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05 15:21: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醫臨床基礎,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為了幫助讀者應用經方,文章將經典配方的用量作了換算,推薦處方用量是普通成人1天用量,老人、小兒等用量請斟酌。由于用量問題非常復雜,涉及患者年齡、性別、體質、治療疾病的種類以及病情輕重程度、藥材質量及加工、藥物的配伍及劑型、服藥方法等諸多因素,推薦處方用量只能供臨床參考。使用某些含有附子、麻黃等藥物的經方,更應謹慎。
本系列連載文章都是經方中的重點方、基礎方、常用方。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經方,能為基層中醫師提供一些處理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經方及其運用技巧,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運用經方提供基礎。
為方便基層使用并避免歧義,文章內容避開了傳統中醫方劑理論或病機病因等解釋性的學說,重點在“是什么”“如何用”兩個問題上,其目的是希望讀者能較快上手,提高臨床可操作性。
經方不是中醫的全部,但卻是中醫臨床的基礎;推廣經方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的醫療服務,而且有利中醫開展經驗總結、臨床科研和學術傳承,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醫的大好事。
經方醫學簡介
經方安全、有效、簡練、價廉,是比較適合在我國基層推廣的中醫適宜技術。但《傷寒雜病論》原文中許多方證內容較為簡略,常為不完全性表述,實為冰山一角。
經方的主治稱之為方證。方證主要由疾病與體質狀態綜合而成。對病用方,是取效的前提。但許多經方并不是對某一種病有效,而是適用于一類疾病,這種經方主治的疾病種類,也稱之為主治疾病譜。疾病名有中醫歷代相傳的,也有現代醫學的診斷。其中,現代醫學疾病診斷明確規范,疾病的轉變預后清晰,對于有效地使用經方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體質狀態由患者的體型體貌(解剖結構特點)、心理行為特征(精神心理類型)、好發病證(生理病理傾向)等內容構成。明確經方的適用體質對于安全地使用經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用經方力求方證相應,所謂“有是證用是方”。
經方的結構極為嚴謹,所以用經方盡量用原方。原方不僅效果好,口感好,更有利于臨床經驗的總結、交流和傳承。當然,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疾病夾雜的情況下,經方也可以加減。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臨床思維;培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75-01
中醫基礎理論的授課對象是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一年級新生,對于這些新生來說,中醫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科。而中醫基礎理論就是帶領學生邁入培養學生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基礎學科,是其他中醫學科的基礎[1]。因為中醫學是一門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的學科,其與各學科之間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對于是否能學好全部中醫課程都有著積極的意義。而臨床思維是醫生在醫療過程中運用思維工具對患者和病證進行分析判斷并最終形成判斷決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質與治療規律的思維活動過程[2]。目前的畢業生普遍存在中醫辨證能力較差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課程的學習當中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沒有跟上,要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應該從中醫基礎理論這門基礎課程開始[3]。
1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現在的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目標是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即使達到了這個目標,學生也無法很好的為后幾年的學習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因為中醫學臨床思維的方法這個必須要重視的環節被忽視了。這門課是面對剛入學的新生的,而這些新生還習慣于邏輯性思維,感性認識事物,通過記憶和背誦來積累知識。中醫學的思維是思辨性思維,理性認知事物,通過思考來積累知識[4]。這種思維方式的變化會讓新生無所適從,造成學習時困惑較多,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2中醫學臨床思維
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中醫臨床思維是中醫思維體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5]。整體觀念就是看待世界時用一種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思維方式,不僅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還把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都看作一個整體,而且人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不僅自身是一個整體,而且與周圍世界密切相關[6]。這跟西方醫學,把人體視為各個不同系統的組合來看待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辨證思維就是在面對病人時,不光著眼于病人的“病”和“癥”,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當時病人的“證”。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之下,把病人各種癥狀有機聯系在一起并進行分類,根據中醫辨證模式,對疾病現階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做出綜合性的概括,并給出明確診斷和治療方法[7]。
3臨床思維的培養方式
