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生態經濟旅游范文

生態經濟旅游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7:52:1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經濟旅游,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生態經濟旅游

篇1

在市場經濟中,只要有市場需求,同時這個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能達到或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那么就會有相應的供給。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主要提供休閑消費服務,因此旅游市場的商品價格往往會高于一般有形消費品市場,生態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和資源,其投資回報率更有優勢,所以企業也樂于投資。旅游業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旅游業發展可以帶動如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娛樂零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帶來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業的發展對于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提高了地區GDP、增加了政府稅收,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就生態旅游業而言,兼具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關聯產業的發展更可以吸納大批的勞動力。因此政府很樂于推動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增加旅游產品的供給,滿足日益壯大的旅游需求。對于供給者而言,為了滿足消費者高質量的旅游體驗要求,必須把保護旅游景區的資源和環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產出高品質的生態旅游產品。因此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是對現代人消費需求的一種迎合,符合經濟學的原理。實踐中旅游業的發展往往以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為代價,這也為現代經濟理論所詬病。但是良性的生態旅游發展可以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旅游的良性發展可以同時實現三重目標:一是保護旅游地環境和自然資源;二是實現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體驗;三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因為生態旅游需要滿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審美要求,只有保護資源與環境才能給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體驗,這就從客觀上促使旅游開發部門改善旅游區的環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對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帶來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們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積極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而這個良性循環的形成根源于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因此生態旅游的開發可以兼顧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即與生態旅游開發相關的投資者、經營者、政府以及當地居民等利益相關群體可以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同時獲益,這也體現了生態旅游在旅游經濟系統運作過程當中公平性的經濟學原則。另外生態旅游發展為生態旅游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開辟了穩定的融資途徑,大大緩解了政府撥款不足帶來的資金缺口。近年來政府有了更多的資金用于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二、生態旅游開發中旅游經濟關系的失衡

生態旅游系統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和自然生態有著天然的聯系,是和諧、共存、共贏的關系。但是生態旅游本身并不會因為其提倡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而必然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存在著固有的、潛在的非持續發展因素,比如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沖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會割裂與自然生態的聯系,使其發生不可逆的破壞,產生生態危機,最終影響自身的利益。因此盡管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是生態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在生態旅游發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為任何形式的開發或多或少都是對已有系統狀態的破壞。在生態旅游開發實踐中,生態旅游參與者,無論是政府、開發經營者、當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現過理性缺失的內容摘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產品日益豐富多樣,生態旅游因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符合現代消費者日益提高的旅游體驗,得到迅速發展。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生態旅游的興起、發展以及存在的現實矛盾,并對和諧生態旅游經濟關系的構建進行了初步探討。、情況,最主要表現為因缺乏對旅游承載力的科學評估而超出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開發。這種開發背離了生態旅游發展的初衷和積極意義,帶來的是嚴重的生態威脅。在這種生態危機背后隱藏的實際是生態旅游經濟關系的嚴重失衡。具體表現為生態旅游系統內的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如政府對生態旅游市場缺乏科學評估導致生態旅游地盲目開發,使其無法真正滿足生態旅游者的高體驗需要;旅游經營者和當地居民之間因為利益分配失衡帶來旅游地發展危機;旅游經營者盲目擴大市場規模導致旅游產品供給違背生態原則;經濟利益最大化與游客數量控制的矛盾無法協調等。長此以往,只會使生態旅游經濟難以為繼,最糟糕的是可能帶來對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使得子孫后代付出代價。從經濟學角度的意義來說意味著子孫后代喪失了未來選擇和參與這些旅游活動的機會,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經濟利益凌駕于生態利益之上,利益訴求者割裂了與生態系統的聯系,在孤立的經濟系統內尋求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從長遠來看其結果是事與愿違。

