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5 10:00:3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網絡工程移動通信方向,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科學規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啟動了三項工作:研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發展戰略,制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規范,制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教育辦學評估方案。將人才培養的規格歸納為下述的三種類型、四個不同的專業方向:科學型(計算機科學專業方向)、工程型(包括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和軟件工程專業方向)、應用型(信息技術專業方向),形成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四個方向的規范。這四個方向并不包含網絡工程方向,因此對于眾多高等學校的網絡工程本科專業應該如何發展,如何規范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1我國高等學校網絡工程本科專業的現狀分析
1.1全國分布情況
我國開設網絡工程本科專業的學校很多,以工科類院校為主,還有理科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具體統計如圖1所示。我國目前有143所高等學校開設了網絡工程本科專業,其中大學類高校89所,211大學21所,學院類高校54所。從地理分布來看,網絡工程專業覆蓋全國26個省和直轄市的高校,其中廣東省最多有16所高校開設了網絡工程本科專業,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東省對網絡人才的需求極大。
1.2培養目標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應用,社會對網絡專業學生的需求日益增加,開設網絡工程專業的學校也不斷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對網絡工程專業沒有規定統一的科學規范,因此各高校開設的網絡工程專業從培養目標,培養要求,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等方面參差不齊,差異較大。我們以21所開設網絡工程本科專業的211高校為研究對象,對其培養目標進行了分析,歸納為兩類。
(1) 電子通信郵電類高校
以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大、電子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電子通信類211高校,他們開設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大多是將通信、網絡、計算機相結合,在原有計算機學科基礎上,形成軟件與硬件結合、網絡與通信兼顧的寬口徑專業,培養學生具有現代通信基礎理論、網絡工程和網絡系統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寬的通信系統和網絡工程的專業知識,畢業生在計算機和通信領域均可獲得就業機會。
(2) 綜合類高校
以國防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及南京理工大學為代表的各綜合211高校,開設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大多是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工程應用能力,在原有計算機學科基礎上,形成軟件與硬件結合、網絡與信息兼顧的寬口徑專業,培養學生具有網絡基礎理論、網絡管理和網絡工程等方面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強的擴展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畢業生能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系統開發與維護、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實施及開發維護、工程管理、系統分析及信息處理等領域的工作。
從這兩類培養目標上,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培養一般是和計算機,通信兩個專業分不開的,學生在重點學習網絡理論的基礎上,通信類院校加強了通信理論及應用的培養,而綜合院校加強了網絡系統設計開發維護及信息處理的培養。不同的培養目標決定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畢業生的就業領域。
1.3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
通過分析211各高校的網絡工程專業開設的主干課程,我們將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按照其主干課程的歸屬方向分為四類。
(1) 計算機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原理、算法設計與分析、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體系結構、面向對象技術、計算機網絡。
(2) 網絡課程:
1) 基礎課程:TCP/IP協議原理、網絡體系協議、信息與網絡安全、Web程序設計、網絡互聯技術、網絡設備原理、分布式系統、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操作系統。
2) 方向課程:
網絡軟件開發方向:UNIX與網絡程序設計、電子商務平臺及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設計與開發、網絡多媒體技術、并行與分布計算、網絡數據庫技術。
網絡規劃構建方向(或網絡工程方向):網絡系統集成、網絡管理、網絡工程與組網技術、網絡規劃與設計、綜智能合布線、光纖通信技術。
網絡安全方向:計算機密碼學、PKI技術及應用、網絡攻防技術、網絡安全應急響應、信息對抗技術、安全策略部署與實施。
無線通信方向:移動通信、無線網絡、移動計算、企業計算環境、網格計算、移動程序設計。
(3) 通信課程:通信概論、現代通信原理、通信軟件設計、實時通信系統設計、程控交換原理、信息論與編碼、多媒體通信技術。
(4) 電子課程:數字信號處理、脈沖與數字電路、信號與系統、可編程ASIC設計技術、電路與電子技術、數字邏輯電路、DSP技術及應用、嵌入式系統原理及應用。
2網絡工程專業科學規范的探討
2.1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通信理論、計算機軟硬件和網絡通信系統及應用知識,基本具備本領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實踐技能,并具備良好外語運用能力的網絡專業高級專門人才。
2.2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
各專業的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都是和其培養目標想對應的,根據前面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對網絡工程的教育培養側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對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都可以歸屬在四個方向上,即網絡軟件開發,網絡規劃構建,網絡安全和無線通信。這四個方向涵蓋了網絡工程的各個方面,因此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的規范應該涵蓋這四個方向,課程體系由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核心課程應該覆蓋知識體系中的全部核心單元及部分選修知識單元。同時,各高校可選擇一些選修知識單元、反映學科前沿和反映學校特色的知識單元放入選修課程中。
