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6 10:04:1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提高文學藝術素養,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是學生主動探索的動力。當今,初中學數學教育中與人為本,大眾數學和問題解決的現代教學思想已成為一個熱點,數學教學將更著重于培養、發展學生的廣泛的數學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它不僅包括理解運用數學概念和方法;組織正確的邏輯推理,進行準確有效的計算和估算,還應包括檢查、檢索、閱讀相應的數學書刊文獻,會利用表圖、計算機去組織、解釋、選擇、分析和處理信息;能從模糊的實際課題中形成相應的數學問題;會選擇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會用數學的符號和語言進行正確的表達和交流。
一、 充分挖掘數學教材,培養問題意識
初中數學教材中,很多章節都配備了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習實作業、應用問題等,在教學中遇到相關內容,要讓學生積極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教學圓、扇形、弓形的面積后,讓學生思考:一種圓管的橫截面是同心圓環面。用刻度尺只測量圓管橫截面的哪一條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積?充分挖掘數學教材,在數學課中去體現問題解決的思想精髓。
二、鼓勵學生去探索、猜想、發現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是要讓學生具有積極探索的態度,猜想、發現的欲望。教學中要設法鼓勵學生去探索、猜想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經常地啟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當學生學習一門嶄新的課程、一章新的知識,乃至一個新的定理和公式時,對學生來說,就是面臨一個新的問題。例如初中數學教材的引言,可以讓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平面幾何是怎樣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代數和幾何有什么關系?平面幾何將要學習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實際中有什么用?學習平面幾何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在教學中經常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就會讓學生逐步養成求知、好問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開放性問題
解決開放性問題是一種數學活動,其主要目標不在于認識的結果,而著眼于認識主體的活動過程。創設條件提供帶有啟發性的情境,觸動人們主動地去觀察、猜想、試誤和發現,這是一種建構活動。解決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動態地分析可能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不僅需要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還需要發散思維,進行問題的建構或引申,這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
四、組織學生開展編題活動
讓學生學會做學問,會提出問題,編擬問題給自己思考,給別人思考,學生編題過程,是活躍的創新活動過程。讓學生編擬數學應用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一切生活現象,思考能否用數學的知識方法、觀點和思想去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并將這一過程用文字語言表示,編擬出一道數學應用問題。這一作業對于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數學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編擬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理解并能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銳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過現象看出問題的本質,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練習過程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真諦──將數學思想與方法內化于學生自身的素質之中,使學生真正地認識到:數學是根據人類自身的思想對世界的認識,反過來它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展、完善自身的思想。
關鍵詞:語文素養 讀書指導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79-01
寫讀書筆記是積累材料的有效途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手腦并舉,用小小筆尖點采書中精華之果,觸動思維,記下內心深處的靈感,以此累積豐厚底蘊,會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1 激趣,為學寫讀書筆記搭臺
(1)為學生寫讀書筆記的階段。語言的收集和積累,主要手段是聽力和閱讀。因此,引導學生學寫讀書筆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從讀到寫,學生讀后必然會對眾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現,然后學生們將不可避免的導致表達愿望。因此,學校要利用一切機會,通過各種渠道,引導學生讀書。低年級則可以觀看畫報或色彩斑斕的直觀性強的電視節目入手,通過復述見聞或談對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發學生意見上的一致或分歧,從而激發學生熱烈討論,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同樣為寫讀書筆記和書面寫作打下良好基礎,這種潤物無聲的無痕培養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賽粗讀。學生有好勝的心理,有競爭的欲望,教師這時候要巧用妙用,以賽促進學生閱讀。比如講故事比賽、朗讀比賽和優秀讀書筆記展等活動。學生在準備比賽期間,會積極選擇閱讀,在讀的同時給無聲文字賦予個性理解與情感的融合,再通過自己的聲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便是一種情感的宣發,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理解會更加透徹,表現也會更加飽滿充分。通過競賽形式學生不僅收獲了閱讀的成果,更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功的喜悅必然會激發學生去閱讀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會迸發出更多的內心體驗,厚積情感,待噴薄而出,讀書筆記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級或學校定期開展朗讀競賽等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 循序漸進,注重寫法指導
