了進一步增強經濟自主性增長動力,應對社會投資實行更大力度的多方面鼓勵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由目前的投資主導型向居民消費、社會雙拉動型轉換。

四、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

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江曉薇認為我國要防止陷入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經常出現的貧困陷阱之中,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總量拉動增長轉向提高生產素質推動的增長,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效應使之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陳浪南研究發現FDI的存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存在線性相關關系,FDI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增加。FDI除了直接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外,還通過技術這一渠道發揮效力。程惠芳利用FDI與開放型內生增長模型實證分析了1975~1999年FDI對我國的影響,發現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具有積極作用,其作用機理是FDI促進我國在資本深化的情況下的自主創新能力,FDI項目的技術溢出和技術轉移提升我國的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趙熙,唐五湘.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異比較[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0,(1).

[2]張慧文.西部地區形象與西部經濟增長機制的形成[J].甘肅社會科學,2003,(1).

[3]桁林.是什么因素創造了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J].浙江學刊,2003,(3).

[4]康白峰,白帆.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聯性的回歸分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

[5]吳文麗.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作用比較[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

[6]周振華.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的理論分析[J].學術月刊,2003,(5).

[7]孫健,周浩.我國產業結構低效率因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3,(1).

[8]朱慧明,韓玉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3,(4).

[9]劉偉,李紹榮.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2,(5).

篇4

關鍵詞:服務業集聚;物質資本集聚度;人力資本集聚度;就業密度;區域經濟增長;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誤差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9;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2)02-0095-07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CHEN Li-tai, LIANG Le, ZHANG Zu-niu

(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Abstract: In a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conomics, the impac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studied by physical capital agglomeration,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employment density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demonstrates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at the propelling ac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physical capital agglomeration leve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s weakening trends, that the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however,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density, economic opening level and so on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China should emphatically consolidate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neighboring regions for supporting each other in econom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anwhile, promote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sufficiently let service industry boost the positive ac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physical capital agglomeration;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employment density;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patial lag model; spatial error model

一、引言

伴隨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而規模經濟、外部經濟以及范圍經濟的存在使得服務業大有集聚式發展之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作為服務業集聚式發展的重要載體――服務業集聚區就在西方許多國家的一些重要大都市出現(陳淑祥 等,2007)。如美國的廣告業集中在紐約麥迪森大道,金融業集中在華爾街,IT服務業集中于硅谷,娛樂業集中在拉斯維加斯。當一個國家、地區或組織在尋求競爭優勢時,服務業集聚可能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王曉玉,2006)。可見,服務業集聚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前,中國面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壓力,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無法回避服務業集聚。

陳立泰,梁 樂,張祖妞: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由于對工業或制造業集聚的研究積淀豐富,使得學者對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習慣性地聚焦于工業集聚(制造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Krugman(1991)用空間基尼系數測算了美國106個行業的地區專業化水平,并用此方法衡量了美國和四個歐盟國家的區別,啟發了歐洲國家通過提高產業集聚促進經濟增長的構想;Martin等(1999)認為規模經濟和集聚外部經濟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Richard等(2003)建立了“地理和增長模型”,得出了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強化機制,證明了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導致創新成本的降低,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偟膩碚f,大部分研究得出產業集聚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呈現正相關性,也有部分學者得出相反的結論。Brülhart等(2006)對1994―2000年墨西哥32個州的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得出了集聚對增長的促進并不顯著的結論;Brülhart等(2009)將城市化水平和產業區域集中度作為產業集聚的工具變量,運用橫截面OLS和動態面板GMM估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認為國家在制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時不需權衡集聚與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國內學者,周兵等(2003)、羅勇等(2005)、李勝會等(2008)也從不同了視角論證了產業聚集與經濟增長的正相關關系。