三、和諧生態旅游經濟關系構建

(一)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主體的生產者屬性

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主體是生態旅游經濟關系的所有參與者,在一般社會生產關系中,他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但是在生態旅游經濟關系中,他們不自覺的更多地以消費者的身份自居。事實上在生態旅游經濟關系中,他們同樣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不僅消費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時也在進行能動的生產,這種生產不僅意味著發展旅游經濟、增加物質財富,更意味著作為旅游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可以能動的建設自然,管理和調控人和自然的關系。比如通過科技的發展來改善自然,拯救瀕危資源;通過教育的進步來教育人類,提高環保意識;通過制度的創新來改進管理、科學決策;通過法制的健全來規范、引導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使之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只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經濟行為主體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充分發揮能動的建設者作用,主動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才能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實現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

(二)充分發揮旅游地居民的能動作用

有別于傳統旅游開發的是,生態旅游開發應當充分強調當地居民在環境、資源保護中的主力作用。傳統的旅游開發往往強調旅游者對環境的愛護,重視旅游對當地經濟增長的貢獻,忽視對當地居民直接經濟利益的影響。事實上當地居民應當是保護旅游景區最為重要的力量,他們居于旅游環境中,對環境保護的動力不僅來自于居民自身對生活環境的美學追求,更多的來源于因所居地獨特的環境和資源優勢而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這也意味著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他們也將是最直接的受損者。因此即便多數居民未必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是對于所居環境和資源卻有著樸素而直觀的保護意識。因此在生態旅游開發中,應當充分利用當地居民的這種環保意識,并將這種直觀意識轉化為更為積極主動的意識,根植于他們的內心并加以傳承,這樣會使他們成為環境保護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態環境資源屬于公共資源,產權歸屬是模糊的,其消費沒有排他性,生態旅游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試圖能在活動中“分一杯羹”。但是該產品是有競爭性的,尤其當使用者人數足夠多時,競爭性很大,即每個人對生態資源的消費活動都具有負外部性,都會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資源質量,而個體在消費中是不可能考慮這種負外部性的,就會產生過度消費。因此如果單純運用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不可避免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這也是政府應當介入當地生態旅游經濟開發的直接依據。政府應當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對生態旅游市場進行適度干預,為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經濟效益的考核評價機制上嘗試進行改革,以此引導當地生態旅游的健康開發。如改變傳統的投入—產出的效益評價機制,重新構建一套對生態旅游資源和環境價值可以進行定量評估的體系,將旅游項目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損益作為核心指標納入該評價機制,并且嚴格推行,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減少“急功近利”的旅游開發。再比如采取綠色GDP的核算體系,將反映經濟活動的負面效應,比如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納入核算體系,從現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對于依賴生態旅游資源比較明顯的地區,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成績考核可以考慮采取這一指標,這也是對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經濟開發的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引導。

(四)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優勢并實現區域旅游競合

篇2

摘 要 經濟溢出效應是經濟活動的外部性,這種溢出效應也廣泛存在于旅游業中,因此就出現了各區域間旅游經濟相互影響的現象,而各地市間旅游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始終是影響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本文引入區域知識溢出模型,計算分析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地市旅游經濟的溢出作用。研究發現,大部分地市間旅游經濟對外溢出是正的,但各地市間差距也很明顯,根據研究,本文還提出有關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 區域旅游 溢出分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區域經濟的增長不再僅僅依靠其內在因素,而是越來越受到周邊地區的影響,表現出其外生性特征,這種影響被稱為溢出(spillover)。旅游業區域溢出也存在,其“外部性”可能對其周邊地區旅游業帶來或正或負的溢出。在旅游經濟溢出的研究中,有利用計量經濟模型來估算某個地區旅游業對當地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胡田翠,2007)和模擬一個地區旅游業對另一地區旅游業的溢出效應(曹宇,2003),計量經濟模型雖然能一定程度說明某個地區的旅游業對其他地區旅游業是否有影響,但卻不能刻畫影響的程度;也有利用改進的M-F模型來研究各地區之間旅游業區域溢出效應(李凡、黃耀麗,2008),李凡、黃耀麗運用改進的M-F模型,計算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間的旅游業區域溢出效應,M-F模型被引入,雖然能說明一些經濟變量(如人均GDP、旅游資源豐度等)對旅游業區域溢出的影響程度,但對各旅游區之間的空間距離、資源(產品)類型和規模等級差異等對溢出可能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卻缺乏直觀刻畫。本文擬用經典知識溢出模型,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區域旅游經濟做溢出分析。

