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09:47:3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小學音樂教學故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音樂教學; 生本教學; 情感體驗; 提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8-064-001
小學音樂的教育絕不是單純的專業知識傳授,而是更為全面、深刻的音樂素質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做到精心設計,耐心引導,并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特征,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多從音樂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并從中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知識技能,全面提升音樂素養。
下面僅以蘇教版小學六年級音樂教材中的《土撥鼠》一課為例,與大家進行有益的探討。筆者感受到在教學時如果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則能更好地理解歌曲,準確表現樂曲,提升音樂素養。
筆者初步的教學流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音樂導入,創設情境
課的開始欣賞《歡樂頌》,由《歡樂頌》引出作曲家貝多芬,然后再介紹貝多芬這個人物的背景,引出同時期的大詩人歌德寫的一首詩《土撥鼠》,最后由我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該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朗讀這首詩。
二、感受旋律
當學生了解了《土撥鼠》的作曲者是貝多芬之后,接著我便引導學生詞與曲的完美結合使整首歌曲更加增添了悲傷地情緒,讓學生仔細回味歌曲的情緒。
三、學唱歌曲
首先我讓學生回憶六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么?從而開始節奏的訓練。節奏訓練完之后,我還稍稍講解了下歌曲的調性和讓學生找出主干音。接下來便是演唱歌曲,在這個環節中我用了各種形式來讓學生熟悉旋律,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輕聲哼唱,找出歌曲中相似的樂句等等,從而達到讓學生會唱歌曲的目的。最后便是處理歌曲,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找出歌曲的換氣點和如何運用力度記號來表現歌曲。最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分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土撥鼠》是一首表現游子思念親人、家鄉的歌曲。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兩首同樣是表現游子飄零他鄉的孤獨與凄涼,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的樂曲讓學生欣賞,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五、課外活動建議
建議學生回顧所學的內容,課后了解貝多芬更多的生平事跡和他的音樂作品,了解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
原以為精心設計的一節課會上得得心應手,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確發現并沒有之前所想的那樣,問題一大堆。比如,導入環節對于貝多芬的全面介紹,并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與學習興趣。新授環節,教師總是牽著孩子的鼻子走,學習的主動性不夠,課堂氣氛不活躍。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在師問生答的模式下進行,學生學習太被動等經過組里面其他老師的討論和我的反思,我發現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
做了以上的分析之后,筆者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出了這樣的調整:
一、音樂導入,創設情境
導入時由小曲導入到大曲。我先播放《土撥鼠》音樂,同學們都不知道作者是誰,非常好奇,我再播放《歡樂頌》,告訴孩子們兩首音樂作品的作曲家是同一個人。這時孩子們恍然大悟,作者是貝多芬。有時候教師的“賣關子”反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在介紹貝多芬時,點到即止,只介紹貝多芬是德國著名作曲家,被稱為“世界音樂文化史上的巨人”,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等等。因為長篇的介紹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也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調整后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所提升,倦怠感消失了。這樣的調整也留給學生更多對于貝多芬的研究空間。
二、感受旋律
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之外,老師也要投入感情,聲情并茂的演唱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才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沉浸在音樂教學當中。
三、學唱歌曲
1.從學生的年齡層次方面來看,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比較羞澀,因此,在讀歌詞時,可以全班一起朗讀,而非像低年級的學生沖動活潑、愛表現,一人讀即可。在節奏訓練方面,點到為止即好,不需刻意的加入動作或者節拍。
2.用學生的聽代替老師的教。讓學生學會主動體驗歌曲情緒,不依賴也不迷信教師的知識傳授。
四、拓展延伸
用不同的形式感受歌曲。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們除了可以拓展一些情緒相似的歌曲之外,還可以加入樂器(如豎笛),用不同的形式來演繹歌曲,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五、課外活動
一、聆聽音樂,在“聽”中創新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妙的音樂能引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小學古詩音樂欣賞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經歷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對古詩音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師要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認真聆聽古詩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音樂天空中翱翔。如:在教學古詩歌曲《七步詩》(〔三國·魏〕曹植詩,李普權曲)時,課堂上教師只提示樂曲名稱,不作其他任何暗示,讓學生反復傾聽,鼓勵學生說出對他所聽到的音樂說些什么或描寫什么,學生們能根據音樂情緒,結合自己掌握的部分知識描繪出了不同的古詩畫面,有的說:“在雄偉的皇宮里,聚集著滿朝文武官員,和曹坯商議如何處置曹植。”有的說:“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曹植面對哥哥曹坯對他的處理,正在慢步思考,編出一首詩來,讓他哥哥滿意,不殺他(曹植)。”也有的說:“曹植不滿他哥哥曹坯的領導,寫出詩來反抗他。”有的說:“曹植眼看被曹坯殺,在屋子里渡來渡去,準備寫出一首詩來,結果在七步之內寫出了一首世間絕妙的詩篇,曹坯不得不免死曹植?!边€有的說出了他聽到或想到的各種場面,還用動作來進行了表現。各種各樣的意境,可見他們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豐富,在他們心靈深處不斷進發出創新的火花。
二、提出問題,在“議”中創新
問題是創造之源。教師的提問目的,不在于考學生,而是通過提問,引起學生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尋隱者不遇》(〔唐〕賈島詩,李普權曲),待學會歌曲后,教師有目的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師:“童子”是誰?你能伴伴“童子”嗎?
