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28 15:43:4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色彩教學教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仔細研讀《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教學案例,我對這堂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1.本課亮點
(1)師生互動成為教學的主要狀態
蔡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實物與圖片,通過一系列有效的設問,引導學生自主提煉民間美術色彩的基本特征和搭配方法。在師生互動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師長期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定會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方式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2)有效設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筆者曾在類似課題的教學中發現,中學生會普遍認為民間美術的色彩很“土”,因此,要想讓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中學生去關注并認同民間美術,是頗有難度的。而蔡老師在教學中以學生感興趣的“淘寶”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入“色彩探秘”“我是民間小藝人”等教學環節,通過一系列指向性明確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認識,不僅消除了學生的排斥情緒,還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效開展做了鋪墊。
(3)拓展延伸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
在當今多元化時代,各門藝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極其普遍,民間美術的色彩語言對現代藝術也有著重要影響。蔡老師設計的拓展延伸環節簡潔而有效,通過對現代服飾、包裝、建筑作品的欣賞,啟發學生認識民間美術與現代生活的密切聯系,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戶,對傳承和保護民間美術切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改進建議
教師在講解“為什么民間美術會形成這樣的色彩特征”時,強調“過去民間藝人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用身邊能夠找得到的工具材料進行創作……”顯然,蔡老師在這里把外因“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當成了主要原因。這是值得商榷的。教師在講解民間美術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色彩特征時,應該強調民間藝人在創作時祈福迎祥、求吉避兇、驅邪禳災的美好愿望和民俗心理才是主要因素。正是由于這種開朗、樂觀的情感需求,民間美術作品才會出現對比鮮明、顏色飽和、富有生命張力的色彩特征。從整個課堂結構來看,只有在這一問題上理清邏輯關系,接下來的“色彩探秘”環節才顯得有必要和富有意義。
在“色彩探秘”環節的一系列活動中,蔡老師都是從正面來引導學生觀察和感悟民間藝人的配色方法,這樣顯得過程和方法單一、思維平淡無奇。如果教師在某些知識點的探究過程中,能打開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僅能豐富教學過程,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例如,在探究民間美術“高純度”的配色時,教師可以用電腦軟件將原有的圖片處理成低純度的效果,與原作的高純度效果進行對比。學生通過兩張圖片的比較,能夠發現低純度的作品不能給人帶來吉祥、熱鬧的感覺,由此就會更清晰地認識到“民間藝人在配色過程中善于運用高純度顏色”的主要原因。
點評二(金燮玫江蘇省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
讀完該課教學案例,我感覺這是一節樸實、扎實而又“接地氣”的美術課,其中的一些教學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們一線美術教師吸收與借鑒。
1.可取之處
(1)問題的指向性明確,教學活動緊扣主題
該課以“淘寶激趣”導入課題,圍繞“民間美術的色彩給人怎樣的感受?”“為什么民間美術會形成這樣的色彩特征?”“民間美術的色彩效果是如何創造出來的?”這三個指向性明確的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感受民間美術作品的色彩特征后,便直奔主題開始“色彩探秘”,進一步理解和探討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知識。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冷暖對比、高純度、黑與白、面積對比、明度對比等五個方面著手,通過對比欣賞和巧妙穿插民間美術配色口訣,不斷啟發學生思考,幫助他們理解民間美術不同的色彩搭配形式、手法和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教師再以民間玩具小毛驢為例,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民間美術的配色方法,用一系列追問把學生的感知和認識落到實處,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最后,教師請學生用所學的民間美術配色知識給布老虎、小泥鳥、土家族織錦的線描稿設計配色。整個教學過程簡潔流暢,內容充實飽滿。
(2)注重聯系生活,品味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文化內涵
本課教學內容與民間生活緊密相連,教師以從生活中收集的民間美術作品、身穿的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月餅、粽子包裝盒上的民間美術包彩的運用等為例,幫助學生理解民間美術作品的配色規律,并向他們傳達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的概念。穿插其問的民間藝人的配色口訣不僅讀起來幽默風趣、朗朗上口,而且讓學生了解了多種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方法和審美特征,品味了其文化內涵,提高了鑒賞能力,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3)關注知識和技能形成的過程,注重探究性學習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特點,教師在對比欣賞圖片、分析民間美術色彩搭配規律時,通過提問、追問、釋疑等問題鏈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去觀察、思考、討論和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如,在講述蘇繡《雙魚圖》時,教師提出了“采用了怎樣的色彩搭配方式?”“有冷暖對比嗎?”“有面積對比嗎?”等問題。在學生回答“有”之后,教師追問“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還有別的對比方式嗎?”并出示色彩圖版,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學生既學習了知識,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2值得探討之處
