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8 10:50:5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古建筑景觀設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現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不再講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與現代簡潔實用原則相結合的,既科學又藝術的設計風格。
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博大精深,是突出環境藝術設計中民族性、藝術性的重要源泉。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的融合,即是當今環境藝術學科的發展要求,也是我國文化復興,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東湖聽濤風景區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國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與技巧。若對其應用得當,可在現當今環境藝術設計中達到古今融合,文脈呼應,現代實用性與民族文化性相結合的設計深度與設計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在景觀設計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古建筑文化獨立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中國古建筑可分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兩大類。古典建筑因其歷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豐富,結構復雜,雕梁畫棟、角獸飛檐,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與替代古代建筑、傳統歷史建筑、古文物建筑,還原歷史面貌的建筑總括。從廣義上來說,無論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疇。從狹義上來說,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組群布局形式可分為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廳堂館齋、橋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點可分為空間布局、形態結構、材質、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從古建筑元素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點等兩方面來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觀設計的原則。設計師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將園林建筑通過空間群體構圖,把自然美與藝術美結合在一起,輕巧靈活、天然野趣,體現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審美觀念。
2.東湖聽濤風景區中古建筑現狀
東湖風景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我國最大的的城中湖。由聽濤、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馬五個片區組成。它將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體,是武漢生態景觀資源中難得的蘊含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的隗寶。
在此筆者主要分析的是東湖風景區中的聽濤景區。聽濤景區以其較為悠久的園林特色景觀,成為東湖風景區中最早開辟、人氣最旺,民眾認可度最高的景區。
武漢東湖聽濤景區湖岸線約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4A級旅游景區。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舊居、觀景長廊、樓、閣、橋、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東湖賓館梅嶺一號(舊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紀念歷史的屈原紀念館,賞景品畫的濱湖畫廊,富有古韻的藝術中心,湖畔的秀麗長廊、遠眺聽風的長天樓,臨湖觀水的湖光閣、頗富民族風韻的行吟閣、曲橋亭廊圍合的碧塘觀魚等。其中無論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蘊含著各自的動人故事,深深的體現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遠歷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類活動在自然環境中是一種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態美感,將人文元素賦予靈魂情感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種人文元素,如果當今的設計師們再不重視其在景觀設計中的價值,那么在現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會被淹沒在繁雜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將鋼筋水泥鋪滿了景觀園林中自然溫婉的土壤,樹木石林乃至城市里點點新鮮的空氣也會變得冷漠多余,景觀設計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景觀設計是對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會文化等文脈的發展與傳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脈發展的順序和來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證歷史的延續性,宣傳城市特色文化和歷史文脈。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獨立性和組合性,如運用亭臺樓閣、橋梁回廊的空間轉換,不僅給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給景區增添了古韻古香的歷史韻味,創設了園林意境,讓人們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觀的時間空間的結合。古建筑元素不僅僅是供人觀賞的藝術品,更是記錄歷史史詩的紀念碑,在景區內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復和創造,能讓人們感受獨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融合原則之一:充分保護和利用
