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05 11:09:0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全國經濟發展情況,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稅收完成情況
按照全年稅收任務指標,及時梳理業戶,對準業戶進行摸底排查。目前,商城有納稅戶360余家,比去年減少近百家,原因是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對工商個體戶的起征點提高了。減少的業戶中大部分是小餐飲戶、美容美發行業、婚紗攝影及其他小商店。上半年實現稅源907.5余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51.8%,基本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房產稅完成43.6萬元,同比增長54.2%。稅收結構分析顯示納稅戶前20名,占據總納稅額的88.6%,主要以餐飲、房地產及部分大的商貿公司為主。
二、重點工程完成情況
1、文化市場項目
2013年度由我處包掛負責的區重點商貿項目文化市場項目于今年5月初正式開工建設,按照節點計劃要求,新建北側商業樓(五層)的基礎施工已于六月初結束,一、二層砼澆筑已完成,七月上旬將進行砼澆筑。由文化市場有限公司委托設計三院設計的建筑施工圖已送至建設局審圖中心進行審查,目前正進行局部修改和調整。在施工前期,管理處同施工方中嘉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簽訂了《安全生產目標責任狀》,強化并明確了消防和安全責任,以確保在施工過程中能夠提前預防并及時制止安全隱患的發生。
2、步行街南段道路修繕工程
按照區政府2013年度“為民辦實事”的計劃安排,我處承辦南段道路破損路面修繕工作,前期委托建樹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為該項目制定的五套修繕方案及相應招投標文本,區領導選定方案二,即進行全路面翻鋪,新舊石材互補,保證石材耐壓性。目前我處正在針對此次路面修繕工作中所涉及并影響到的業戶進行前期宣傳和協商工作。
三、城管工作情況
關鍵詞:東部沿海地帶欠發達地區城市化
我國是世界上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最大的大國之一,不但存在著東西和南北間的大尺度地區差異,而且存在著省際之間中尺度和省內小尺度的地區差異。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東部沿海地帶內部的地區差異也日益明顯。東部沿海地帶內部’過大的地區發展差距,不但有悖于共同富裕與社會公平的基本目標,而且不利于東部地區和全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確定東部沿海地帶欠發達地區并探究其成因,對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東部沿海地帶欠發達地區的確定
(一)東部沿海地帶的確定
我國東部沿海地帶涉及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以及臺灣、香港、澳門14個省、市、特別行政區;按經濟類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劃人西部地區。但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選取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廣東6省市作為研究區域。該區域涉及72個地級以上城市,陸域土地面積為66.86萬Kmz,占全國陸域土地面積的6.96%。2003年該地帶總人口為33506.79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5.93%。201)3年該地帶CDP總量為59404.24億元,是全國的50.6%;人均GDP為17729元,是全國的1.95倍。
(二)欠發達地區的確定
人均GDP是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標。參考世界銀行的通用分類標準,可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分為高收入、上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4種類型,分類標準如下:
――低收入類型是指人均GDP低于全國或區域平均水平75%的地區;
――下中等收入類型是指人均GDP為全國或區域平均水平75%-100%的地區;
――上中等收入類型是指人均GDP為全國或區域平均水平100%~150%的地區;
――高收入類型是指人均GDP高于全國或區域平均水平150%以上的地區。
為確定沿海地帶欠發達地區,本文選用研究區域6個省市的人均GDP和全國2003年人均GDP兩個尺度分別進行分類,并把低收入類型確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
以全國人均GDP(9073元)水平作為標準,從表l中可知,只有山東菏澤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占該地帶地級以上城市總數的1.39%。顯然,這沒有反映出該地帶經濟發展差異的實際情況。原因就在于這個標準是全國標準,它不能真實反映東部沿海地帶內部經濟發展的情況,因此,為了更真實地反映該地帶經濟發展的差異情況,應采用沿海地帶人均GDP標準。
以沿海地帶人均GDP(17729元)水平作為標準,從表2可知,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共有15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占該地帶地級以上城市總數的20.83%,即1/5多。這個結果基本符合該地帶經濟發展差異的實際情況。在這15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山東省共有3個(棗莊、聊城、菏澤),江蘇省共有2個(宿遷、淮安),福建省共有2個(寧德、莆田);浙江省共有1個(衢州),廣東省共有7個(揭陽、云浮、汕頭、梅州、清遠、河源、汕尾)。
(三)東部沿海地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分布特征
分布相對集中,沿海經濟欠發達地區可分為南北兩片,基本處于我國京津塘、長三角和珠三角3大經濟發達地區的隆起地帶之間,并以山東省和廣東省為主,這兩省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占到東部沿海地帶全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66.67%。
從地貌單元來看,經濟欠發達地區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區和黃泛平原,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相對較差。大多處于省際交界地區。沿海經濟欠發達地區多數位于省際交界處,遠離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棗莊、菏澤、聊城就處于山東、江蘇、河南3省交界處;梅州、河源就處于廣東、福建、江西3省的交界處。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是革命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如棗莊。
二、成因分析
(一)自然條件方面的原因。對于工業化過程中的國家或地區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條件是其經濟發展的根本。良好的自然條件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有利;相反,惡劣的自然條件,將非常不利于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從分布特征上可知,這15個沿海經濟欠發達地區要么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區和黃泛平原,要么多數位于省際交界處,有的甚至還是革命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因此,它們的自然條件都比較差,并造成了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形成。