31強化基礎知識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醫知識海洋中前進,扎實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要熟練的掌握,只有教師自身業務熟練,知識豐富,才能更好的給學生進行講授[8]。在教學時,除要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外,更要運用原有知識遷移,形象生動的比喻,還要尋找到其和臨床思維的契合點并加以強調。這樣就能夠在理論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培養起臨床思維的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中醫臨床思維最好的培養方式就是臨證學習,邊觀察,邊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討論醫案是最能直接反映醫生臨床思維的實錄。通過學習案例能夠貼近實際情況,有效模擬直觀場景,能夠克服課堂教學中從概念到概念的理論學習比較抽象的弊端,通過對案例的學習、思考和討論能把學生代入到臨床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于中醫學的興趣[9]。在對案例學習的同時,讓學生結合已學的中醫理論知識,通過查閱資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醫初步診斷、給出治法、方藥、針刺、推拿,再進行課堂討論。教師負責對學生點評與總結。通過實踐能夠證明,雖然其中很多內容學生并沒有學習到,但通過學生查閱資料、主動學習及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學生可以對整個辨證論治過程進行學習和理解,這種學習方式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中醫、深入思考中醫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
33多臨床見習中醫學是實踐性非常強,單純理論學習并不能讓學生對學科有一個全面充分的理解。應該讓學生早一點臨床見習機會,多一些臨床經驗。在見習之前,教師應對病例有所選擇,雖然多接觸不同病例有利于學生開闊見識,增加知識面,但是選擇病情簡單但又能突出體現某一中醫理論的病例更加能夠符合大一學生的知識特點,并能夠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0]。讓學生實地感受醫院的診療氛圍,自己動手收集病人的四診信息,親身參與辨證施治過程的討論與決策能夠讓其對中醫診療全過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鞏固中醫臨床思維。
新生入學后,就要培養,不斷建立中醫思維的方式,掌握辨證思維、整體思維等中醫獨特思維方式。當然,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在平日的授課和實際訓練當中經常加以引導。另外,中醫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和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關,要想學好中醫,需要廣博的人文哲學知識,這是建立中醫臨床思維的基礎。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提高中醫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學生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對建立中醫臨床思維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聶婭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臨床思維的培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劉艷嬌中醫臨床思維研究之現狀[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1(11):1291-1294
[3]劉玉良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興趣和信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9(03):19-20
[4]韓善夯,朱蓓蓓加強實習生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醫內科學實習帶教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6,09(03):33-34
[6]魏鳳琴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思維方法教學的體會[J]中醫藥導報,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醫外科教學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張新霞,詹華奎以病案為基礎的學習(CBS)教學法在中醫專業本科生臨床思維訓練中的作用[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可以認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本文來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包括了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三門學科的知識。國內絕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都將它作為中醫藥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凸顯其重要性。本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橋梁課程,與中醫藥臨床聯系十分密切,可作為中西醫結合的紐帶,有助于中醫藥專業學生對現代醫學的掌握和對傳統醫學的繼承和發揚。早在三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從理論上奠定了中醫學與免疫學緊密聯系的基礎;中醫外感病邪的癘氣往往與醫學微生物學的細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關;西周時期的《周禮?疾醫》里描述“四時皆有疬疾”,而“秋時有瘧寒疾”,其中描述的瘧寒疾即是人體寄生蟲學的瘧疾。而且,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和中醫藥研究的廣泛開展,科學工作者發現某些中藥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與免疫增強的功能,可以保護免疫器官、滋養免疫細胞、調節增強免疫分子的活力,發揮抗感染、抗腫瘤等多種免疫作用。目前,中醫藥界已經從多種中草藥中提取出具有廣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腫瘤的作用,還可廣泛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免疫活性,從根本上強身抗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從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出,中醫藥與《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中醫藥專業特別是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掌握好《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實踐技能,對于本專業學生未來學習中醫內科學和將中西醫有機結合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