(1) 知識結構的總體框架
借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總體框架,網絡工程本科專業的知識結構的總體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綜合教育三大部分構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會科學,②自然科學,③經濟管理,④外語,⑤體育,⑥實踐訓練等。
專業教育:①本學科基礎,②本學科專業,③專業實踐訓練等。
綜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學術與科技活動,③文藝活動,④體育活動,⑤自選活動等知識體系。
對于以上三部分內容,我們側重討論專業教育的內容:它由專業知識體系與對應的課程設置兩部分組成,下面分別介紹。
(2) 知識體系
網絡工程本科專業方向知識體系劃分為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三個層次,我們僅探討知識領域部分。知識領域代表一個特定的學科子領域。每個領域由英文的縮寫詞表示,為了與計算機專業方向的知識領域相區別,加上前綴NE-。
NE-RS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NE-NT網絡原理
NE-SD網絡系統集成
NE-NS網絡操作系統
NE-PF程序設計基礎
NE-SP社會與職業問題
NE-PA協議分析
NE-NS網絡安全
NE-MC移動通信
NE-NI網絡互聯
NE-PD并行與分布計算
NE-DS分布式系統
NE-NM網絡管理
NE-MC移動計算
(3) 課程設置
課程分為基礎課程、主干課程、高級課程三個層次。
基礎課程: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導論、計算機網絡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等。
主干課程:TCP/IP協議原理、網絡體系協議、信息與網絡安全、網絡互聯技術、網絡設備原理、分布式系統、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網絡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數據庫、社會與職業問題等。
高級課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對應選擇相應課程,也可以是旨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實踐性課程。
3結束語
本文對我國開設網絡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各高校進行了歸類分析,以211高等學校開設網絡工程專業的情況為對象,對網絡工程專業的科學規范化進行了探討,為高校新開專業提供一定的幫助,并為未來網絡工程專業的規范化制訂提供一些基礎。
參考文獻:
通信技術專業主要課程 主要課程: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工程數學、電路、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通信電子線路、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電子設計自動化、電子測量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程控交換技術、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設備、通信網絡、接入網技術等課程。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微機原理與應用、電子測量技術、數字通信原理、通信網絡、光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程控交換原理、電子整機裝配、CATV安裝與調試、通信系統綜合實驗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通信技術專業就業前景 通信技術是信息科學技術中發展極具活力的一個領域,尤其是數字移動通信、光纖通信、網絡通信使人們在傳遞信息和獲得信息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極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通信運營商、現代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電子信息類等產業,從事通信與電子技術的開發、研究、應用、管理、設備調測維護、通信工程設計與施工等工作。也可攻讀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學科等方向的碩士、博士學位。
隨著通信技術應用的日趨廣泛,和信息化社會的逐漸發展,未來勢必會給中國信息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通信技術專業人才成為我國參與國際間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未來若干年,我國勢必會更加重視通信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通信技術專業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通信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通信和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運營商、生產型企業從事通信設備、電子設備、系統和網絡的研究、設計、開發、運營和技術管理以及通信設備的營銷、裝配、調試、維修和檢驗等技術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新能源、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計算機軟件;
3 互聯網/電子商務;
4 通信/電信/網絡設備;
5 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6 通信/電信運營、增值服務;
7 計算機服務(系統、數據服務、維修);
8 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android開發工程師、硬件工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android開發工程師;
2 硬件工程師;
3 技術支持工程師;
4 ios開發工程師;
5 網絡工程師;
6 項目經理;
7 嵌入式軟件工程師;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
1.引言
