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技術偵查的概念范文

技術偵查的概念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2-18 11:17: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技術偵查的概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技術偵查的概念

篇1

    【關鍵詞】技術偵查措施 刑事訴訟法 重罪原則 程序法定

    2012年3月14日修正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新《刑事訴訟法》)從程序基本法的層面正式規定了“技術偵查”,并從實施主體、適用范圍、適用期限以及證據運用等方面確立了技術偵查的基本制度框架。技術偵查措施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由此得以合法化,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由于相關條文規定過于原則,因理解歧義和規則不明而導致的實施困難在所難免,為此,厘清思想認識并細化相應的程序規則,就成為此項制度得以順利推行的重要保障。

    一、狹義與廣義:技術偵查的概念解讀

    技術偵查作為程序基本法中的一個正式概念,是在新《刑事訴訟法》中首次出現的。但從概念使用的淵源上看,我們還可以從更早的其他法律中找到與之相近的表述。例如,1993年2月22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10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因偵察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1995年2月28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16條規定:“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雖然這兩部法律中使用的都是技術偵察而非技術偵查,但通說認為這只是采用了偵查機關內部的習慣用語,此處的技術偵察也即技術偵查。⑴

    關于技術偵查的概念界定,理論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應否將秘密性作為技術偵查的重要特征這一問題上。贊成將秘密性作為技術偵要特征的觀點又分為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秘密偵查的外延大于技術偵查,技術偵查只能是秘密偵查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所謂技術偵查措施,是指偵查機關運用技術裝備調查作案人和案件證據的一種秘密偵查措施。⑵另一種觀點認為技術偵查就是秘密偵查,兩者可以等同使用。所謂秘密偵查即偵查機關采取隱瞞身份、目的、手段的方法,在偵查對象不知曉的情況下,發現犯罪線索,收集犯罪證據,乃至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活動。由于秘密偵查往往要使用一些專門的科學技術手段,所以又稱為技術偵查。⑶反對將秘密性作為技術偵要特征的觀點認為,技術偵查既有秘密進行的,也有公開進行的,將技術偵查解釋為秘密的專門技術手段,有悖于其通常的含義。⑷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技術偵查和秘密偵查相互獨立,互不隸屬。這種觀點將技術性偵查措施的種類和秘密性偵查措施的種類進行了不同的歸類。前者包括測謊檢查、網上查控、通訊工具控制、模擬畫像、刑事鑒定、警犬使用、會計資料勘驗、腦紋識別;后者包括刑事特情偵查、臥底偵查、秘密逮捕、密搜密取、秘密辨認、跟蹤盯梢、守候監視、秘密監聽、密錄密拍、郵件檢查、便衣偵查。另一種觀點認為技術偵查和秘密偵查是交叉關系。秘密偵查與技術偵查最大的區別在于實施方式上。秘密偵查強調偵查的秘密性,不論其是否有技術含量;而技術偵查強調技術性,只要具有技術性,就可納入技術偵查的范疇。技術偵查可以采取公開方式也可以采取秘密方式。因此,有些偵查措施既可納入秘密偵查范疇也可納入技術偵查范疇。采取秘密方式實施的技術偵查,如監聽、秘密拍照等,既屬于技術偵查也屬于秘密偵查。采取秘密方式實施的秘密辨認、秘密搜查等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措施就只屬于秘密偵查,而不應視為技術偵查。同理,采取公開方式實施的帶有技術含量的偵查措施,如測謊檢查,就只屬于技術偵查,而不應視為秘密偵查。

    從立法條文的基本結構上看,新《刑事訴訟法》認可了技術偵查所具有的秘密性,即認為技術偵查在外延上包括學者通常所理解的秘密偵查。⑸筆者認為,為實現對技術偵查措施適用的程序控制,應該強調技術偵查內涵中“技術性”與“秘密性”的結合(但不一定要兩者兼備),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技術偵查的概念。為此,所謂技術偵查,是偵查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或專門的秘密手段,查獲犯罪嫌疑人或調查、收集案件證據而采取的各種特殊偵查措施的總稱。這樣的理解與新《刑事訴訟法》第2章第8節的節名所指的“技術偵查措施”相對應,而相關條文中的“技術偵查措施”則應作狹義理解,所指的是具有科學技術含量的技術偵查手段。前者是對技術偵查行為的類的概括,強調的是各種具體的特殊偵查形式或偵查手段的總和;后者則是對技術偵查措施的類的具體化,表述的是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技術偵查形式或偵查手段。

    二、概括與具體:技術偵查措施的外延界定

    在2012年出臺的新《刑事訴訟法》的草案討論稿中,立法機關曾力圖對技術偵查措施的外延進行界定,為此提出了兩種表述方式:一種為“技術偵查是指采取監控通信、對公民住宅等場所秘密拍照、錄音錄像、截取計算機網絡信息等技術手段獲取犯罪證據的措施”;另一種為“技術偵查是指采取監控通信、秘密拍照、錄音錄像、截取計算機網絡信息等技術手段,影響公民通信、住宅或者隱私權利的措施”。但這樣的表述均難以解釋司法實踐中經常使用的新型特殊偵查手段,如手機定位、電腦定位、查詢通話記錄等,是否屬于技偵手段。⑹考慮到定義的困難和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突破,新《刑事訴訟法》雖然專門規定了技術偵查措施,但卻并未界定其內涵和外延。而與此同時,學界對技術偵查的概念也一直存有爭議而沒有達成共識。如果不厘清認識必然會導致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進行任意解釋或隨意裁量。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明確技術偵查概念的同時,對技術偵查措施的外延進行限定,即避免過于概括的立法表述方式,明確列舉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或表現形式。根據上述理解,結合偵查實踐,筆者認為,技術偵查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秘密監控