為了體現讀書筆記訓練的層次性與漸進性,學校教導處與圖書室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可借鑒表格。根據課程標準對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內容的編排和設置上體現由易到難的原則,由抄寫到創新,由簡單摘記到感情抒寫,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1)低年級:從“采蜜集”形式開始,以詞語摘抄為主。語文課上或課外讀物上看到了好的詞語就鼓勵學生寫下來,一個優美的句子甚至一個用得好的標點就抄下來,逐漸使學生由教師指點到自主采擷,每天一點點,既激發了興趣,又在無形中使學生從起始階段便養成一種積累的習慣,良好習慣必然會指導學生的良好行為,久而久之,學生便把這種方法自主地運用到自己的課外閱讀中去了。
(2)中年級:立規樹矩,完善筆記內容。由于學生在低年級基本上已經掌握的讀書筆記的書寫方法,但是由于學生比較小,這種形式往往局限于詞語的積累,隨著年級的升高,勢必要整理讀書筆記的內容,提高讀書筆記質量。例如,在每次寫筆記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先寫清楚時間、讀物的名稱、作者和頁碼等相關信息,然后再寫下自己認為喜歡的詞匯用語,這些筆記可以每周一次,字數和篇幅不限,內容可以不斷累積。逐漸地,可以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每周寫不少于四篇且字數在1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在累積的詞語后面寫簡單的感受。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教學的需要,學生懂得了讀書筆記的三個部分:主要內容、詞句段積累、自我感受。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允許,通過對學生口語交際的組織、筆記展覽和教師指導等方式,達到學生間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3)高年級:拓展筆記方式,引發深入思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閱讀量也在逐漸擴大。所以讀書筆記除常規形式,還要鼓勵創新。①列提綱。從所讀文章中提煉出的要點、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②寫感受。指導學生寫讀后感,一定要聯系原文的思想內容,聯系社會實際和自己的思想實際。在寫讀后感時注意感受可長可短,只要表達出內心感受即可。③寫書評。即對書中主人公及事件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如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全書,學生對魯濱遜頑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對這本書的評價,以書評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教師也要對書評的內容要給予及時的點撥,在發現問題觀點不妥時,要及時的進行糾正和指導,以免學生會誤入歧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 堅持不懈,加強評價激勵
其實寫讀書筆記并不困難,難的是能否堅持到最后。因此,學校、教師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其有毅力堅持不懈。
(1)多鼓勵,堅定信心。教師在對學生的讀書筆記作評價時,應多采取鼓勵的方式,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上,都應給予肯定的態度來加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師在評價學生積累的詞句時寫到“你積累的詞語和句子真優美,老師都已經背下來了。”然后在課下和他背上一兩句,通過這樣的交流會使學生感到很受老師重視,與老師產生了共鳴,使其學習興趣被大大的激發了。
(2)多交流,分享快樂。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時間保障,交流自己對于所讀書目中的內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學讀《三國演義》時,在筆記中談到周瑜,說他智慧不及諸葛亮。另一學生則在那篇筆記后面評價到“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為周瑜論智慧不在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狹小,過于氣盛”。這樣更激發了學生去深入閱讀,深入思考,用具體詳實的情節去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樣讀與寫、寫與評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寫讀書筆記的主動性和趣味性。
(3)學校橫向交流式評價。實踐證明,學校通過長時間的堅持和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讀書筆記展覽、《讀后感》交流會、《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師教學管理的顯示特性,展示班級風采,展示學生自我的有效平臺,能有效促進學校教學特色的形成。學生將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通過這些交流的反饋,可以讓老師了解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同時,又給其他同學帶了學習借鑒的作用,使更多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外閱讀的學習當中,教師耕耘于此項工作樂此不疲。
提高語文素養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作為有效手段之一的讀書筆記積累,有如源頭活水、涓涓細流匯入江河,只要堅持,便會汩汩清流不息,蓄積待發之勢。只要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師對此常抓不懈,學生定會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高士其;科學文藝作品;烹調食材;烹調方式;烹調技藝
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育者,未來的“兒童精神食糧的烹調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兒童文學素養,從而提高自身教育技巧(烹調技能)呢?筆者覺得:向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學習,就能增長自我這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本文要談的是著名的科學文藝作家高士其高超的“廚藝”。
高士其,著名科學家、科學文藝作家,一生寫下了760多篇的科學文藝作品。著名作家冰心這樣評價:“假如兒童文學作者是兒童精神食糧的烹調者的話,那么,高士其就是一位超級廚師。” 這句話高度贊美了高士其科學文藝作品的高超藝術水平。高士其的作品對兒童的影響是成功的,作為承擔未來教育任務的師范生來說,也希望對兒童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應該掌握哪些技巧呢?高士其作品的魅力是什么呢?