景區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中的初衷,是保護古建筑原狀不被破壞。古建筑不僅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歷史,更是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底蘊,在城市景區中對古建筑的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將古建筑元素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進行系統的保護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現代景觀設計中。
1.保護歷史文物,成立藝術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的藝術文化中心有湖濱畫廊、屈原紀念館、亞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館等。濱湖畫廊是一條沿著波光粼粼湖水岸邊形成的藝術長廊,包含著濃郁的藝術文化氣息。在那里經常展示文人畫家的繪畫作品或是書法雕刻,游客們在欣賞東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時感受藝術家們富有詩意的藝術創作,是景區中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紀念館是一所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將現代元素與古建筑融合。館前豎立著屈原的半身像,展館內陳列了有關屈原和楚國文化的資料史冊,通過紀念館弘揚湖北的地域文化,讓游客們全身心的體驗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館建筑群,以楚國建筑中軸對稱、高臺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組成,具有濃厚的楚文化藝術氛圍。對待有一定藝術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設計師們可以進行合理規劃布局,通過展廳觀光的形式組織藝術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覽。讓游客們全方位的了解體驗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區游玩的同時獲取文化上的升華。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臺樓閣,增添景致
在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的景區進行合理的設計保留、利用富有中國園林氣息的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廳堂館齋、橋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間構成形式,不僅僅可以給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設施,更增添了現代園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讓園區中古建筑元素更貼近人們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帶來的生態、人文、社會價值意義。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的滄浪亭、湖光閣、楚風園、先月亭、可竹軒、長天樓、多景臺、聽濤軒等給人們提供了眾多線性的休息玩耍、如畫風景的地方。古韻古香的亭臺樓閣給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諧與寧靜。在滄浪亭享受林間的鳥語花香,在長天樓遠眺遠山,在島上的先月亭,多景覓一份優雅,在聽濤軒閉目感受湖水的滄海桑田,水云軒品茗“水云鄉”,無不讓人感受到武漢的地域文化,東湖景區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別致。落羽橋,荷風橋等穿插在東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銜接了各個聽濤景區的各個景點。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賞兩岸的風光,這是石路古橋才有的意境。鋼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無法與湖水和諧共處。
通過筆者對聽濤景區內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實地的探討考察,生臨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協調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時代的設計需求。同西湖等國內其他湖泊型風景區相比,東湖因其歷史文化原因,名氣有所欠缺,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風景區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沒有任何藍本,屬于應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長天樓,屈原紀念館等古建筑,隨然都具備了一定的古典韻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現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養。文化美感是需要歷史的底蘊的,是需要時間來衡量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設計師們進一步探討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融合原則之二:可持續發展
在景觀設計中要考慮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其歷史的延續性?,F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設置,才能與生態環境相呼應。大力發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點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把握好文脈發展的順序和來源,才可以更好的宣傳城市文化和歷史韻律。古建筑元素從造型特點上,可分為:
1.建筑空間布局
通常都是一個主體核心建筑,附以一個或幾個副體輔助建筑,中間用廊銜接,形成一個建筑組合群體。確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協調性,有利于凸顯建筑的藝術感染力。休閑的樓閣亭臺是在景區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建筑形式,樓閣給人的印象四方開闊,多以六開間二至三層樓的格局為主,在樹木遠山處,適合遠眺休憩。而亭臺多建在環抱山水,景色清雅,視線開闊的地方。例如聽濤景區的行吟閣,史建于1954年,位于東湖中部的小島上,四面與水相依,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道路相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層層飛檐,灰墻翠瓦,與橋、水、陸連接成線性風景長廊,讓人感覺美不勝收。
2.建筑形態結構