    秘密監控是偵查人員通過不與相對人直接接觸的方式,秘密監視和控制相對人的活動或其持有的物品的秘密偵查方法。司法實踐中的秘密監控涵蓋了多種偵查手段,包括通訊監控、行動監控和場所監控。通訊監控是指對有關人員的信件、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手機等進行的監控;行動監控是指對有關人員的行動進行的監控,如秘密錄像、照相、追蹤定位等;場所監控是指對可能涉案的場所或物品所采取的秘密搜查或秘密提取等。

    秘密監控一般需要借助于專門的技術設備,但也可以是偵查人員以普通人的身份就可完成的偵查方式,如守候、跟蹤等。無論如何,這種偵查方式最為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偵查活動是在不為相對人所覺察的情況下進行的,即注重偵查人員對于偵查相對人的“秘密性”。

    (二)誘惑偵查

    誘惑偵查是警察設置圈套,以實施某種行為有利可圖為誘餌,暗示或誘使偵查對象暴露其犯罪意圖并實施犯罪行為,待犯罪行為實施時或結果發生后,拘捕被誘惑者的特殊偵查方法。誘惑偵查屬于主動型偵查。通常是在某項犯罪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之際開始相應的偵查活動,有時甚至只有實施犯罪的可能性時就展開了偵查。誘惑偵查是偵查人員掩飾真實身份和真實目的,以假面目示人而實施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騙性。誘惑偵查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就是設計犯罪情景、提供犯罪機會,或是創造犯罪條件,甚至誘導、強化相對人的犯罪意圖,因而又具有一定的誘惑性。

    在我國,誘惑偵查作為一種新型的偵查手段在實踐中得到了大量運用。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主要是犯罪的偵查中成為一種常用方法,在走私、盜竊、搶劫、以及其他系列案件的偵查中也經常被運用。但是,過度的誘惑行為可能影響公民意思自決的自由,沖擊社會信用體系,加劇司法誠信危機。因此,對誘惑偵查的合法性判斷,不同國家有不同標準,甚至在同一個國家,也無法統一認識。為此,應該特別注意在法律上對其進行規制。

    (三)臥底偵查

    臥底偵查是指偵查人員以偽裝的特殊身份于一定時間內潛人犯罪組織內部,收集犯罪信息和證據,并協助偵破犯罪案件的一種秘密偵查方式。臥底偵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行為主體特定。實施臥底偵查的主體只能是偵查人員,不能是普通公民。(2)適用范圍特定。臥底偵查只能適用于對社會秩序有重大危害,用常規偵查方式難以偵破的重大的有組織犯罪。(3)偵查方式特殊。臥底偵查的方式是偵查人員潛入犯罪組織內部,取得犯罪組織的信任,并進而收集犯罪信息或證據。

    臥底偵查與誘惑偵查在表現形式上極其相似,即都具有主動性和欺騙性的特征。但臥底偵查與誘惑偵查的區別也非常明顯:(1)適用范圍不同。臥底偵查僅在有組織犯罪、犯罪、偽造貨幣罪、武器交易等特定的重罪中才能適用,而誘惑偵查不限于此。(2)隱匿身份的持續時間不同。臥底偵查與誘惑偵查中的偵查人員雖然都會隱匿自身真實身份,但誘惑偵查中隱匿身份往往是短時期的,而臥底偵查潛入犯罪組織內部的時間較長。(3)行為方式不同。誘惑偵查強調誘惑性,通過提供犯罪機會或強化犯罪意圖,誘惑相對人犯罪。而臥底偵查的目的主要在于監控而非誘導,即臥底偵查強調潛入犯罪組織內部進行監控,并以組織成員的身份在犯罪集團內部收集情報,而無需發起或推動犯罪,其最終目的乃是準確掌握情況,選擇適當時機,便于里應外合,將犯罪組織一網打盡。

    臥底偵查與誘惑偵查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偵查手段,但在偵查實踐中卻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經常存在并用的情況。例如,在涉及犯罪的案件中,偵查機關可以通過臥底偵查獲悉交易信息,而后再進行情景設置,由臥底警察牽線,派出喬裝成買主的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進行交易,從而抓捕犯罪嫌疑人及其所在犯罪團伙的其他成員。

篇2

摘要: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嫌疑對象與犯罪嫌疑人是兩個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的概念。在偵查過程中,往往是先發現一定的嫌疑對象,經過查證后其犯罪嫌疑可能被排除,也可能經過查證后其犯罪嫌疑進一步上升而被偵查機關懷疑為有犯罪的重大嫌疑而作為偵查對象進行偵查,在這種情況下該嫌疑對象就成為了犯罪嫌疑人。當然,法律本身并不要求犯罪嫌疑人必然是實施犯罪的人,是或不是,并非必須在偵查階段做出最后定論,最后定論只有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才能作出。由于嫌疑對象與犯罪嫌疑人是不同的對象,因而對嫌疑對象進行查證過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與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過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也有很大的不同。

關鍵詞:嫌疑對象 犯罪嫌疑人 刑事案件 偵查

在刑事偵查學的文獻中,常常可以看到“嫌疑對象”這一術語,而與這一術語相聯系的另一術語——犯罪嫌疑人,則自我國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使用了犯罪嫌疑人這一術語后開始頻繁出現在有關訴訟法學、偵查學等法學文獻中。“嫌疑對象”這一術語與“犯罪嫌疑人”是否屬于同一術語,如果不是,又有何區別和聯系,學界對此問題鮮有涉及。本文擬對此作一初淺探討。

筆者認為,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嫌疑對象與犯罪嫌疑人是兩個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的概念而非同一概念。