(二)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的原因。自然條件雖然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社會經濟條件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這15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三產比例不甚合理,具體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15個沿海經濟欠發達地區中,有8個地區第一產業比重高于地區平均水平13.17%,占地區總數的53.33%。這8個地區中有7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78%,占地區總數的46.67%,占同類地區的87.5%。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雖成明顯的“二三一”型,但和全國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偏高,使得第二產業比重相對偏低,進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人口文化素質方面的原因。人口文化素質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一方面,勞動者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對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有反作用。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對教育的投資就會相應提高,進而推動勞動者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人口文化素質方面的原因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
以山東省為例,2003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支出為6069.35元,其中教育消費支出為500.30元。而同期棗莊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4420元,為省人均的72.82%;菏澤是4571元,是省人均的75.31%。如果教育消費支出所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不變,則棗莊和菏澤城鎮居民對教育投資的不足是非常明顯的,由此而形成的經濟落后也就不難理解了。
【關鍵詞】 教育投入 財政性教育經費 GDP 聚類分析 回歸分析
西方經濟學的奠基者之一馬歇爾認為:“在所有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論,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對人的投資,能夠提高生產力的部分。他指出,學校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人力資本投資既是發達國家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更是云南省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和經濟發展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在全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情況下,作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就成了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云南省是我國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故研究云南省的教育與經濟的發展狀況對我國整體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一、云南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從1997年到2007年全國及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有了顯著的提高,全國GDP從1997年的78060.8億元到2007年的251483.2億元,增長了2.22倍。其中云南省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GDP從1997年的1676.17億元到2007年的4721.77億元,增長了1.82倍。北京市發展較快,GDP從 2075.63億元到2007年的9006.23億元,增長了3.34倍。具體GDP的變化情況如圖1和圖2。
我們看到,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的GDP增長很快,盡管云南省經過多年的建設,經濟有了明顯的進步,GDP有顯著的增長,但相對全國增長是緩慢的,增長速度在中國屬于落后的。對比北京市,發現云南的經濟發展緩慢,云南GDP總是低于北京GDP,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越來越大。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計算出云南省的GDP占全國GDP的比例,見圖3。從圖3可以看到云南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從1997年的2.15%,1998年略有提高,然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為1.88%,說明盡管云南的經濟是在發展的,但在全國經濟比重中呈下降趨勢,也說明在中國相對其他大部分地區,云南省經濟發展的速度緩慢,屬于發展落后地區。
從衡量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指標人均GDP來看(見圖4),全國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北京市人均GDP增長最快,從1997年16609元到2007年56044元,發展迅速,遠遠領先于全國,而云南的人均GDP也在逐年增加,從1997年4121元到2007年10496元,但一直遠遠落后于北京市,并且低于全國水平。2007年云南省人均GDP不足北京的1/5,約為全國的55%。
10年前云南和中國平均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這十年來一些地區發展迅速,例如北京、廣東等地區,而云南的經濟也在發展,但發展緩慢,故云南和其他發達地區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通過對比,我們看到云南省在中國不僅經濟落后,而且發展落后。
二、云南省教育投入狀況分析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經濟發展與教育投入息息相關,為了促進云南經濟長遠發展,盡快縮小與發達省區的差距。我們來分析近年來云南省教育投入的狀況,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作為衡量教育投入的指標。
按照全國各地區2000年到2005年的GDP,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計算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各地區GDP百分比,利用統計計算軟件SPSS13.0分別對全國31個地區進行聚類分析(聚類方法采用類平均法,聚類距離用平方歐式距離),分成三類,結果如下。