目前,就服務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主要有:Faini等(1984)研究發現,生產業發達的地區,存在著服務產品的相對價格低―地區資本收益率相對高―地區資本積累和再投資規模增加―地區經濟增長率高的良性循環,暗示了生產集聚與地區經濟增長正相關。Combes(2000)研究產業集聚對法國1984―1993年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區分了服務業和制造業,認為對服務業來說,專業化具有負效應,多樣化則有正效應。胡霞等(2009)研究了城市服務業的集聚效應,并認為過度的集聚也會帶來負面影響。童馨樂等(2009)基于服務業集聚的經濟效應,考察了服務業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服務業集聚促進了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服務業集聚的正向經濟增長效應。而陳立泰等(2010)采用區位墑指標衡量服務業集聚水平,實證研究了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這可能與指標選擇的單一性有關。另外,米娟(2008)、金榮學等(2010)也對服務業集聚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了分析。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論證了產業集聚效應的存在,而服務業集聚在區域經濟增長中扮演何種角色,有待深入研究?;诖?,本文試圖納入空間因素,采用空間計量方法探討服務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期從服務業集聚的視角探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二、變量選擇、數據說明與模型設定

為了研究服務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被解釋變量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反映區域經濟增長,用各地區的人均GDP表示(pergdpit)。解釋變量取兩組,即服務業集聚與控制變量。

綜觀已有文獻,測度服務業集聚水平的指標主要有γ指數(Elison et al,1997)、空間基尼系數(Krugman,1991)、熵指數(胡霞,2006)。李文秀等(2008)通過利用空間基尼系數、赫芬達爾系數、γ系數三個指標分別對我國服務業的行業集聚程度、行業內集聚程度以及服務業集聚結構進行了度量;金榮學等(2010)則選擇了空間基尼系數、區位熵和服務業份額三個指標。為了規避單一指標(H指數)無法全面衡量服務業集聚水平以及無法反映服務業集聚的內部結構的問題,本文將選擇一組變量來反應服務集聚水平,即物質資本集聚度、人力資本集聚度以及就業密度。

perkit:服務業物質資本集聚度。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由于現階段并沒有資本存量的資料,現有研究多是采取不同的測算方法對資本存量進行估算,而基本方式是Goldsmith(1951)提出的永續盤存法。本文借鑒曹躍群和劉冀娜(2008)曹躍群和劉冀娜的數據僅估計至2007,因此,本文2008―2009年相應數據為作者借鑒其方法估計所得。 的估計結果,將基年確定為1978年,第三產業固定資本形成作為固定資本投資的衡量指標,折舊則指固定資產折舊,縮減指數則采用固定資本縮減指數,估算出服務業固定資本存量,并用人均服務業物質資本擁有量表示服務業物質資本集聚度,單位為億元。

perhit:人力資本集聚度。用各地區的每萬人高校專任教師數表示本文參考范劍勇和張雁(2009)的研究,認為除了少數人口流動性較強的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各地區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基本都是為了滿足本地市場的人才需求,而且考慮到高等學校擴招和教育產業化改革,各地區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基本能夠反映當地勞動力市場的人力資本水平。同時,因無法區分各產業的人力資本集聚度,此處用各地區總的人力資本集聚度來度量。 ,單位為人。

perlit:服務業就業密度。由于服務業主要植根于城市,因此本研究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服務業就業人數表示,單位為萬人。

控制變量主要選擇能夠影響各地區經濟增長的資源稟賦差異的變量,目的是用來控制其他可能導致地區經濟差距的因素,主要有:

pfeit:政府干預水平。用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

exportit:經濟開放度。一般使用兩個變量來表示地區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的程度:一是出口貿易總額占GDP 的比例,代表某地區對外貿易的活躍程度;二是外國直接投資額FDI 占GDP 的比例。本文選擇前者近似反映各地區經濟開放程度。

限于數據可得性,本文收集了2000―2009年全國29個省、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因數據缺乏未被納入;重慶納入四川,以便與前文分析保持一致)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0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1―2010年)以及中國經濟信息網等。各變量統計特征如表1。