首先,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食材”的選擇。長篇科學童話《菌兒自傳》說的是人們肉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細菌的那些事:細菌長得怎么樣?從那里來的?細菌的家庭成員有哪些?細菌最怕什么?最喜歡什么?細菌是如何謀生的?細菌和人有什么關系?細菌帶給人類的危害有哪些?細菌對人類有什么貢獻?《大王,雞,螞蟻》談的是大自然生物鏈的循環問題。《細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論》談論的是動物的祖宗是誰?植物的祖宗是誰?細菌的祖宗是誰?《鼠疫來了》《瘋狗與貪牛的被控》《霍亂先生訪談記》《散花的仙子》等談的是瘟疫(鼠疫、瘋狗病、瘋牛病、瘧疾、霍亂等)的傳播與防治的問題。《細胞的不死精神》談的是抵抗力的問題。《我們的土壤媽媽》談的是土壤的功能問題。《原子的火焰》談的是原子能的產生和運用的問題。可見,高士其作品的選材涉及了細菌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等。這些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深奧的,如何清楚明白地介紹,才能夠讓兒童接受、喜歡呢?況且,科學文藝的靈魂是科學的,容不得半點荒謬。這一點,高士其自己也曾說:“科學文藝應該有高度的科學性。這就是說,它必須有豐富的科學內容,而且這些內容是根據正確的科學事實和理論的,不容許絲毫的歪曲……” 這方面和教師是一樣的。教師傳授知識,遵循的就是“科學”的原則。既要科學準確,又要生動有趣。事實證明:高士其成功了!他的作品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可是“紅紅火火”的,即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高士其作品的內容還是具有人民性、生活性和永恒性的。他的作品是兒童的好朋友。因為它極大地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生活中,兒童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高士其的作品揭開了大自然神秘面紗的一角,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為兒童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令人神往。可見,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也應該是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的一個方面。
其次,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調方式”。食材很高端,可如果只是用一種烹調方式的話,是絕不會引起少年朋友的興趣的。所以,必須采用多樣化的烹制形式。高士其的散文作品采用的就是多樣化的形式。例如《大王,雞,螞蟻》采用的是游戲的方式,《熱血和冷血》采用的是通篇對比的方式,《鼠疫來了》采用聊齋式的鬼魂哭訴方式,《霍亂先生訪問記》采用記者訪問的方式,《散花的仙子》采用的是傳統神話的敘述方式,《瘋狗與貪牛的被控》采用的是法庭斷案的方式,《聽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采用的是打花鼓唱戲文的方式等。這樣的游戲方式,形式新穎多樣、活潑有趣,深受兒童的喜愛。我們知道:兒童的生活是游戲的生活。朱自強先生說:“游戲之于兒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戲的意義即其生活的意義,游戲是純粹的生活,生活是純粹的游戲。” 游戲的過程就是體驗生活的過程,也是增長智慧的過程。如《大王,雞,螞蟻》寫的就是一個兒童玩的游戲:大王是大拇指,雞是食指,螞蟻是小指。游戲規則:大王可以吃雞,雞可以啄螞蟻,螞蟻可以吃大王。在大自然中,“細菌便是‘螞蟻’,植物便是‘雞’,動物卻是‘大王’了”。游戲玩一玩,體驗自然界的循環原理,“若有一方罷工,食糧一絕,同歸于盡”。這樣,就真正做到了快樂閱讀、快樂游戲、快樂學習。因此,師范生應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游戲”這種方式。
