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1-06 10:57:2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

篇1

一,課堂活動的作用

1.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培養

若要開拓學生視野,提高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就必須讓學生緊密結合生活和社會實際,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中國地理教材中的課堂活動,涉及到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的內容較多,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實踐活動。

例如,第三冊第107頁“活動”中“基塘生產”的例子:

“書上的文字提示是:魚塘中養魚;塘泥培基;給桑樹提供養料;落入池塘的蠶糞又是魚的食料。讓學生看了文字提示后思考:這種基塘生產模式,是否再投資更多的飼料來喂魚?在基塘上種植的甘蔗、桑樹是否需要再購買肥料?蠶吃的桑葉是否再去購買?并讓學生分組討論。

最后得出結果:形成環形食物鏈,節省了喂魚的飼料,在塘基上種甘蔗和桑樹也節省了肥料,節約了資金,增加了蠶絲、甘蔗等副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能體驗到探索的艱辛、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從而進一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培養

當今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社會,例如:國際合作生產大飛機;大型的軟件的開發,要成百上千人合作才能完成,等等。因此說,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合作意識是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的。而合作學習則是指學生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學習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活動策略。這種活動方式使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增多,主動性和責任感增強,人際關系日趨和諧發展。

通過活動,學生會更加熱愛集體,樂于幫助別人,尊重別人,并且能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如學習習慣、意志、品質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3.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

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素質。而課堂活動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課堂活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鞏固、拓寬課堂所學理論,在實踐運用中檢驗理論,從而避免學生讀死書和死讀書的現象,做到學用一致,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第三冊第100頁“活動”中的第二題:

圖中的A、B、C三地,A為城市中心區,B為城市郊區、C為遠離城市的地區。居住在B、C兩地的農民面臨如下兩種選擇: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B地應選擇哪一項?C地應選擇哪一項?請你給他們出出主意,并說一說你的理由。

教材上的有關理論知識是: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受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社會經濟條件是:與城市和工礦區的距離;市場需求量;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件技術水平。在這個題中用到了“與城市和工礦區的距離對農業生產的布局有影響”這個知識點,

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設問:城市和工礦區的居民吃的蔬菜和肉禽蛋等來自何處?在距城市較近的地方種合適,還是遠的地方合適。假如你是一個農民,你會選擇在何位置種蔬菜,發展養雞,飼養奶牛事業?在什么區位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讓學生自已討論得出:距城市較近的地方,發展肉禽蛋生產和菜籃子工程。距城市較遠的地方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

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培養

學習地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地圖,地圖是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學習地理必須首先掌握有關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否則,學習地理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地理課本中的“活動“中安排了大量的讀、填、繪、析圖活動。

如第三冊第8頁 “活動”中,要求學生閱讀中國政區圖,在圖中填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通過讀圖、析圖活動的訓練,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靈活運用地圖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課堂活動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每完成一項活動都要有足夠的時間。因此,教師要少講、精講,精心設計好需要講的每一個問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的活動,解決更多的問題,從而增大活動容量。

如第三冊73頁課堂活動中“三個漫畫分別表示什么含義?請談談你的看法。”

在活動中,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教師只是聽(或參與)學生的討論,只給學生以啟示,教師只對各小組的答案作出評價,并就討論內容作總結性發言(小鳥的悲哀――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使草場被破壞;飛來的山峰――亂占耕地現象嚴重,土地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活動中,只起到主導作用就可以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提高學生活動質量。

2.要指導學生活動的方法

學生活動內容不同,活動方法也應不同,教師要依據活動內容,靈活地指導活動的方法。如讀圖、填圖、繪圖、析圖活動以個體活動為主;問題討論、資料收集以分組活動為宜;實地調查以集體活動比較好;拼圖游戲、設計旅游路線以小組競賽形式效果最佳。

3.要組織學生活動的過程

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活動,并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學生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備好課,安排好活動內容、次序、方法,使活動效果達到最佳。如關于中國政區圖的拼圖比賽,比賽前教師首先要安排學生完成省級行政區輪廓的剪帖,然后再組織學生分組,最后才能進行比賽。只有這樣組織,活動效果才會明顯。