嫌疑對象一般是指因一定的疑點而被偵查機關懷疑為有可能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或者說是偵查階段發現和審查的初查對象(也有些學者將其稱之為涉嫌犯罪人)。“嫌疑對象”這一概念并非規范的法律概念,而僅僅是偵查學和偵查實踐中使用的概念;而犯罪嫌疑人則是對因涉嫌犯罪而作為刑事追訴對象的人在偵查、審查階段的稱謂(在檢察機關正式向法院對其提起公訴之后則稱之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這一概念是一個規范的法律概念,我國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刑訴法第一次使用了“犯罪嫌疑人”這一概念,2012年再修改的現行《刑事訴訟法》繼續使用了這一概念,然而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當中均未對犯罪嫌疑人的概念作出明確規定。通常的學理解釋認為:“犯罪嫌疑人是指因為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尚未被提起公訴的人。”我國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和現行《刑事訴訟法》吸收無罪推定的合理內核,將偵查、審查階段的刑事追訴對象明確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在偵查終結之前,可以說是被偵查機關懷疑為有犯罪的重大嫌疑而作為偵查對象進行偵查的人;在偵查終結后至檢察機關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前,則是被偵查、檢察機關認定為實施犯罪而應予追訴者。當然,其究竟是否有罪,在法院作出最終判決之前依然無法確定,因為我國實行罪刑法定制度,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立案偵查的刑事案件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一種是“以人立案”而開展偵查。《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這一規定也說明,立案偵查的案件包括發現犯罪事實后“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與發現犯罪嫌疑人后“以人立案”而開展偵查兩種情況。就“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的案件而言,通常都是在犯罪事件發生后,犯罪行為人潛逃無蹤的情況下發現案件而立案開展偵查的,因而偵查之初,偵查機關往往并不知曉犯罪嫌疑人是誰。大多數刑事案件,特別是殺人、放火、盜竊、爆炸等刑事案件,都是“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的,而現場勘查通常是偵查的起點和基礎

就“以人立案”而開展偵查的案件而言,由于偵查活動一開始就已有明確的犯罪嫌疑人,所以偵查活動可以說一開始就是圍繞犯罪嫌疑人進行的。我國現行刑法當中,諸如貪污賄賂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刑訊逼供罪、私放在押人員罪、失職致使在押人員脫逃罪等犯罪案件,可以說就是“以人立案”而開展偵查的,偵查活動一開始,犯罪嫌疑人就是明確的。

在“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的案件中,由于偵查活動之初往往并無明確的犯罪嫌疑人,所以偵查工作在開始階段其主要任務就是查找、發現犯罪嫌疑人,然后再圍繞其開展偵查取證,以確定其是否就是實施犯罪者。在這種“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的案件中,為了查找、發現犯罪嫌疑人,往往需要采取多種偵查步驟和措施,如:根據對犯罪現場的勘查和初步的調查訪問,刻畫犯罪人應當具備的條件,運用摸底排查等偵查措施進行排查,等等。而且通過采取偵查措施最初往往只能發現一些嫌疑對象。這些嫌疑對象因有一定的疑點而被偵查機關納入偵查視線,認為需要對其進行查證。經過查證后其犯罪嫌疑可能被排除,也可能經過查證后其犯罪嫌疑進一步上升而被偵查機關懷疑為有犯罪的重大嫌疑而作為偵查對象進行偵查,在這種情況下該嫌疑對象就成為了犯罪嫌疑人。

在許多“以事立案”而開展偵查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是在查找出犯罪嫌疑對象之后,再對嫌疑對象進行篩選而確定的。犯罪嫌疑人固然是被懷疑有犯罪行為的人,但被懷疑有犯罪嫌疑的人卻不一定就是犯罪嫌疑人。因為有些被懷疑有犯罪嫌疑的嫌疑對象經過查證即排除了其犯罪嫌疑而并未成為作為偵查對象的犯罪嫌疑人。

就我國而言,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的偵查過程一般是接受控告、舉報、自首,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即予以立案,開展偵查,查找出犯罪嫌疑對象,然后,再對嫌疑對象進行篩選,確定犯罪嫌疑人。通過對犯罪嫌疑人的偵查,獲取能夠證實其犯罪的確實、充分的證據后認定犯罪行為是其實施的,將案件移送審查。當然,法律本身并不要求犯罪嫌疑人必然是實施犯罪的人,是或不是,并非必須在偵查階段做出最后定論,最后定論只有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才能作出。然而,作為偵查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追訴,則必須要求通過已收集到的證據業已證明犯罪事實的發生是犯罪嫌疑人所為。

由于嫌疑對象與犯罪嫌疑人是不同的對象,嫌疑對象可以說與一般公民并無差異,而犯罪嫌疑人則已是作為被法律追訴的對象了,屬于刑事訴訟參與人,因此嫌疑對象并不具有犯罪嫌疑人的訴訟角色地位和相應的訴訟權利義務。對嫌疑對象進行查證過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與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過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對嫌疑對象進行查證過程中,可以依照有關法律和規定采取詢問、查詢、勘驗、鑒定和調取證據材料等不限制嫌疑對象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但不能對其采用限制人身、財產權利的措施和秘密偵查措施。而在偵查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可以根據案情和偵查工作需要采取相應的秘密偵查措施。