聽濤景區古建筑無論建筑規模大小,基本由臺階、屋身、屋頂組成,梁柱作為基本骨架和受力構件,多為鋼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結構,遠觀類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古建筑元素與景區的融入可凸顯地域文化,例如從建筑形態結構方面考慮,可以再建筑的門、窗、屋檐、柱、斗拱、瓦當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態和結構細節讓游客體會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質
建筑用材主要為鋼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為滿足力學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質選擇可根據地方文化適當多樣化,突出自然風景和文化內涵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選擇地方性材料,竹、土磚、灰瓦等,讓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傳承了古園林建筑的常用顏色,灰色的墻面,朱紅色的立柱,墨綠如木的樓頂,無不顯示出園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蘊和魅力。
通過對聽濤景區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點分析,可以發現無論從建筑空間布局、形態結構、材質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結合實際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繼承傳統古建筑的布局、結構、材質、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對武漢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認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為景區古建筑元素旅游開發和景觀設計的基礎,突出自然風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風景感化游客,讓東湖生態景區成為武漢旅游的龍頭產業和支撐點。通過對東湖聽濤景區的系統分析,由此可以考慮到景區未來規劃可以向旅游休閑度假區域發展,開發新的旅游熱點,堅持可持續發展,引起人們進一步對生態景區中人文化可持續的重視。
古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融合原則之三充:
充分利用環境景觀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與景觀中其他要素之間相互銜接不協調
景區的環境受到了城市工業的一定影響,不單單是東湖的水質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業化的破壞。由于長時間缺乏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區的人文元素有點單一簡單化,文化氛圍不夠濃郁,層面較為淡薄。例如異國風情園與其臨近的蝴蝶花園,海洋公園等一系列景觀建筑點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協調,因而景觀文化情調不太統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環境景觀要素,體現景觀意境
在園林景觀中起到點綴和組織觀賞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設計要根據景區的規劃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應,這也是景觀設計最想達到的景觀情境。景區的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巧妙結合,可通過利用地形,山頂、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環境景觀要素設置建筑群組。例如在聽濤景區觀景平臺旁的“碧潭觀魚”建筑群,是一組以曲橋亭廊相連貫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園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體現楚國喜鄰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將古建筑元素融入東湖聽濤景區設計中,需要科學的規劃,建立主題東湖文化區。區域主題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將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體化,才可以更加和諧統一,促進東湖生態景觀的完善。不得不承認聽濤區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間較為獨立,景點的銜接性過于缺乏。將藝術中心,亭臺樓閣,長廊隔斷,集會場所相互融匯貫通,具備了基本的游覽指導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學習欣賞東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觀有些注重形式主義,過于關注功能性,人們在享受城市景觀的視覺美感的同時,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觀失去了應該有的意義。一些設計師并沒有把一個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經濟、自然元素等相關元素與景觀設計做有效的結合,使得景觀不再缺乏特色審美感。而透過以上就東湖風景區內古建筑元素的融合進行的一系列的討論,我們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當今的環境景觀設計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設計師需要不斷深刻了解其中的價值與意義。將理論性的知識投身于真正的實踐中,豐富景觀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的和諧共處。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
項目來源:2012湖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
1對生態設計文化的思考
1.1生態設計文化的基本內容
與傳統設計理念項目,生態設計文化更加強調自然式設計,就是盡量通過能接近自然的設計方法,通過植物群落的設計、地形起伏等,從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學術界最早將生態設計文化理念應用到實踐的是美國,著名學者奧姆斯特德在設計紐約中央廣場時,根據當地的地形、水系特點等,設置了一個長達3.4km,寬800m的廣場。該廣場在建成之后,為緊張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并為紐約市創造了一定的生態效益,推動了城市的良性發展。
1.2生態設計文化的應用原則
在應用生態設計文化過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幾點原則:
1.2.1尊重場地歷史原則