(1)學生作業內容、表現方式略顯單調
雖然案例中呈現的幾幅學生作品圖片配色確實有濃濃的民間美術氣息,但是,都是用彩色水筆平涂的,表現內容局限在老師提供的三種線描稿中。而七年級學生學習過一些色彩知識,掌握了一定的涂色技巧,因此建議教師不妨在學生作業環節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將題材內容再拓寬一些,在工具材料的選擇上也可以更靈活一些,如,以油畫棒、彩色鉛筆等工具表現色彩的明度漸變效果,教師略加示范即可。作業也不一定局限在作業紙上,可以將線描稿做成掛盤、掛件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作業效果,也更好地體現出美術學科的視覺性。
(2)更多地關注學情,適當地調整教案
當教師提問“為什么民間美術會形成這樣的色彩特征?”時,學生答不上來很正常,因為他們的生活離民間美術還是比較遙遠的,而教師直接把答案給了學生。建議教師在這里不如將問題暫時擱下,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適當滲透些民間藝人的生活環境和表現工具、材料等知識,然后再讓學生考慮這個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在理解民間美術色彩搭配方式的同時,更好地領悟它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就會有話可說,本課也會顯得更為豐滿。
點評三(朱成斌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教研室)
本課教學突出了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知識與創作的學習,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知識結構呈現完整,教師注重教學引導、啟發學生思維,特別是利用一些民間美術色彩運用的俗語、口訣等,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一些色彩搭配的方法或法則,便于學生理解,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從教學反饋來看,基本實現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但是,筆者認為,該課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處,在此提出,與同仁探討、交流。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設置得不具體
“培養熱愛民間美術的情感;形成積極、主動探究學科知識的學習態度;樹立傳承和保護民間美術的意識。”這個目標顯得有些大而空洞,游離于教學之外。目標主體(學生)應該通過學習能夠關注生活中民間美術作品中的色彩變化,主動用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知識去改善環境。
2.民間美術的欣賞感知不夠
美術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理解和創造的過程,這也是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本課教學缺少對民間美術作品整體欣賞感知的過程,而直接進入“色彩探秘”環節,這就顯得生硬了些。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因此,需要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民間美術視覺盛宴中,去感知色彩的搭配、體味民間美術的審美意義。單憑幾件民間美術作品,難以體現民間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民間美術色彩的文化內涵。
3.問題的呈現不夠合理
教師在導入新課環節就提出:“為什么民間美術會形成這樣的色彩特征?”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學生對民間美術色彩特征沒有任何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回答其形成的原因,效果可以想象。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只好自己作答。而教師對民間美術之所以形成艷麗、飽和、明快、熱烈等色彩特征的解釋是:“民間藝人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用身邊能夠找得到的工具材料進行創作,這使得他們在創作時不受真實事物色彩的束縛……”這解釋的只是客觀條件,而不是客觀原因。這些色彩特征,除了視覺規律以外,主要是受到傳統文化觀念、審美觀念、民俗觀念等方面的影響。這個問題可以放到綜合探究環節去讓學生討論思考。
4.美術課程的人文性體現不夠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引發學生對民間美術色彩表現背后文化內涵的思考”。而在教學過程中,這一難點并沒有突破。教師引導學生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僅限于對色彩知識的解讀和搭配方法的說明,以及冷暖對比、明度對比、面積對比等,而沒有就民間美術色彩的象征意義、審美觀念、文化觀念等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討論。
5.課型特點不明顯
本課在教材分析中將課型設定為“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而該課例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過程的呈現到作業要求等,都沒有體現“設計·應用”課型的特點。如果按“設計·應用”課型去設計本課,可能會是另一番情景。
點評四(楊慧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振興路小學)
該課教學中,蔡老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精彩的圖片和實物,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知識,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會運用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方法。