網絡工程專業是以一級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信息與通信工程”交叉共同構成的相對較新的專業。2001年11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增設了網絡工程專業。隨后,近300所本科院校相繼開設該專業。受到各自高校辦學條件的影響,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以及實踐環節等方面差異較大,比如通信工程背景較強的學校以通信系統為主要方向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術背景較強的學校以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和開發為主要方向培養學生。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本身底子薄,普遍存在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有差異,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的問題。由于計算機網絡設備硬件更新較快,教學實踐環節經驗不足,難以適應企業需求。課程方向設置較落后,導致專業培養特色和優勢不夠明顯,畢業生對實踐工程能力相對較弱。特別對于專業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無法較好地提高,難以達到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來,隨著信息產業的迭代更新,低端網絡維護和網絡管理類人才市場萎縮較大,傳統的以網絡管理和維護為主的畢業生出現就業難,但用人單位又難以招聘合適的人才的現象普遍存在。隨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給網絡工程專I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針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和辦學定位,“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亟需在專業方向發展和課程設置以及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重大的改革創新,探索一條符合地方高校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應用型地方院校攀枝花學院為例,以面向企業需求,融合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網絡技術,對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進行改革,從而探索網絡工程專業方向發展的新型培養模式。
2.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攀枝花學院于2007年開設網絡工程專業,本專業著力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網絡系統工程軟硬件相關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本專業的前沿技術,培養具有良好的網絡應用系統研發能力、網絡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能力和網絡系統管理維護與安全保障能力的應用型高級網絡工程師。學院以“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的人才培養理念,重點培養如下三大類的網絡高級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網絡應用系統開發工程師、網絡系統集成和維護工程師、物聯網工程師。
我校的網絡工程專業采用偏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向的培養模式。迄今已畢業5屆共計260余名本科生,畢業生整體就業形勢良好。通過對網絡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反饋和跟蹤統計,當前網絡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下五個領域:網絡系統工程集成和實施、面向網絡或Web應用的軟件設計與開發、網絡系統管理維護和安全保障、嵌入式物聯網系統應用和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但由于近年的網絡應用開發人才社會需求量大,畢業生以網絡應用開發崗位工作比例較大,然而網絡工程的本身專業優勢并未較好地在學生就業方面體現。
根據中國調研網的最新調查,傳統的網絡系統管理維護、網絡系統工程集成和實施需求近年有下降趨勢,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對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平臺運維工程師的需求與日俱增。為了適應社會市場的變化,高校對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需要對其進行內涵擴展,緊跟社會市場的新需求,挖掘更多的與網絡工程相關的企業崗位,提升專業就業品質。
我校的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知識和能力體系主要以如下6種能力為主:網絡應用系統研發能力,網絡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能力,網絡系統管理與維護能力,網絡系統安全保障能力,網絡設備研究與設計能力和網絡協議分析設計與實現能力。在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工程人才培養,要滿足6種畢業生具備的能力,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方面開設課程多而全,學生學習方向不明確,網絡工程的專業特色依然不明顯。專業核心必修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的建設是培養優秀的網絡工程畢業生的關鍵。
從畢業生就業反饋情況來分析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網絡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和網絡系統管理與維護由于學校網絡實驗設備的陳舊和綜合網絡設備管理維護教學案例較少,主要以仿真實驗環境上完成很多網絡課程實踐環節,導致學生在真實網絡環境下存在的問題無法適應,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比如課程“網絡性能評估與測試”是網絡管理和維護、網絡產品開發等崗位的必備基礎,然而教學上重理論,輕實踐環節,學生修完該課程,對實際的網絡性能依然無法獨立評估和測試,原本對網絡技術興趣濃厚的學生也不得不轉向網絡軟件開發方向。3融合移動互聯網的網絡工程專業的建設思路
我校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模式培養的畢業生具有堅實的網絡基礎知識,然而網絡應用系統研發能力方面的課程,主要以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式培養為主,顯得有一些粗糙,項目化教學模式難以實施。為了更好地適應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企業對該方面的人才需求,將網絡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修改,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充分結合融入到網絡工程專業中,拓展專業內涵。
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是國家規劃重點發展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在最近幾年里,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前景最誘人的兩大業務。智能商務和移動支付催生了電子商務飛速發展,預計2016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將達到5300億元,移動互聯網開發和云計算平臺運維人才需求井噴,但目前實用性和針對陛強的人才培養較少,其數量和質量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要,隨著產業的高速發展這一矛盾將更加突出。網絡平臺建設是這些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必備知識,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不能更好地適應國家戰略部署以及企業人才需求。把握好IT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動向,融合移動互聯網將網絡工程專業方向發展多樣化,改革課程是勢在必行的趨勢。