4.要檢查學生活動的效果

篇2

關鍵詞:地理教學;活動課;應用

在初中地理課教學中,采用人教版的新教材進行教學,對于教學方式和內容偏重有了很大的改變,教材中的整體內容逐漸減少,而對于地理知識的實例教學部分不斷增多,以案例分析和活動的形式出現。整體教材在教學方式上更為靈活和主動,開放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意義。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的活動和相關材料,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深入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工作,培養學生探索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地理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運用活動和閱讀材料的內容,對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掌握和認識,把握好教材知識教學的順序,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習內容進行引導式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掌握,同時對教學內容和活動進行相應調節,保證整體教學和學生實際學習實時同步。

在利用新教材教學時,教師要擺正態度,改變以往對于傳統教材內容重視,忽視相關活動和閱讀材料的態度。對于新教材中的活動和閱讀材料進行研究和分析,認識活動和閱讀材料對于知識鞏固的作用。從以往專注于教學內容上轉變為引導式教學,通過活動和閱讀材料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鞏固學生學習知識,進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閱讀材料不僅僅提供了相關地理知識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對于相關地理現象進行了解釋,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保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知識獲取中不斷成長。對于新教材的相關新內容,改變了以往教學中死記硬背的模式,可以讓學生更靈活地進行掌握和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更大的吸引力。新內容還加強了對學習綜合能力的培養,強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形式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的活動課推進了課程教育改革,適應當前變化的教育評價機制,將學習的想象力、描述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等各項能力都融入活動課中。在活動課的內容上,基本都是與學習地理能力培養相關聯的。活動課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學習規律相聯系,利用活動課將難以理解的地理教學中的難點進行實際演示的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降低教學難度,減少教師相應的負擔。

在活動課上,活動課內容大多以案例方式提出問題,實行以點帶面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由一個問題點進行思考,引出相應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興趣。在活動課教學中,由于采用問題帶動方式,減少了學生學習知識和記憶知識的壓力,在進行案例學習時,有利于形成自主性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意識,提高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在活動課上,案例分析也可以參照以往案例分析解決問題流程進行,加深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不僅深化知識記憶,同時也帶給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對于以往的教材內容來說,整體內容較為繁雜,不能形成一套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難以進行理解和吸收。在采用新教材進行改革的同時,在課程教學上可以讓學生形成立體的知識體系,通過活動課使課程教學的知識點相互關聯,使學生在自主地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知識的記憶,保證整體的學習效果。在活動課上,通過開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內容,讓學生憑借想象力直觀、形象并且靈活地進行相應地理知識的學習。在學習相應知識點時,如,學習“地球”這一內容時,活動課上教師通過相應課程道具地球儀等,進行立體的相應示范,同時與實際地球環境晝夜、季節等變化,解釋相應知識點,讓學生更容易和清晰地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學生描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相對于在活動課的新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模式將理論學習和實際情況分離教學,造成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過于注重理論問題的研究,不能使學生獲得應有的能力效果的提高。新的活動課的開展通過對提出具體的材料,給予學生一個主動解決問題的環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際進行結合起來。通過理論、實際的結合,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

我國環境形態較為復雜,各種地理條件十分豐富。在活動課中,教師結合我國地理情況,從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角度入手進行教學,以地理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索問題,主動掌握相關地理知識,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通過課內與課外結合,理論和實際同步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地理學科的學習,形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一、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研究概況

對于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的研究,相比德國而言,資料比較豐富。“英國《綜合地理》(Co-ordinated Geography)教科書研究”一文分析研究了《綜合地理》教材的圖像系統。該套教材是朗曼集團出版的GCSE系列教材之一,由Simon Ross擔任主編,是一本適用于關鍵階段4的教材,即14~16歲的學生使用。分析該套教材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照片(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景觀照片、人物照片)、示意圖(包括流程示意圖、素描示意圖、專題示意圖、圖表統計示意圖)、漫畫和地圖(包括專題地圖、經緯網地圖等)。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圖文比例、各類圖像所占的比例及規律。