按2000年到2005年的GDP聚類(結果見表1),其中廣東自成一類,六年來GDP最高,遠遠高出其他地區,平均約是北京是的3倍、云南的6倍,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第二類由江蘇、浙江、山東組成,GDP在全國屬于高水平,是經濟發達地區;第三類以北京為代表的11個地區,GDP在全國屬于中上水平;第四類以云南省為代表的16個地區,屬于經濟落后地區。
按2000年到200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聚類(結果見表2),可以看到分類結果和GDP分類結果差別不大,說明教育投入與GDP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其中廣東的GDP最高,教育投入也最高;第二類的除了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外,其他三個地區都是GDP高的經濟發達地區,教育投入相對也高。而北京、上海是我國直轄市,理應加大教育投入。第三類除了云南外,都是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教育投入在全國也屬于中上水平。第四類屬于經濟落后地區,教育投入也相對落后。我們看到云南經濟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落后。
按2000年到200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百分比聚類(結果見表3)。可以看到,最高的是,其次是北京,最后就是云南、貴州等經濟落后地區,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貧困地區對教育的投入比經濟發達地區要普遍高一些,政府對西部落后地區在教育投入上是傾斜的。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選擇對比了幾個特殊地區2000年到2005年間的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變化(見表4)。
其中廣東省由于GDP最高,教育投入比例低于全國水平,而、云南等經濟落后地區教育投入比例高于國家水平。
三、經濟發展與教育投入的回歸分析
1、全國教育投入與GDP增長的回歸模型
為了進一步研究教育投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們來分析教育投入Y與GDPX1、GDP增長X2、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之間的關系,以2000 年到2005年,全國31個地區的數據為分析對象,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作二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得相應的線性回歸方程。
2005年:Y=-14070 + 501X1-1728.642X2+89158.672X3
其中樣本相關系數r=0.999, F檢驗(伴隨概率接近于0),并通過T檢驗,說明X1,X2,X3對Y 影響顯著,均被引入模型,并且模型擬和效果較好。
2004年:Y=-385824 + 496.708X1-1449.872X2 + 138864.4X3
2003年:Y =-464441 + 396.438X1-990.407X2 + 148232.1X3
2002年:Y =-724091 + 290.57X1 + 211876.5X3
2001年:Y =-675402 + 278.987X1 + 222127.6X3
以上回歸方程都通過檢驗,回歸關系極顯著,模型擬和效果好。
2000―2005年的回歸模型有共同點,教育投入Y與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正相關,說明教育投入是隨著GDP的增加而增加,也隨著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2003年到2005年的模型顯示,教育投入與GDP增長X2負相關, 教育投入隨著GDP的增加量X2的增大而減小,也就是說明經濟增長快的地區教育投入量反而降低。這是因為我們分析的是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地區的情況,一個國家是一個整體,經濟發達地區要對貧困地區作出貢獻,政府對于像云南這樣的經濟落后地區在教育投入上是傾斜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更能促進整個社會共同協調發展。
2002年和2001年的回歸模型顯示,教育投入Y只與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有關,正相關;而GDP增長X2沒被引入回歸模型,說明2001年和2002年GDP增長X2對教育投入Y影響不大。
2、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長與GDP增長的回歸模型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百分比是國際公認的考核各國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標,由國家的能力及考慮對教育支出的優先程度來決定的。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這個比例目標定為4%,16年來一直未能達到。縱觀全國,不能實現這個目標與經濟落后省區有很大關系,為此我們從云南省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分析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長與GDP增長的關系,為尋找促進云南教育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奠定基礎。
根據2000年到2005年云南省GDP、云南省財政性教育經費,計算出2001 年到2005年的增長數據。以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長作預報量Y,以云南省GDP增長作預報因子X,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作線性回歸分析,得相應的線性回歸方程:
Y=61579.854+274.578X
其中復相關系數r=0.75, F檢驗的伴隨概率等于0.144,經檢驗模型擬和效果不好。
根據散點圖看到,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長與GDP增長成曲線回歸關系,分別利用Spss13.0提供的10種曲線模型(二次模型、復合模型、生長曲線模型、對數曲線模型、S曲線模型、三次曲線模型、指數曲線模型、逆曲線模型、冪指曲線模型、邏輯曲線模型)進行曲線擬合,比較結果,其中二次模型的擬合效果最佳。
二次曲線回歸方程為:Y=242477.3-1132.376X+2.153X2
其中r=0.969, F檢驗的伴隨概率等于0.061,擬和效果較好。