從以上分析可見,在以事立案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發現通常是先通過排查等措施發現嫌疑對象,在發現嫌疑對象的基礎上再經過篩選確定犯罪嫌疑人。然后再將確定的犯罪嫌疑人作為偵查對象開展偵查。被列為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的,在犯罪時間、犯罪動機等問題上大多數已得到了一般性證實,但還缺乏證實其犯罪的確實、充分的證據。因此,對其進行偵查過程中除了進一步查證核實其是否確有犯罪時間、犯罪動機及其他作案條件外,主要應圍繞獲取證據開展工作。在工作方式上,通常以采取秘密方式為宜,以免驚動犯罪嫌疑人而致使其畏罪逃跑或轉移、毀滅罪證甚至畏罪自殺等情況發生。例如,對于犯罪行為人人身形象在被害人、目擊者面前暴露得較為充分的案件,可通過組織被害人、目擊者對確定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秘密辨認的方法進行審查,如果通過秘密辨認獲得了肯定性的結果,可視情況轉為公開辨認;對于犯罪行為人在現場遺留有某些物品的案件,可組織犯罪嫌疑人的鄰居或其他知情人對這些物品進行秘密辨認,以審查這些物品是否為該犯罪嫌疑人所有,等等。

對某些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可運用技術偵查措施。當然,對于技術偵查僅限于對某些類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及追捕被通緝或者批準、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在適用的案件類型等方面法律有著嚴格的限定。

除了技術偵查措施的使用外,在對有些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過程中,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偵查人員或者公安機關指定的其他人員隱匿身份實施偵查。對涉及給付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為查明參與該項犯罪的人員和犯罪事實,根據偵查需要,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實施控制下交付。

修改后刑訴法在“技術偵查措施”一節中,規定了隱匿身份偵查與控制下交付這兩種偵查措施,刑訴法把這兩種偵查措施一并規定在“技術偵查措施”一節中,但這兩種偵查措施不屬于技術偵查措施,而是屬于特殊的偵查措施。當然,無論是采取技術偵查措施,還是采取隱匿身份偵查與控制下交付,都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

對于經過偵查,發現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但不是被立案偵查的犯罪嫌疑人實施的,或者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不夠刑事處罰的,應當對有關犯罪嫌疑人終止偵查,并對該案件繼續偵查。

需要指出的是,在刑事公訴案件中,立案后的偵查對象固然是犯罪嫌疑人,但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確立并不僅限于在立案之后,換言之,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確立不應以立案為界,因為《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這說明,從“發現”之時起犯罪嫌疑人身份就已經成立,并非要等到作出立案決定后才能成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這一規定也說明從報案、舉報、控告之時起犯罪嫌疑人就已經成立。自首也是同樣,從犯罪行為人自首之時起,其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也已經成立。(作者單位: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宜賓分院)

參考文獻:

[1]劉梅湘,犯罪嫌疑人的確認,法學研究〔J〕,2003(2):105-113.

[2]劉本燕、謝小劍,《論犯罪嫌疑人身份確立的程序》,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J〕,2004(2):64-67.

篇3

關鍵詞:信息;金盾工程;信息導向偵查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9-0292-01

1 信息導向偵查的概念及特征

1.1 信息導向偵查的概念

情報導向偵查是指偵查部門以刑事犯罪情報信息為核心,以刑事犯罪情報信息工作為基礎,通過偵查工作內容信息化、偵查信息應用化等途徑,實現偵查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一種偵查理念和模式,是偵查工作的一項戰略性變革。即是在偵查與犯罪信息的關系中,應將犯罪信息提升到主導的地位,并在實踐中,以犯罪信息為主導建設新型偵查模式和運行機制。

1.2 信息導向偵查的特征

(1)情報信息在偵查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情報信息導向偵查工作機制中,情報信息居于核心地位,所有的偵查決策及偵查行動的開展都是圍繞情報信息來開展的,由情報信息切入各級別的偵查決策中,情報信息是影響偵查決策的決定性因素。

(2)依靠技術的支持。“情報信息”的概念更多是依靠更廣泛的技術運用,情報信息導向偵查戰略大量運用了計算機技術手段,以全面的、標準化的情報信息數據庫建設為基礎,通過警務信息網絡、數據庫、共享平臺和相關業務信息系統建設,形成縱向貫通、橫向集成、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警務信息化應用框架。把數據挖掘、模糊識別、地理空間技術、決策支持系統等計算機技術手段充分運用到對情報信息的分析和判斷過程之中。

(3)主動預防、精確打擊。在情報信息導向偵查機制作用下,情報信息的預警和引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增強了偵查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偵查部門的預防更加主動、打擊更加精確。

2 信息導向偵查在刑偵工作中的制約因素

2.1 情報意識不強

古云:身欲動而意先行。因此,要在偵查工作中有效推行情報信息導向偵查機制,偵查人員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情報信息導向偵查意識。情報意識是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對所有相關情報信息領域的客觀現象和規律所作出的主觀反應。

由于傳統的教學內容以及工作模式的影響,偵查工作中的情報信息意識尚未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偵查入員缺乏必要的情報信息知識和應用技能。因此,在打擊、預防和控制刑事犯罪過程中,偵查機構和偵查人員表現出策略上的滯后和不同程度的被動性。

2.2 技術支持存在差異

情報信息主導偵查戰略目標的實現,除了人的因素之外,技術支持同樣關鍵。在信息時代,在當代中國社會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安全形勢的背景下,情報信息必須要搜集快、傳遞快、分析準和研判深。所有這一切,事實上都離不開計算機系統的技術支持。加上,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特別是電子技術日益平民化發展趨勢,以往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夠使用的設備,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所掌握,科學技術正在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刑事犯罪領域也不例外。

2.3 缺乏專門信息機構

機構是實施組織行為、完成組織目標和任務的必要條件,在情報信息導向偵查戰略目標確立后,必須建立相應的具有權威性質的專門機構確保這一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目前,從全國乃至省市縣來看,情報信息機構的設置與其事實上承擔的任務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是一種掛靠形式。偵查部門情報信息機構的權威性受到影響,大量的情報信息呈現相對孤立、相對零散、相對無序的狀態。