但是,教師在課堂中似乎還是講得過多了。教師不妨由“導游”轉變為“導演”。比方說,在“淘寶”游戲中,教師出示了民間美術作品后,可以再出示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進行色彩上的對比,這樣,學生就會對民間美術的色彩有進一步的感受。在“色彩探秘”環節中,教師不必提冷暖色的問題,因為這個知識點,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了,而“冷暖對比”這個配色方法如果能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說出,也許效果會更好。在引導學生歸納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方法時,教師在時間上和方法處理上顯得太平均了,簡單的知識點應一帶而過,而不易歸納的知識點應用多種方法引導啟發。如果教師多采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的話,相信學生會自己歸納出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建議該課還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頭腦風暴法
要想啟發學生的設計別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頭腦風暴法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創造性思維方法。例如,在本課的“綜合探究”環節中,教師在分發給每個小組小毛驢玩具之前,可以出示一個空白的毛驢形象,用小組競賽等形式,針對“如何采用配色方法”的問題,采用頭腦風暴法激發學生思維的多向擴展,不斷回憶或產生配色方法,然后,再出示小毛驢實物做參考。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2.美術批評法
對于本課民間美術作品中的同一個藝術形象,每個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教師可以通過美術批評的方法來喚起學生各自的審美體驗,并將其融入各自的創作活動中,表現出個性特征。
點評五(張千梅安徽省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1.可取之處
(1)對比教學法的運用,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魯迅先生曾說:“教師愈會比較,就愈有益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課的“色彩探秘”環節,蔡老師從色彩的冷暖、純度、明度、黑白等方面進行對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民間美術創作中的配色原則。這種對比教學法運用得恰到好處。因為通過色彩對比,能夠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感受,讓他們在對比中思考、分析、欣賞和探究,發現并總結出民間美術的用色規律和顯著特征,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2)接地氣的民間口訣,概括了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和特點
本課教學中出現了大量的民間美術配色口訣,這些口訣的引用,讓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也使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例如,蔡老師在講“色彩純度”時引用了“紅間黃,喜煞娘”來說明民間藝人善于運用高純度顏色進行搭配;在講風箏的用色很火爆卻又很協調時,引用“色要少,還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的口訣來點明民間美術在簡潔明快的基礎上追求強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則;在講面積對比時,引用“造物開天窗.不然悶得慌”來形象地說明面積對比的審美法則;等等。這些民間的配色口訣,正是民間美術色彩搭配規律的精華。教師將這些口訣巧妙地穿插在具體的民間美術作品的分析中,與對比教學相得益彰,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也掌握了民間藝人在創作中的用色原則。
2改進建議
(1)教師在“色彩探秘”環節,能否出示一個色相環,這樣可以用一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回憶小學學過的有關色彩的主要知識。一看到色相環,學生就會想起三原色、對比色、鄰近色,色彩的冷暖、純度、明度等知識,這對后面教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會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電許能更直觀、更深入地理解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
(2)教師在“拓展延伸”環節所給的拓展范圍可以再開闊些。民間美術的范疇很廣,教師可以選取民間美術的代表種類,如繪畫、雕塑、玩具、服飾、剪紙等,以及民間美術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和對世界的影響,真正拓寬學生的視野,引領他們以傳承和發展的眼光來對待中國民間文化藝術。
點評六(王道文安徽省滁州市第六中學)
仔細研讀該課教學案例,筆者有以下幾點感受與體會。
1.本課亮點
(1)注重直觀感受,激發學生思維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和作品分析,使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冷暖對比”“高純度”“黑與白”“面積對比”“明度對比”等五個要素,加深了學生對民間美術的了解,進而感受民間美術的形式美感,探討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
(2)積極引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在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分析的環節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凸顯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改進建議
縱觀整節課,教師在講授“高純度”的概念時,舉了一個往鮮橙汁中兌水或可樂的例子。雖然這個例子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但它與這節課的基調不太相符。教師倒不如直接用準備好的顏料做一個演示,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顏色的變化,進而得出結論。此外,教師在“我是民間小藝人”環節中,沒有做示范。教師在給學生發線描稿之前,應結合前面講授的知識先做一個示范,提醒學生上色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然后,再建議學生采用怎樣的配色手法來完成上色,這樣,就能減少學生在上色時出現不必要的錯誤,提高課堂效率。
點評七(毛曉芳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前洲中學)