四、結束語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近年來整個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教育投入在增加。云南省的經濟增長在全國屬于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并且與發達地區差距越來越大。通過統計分析建立了全國的教育投入與GDP、GDP增長、上年教育投入GDP百分比的多元回歸方程,以及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長和GDP增長的二次回歸方程,為進一步研究云南省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另外,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看到云南省在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上是超過發達省區的,政府對云南省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云南省的經濟狀況近5年并沒有得到快速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仍然偏低。增大教育經費投入沒有達到相稱的經濟增長效果。這我們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首先,教育投入的收益是個長久而持續的過程,教育投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果也不是短期內能看到的,我們要堅信教育一定是能促進經濟發展的。其次,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地區教育發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質保證,作為貧困地區也要優先發展經濟,為教育促進發展創造條件,最終實現經濟教育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w?舒爾茨著:教育的經濟價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 范磊:西南地區國家級貧困縣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關系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08(7).
摘 要 在河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影響因素,本文主要著手從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層次以及技術引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來分析這些因素對于河南省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 河南省 經濟發展 影響因素
一、河南省經濟發展現狀
從經濟總量的變動情況看,“十五”以來,河南經濟總量呈迅速擴大之勢。GDP由2000年的5052.97億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18407.78億元。GDP占全國的比重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5.1%提高到2004年的5.4%。據2009年的最新數據分析可知河南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5位,河南的GDP含金量(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即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排到28位,河南經濟發展的含金量較低,即河南人均GDP中,收入占的比重較小。
從中部地區來看,河南經濟總量的優勢地位依然明顯,多年來保持中部六省第一的位置。從人均水平看,2004年河南人均生產總值為9145元,突破了1000美元大關,經濟發展躍上了一個新的戰略起點;但與全國人均生產總值12336元相比,仍然有3000多元的差距,僅占全國的74.1%。而到了2007年河南人均生產總值為16012元,而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9524元,占全國的82.0%。
作為我國一個人口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河南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影響因素。
二、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近年來,河南經濟處于快速增長、總量快速擴張的階段和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經濟增長主要由二三產業拉動,其中又主要以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特別是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受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勞動力素質較低的制約和制度約束相對缺失的影響,經濟發展過程中能源消耗大,經濟效益低等粗放型特征比較明顯。對于河南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力素質的制約
全省勞動力數量巨大然而質量與數量卻形成了強烈反差,難以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的需要。全省人才嚴重缺乏,每10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僅為84人,不足全國一半,與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相差5-10倍;每萬人中專業技術人才140人,居全國第27位。全省8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培訓。較低的人口素質不僅影響了全省的創新能力,也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下列表1是05至07年全省總的從業人數以及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重的數據。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河南省勞動力數量巨大,但是專業技術人員所占的比例很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全省經濟的發展。
(二)產業結構的層次低,河南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比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
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南三大產業結構的比重變化,河南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39.8:42.6:17.6變化為2000年的23.0:45.4:31.6,進而又一路變化為2009年的14.3:56.6:29.1,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的基本態勢。但與全國10.6:46.8:42.6的結構相比,河南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大,高出全國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比重明顯偏低且偏離程度很大,比全國低13.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體現出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中部六省中的位次也居于最后。產業結構的層次比較低,河南產業結構中一產比重比較大,特別是三產比重比較低。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客觀上影響了二產的管理和技術裝備,這影響到河南經濟增長中綜合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河南經濟發展的質量,因此是河南經濟發展的一個影響因素。