尤春菊在“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研究”一文中分析研究了《探索地理》系列教材的圖像系統。本套教材是在英國政府1991年3月頒布《國家地理課程》后出版的一套新教材,包括《1英國及當地環境》、《2在歐洲里的英國》、《3全球社會》三本教材,適合關鍵階段3,即相當于我國初一、初二、初三的學生學習,水平屬4、7,即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當地區域知識、歐共體國家專題、發展中國家等區域地理知識。該篇文章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漫畫、組合圖(不同類型的組合圖、相同類型的組合圖)。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教學圖的分布、每類教學圖在各冊書中所占的比例。該文對圖像系統的分析較為簡略。

“英國《自然環境的挑戰》教材研究”一文以《自然環境的挑戰》教材(Challeng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為研究對象,該教材是由英國朗曼集團出版的高級中學教材。本教材從內容看,以自然地理為主,重點在于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分析時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漫畫、地圖、示意圖、普通照片、衛星照片、統計圖表六大類。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統計不同主題中各類圖像的數量,分析各類圖像在不同章節的使用。

“英國‘地理學中的關鍵主題’系列教材研究”一文以《地理學中的關鍵主題》系列教材為研究對象。該教材是英國現行的比較普及的一套教材,其中包括三本教科書:《經濟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和《城市/鄉村地理學》,供11~14歲學生使用。分析該套教材,主要是對地圖進行統計,即對以上三本教科書中的專題地圖與綜合地圖的數量以及比例進行統計,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

此外,“英國中學地理教科書研究”一文還涉及《自然地理學基礎》教材和《地理事實》系列教材。前者是香港高中或大學預科所使用的教材之一,由英國的Hutchinson Education于1985年首次出版,1992年、1993年再版。分析該套教材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照片、素描、模型、框圖、曲線圖、漫畫、地圖、表格。所采用的研究角度為:各章節各類圖像的數量、圖文比例。后者即《地理事實》系列教材,是英國2002年最新出版的一套中學地理教科書。該套教科書是配合英國新關鍵階段3的教科書,也就是11~14歲,相當于我國的初中階段。每個年級又分為基礎版和高級版各一本,配有3本教師資源包。基礎版和高級版的內容基本一樣。對于該套教材的圖像系統分析非常簡略,僅列出該套教材圖像系統的特點,沒有詳細的分析過程。

伊娜在“中、英中學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比較分析”一文中,選擇《Standard Grade Geography》系列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為:按照圖像的呈現方式分為地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表、知識網絡圖、地理繪畫六大類;按照圖像的功能采用土耳其學者Mehmet Seremet 和Okan Yasar的分類系統,將圖像系統分為裝飾性圖像、文本互補的圖像、解釋性圖像、情景圖像、集中注意力的圖像、激發創作性的圖像、動畫圖像、前后關系圖像、呈現問題的圖像、批判性圖像十大類。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有:縱向結構分析(圖像總體數量、不同類型圖像所占比例及其分布規律、圖像的寫實性、圖像的色彩、圖像的排放位置、圖像的組合方式)、橫向結構分析(圖像與課文的配合、圖像與作業的配合)。

賀煜在“國外地理教材分析——以英國《Horizons 1》教材為例”一文中,以英國初中地理教科書《Horzions 1》為研究對象。該教材是在英國政府1991年3月頒布《國家地理課程》后由Nelson Thornes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中供初一年級使用的教材。該文所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是:照片、示意圖、漫畫和素描、統計圖表、組合圖。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各類圖像在不同章節中的數量及所占比例、圖像密度分析等。

二、德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研究概況

目前對德國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進行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的王民、王英、黃芷娟等,對于德國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的研究比較系統、細致。

文獻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主要有:①德國Westermann出版社為圖林根州實科中學出版的針對5~9年級使用的地理教材;②德國Seydlitz 地理系列教材。這套教材是德國Schroedel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針對中等教育課程的教學用書,相當于中國的初中地理教材;③德國Gymnasiüm Bayern Oldenbourg出版社出版的Erdkunde系列教材,既包含初中地理教材,也包含高中地理教材;④德國Deutschland Natur-Wirtschafts-und Sozialraume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e系列教材,相當于中國的高中地理教材。