一、模型選擇

Verspagen(1992)、Caniels(2000)用中心地理論來討論區域知識溢出,且把空間因素引入溢出理論中,構建了一個經典知識溢出公式:

式中: 為 地區產生并為 區接受的知識溢出, 為 區的學習能力, 為區域 與區域 之間的距離。 為知識缺口,被定義為兩地知識存量比值的對數(即 )。 是起校正作用的常數。鄧悅、王錚(2004)把知識溢出公式應用于旅游業的溢出分析中,提出了一個旅游業區域溢出的機理模型:

(2)

李山、王錚(2009)就對模型(2)進行了可計算化處理,并對其中的變量進行重新界定,將(2)簡化為:

(3)

相對應的溢出指數為:

(4)

為i地經濟發展水平,可用人均GDP表示;用2006年深圳地區的數據估算出 =0.060; ,其中, , 分別為 , 兩地的規模等級,用兩地的旅游收入代替; ,A、B、C 分別代表兩地市間旅游資源類型中的主類、亞類和奇葩吸引物; 為 , 兩地之間的廣義距離,用球面距離表示;β為旅游空間相互作用阻尼參數,根據王錚、蔣軼紅等(2002)對旅游域模型的研究,其值可取0.00446,并用此模型研究了長三角地區的旅游經濟溢出。

在李山等的模型中,距離缺口計算采用的是球面距離,這與實際存在一定偏差,缺乏一定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本文將用交通距離來代替球面距離計算距離缺口。

二、數據來源和計算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三市以及九江、宜春、上饒、撫州、吉安、新余等部分縣市,本文基于2009年度各地市的數據進行研究,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整理出各地市人均GDP和旅游總收入的對應數據,擬定了各地市的旅游資源的類型(見表1),各地市旅游資源類型差異數據變量 的取值,本文假定若主類完全不一致,其取值為4;主類相同、亞類不同,其取值為3;主類、亞類一致,但奇葩吸引物不一致,其取值為2;若主類、亞類、奇葩吸引物都一致,其取值為1。并查找了各地市最通利的交通路線距離。

運用spss將上述各影響因子數據帶入式(4)計算,可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9各地市之間的旅游業相互溢出指數(見表2),進而可以分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地市開展區域旅游合作的側重點。

三、結論與進一步發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經濟的建議

旅游業區域溢出與兩個旅游區之間的規模差異和空間距離呈負相關,與它們之間的類型差異和接受溢出方的學習能力呈正相關,且旅游業的區域溢出具有雙向性(輸出和接受),可正可負,因此可以用它的正負情況來判斷旅游區之間的互惠或競爭關系。研究表2中的數據,可以揭示出:

1.模型中一個關鍵可控因素是旅游資源類型差異,從計算的結果來看,這個因素是最能影響各地市旅游經濟之間的相互溢出效應。目前,鄱陽湖湖區各縣市在旅游資源開發上存在“各自為戰”,不少生態旅游的建設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而是盲目復制,出現處處一景和重復建設的現象,從而造成了部分地市之間相互溢出效應為負的情況。所以,在開發旅游資源時,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動態,結合開發條件,進行有重點、有主題、多層次、多特點的系列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改變生態旅游產品相對單一的經營模式。

2.從波動區(波動區接受的總溢出反映了其他地市旅游經濟增長對該地市旅游經濟發展的貢獻)來看,各地市接受的總溢出指數有高有低,只有九江接受的總溢出為負(-0.597)。因此,九江在發展旅游產業時除了注重與其他地市形成特色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九江的旅游業投入,使九江也能從區域旅游溢出中受益,使九江能更好地發揮整個湖區旅游業“領頭羊”的作用。

