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范文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3-16 08:32:3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語文古詩教學,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

篇1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唐詩 語文素質 人文性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蘊涵的價值

1.以古詩之美豐富學生思想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詩歌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與審美觀念,作為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應將這些思想與審美觀念,通過對學生的講述與引導,對其加以熏陶、傳授,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幫其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初中古詩詞中蘊含的思想與審美觀念可分為以下幾種:

(1)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類作品在古詩詞里面占據多數,其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讀者讀來蕩氣回腸。比如:在國家動蕩不安,戰亂四起、民族危難的年代,詩人用行動,用詩歌表達自己誓死衛國的決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詩人杜甫因國家動亂,到處漂泊,但無時無刻不掛念國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句無不反應了作者的悲憤與痛徹心扉,表現出了杜甫本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念。大詩人李白雖然滿腹詩書,卻一生潦倒,懷才不遇,空懷一腔為國建功立業的情懷,但他仍然對追求理想擁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執著,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樂觀心態,等等。

(3)向世人傳達一種純潔美好的人間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詩詞不斷歌頌著人世間的親情、友情、愛情。《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了男女對純真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老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與依戀。友情在中學生階段很重要,古詩詞中有不少表達友情的美好詞句,如“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等等。

(4)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古詩詞中有不少寫景的詩篇,從古代詩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對祖國江山、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比如教材中的《錢塘湖春行》《西江月》《題破山寺后禪院》等。里面蘊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也表達了只有留心身邊一草一木,關注生活點滴,才能將生活如此美妙地傳達出來。

2.以古詩之美發展學生語文能力

古典詩詞體現著豐富的藝術美,其表現主要如下:

(1)音樂美。古典詩詞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每首古詞都配有曲,曲就是配樂唱的,其音樂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詩多音律和諧,章節復疊,有著濃烈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在唐朝之前成為古詩,之后成為格律詩,古詩多不講究平仄和對仗,律詩對格式要求十分嚴格,必須講究平仄,以求得聲調的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2)語言美。詩歌是最精美的語言藝術,詩中的每一個字對詩整體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作者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推敲得出來的,詩中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韻味,飽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悠然望南山”中“見”與“望”的區別。很明顯,“望”字缺少一種悠閑的意蘊。

(3)意象美。詩歌形成過程中需要詩人精神情感異常飽滿、激烈,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這種廣闊深遠、自由新奇的審美想象。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抓住詩歌這一特點豐富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幻燈片、講述詩歌寫作背景、詩人個人經歷等措施,積極調動學生想象力,使其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感情體驗與經歷去感受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意蘊與豐富畫面。

(4)結構美。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意境,還應在教學活動中讓他們了解一下詩歌的構思結構特點。古典詩歌的構思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敘述故事情節的構思方法(《木蘭辭》),寫景抒情或懷古抒情的構思方法(《錢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結合現實的構思(《雁門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見大、動靜結合等表現手法,擬人、對比、雙關、夸張都是修辭手段的有效運用,使得古詩結構與意境更加豐富。所有這些在古詩詞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應向學生加以傳授,進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藝術結構與思想意境。

二、實現古詩教學價值有效性的途徑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底蘊,不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養初中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習慣。

1.吟誦朗讀

誦讀是學習古詩歌的有效途徑,它能讓學生在吟誦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韻美。出色的誦讀不但能夠讓學生讀出詩歌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也能將學生引入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它的理解與掌握。同時,誦讀詩歌要講究節奏,各詞字的語音、語調都會有輕重之分,這樣既能讀出音律美,也能傳達詩人的思想情感。不僅如此,在吟誦過程中還能加強學生古詩詞量的積累,為今后的學習及寫作打下基礎。

2.通過比較聯系法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積累

比較聯系法可有效減少學生古詩詞書寫過程中的錯別字的現象,比如“親射虎,看孫郎”與“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與“狼”的書寫。通過平時的比較聯系可有效幫助學生區分并理解。

比較聯系法可幫助學生積累古詩詞蘊含的傳統意向。比如古典詩詞中常見的“燕”與“雁”的區分。通過對含有這兩字的詩句進行分析發現,幾乎所有含“燕”字的詩句都有春天有關,代表了春意盎然,成為春天的象征;帶有“雁”字的詩詞多與秋天相關,出現意象多為大漠、邊塞等,通過類似比對,學生對古詩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總之,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聯想與想象,使其認識到古典詩詞的存在價值及其所能產生的影響,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初中古詩 會讀 體味意境 把握情感 品詩味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隔不斷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對炎黃子孫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展現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去學習呢?筆者經過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于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1 指導學生會讀