蔡老師的這則教學案例,教學目標清晰,教學環節的設置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激發起學生對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學習興趣,讀起來親切自然,讓我深受啟發。
1值得學習之處
(1)精彩、新穎的導課環節,能夠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充滿興趣與期待。本課導入環節,教師展示的聚寶箱瞬間提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也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踴躍上臺,拿著教師收藏的—件件寶貝時,既初識了民間色彩,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2)整堂課教師以民間美術作品為依托,以師生交流、問答的形式展開教學,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在引導學生觀察民間美術作品色彩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和基本方法:冷暖對比、高純度、黑與白、面積對比、明度對比,等等,針對性強,收效顯著。
(3)蔡老師在教學中,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適時副入一些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接受。例如,在講色彩純度時,老師用在100%的橙汁中兌入水或可樂這個例子,形象又生動地說明了色彩的純度,便于學生理解。
(4)在“我是民間小藝人”環節,教師讓學生進行色彩搭配的練習時,發放了線描稿。這既節約了課堂的時間,又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搭配的練習過程中去。如果先讓學生畫圖然后再進行涂色,教學效果就會差一些,畢竟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勾勒一張線描稿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2值得商榷之處
(1)本課所用的圖片應當精選。蔡老師可以選擇更多門類的民間美術作品圖片作為教學素材,使學生在學習民間美術色彩的同時,也能接觸到民間美術的不同門類。比如,在拓展延伸環節,那些粽子、月餅包裝盒上的圖片可以換成一些更具民間美術韻味的手工藝品的圖片。這樣,學生在嘗試了色彩搭配之后,欣賞一些令人驚艷的其他民間美術作品,印象會更深刻,結果也能更精彩。
(2)在講冷暖色對比時,教師的提示有點過度了。其實,紅、黃是暖色,藍色是冷色,初一學生完全能夠自己說出來。因此,這里的師生對話略顯多余,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總結并說出答案。
(3)在“黑與白”環節,教師請學生齊讀了一段民間美術配色口訣:“色要少,還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我認為這里出現這個口訣有點突兀,它和“黑與白”的這一內容關系也不大。因此,建議將其移至“綜合探究”環節,在學生交流小毛驢玩具的配色方法后,再讓學生讀口訣,這樣能為他們接下來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做鋪墊。
點評八(李勝凱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小學)
本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手段簡潔、教學程序規范、教學語言樸實。教師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是一節成功的美術課。
1.可取之處
(1)利用已有知識感知民間色彩
學生對民間美術有一定的接觸,但對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認識卻不多,這從教學案例中學生多次出現的“困惑、答不上來”中可見一斑。匕年級學生在小學六年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色彩常識,雖然對這些色彩知識的掌握還不夠深刻、系統,但足以幫助他們學習和理解本課內容。蔡老師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關注學生本課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在“色彩探密”環節,從色彩的冷暖、純度、明度、對比等已有知識點,向民間美術的搭配規律遷移,使學生在原有色彩搭配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知識的理解,把本課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成功地轉化為已有發展區。
(2)活用民間俗語解釋民間色彩
本課教學中“紅間黃、喜煞娘”“爆”“造屋開天窗,不然悶得慌”等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口訣,既形象地向學生介紹了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審美法則,又結合圖例、民間玩具等實例印證了這些法則。
(3)在有效引領中體晤民間色彩
本課中所有的搭配規律都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中由學生主動發現的,并及時得到了教師的肯定;教師只是適時用規范的語言加以歸納、小結,并用民間俗語佐助學生的成功發現。教師不因比賽而吝惜教學時間,課堂上“為什么”“再觀察一下”“想一想”等教學語言,給學生的思考留有充足時間和空間,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新知識,深化了美術欣賞的基本方法與策略,并在“我是民間小藝人”練習環節中運用已學知識,體會美術學習成功的樂趣。
2.改進建議
(1)本課伊始,教師向學生介紹,民間美術色彩具有“艷麗、飽和、清新”的特征,而本課教學對“艷麗、飽和”給予了較多關注,對“清新”這一重要特征僅是通過一幅蘇繡作品一筆帶過,使學生對“清新”沒有產生足夠的認識,這在學生的作業中也有所體現,作業都是艷麗的,鮮有“清新”的作業出現。
(2)蔡老師整節課提供了六件民間玩具實物,PPT課件提供了悟空風箏、獅咬劍、雙魚圖等幾幅作品圖片作為教學范例。悟空風箏、布老虎這兩件范例已經解決了大部分知識點,體現了美術教學精講精析的特點,但僅看幾幅圖片能否開闊學生的眼界呢?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在每個環節的知識點探究之后,欣賞一組同類型作品的圖片,讓學生加深對“冷暖對比”“高純度”等知識的理解,再在“綜合探究”環節將“為每組發一個小毛驢玩具”調整為“每組發一個不同的民間玩具”,供學生觀察、討論,通過不同小組的匯報,再結合學生自己的理解,就能在精講精析的基礎上,使學生對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認識更加深刻。
(3)七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的意愿,但仍需教師的有效引導。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如布老虎,學生的作業底色幾乎是紅底黃花紋或黃底紅花紋,而藍色等底色的作業幾乎沒有,這是否受到老師“紅間黃、喜煞娘”的影響,從而限制了學生配色的思維?如果在學生作業前,讓學生觀察、欣賞一組其他不同類型的配色方案或作品,開闊學生的眼界,這樣,學生的作業一定會更加豐富。