通過對國內中醫藥院校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調查,我們發現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中醫院校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多,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安排和設置上傾向于以中醫學科和中藥學科為主,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作為一門西醫基礎課,往往不能引起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加之在一些中醫院校,很多專業都是將這門課作為考查課或選修課,因而不少同學都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對以后的臨床實踐用處不大,因而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二是中醫院校內西醫基礎課的課時數普遍不足,對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大部分中醫院校的中西醫結合專業都只安排了60~72學時的教學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64學時,試驗教學8~12學時),部分專業(如護理學專業)僅安排了48學時,而在西醫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的臨床專業都將本課程拆分為《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這三門課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學學時。從學時安排上來看,中醫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時數的嚴重不足使得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往往不能充分展開,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與臨床醫學各課程的聯系緊密,因而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本課程中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以及人體寄生蟲的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學時安排方面,中醫院校由于受課時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僅僅安排12~16學時的實踐教學,與西醫院校安排的60~80學時的實踐教學相比,僅為其五分之一,這使得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嚴重受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醫院校那樣大規模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的課時也不現實,這對于中醫藥院校的學生而言勢必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因而要在較少的實驗學時安排下提高《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
二、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反思
1.確定課程定位,強化教學理念。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課程功能應從原有的知識定位向著知識、技能和創新并重的定位轉變。
2.加強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學校教育的經典,是課堂教學的范本。以中西醫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重新構建教材體系、優化教學內容,重新編寫和出版供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使用的教材。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生工作人員除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質。
4.基于綜合性和創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目前醫學院校開展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即由老師設計好,由學生按一定的程序實施讓學生直接觀察,由此來驗證課堂所學理論。這種傳統的、單一模仿式的實驗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對實踐課的學習興趣及創造熱情,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內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多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我校目前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試驗、補體溶血反應、病原微生物形態與結構觀察、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等,而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開出率低;有些實驗內容簡單,實驗方法落后,已經不能夠適合于臨床和科研應用,如:單向瓊脂擴散法、雙向瓊脂擴散法5]。因而,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意義重大。目前,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方面應用廣泛。所謂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而完成的復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所涉及理論知識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像驗證性實驗那樣單一,要求的是要有綜合能力。因而,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不僅要掌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要熟悉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體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來達到實驗既定的目的和要求,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極大地促進實驗教學的效果。每次實驗教師抽取一個小組對當前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匯報,提出所遇到的問題,學生一起討論給出解決方案。