表1 各變量的統計特征

變量樣本數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pergdp(人均GDP)2903.931 9 2.510 2 16.718 2 0.767 9 perk(物質資本集聚度)2905.112 5 3.936 9 25.560 3 0.634 2 perl(就業密度)2900.010 5 0.014 1 0.084 3 0.000 5 perh(人力資本集聚度)2908.043 0 5.734 7 33.426 8 1.927 6 export(經濟開放度)2900.175 1 0.206 4 0.905 3 0.014 8 pfe(政府干預水平)2900.162 7 0.064 8 0.450 2 0.069 1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實證研究的一般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pergdpit=b0+b1perkit+b2perlit+b3perhit+

b4exportit+pfeit+εi(1)

三、研究方法:空間計量模型的構建

1.數據的空間相關性檢驗

為了探索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首先需檢驗各省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是否存在空間地理相關性,即空間自相關性。本文采用MoranI指數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MoranI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I=ni=1nj=1Wij(Yi-)(Yj-)S2ni=1nj=1Wij

式中Wij為二元空間權值矩陣中的任意元素值,n表示地區總數,xi和xj分別為位置i和位置j上的某一屬性值。本文采用4倍距離標準,計算Moran I指數其中,Moran I 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I≤1,若正相關,I的數值就相對較大;若負相關,則I指數相對較小。 。依據空間數據的分布可以計算正態分布I的期望值,一般相鄰標準的Wij為:Wij=1 當區域i和區域j相鄰;

0 當區域i和區域j不相鄰其中,i=1,2,…,n;j=1,2,…,m;m=2或m≠n。根據空間數據分布可以計算正態分布Moran I的期望值和方差:En(I)=-1n-1

VARn (I) = n2w1 + nw2 + 3w20 w20 (n2-1)-E2n (I)其中,w0=ni=1nj=1Wij,w1=12ni=1nj=1(Wij+Wji)2,w2=ni=1(wi.+w.j)2。wi和wj分別表示空間權重矩陣中的i行和j列之和。

為了更加詳細地探討各地區間的局部相關性,引入局部空間統計指標――LISA(Anselin,1995)。LISA的通俗表達式為:Li=f(xi,{xi}),式中xi定義與前文定義相同,一個LISA與全局空間相關性統計指標的關系式為:

iLi=γΛ

其中,Λ為空間相關全局指標,γ為比例因子。

2.空間計量模型設計

空間經濟計量的兩種基本模型分別是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Anselin(1988)提出的空間計量分析通用模型為:

y=ρW1y+Xβ+ε

ε=λW2ε+u(2)

且滿足誤差項u~N(0,Ω),誤差協方差矩陣Ω對角元素為:Ωij=hi(zα)hi>0。

式中y為被解釋變量,X為n×k的外生解釋變量矩陣,β為X的相關系數,ρ為W1y的n×1階空間回歸系數,W1y為被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項,ε是干擾項,λ是W2ε的n×1階空間自回歸系數,W2ε為干擾項的空間滯后變量,W1、W2分別為被解釋變量的空間自回歸過程和干擾項ε的空間自回歸過程的空間n×n權值矩陣。

當ρ=0,λ=0,α=0 (p+2個約束),(2)式變為經典線性回歸模型(OLS)。

當λ=0,α=0 (p+1個約束),(2)式變為空間滯后模型(SLM),多用于估計是否存在空間相互作用以及空間相互作用強度,以反應可能存在的實質性的空間影響,其表達式為:

y=ρWy+Xβ+ε(3)

當ρ=0,α=0 (p+1個約束),(2)式變為空間誤差模型(SEM),主要用于估計干擾項多余的空間相關影響,其表達式為:

y=Xβ+ε

ε=λWε+u(4)

對于空間計量模型的估計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系數估計值會有偏或者無效,需要通過工具變量法、最大似然法或廣義最小二乘估計等其他方法進行。按照通常的做法,本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估計。依據研究需要,為了更詳細地測量空間依賴性作用條件下的服務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分別采用空間計量的SLM模型和SEM模型,并設定用于空間滯后和空間誤差模型檢驗的空間權重矩陣W為4個臨近城市的平均距離。