3 信息導向偵查的改進途徑探索

3.1 增強偵查人員的信息思想觀念

偵查人員應該樹立起“信息”意識,只有“情報信息”意識到位了,才能夠在偵查工作中自覺地收集和發現各種有價值的情報信息。其次,要樹立“情報信息導向偵查工作”的意識。光有情報信息意識僅意味著偵查人員能夠注意去發現、收集各種有價值的情報信息,并實施有效管理,并不意味著偵查人員會有意識地應用上述情報信息實施偵查破案。

3.2 強化相應的技術硬件設置

要不斷強化信息導向偵查的相關的技術硬件設施,實現技術與情報工作的配套。所謂技術配套,是指在情報信息工作流程中,需要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傳遞、分析系統作為技術支撐,包括相應的分析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技術配套應當包括基層派出所、分局、市局、省廳各個環節,避免因技術原因導致情報鏈出現銜接問題。同時,要特別關注計算機安全和保密問題,確保情報信息在偵查工作中發揮應有作用。

3.3 設立專門信息搜集分析機構

發達國家警察部門的“信息導向偵查”機制得以順暢運行的一個重要保障在于他們擁有專門的情報信息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打破部門間的情報壁壘,綜合處理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為各警察部門提供情報支持。因此,要有效地推行“信息導向偵查”機制,必須自上而下建立起各級部門的信息機構。

參考文獻

篇4

 

      摘  要…………………………………………......1       

      關鍵字…………………………………………......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情報信息概述……………………………...... 2

      (一)情報信息的概念………………………………....2

      (二)情報信息的特點………………………………....2

      (三)情報信息工作對偵查工作的作用……………......2

      二、情報信息起源…………………………….......3

      三、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概述………………….......3

      (一)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概念…………………….......3

      (二)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必要性………………….....4

      (三)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可行性……………………...4

      參考文獻…………………………………………...5

論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重要性陳鵬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逐漸的步入了大信息化時代,同時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革命引起了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度變革。當前我國刑事犯罪具有專業化、流竄化、職業化、智能化特點,并伴有組織化和高科技化趨勢,這些特點對公安機關偵查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傳統的偵查措施在應對新型的刑事犯罪案件已逐漸捉襟見肘,并且也不適應在信息化社會打擊刑事犯罪的需要,所以,利用有效的情報信息制止犯罪已成為先發制敵的關鍵。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是信息化時代偵查工作的發展方向,并且也是一種最新的偵查理念和偵查方法,以此提高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效率和精確度,以應對新的形勢下偵查犯罪的需要。

【關鍵字】:情報信息;偵查模式;情報信息引導偵查;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investigation

Chen pe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ty gradually into a large information age, a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high-tech revolution caused a deep change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offense has specialized, fled oriented, professional, intelligent features, and with the organization and high-tech tre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work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raditional investigative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new the criminal case has been gradually stretched, and do not meet the need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 combat criminal offenses, so that the use of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curb crime has become a key enemy of starting.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age detective work, and is also one of the newest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investigating authorities to combat crime,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requires investigation of a crime.

[Key words]: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Investigative mode;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investigation;

 

 

 

 

 

   

一、情報信息概述

(一)情報信息的概念

刑事犯罪情報信息是指能被用于引導或被幫助偵查工作的、與刑事犯罪有關的人、事、物等情況線索以及對其分析研究的成果。其不僅包括與刑事犯罪有直接相關的情報信息,例如企業注冊信息、旅館登記資料、車輛購買信息等于刑事犯罪間接相關聯的情報信息。

(二)情報信息的特點

刑事犯罪情報信息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信息的一種,屬于信息的范疇,因此它具有信息的的基本屬性,即客觀性、傳遞性、效用性及時效性。此外,刑事犯罪情報信息是服務于刑事偵查活動的,具有區別于其他信息的特點。與其他信息相比,心事犯罪情報信息有以下特點:

1.服務性

與其他類信息不同,刑事犯罪情報信息的發現、收集、錄入、應用都是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即最終要服務于刑事偵查活動,為偵查機關準確及時地預測。防范。打擊刑事犯罪提供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引導偵查工作的有效進行,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及打擊犯罪的精確度。從而使它具有發現、控制、偵查犯罪活動,并有利于預測犯罪趨勢、有利于作出偵查決策的使用價值。從這一屬性出發,刑事犯罪情報信息在發展、手機、錄入、應用等過程中,要注意從形式犯罪做斗爭的現實需要和長遠需要出發,建立一套完整的刑事犯罪情報信息體系運轉機制,以充分發揮其小勇,服務于偵查活動。

 2.共享性

情報信息的共享性是指情報信息可以共用和分享,并且對于偵查工作來說,情報信息共享的范圍廣,共享的內容越多,越能提高偵查效率,節約偵查成本。情報信息的共享性決定情報信息的建設必須不斷擴展范圍逐漸實現各警種、各地區之間公安機關的情報信息共享,這樣,才能形成打擊刑事犯罪的的強大合力。

3.積累性

情報信息的收集、錄入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通過建立起一兩個信息系統就能夠發輝其服務功效的,其具有積累性的特點。情報信息數量的多少決定了情報信息服務功效的大小,情報信息越多越全,其就越能準確地指引偵查工作的方向,為及時有效的預防犯罪、發現犯罪、偵破案件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因此,只有通過民警日常的工作,不斷的拓展情報收集渠道,發現、積累情報信息,及時補充情報信息數據庫,是情報信息的數量不斷增多,才能夠逐漸發輝情報信息主導偵查工作的效用。