第三,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調技藝”。高士其作品的“烹調技巧”最明顯的就是比喻、擬人手法的嫻熟運用。“高士其善于運用比喻,用讀者熟悉的東西來比喻讀者所不熟悉的東西,使科學小品通俗易懂。”“高士其還常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作科學小品,使讀者讀了倍感親切。” 在高士其的作品中,比喻、擬人手法隨處可見,有時比喻和擬人手法是結合在一起的。《菌兒自傳》中,通篇采用擬人手法。例如介紹什么是細菌:“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兒子,所以自愿稱作菌兒。以后你們如果有機緣和我見面,請不必大驚小怪,從容地和我打一個招呼,叫聲菌兒好吧。”細菌的愿望:“希望娘姨大姐、貧苦婦人,把我連水挑上去淘米洗菜,洗碗洗鍋;希望農夫工人、勞動大眾,把我一口氣喝盡了,希望由各種不同的途徑,到人類的肚腸里去。”……采用擬人手法,細菌也變得跟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 如“我自從別了雨水以來,一路上彎彎曲曲,看見了不少的風光人物:不忍看那殘花落葉在水中蕩漾,又好笑那一群喜鴨在鼓掌大唱,不忍聽那災民的叫爹叫娘,又嘆息那詩人的投江!”兩個“不忍”,一個“嘆息”,很有悲憫情懷,親切感人。
比喻手法更是隨處可見,信手拈來,準確精彩。如《我們的土壤媽媽》,把土壤比喻成“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地球的肝”等準確生動;在《細胞的不死精神》中一句“細胞的靠得住與靠不住,正如銀行商店的靠得住與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餓就瘦,再餓就病,久餓就死呢?不是細胞虧本而涅粲嗎?”以銀行商店資金是否缺乏導致“靠不住”或“靠得住”比喻細胞營養是否缺乏導致“靠不住”或“靠得住”。如果給細菌提供“無窮雄厚的資源”,細菌就能達到“永生之域”,正如給銀行商店提供雄厚的資金,銀行商店就永遠不會倒閉一樣。運用比喻手法,不但使語言表達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還增加了作品內容的厚度,意味更加深厚了。
高士其作品中比喻和擬人手法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比喻中有擬人,擬人中有比喻。如《菌兒自傳》中“其實,不但人類的肚子是我的大菜館,人身上哪一塊不干凈,哪一塊又裂痕傷口,哪一塊便是我的酒樓茶店。一切生物的身體,不論是熱血或冷血,也都是我求食借宿的地方。”“大菜館”“酒樓茶店”“求食借宿”是比喻,整段的敘述用的是擬人。
皮亞杰的“泛靈論”認為,兒童的思維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基本特點是主客體不分。兒童通過泛靈觀念,把自身的意識和情感賦予整個世界。在兒童眼中,花會點頭,鳥會說話,螞蟻也會爭強好勝。挪威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布約克沃爾德在《本能的繆斯——激活潛在的藝術靈性》一書中說,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兒童的日常行為充滿了繆斯靈性。一些在成人眼中不可思議的“貓言狗語”行為,在兒童眼中是最自然不過了。高士其作品采用比喻和擬人的“烹調技藝”迎合了兒童的“泛靈”心理和繆斯天性,通過擬人和比喻的藝術化處理,一切深奧的、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搖身一變,成了形象生動的、幽默有趣的繆斯恩賜了,兒童焉有不喜歡的。可見,是否熟練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也是衡量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高低的一個標準。
冰心說:“為兒童準備精神食糧的人們,就必須精心烹調,做到端出來的飯菜,在色、香、味上無一不佳,使他們一看見就會引起食欲,欣然舉箸,點滴不遺。因此,為要兒童愛吃他們的精神食糧,我們必須講究我們的烹調藝術,也就是必須講求我們的創作藝術。” 這段話高度贊美了高士其是一位深受兒童喜愛的優秀作家,他的成功源于他具有高超的“烹調藝術”。其實,教師也是“為兒童準備精神食糧”的人,也應該具備“烹調藝術”。高士其的偉大,在于他心中有兒童。他熟悉兒童的心理,了解兒童的喜好,理解兒童的追求,他是以兒童為中心進行創作的。因此,師范生作為未來的兒童教育者,應向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學習,為兒童烹調出他們喜歡的美味佳肴。
參考文獻:
[1]浦漫汀.兒童文學教程[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2]高士其.我們的土壤媽媽[M].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6.