空間滯后模型的估算方法是將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滯后變量引入模型,其經濟學含義為某一個省區的經濟增長可能潛在地受到周邊省區經濟增長水平的制約。模型(1)轉化為:

pergdpit=b0+b1perkit+b2perlit+b3perhit+

空間誤差模型的估計方法是通過誤差項的變化來表現省際間的空間自相關性,誤差項的方程可以是ARMA(1,1)或者是簡單的AR(1)或MA(1)形式。參照已有研究經驗,本文選取的誤差自相關模型如下:

四、空間計量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1.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相關性統計分析

依據以上基本原理,首先需要檢驗全國各省區之間是否存在經濟發展的空間地理相關性,即空間相互依賴性。利用Moran I指數公式,計算出的全國29個?。ㄊ小^)2000―2009 年人均GDP的空間相關性MoranI指數值以及其他檢驗值(表2)。表2 我國各省市人均GDP的Moran I指數

表2中I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2000―2009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分布上呈現顯著的正自相關性與空間依賴性,即呈現出相似值之間的空間集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區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區相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區與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區相臨。而且I值總體上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除了2009年有所下降以外),表明各省區人均GDP的空間集聚特征越來越明顯,在分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時引入空間相關因素十分必要。

2.空間計量估計結果及分析

空間相關性統計分析已證明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具有空間相關性,需要采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進行估計。為進行對比分析,選擇2000年和2009年的截面數據,對基本模型進行OLS(最小二乘法)估計(見表3)。

分析表3,2000年,模型擬合優度為83.03%,整體上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人力資本集聚度、物質資本積極度與經濟開放度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作用均為正,而其他變量均未通過檢驗。2009年,模型擬合優度提高到92.85%,整體上也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人力資本集聚度、就業密度與經濟開放度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就業密度以及經濟開放度的正向促進作用大幅度提升,但物質資本集聚度卻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服務業物質資本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呈弱化之勢,而服務業就業密度、經濟開放水平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表3 OLS估計結果

變量2000年2009年perh(人力資本集聚度)0.147 1**0.162 8*perk(就業密度)-0.000 40.516 2***perl(物質資本集聚度)44.973 0**4.517 7export(經濟開放度)4.318 8***7.267 2 ***pfe(政府干預水平)-0.816 3-2.001 9常數項0.894 6*-0.224 4Adj R20.830 30.928 5F28.396 659.693 3LogL-25.192 0-37.642 6AIC62.383 987.285 3SC70.587 795.489 0誤差正態性檢驗(Jarque-Bera)2.224 60.683 0異方差檢驗(Breusch-Pagan)44.874 8***8.643 5空間依賴性檢驗(LMLAG)1.094 87.140 8***空間依賴性檢驗(R-LMLAG)0.564 93.213 2**空間依賴性檢驗(LMERR)0.606 01.609 9*空間依賴性檢驗(R-LMERR)0.076 12.109 1* 注:***、**和*分別表示通過1%、5%和10%的顯著性檢驗。

前述的空間統計檢驗已證明了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自相關性,存在明顯的空間集聚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忽視空間自相關性直接采用OLS建立模型進行估計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表3的BP檢驗結果證明不存在空間異質性,而拉格朗日乘數誤差和滯后及其穩健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2000年,LMLAG、LMERR、R-LMLAG、R-LMERR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需要通過SLM和SEM模型的對數似然函數值LogL、AIC和SC等的數值選擇模型;而2009年的估計結果顯示,LMLAG、LMERR、R-LMLAG、R-LMERR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依據其結果仍然無法判斷SLM與SEM誰更合適。因此,本文同時給出了SLM和SEM的估計結果,見表4。

表4 SLM和SEM估計結果

年 份2000年2009年 變 量SLMSEMSLMSEMρ/λ0.130 70.228 20.302 3***-0.557 7*perh(人力資本集聚度)0.143 0***0.150 6***-0.011 40.002 4perk(就業密度)-0.009 3-0.036 60.523 5***0.508 8***perl(物質資本集聚度)47.973 0***50.967 1***4.082 33.729 1export(經濟開放度)4.312 4***4.451 2***7.2103***6.654 1***pfe(政府干預水平)0.483 2-0.333 4-2.455 8-3.047 9常數項0.427 20.878 0**0.017 30.082 2Adj R20.866 10.866 80.928 80.940 6LR1.052 30.902 80.135 7**3.794 0*LogL-24.665 8-24.740 6-37.574 8-38.745 6AIC63.331 661.481 189.149 583.491 3SC72.902 769.684 998.720 691.695 1