點評九(劉文軍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從教學案例文本和教學視頻可以看出,蔡老師對教材的認知和理解很到位,教學過程張弛有度,有層次感,采用了啟發式教學。運用民間藝人的口訣,有效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當然,本案例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1色彩搭配方法的概括和詮釋可進一步規范。“色彩探秘”環節中的幾種色彩搭配方法(冷暖對比、高純度、黑與白、面積對比、明度對比),在知識結構的呈現上不太嚴謹。筆者提供一個方案供參考。呈現如下:
(1)主要方法:冷暖對比(色相對比可能更合適);明度對比;面積對比。
(2)輔助方法:黑、白、灰、金、銀。
2在“明度對比”環節,蔡老師選用蘇繡《雙魚圖》,讓學生針對這件作品的色彩特點和搭配方式等問題進行討論,并沒有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反而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混亂。在“猜”的游戲當中,學生費盡心思地“找到”了答案。筆者認為,這個環節甚至可以取消,教師應該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挖掘文化內涵。
3.文化內涵的挖掘有欠缺。文化內涵的思考是蔡老師比較關注的一個方面,且被定為該課的教學難點。而在教學過程中,蔡老師于此鮮見筆墨,只是在拓展環節中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筆者認為,可以確定一個目標,如布老虎,以此為代表,向學生介紹其所含的寓意,或者讓學生介紹,舉一反三,從而突破難點,凸顯美術學習的教育價值。
一、創作動機
以往在本項目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靠語言授課,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缺乏,學生的服飾搭配技能難以提高。為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我設計制作了這款助教助學的多媒體教學軟件。
二、內容結構介紹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內容設置上,分為色環基礎知識、服裝人體結構、色彩搭配原則、搭配注意事項、視頻欣賞和搭配練習六大版塊。這六大板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可以在活潑的色彩和積極的互動中愉快地學習。
1.色環基礎知識
該版塊介紹了本節內容的理論基礎。著重介紹了色環的基礎知識,即各種顏色的名稱與特征。讓學生對各種色彩有了醒目的認識。為后面的服飾的搭配墊定了基礎。色環基礎中我利用分層的手法,將色環做成可以隨意移動的,學生選中喜歡的顏色拖動鼠標,將幾款相近的顏色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鄰近色或者同類色以及類似色的對比,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幾種顏色的搭配效果。
2.服裝人體結構
在學生了解和熟悉了色彩的名稱與一般規律后,接下來就是對人體結構的了解,了解在服裝人體中最重要的比例結構是怎樣的,了解人體中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在哪里,了解每個比例所對應的人體結構的位置,該版塊主要針對學生的這幾大問題,著重介紹了人體的物理特征。在本環節,我首先介紹了人體結構的知識,然后將圖片中人體的結構部分和文字相連接,學生將鼠標隨意地放在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對應的人體結構的文字表述,這樣學生會很直接地記憶人體的各個部位,讓學生對人體結構有了立體的認識。比如我將鼠標放在第二頭身和第三頭身之間時,這時在頁面上就會出現對應的“乳點以上至腰部位置”紅線所劃文字,這個點也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和視覺重心點的位置。學生只有了解了服裝人體的幾個重要結構點的位置才能準確把握,自由練習,自由創作。
3.色彩搭配原則
在對色環基礎知識和人體結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運用相關色彩知識對服裝的選擇進行巧妙的搭配。這也是我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所在。學生將點擊頁面“返回”這個按鈕,返回至主頁面,隨后將鼠標放在“色彩搭配原則”時,就可以看到大概的服飾幾種色彩的搭配原則:協調色,同類色,近似色。然后點擊進入,在這個部分首先將服飾色彩分成最主要的六大色系,這六大色系全部用圖片和文字結合解釋每個顏色的運用方法和搭配原則。比如:第一款黑色,由于黑色象征著神秘、高貴,并且具有收縮的效果,因此黑色的搭配一般是與較亮的白色或者明度較高的色彩進行搭配,這樣搭配出來的效果對比強烈;再比如在色彩搭配中較難搭配的綠色,點擊鼠標進入綠色后,可以直接看到綠色最合適的顏色是白色,這兩個顏色是完美搭配,這里就不一一例舉。
4.搭配注意事項
第四部分是我利用實際經驗對實際操作中的幾點事項進行闡述。讓學生對相關細節做到心中有數。比如服飾的整體顏色應控制在3~4種,服裝顏色應上下呼應,既有對比又很協調。學生這就需要對服裝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
5.視頻欣賞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服飾的整體配色效果,我們沒有條件帶學生去服裝表演的現場,但是我們可以將服裝表現搬到課堂上,利用視頻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欣賞到頂級服裝大師的服裝設計秀,切身感受藝術的魅力,感受服裝的魅力,感受創作的魅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創作的熱情,有創作的動力,有創作的實力。所以我精心挑選了迪奧的兩場經典服裝秀,一個視頻是女裝表演,另一個視頻是男裝表演,學生集合前面所講的相關理論知識,參照直觀的視覺材料,這樣才能夠對服裝的色彩搭配有全面認識。
6.課后練習
有了全面認識還不夠,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我設計了課后練習環節,這個環節是以服飾搭配的游戲形式出現。這個練習其實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服裝,另一部分是配飾;服裝包括了上裝中的襯衫、T恤、夾克、背心等,下裝包括了裙裝、褲裝,都是基本搭配的款式,學生可以隨意地將服裝的各個部分進行搭配,上裝的顏色和下裝的顏色任意選擇;另一部分是配飾的搭配練習,這部分也是這個課程中延伸出來的一部分內容,將服裝搭配好后,學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學知識再將這款搭配練習中的配飾部分進行練習,比如發型的選擇,頭飾、耳環、包、鞋、襪、墨鏡、項鏈等,將這些配飾物品和服裝協調搭配,學生在游戲中會自我進行練習。同時產生對服飾和色彩搭配的興趣,以便在課后進行相關的練習和實踐。