3.從主動區(主動區的總溢出反映了旅游經濟對外推動力和發展的自主程度)來看,南昌、景德鎮兩地對整個湖區的旅游經濟拉動作用最大,從表2中可以清晰得出,這兩個地市對其余地市都有正的溢出效應,其旅游業的發展對其余地市旅游業都有明顯的帶動作用,故最大限度發揮這兩個地市的對外作用對整個湖區旅游業發展至關重要:一是要進一步鞏固南昌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二是加大對旅游資源特色鮮明、與周邊地市旅游資源互補性強的景德鎮旅游業的對外宣傳。

4.新余對外溢出最小,總溢出指數為負值,旅游經濟體現出較弱的關聯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新余對南昌、景德鎮的旅游經濟有正的溢出效應,這源于其與這兩個地市之間的旅游資源的互補性,也可能是商務交流基礎上的旅游關聯。所以,新余在開發旅游資源時應突出“商”的特色,依托新余作為江西新型工業城的優勢,積極承辦各種商務、經貿、節慶、會展活動,大力發展商務旅游,與其余地市形成旅游資源互補。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A:MIT Press.1993:16-21.

[2]李凡,黃耀麗.區域間城市旅游經濟的溢出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旅游學刊.2008.23(5):23-28.

[3]胡田翠.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溢出效應分析.產業經濟.2007(3):52-53.

[4]曹宇.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0):48-49.

[5]王錚,武巍,吳靜.中國各省區經濟增長溢出分析.地理研究.2005(3):249-251.

篇3

關鍵詞: 旅游循環經濟;鄉村生態旅游;耦合;珠江源風景區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5-0109-02

0引言

循環經濟理念自9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得到了學術界和政府決策層次的廣泛認可和接受。旅游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來實現旅游經濟活動的生態化,是循環經濟理念在旅游業中的體現。旅游循環經濟是在循環經濟逐步發展的背景下人類不斷探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途徑的結果。旅游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理念在旅游產業中的體現,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推進循環經濟全面深入發展的重要途徑。另外由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好的經濟基礎。

珠江源風景區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炎方鄉境內的馬雄山麓,2005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給資源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要保持珠江源風景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改變當前以旅游資源大量消耗和旅游生態惡化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旅游循環經濟理念無疑為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思路。

1珠江源風景區發展現狀

1.1 珠江源風景區概況珠江是我國三大河流之一,是中國僅次于長江、黃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常人唯一能到達源頭、目睹其風采的大江河,全長2214千米,年均水量3400億平方千米。被譽為“南方母親河”,是一條對我國乃至于東南亞具有重要影響的河流。珠江源風景區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炎方鄉境內的馬雄山東麓,屬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3°45′―104°23′,北緯23°30′―26°26′之間。距曲靖市區60千米,昆明市150千米,昆曲、曲勝、天宣等高速公路可以直接達景區交通十分方便。珠江源風景區總面積5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444米,屬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珠江源頭地區開發歷史悠久,是我國江河源頭區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區,土地墾植率高,農林交錯。有漢、回、苗、彝等民族,本區交通便利,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而作為本區客源市場的曲靖市無論是區位、交通通訊、客源市場,還是社會環境條件均具優勢[1]。目前珠江源已完成大門區、石碑坊、珠江禪寺、三疊水瀑布等20個景點建設,風景區已初具規模。

1.2 珠江源風景區存在的問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珠江源景區的建設初具規模,但也顯現出一些較尖銳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將影響其進一步發展。

1.2.1 珠江源風景區客源市場偏窄珠江源風景區的開發主要是以曲靖市為依托,曲靖市從區位、交通通訊、客源市場,還是社會環境均具優勢。曲靖市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總人口為587.5萬,麒麟區為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是曲靖市的中心城區,為曲靖市人口、經濟、政治、交通中心,轄區人口66.7萬。為珠江源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總體而言,珠江源風景區省外、國際游客量較少,其旅游吸引力還與待進一步提升。