比較表3和表4發現,2000年和2009年,SLM模型和SEM的擬合優度檢驗值均高于OLS模型。進一步比較對數似然值LogL值,2000年SLM的LogL值(-24.665 8)大于SEM和OLS的LogL值(-24.740 6,-25.192 0),2009年SLM的LogL值(-37.5748)大于SEM和OLS的LogL值(-38.745 6,-37.6426)。因此,SLM模型比SEM和OLS估計的模型要好。由此可見,遺漏了空間自相關性,基于OLS法的經典線性回歸模型不夠恰當,這也驗證了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不可能沒有關系。關于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若假定地區之間相互獨立,可能導致OLS估計結果及其推論不可靠,因此,需要通過引入空間差異性和空間依賴性對經典的線性模型進行修正。

分析表4,引入地理空間因素后各變量的彈性系數均出現變化,說明忽略空間因素的估計方法存在偏差。表4的SLM估計結果顯示:2000年,人力資本集聚度、物質資本集聚度以及經濟開放水平均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就業密度卻與區域經濟增長負相關,但不顯著。2009年,僅就業密度和經濟開放水平通過顯著性檢驗,而人力資本集聚度的區域經濟增長效應由正轉向負,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物質資本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已不顯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務業物質資本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呈下降之勢。再者,2000年SLM模型中空間自回歸系數ρ(0.130 7)為正,但不顯著;而2009年空間自回歸系數ρ(0.302 3)顯著提高,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近鄰空間溢出效應逐漸凸顯。表5是2001―2008年SLM分析結果:表5 2001―2008年SLM分析結果

分析表5,可以看出,2001―2006年人力資本集聚度以及經濟開放水平均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而就業密度在2001―2003年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在2004―2008年作用也均為正,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00年服務業就業密度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為負,不具有代表性。從總體上看,服務業就業密度對區域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

五、結論及啟示

本文將空間因素納入分析框架,采用空間相關性檢驗證明了我國區域經濟呈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并建立關于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模型,探討服務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臻g計量結果顯示2000―2009年服務業集聚總體上有利于區域經濟增長,其中:物質資本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已不顯著,說明服務業物質資本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呈下降之勢;人力資本集聚度的區域經濟增長效應由正轉向負,而就業密度除2000年外對區域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同時,空間計量模型估計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區域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即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會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注重加強相鄰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經濟互助,協調發展;同時應提高我國服務業的集聚度,充分發揮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正向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曹躍群,劉冀娜.2008.資本投入、技術進步與就業促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1):72-77.

陳立泰,張祖妞.2010.服務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9):65-71.

陳淑祥,王博.2007.國內外區域中心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比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4-38.

范劍勇,張雁.2009.經濟地理與地區間工資差異[J].經濟研究(8):73-84.

胡霞,魏作磊.2009.中國城市服務業集聚效應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8):108-114.

金榮學,盧忠寶. 2010.我國服務業集聚的測度、地區差異與影響因素研究[J].財政研究(10):41-45.

金榮學,馬滿.2010.現代服務業集聚的經濟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11):42-45.

李勝會,馮邦彥.2008.地區差距、產業聚集與經濟增長:理論及來自廣東省的證據[J].南方經濟(2):3-18.

李文秀,胡繼明.2008.中國服務業集聚實證研究及國際比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13-219.

羅勇,曹麗莉. 2005.中國制造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8):106-116.

米娟.2008.現代服務業集聚與城市經濟增長[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6):15-16.

童馨樂,楊向陽,陳媛.2009.中國服務業集聚的經濟效應分析:基于勞動生產率視角[J].產業經濟研究(6):30-37.