(三)情報信息工作對偵查工作的作用

有助與改變偵查工作的被動狀態,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刑事案件高發,各類新型犯罪手段層出不窮,再加上警力不足,對于打擊刑事犯罪,偵查工作始終處于防不勝防、打不勝打的尷尬局面。

 雖然公安機關不斷的通過開展各種專項行動打擊日益猖獗的各類刑事犯罪,但給民眾的感覺就是刑事犯罪依然不斷高發,社會治安形勢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民眾安全感沒有顯著提高。究其原因,偵查工作長期以來只重視打擊,而對于犯罪的預防卻關注甚少,打防結合很多情況下變成了只重視打擊而不重防范,偵查機關主動發現犯罪、預防犯罪和及時打擊犯罪的能力不強。這一方面與警力不足、刑警工作任務過重沒時間從事防范工作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情報信息工作不到位,情報信息不敏捷,未能形成高效運轉的社會情報信息網絡有關。

情報信息不靈敏、不及時不利于偵查機關對刑事犯罪的控制,不利于主動打擊犯罪和防范刑事犯罪的高發。情報信息工作的開展與加強則有助于改善當前偵查機關耳不聰、目不明的尷尬狀態,提高偵查機關主動發現犯罪線索,進而主動預防和及時打擊刑事犯罪的能力,提高偵查機關打擊刑事犯罪的精確度,改變偵查工作的被動局面,形成偵查機關對社會控制的高校信息網絡。

二、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起源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的警務都在經歷著組織結構和行動戰術方面的巨大變化,中長期的警務戰略的調整也在進行當中,減少犯罪的新觀念對警務工作的影響越來越大,情報信息引導偵查逐漸成為偵查工作中的專用詞語。盡管它的起源不是十分的明確,但是最早提及這一詞語的是英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國犯罪率不斷的上升,國家要求警方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呼聲日益高漲,形成了促使警方采取新戰略的內外驅動力。在沒有大量增加警力的情況下降低犯罪,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所提供的方法具有針對性,以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成效。政府審計委員會敦促警方走出應付的做法,而轉為運用星報信息來減少犯罪。

 三、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概述

(一)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概念

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是指偵查部門以刑事犯罪情報信息為中心,以刑事犯罪情報信息工作為基礎,依靠及時有效的情報,合理調配偵查資源,一主動預防犯罪、精確打擊犯罪、管理犯罪熱點地區和并案偵破等為主要手段,實現偵查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一種偵查理念和模式,是偵查工作的一項戰略性變革。

信息技術使偵查部門能夠借助計算機自動完成不同數據庫之間大批量的、模糊的的數據檢索、碰撞和初步分析,從而替代了以計算的傳統人力調查分析,并快速、批量產生分析結果,偵查人員直接根據分析結果通過調查取證而迅速破案,從而有效地提高偵查效率和打擊刑事犯罪的精確度。刑事犯罪情報信息工作已經涵蓋了傳統刑偵幾乎業務三大支柱的刑事技術、刑事特情和刑事情報資料工作,并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集三者精髓于一體的全新的行政工作基礎業務,實現了刑偵基層基礎建設與現代科技、打與防的最佳結合。

(二)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必要性

1.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是偵查機關打擊刑事犯罪的必然要求

 刑事犯罪是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小雞因素的集中反映,其與社會變革的深度和廣度是同頻率、同幅度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8%,然而榆次相對應的是,同時期全國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數年平均增加12%。國外有研究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至4000美元的社會發展階段是社會矛盾加劇、刑事但最高發、治安形勢不穩定的時期。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達到1090美元;2004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269美元。上述數據表明,我國正處于這一時期,可以預計在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刑事犯罪仍將保持著高發的態勢。此外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人財物流動的加快,刑事犯罪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與傳統刑事犯罪相比,當前我國刑事犯罪專業化、流動化、智能化、有組織化、暴力化、高科技化趨勢明顯。刑事犯罪高發、破案率步高。破案難度加大,給偵查工作不斷提出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偵查部門傳統的破案理念、偵查思維以及偵查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打擊刑事犯罪的要求了。因此,偵查機關必須打破傳統偵查思維的瓶頸,想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戰斗力,通過建立“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偵察機制,轉變偵查思維,提高偵查部門打擊刑事犯罪的主動性、準確性和精確度,轉偵查機關被動出擊的狀況為主動預防、打擊和控制刑事犯罪,改變偵查機關對刑事犯罪“打不勝打、防不勝防”的尷尬局面,有效遏制刑事犯罪高發的態勢,保障公共安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2.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是偵查機關適應當今國際警務發展主流趨勢的必然舉措

從國際警務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情報信息主導警務”已成為各國警務戰略的重點。這一觀點是在世紀之交特別是“9.11”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率先提出并付諸實踐的警務戰略新理念。該理念最早見諸與上世紀80年代末英國學者的理論研究,經多年警務實踐驗證和不斷完善,已成為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繼“社區警務”運動之后的又一警務改革主導理念。美國最早提出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理念的國家之一,其施行的紐約COMPSTAT模式是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的典型代表之一;英國的國家情報模式、澳大利亞的國家團隊模式、加拿大的皇家騎警犯罪情報計劃、香港的香港井隊模式等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來的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模式。這些模式代表著當今偵查工作的發展方向。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模式是我國偵查機關適應國際警務發展主流趨勢的必然舉措。這一模式在我國的推廣與施行必將提高我國偵查機關的戰斗力,這也加強了我國警界與國際警界的交流與合作,是偵查機關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強與國際接軌、適應犯罪全球化的主動舉措。