尊重場地歷史原則主要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要尊重場地的歷史,在不破壞場地原有歷史文化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設計。例如,在廣東佛山粵中造船廠舊址改造中,俞孔堅教授帶領團隊將其改造成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園。在該公園設計中,盡量的保留了場地的原始生態元素與文化元素,包括廠房的煙筒、龍門吊等都經過改造成為了公園的特殊景點,并且對于原場地的部分駁岸形式不做任何處理基本保留,對某些地帶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為公園景觀所用。這種改造方法盡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觀,避免對場地做過多的修正。
1.2.2生態優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要盡量使生態環境不會受到人類活動而產生變化。這種設計原則更多的體現在濕地、濱水公園等場景中。例如,美國學者在設計查爾斯頓濱水公園時,留用沿河一側的河漫灘,并盡量擴大其范圍。這種設計方法不僅保證了沼澤地,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2生態設計文化在古鎮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體景觀
與現代城市相比,古鎮的迷人之處就是古街所呈現的宜人尺度,在這個“尺度”中,水景觀往往能配合古鎮的街道、建筑共同構建一個優美的景觀,“以水景帶動街道”已經成為古鎮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態設計文化下,所設計的水體景觀應該充分考慮到古鎮的及拿住特點,為了緩解游客局促、壓抑的感覺,盡量布置一些相對活潑的水體,包括溪流、噴泉等。對于古鎮的水源,考慮到歷史小城鎮的選址多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選擇水體源頭時,應該借助這一自然優勢,將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區內,在古鎮內建立一個“活”的水體景觀,提高古鎮環境質量。
2.2營造生態駁岸系統
為了進一步提高古鎮生態質量,在建筑景觀設計中要避免選擇漿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駁岸方式,雖然這種駁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會明顯降低景觀的與類型。因此在駁岸處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進行改進:①盡量減少對岸邊環境與水體的影響,采用簡化處理方法,避免過度處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滲透性的材質作為護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塊表面,為生物創造棲息空間;③在岸邊種植一定數量的水生植物,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間。這種設計方法不僅能凈化水質,還能美化濱水環境,呈現景觀的自然風貌。
2.3利用廢棄材料創造歷史景觀
古鎮作為歷史小鎮,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的內涵,并且體現了歷史、時間的色彩。因此在設計中,要盡量還原古鎮的歷史文化,讓“時間”的特色能體現在古鎮裝飾中。在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采用一些青磚灰瓦,毛石材等裝飾性弱的“舊”材料,可以體現景觀的歷史感,有助于歷史印象的加強;在對城鎮景觀進行更新中,盡量使用殘磚、枯井等景觀裝飾古鎮景觀,更好的展示古鎮風采。
3結論
生態設計文化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對相關人員而言,在景觀設計中,必須要盡量還原古鎮景觀,讓古鎮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氣息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古鎮景觀的可觀賞性,還能保證古鎮環境,一舉兩得。
作者:張曉晗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璐.公共建筑室內景觀設計生態化分析[J].建筑知識,2015(06):72~73.
關鍵詞 古典園林設計;景觀綠化;現代化園區建設
一、概況
我國近年房地產的經營理念不斷的變化,地產的營銷主題出現了很多變化如圍繞環保、景觀設計、智能等主題的地產不斷出現,園區的景觀設計是建筑設計中永恒的主題。與傳統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相比,現在的景觀建設更強調的是共享性、自然環境設計、人造景觀設計等,人們主要傾向安全安靜、環境優美等要素豐富院落空間。因此我們要崇尚古典園林的設計風格來結合現代化園區景觀建設的設計特點,強調環境景觀與古典園林特點的藝術性。21世紀后,居住區環境與景觀審美需求越來越高出現多元化的發展,提倡古典的景觀設計風格,被人們欣賞的同時還要物盡其用,創造古典、舒適、宜人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風格,更是今后設計理念的一個新趨勢。
隨著我們現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快,在關注建筑的戶型和外形舒適外,更多的是關注周邊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對居住區的建設越來越高。我們在設計中要融入中國園林傳統風格與古典建筑特色將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觀設計當中,設計出全新的設計意境的古典江南風景。
二、居住區景觀綠地建設與古典園林設計及發展趨勢
1、居住區景觀綠地建設理念
居住區的綠化是現代居住區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國家提倡低碳環保和綠地建設。這樣的建設可以改善我們居住環境的小氣候,調節空氣的濕度與氣溫、減少灰塵和噪音、降低居住區的風速、美化我們居住的空間。
居民區綠地特殊性:(1)居住區的綠地設計與公園的古典園林設計不同,居民區綠地更貼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綠地,在設計上更要貼近人們的生活,在居民區景觀的設計要在人們的鍛煉身體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談天下棋上設計出符合符合古典園林風格的設計,看見涓涓的流水與荷塘的景色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居住的人們徹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區的綠化建設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區的建設上要設計出有花、有草、有樹、有亭臺樓閣、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風格設計,使人們喜愛自己生活居住的區域。
2、古典園林設計的作用及發展趨勢
(1)古典園林設計概況