王家庭,賈晨蕊.2009.我國城市化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空間計量研究[J].經濟科學(3):98.

王曉玉.2006.國外生產業集聚研究述評[J].當代財經(3):92-96.

周兵,蒲勇健.2003.一個基于產業集聚的西部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8):143-147.

Brülhart M,SBERGAMI F. 2006.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R]. ETSG Working Paper.

Brülhart M,SBERGAMI F. 2009.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48-63.

ELLISON G, GLAESER E. 1997.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134-157.

KRUGMAN P R. 1991. 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83-499.

MARTIN P,OTTAVIANO G. 1999. 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51-72.

PIERRE-PHILIPPE C. 1999.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ocal Growth: France, 1984―1993[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3) :329-355.

篇5

關鍵詞: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研究

中圖分類號: F712 文獻標識碼: A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此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飛躍和發展,而這些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際貿易的投入、進步與成功。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國際對外貿易情況極大地推動了該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立足于全球化得經濟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也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隨著經濟結構來變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現在已經形成的發展模式來做出相應的更好的調整,以此來促進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由經驗得到,一個國家的對外國際貿易都是以小范圍或者大范圍的地區對外經濟貿易為基礎的,一個國家在技術、資源、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有利于增加其區域競爭力。伴隨著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后,我國的國際貿易狀況也愈見攀升,通過對外貿易的作用機制,更快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國家的發展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學方面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在當下新的經濟市場下,國際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也有了新的相互關系。

首先,國際貿易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某個地區的自身發展情況特別是經濟情況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極大地依賴于這個地區的對外國際貿易狀況的,國際貿易能夠改變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用來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例如,資源配置的最大化、人力資源的豐富、高科技的投放等。使那個地區在降低各方面生產成本時,還可以兼顧同時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都是通過對外國際貿易的經濟規模的廣泛擴大。另外,若能同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創立新型的開放企業管理制度,最優化產業結構,兼顧國際貿易,就能夠更好更快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好更快地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其次,區域經濟也能夠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反作用于國際對外貿易。區域同大體的國家一樣,其對外國際貿易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政策的有力制約,好比如東南沿海部分地區有著更為開放的國家地區經濟政策,外貿政策及其他原因,很大程度上促進及保持著這些地區經濟的較快發展,也更大地促進了這些地區的對外貿易更為發達。由此可以說,國際貿易推動了東部沿海的人均收入和地區總收入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很大地初級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的地區經濟得以保持較快較高的增長速度。

二、 國際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兩面性的。

一方面,國際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自從改革開放后至今,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發展較快,直至目前已經躍居與世界進出口貿易大國行列,在發展對外國際貿易的同時,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而且,國際貿易促進了我國各個企業開始引進國外先進優化的技術和設備,甚至是人才,同時帶動相關企業管理技能及體制的創新發展,我國擁有著廣袤的國際市場以及本土市場,對外貿易較大地促進了我國產品的結構優化,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另外,都知道國際對外貿易分為兩個大的層面:出口貿易及進口貿易。從出口貿易方面來說,其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即可以引進其他國家的優良技術和設備,并對它們進行改進,利于促進產業技術的進步,也可以刺激地區的產業投資投放,增加資本的積累,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國外市場得以獲取更大地經濟利益,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由此保持該地區經濟更快更穩的發展。同樣地,進口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進口貿易加速了低效率企業更快地沒出市場,體現和實現競爭的超越特性,從進口通道引進了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資金、人才及設備設施,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也能夠節約我國部分科學及市場研發的費用,更為重要的是,進口貿易刺激了市場新的需求,促進了國內自身新產品的投入及研發,開拓了更為廣袤的市場。

還是拿東部沿海地區來說吧,該地區對于國際貿易的依存度較高,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外貿易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鞭策作用。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東部沿海地區的對外國際貿易也不斷擴大其規模,使得其區域經濟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東部沿海的區域經濟增長和帶動其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優化,大大提高人均勞動收入水平。其次,從產業主體結構及國際對外貿易方式上看,該地區中小企業中的外商投資企業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它們都是以出口加工貿易為主的企業,為東部沿海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培養了優秀的技術工人及人才,輸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機制,大大推動區域產業調整,擴大東部沿海地區在國外及國內的市場份額,加大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實力,更好更快地發展區域經濟。