[3]高士其.菌兒自傳[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關鍵詞:藝術素養 技工院校 專業 課程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藝術已經成為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各種各樣的現代藝術構成離不開科技的基礎,同時還需要以現代的藝術思維去表現,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技工院校藝術專業的教育應該以什么為支撐?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的運用是基礎,而系統化、自我話的藝術素養則是貫穿藝術教育始終的主線,在培養學生藝術實操技能的同時,提高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素養,使其具備良好的從事本職業需要的藝術素養,對學生自身未來的職業發展有重大的作用。
一、技工院校藝術專業學生藝術素養現狀
當前技工院校藝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實用型的實踐人才和藝術人才,這既是技工院校的藝術教學的主要特點,又是其藝術教學的根本目標。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這就導致大部分技工院校為了更好地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技能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注重學生藝術技能的掌握,如各類藝術類設計軟件的應用等。同時學生在周邊環境的引導下,也會更多地注重自己實操類課程的學習,普遍地認同只要學好常用的藝術類軟件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從而忽視決定個人職業藝術道路長短的藝術素養的學習與培養。具體表現在大部分藝術類學生的藝術修養較低,對藝術的基本認識和自我理解不夠深入。
二、技工院校加強藝術修養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指出培養更多新時代的高級技工,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把我國經濟建設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面。面對新的競爭形勢,不斷地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培養高技能的人才,不僅僅限于勞動者所掌握的技能,更多地也對勞動者的技能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如火如荼,技工類院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大部分能夠在學校講練結合中學到相應的操作技能,滿足專業發展的基本需要,而面對就業后更加激烈的社會競爭,僅僅依靠所學的操作技能很難在個人的職業道路發展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學生的藝術職業生涯終究不能夠長久的發展。因此,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在加強技工院校藝術類操作技能教育教學的同時,注重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的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個人職業發展中取得更大成績,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技工院校藝術類學生狀況
根據筆者對身邊技工院校藝術類高技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進入技校學習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的學生,一半左右的學生是原來學習藝術類學科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藝術類普通學校,還有一半左右是普通文化課類的學生,這類學生學習成績較差,也與普通院校擦肩而過 ,大部分家長對他們的期望也不高,進入職業技工院校是他們無奈的選擇,學生在校學習的困惑和心理的壓力相對較大,容易導致自暴自棄。其中也有許多學生想奮發努力,將來有所作為,因此他們在校期間努力學習教師所受知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以前的不足,但往往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主要原因有:1.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處在一個完全自我的狀態,不能夠很好地接受其他人的建議和意見。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深入地學習各個藝術類專業的精髓。 2.大部分學生只重視操作技能的學習,沒有更好地把個人藝術修養放在一個更好地地位。普遍地認為專業的學習就是學習常用的軟件,這些可以從技工院校的一些藝術類理論課堂教學中可以發現。
四、對技工院校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的認識
1.形成“藝術修養的培養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一種目標共識。
改變藝術課程本身課程組織的傳統模式,按照課程任務的相關性組織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這一核心,形成實用性的課程。同時對學生藝術素養課程加以強化,開設能夠不斷培養學生各方面藝術素養的課程,更多地組織能夠增加學生藝術素養和認識的藝術活動,使藝術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化,精彩化,讓學生在無意的課堂中不斷增強藝術的認識的修養。
2.改變現行的考核評價方式,形成多角度的學生觀
在普通的技工院校課程考核和評價中,主要以學生的成績來最終成績來評價相應課程的好壞,致使學生在心理上以課程本身為重,在實際的考核評價中,要豐富學生的考核評價形式,不僅僅通過課程的好壞去評判學習的好壞,同時也應該關注學生本身的藝術素養的增長,在課堂上下學生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等進行統一的綜合衡量,也使學生認識到藝術修養的重要性。
五、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藝術修養的途徑探討
