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8 10:50:5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中政治哲學所有原理方法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高中政治 “填鴨”式 適時追問 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a)-0145-01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對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適應當前學生不斷提高的“口味”以及促進學生更好的主動接受所學知識。但是,當前高中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并沒有隨著教學環境和教學要求的改變而改變,往往還是以前的一套老思路,只有認清當前政治教學中的不足才可以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傳統高中政治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1“填鴨”式教學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
由于我國傳統教學的慣性作用,當前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填鴨”式教學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其特點仍然是教師拿著教案和課本,從課堂開始到課堂結束一路講下來,學生基本沒有機會去提問與發言。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理所當然的認為學生在新的知識面前應該認真聽課,做好筆記,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介紹辯證法的時候只是簡單從表面意義上說辯證法的定義,接著就說辯證法有三大基本規律,包括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的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然后就對這三大基本規律各自所包含的知識進行分別闡述。這種方式方法對于習慣于傳統教學的學生來說只不過是按部就班的學習高考時將有可能考到的知識點而已,因此,從教師到學生并不認為有什么不妥。但是,這種“填鴨”式教學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前思想活躍,喜歡思考并提出質疑的當代中學生,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對教師直接“念”課本式的教學相當反感,也不喜歡在一堂課上接受過多的知識。
1.2教師從不超越對課本之外知識的介紹
目前,由于高考制度以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無法克服的缺陷,使得按照教學大綱或考試大綱來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就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行動”指南,而對于一些課本外的一些有利于吸引和培養學生興趣的知識卻從來也不提。如前面所說的辯證法案例,學生只是知道這是馬克思的主要思想之一,但卻不知道辯證法本不是馬克思的原創,其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的思想,并且黑格爾作為辯證法領域的權威在其臨終時都不認為辯證法可以很好地指導人們進行實踐活動和對日常事物的看法。如果教師將這個事例講出來,肯定會讓不少同學產生了為什么馬克思使辯證法有了指導人們生活實踐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但是,這種做法在教學中不太可能出現,不少教師認為這對教學工作和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并沒有什么作用,反而增加了他們大腦“負擔”,殊不知這種方法已經激發了學生追求知識的渴望和興趣。如果教師對他們兩人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進行追問,那么達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有效高中政治教學的對策建議
2.1從“填鴨”式教學到“引導”式教學轉變
從我的教學經驗來看,教師授課作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須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但是,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更愿意且更好的接受所學知識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高中政治本身并不像歷史課那樣有一定的趣味性,其略顯枯燥的內容是目前大多數學生對政治不太感興趣的原因,我們也確實不可能將這門課講的妙趣橫生,那么怎么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真學好這門課呢?我認為,政治課的內容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自學并不成問題,因此,我們應摒棄“填鴨”式教學,類似于從某一節的第一個字念到最后一個字這種做法應該馬上杜絕。教師應對相關知識點設置各種思考問題,讓學生在閱讀課本時,帶著這些問題去看書和去探尋,先讓他們自己理解其中的原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提問,摸清學生自我學習的效果如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將主要知識點串講一下即可。
2.2適時追問,讓學生有效記憶
在講授課本內容或講解習題的時候,教師不能只從書本和題目本身進行講解,而應該對于相關問題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提問,時刻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這樣可以加強對整塊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比如說,在講解對立統一規律時,教師可以點名讓一個同學回答其大致的含義,然后可以讓另外一個同學回答對立統一規律的方法論及意義。再進一步,可以讓第三個學回答辯證法有哪三大基本規律和它們各自對應的方法論是什么。一般來說,學生可能很能難一下子在面臨“遭遇戰”和全班同學面前能夠較好的回答相關問題,那么此時就是“灌輸”知識的好機會,根據我的經驗來看,不少學生會打開課本馬上進行記憶,以免點到自己回答不上來產生尷尬。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非常有效。此外,教師可以強調一下,相關知識點自己會來回抽查,對于知識點一而再、再而三不能掌握的同學進行小小的“懲罰”,那么學生對知識點的課后記憶與復習會更加認真。
2.3提倡案例教學,激發學生思維
一般而言,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現實的例子所具有的真實、生動和動感的特點,可以引起學生共鳴,從而將他們的注意力聚焦在案例當中,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對案例所呈現的現象進行解釋,從案例中發掘所存在的政治理論,讓他們自己去總結理論與應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