由此可以看到,合理的貿易發展戰略措施及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得以帶動該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外國際貿易使得推動區域發展的經濟要素變成現實地生產力,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因此,國際貿易促進著區域經濟發展要素的積累,提高了發展效率,大大促進了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也能夠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國際貿易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勢必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產生消極的影響。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決定了其在世界經濟市場上的地位懸殊。我國在區域經濟對外貿易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例如部分發達國家工業技術為主的出口貿易造成發展中國家地區環境的惡化及資源的枯竭,最終影響地區發展。目前看來,消極影響還未引起很大程度上的重視,但也應該有所警覺了。

總的來說,現在國際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增長是十分重要且極具關聯的,應重視對外的國際貿易發展。

三、國際貿易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

在現今新的經濟市場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聯系促進。面對新的國際經濟市場和國內市場經濟,新的貿易壁壘突顯了對外國際貿易對于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按這個情況下,如果想要持續取得國際領先的經濟發展水平,應該對于當前的部分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整,而且要及時,從而應對新市場的考驗。如今,國際貿易對于產品的數量及質量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區域經濟當然也有了更嚴格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所以說,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化是勢在必行的。它要隨著對外貿易政策及貿易壁壘的不斷調整老優化區域經濟的自身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給是的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在新經濟在走得越來越好,越來越遠。

1、動態利益市場分析

國際貿易的利益可以分為靜態利益與動態利益。所謂靜態利益就是指開展貿易以后,在這種利益的趨勢下都可以獲得經濟發展,表現形式主要是資源總量的數量不斷增加;動態利益就是指自從開展貿易以后,對貿易雙方都會產生經濟和社會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二者的側重點不同,靜態利益主要是側重于主要是指通過貿易所產生的消費方面的好處,這種益處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增長的,而動態利益的范圍比較廣,是指通過貿易的作用而作用于社會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如果將靜態利益擬定成為直接的貿易利益,那么動態利益就是指貿易的帶動作用,而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帶來利益。

2、改善投資結構、優化經濟結構

一個國家和地區往往會受到出口產品的慣性應道,所以通過改變資本的投資結構會對產業的資本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增加出口效益,這樣就會獲得比較廣闊的產業領域,進而優化社會經濟結構,提高生產力,尤其是對自身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領域和生產水平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

3、擴大市場

一個國家和企業的出口增加就會需要很大的市場,市場的擴大,就會對規模經濟效益起到直接的導向作用,所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不斷的擴大國際市場,可以使商品獲得更大的市場容量,在這種優勢的條件下,必然有利于社會和企業進一步擴展市場,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

總而言之,國際貿易在區域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不可撼動的地位,我國在發展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到其消極影響。通過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張可以直接帶動外資的不斷加入,在外資的作用下可以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這樣就能夠不斷的提升區域自身的經濟實力。國際貿易極大地促進著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要依據不同的市場經濟來調整經濟結構,健全外貿政策,構建一個綠色健康的國際貿易大環境,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使得國際貿易真真正正地為區域經濟服務,達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德章;朱艷麗;現代流通業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J];商業經濟;2006年0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午夜一区 | 日本电影一区二区 | 91看片网| 狠狠综合网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 日韩 中文 | 欧美男人亚洲天堂 | 久久久蜜臀国产一区二区 | 免费播放一级片 | 久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韩日一区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国产免费va| 色一阁| 久久久精品国产 | 精精国产视频 |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av成人| 亚洲精久久久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久久 | 国产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播放 | 麻豆国产精品777777在线 | 香蕉久久久久久 |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 超黄视频网站 | 中国毛片免费 | 欧美国产91 | a毛片 | 自拍偷拍视频网 | 日本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免费 | 粉嫩一区二区三区性色av | 久操国产 | 黄色精品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桃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