王民和王英在“德國中學地理教材中的圖像類型研究”一文中,以德國圖林根州實科中學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圖像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對圖像系統分類進行研究,按照地理圖像系統的表現形式結合其所反映的課文內容等,把教材中的圖像系統分為九大類:地圖、照片、圖表、表格、示意圖、漫畫、話框、游戲、景觀圖,并對每個類型展開分析,歸納其功能。之后,王民和王英在“德國實科中學地理教科書圖像系統研究——以德國圖林根州實科中學為例”一文中,采用這種圖像系統分類方法,對德國Westermann出版社為圖林根州實科中學出版的針對5~9年級使用的地理教材從總的圖文比例、各種圖在教材中的比例、圖像系統的組合方式及功能、圖像系統在教材中的分布規律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德國中學地理教科書研究”一文主要是以SETDLITZ系列教材為研究對象。該篇文章采用的圖像系統分類標準為:照片(包含風光片、人物照片以及物品照片)、地圖、統計圖表、示意圖、漫畫、航片(衛片)六大類。該篇文章的研究角度為:圖文比例(總的圖文比例、每冊書中的圖文比例)、教學圖的組合方式與功能、初高中教材中各類教學圖的比例及圖文比、自然地理單元與區域地理單元中的教學圖比較(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單元中圖類的比較、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教材中內容側重點的比較),在對各個研究角度進行分析時,總結出SETDLITZ系列教材的圖像系統分布規律。

篇4

[關鍵詞]初中;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差異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來,地理學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學科地位存在的,師生對地理科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普遍薄弱,與高中的地理學習以及高考的要求嚴重脫節。學生初中地理基礎知識的匱乏成了高中地理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差異

初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許多人為或非人為因素所致的差異,只有洞悉這些差異,才能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銜接。最明顯的差異表現在以下幾點。

1.知識內容:淺顯深奧

初中地理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內容較為淺顯;高中地理課程不再全面學習區域地理,而是學習系統地理和應用地理,知識有些深奧、難懂。

例如“地球的運動”的內容,在初中地理《2.1.3經緯網 地球的運動》(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只需簡單理解有關概念、特點以及由此引起的晝夜不同、四季劃分等現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運動》(人教版必修1)中,則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并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抽象的分析、判斷及計算等,還增加了一些新的難以理解的地理術語,如線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識顯得瑣碎而深奧。

2.學習范圍:書本生活

初中地理學習側重“現象”,學生一般達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這些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就行;而高中地理則重“原理”,不僅要知道“2W”,還要搞清另外的“3W”,即“為什么(Why)、何時形成(When)、將來怎么變化(Will)”。后者緊緊和自然、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顯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話,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會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對于從初中剛升上高中的學生而言,地理的學習有著強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才行。

例如“氣候”的學習,在初中地理《4.1天氣與氣候》(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只要求學生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知道主要氣候的主要分布區域,會根據圖表判斷氣候類型即可。這些要求看看書本即可達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氣與氣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律,還要求學生根據文字描述或圖表等相關資料,分析、判斷和推理氣候類型、形成原因、怎樣分布等,如鋒面系統、氣旋、反氣旋等難以理解的地理術語也隨之出現,更加要求學生借助現實生活去感悟、理解與掌握這些地理知識。

3.教學方式:記憶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學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所限,多屬于“經驗記憶型”,即以教師講解、談話和學生背誦地理課本內容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即使課改后,也僅僅在口頭上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實際操作中還是主要靠學生記憶地理知識。而高中地理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空間思維、讀圖分析、l現并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學習方式由初中的被動接收變為主動獲取的“探索理解型”,經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識,學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認識地球》(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地球的形狀、地球基本數據,熟記地球儀經緯線特點、南北半球、地球公轉自轉等簡單知識;但到了高中,僅靠記憶是不行的,關鍵要讓學生通過探究,理解地理知識。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節,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設計實驗―觀察―檢驗―評價―得出結論一系列環節,讓學生明確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哪些”等相關知識。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

筆者所在地區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與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導致地理教學銜接中出現許多問題。