首先,我們要以自然山水為設計基本的原則,中國的園林設計特點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觀設計中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在設計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設計風格,我們要在設計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相互結合,在園區建設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設計,有效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在建造過程中使人工建設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做到“虛實相間,以虛為主”的建筑群體,設計的重點是建筑物與院落之間是否緊密結合。其次,山石的設計是古典園林最有情趣的創造,山石不僅可以點綴景觀空間,而且還可以起到遮擋事先與圍合空間的作用。最后,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建設水是最基礎要素之一,在設計總要以池塘作為設計的中心,沿著水池對四周的建筑進行設計形成向心、內聚的格局,這樣的布局建設可以使有限的空間具有寬敞的感覺。我們還可以將水面分割成相互連接的小塊,采用化整為零的設計方法在池塘上設計出形式各異的自然水景。
(2)古典園林設計發展趨勢
中國古典園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組合的建筑設計作品,具有詩意的建筑設計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陶冶我們的情操。而近年隨著我們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居住區的園林設計迅速升溫,一股中式風格的景觀設計悄悄的走進了我們的設計趨勢中,設計中采用大量中國古典庭院中花壇的設計,園林設計師不在追求歐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設計幾千年中國古代傳統居住文化建設。
將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與元素進行延伸和發展,在現代化居住區中城市園林綠化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環境質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進居民的身心健康。一個國家的居住環境的建設與設計水平是提現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居民對自己居住的環境和園區建設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區園林設計的質量是最重要的設計任務。
從園林設計手法出發探討出全新的設計思路是我們現代化設計的發展趨勢,作為一個被廣泛應用的設計專業,現代景觀設計中出現的素材與傳統園林設計素材進行有象征性意義的結合。在居住區園林設計植物的景觀設計已經不在占主導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設計者選擇的景觀材料,在景觀設計總我們將土地、磚、巖石、水、鋼、木頭、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與人工素材在現代化的景觀設計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區的建設與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是未來設計發展的主流。創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義的設計、追求優美的自然主義設計、追求清晰的結構古典設計等,給人一種新視覺的簡約主義和后現代主義。
居住區景觀設計作為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各種設計手法與設計元素在此被發揮的淋漓盡致。然而,作為人類感知的自然媒介,園林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美學性、社會性、自然性,這樣的景觀設計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社會的公平。
三、居住區景觀綠化環境與園林設計原則、設計理念、內容及手法
居住區景觀設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才能進行合理的合計,景觀設計規劃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創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態要求等,在規劃設計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樹蔭、秋天要有果實、冬天要有綠色的景色,設計者要創造出清晰、自然、舒適的園區綠化環境。
1.1 游園型的設計原則
游園的設計原則是對于老人和兒童服務的,要依據居住者的年齡不同設計出布局緊湊互、不干擾的活動區域。兒童活動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鋪地盡量采用海綿塑膠面磚鋪地,園區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園區的人們進行跑步鍛煉,通往亭臺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鋪砌。在園區園林建筑與設施方面設施要獨具特色、小巧玲瓏、位置擺放適當,要池塘和亭臺位置設立共人們休息的坐椅、旁邊設立花壇、園燈以及園區的宣傳欄。
1.2 住宅型庭院設計原則
住宅區比較密集的園區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陰暗處比較多,所以要選擇耐的蔭樹種。對于居住環境是否安靜也是園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植籬可以降低園區的噪音其寬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園區建設的空間尺度和樹種的高低與園區住宅的層次相稱,居室的窗外盡量種植一些喬木類的植物,避開地下管線進行栽種。
1.3居住區綠地中所需的樹種選擇
在我國古代園林的設計中資料表明要選擇生長健壯方便管理的樹種、選擇冠大葉茂的落葉闊葉喬木。利用樹木的特點在夏季可以為園區的人們大面積遮蔭,在冬季不遮陽光、改變空氣濕度、吸附灰塵、降低噪聲,還要選擇耐蔭的植物。
四、結語
世界的園林建筑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古典園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本土地文化。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不斷發展離不開本土風景園林師的設計,現代化的園區的古代園林設計遵從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特點結合西方的園林設計的表現形式,是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必然趨勢。對古今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以和美學思想進行探討吸取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園林設計理念,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與現代之韻相結合,創造出更高層次、舒適宜人的居住區景觀設計風格,再創中國園林設計的新輝煌。
參考文獻
[1]唐軍,杜順寶;拓展與流變――美國現代景觀建筑學發展的回顧與思索,新建筑,2001.