西安美術學院造型藝術部近兩年來一直在積極探索藝術素質教育中的實際應用,深究培養專業性創新人才到底需要怎樣的藝術基礎,在不斷的改革實踐中逐漸找到了新的切入點,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些許經驗。
“分解系統、并置單元”,是指把原有的系統教學通過“分解”形成知識單元,而后再將單元順序進行更有實效的“拆分與合并”,形成新的結構形態。分解后的知識以“點”狀結構重新呈現在教學中,對于該“結構”的秩序與安排讓知識點的分布更為合理、易懂,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與掌握,更重要的是使教學“對于規律由簡入深的認識”的操作性得到提升。色彩教研室所設置的色彩基礎課程教學都屬于“分解性教學”,其中包括“色彩同類色訓練”和“色彩冷暖互補色訓練”。本次我們主要介紹第二門課程《色彩冷暖互補色訓練》。
該課程是對色彩的冷暖對比、補色的基本規律的訓練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掌握科學的色彩規律。在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客觀自然色彩更為準確、清晰的觀察,以及分析能力,既做到更為理性、主動地表現對象,又能夠同時注重冷暖色、補色的物理特性和情感特征,全方位提升學生對色彩的審美感受力,為日后的專業學習提供必備信息及參考。
在教學實踐中,不僅是以知識的傳授量來衡量課程質量的優劣,還要有合適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將知識點融匯至課程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消化知識點,從而提高課程質量,所以對于課程優化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秉承這樣的思路,對于課程的優化與改革就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通過在教學中具體的實踐運用,“板塊化”與“單元化”逐漸成為色彩基礎教學的主要特點。以“冷暖互補色”訓練為例,該課程要求學生首先要掌握相關的色彩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將冷暖色訓練和互補色訓練分置為兩個大板塊,這樣在教學中無論是執教者還是學生都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分解系統”。既然把原有的系統知識以點狀進行分解就還要把相應的點進行秩序化的排列,其先后順序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管道”的疏通。也就是說將復雜的課程內容經過梳理和篩選找出有密切聯系、承前啟后的“點”進行分層研究,以不斷積累知識點來擴容課程的知識量,亦是“并置單元”的初衷。
古有“千舉萬變,其道一也”,現代教學亦是如此。無論采用何種教學形式,其目的都是用較為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來掌握本質規律,不同的教學法只是在操作手段上有所差異,其根本目的基本相同。秉承這個理念,我們的基礎教學大部分都圍繞“掌握規律”這一教學目的來設計課程內容與形式,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輕松地、由簡入深地掌握色彩規律、從而提高學生自身對色彩認識的科學性和審美高度,為學生真正奠定“常識性”的色彩基礎。
雖然說教學形式隨時展一直在改變,教學目的卻是相對固定的,但教學方式的優劣的確能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由新的教學理念而衍生出的新型教學雖然繼承了傳統教學中必要的知識點,但在結構上和形式上的改變的確使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改善了。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有相應的理性規律作指導,包括以實踐為主的繪畫學科也不例外。“冷暖色、互補色練習”課程在教學形式上分為兩個階段,我們稱之為“二段式”教學。“前段”教學主要以理論形式將該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導入,使學生在課程之初對該課程所要了解學習的知識有較為宏觀的認識。“后段”教學主要以實踐為主,通過寫生訓練使學生學會觀察、分析色彩規律,掌握“冷暖”、“補色”在視覺中顯現的狀態,并在寫生過程中學習、領會這些規律在畫面中如何得到更合理、更全面的表現。
在設計該教學的過程中,該課程的教學“目的”仍然為“二段式”。首先,我們盡可能地考慮教學目的與教學形式的疊合,不僅要突出課程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課程的目的和每個訓練環節的關系,使其能夠主動地面對教學、解決問題;其次,要照顧到該教學法的操作性與可持續性,因為實際操作的成功率是正確評估該教學法的重要依據,也是進行教學改善的根本所在。
經過兩個教學循環充分證明了該課程的可行性。從教學的安排來看,“單純的看問題”相對于“全因素”的教學方式具有“由簡入深”的特點,在學生能夠從明確的“點”切入后,更為復雜、深層的鏈接會變得有理有據、易于破解。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該教學不僅解決了學生對“冷暖色”、“補色”概念上的 認知,對理論起到了“支撐”作用,實踐過程還變得“規范”、“合理”。另外,該課程的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調性”的認識,解決了極大多數學生畫面的“花”、“亂”、“臟”等問題,使學生對于色彩的表現有一個健康的開始。
任何事物想要達到理想中的“完美”是有難度的,一門課程的設計想要較為充分地解決有針對性的問題還需要經過反復地實踐與改善才能實現。當然,由于本課程的實踐周期較短,也必然存在著許多有待改善的問題,這需要更長時間的調整才有可能真正解決,我們會抱著積極的態度,通過實踐發現問題,盡可能在下個教學循環之前拿出已知問題的解決方案,讓該課程逐漸趨于完善、成熟。
關鍵詞:色彩與圖案課程;工科類學生;探索
Abstract:Most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ashion desig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arts students who have a certain art modeling foundation. But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re not . Most of thes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art modeling and the drawing performance ability .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engineering students’ specific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 .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orm and adjustment,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 ,faster and better.