通過小組式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選擇使用的實驗材料,要自己配好試劑,實驗的儀器要調整,操作、記錄、結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獨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驟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充滿挑戰,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設計性實驗的完成,不僅提高了查閱文獻的能力,而且學到了傳統教學中不做或由教師代做的許多實驗方面的技能,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設計性實驗能使學生養成獨立的分析、動手、反思、創新的精神,對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應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醫藥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的現狀,我們未來擬將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實踐教學模式引入本課程試驗教學,通過改進實驗內容、改變實驗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效果方面的作用,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中醫藥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羅晶,劉艷明.中藥學專業微生物學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8):1235-1238.
[2]諸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c)-125-01
長期以來,住院患者的護理記錄僅僅是為了交班,書寫內容多為西醫術語,不能很好地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內容欠規范。為了更好地體現中醫護理的特色,現將中醫護理病歷書寫體會介紹如下:
1 生活起居方面
《內經》提倡“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就是讓人們順應自然界冷暖變化規律以調攝精神,免生其他病癥,體現在護理記錄上:慎起居,適寒溫,避風邪,勿操勞,防勞傷,節制,防止復感外邪。調精神,靜息安養。自汗、盜汗多時及時揩干,以免汗出當風,感受風寒。冬要溫床暖室,夏宜凈幾窗明,經常向探視人員宣傳不可久坐多言,勞倦患者。室溫不宜過高或過低,忌直接吹風,衣被適中,不宜過暖,居室清潔,通風透氣,切勿空氣對流。春季鼓勵患者夜臥早起,每日戶外散步,賞心悅目。告知患者不可頓去棉衣,尤其是老年人,提醒他們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加減衣被,不可以暴去。夏季晚睡早起,不可于空氣對流處納涼,不得于星月下露臥或睡眠中扇風取涼,賊風中人最暴。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不宜早起外出,棉衣當晚著,使漸漸加厚。饑忌浴,飽忌沐,以免患者空腹洗澡后發生暈厥。心臟患者不可熱浴,以免誘發疾病。慢性病和恢復期患者不可久臥病榻,可適當戶外活動,如散步體操打太極拳等,以利血脈流通,疾病康復。
2 飲食調護方面
《金匱要略》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為宜,有于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歷來有醫食同源的說法。體現在護理病歷書寫上:食飲有節,勿過饑、過飽,勿暴飲暴食,否則傷及脾胃。饑飽之度,不可過于七分,尤其是小兒老人。一日三餐,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夜飽損一日之壽。飲食要冷熱適中,軟硬適宜。告知患者早餐宜有米粥,“老人吃粥,多福多壽”。古人認為“朝起食粥甚益人”。飲食清潔,不宜偏嗜,飲食宜多樣化。要得一身安,淡食勝靈丹。向患者宣傳過食肥甘之危害,指導患者科學進餐。古代醫家總結不少食療法,藥補不如食補。如:赤小豆利水消腫,扁豆能健脾,豇豆可補腎等。餐后要督促患者漱口,不可飽食而臥,乃生百病。
3 精神調攝方面
《素問?湯液醪醴論》曾指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體現在護理記錄上為以下兩方面。“十一少”包括: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四莫”包括: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告戒老人常宜溫食,飲食宜輕、清、甜、淡且當節儉,不可貪味傷多,每日調身按摩即可延年益壽。針刺的患者要靜神七日,勿大怒、大悲,勿大醉歌樂,以免真氣復散。護士應避免出言不慎而影響患者情緒,讓患者恬淡虛無,安心靜養。告知患者戒驕戒躁,節喜怒、寧心神,使元氣歸復,為愈病第一要務。還可采取移情相制的方法,教會患者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如法、轉移法、音樂療法、談心釋放法。可見中醫護理為患者提供了最人性化的服務,我們應當努力學習,加以繼承,應用中醫術語寫好護理病歷,使古老的中醫學更加發揚光大。
4服藥護理方面
在臨床上除了必須懂得中醫辨證護理知識外,常用藥的服法也應全面掌握。體現在護理記錄上:指導患者服發汗藥、退熱藥,可服一些熱開水以助藥力,服后加蓋衣被以取微汗,濕衣者及時更換。發熱者伴頭痛可推拿眉心至前發際或針刺百會、太陽、風池穴。護士應掌握服藥“食忌”,即通常所謂“忌口”,服藥期間應忌生冷、黏膩、腥臭、辛辣性食物。還有某些藥物的特殊食忌。如服人參滋補藥時忌濃茶、蘿卜;鱉甲忌莧菜等。服發汗藥忌生冷酸醋,服接骨藥忌酸辣。指導患者按時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
5出院指導方面
5.1安心靜養,避免勞復
以防情志波動,勞心傷神,不宜操勞家務,節制,以免頭重不舉、眼花、腰酸痛。
5.2調理飲食,防止食復
“多食則遺”損害脾胃,寧少食令饑,慎勿飽;向患者宣傳病后飲食調養知識,提供食療方劑。如赤豆粥消水腫、腳氣;蘿卜粥消食利膈;胡蘿卜粥寬中下氣等。
5.3 謹防風寒,毋令再犯
慎起居,防風寒,避免虛邪賊風的侵襲,宜隨時加攝,使陰陽中度。
5.4 靜中有動,適當鍛煉
漱津叩齒,可牢牙固齒;挽耳、梳發,令頭不白、耳不聾、烏須黑發;摩面、干浴可令面頰紅潤,無皺紋;摩腹、摩足可助消化,解疲勞;目運轉、耳常彈可增強聽覺神經功能,對視力有保健作用;脊背暖、胸宜護對心、肝、脾、肺、腎有保健作用;舌舔腭、呵濁氣,可提神健脾,增強肺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寶忠,張建偉,曲齊生.中醫基礎護理[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7-73.
[2]劉國普.中醫內科護理學[M].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1994.4-8.
[3]王俊杰.對中醫護理人文特色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3,12(38):96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