1.2.2 珠江源風景區客流量偏小珠江源旅游資源開發的季節性導致其年內客流量變化性強,在一年內的3月―5月清明節前后將會迎來一個年內的客流量高峰期,因為在本段時間之內正值景區內的杜鵑花開發,加之氣候條件適宜等優勢。根據各年各季統計資料數據統計分析,年際變化雖不及年內變化大,但也存在較大變化。

1.2.3 景區內存在其他的問題 珠江源風景區是江河源頭區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區,開發歷史較悠久。土地墾殖率高,農林交錯,資源開發日趨加劇,人地關系矛盾十分突出,是云南省較有代表性的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顯著,土地石漠化過程明顯,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地[2]。另外,在珠江源景區內部,對植被、水域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總體表現為:旅游產品比較單一粗放,規劃建設不到位;對風景區內沼澤、湖泊、森林、巖溶地貌等多種優勢資源的良好組合條件認識不足,未進行充分開發利用;開發中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破壞了風景區的整體效果,因此應進一步按照旅游循環經濟理念對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3]。

2旅游循環經濟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耦合

旅游業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和許多產業之間存在耦合關系,如與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可能的耦合方式為觀光農業、農家樂、觀光休閑果園、森林公園、水庫觀光休閑、漁家樂、觀光牧場、畜牧產品購物,與加工業、制造業的耦合表現形態為加工(制造)場所參觀、購物等[4]。鄉村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為背景,以大自然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以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為核心導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時,有著明確的了解和學習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負有保護責任,同時不乏促進目的地的經濟效益的一種特殊的旅游活動[5]。

發展鄉村旅游循環經濟下的鄉村生態旅游,通過實施清潔生產、促進產業耦合、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育來降低對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綜合利用廢棄物,可以減輕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增加資源的可利用量,有利于解決鄉村旅游環境問題,緩解傳統農業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壓力[6]。因此推行循環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是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環境與經濟雙贏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

3基于旅游循環經濟理念下的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基本思路

“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其基本模式如圖1所示。

在實踐過程中根據珠江源附近鄉村自身的特點和現狀,基于這三個原則,探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3.1 基于減量化原則下的珠江源鄉村生態旅游減量化是循環經濟的第一原則,屬于源頭控制原則,它要求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管理技術的改進,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量,即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和與環境的相容性。具體到鄉村生態旅游,我們可以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來看,自然景觀是鄉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僅關乎旅游業的發展,也關乎鄉村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鄉村所處生態系統的安全與穩定,因此要合理規劃和組織,盡可能多地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燃料、肥料和飼料及其他原材料的使用[8]。“農家飯”是鄉村生態旅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目前我省鄉村生態旅游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其吸引游客的賣點就是“原料的天然”和“食材的原味”,鄉村生態旅游中的人文景觀則是指一個地區的文化與傳統,是一個地區的精神內涵,是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相區別的內在屬性,所以一個地區在發展旅游產業的時候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所以在對珠江源二道溝村的開發,要注重文化尤其是信仰的傳承與莊重,注重民族文化的保護。因此,鄉村生態旅游在發展之初,做好產品的規劃,制定長期系統的宣傳營銷方案,在發展過程中,注意規劃的貫徹實施和文化的保護是鄉村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2 基于再利用原則下的珠江源鄉村生態旅游再利用是循環經濟的第二大原則,是過程控制性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得利用產品或物品。對鄉村生態旅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把旅游業的發展控制在環境的承受范圍之內,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8]。珠江源風景區旅游消費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鄉村生態旅游也是如此,因此在計算景區的承載量的時候,不能籠統言之,要具體到每天。做好垃圾處理工作也是保護珠江源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因為旅游活動在珠江源附近鄉村,不在城市公共衛生保障范圍內,垃圾采取就地焚燒或填埋的方式處理,與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精神相違背,因此,在可能的范圍內,要盡可能實現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減輕發展旅游業對鄉村生態環境得影響。