Keywords: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engineering students;explore
國內大專院校的服裝設計大多以藝術類學生為主且具有一定的美術造型基礎。而以工科為背景的設計專業學生不具備美術基礎,在設計造型以及繪圖表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體現在設計形態的表現與創作方面。設計訓練也多以傳統的手繪表現為主,尤其對于沒有繪畫基礎,沒有寫生色彩和圖案基礎的工科學生來說,趨向專業性的設計色彩與圖案的表現更難以濃縮和抽象甚至創造。
一、工科類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色彩與圖案課繪圖訓練階段的難點與對策
針對服裝設計專業設置的表現類課程,主要分素描、速寫和效果圖三個階段。素描基礎準備階段;效果圖是草圖方案定型后的細化,也逐步被電腦效果圖取代。由此,手繪色彩和效果圖是最重要的手繪表現類課程,是培養學生創造式再現能力的最佳階段。學生可隨時以速寫來記錄構思的造型形態,而無需表達更適于電腦效果圖體現的明暗、色彩和肌理等特質。而色彩與圖案課程對于學生的手繪表現能力主要體現在調色、配色、圖形設計能力上。
1.從學習內容上看,色彩主要側重色彩的基礎調色表現、設計色彩搭配以及設計色彩創意,圖案主要側重圖形的設計和裝飾運用。色彩的表現以手繪調色為主,注重設計色彩的搭配性以及應用性;圖案的表現以手繪線稿為主,注重圖形的具體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創意。學習主要通過作業的形式來進行學習質量的檢測和評估,對于工科類學生的表現評判標準,應重點要求表現準確度與清晰度。準確是指色彩色相準確,圖案的造型與結構關系明確;清晰是指色彩和線條表現。我們需強調學生在準確分析色彩與圖案的運用上的清晰表達,避免過多追求作品的藝術性。
2.從學習方式上看,設計訓練也多以傳統的手繪表現進行,課堂實驗課也基本以小的練習展開,以手繪表現為主,缺乏實際的訓練與操作,使得理論和實際脫節。比如色彩在紙面上表現好后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面料或者面料本身和繪圖色彩相去甚遠。實際上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在實際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質、工藝特點發生聯系,在課堂練習部分過于側重培養學生的色彩與圖案繪圖表現能力而缺乏對學生的設計色彩與圖案實際分析的能力以及具體應用的體驗。應該從課堂訓練的紙面效果逐漸過渡到以實物來體會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表現特點和設計特點。比如色彩配色除了手繪調色運用以外可以借助實際的色卡紙或面料小樣來替代手繪顏料的紙面效果。而圖案的表現則可以通過加強實物的臨摹和作品分析來加深對造型的訓練。
綜上所述,針對學生在色彩與圖案課程遇到的難點,其對策方針是三點:加強色彩與圖形表現的準確性;注重實物操作的訓練;注重分析與運用能力的綜合表現。
二、針對工科類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色彩與圖案課”課程體系的設置
針對以上的要點與對策分析,調整學生課程的內容和步驟,分成三個階段:
1.以臨摹為主,練習色彩與圖案表現的準確與清晰度
首先練習基本調色與配色方法;基本的圖形造型基礎。臨摹色彩首先選用一些清晰和準確度較高的寫生色彩和繪畫色彩以及構成色彩,從臨摹色彩中解決一些基本的調色方法以及色彩色相表現的準確性,以及色彩之間關系的一種把握和體會,切忌追求臨摹色彩的藝術效果。
圖案的臨摹首先選用選擇一些清楚細致刻畫紋樣圖形的傳統優秀作品作為臨摹范本。由幾何形過渡到自然形,由簡單過渡到復雜,讓學生體會到圖形設計變化的特點以及再創造需掌握的要求。在臨摹時,最好由教師選用一些經典的紋樣圖形進行具體的臨摹師范講解,使學生在臨摹過程中既訓練了手頭的表現能力又達到對作品的理解和分心的能力,從中感受到圖形設計的價值和特點。為之后的創作打下基礎。
2.結合實物進行色彩設計搭配與圖案造型的創造與表現。
實際上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在實際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質、工藝特點發生聯系,色彩配色除了手繪調色運用以外可以借助實際的色卡紙或面料小樣來替代手繪顏料的紙面效果。比如運用紙質或面料的拼貼,通過具體的材質色彩進一步感受色彩搭配的可實行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切實地體會到服裝色彩設計所呈現出來的質感和特點。拼貼前,教師可先確認實物的準確性,之后再進行具體的色彩搭配和組合,并在效果上進行一定的點評和講解。而圖案的表現則可以通過剪貼手法加強實物的臨摹和作品分析來加深對造型的訓練,比如運用剪紙方法運用面料對傳統的圖形進行改良和創新,通過具體物的操作感受實際圖案的特點和現代圖案具有的新意,從而改變單一的手繪表現上帶來的不自信和枯燥,增強學生的切身體會。
3.實踐環節的有效操作
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對色彩與圖案的設計表現應更多地讓他們從實際中去感受色彩與圖案設計的應用價值和設計特點,比如實際調研和素材收集,從而提升學生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學習興趣,從實踐中找到學習和提高色彩與圖案表現能力的方法。實際上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在實際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質、工藝特點發生聯系,以及一定的流行趨勢等等,因此教師講課、紙面上的設計訓練只能表面上解決工科類學生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認知和體會,不能從實際根本上加深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體驗和感受。因此本課程增加了“服裝色彩與圖案的設計與應用”課內實踐環節,將色彩與圖案與服裝設計和市場流行等結合,并在授課中加強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力求與實際密切接軌。結合一些實際的成衣設計案例將色彩和圖案應用于服裝設計以此達到教學實踐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實際服裝設計色彩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圖案設計和應用能力。為后續的服裝設計課其打好了較好的審美素養和一定的補充作用。比如圖案的創作與表現可通過具體T恤衫圖案的設計運用來表現自己的創意和實用結合的特點。
針對工科類設計專業色彩與圖案學習的特點,應該從他們具體情況出發,設計色彩與圖案的教學不應純粹強調和注重學生色彩與圖案的設計表現能力和繪圖能力,工科類設計專業色彩與圖案訓練的難點不同于藝術專業類學生,他們沒有很好的寫生色彩和圖形的能力,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應該“因材施教“,根據他們的特點,服裝色彩與圖案課程中對色彩與圖案的設計表現應更多地讓他們從實際中去感受色彩與圖案設計的應用價值和設計特點,多一些實際設計訓練,從而提升學生對服裝色彩與圖案的學習興趣,從實踐中找到學習和提高色彩與圖案表現能力的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職業成長規律;工學結合
1、前言
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也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在城市軌道交通上的建設重點,“建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系統,建成天津、重慶、沈陽、長春、武漢、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軌道交通主骨架,規劃建設合肥、貴陽、石家莊、太原、濟南、烏魯木齊等城市軌道交通骨干線路”。