1.如何實現地理知識的梯度銜接是主要問題

縱觀現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難發現知識內容的銜接不夠,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仍以“地球的運動”的教學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并在圖下附有公轉特點等說明文字,很直觀,每個知識點都屬于介紹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項目]福建教育學院基礎教育研究課題“初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銜接研究”,課題編號:JYYB2014190。現此章內容。但在高中地理中,這一章卻要求學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關于此章的難題經常出現。學生對類似的巨大變化感到不適應。

總體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內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規律性知識不涉及,知識點間無聯系,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容易忘記。而高中地理涉及許多本學科的基本知識,以理性知識為主,探討其成因和變化規律,系統性、理論性和概念性更強。這也是導致初高中地理教學中出現知識銜接的梯度問題的原因。

2.如何加強地理課標理念的無縫銜接是關鍵問題

比較一下現階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課程標準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著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會與自然兩方面,并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作為首個理念,教材內容的編排相對簡單;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礎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學兩個領域,目標更加明確,把“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首個理念提出來,需要學生從了解、知道地理知識,提升到探究、分析與應用地理現象等。

從初中地理課標理念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同樣要凸顯“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卻要體現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強調融入社會、自然,體驗環境與生活,提升自我的應變與適應能力等。所以,實現初高中地理課標理念的無縫銜接,在高中經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讓學生自覺培養地理素養,培養生存能力等,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關鍵所在。

3.如何面對地理教學與地理考題的錯位銜接是現實問題

具體到現實教學中,雖然現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但是仍要面對當前的考試。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應試能力培養中,普遍存在教學的錯位銜接,這也成為當前地理教學中的現實問題之一。比如,地理試卷中已經或將要出現“現場問答題”“野外考察題”“角色扮演題”等,以發揮學生的地理潛能,增強試題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試題中有很多涉及人類、自然方面的熱點問題,尤其在資源、環境和保護、人口、糧食等方面,更加突出……這些考查題,在平時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很少會涉及,但在試題中卻常見。因此,地理教學與地理考題之間的錯位,成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現實問題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點

初高中地理知識有許多銜接點,理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并且以此為教學突破口,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和地理課標要求,全面把握這些銜接點,從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內容中,就存在許多銜接點:七年級的“城市問題”與高中選修4的“城市化與城市環境問題”;八年級的“東北地區城市分布的特點”與高中選修4的“城鎮布局與協調發展”;七年級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在村莊演化為城市過程中,規模、建筑風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分析河流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與高中地理“城市區位”活動中的“解釋城市在中緯度、河口及濱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據圖說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形成與自然經濟區位的關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師尤其要在這些銜接點的教學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學的“區域”這條主線

初中地理教學以區域地理為主,并以區域作為地理研究的基本單位,而高中許多地理原理內容的引入與探討要通過初中區域地理的具體案例加以說明,即地理現象的發展變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間位置來呈現,可見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區域”這條主線,地理教師要通覽高中地理教材相關內容,適當對初中地理內容進行拓展或加深,為學生將來的學習銜接打下堅實基礎。

比如對初中生的讀圖定位分析等能力進行培養,要求學生從地圖中找出相關區域的位置,包括經緯度、海陸、板塊、半球等各個位置,形成空間表象,建立空間概念,為高中階段將要增加的大氣環境與洋流位置等空間形態和結構等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降低其難度,讓學生將來在高中能體會知識的連貫性與系統性,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3.拓展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途徑

地理知識涉及面較廣,包含很多學科的內容。高中教師往往會列舉相當多的非地理學科的知識或常識,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銜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識面不寬,對較為常見的地理常識也不是十分了解,對曾經學習過的地理知識常常遺忘,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難度。

因此,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在引導學生學好地理教材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地理實踐活動,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更容易。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碼頭港口的選址、城郊農業的區位選擇、城市規劃中商業區的布局等。有條件的初中學校可結合區域地理、人文地理和歷史文化,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這對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也大有幫助。

[參考文獻]