3.3 基于再循環原則下的珠江源鄉村生態旅游再循環是循環經濟的第三大原則,是輸出端控制原則,就是盡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使“廢棄物”資源化[14]。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依托鄉村生態環境,鄉村農事活動既是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參與的重要項目。結合珠江源附近鄉村氣候,地形等環境,對其開發研究可以借鑒如下的范本,例如,著名的“桑基魚塘”模型。(見圖2)

再如,“沼氣循環系統模式”:把森林大量的落葉、樹枝、雜草、樹皮,農家生產秸稈、牛蓄糞便等入池進行沼氣生產。沼氣既可照明,又可用來加熱發電,燃燒產物清潔衛生;沼液是一種有機肥料,可作為景區植物的追肥。冬秋季節是森林提供生物質能最豐富的時節,大量的落葉、干枯樹枝可收集粉碎庫存起來,用以彌補春夏季的不足[3]。

循環經濟除了以上三個最基本的原則之外,有的學者還增加了“再思考”、“再修復” “再整合”的內容,形成“6R”原則,進一步強調新經濟理論的應用及對已破壞生態系統的修復與補償,利用這些理論可以進一步指導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8]。

除此之外,還應通過加強新農村規劃、人居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生態農業與旅游業,通過清潔能源、環境友好型旅游項目、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耦合與鏈條延伸、污染治理與生態建設等措施來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6]。

4結語

在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珠江源風景區秉承循環經濟理念,遵循循環經濟原則,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緩解社會矛盾,不斷豐富景區活動內容,打造精品,增強景區競爭力,增加旅游收入,使其實現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桂華,王躍華.珠江源生態旅游產品開發設計研究[J].思想戰線,1997,(6):44-48.

[2]肖波,王嘉學.珠江源區生態地質環境安全性評價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民營科技,2008,(3):284-286.

[3]朱菲,李慶雷,楊文娟等.旅游循環經濟理念下的珠江源旅游區建設初探[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3):284-286.

[4]李慶雷,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J].社會科學家,2007,9(5):130-132.

[5]寇明婷,李錄堂,陳凱華.鄉村生態旅游的深層研究[J].西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98-101.

[6]李慶雷,明慶忠.鄉村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昆明市西山區團結鎮為例[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8(4):32-36.

篇4

一是通過江蘇省林業局林業產業辦公室,梳理、整理泗陽縣現有的林業產業發展資料,把握其林業產業發展的整體情況和區域分布特點。從省農委、省統計局、縣農委、縣統計局及其網站等收集泗陽縣農村、農業發展的基本材料,特別是農村收入、農戶收入的材料和數據,并進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全面了解和把握林業產業及農民收入的含義、歷史、現狀及相互關系等;二是通過實地調查對農戶和企業進行走訪和座談,了解和掌握農戶及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經濟收益情況。機械抽取200農戶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2000~2012年間每年的經濟收入及其來源構成,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支出及純收入等;對企業主要調查和訪談企業基本規模、企業效益、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企業對農民增收的途徑、及企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數量估計等。

二、研究方法

利用實地調研和統計資料獲得的數據資料,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科學選取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多元一次模型,進行相關性等分析,并根據回歸分析的結果,科學評估林業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1選擇樣本根據實地調查以及當地林業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選擇泗陽縣農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業產業收入構成為樣本。由于泗陽縣特色經濟林果及綜合利用、生物質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動植物培育利用產業發展較為緩慢,農民在這3大產業中獲得的收入較少,對農民收入影響很小,故不予考慮。