[2]張魯山.居住區環境設計.住宅科技.1998(10):5-7.
[3]李漢飛.環境為先巧在立意-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國園林.2002(2):11-12.
[4]高妍彥;藝術哲學對于景觀設計發展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關鍵詞:基樁 聲波透射法 注漿
1 前言
目前,基樁樁身砼完整性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反射波法、聲波透射法及鉆芯法等,聲波透射法將換能器置于預埋在樁中的檢測管內,通過換能器的上下移動,可實現全樁長各剖面連續檢測,因此探測結果可靠性高,且不受樁長、樁徑及成樁時空孔深度的影響,廣泛應用于對樁身砼完整性要求高卻常常存在空孔的基樁樁身砼完整性的檢測,如橋梁工程等。本文即是聲波透射法檢測橋梁橋墩大直徑灌注樁樁身砼完整性的應用實例,不僅準確可靠地檢出樁身缺陷的嚴重程度及其分布,經鉆芯驗證,再利用鉆芯孔作為通道,對缺陷進行補強加固處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2 基樁聲波透射法檢測
2.1 檢測方法
該跨海橋梁工程主橋采用單塔斜拉大跨結構,造型優美,其橋墩樁基采用16根大直徑灌注樁,樁徑Φ2.5m,樁長約38m,采用水下C35砼澆筑。每根樁沿樁周成900角布置4根檢測管,檢測以兩管為一組進行兩兩對側,共檢測6剖面,綜合每剖面測得的聲學參數及PSD判據進行計算分析,發現聲學參數異常部位再進行斜測、交叉斜測、扇形掃測等,以推定缺陷的位置及其分布范圍。
2.2 檢測結果
檢測發現16號樁在兩個深度區域存在不同分布范圍的缺陷。
核查16號樁的施工資料,其砼設計方量約192m3,灌注過程雖較為正常,但灌注結束時發現砼灌注方量比設計方量少3m3左右。結合地勘資料,推定上述不同深度范圍樁身存在因塌孔夾泥砂或離析的缺陷。
2.3 鉆芯驗證
為驗證檢測結果,并考慮日后可以利用鉆芯孔作為對樁身缺陷進行高壓注漿處理的通道,根據超聲檢測推定的缺陷范圍選擇4處部位進行鉆芯檢測驗證,鉆芯結果與檢測結果完全吻合。
3 缺陷補強加固處理
3.1處理方法
采用高壓水旋噴切割、氣舉排渣、高壓注壓漿法,即利用高壓泵產生高壓水噴射流,對缺陷段進行高壓水旋噴切割清洗,再采用氣舉法將被切割剝落的泥砂排出,形成缺陷段內的“空體”,然后再高壓注壓漿,向“空體”內注壓入高濃度水泥漿液,經填充凝固以達到補強的目的。
3.2處理流程
鉆孔抽芯高壓水旋噴及氣舉清理自檢及監理檢查孔口管埋設水泥漿液配置高壓注壓漿補壓漿及穩壓水泥漿凝固硬化孔口管拆除
3.3處理步驟
①、高壓水旋噴及氣舉清理
利用鉆孔取芯的孔位,進行高壓水旋噴切割、氣舉清渣。高壓清水經噴射器產生高壓射流,清水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其壓力加大,對各缺陷段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復切割清洗;清渣時詳細查看渣樣情況,判斷周邊孔壁是否破壞以調整旋噴壓力,保證清理效果。清渣初期從孔內排出較多水泥砂礫和碎石,之后水逐漸變清,因而判定切割清洗及排渣效果良好。每個缺陷部位均有兩個鉆芯孔,通過對各個孔位的切割清洗,使同缺陷部位的兩孔相互連通,不僅驗證了缺陷范圍,而且對注漿非常有利。
②、埋設孔口管。
樁頂面孔口周圍鑿毛,各鉆芯孔均埋入2根Φ32mm鋼管,一根伸入孔口3m,另一根伸入缺陷部位, 并用水泥砂漿封堵牢固(孔口3m,注意管孔不能堵塞),要求其在承受強度達到3MPa時不泄漏,管頂需高出樁頂0.3m~0.5m,并裝好閥門開關以作為穩壓之用。
③、水泥漿液配置。
水泥凈漿強度按40 MPa配制,水灰比為0.5~0.6,摻入適量膨脹劑、減水劑和緩凝劑,水泥漿的密度大于1.9g/cm3。此配方的水泥漿液膨脹效果好,與壁周緊密粘合,確保缺陷段壓漿處理后漿液自身及與原樁身混凝土緊密結合。水泥漿充分攪拌均勻,并經過篩網過濾,以防堵孔。
④、高壓注漿置換
各孔分別進行自下而上高壓旋噴注漿,用水泥漿液置換出原缺陷段的清水和尚未被排出的碎屑。注漿時出漿孔開關全部打開,待出漿孔返出的水泥漿與注入的水泥漿相同(現場檢測以密度作為衡量指標),且不再排出碎屑等雜物時,即關閉出漿孔開關憋漿。
⑤、孔口補壓漿(靜壓注漿)。