3.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是偵查機關適應社會信息化、社會法制化發展的必有之路

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幾千年來形成的信息傳遞方式,人際間的溝通方式和社會管理的組織方式,并深刻的影響著社會生活和政府運作的方式。從世界范圍來看,信息已成為戰略性資源,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成為各行業的核心管理領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政府信息化處在關鍵和核心的位置。這是由政府在推動國家信息化中的主導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對信息的廣泛依賴所決定的。公安機關作為國家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機關,承擔著打擊犯罪與保障公民權利的雙重職能。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及公眾對公安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執法法制化、執法正規化、執法文明化和刑事司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成為公安機關各部門為之努力的目標。

(三)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可行性

1.“金盾工程”的實施是實現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基礎

1998年公安部為適應我國在現代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實現動態管理和打擊犯罪的需要,實現科技強警,增強公安系統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協調作戰、打擊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偵查破案效率,提出建設“金盾工程”。其目的是實現以全國犯罪信息中心(CCIC)為核心,以各項公安業務應用為基礎的信息共享和綜合利用,為各項公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

2.公安基礎工作的全面開展是實現情報信息主導偵查的有利契機

刑偵基礎工作是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機制實施的前提,刑偵基礎工作開展的好壞決定著情報信息來源的廣泛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著情報信息引到偵查機制能否順利開展并實現在偵查工作主動出擊、準確打擊的目標。因此,刑偵基礎工作乃至公安基層基礎工作是情報信息引導偵查偵查機制實施的前提。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全面開展是實現情報信息引導偵查的有利契機,必將促進情報信息引導偵查機制的全面推行。

 

  {參 考 文 獻}:

  [1]馬忠紅.情報主導偵查[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

  [2]任惠華.偵查學原理[C].中國:法律出版社,2012.

篇5

[關鍵詞]視頻偵查;教學改革;分層分類教學;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033-03

隨著“天網工程”、“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大型安防工程的推進,視頻監控網絡覆蓋率不斷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也更為廣泛。近幾年來,視頻監控對于公安工作的作用正日益顯現。以視頻監控為載體的視頻偵查技術在指揮調度、打擊犯罪、維穩處突以及服務群眾等方面不斷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培養視頻偵查技術方面的人才已經成為公安行業的迫切需求。近幾年來,全國各大公安院校紛紛開設了視頻偵查技術的相關課程,但是由于視頻偵查技術本身的發展歷史短,且技術更新速度快,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完整的課程理論體系。本文針對視頻偵查技術課程的現狀,在課程體系建設、分層分類教學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一、視頻偵查技術課程現狀

視頻偵查技術是繼公安刑事技術、行動技術(即技術偵查)、網絡安全保衛技術之后的第四大公安專門技術。在理論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以“十大戰法”為代表的視頻偵查技戰法;不少學者和專家就視頻偵查概念與內涵、應用規律進行闡述,有關視頻偵查的專著也相繼出版。2013 年公安部審定了視頻偵查中現場勘查、圖像信息收集等環節相關的八項標準和操作規范,這表明視頻偵查作為一項公安業務開始走向標準化、規范化的應用階段。然而,現階段各公安院校開設的視頻偵查技術課程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尚未成熟

視頻偵查技術作為一門系統性課程在公安院校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近幾年,國內許多公安院校相繼開設了視頻偵查技術或圖像偵查技術等類似課程,但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各異,尚未形成一套統一的、科學的教學體系。此外,視頻偵查技術的可參考教材較少,許多院校仍以2012年公安部五局主編的教材《視頻偵查學》作為主要的理論支撐和教學依據。然而該教材的出版距現在已有數年,且視頻偵查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書中一些理論和方法如今已不太適用。此外,對于不同專業的授課對象教師沒有進行分層分類教學,而是以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一刀切”式授課,未能與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相結合。

(二)考核方案不適應需求

課程考核方案是教學質量控制中的重要環節,與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密切相關。作為一門實戰性強的專業課程,視頻偵查技術的考核應以實戰為導向,遵循“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注重案例分析教學、實戰模擬訓練等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而現階段大部分公安院校的考核方式仍然以期末閉卷考核為主,這不僅脫離了公安實戰的需求,也忽略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授課教對專業課形成性評價的不重視;二是受實訓條件限制,缺乏模擬實戰所需的軟硬件設備。

浙江是視頻偵查“十大戰法”的發源地,且具備較好的視頻監控條件及配套軟硬件設備。作為承擔培養浙江公安人才任務的浙江警察學院,如何建設科學、完備的視頻偵查技術課程體系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內容。

二、視頻偵查技術課程體系建設

毋庸置疑,科學的視頻偵查技術課程體系對于視頻偵查技術人才的培養、視頻偵查流程的規范以及視頻偵查工作的開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現階段對于視頻偵查技術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實戰經驗的總結以及技戰法的研究上,不僅缺乏貼合實戰、行之有效的指導理論,也沒有可作為依據的法定規范及流程。因此,視頻偵查技術課程內容的設置應以授課對象的培養目標為依據,從理論和實訓兩個方面實現教、學、練、戰的一體化。

(一)理論課內容設置

傳統視頻偵查技術的理論部分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即視頻偵查技術的基本概念,視頻監控系統的組成及現狀,視頻圖像處理的相關技術,視聽資料的檢驗鑒定,視頻偵查技戰法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視頻偵查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為使學生能夠及時掌握涉及視頻偵查相關的新技術、新應用,突出視頻偵查技術課程中所偏重的“技術”成分,授課教師應隨時關注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將前沿的知識第一時間傳授給學生,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及應用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其科技素養。