3.1專業層次結構優化
攀枝花學院網絡工程專業依托計算機專業實訓中心的實踐環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和教研室,具有較好的教學師資和教學資源基礎。對適應新形勢對網絡工程人才的需求,我校2014級網絡工程培養計劃實行修訂,實行”1+2+1培養”模式:第一年為公共基礎教學課程,與計算機其他專業保持一致,使學生具有扎實的計算機技術基礎;第兩年和第三年,根據專業特色,將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相關課程融入到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按照行業技術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設立了“網絡管理維護與運維”、“云平臺運維”、“網絡應用軟件開發”、“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應用”四個特色方向。第四年為“校企聯合”實踐教學環節,針對學生所學方向到企業對應崗位去實踐,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度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對學生進行教學的目的實際上培養學生的能力,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后具有勝任所選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網絡工程專業的整個教學體系就是圍繞著學生所需要的能力進行設置的。下面以專業方向能力魚骨圖展示課程設置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向發展。其中,云平臺運維和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應用方向為兩個新發展方向,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的新型網絡工程專業的特點。
圖1中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一般開設在第二到四學期、經過職業生涯課程的引導,學生集中在第四學期進行選方向和有針對性的選修專業方向課程。目前雖然有部分高校已經有了物聯網技術本科專業和云計算技術專科專業,但缺乏扎實的底層網絡技術支持,學生難以勝任軟硬件結合的底層研發工作。圖J的專業課程設置有效地迎合了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在網絡工程專業的應用,將網絡技術平臺和“互聯網+”有機結合,既注重學生基礎專業素質的培養,又拓展專業應用方向,有機結合企業人才需求,多樣化培養網絡工程技能人才。
3.2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學校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是網絡工程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攀枝花學院網絡工程專業本身的特點,網絡工程專業教研室堅持“以工程應用為基礎,優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原則,采取“校內實踐+校外實習”、“校企聯合實驗項目”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開展對學生實踐工程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校內實踐教學活動。第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學科競賽,校內校外聯合實驗項目指導的團隊活動等實踐環節;校外頂崗實習。第三,認證項目實踐活動。
(1)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表1為網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活動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和工程能力。按照行業技術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表1將課程群和實踐教學活動結合,學生選發展方向時,有意識地選修對應課程群和參與對應的實踐教學活動。根據網絡工程以及專業方向體系的層次劃分,從網絡工程應用層案例,網絡層案例以及開發層案例出發設計對應的實踐教學活動內容,最后通過對實際項目采用為期一周或兩周的分析學習課程實踐項目,達到項目設計規劃能力提升的目的。
(2)聯合實驗實踐活動
實踐教學在網絡工程專業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專業在學院的領導下成立了網絡安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團隊,有專業的實戰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帶領,緊密結合工程實際,開展一系列與網絡工程專業密切相關的工程項目開發。組織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加強產學研合作,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學院多方聯系與國內知名通信企業r比如,中軟國際、中興通訊等j共建網絡工程實訓項目庫,如視頻點播系統的網絡規劃與部署、某某企業Web服務器升級與維護、基于Wi-Fi信號的手機室內定位系統等網絡工程建設項目。
(3)網絡工程師認證項目提升實踐能力
我校的網絡工程專業與思科、華為、H3C等具有認證資格的公司合作進行網絡工程師認證項目,采用從各認證公司的實際研發項目中提煉出部分適合教學和考核的“案例”,對學生進行“工程化”的模擬實戰演練。指導學生報考網絡工程師認證,@取認證證書,提升網絡工程實踐活動能力,畢業時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網絡工程師。
針對移動通信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為適應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要求,移動通信課程教學應進行相應的改革。下面將具體闡述。
結合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設置作為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移動通信”既是通信專業知識的入門課,又是通信工程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主要任務是通過講課、練習、實驗,使學生掌握移動通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掌握通信系統一般問題的分析方法。此課程基本上是大四階段所要學習的。所設專業課較多,課時較少,針對實際情況,結合課本把相應的課時分成幾個專題來進行介紹講解。如移動通信的概述、移動通信網、移動通信的電波傳播、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3G等等。并插入案例講解(包含鄉村、城市),案例分析及網絡優化綜合專題。讓學生了解各種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完成規劃、新建調試以及優化全過程。