在壓漿孔的外套管安裝壓漿嘴,從外套管與注漿管的間隙補壓水泥漿,以不斷填滿因漿液可能沉縮而出現的空隙,通過補壓漿,使缺陷部分的“空體”更加飽滿密實,保持壓力為2.0MPa,穩壓30 min后壓漿過程完畢,補強結束。壓漿工作結束后,靜壓注漿在漿液終凝前需進行2~3次灌注。
4結語
①、聲波透射法檢測灌注樁樁身砼完整性,因其各剖面連續檢測,可準確發現缺陷并推定其分布范圍,為缺陷處理提供可靠依據。
②、利用鉆芯驗證孔,可對缺陷進行高壓注漿處理,提供了一條大直徑灌注樁樁身砼局部缺陷補強加固處理的經濟便捷的途徑。
③、高壓旋噴注漿處理經驗:鉆孔過程必須不斷校正鉆機主軸垂直度,保證鉆孔垂直度
補強處理后,工程竣工至今,樁基安然無恙,右圖為該橋雄姿。
關鍵詞 徽州古民居 景觀設計 周邊環境 歷史建筑保護
一、古徽居保護的前提
1.1 古徽居保護的目的及其限制因素
古徽居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體現的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更在于其承載的當地的歷史文化。因為前者可以通過測繪來記錄重現,而后者具有歷史性與地方性,不可復制。所以,古徽居保護的目的重點是保護和發展當地的歷史文化。
一些古徽居的特點也是保護中的限制因素。環山抱水的徽州村落大多交通不便。而木結構的建筑需要人的使用才能避免由缺少通風和日曬引起的腐朽衰敗。另外,不同村落保存的完整程度不同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
1.2 古徽居保護的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對古徽居的保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旅游開發:對交通便利的村落進行修復改善,將古徽居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并利用經營利潤養護古徽居。
(2)修繕維護:對交通不便的村落進行恢復性修繕,使其滿足居民現代生活方式。
(3)異地搬遷:是具有過渡性的保護方式,只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無奈選擇,必須謹慎對待。
二、古徽居保護中景觀設計的作用及價值標準
2.1 古徽居保護中景觀設計的作用
根據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發表的《西安宣言》,古建筑的周邊環境是形成古建筑歷史文化意義的重要有機的一部分。
通過景觀設計,不僅可以對保存完好的原生環境進行梳理、還原,還能對已被破壞的原生環境進行改善、發展。因此,景觀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古徽居保護項目的品質。
2.2 古徽居保護中景觀設計的價值標準
評價景觀設計的優劣主要從美學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三個方面綜合評定。優秀的景觀設計應該以項目的性質為前提,偏重一個或兩個價值方向,在三價體系中取得平衡。
古徽居保護中的景觀設計以保護和發展徽州歷史文化為出發點,而注重“場所精神”正是所有景觀美學理念所一致認同的;從結構特點與保護方式來看,古徽居保護不單需要人的使用,還要注意經濟成本。因此,評價古徽居保護中的景觀設計,美學價值與社會價值是主要標準。
三、對古徽居保護中景觀設計的分析和探索
3.1 旅游開發方式中的景觀設計
采取旅游開發方式的古徽居村落一般交通便利。根據村落保存現狀,又可以分兩種模式進行旅游開發。
(1) 并列分置
并列分置模式主要應用于保存完整的村落,就是將為旅游配套產生的新空間原有的村落空間分離開,通過新舊對話使兩者產生聯系,解決美學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矛盾。
從美學價值上看,新舊空間應該有一定距離并且有明顯的不同,以體現對“場所精神”的尊重。從社會價值上看,村落中應適當增加可以滿足旅游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設施。并列分置模式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在此不作贅述。