古詩的教學應注重朗讀教學,指導學生結合作者寫作背景。古詩非常注重平仄的搭配、節奏的停連、韻律的悠揚。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我在古詩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誦讀教學,讓學生明確到詩歌語言的韻律美。同時,在指導誦讀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誦讀,結合寫作背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詩歌所帶來的魅力。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觀滄海》時,我就注重誦讀的教學,誦讀的方式要靈活多變,并指導學生表情誦讀,同時在指導學生誦讀《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我要求學生會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策馬東征,指揮三軍的統帥。讀出氣勢,讀出豪邁。在誦讀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這樣的誦讀下來,學生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并且還鞏固學生對詩句記憶。學生的誦讀過程,提高了自身對《觀滄海》的理解,這樣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對《觀滄海》的誦讀。聯想、想象、理解、誦讀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地發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

2 體昧詩歌具體意境

中國古代詩歌講求意境,詩人用經典化的意象構建一種生活或理想的境界,意境的營造為古詩帶來難以言表的韻味。初中生喜歡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詩如果不能生成一種具體可感的畫面,那么即使教師講授得再精彩,也很難打動學生的心,更別說讓學生去鑒賞了。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詩歌的種種意象去構建一幅畫面,將詩歌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圖景,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審美經驗。

如:在講授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勾勒詩歌畫面,尋找“挑燈”、“看劍”、“吹角”、“連營”、“塞外”、“沙場”、“白發”等能夠呈現畫面的詞語,生成沙場征戰的豪氣慷慨之情,從而營造一種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凄苦氛圍。

3 研讀重點語句,把握情感焦點

古詩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濃縮在詩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上,這些重點語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噴發的窗口,也即人們常說的“詩眼”和“文眼”。閱讀古詩文,著意研讀這些重點語句,抓住“詩眼”和“文眼”,就能快捷地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點。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永州的作品。這篇山水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小石潭的所見、所聞、所感,不知不覺觸動了內心的傷痛。我們可以隨著作者的游蹤來探訪他的情感線索,初游小石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祝環”,清脆悅耳的泉水叮咚聲使他“心樂之”,已忘情于山水;繼而觀賞小石潭的游魚,“空游無所依”,水異常得清,“日光下澈”,魚兒的“影布石上”,忽停忽動,輕快敏捷,“怡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吸忽”,多么美妙空靈的游魚圖啊,可愛的小精靈“似與游者相樂”,怎不令人忘身于外而十分愜意;及至遠望潭的西南“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可能就觸景生情,勾起作者對坎坷仕途的回憶而有些黯然神傷了;而后再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的環境,就不由得使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了。聯系作者的游蹤,分析作者游覽小石潭的情感線索,品味研讀重點語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就不難把握作者似“樂”卻“憂”、似“喜”卻“憤”的情感焦點。

篇3

通觀初中語文教材,詩歌教學被集中安排在課內詩詞單元25首,課外古詩詞背誦60首,其中新課標推薦背誦的篇目34首。這些古詩詞部分多樣性地安排了唐詩、宋詞等各時期的經典篇章;所選詩歌系統地展示了中華上下千年的詩歌菁華。那么,怎樣教詩歌,才能讓學生既能體味到詩詞數千年人文積淀的博大厚重,傳承燦爛的傳統文化,又能感受現當代詩歌的異彩紛呈和美麗嬗變,把握時代變革跳動的脈搏,從而滋養性情、陶冶靈魂、激勵精彩人生、重鑄民族精神呢?詩歌被廣泛選人語文教材,是詩性的回歸,但這只是萬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歸還要看詩歌的價值在現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體現。關鍵一步還要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去教。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沒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詩歌以其凝煉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獨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如果學生還只是單純地追求矛盾沖突,情節人物,還不會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還沒有對詩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覺,那詩歌對他而言是味同嚼蠟了。老師還是那樣把一首首優美的、空靈的、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堆積;還不會帶領學生去吟詠、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學方法能絕妙地讓學生領會詩歌意境之韻,情感之美,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創造,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為突破傳統詩歌教學的樊籬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欣賞詩美,領略詩情。