2選擇變量考慮到調查數據的可獲得性及研究目的,以農戶人均收入為因變量,即被解釋變量,農戶經營從事林業各產業的收入為自變量,即解釋變量,

三、結果與分析

1相關性分析對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利用EVIEWS6.0軟件,繪制Y關于X1、X2、X4的散點圖。由圖1可看出,Y與X1、X2、X4均呈線性相關關系。為確定變量的相關程度,現進行變量相關系數的計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簡單相關系數[4],其數學表達式為根據調查整理所得的數據,利用EVIEWS6.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各變量相關系數矩陣表,數值P值是表示2者相關性是否有意義的指標。一般而言,相關系數在0.8以上稱2者有高度相關關系,0.8到0.5之間為中度相關,小于0.5視為不相關。一般P值的數值小于0.05,表示2者間的相關系數有意義。由表3可知,X1、X2、X4這3個自變量均與因變量農戶家庭人均收入Y顯著相關,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農戶從事森林與濕地生態旅游產業獲得的收入X4,其次是農戶從事板材加工產業獲得的收入X1,3者中影響相對較小的是農戶從事林木種苗產業獲得的收入X2,符合調查實際,表明對這些變量做回歸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歸分析運用EVIEWS6.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見此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R2=0.999935,修正的決定系數為0.999914,說明此方程對樣本擬合得很好,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力度大。F統計量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過了方程顯著性檢驗,即F檢驗,在統計上有意義。P值=0,表明方程高度顯著。由于各系數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過了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即t檢驗,系數是合理的。由此回歸方程可以看出,泗陽縣農戶從事板材加工產業、林木種苗產業、森林與濕地生態旅游產業所獲得的收入對農戶人均收入的影響都是正向顯著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森林與濕地生態旅游產業,其次是板材加工產業,影響相對較小的是林木種苗產業。

四、小結與建議

篇5

關鍵詞:生態旅游經濟管理意義途徑

近年來,我國的旅游產業處于如火如荼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隨著人們旅游視野的開闊與消費愿望的上升,更加生態化、綠色化的旅游方式也成為消費者的強烈追求。據此,筆者針對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意義與途徑所做出的分析,也便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相關概述

生態旅游經濟管理指的是將大自然的價值進行開發,通過讓消費者去感受自然美景、去暢快的欣賞與獲得由自然稟賦所給人們帶來的和諧、輕松、清新的氣氛,并讓人可以從中陶冶情操、鍛煉身體、感知美好等。通過這樣一趟生態旅游的旅程,不僅能夠讓游客的身心都能夠更加健康舒展,與此同時也保障了生態旅游的經濟價值可以得到實現。生態旅游同普通旅游相比,最為顯著的區別就在于生態旅游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礎之上,并且這種旅游能夠具備可持續性,這種旅游環境的創造,不需要通過破壞、開采等方式去建立旅游景點。而是通過將人與大自然相互連接,既保證了生態圈的正常運轉,同時這種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能夠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而從旅游產業的效益性來看,要想使得整個經濟產業鏈條可以長久的維持下去,做好經濟管理活動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效用。只有通過合理的規劃管理,才能將旅游收入與生態維護相互統一到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的目標中來。舉例來說,生態旅游景點中植被的灌溉、修剪、養護、修復等都需要資金的投入,所以經濟管理活動的必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二、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優勢意義

關于生態旅游管理的投入建設所具有的意義是多方面的,簡要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做好生態旅游的經濟管理工作有利于維護地區生態資源的長遠發展。生態旅游同其他性質的旅游不同,該種旅游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生態的環境中,依托于整個大的生態環境。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對于環境所帶來的損害是有限的,并且經過合理的規劃,這種持續化的發展方式還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實際效益,而一旦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走上了誤區,那么不僅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收益,甚至嚴重時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害。舉例來說,過度的旅游開發便是造成生態旅游難以持續發展下去的一項重大阻礙。自然界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項生物不僅同其他生物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生物同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穩定結構也是不容打破的。但是,當缺乏正確的管理規劃時,生態旅游景區則通常會面臨著旅游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共同構成了人類與其他生物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而當這些蘊含自然風光的生態環境全都“改造”成為景區,那么脆弱的生態環境則不能再建構起堅強的防護“壁壘”。當自然災害或人為損害發生時,自然的抗風險能力與自然承載力也勢必會因為經受不了壓力而“崩潰”,最終給地區的生態與經濟維護帶來巨大“災難”。