生:(先小組討論再集中回答)“童子”是男孩子,是這位隱者的小徒弟。部分同學能維妙維俏地伴伴“童子”。
師:“隱者”又是誰?他為什么是一位“隱者”?
生甲:“隱者”就是一位隱士,即隱居的人。可能這位“隱者”是一位很有學問、很有才干的人,他看不慣當時的官吏欺壓百姓,貪賬枉法,所以他不就不愿做官,隱居深山老林,采他的藥,讀他的書。
生乙:可能這位“隱者”曾經是一位縣官,他為官清廉,百姓擁戴,可他的上級老是與他為難,所以他看不慣,棄官隱居深山,以采藥治病來服務百姓,為持生活。
生丙:可能這位“隱者”曾經是朝庭的一員大官,他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使得當朝其他官員沒得到好處,遭到這些官員的排擠,致使皇帝聽信謊言,被貶至邊塞,而他又恨不下這口氣,棄官從民,隱居深山。由于他為官期間做下了大好事,所以他隱居后還有不少的人來拜訪他。
……
師:根據這個情節,你能創作出一首同名的現代詩來嗎?
生:(同學們熱情高漲,先小組討論,再回答)
一組:迎客松下問童子,我友王仙在何處?您來深山訪我師?上山采藥明日來。
二組:大樹下問徒弟,貴師傅在不在?我師清早去采藥,不知何時才回來。
三組:書童清晨玩得興,問師得知去采藥。山高路險霧迷漫,恐怕一時難找到。
四組:書童玩耍松樹下,通報師傅好友到。童言師傅采藥去,不知何時采回藥。
……
這些詩篇,太美麗了,太具有創新價值了。轉貼于
三、表情歌唱,在“唱”中創新
表情歌唱是音樂教學人文本質。歌唱教學的人文何在?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即歌唱者進入角色,以情感來歌唱,并伴以較有表現力的具個性的體態語言、表情語言,唱出人的一種精神,唱出風景的一種美麗,唱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興旺。如古詩歌曲《石灰吟》(〔明〕于謙詩,李普權曲),這是一首借詠石灰,表現自己(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的高風亮節篇。教師按常規給學生教會后,學生演唱很平淡,教師通過精細的啟發、引導學生以剛強的氣質,堅刃不拔的精神,氣貫山河的熱情來演唱這首歌,學生通過認真的領會,加以具個性的體態語言、動作、表情,其效果令人滿意。
四、創設情境,在“演”中創新
對于古詩詞,《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古往今來,無論是《詩經》中的風、雅、頌,還是唐詩、宋詞、元曲,大都能作為“歌曲”演唱。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入古詩詞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進行教學,那么,歌唱熟了,詩詞自然也就背熟了,有利于理解古詩詞中的意境和復雜情感。具體做法如下:
一、用音樂營造課堂氣氛
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魅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為可能。”用音樂導入,在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情感,進行審美熏陶等方面可以發揮獨到的作用。
如講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播放王菲演唱的流行歌曲《明月幾時有》?!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哀婉綿長、柔情似水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住學生,悠揚的樂曲聲把學生帶進了凄麗迷茫的意境中;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以《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渾厚的男中音、雄渾的氣勢,讓學生仿佛看到了當年赤壁鏖戰時,年輕有為、意氣風發的周瑜談笑風生、指揮若定的神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流行音樂,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二、用音樂指導學生品評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很多古詩詞中的意境和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學生很難領會。將音樂融入詩歌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能陶冶情操,并使詩歌潛入心扉。
如講授李白的《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我播放翁培倫演唱的流行歌曲《護國良相狄仁杰》片頭曲《餞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北瘣碇邪甙簶酚^的樂曲,加上翁培倫那至情至性,憂郁但不消極的男中音,把作者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似乎看到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境所壓抑,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的詩人,面對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仿佛現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想高飛遠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但現實“夷羊滿中野,盈高門”的可憎局面,又讓詩人覺得“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通過流行歌曲,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復雜情感,更能體會出作者面對實際生活中的種種缺憾,不屈服于環境的壓抑,也不屈服于內心的重壓,不甘沉淪的、豁達樂觀的精神。
現代流行歌曲白話歌詞,把晦澀難懂的古典詩詞演繹得通俗易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真正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領會了詩的內涵。
三、用音樂幫助學生背誦古詩詞