(2) 片段共生
目前對已破壞的古徽居進行保護時,仍停留在“修舊如舊”的層面。對于具有歷史遺產價值的古徽居采取這種保護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通過古徽居理解歷史。但對于普通民居,如果片面強調“修舊如舊”,只會進一步的破壞其承載的歷史信息,使其成為一句與歷史割裂的軀殼。
“修舊如舊”可以發展出“整新如舊”,即對新建的民居進行粉飾,以達到外表上與周邊的古徽居協調的效果。這種仿古的新建筑會湮沒古徽居的原真性,造成對古徽居歷史價值的誤讀。
這兩種觀點都體現出一種靜態的歷史觀,將古徽居所攜帶的歷史文化價值簡單理解為表面形式,而看不到歷史的發展,也看不到歷史與當下的聯系。
片段共生正是利用當下的技術手段,通過“蒙太奇式”的藝術拼貼手法,將歷史遺存與新建部分穿插起來,以現代人的視角對古徽居進行敘述、解構、重建和發展,使美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產生互利共生的聯系。片段共生的保護方式不僅僅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更是一種對當下地方文化的探索與傳承。
3.2 修繕維護方式中的景觀設計
對于交通不便的村落一般采取修繕維護的保護方式。從美學價值上看,對“場所精神”的挖掘與發展仍然是評價標準。從社會價值上看,由于修繕維護方式有投入高、難度大、社會影響小的特點,而且只需要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更突出經濟性。因此,修繕維護方式中的景觀設計應該注意使用“鄉土主義”的設計方式。
3.3 異地搬遷方式中的景觀設計
異地搬遷是一個敏感而又無奈的話題,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古徽居與其周邊環境割裂開來。同時,在拆卸和重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古徽居的歲月痕跡和歷史信息造成損害。
從景觀設計的角度看,異地搬遷實際上是以犧牲美學價值來滿足社會價值。支持者一般持兩個理由:被破壞的古民居沒有完整保存價值;就地保護難度大。
但這兩個理由都不充分。認為被破壞的古徽居沒有保存價值,又是犯了靜態歷史觀的錯誤。所謂的“破壞”就是建筑在歷史空間中的消極發展,完全可以利用技術手段變消極為積極,這樣才是延續了徽州文化的生命。至于就地保護難度大的理由就更站不住腳了。作為異地搬遷最成功實例的潛口民宅,其建成前后共歷經十余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難道這種“原拆原建,修舊如舊”的異地搬遷比就地保護來得容易么?
結論
古徽居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景觀設計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既被動的服務于古徽居保護,又主動的為古徽居保護指明方向。同時,應該以發展的歷史觀對待古建筑,不要只將古建筑當做博物館中的標本。應該大膽地使用當下的技術手段,這樣才能給古徽居注入新的生命力,繼續發揚徽州的地方文化。
參考文獻
[1] 周衛. 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新舊空間關聯理論及模式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2] 唐軍. 追問百年――西方景觀建筑學的價值批判.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4
[3] 姜, 夏娃, 翟云. 對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護的思考.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 2005, 13(01)
[3] 宋言奇. 城市歷史建筑周邊環境的設計. 城市問題. 200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