篇5

1.1初中地理“副科”觀念的影響

雖然新課改要求進行素質教育,但是芮城縣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試看齊.初中中考時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長期被視為“副科”,每到考試前地理課就被語數外等主課占用.而且因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視,初中地理的師資力量也出現了薄弱現象.芮城縣高中地理教師師資不足,受過專業地理教育的教師都進了高中.初中地理課大多是由沒有地理專業素養的“主科”教師捎帶上,甚至一些鄉鎮初中都沒有安排地理課.那些初一、初二開設地理課的學校,到了初三因為要應付中考也不再開設地理課.總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完成,最終造成高一地理教學時學生初中地理知識不扎實,成為高一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1.2教師對現行教材要求難以把握

新課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個亮點,教材的編寫不再強調學科的系統性,更加貼近生活和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新課標要求不具體,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確定使得教師對于教材的深度、廣度、難度難以把握,導致教師僅僅將課改前原有的知識體系搬到課堂,增加了課時所需,導致課時緊張.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冊屬于自然地理,它的學科性較強,相對比較枯燥乏味,這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的沖擊.芮城縣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處在于設置了大量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指導教師進行活動安排,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是這卻成為教師處理教材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活動需要安排充足的時間才能達到“活動”效果,占用大量的時間,這使得教學任務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出現課時緊張的問題.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高中的“重理輕文”思想也嚴重影響了高中地理教學.因為現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試模式,高中學生到了高二就要進行文理分科.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公民的技術要求較高,理化生的學習成為關鍵,所以很多大專學校和大學更多的設置了理科類專業.芮城縣除芮城中學外,博立中學、陌南中學,風陵渡中學都在高一下學期就已經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級設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學高一共九個班,只設置了兩個文科班,這樣在高一上半學期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會選擇理科,所以對地理學習不積極,到了高一下半學期分科后,已經選擇理科的絕大數學生根本就不學地理了.

2多種途徑提高芮城縣高一地理教學質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在回顧初中知識的過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學的知識再重新給學生講解呈現,然后再學習新知識,因為這會使得課時緊張.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通過具體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歸納、分析、總結出對應的初中知識.

如在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時,全球氣候分布是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所以在高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氣壓帶、風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初中氣候分布的知識已經淡忘或初中沒有基礎,需要進行復習.

在處理這一節時,教師不必先組織學生學習初中學習過的全球氣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產生了哪些氣候及其特點,然后根據全球各地區受到哪些風帶和氣壓帶的影響,就可以得出該地是哪種氣候類型.這樣處理既對學生初中知識進行了鞏固復習,又讓學生學會了用高中知識歸納、分析、總結,另外還可以節省時間.

2.2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雖然課本講解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科的趣味性特點: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誘趣,來設計教學很容易使課堂妙趣橫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導入中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疑問,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理需要,從而會萌發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因為需要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之一.

如在“氣壓帶和風帶”的學習時,導入設置馬緯度的故事,然后提出為什么30°N附近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在聽課時就會認真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從中尋找答案.總之,教師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2.3加強新課標研究,優化教材處理

新課改下課程標準僅僅只是課程教學的標準,教材是課程教學中具體的材料和一個途徑,教師要組織課堂教學必須要熟悉課程標準,在透徹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設計一套教學流程.地理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首先應該改變以前“教教材”的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選擇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學的廣度、深度方面避免過分專業化的處理.對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自學、課外閱讀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資料與方案,教師應該恰當的選擇教學內容并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不加選擇的全部講授,必然導致課時緊張.

此外,教師應該恰當處理“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因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內容大多以“活動”的形式出現.對一些教學價值不大且學生操作起來較難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膽的舍棄.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動,地理教育價值相對較小,學生難以操作,應該舍棄.否則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沒有一定的教學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色精品 | 亚洲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九九 | 成人性生交a做片 |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 | 福利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 久久久久国产 | 亚洲成人一级 | 日韩一级不卡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www.4567|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亚洲综合色婷婷 | 午夜一级黄色片 | 久久青青| 欧美久久一级特黄毛片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午夜小电影 | 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看毛片 | 一级免费毛片 | 亚洲精品第一页 | 欧美一级网站 | 日韩在线精品强乱中文字幕 | 成人免费av在线 | 久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人 | 欧美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 日韩视频成人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欧美视频 | 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亚洲欧洲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