古詩詞中的很多優秀內容被很多現代的音樂制作者制作成具有時代風格的音樂。在教學時,教師借助這些流行音樂,能使古詩詞長留學生心間。在講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學生們邊學邊唱,不亦樂乎。十幾分鐘的時間,他們就把這首詞全背了出來。這次嘗試,拓寬了我的思路。于是,我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聽一些這類歌曲。如:根據李煜《相見歡》改編的《獨上西樓》、李煜《虞美人》改編的《幾多愁》、李商隱《無題》被改編的《別亦難》、李清照《一剪梅》被改編的《月滿西樓》等。漸漸的,當初不喜歡古詩詞的學生也加入吟唱的隊伍,古詩詞的默寫有了很大的改善。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恰當應用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進行古詩詞教學,不但能使學生體會到音樂之美,而且為古詩詞課堂教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大大地提高了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一、用耳朵聽,在“聽”中創新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作為一種藝術教育,音樂教育需要創新,有創新才有發展。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重要的環節。音樂是經過強弱、快慢、升降、混合等藝術加工過的聲音,是有節奏、旋律或和聲的人聲或聲器、音響器材等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文學通過語言文字,美術通過色彩線條,音樂就是運用優美、悅耳的聲音,傳達人類的各種情感。優美的音樂不會隨時間而消失,有著永恒的生命,美妙的音樂能引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小學古詩配樂欣賞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由于每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古詩音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師要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認真聆聽古詩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音樂天空中翱翔。通過音樂形象,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閱歷和見聞,以及教師在課前給予他們的提示,通過上網、看書所獲取的一切資料慢慢展開想象。
二、用頭腦想,在“議”中創新
問題是創新之源。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考學生,而是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活他們的思維。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到“備問題”的重要性,在課堂上由教師提出一些有利于引起學生好奇心、激發想象力、激活思維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議論、積極想象、積極創新,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比如,教學《憫農》一課時,先由學生自由學習這首歌曲,待學會歌曲后,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想象,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從而達到在“議”中創新的教學目的。
三、用表情唱歌,在“唱”中創新
每個孩子的歌聲都是天籟之音,“唱”這一教學手段一直以來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情感,我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演唱,在正確理解歌曲的歌詞內容、音樂特征、歌曲意境之后,引導他們用恰當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現歌曲的情感。然而,表情歌唱是音樂教學最突出的人文本質,那么,歌唱教學的人文本質在哪里呢?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就是讓歌唱者進入角色,以情感來歌唱,所謂的“歌以詠志”指的就是這個。同時,伴以極具表現力的、極具個性的體態語言和表情語言,唱出人的一種精神,唱出風景的一種美麗,唱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興旺。
四、創設情境,在“演”中創新
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詩歌情境,可以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啟發學生進行想象,發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詩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靈感。眾所周知,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往往不滿足于僅用歌聲來表達情感,也不滿足于安靜地聽音樂,更喜歡手舞足蹈用動作表現,動作是他們認識音樂和從音樂中獲得快樂的最有效途徑。正因為這樣,我們教師就更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到激發,并且用他們自己的思想表現出古詩詞音樂、歌曲和創新音樂的時間、空間。
五、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創”中創新
我們主張不論在感受音樂、鑒賞音樂,還是在演唱、演奏、音樂律動的過程中,都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運用學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以自己獨特的感受來理解音樂、表現音樂,賦予音樂以個人情感的審美個性和生命力。
“創”其實很簡單,讓學生自己選取他們最喜歡的一首詩詞,先自己把歌曲譜出來,經過同學們的商議和老師給予的一些意見,選出其中較好的幾首,以小組為單位,自己選取樂器,還要自選打擊樂器伴奏,然后以自由的形式把他們自己“創作”的歌曲,通過自己的打擊樂器配樂,進行“自創”表演。當前的學校教學倡導學科綜合,“吟唱古詩詞”融合了語文和音樂兩門學科。作為語文課和音樂課的補充和延伸,在配樂朗誦和歌唱的過程中,學生會體驗并逐步理解詩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強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六、古今結合,在“拓”中創新
關鍵詞:小學音樂;奧爾夫教學;突破;創新
音樂教育作為構成我國小學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塑造學生的審美個性作用顯著,也是踐行全面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但從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狀況來看,小學音樂教育依舊處于一種固化的模式下,無法適應現代教育要求。而奧爾夫教學法的具體應用,對小學音樂教育突破與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其優勢與應用價值較高。