一、巧引故事

喜愛聽新奇的故事是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她們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巧引故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特別在課文導人中巧妙運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便講述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生活逸事。詩歌教學中,精選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趣聞,用形象的語調講出來,不但能引起學生注意,而且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愉快活躍。

二、美讀詩詞

古人就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葉圣陶創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了,無論興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詩歌教學,十分強調朗讀的作用。詩詞是以語言文字形式出現,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體會字里行間所包蘊的情感?美讀就是一個極好的途徑。通過美讀,能將美巧妙地傳輸。教師要讀出課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語言美,藉此感染學生。朗讀要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催人動情。例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時,用豪放、激昂的語調進行了“美讀”。在范讀過程中,教師完全融入詞中的境界。讀到最后二句,并輔以動作,展示詩情。大氣磅礴的力量震撼學生的心靈,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一番美讀,學生獲得了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三、點綴音樂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本身就與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代大多詩詞都能配樂歌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胡兒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長恨歌》”,便足以證明。在詩歌教學中,用音樂點綴,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于是教學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進音樂的殿堂。帶領學生欣賞內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師生一道聆聽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優雅的詩詞中,完全迷醉于空靈的音樂中。一曲音樂勾起學生對詩美的無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瑣的講解不知好多少倍!還可以經常在朗讀時,用樂曲搭配。

篇4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的比重有增加的趨勢,這是對母語教學的重視,同時也是對古典文化的一種發揚和繼承。可以說,古詩是文學發展中的一座豐碑。如何更好地了解古詩,學會對詩歌的鑒賞和感悟,努力提高學生對中國古詩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已成為當今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筆者認為,初中詩歌教學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欣賞淺析

1. 誦讀――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 古詩詞講究形式美、節奏感和韻律感,結合漢語言文字特點,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既可以讓學生以美的體驗,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例如反復誦讀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例如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全詩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兩句開篇,營造了冷落暗淡的環境氛圍,使人既心生蒼涼惆悵之感,又有清新幽靜的體會。緊接著“古道西風瘦馬”將秋風蕭瑟、蒼涼悵然的意味進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詩人心中的無限愁思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枯、老、昏、瘦等字對事物的細致刻畫,以詩人的視角給其蒙上了凄涼愁苦的色彩,更是詩人心緒不佳的間接體現。最后,全詩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收篇,以點睛之筆,直抒詩人心意,將詩人懷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學生在誦讀之后,不由自主的會在腦海中形成如下畫面:凄涼的秋風中萬物蕭條,一位滿臉疲憊的天涯游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中,落寞前行卻不知歸處。

誦讀是學生學習古詩詞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剛開始誦讀的時候,可以先整體感受詩詞的優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復的誦讀中,細細品味作品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詞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進而強化自己的主觀感受,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作品的透徹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 學習與應用要具有靈活性 詩詞作為語言的藝術,善于運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情感,詩詞中也匯聚了作者的萬千心緒。所以,在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真情實感地品析名句,抓住關鍵字、詞、句等進行賞析,真正感受到作者當時所迸發的情感,體會詞字精練的妙處。然后,合理滲透“以詩解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快速“入戲”,提高其鍛字、煉詞、用句等能力,加深古詩詞之間的互相理解。而詩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都是學生應該學習的重要技能,在詩歌鑒賞的同時,分析這些修辭的用法,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還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時時聯想,拓展其思維的空間。這是因為,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因此,在詩詞賞析中,引導學生對精美的詩詞進行聯想,以多樣的形式進行優美文章的創作,從整體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不斷提高其分析與寫作的能力等,以便更加透徹的理解詩詞。

例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賞析時,教師可放手將鑒賞任務交給學生,引導其從不同的視角,以獨特的方法對詩歌進行鑒賞,鼓勵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然后激發學生的想象,以此詩詞為基礎進行優美文章的創作,將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為具體的文字,并不斷發揮想象,創造生動的畫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正如:《水調歌頭》配上音樂,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很多人都會唱的歌曲。

3. 結合時代背景,深入理解古詩詞 古人云:“興之所至,詩之所寫。”古詩詞一般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大多都與作者的生平、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因此,我們學習古詩詞,就必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時代背景等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因而,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會在教學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這樣做,就會讓學生在預習中不僅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還豐富了他們頭腦中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的認識了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后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方便之門。比如,李白的《行路難》,若不弄清楚李白寫這首詩的處境,那么詩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等句子就無從理解。同樣,若不了解時代背景,學生就不會深入理解《漁家傲》的壯志難酬、蒼涼悲愴,《望天門山》的奔放豪邁,《過零丁洋》的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破陣子》的慷慨激昂……