(三)東部沿海地區制度創新對河南吸引外資造成的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緊緊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使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全球化的機遇對我國各個地區是不均等的,全球化的挑戰對各個地區也是不相同的。東部沿海地區通過加工貿易融入全球生產體系,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并通過價值鏈的不斷提升,增加財富的積累能力。正是這種能力讓東部沿海獲得了“先行者利益”。這樣在沿海與內地各省區之間,構造了國內同一個市場下經濟發展不平等競爭的外部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所以,雖然改革開放后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都享受到相近的政策,進行了相似的努力,但結果卻大相徑庭。讓我們看一下重要年份河南省和上海市引進外資的情況比較分析:
在上示列出的三個重要年份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每年引進外資所簽訂協議(合同)個數均為河南省的8到10倍左右,所吸納外資金額以及實際利用外資額也均為河南省的好幾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從資源型產業總產值分布狀況看,盡管包括河南在內的中部六省自然資源豐富,品種齊全,但其資源產值與東部比并不占明顯優勢,所能夠吸引外資規模根本無法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這對中部地區尤其是河南欲通過開發資源形成產業優勢的工業化模式無疑是一個影響因素。
(四)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河南省技術引進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技術引進規模不大,與經濟地位不相適應。2004年,河南省技術引進金額僅占全國技術引進合同總額的0.4%,在全國各省市中位居第24位。
其次,技術引進依賴于少數西方發達國家。
再次,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不足。大多數企業重引進,輕研發,技術引進與自主開發相脫節,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不足,未能達到通過技術引進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企業對技術引進缺乏長遠規劃,談判能力較弱。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技術引進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成了影響全省經濟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
三、對策及建議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努力提升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加大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合理地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布局,在技術引進方面我們應遵循產業提升原則、效益優先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和領先實用原則。建立河南省鼓勵技術引進目錄,制定技術引進促進政策。增強企業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能力。河南省應充分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并通過區域產業結構重構和區域經濟空間組織重組的戰略性調整,建立可持續的自我快速發展機制,努力克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制約影響因素,從而逐步實現全省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新安.空間二元市場結構約束下的中部崛起障礙及突破.當代財經.2007.5:72-77.
【關鍵詞】 中部地區 經濟發展質量 評價體系
在對經濟發展的問題研究中,人們對經濟發展關注的焦點集中在GDP統計量的變動――發展速度,卻忽視了對經濟發展具有實際意義的重要方面――發展質量。而對于什么是經濟發展質量,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和評價指標體系。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本文認為,經濟發展質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優劣程度,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即經濟發展能夠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程度;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即經濟內部以及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狀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即資源、環境承載經濟長期發展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從生產率質量、經濟結構、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開發四個方面構建指標評價體系,來對經濟發展質量進行全面評價(見表1)。
一、生產率質量比較
生產率是用來表示產出與投入比率的術語。我們認為生產率既有數量要求,也有質量要求,生產率數量是生產率質量的前提和基礎,生產率質量是給定條件下有限資源的效率配置。生產如果僅僅是以總量增長為衡量的指標,忽略了資源限制性的因素,生產本身的意義則可能是破壞性的。為此,對生產率的考察既要從生產情況本身進行考量,又要對生產的環境影響程度進行測量。
從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比較來看,2007年中部地區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0455元,不僅遠低于東部和東北地區,而且也比西部地區少3192元;從投資產出效果系數指標比較來看,中部地區投資產出效果系數為1.88,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和東北地區,但卻比東部地區差0.47;而從單位產出的廢氣和廢水指標比較來看,大多數省份是農業省的中部地區,除好于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之外,兩項指標值均普遍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這揭示出了中部地區工業經濟活動生產率低下,投資效益不理想,工業生產污染重,排放高,環境破壞大(見表2)。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軟件篇)2007》、《中國統計年鑒2008》。)
二、經濟結構狀況比較
從三產產值占GDP比重來看,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特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業所占比重較大。2007年中部地區第一產業的比重為14.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3個百分點,而東部和東北地區的第一產業產值僅為6.9%和12.1%。二是工業化進程發展緩慢。2007年中部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為49.5%,略高于全國,但與東部和東北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調整空間。三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2007年中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35.9%,在全國所占份額最低。從外貿依存度來看,中部地區的經濟外向程度低,外貿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弱。2007年中部地區進出口總額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0.9%,比全國低55.3個百分點,比東北地區少17.4個百分點,而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更大,甚至也落后于西部地區1.6個百分點。從城鎮化率指標來看,中部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39.3%,比全國平均水平少5.6個百分點,僅比西部地區多2.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城市化進程任重而道遠(見表3)。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數據整理。)