1 小學音樂教育中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的應用講究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從學生的角度作為出發點,進而圍繞學生開展教學實踐,這一點符合新課程標準對于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順應教育體系改革的發展步伐;其二,奧爾夫教學法主張并強調營造一種歡樂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很好地被體現。同樣,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從多層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感官體驗,更好的展現出他們的學習效率與學習熱情,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其三,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存在,也不可忽視教師所能夠發揮出的輔助作用。奧爾夫教學法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讓傳統音樂教學解脫出來,在突破與創新中綻放音樂教育的魅力與價值。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融入,有助于提升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與全新音樂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共同進步,為現代音樂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2 小學音樂教學中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小學音樂教育中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價值已經得以明確,其具體的應用策略則需要結合教學實踐來具體嘗試與突破創新。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如下:
(一)音畫結合培養學生興趣
奧爾夫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其根本是以學生為核心,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并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顯然所能夠發揮出的教育價值將被無限放大。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對于抽象知識點與藝術內涵的理解不夠全面,反而對于一些形象、具體的內容興趣較大,關注度也更高。因此,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學生這一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便捷性做好音樂與畫面的有效融合,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課之前利用多媒體播放《白雪公主》等類型動畫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音樂為不同的動畫進行配樂,結合故事情節做好音樂的搭配,加深學生對于音樂及音樂所表達的內容的理解,讓小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當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情緒。這種方式,充分將音樂的內涵與具體動畫融合在一起,以“看”帶動“聽”,以“聽”理解“看”,最終為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二)游戲教學增強學生參與
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的應用,強調在游戲中學習,從而讓音樂教學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換言之,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在游戲中學習,消除負面心理與情緒才是小學音樂教學的理想狀態,而奧爾夫教學法的游戲教學則能夠最大限度上增強學生參與度。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游戲教學過程中,前期的準備階段應該規劃好游戲內容,做好對音樂知識點的拆分與分層設置,降低難度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逐步去掌握。例如,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節奏方面的練習,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其次對各節奏進行聯系,最后可以采取傳統“擊鼓傳花”的方式深度拓展。這樣循序漸進的音樂教學模式,既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度,也能夠在根本上提升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故事教學加深學生理解
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有一個故事,都是由創作者根據特定歷史與情境展開。小學音樂教學中則可以充分運用故事教學的方式做好引導,取代傳統“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奧爾夫教學法倡導的故事教學,對小學音樂教學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但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有限,在故事的選擇與易讀性方面教師需要做好衡量,保證發揮出故事教學的優勢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游擊隊歌》時,就可以應用故事教學的方式,講解在當中眾多游擊隊英雄的光輝事跡,如“地道戰”、“地雷戰”及“放牛郎王二小”等故事與英雄人物,讓學生加深對《游擊隊歌》內涵的理解,更容易從歌詞當中聯想到當時的歷史背景,領略歌曲背后深刻的內涵。奧爾夫教學法當中故事教學方式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的應用,有助于W生理解音樂教學內容的內涵與背景,從而拓展對音樂的理解,為今后接受音樂與養成審美個性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