課程形式靈活多樣要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課方法。因此,在理論課程教學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如大量使用案例教學,教師在對某個重要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應盡可能找出具體的案例,因為結合案例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學的知識;積極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教學,盡可能把所涉及的各種器件、設備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結合圖片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還應采用現場教學、討論課等來推動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改革。學生課下搜集移動通信的發展狀況,整理后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方法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師生間的互動,它可以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了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將實驗室的設備充分利用起來,我院已建成先進的有線通信平臺,在平臺基礎上開展《寬帶》、《程控交換》、《光纖通信》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著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先進商用設備,將教學與就業距離拉近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設置一些相應的課程設計或者讓學生以現有的設備做畢業設計,以此來鍛煉學生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實驗室現有儀器而開發出新的設計性或綜合性實驗項目。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并在建立3G移動通信仿真實驗系統的基礎上,與“Com-Way3G移動通信仿真實驗系統”相配套學習,讓學生更加全面、直觀的學習和掌握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指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通信模塊的編程,搭建一些簡單的移動模型,這些實踐并不限定時間和場所,更具備靈活性。移動通信無線維護平臺,配置1套華為DBS3900基站平臺(含BBU單元、RRU單元)及配套安裝設備,可讓學生動手安裝、調試移動通信無線側設備。利用通信平臺現有條件,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進入實驗室進行綜合性實驗或仿真設計,取得成果的可申請創新學分。這種形式的上課方式,與書本的理論知識結合易為廣大學生歡迎。通過課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相結合,再輔以重點課程的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對課程內容實現融會貫通,在后續的專業綜合實訓中,運用理論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的相關知識,依據崗位職責進行模擬崗位實訓,加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達到“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 TD-LTE 農村 覆蓋策略 無線網絡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達10個億,因此農村居民是移動通信發展和增收的一個重要市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迅速,許多鄉鎮、村莊都建設了村村通公路,實施了先進的農業生產集中化和產業化制度[1]。
加之,農村土地較為便宜,許多大中型制造工廠都開始轉業到鄉鎮,許多農村都成為電子商務、工業制造的生產地。因此,加強農村市場TD-LTE無線網路工程建設,滿足廣闊的農村居民現代化通信需求,已經成為運營商的重要發展戰略[2]。
二、農村區域TD-LTE無線網絡工程應用場景分類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出臺了農村信息化發展政策,為做好未來5年―15年的農村信息化應用和發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與城市通信需求飽和度相比,農村已經成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競爭戰略拓展的重要區域,加強TD-LTE通信技術在農村市場的覆蓋范圍、強度已經成為運營商的重要工作之一[3]。
農村區域TD-LTE無線網絡工程建設面臨的多種地形,根據海拔可以將地形劃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三種類型[4]。平原海拔一般處于200米以下,地面廣闊且平坦,人群按照村莊坐落,在較小的范圍內比較稠密,但是村莊與村莊之間的距離則較大。
丘陵海拔一般處于200米以上且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勢高低起伏,坡度較為緩慢,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山地通常位于500米以上,地面高低落差非常大,坡度非常陡峭,人群分布較為稀少[5]。
三、農村區域TD-LTE無線網絡工程覆蓋策略設計
3.1 頻段選擇策略
TD-LTE通信頻段包括兩種,分別是F頻段、D頻段。通過對農村TD-LTE建設需求分析發現,農村通信基站之間距離較大,覆蓋面積較小,但是信號強度需求高,F頻段為1880 MHz -1900MHz,D頻段為2575 MHz -2615MHz,F頻段處于TDD頻譜資源的最低位置,因此F頻段理論上優于D頻段,在農村市場通信建設時采用F頻段具有較大的優勢。通過對農村市場通信基站運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相同距離的情況下,F頻段掉話距離比D頻段長250m,SINR高于D頻段3dB,D頻段覆蓋的RSRP低于F頻段4dB。因此,農村TD-LTE采用F頻段時覆蓋范圍較大,建設的基站較少,并且能夠為用戶提供較強的通信傳輸能力。
3.2 天線選擇策略
農村TD-LTE通信建設過程中,需要采用功能強大、配置靈活、技術先進的天線收發信號。通過對傳統天線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F獨立電調天線可以滿足TD-LTE通信需求。
F獨立電調天線具有較強的安裝部署、網絡性能、遠程管理優勢,可以獨立調整天線傾角,在不同的場景下保證同樣的覆蓋信號。F獨立電調天線采用最先進的陣子復用技術,減少天線陣子數量,進而降低天線重量和尺寸,同時可以通過遠程電調功能在網關平臺可視化的調整天線傾角,提高農村市場TD-LTE通信維護效率和便捷性。
四、結束語
農村TD-LTE無線通信需求潛力巨大,針對農村區域TD-LTE應用場景及分類,設計一個先進的、強大的TDLTE頻段選擇和天線選擇策略,可以為農村區域TD-LTE工程建設和信號覆蓋提供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楊磊, 侯驍躍. TD-LTE農村場景覆蓋策略研究[J]. 數字通信世界, 2015, 14(6):112-113.
[2] 徐皓, 顏軍, 李賓. TD-LTE在農村場景建設的策略和方案[J]. 中國新通信, 2014, 24(18):112-112.
[3] 季智紅, 查先毅, 趙桂亮. 淺談TD-LTE農村寬帶覆蓋[J]. 通信與信息技術, 2014, 18(6):51-54.