(二)實訓課內容設置

視頻偵查技術是一門專業性高、實戰性強的課程,其實訓內容設置應以實戰應用為導向,一般需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監控設備的使用與操作,視頻圖像的處理,視頻現場勘查,視頻信息的搜索與分析等。而隨著視頻偵查技術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其實訓課程往往需要一定的軟硬件平臺作為支撐。因此,實訓室至少需要安裝有校園監控實戰平臺、視頻圖像分析處理軟件等系統,使學生能夠在與實戰接軌的實訓環境中順利開展視頻偵查活動,完成模擬案件的研判與偵破。此外,實訓案例的選擇應多樣化,既要有來自基層的實際案例,也要有校園內的模擬案例,還要有公安部、省公安廳的比武案例,三者在培養學生視頻偵查能力上各有偏重。實際案例往往由基層教官提供,均是來源于一線的經典案例,這種案例可以讓學生了解實戰中的視頻偵查方法和程序;模擬案例則圍繞授課的相關知識點進行設計,可隨時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進行調整,具備靈活性和針對性,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模擬案例掌握特定的知識點;而比武案例相對來說難度較高,其往往作為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旨在啟發學生思考,鞏固之前所學內容。

三、視頻偵查技術課程分層分類教學

視頻偵查技術課程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其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也會有較大的區別。一般來說,視頻偵查技術課程的授課對象分為公安院校學歷教育的學生、從事視頻偵查工作的在職民警及相關技術人員。而公安院校學歷教育的學生根據其不同專業在教學上應有所不同,較為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分層分類的方式進行區別教學。由于職業技能培訓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實用性,且培訓周期較短,重在強化學員的專業技能;而學歷教育在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兩者無論是在授課對象條件、課程內容設置及考核方案上都有著極大的區別。這里主要就學歷教育中視頻偵查技術課程的分層分類教學進行探討。以浙江警察學院為例,該課程授課對象包括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偵查學專業及其他專業,根據專業的不同需求,應突出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視頻偵查技術核心技能。

(一)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授課內容

刑事科學技術也被稱為物證技術,其主要任務是服務犯罪現場勘查及物證調查,研究對象主要是各種物證。2012年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已將視聽資料納入證據范疇。因此,根據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需求,課程應突出視頻資料作為證據的程序性和法定性,具體內容應包括視頻資料真實性檢驗、視頻中目標圖像的檢驗鑒定、圖像清晰化處理、視聽資料的出示與質證等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圍繞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將該專業核心技能定位在視頻資料作為證據的使用上。

(二)偵查學專業授課內容

偵查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刑事犯罪行為、偵查行為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因此,視頻偵查技術的教學內容應圍繞“偵查”的基本行為形式展開,其教學內容的重點應放在視頻偵查的基本方法、視頻偵查的組織與實施、視頻現場勘查、視頻信息分析與研判等方面,以區別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將專業核心技能定位在視頻的偵查程序與策略上。

(三)其他專業授課內容

有鑒于視頻偵查技術在公安工作中的廣泛應用,有必要針對其他公安類專業開設視頻偵查技術公共選修課程,旨在培養掌握一定視頻偵查技術的復合型警務人才。因此作為公共選修課,其課程內容應主要放在視頻偵查概念、視頻偵查設備、視頻偵查地位及其在不同警種工作中的應用等方面,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夯實學生基礎、啟發學生思考上,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四、視頻偵查技術課程考核方案

視頻偵查技術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及應用性的專業課程,僅僅依靠傳統專業課以及期末一次性卷面考核顯然無法適應該課程教、學、練、戰一體化的特點,且容易導致學生“平時松、期末緊”的不良學習狀態。根據國內外教育學家的觀點,課程的考核方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逐漸轉變為持續性開展評價已成為今后教育評價的變革趨勢。因此,集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于一體的考核分方案更能檢驗出視頻偵查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兩者占比各為50%左右。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改進教學方式,以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視頻偵查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可以采用討論、作業、實訓報告、階段性測驗等多樣化的方式實施,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引導教師更好地設計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筆者以視頻偵查技術課程中的監控圖像測量為例,介紹形成性評價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具體如表1所示。

(二)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指的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課堂教學的達成結果進行評價。傳統專業課程的終結性評價一般采用期末閉卷的方式進行,不僅分值占比較大,且考核的內容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視頻偵查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作為終結性評價,不僅應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應注重檢驗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例如可設計一個綜合性的模擬案例,其中包含時間校正、監控圖像測量、視頻搜索、案情分析等知識點,要求學生在視頻偵查實訓室環境下,利用所學的各種軟硬件設備來完成考試。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能夠較好地通過實踐操作檢驗學生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考題緊貼實戰,避免了學生所學與所用的脫節。但是由于此類考題需要經過精心設計,且需提前組織人員模擬,工作量較大,因此需要動員整個課題組共同設計完成。

五、結束語

視頻偵查技術課程是公安類院校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對該課程的教學體系、方法以及考核的改革應始終以培養應用型公安技術人才為導向。通過對該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分層分類教學以及考核方案的探索研究,不僅能使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設計更為科學,同時還能以多樣性的方式加強形成性評價,使考核方案緊貼實戰,評價更為合理。

[ 參 考 文 獻 ]

[1] 段蓓玲.視頻偵查教學方法拓展性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11):142-145.

[2] 李娜.視頻偵查課程內容體系建設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5(3):78-80.

[3] 梁兵,代云鵬,李金嶺.視頻偵查體系建設之思考與探索[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1):57-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 亚洲一卡二卡 |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相片 | 操射视频| 日日爱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在线看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97人人澡人人爽91综合色 | 国产视频精品在线 | 国产99免费 |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这里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日日av夜夜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图插插插 | 欧洲妇女成人淫片aaa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中文 | 午夜在线精品 | 日韩人体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婷婷精品 | 日韩视频a |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区 |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av在线 |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免费 | 日韩在线小视频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一级一片在线观看 | 色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