第二,生態旅游經濟管理也是各個地區發展地方經濟所必須進行的一項措施。要發展生態旅游,則必須要注重對于生態景區的保護。這既體現在對于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的適度利用上,同時也體現在放眼長遠的經濟管理活動上。一方面,旅游管理負責人員能夠不盲目追求游客的數量與效益,而是將適度與適當作為考量自然景區承載力的首要因素,那么所制定出的旅游發展計劃也必然會更加符合地方景區的實際發展需求。舉例來說,對于有的自然生態區域來說,發展大規模的旅游是不能為當地環境所承受的,那么則此時便需要轉變發展思維,重點發展與培養規模較小、檔次較高、輻射作用較強的景區。在景區住宿、游客用餐等配套設施的設置上也盡量規劃的更加低密度,那么即使該生態景區的游客數量上限較小,同樣所獲得的效益也是較為可觀的。

第三,科學性的發展規劃有利于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的保障實現。在過去的旅游開發實踐中,時常會出現一些污染自然環境、破壞資源的低水平旅游項目。這些重復性高、特色單一的旅游項目的開發不僅給地區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同時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所帶來的實際效益也是較為負面的。在國家大力推崇綠色化、環保化發展的今天,過去這種旅游模式也顯示其巨大的落后性,換言之,只有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制定政策措施與發展規劃時,能夠將生態環境保護、地方實際情況、特色經濟創收結合起來。才能使得生態經濟在滿足高質量文化內涵的同時,又能達到發展經濟的需要。

三、實現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具體方法

要實現對于生態旅游經濟的良好管理,關鍵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把握。

1.建立起關于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專項部門。生態旅游經濟管理中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寬泛,而許多學科內容的交叉便要求了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要依靠專門的部門來進行管理才是最為恰當的。此外,當地政府也可以適當介入到生態旅游的項目開發中,通過對于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監管,從而保障地方經濟發展可以同旅游項目相互適應。

2.重視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與科普工作。為了同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相互配合,加大對于生態景區環境資源保護的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宣傳也是極為必要的。僅從旅游開發者一方面來保護生態環境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游客作消費活動的對象,在景區中的行為也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安全性與美觀性。對于旅游者進行生態環保意識的普及與環保法制觀念的灌輸,都能夠產生更加積極有利的效果。舉例來說,生態旅是為了讓人們體會到自然之美,這種“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也是同悠久的傳統文化相互銜接的,要達到熱愛自然,那么從中尋找“連接點”,讓游客能夠從中受到啟迪,也應當成為生態旅游管理中的題中之義。再如,旅游項目時常伴有對于周遭環境的累積性破壞性,特別是對于資源的破壞也是較為明顯的,所以對游客進行《環境保護法》、《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法律知識的宣講與告知,也能夠為游客更加珍視自然環境奠定基礎條件。

四、結語

旅游業作為我國發展較為迅速的重要部分,不僅對于直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對于人文與自然景觀的開發與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作用。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優質的經濟創收方式也獲得了越來越多地區的響應,由此,只有不斷加強關于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方法意義探究,并且將這些探索得出的有益經驗積極運用到實踐中,才能使得各個地方的生態旅游取得更好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行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沙志云.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重要意義和措施[J].信息化建設,2016,01:214. 

[2]袁靜,明慶忠,李長鳳.旅游產業生態化效應研究方法綜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33-37. 

[3]李向明.自然旅游資源價值的來源、構成及其實現途徑[J].林業科學,2011,10:160-166. 

[4]李肖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古鎮建設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12:130-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中文字幕 | 成人不卡一区二区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欧美综合一区 | 久久久久黑人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久 | 免费黄色的网站 | 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在线91 | 在线观看成人精品 | 日韩精品免费看 | 免费av直接看 | 午夜激情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偷拍亚洲色图 | 天天色天天色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成人精品| 午夜一级黄色片 | 91色啪 | 久久成人午夜 | 久久6视频 | 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一级www片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黄 | 欧美一区视频 | 色女人天堂 | 羞羞色在线观看 | 欧美二区在线 |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 | 毛片.com| 午夜日韩 | 精品久久ai电影 | 免费久久网站 | 日本人爽p大片免费看 | 黄色一级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 | 久久这里只有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