為了適應“十二五”規劃中城市群、軌道交通的發展,急需大批城市軌道交通控制設備安裝調試、維修維護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為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是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新開設專業,借助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學院的大力支持,目前專業正在初步建設階段。為了更好地培養立足長春,面向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輻射東北地區具有較強的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系統的運行、調試、管理與維護;軌道供電設備的檢修;機電控制設備的運用、檢測與維護等關鍵崗位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急需設計和制定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2、開發具有工學結合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意義: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除此之外,德國的BAG(Berufleche Arbeitsaufgabern)法也比較實用。BAG法也稱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法,對現代職業工作進行整體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方法。現在國內各大院校大多采用或借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和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過程和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是配置教學資源、安排教學任務、組織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
為構建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等文件精神,結合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的實際,設定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作用:
(1)明確促進綜合職業能力發展的培養目標;(2)按照職業成長的邏輯規律構建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3)參照職業技能鑒定的相關要求;(4)按照行動導向原則實施教學;(5)建設以專業教室和工學整合式學習崗位為代表的教學環境。
3、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過程
(1)專業調研。通過對行業、企業以及學校等采用調研,確定專業的培養目標。調研的方法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參觀企業或相關院校等。
(2)職業與工作任務分析。請與培養目標相符的企業實踐專家,研討反映職業能力成長的發展階段以及每階段從事過的代表性的、對職業能力成長發揮關鍵作用的任務實例,提煉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工作任務,即在實際工作任務的集合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務集合。
(3)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構建。職業與工作任務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務是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安排、工學結合教學環節設計等,構建能體現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規律規律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在這個階段可以通過課程專家、企業專家和學校專業教師組成小組共同研討來完成。
(4)梳理工作過程知識,編制課程標準。依據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結果梳理工作過程知識,明確學習內容。遵循職業成長規律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作為課程的載體,進行課程設計,編制課程標準。
(5)保障要求。①教學團隊。要實現做中學,要求具備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專職教師要具備較高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聘用的兼職教師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以指導學生的頂崗實習、生產性實訓等環節;②教學條件。教學場所在原有基礎上要發生一定變化,應具備工學結合特色;③機制與制度。
(6)撰寫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師資配備等內容。形成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經過專家的審閱、論證并經過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運行,并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進行優化。
4、應用前景
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將帶動對高素質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專家預測,每開通一條地鐵線路大約需要專業的建設人才1300人。參照香港地鐵每公里軌道配備人數是60人的預測(開通后,按鐵路勞資部門的勞動定額計算,每公里需配置16名職工),2015年全國地鐵專業人才需求量將達到20萬,根據相關調查,到2015年之前僅北京市的地鐵就要新增5萬名員工,而新增員工的主體是大專層次的畢業生,考慮到其他城市軌道交通對人才的需求,未來社會對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數量將十分巨大。
當前,長春地鐵已經開工建設。按照長春市軌道交通規劃,未來城市將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體、軌道交通為骨干的綜合交通體系。2009年8月,國務院批復“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發展戰略,提出重點發展軌道交通產業,作為先導區之一的長春市,軌道交通發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須加速城市軌道交通相關專業發展,擴大人才培養規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吉林省及周邊省份軌道交通建設行業高級技能人才的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計劃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遵循學生工作后的職業成長規律,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開發后對于同類院校的城市軌道交通控制專業或其他專業在思維理念、設計過程、課程體系開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皓宇,劉玉文,李慶生,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研究 2003.5[J].科技咨詢導報,2007(30):182-183
[2]王艷艷,軌道行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科技信息,2011(30):194
[3]陳志瀾,泮紅,吳維彪.高職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9(2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