三、技術進步水平比較
從科技投入來看,中部地區科技人才流失嚴重,科技經費投入明顯不足,不能滿足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要求。2007年,東部地區高校研究與發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數占全國總數的比例為46%,西部地區占21.03%,而中部地區僅占全國總數的17.09%,遠遠低于東部地區所占比例,也落后于西部地區所占比例;東部地區高校研究與發展經費總投資占全國的比例為54.83%,西部地區占16.89%,而中部地區僅為14.26%,比東部地區低42.57個百分點,而且也比西部地區少2.63個百分點。從科技產出來看,中部地區科技產出水平與全國相比差距甚大,且差距還呈逐漸擴大的趨勢。2001年全國人均技術成果成交額61.33元,比中部地區多33.85元;2007年全國達到了168.51元,比中部地區多106.49元。從全要素生產率(TFP)來看,我們根據新增長理論數學模型并結合我國及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實際,建立了動態生產函數,并實證分析了中部各省的經濟發展方式。結果表明:中部地區各省改革開放以來物質資本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均高于全國水平34.95%(山西45.28%、安徽40.74%、江西44.4%、河南46.67%、湖北46.7%、湖南45.9%);全要素生產率均低于全國水平44.2%(山西30.82%、安徽27.97、江西25.19、河南19.81%、湖北27.38%、湖南27.20%)。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依然是依靠物質資本投入為主,發展方式為粗放型。
四、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比較
從教育經費投入情況來看,中部地區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發展的需求。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07》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平均為1634元,而中部地區平均為1266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7%,其中湖北、江西和河南省三省均處于全國后5位之列;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全國為1897元,中部地區平均為144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0多元;普通高中和所屬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平均分別為1548元和3363元,分別相當于全國水平的69%和72%,其中江西和湖南兩省甚至低于3000元。
從每十萬人口中擁有大學生數來看,2007年中部地區每十萬人口中擁有大學生數為1906人,而東部地區為2927人,中部僅占東部的65%;東北地區每十萬人口中擁有大學生數也達到了2399人,也比中部地區多493人。從三產從業人員受教育分布來看,2005年中部地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文盲和小學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初中則略好于全國,比全國水平分別高2.28(第一產業)、3.28(第二產業)、4.14(第三產業)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高中的比重分別為4.31%、17.94%、24.86%,比全國水平分別低0.37、7.43、0.83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大專的比重分別為0.19%、5.66%、20.38%,比全國水平分別低0.04、1.24、3.4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部地區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初中后教育嚴重滯后,特別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短缺,不能滿足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
五、結論
綜上所述,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狀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中部地區全員勞動生產率全國最低,工業生產對環境污染普遍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物質資本投入,生產方式粗放;二是工業化程度還不高,與東部和東北地區相比差距較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城鎮化進程緩慢,且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遠低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也低于西部地區;三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員流失嚴重,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進步水平在全國處于相對落后狀況;四是教育經費投入明顯偏低,中部各省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財政經費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初中后教育發展也普遍低于全國水平,并已成為人力資源開發的短板,高素質人才狀況很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中部經濟發展質量還不是很高,這不利于中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利于中部地區快速崛起。因此,必須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創新科學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兩大內生動力”,大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從而實現中部發展新跨越。
(注:本文系國家軟科學《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8GXS1B022。)
【參考文獻】
[1] 周紹森等:中部發展與區域合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 王再文:比較優勢、制度變遷與中國中部崛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