1.形成有特色的專業文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技工院校應該結合本校藝術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選擇更具特色的藝術專業課程加以重點的投入和培養,在課程教學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形式,積累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歷屆學生的優秀畢業作品,優秀畢業生的藝術發展狀況展示,別具一格的專業文化工作室等,程形成獨特的藝術氛圍,不僅僅可以增加本專業課程的教學效率,形成專業文化,同時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對相關藝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藝術的學習中,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2.組織多種形式活動,開闊學生藝術視野,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學校和教師應根據本學科課程和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如各種藝術交流活動,競賽活動,各種藝術展覽等,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藝術之中,能更好地體會到藝術的樂趣、藝術的神圣魅力,由此拓寬學生的藝術認識,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3.改變教師教學思想,增加教師對培養學生藝術素養重要性的認識。
一、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實際表現
(一)人文知識貧乏。首先是基礎人文知識貧乏。具體表現為知識面狹窄,對文化知識掌握不夠,且忽視對基礎人文知識的學習。在筆者的調研和訪談中發現,同學們寫一份簡單的請柬、申請書等,在格式、用語上也常常出錯,甚至是寫同班同學的姓名都會出現很多錯別字。在與專業老師的交流中,很多老師都反映學生在寫自己的作品簡介時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語、行文錯字連篇。其次是藝術人文知識的貧乏。具體表現在對藝術專業知識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層,認識比較膚淺。
(二)人文精神淡薄。具體表現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等問題。筆者長期工作在藝術類高職院校,能夠親身體會到學生中間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以至享樂主義風行;學生往往對藝術追求自由、個性、張揚以及特立獨行存在誤解,加上社會上各種消極文化觀念和不良習氣的滲入,道德失范現象令人擔憂。
(三)審美眼光低下、創新能力缺乏。審美眼光指對審美修養、審美能力的形象說法,即作家藝術家觀察、體驗、感受生活和欣賞藝術作品的銳敏眼力。他們在生活面前能看到―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對藝術作品有一種敏銳的藝術感受能力。現實中我們的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受不足,往往會出現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樣欣賞美;缺乏高雅的審美趣味,訪談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們對影視明星的了解遠遠比對藝術大師的了解更多更清楚。
二、藝術類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不夠。藝術類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職教育中一個特殊群體深受“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觀念的影響,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各級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也未針對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對藝術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給予適當的督促和政策性引導。
(二)藝術類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藝術類高職教師中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觀念誤區,尤其是專業教師往往認為他們的職責主要在專業的教學和實踐指導,人文教育只是專門人文學科教師和專門機構的任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交流,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張皮”,各自為政。
(三)外在氛圍上的不良影響。在商品市場經濟下,商品意識和功利思想沖擊著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在市場競爭中,技術、技能由于直接與人們的物質利益相關并且可以物化、量化而受到重視,而人文素質滿足不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愿望,所以常常被輕視。整個社會對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的輕視,極大影響著我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提升藝術類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
(一)轉變觀念,全面理解藝術類高職教育目標定位。藝術類高職院校要全面理解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校方應把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列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整體規劃當中,將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相結合,轉變“技能本位”的教育觀,走出“重技術,輕人文”的觀念誤區,建構“技藝相融”的藝術類高職教育觀,即技術教育與藝術人文教育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