4. 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直入詩海幽境 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古典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來抒感的,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詩的靈氣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留有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情托景,景引情,情景相生,情在詞外。因此,指導學生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讓學生在詩海幽境中品味古韻詩情可以說是古詩詞感悟的妙招。如何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步入詩的意境。方法有二:一是從詩詞描繪的意象入手。如在教學《相見歡》一文時,我們可以牽引出相關的幾首有關“月”的詩來作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月如鉤”帶來的獨特的表達效果。此時的教師不需要把整首詞意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就能夠從詞里發掘出含蓄而豐富的的詩人情感。

5. 聯系實際,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們祖國的瑰寶,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朗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還要懂得如何應用。例如,當學生出去旅游,登高望遠,就會不自覺地說道:“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我們遇到梅雨季節,學生就會如此感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學生不慎丟失財物,也會別出心裁,仿寫廣告詞:“春風不作美,卷走夏涼被,若有拾到者,酬謝少不了。”這些都是應用古詩詞的表現,也是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參考文獻

篇5

一、誦讀――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

古詩詞講究形式美、節奏感和韻律感,結合漢語言文字特點,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既可以讓學生以美的體驗,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加強學生的主觀感受。例如反復誦讀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全詩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兩句開篇,營造了冷落暗淡的環境氛圍,使人既心生蒼涼惆悵之感,又有清新幽靜的體會。緊接著“古道西風瘦馬”將秋風蕭瑟、蒼涼悵然的意味進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詩人心中的無限愁思產生強烈的共鳴,而枯、老、昏、瘦等字對事物的細致刻畫,以詩人的視角給其蒙上了凄涼愁苦的色彩,更是詩人心緒不佳的間接體現。最后,全詩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收篇,以點睛之筆,直抒詩人心意,將詩人懷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學生在誦讀之后,不由自主的會在腦海中形成如下畫面:凄涼的秋風中萬物蕭條,一位滿臉疲憊的天涯游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中,落寞前行卻不知歸處。

誦讀是學生學習古詩詞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剛開始誦讀的時候,可以先整體感受詩詞的優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復的誦讀中,細細品味作品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詞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進而強化自己的主觀感受,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作品的透徹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鑒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學生要想通過古詩詞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和文化修養,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體驗,不僅需要對古詩詞作品進行大量的誦讀,更需要了解與古詩詞相關的知識,掌握鑒賞的正確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基本知識,如古詩詞的體裁、題材和藝術風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陰》為例,其體裁為發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詞,在題材內容中屬于記事詠懷之作,表達自己重陽佳節,思念親人而心生百無聊賴質感的傷懷之情。李清照的詞作大多文筆委婉,感情細膩,多為抒情敘事之作,如《如夢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將其劃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其中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兩句,詩中的“子規”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禪位臣子,死后化為杜鵑而啼聲凄切的典故。詩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寫了朋友落難后,自己的滿懷憂憤,以及自己與朋友患難中的真情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詩人靈活應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詩詞表達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強作品的渲染力。而學生對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幫助更好地鑒賞作品,更好的體會作品中的深意。

三、積累――強化學生記憶能力

初中古詩詞數量多,學生很容易出現記憶錯誤或混淆的情況,因此提高學生記憶能力,使之正確的理解古詩詞、背誦古詩詞非常重要。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加強詩詞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積累和記憶古詩詞。

教師在運用歸納總結方法的時候,可以以古詩詞的某一特征將其歸為一類,以利于記憶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以古詩詞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將相似的詩詞歸納總結在一起,以利于學生記憶: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上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成人综合久久 |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 色播久久久 | 天天搞天天搞 | 成人h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 男女啪啪高潮无遮挡免费动态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观 |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又高潮 | 五月天婷婷综合 | 男女网站免费 | 欧美vide| 国产91在线视频 | 免费麻豆视频 | 香蕉二区| 男女视频免费 | 日韩av美女电影 | 日韩在线小视频 | 九九综合 | 日韩欧美国产电影 | 不卡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91 | 一级高清 | 在线日韩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 午夜性色a√在线视频观看9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2区 | 欧洲一区二区视频 | 久久精品视频播放 | 国产分类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 色综合久久久久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